读书笔记 原创系列 出三峡记

山水两不见,唯有移民泪

——读《出三峡记》有感

第一次看见《出三峡记》是在一家书店里,在各种精致美丽的书中,看见一个沉默的背影:轮船的甲板上,一位赤裸着脊背,伋着拖鞋的精壮汉子,伏在栏杆上。他的眼前,也即是身后,一重重的山,在江面上,退开去。 那就是三峡的山,那就是出三峡的人。

在一个雨天的下午, 我读完了《出三峡记》。正如晋永权自己所说,被书写出来的文字,哪怕是原话照录的文字,一定脱离开言说者这一母体,她瞬间就成了语言的孤儿,被不同背景不同心态的读者赋予了不同的内涵。

流来天际水,截断世间尘。古人的一时感慨竟应了今天的景,照片上那些茫然朴实的身影后,是隐约呈现的巫山云雨,是沉默着的长江。滚滚长江东逝水,而他们于这滚滚长江中又将何去何从呢?他们注定只是“舍小家保大家为国家”的牺牲品,他们注定只是电视新闻上一个转瞬即逝的雪花点,他们注定只是山水画外的一声叹息。

作者用5年时间接触三峡移民群体,通过迁徙的宏大背景,讲了几个卑微人物的故事,其中一篇叫“天问”,为了让孩子在医院里出生,陈东花了2000元,让妻子王佳英在医院待产,要知道,村里人住院生孩子这还是头一遭。意外的是,由于生孩子过程中失血过多,王佳英需要输血。一段时间后,她被验出有艾滋病,接着,村里像出瘟疫一样,人人处于惶恐之中,陈东一家遭遇了可怕的变故,妻子死了,生下来的女儿也被带走了,生不如死的陈东直到几年后才被告知妻子是因为输血染上艾滋病,于是向法院寻回公道„„

尽管类似的故事我们听过看过上百回,但在《出三峡记》读到这故事,震撼感却尤为强烈,我们仿佛能在某一页的插图看到这个主人公,看到这个完全被生活击垮的悲哀的面孔。这里从来不缺少孕育荒唐故事的土壤。“巴女谣”中,外出做“小姐”的小米回到家乡当起志愿者,成为报纸上的“移民中的新女性”,多么的戏剧性,却又是一出多么沉重的悲剧。

这一切都不像是真的。因为我们更习惯看到“三峡移民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的官方报道。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下,他们卑微得像蚂蚁一样。在搬迁的条件上,他们完全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能无奈地带着记忆离开故土,

面对未卜的人生。移民队伍中,所谓的“幸运”移民,也不过是被安排迁移到珠江三角洲的边缘地区,有多少人是真的能适应而生活下去呢?部分人选择回流库区,成为没有“户口”的人,部分人不愿折返,在夹缝中求存。

“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这是卡尔. 马克思

1851-1852在《路易.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说的话。与外迁移民在一起时,我时常想起这句话。在所有有关三峡的资料中,都有人在替他们说话,唯独鲜见这些移民自己的声音。事实上,这里讲的是话语权的问题”。

他们没有说话,因为说话太轻,张开嘴巴就消散在空气,甚至因为我们走得太快,来不及听见他们的声音,眼角刚滑过他们似乎落后了一个世纪的装扮,只来得及好奇,还来不及猎奇,就急急前行。

我远远地注视着,以为自己正用一颗悲悯的心,在体谅三峡原住民的感受. ,可即便阅读了,倾听了,感怀了,依然觉得自己是如此无力,甚至些许虚伪,当明天的太阳依然升起,提起这本书,我大概只会说:“一本好书,值得一看。”如此而已。

但是,书中那个流着泪拉着儿子手送别的老母亲,那出了娘胎就带着病的陈小梅,还有那低着头,抱着小猫的的孩子,你的眼睛看着哪里,有没有找到前行的路,路上有没有人欺负你? 甚至,涂在门板上的粉笔小女生;陪着一家人上坟祭祖的小黄狗,他们都还好吗?

