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隐txt

终南捷径」的故事,藉古读书人「入仕」与「归隐」上的种种口是心非,言行不一,折射出古代文人思想、道德追求的矛盾心理。「归隐」文化足以反映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史的弊端。

如果说,儒家为个体提供的更多是一套积极入世、治世之术,出世不过是其入世受阻后设计的一条解脱之路的话,那麼,道家则为个体提供了一套出世、解脱,即人的安心置身之道。这样,读书人生就有了看似截然不同,实则相互补充的两条价值实现之路。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具有优先的正当性;「以道事君,不可则止」,「邦无道」卷而怀之,也是具有正当性的。这样中国文化便为原本对立观念的融会统一提供了根据,为个体建构起一套狡黠、自私的生存哲学和价值伦理。

尽管孔子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伯夷叔齐的不食周粟,老子李耳的青牛出关,给人以道德高尚,志存高远的感觉。但是,「学而优则仕」毕竟是士子们梦寐以求的正道,中国读书人的骨子里,更向往的还是入仕。表面看,「仕」与「隐」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子的两大出路,隐则「独善其身」,据道德之制高点;仕则「兼济天下」,展济世之雄才伟略。其实,隐为虚,乃谋仕之术,是不得仕的无奈;而仕为实,乃目标之路,是济世展才、名利双收的人生追求。

像赫赫有名的大隐士陶渊明先生,六出六隐,数番折腾,一会儿称贫出仕,一会儿因酒归隐。在其诗文中,对入仕与归隐,翻三覆四地进行自我辩白,对功名欲求还罢,欲说还休。其实,老先生内心更多的依然是崇尚「学而优则仕」,心中念念不忘的仍为「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但仕途中又无奈官场的虚伪、倾轧、无聊,酒不能畅饮,「腰」却需常「折」,确与自傲懒散的天性相悖,以至虽身在朝廷,心却在野,最后,在鱼与熊掌的艰难取舍中,终於选了归隐,彻底忘情山水之中。

若说陶渊明的归隐,尚有几分真性情的话,那更多的隐士就是在玩以「隐」求「仕」,欲求先舍,待价而沽的把戏了。对他们来讲,「隐」成了手段,成了饵料,成了抬高身价的本钱;而「仕」才是目的,才是日夜梦寐以求的果实。 历史上却也有不少是为仕而隐的不学无术之徒,人前摆空架子,作清高状;人后不顾人格,媚官求爵—如「翩然一只云间鹤,飞去飞来宰相衙」的明代陈眉公。其实,早有人看穿而讥之为「功名捷径在烟霞」,陆放翁则更以诗侃之曰:「志士栖山恨不深,人知已是负初心;不需更说严光辈,直自巢由错至今。」似乎对所有的隐士都提出了质疑,这或许也是归隐之举消亡遭遗弃的一个

原因?

回顾中国文化的「归隐」传统,似乎是封建社会的特有现象,历史发展到今天,随著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异,传统的归隐观念己完全不适时宜。今日中国,西方文化的竞争意识深入到所有知识阶层,自命清高却不展示其能力者是难有机会的。当今人们重视的是竞争法则、市场法则,唯有竞争才能生存,唯有竞争才能体现个人价值,而竞争则必须像争艳斗丽的花朵那样毫无顾惜、毫无保留,拚命去展示本身的能耐与魅力。

参考资料: 回音壁:中國文化的「歸隱」傳統是怎樣消亡的?