像江面上的雾一样,不知飘散在哪里。

2007, 他们曾经的家园,已经全部彻底被淹没了,那些流传千古的诗篇已经永远失去孕育的土壤,只能消散在远山的雾气里。如果还有思古之幽情,恐怕只能在梦想的天地里。因为即便“古人眼中森森的林木,搬迁到新建的张飞庙后也死得差不多了。”

读库0600中收录了卢跃刚为本书写的序,因为种种不可抗拒的人为因素,这篇序没能收录在书中付梓。他写道,中国水库的移民史,是一部令人心酸而悲怆的历史。“出三峡记的书名有“出埃及记”的意境,不过我相信他一定知道,带领三峡移民顺江而下,背景离乡的人不是摩西;半个多世纪以来,1500万水库移民的队伍中没有移民”。

他们是地方政绩工程的执行者,是政府工作的牺牲者,他们甚至只能化身成为一个个典型出现在报纸电视甚至文综考试的卷子上。可其实他们什么也不是。晋永权的出三峡记文字部分,写的并不是移民的过程,而只是记录这些移民最普通的生活。就像书中175M 那首诗中写道:

“大水来临时

下面的一切都成了从前

从前的一切都成了留言

我 在这里

没有了起点”

山水两不见,唯有移民泪

——读《出三峡记》有感

第一次看见《出三峡记》是在一家书店里,在各种精致美丽的书中,看见一个沉默的背影:轮船的甲板上,一位赤裸着脊背,伋着拖鞋的精壮汉子,伏在栏杆上。他的眼前,也即是身后,一重重的山,在江面上,退开去。 那就是三峡的山,那就是出三峡的人。

在一个雨天的下午, 我读完了《出三峡记》。正如晋永权自己所说,被书写出来的文字,哪怕是原话照录的文字,一定脱离开言说者这一母体,她瞬间就成了语言的孤儿,被不同背景不同心态的读者赋予了不同的内涵。

流来天际水,截断世间尘。古人的一时感慨竟应了今天的景,照片上那些茫然朴实的身影后,是隐约呈现的巫山云雨,是沉默着的长江。滚滚长江东逝水,而他们于这滚滚长江中又将何去何从呢?他们注定只是“舍小家保大家为国家”的牺牲品,他们注定只是电视新闻上一个转瞬即逝的雪花点,他们注定只是山水画外的一声叹息。

作者用5年时间接触三峡移民群体,通过迁徙的宏大背景,讲了几个卑微人物的故事,其中一篇叫“天问”,为了让孩子在医院里出生,陈东花了2000元,让妻子王佳英在医院待产,要知道,村里人住院生孩子这还是头一遭。意外的是,由于生孩子过程中失血过多,王佳英需要输血。一段时间后,她被验出有艾滋病,接着,村里像出瘟疫一样,人人处于惶恐之中,陈东一家遭遇了可怕的变故,妻子死了,生下来的女儿也被带走了,生不如死的陈东直到几年后才被告知妻子是因为输血染上艾滋病,于是向法院寻回公道„„

尽管类似的故事我们听过看过上百回,但在《出三峡记》读到这故事,震撼感却尤为强烈,我们仿佛能在某一页的插图看到这个主人公,看到这个完全被生活击垮的悲哀的面孔。这里从来不缺少孕育荒唐故事的土壤。“巴女谣”中,外出做“小姐”的小米回到家乡当起志愿者,成为报纸上的“移民中的新女性”,多么的戏剧性,却又是一出多么沉重的悲剧。

这一切都不像是真的。因为我们更习惯看到“三峡移民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的官方报道。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下,他们卑微得像蚂蚁一样。在搬迁的条件上,他们完全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能无奈地带着记忆离开故土,

面对未卜的人生。移民队伍中,所谓的“幸运”移民,也不过是被安排迁移到珠江三角洲的边缘地区,有多少人是真的能适应而生活下去呢?部分人选择回流库区,成为没有“户口”的人,部分人不愿折返,在夹缝中求存。

“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这是卡尔. 马克思

1851-1852在《路易.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说的话。与外迁移民在一起时,我时常想起这句话。在所有有关三峡的资料中,都有人在替他们说话,唯独鲜见这些移民自己的声音。事实上,这里讲的是话语权的问题”。

他们没有说话,因为说话太轻,张开嘴巴就消散在空气,甚至因为我们走得太快,来不及听见他们的声音,眼角刚滑过他们似乎落后了一个世纪的装扮,只来得及好奇,还来不及猎奇,就急急前行。

我远远地注视着,以为自己正用一颗悲悯的心,在体谅三峡原住民的感受. ,可即便阅读了,倾听了,感怀了,依然觉得自己是如此无力,甚至些许虚伪,当明天的太阳依然升起,提起这本书,我大概只会说:“一本好书,值得一看。”如此而已。

但是,书中那个流着泪拉着儿子手送别的老母亲,那出了娘胎就带着病的陈小梅,还有那低着头,抱着小猫的的孩子,你的眼睛看着哪里,有没有找到前行的路,路上有没有人欺负你? 甚至,涂在门板上的粉笔小女生;陪着一家人上坟祭祖的小黄狗,他们都还好吗?

像江面上的雾一样,不知飘散在哪里。

2007, 他们曾经的家园,已经全部彻底被淹没了,那些流传千古的诗篇已经永远失去孕育的土壤,只能消散在远山的雾气里。如果还有思古之幽情,恐怕只能在梦想的天地里。因为即便“古人眼中森森的林木,搬迁到新建的张飞庙后也死得差不多了。”

读库0600中收录了卢跃刚为本书写的序,因为种种不可抗拒的人为因素,这篇序没能收录在书中付梓。他写道,中国水库的移民史,是一部令人心酸而悲怆的历史。“出三峡记的书名有“出埃及记”的意境,不过我相信他一定知道,带领三峡移民顺江而下,背景离乡的人不是摩西;半个多世纪以来,1500万水库移民的队伍中没有移民”。

他们是地方政绩工程的执行者,是政府工作的牺牲者,他们甚至只能化身成为一个个典型出现在报纸电视甚至文综考试的卷子上。可其实他们什么也不是。晋永权的出三峡记文字部分,写的并不是移民的过程,而只是记录这些移民最普通的生活。就像书中175M 那首诗中写道:

“大水来临时

下面的一切都成了从前

从前的一切都成了留言

我 在这里

没有了起点”


相关内容

  • 读书心得体会:享受阅读 提高生命质量
  • 开始认真读书,十八岁应该是一个起点.刚脱离学校走进社会,在为人处世上,心理上碰到了一系列问题,不适应.这应该说是那个年龄段的人所有的"通病".反观自市,主要是源于一个字:空,头脑空空,两手空空.对此自己也感到很苦恼,但现在回想起来却很值得我庆幸:一个"空"字就 ...

  • 机关读书活动方案
  • 为切实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不断提升地税机关干部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效能,积极开展队伍"素质提高年"活动,在全县地税系统开展读书学习活动,创建"五型"机关("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勤廉型.和谐型"),形成崇尚学习.勤于读书.善于思考的良好风气, ...

  • 2016年春季中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 2016年春季中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2016年春季中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本学期里,我承担了902班语文.校图书室阅览室.<三峡风>文学社.宣传等工作.平时能主动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认真参加政治思想培训.努力做到勤学善思,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努力做到善良博爱,善学会教,诚信守法:努力做 ...

  • 高一语文教学计划
  • 2015级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一.学期目标: 1.熟练识记高考必考的字音字形,掌握常见成语的含义,了解句子常见结构,提高辨析语病的能力! 2.理解并识记必修一.二教材中的文言现象!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 3.熟练背诵必修一.二中的篇目,防止眼高手低,要求人人过关,夯实基础! ...

  • 读书笔记:读[吴冠中文集],感受思想之美
  • 读<吴冠中文集>,感受思想之美 李沂 得知吴冠中先生去世的消息,心里猛然咯噔一下.造化弄人,想到这样一位令人景仰的文化大师,从此走出了时光之外,不胜唏嘘. 吴冠中先生是我非常景仰的人,人们想到他,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他的画.回想起来,当初吸引我并让我记住他的,不是他的画,而是他的文学创作,他 ...

  • [原创][拯救乳房]读书笔记
  • <拯救乳房>读书笔记 年轻,所以总觉得,生老病死离我是那么遥远.以为生命中还有很多的机会,很多的美妙等待我去发掘和享受.但是谁又能预知明天,生命的列车将开往怎样的一站? 当我第一次见到这本有着刺眼书名的书的时候,我认为它终究会是与我青春互为陌生的事物,然而现在它又是那么的靠近和熟悉.&l ...

  • 2011年社区迎新年联欢晚会主持词
  • 男: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欢迎您来到<五彩有约>五彩生活区迎新年联欢晚会现场,我是晚会主持xx 女:亲爱的兄弟姐妹们,尊敬的的网络朋友们,新年好,非常高兴能在这里为朋友们主持这台盛大的联欢晚会,我是主持人xx 男:时光飞转,岁月匆匆,转眼间我们已经迎来了新千年的第十个新年,我们 ...

  • [读书笔记]粗糙西洋美术史(一)
  • 原创 2017-04-08 Jana 最近在对照两本书看:蒋勋的<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和北大出版社的<西方美术史十五讲>,做个粗糙.无聊.乏味的读书笔记放在公众号里以便查阅,每天一章,先从蒋勋开始. 蒋勋的这本书从地中海区域的古代写起. 多数人只以为蓝白相间的家装就是地中海 ...

  • 语文教学论文养成教育论文教学效果论文
  • 语文教学论文养成教育论文教学效果论文 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初中语文教学的作用分析 摘要:利用养成教育的习惯培养,尤其是学习习惯在语文课堂上的训练实施和坚持,能有效改善教学困扰,使教学工作容易展开,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提出的五种语文课堂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能力.实践证明它对提高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