古代隐居者有两种情况:一、为修道。二、为躲避,例如躲避战乱、赋税、劳役、兵役、仇杀等等。

其实古代的隐逸生活要比普通大众的生活强出许多,自己开几亩田,没有人管,没有赋税,没有劳役,逍遥自在,粮食蔬菜若有剩余,还可以下山去换点酒喝,或者干脆自己酿酒。

而今天隐居却是比较痛苦,因为相对来说,古代的隐居生活比大众生活要强,当代隐居的话,生活却不如普通大众,这在心理上会有对比。

在这个意义上说,隐居者的减少倒是一种进步,很多学者在叹息隐居者的丧失,认为是当代人的物欲太强,这话很有道理,但也不绝对,因为我们的社会生活很好,国家政策很好,没有人逼着去做劳役、兵役、没有苛捐杂税,而且生活很丰富,到处是乐子,根本不必避世。

至于修道者,隐居只是一种修行方式,真正得道后,最后还是会入世,因为他不忍心抛弃众生。

隐士文化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成分,即便隐士消失了,但是隐者情怀却会经常叩击我们的心灵,这便是安宁祥和。

作为身处晋末乱世的隐士,陶渊明晚年常与庐山中的释道交往,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但要说他们之间在思想上志同道合,恐怕却未必尽然。 仔细地研读过陶诗和了解诗人生平的人,都会知道陶渊明是个外表恬淡静穆,而内心热情济世无神论者。他少年时曾胸怀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业。但在出仕了一个时期以后,现实使他感到失望,他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

这时他又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因为他有过以往文人多不曾有过田园生活,并且亲自参加了劳动,与劳动人民有了接触,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一些新的感受和启发,因而在崇尚骈俪陈旧文风的晋代,能创造出有独物风格的田园诗的新形式,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从少年时的"猛志逸四海",到老年时的"猛志固常在",始终对世事没有淡忘。他传世的名篇《桃花源记》,正是他对如同上古原始

时代的那种人们自食其力、友好相处、没有种种现实中的纷扰与贫困的"怡然有余乐"社会的憧憬。就是他的隐居与饮酒,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也含有对当时黑暗统治表示一定程度的不满和反抗的意义在内。

当然,陶渊明毕竟是一个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诗文中不可能不存在许多安贫乐命、及时行乐、避世消极的东西。但后世历代的文学评论家和选家出于自己的阶级偏爱,多着重欣赏和赞扬他这方面的特点,认为这才是陶诗的精华所在。

其实这是对陶诗的一种曲解。 陶渊明作为一代诗宗,他在生前和死后一段时间内,曾不为人所重视,后来又长期为人所歪曲和误解。现在是到了应该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给以正确而全面的评价和欣赏的时候了。

终南捷径」的故事,藉古读书人「入仕」与「归隐」上的种种口是心非,言行不一,折射出古代文人思想、道德追求的矛盾心理。「归隐」文化足以反映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史的弊端。

如果说,儒家为个体提供的更多是一套积极入世、治世之术,出世不过是其入世受阻后设计的一条解脱之路的话,那麼,道家则为个体提供了一套出世、解脱,即人的安心置身之道。这样,读书人生就有了看似截然不同,实则相互补充的两条价值实现之路。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具有优先的正当性;「以道事君,不可则止」,「邦无道」卷而怀之,也是具有正当性的。这样中国文化便为原本对立观念的融会统一提供了根据,为个体建构起一套狡黠、自私的生存哲学和价值伦理。

尽管孔子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伯夷叔齐的不食周粟,老子李耳的青牛出关,给人以道德高尚,志存高远的感觉。但是,「学而优则仕」毕竟是士子们梦寐以求的正道,中国读书人的骨子里,更向往的还是入仕。表面看,「仕」与「隐」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子的两大出路,隐则「独善其身」,据道德之制高点;仕则「兼济天下」,展济世之雄才伟略。其实,隐为虚,乃谋仕之术,是不得仕的无奈;而仕为实,乃目标之路,是济世展才、名利双收的人生追求。

像赫赫有名的大隐士陶渊明先生,六出六隐,数番折腾,一会儿称贫出仕,一会儿因酒归隐。在其诗文中,对入仕与归隐,翻三覆四地进行自我辩白,对功名欲求还罢,欲说还休。其实,老先生内心更多的依然是崇尚「学而优则仕」,心中念念不忘的仍为「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但仕途中又无奈官场的虚伪、倾轧、无聊,酒不能畅饮,「腰」却需常「折」,确与自傲懒散的天性相悖,以至虽身在朝廷,心却在野,最后,在鱼与熊掌的艰难取舍中,终於选了归隐,彻底忘情山水之中。

若说陶渊明的归隐,尚有几分真性情的话,那更多的隐士就是在玩以「隐」求「仕」,欲求先舍,待价而沽的把戏了。对他们来讲,「隐」成了手段,成了饵料,成了抬高身价的本钱;而「仕」才是目的,才是日夜梦寐以求的果实。 历史上却也有不少是为仕而隐的不学无术之徒,人前摆空架子,作清高状;人后不顾人格,媚官求爵—如「翩然一只云间鹤,飞去飞来宰相衙」的明代陈眉公。其实,早有人看穿而讥之为「功名捷径在烟霞」,陆放翁则更以诗侃之曰:「志士栖山恨不深,人知已是负初心;不需更说严光辈,直自巢由错至今。」似乎对所有的隐士都提出了质疑,这或许也是归隐之举消亡遭遗弃的一个

原因?

回顾中国文化的「归隐」传统,似乎是封建社会的特有现象,历史发展到今天,随著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异,传统的归隐观念己完全不适时宜。今日中国,西方文化的竞争意识深入到所有知识阶层,自命清高却不展示其能力者是难有机会的。当今人们重视的是竞争法则、市场法则,唯有竞争才能生存,唯有竞争才能体现个人价值,而竞争则必须像争艳斗丽的花朵那样毫无顾惜、毫无保留,拚命去展示本身的能耐与魅力。

参考资料: 回音壁:中國文化的「歸隱」傳統是怎樣消亡的?

古代隐居者有两种情况:一、为修道。二、为躲避,例如躲避战乱、赋税、劳役、兵役、仇杀等等。

其实古代的隐逸生活要比普通大众的生活强出许多,自己开几亩田,没有人管,没有赋税,没有劳役,逍遥自在,粮食蔬菜若有剩余,还可以下山去换点酒喝,或者干脆自己酿酒。

而今天隐居却是比较痛苦,因为相对来说,古代的隐居生活比大众生活要强,当代隐居的话,生活却不如普通大众,这在心理上会有对比。

在这个意义上说,隐居者的减少倒是一种进步,很多学者在叹息隐居者的丧失,认为是当代人的物欲太强,这话很有道理,但也不绝对,因为我们的社会生活很好,国家政策很好,没有人逼着去做劳役、兵役、没有苛捐杂税,而且生活很丰富,到处是乐子,根本不必避世。

至于修道者,隐居只是一种修行方式,真正得道后,最后还是会入世,因为他不忍心抛弃众生。

隐士文化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成分,即便隐士消失了,但是隐者情怀却会经常叩击我们的心灵,这便是安宁祥和。

作为身处晋末乱世的隐士,陶渊明晚年常与庐山中的释道交往,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但要说他们之间在思想上志同道合,恐怕却未必尽然。 仔细地研读过陶诗和了解诗人生平的人,都会知道陶渊明是个外表恬淡静穆,而内心热情济世无神论者。他少年时曾胸怀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业。但在出仕了一个时期以后,现实使他感到失望,他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

这时他又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因为他有过以往文人多不曾有过田园生活,并且亲自参加了劳动,与劳动人民有了接触,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一些新的感受和启发,因而在崇尚骈俪陈旧文风的晋代,能创造出有独物风格的田园诗的新形式,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从少年时的"猛志逸四海",到老年时的"猛志固常在",始终对世事没有淡忘。他传世的名篇《桃花源记》,正是他对如同上古原始

时代的那种人们自食其力、友好相处、没有种种现实中的纷扰与贫困的"怡然有余乐"社会的憧憬。就是他的隐居与饮酒,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也含有对当时黑暗统治表示一定程度的不满和反抗的意义在内。

当然,陶渊明毕竟是一个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诗文中不可能不存在许多安贫乐命、及时行乐、避世消极的东西。但后世历代的文学评论家和选家出于自己的阶级偏爱,多着重欣赏和赞扬他这方面的特点,认为这才是陶诗的精华所在。

其实这是对陶诗的一种曲解。 陶渊明作为一代诗宗,他在生前和死后一段时间内,曾不为人所重视,后来又长期为人所歪曲和误解。现在是到了应该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给以正确而全面的评价和欣赏的时候了。


相关内容

  • 陶渊明田园诗特色浅析
  • 陶渊明田园诗特色浅析.txt如果我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子,我想它一定很忧伤,因为我把快乐都留在了前面.容易伤害别人和自己的人,总是对距离的边缘模糊不清的人. 本文由antnkh123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马丽红:陶渊明田园诗特色浅析 ...

  •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山水田园诗鉴赏教案
  •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山水田园诗鉴赏教案.txt真正的好朋友并不是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题,而是在一起就算不说话也不会觉得尴尬.你在看别人的同时,你也是别人眼中的风景.要走好明天的路,必须记住昨天走过的路,思索今天正在走着的路. 山水田园诗鉴赏教案 刘兴文 教学目的: 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 2.学 ...

  • 归园田居--其一
  • 归园田居--其一.txt两个男人追一个女人 用情浅的会先放弃.两个女人追一个男人 用情深的会先放弃.╰︶ ̄-你的话,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信男女授受不亲,中国哪来13亿人口.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 ...

  • 十大偷盗电影
  • 十大偷盗电影.txt人生在世 ,难敌宿命,沉沦其中.我不爱风尘,似被前缘误!!我只为我最爱的人流泪"我会学着放弃你,是因为我太爱你"赢了你,我可以放弃整个世界<落水狗> 偷取目标:天然钻石 剧情介绍: <落水狗>是昆汀·塔伦蒂诺的处女作,1992年在圣丹斯 ...

  • 论陶渊明的归隐
  • 论陶渊明的归隐 众所周知,陶渊明是一个著名的"归隐者".据记载,他最后一次出仕是做彭泽县令,也就是<归去来兮辞>中所提及的那次仅仅做了八十天官便弃职而去的一次官场经历,随后他就归隐田园. 归隐不是不可以,陶渊明愿意选择归隐也有他自己的原因,但我却是不同意他选择归隐的. ...

  • 人生的另一种风景
  • 人生的另一种风景 --中国古代文人的归隐情结 河北省磁县第二中学 蔺九全 邮编:056500 教读<赤壁赋>,感慨良多: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道路是那样的艰难和坎坷,竟至于要在寂寞和失望中埋葬自己最初普济天下的人生理想.他们的归隐,对时代.对个体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他 ...

  • 三国杀刘伯温说的话
  • 刘伯温 阵营:臣 血量:3血 占卜:主动技 到你回合时,可以先摸再观看最多5张牌(当人数少于5人时,为相应人数的牌),然后可以自由调整这5张牌的摆放顺序,再放回牌堆。可以将一部分放在牌堆顶,其余的放在牌堆底。然后进入判定-摸牌-出牌阶段。 归隐:被动技 当你手里没牌的时候,其他人不可以主动出杀或者决 ...

  • 从陶渊明的田园诗探讨其何以辞官隐居
  • q叙≈c'2008.01(上旬刊) 从陶渊明的田园诗探讨其何以辞官隐居 口李荣枢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清远511510) 摘要一千六百多年来,研究陶渊明田园诗的学者不可胜数:探讨陶渊明辞官归田的著述汗牛充栋.但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即通过鉴赏陶渊明的田园诗来探讨其何以辞官隐居的学者和著述却并不多见.笔 ...

  • 王维[归嵩山作]高考诗歌鉴赏
  • 王维<归嵩山作>鉴赏 古诗鉴赏 0212 1339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 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 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 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 归来且闭关. 这首诗写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嵩山,古称"中岳",在今河 南登封县北. &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