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栽培技术

冬小麦栽培技术

1.播前准备

1.1. 播种量及播期确定

冬小麦是稍暖的地方种的,在我国一般以长城为界,以北大体为春小麦,以南则为冬小麦。冬小麦主产省份有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四川、安徽、陕西、湖北、山西等省。其中,河南、山东种植面积最大。

一般情况下,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4-18℃,为冬小麦的最佳播种期。一般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翌年5月底至6月中下旬成熟。晚播麦田可适当加大播种量。而播量的多少,则要因地因条件因品种制宜。

误期晚播,气温低,出苗延迟,苗不齐,长势弱,冬前分蘖少或无,次生根数少,麦苗抗寒力减弱,容易受冻害;同时,由于冬前低位蘖少或缺位,分蘖成穗率低,亩穗数少;过于晚播的冬性品种,常到第二年春才开始幼穗分化,较高的温度条件导致穗的分化形成进程加快,持续时间缩短,穗少、粒少;晚播抽穗开花延迟,成熟期拖延;籽粒形成和灌浆在高温条件下进行,速度加快,历期较短,粒重降低。

过早播种,较高温度条件导致植株生长过速,毛细根多,主根下扎较浅,幼苗素质嫩弱,易受病虫危害,造成缺苗断垄,成穗数减少;旺长麦田冬季消耗土壤养分较多,春季很易脱肥。而适期播种,则可使小麦苗期处于最佳的光、温、水条件下,充分利用光热和水土资源,冬前培育壮苗的目的。

1.2. 种子播前处理

(一)、晒种:晒种可促进种子生理成熟,打破休眠;干燥麦粒,提高种皮透性,促进呼吸,利于种子内可溶性营养物质的形成和二氧化碳的排出;提高种子生活力和发芽势、发芽率;杀死或杀伤病原菌、虫卵或幼虫等。一般在土场上摊3-7厘米厚,翻晒2-3天即可。晒后注意防潮。

(二)选种:未经精选的种子大小不一,且常有破损粒、带病虫粒和草籽等杂物,不仅严重降低出苗率,而且对麦苗以后的长势也有明显的不利影响。目前,市场上所购精包装麦种一般不用选种。

(三)拌种:针对当地苗期常发病虫害进行药剂拌种,或用含有营养元素、药剂、激素的种衣剂包衣。如用50%矮壮素250克兑水5公斤,喷、拌麦种50公斤,堆放4小时,然后晾干,可使苗期叶片宽、短、色浓,株健,分蘖发生提早;用40ppm萘乙酸液拌种(或浸种),可提早出苗,提高出苗率,加快幼苗生长。还可用黄腐酸(抗旱剂1号)、微量元素(硼、锌、镁、锰、钼)、生根粉等化学药物来拌种的。为防止蝼蛄、蛴螬等地下害虫,可用70%辛硫磷0.5公斤,兑水35公斤,拌麦种350公斤;或用50%辛硫磷0.5公斤,兑水25公斤,拌麦种250公斤;还可用40%甲基异硫磷拌种,药、水、种的比

例为1:100:1000。

1.3. 浇水造墒

水分是种子发芽、出苗的必要条件。小麦种子必须吸收相当于本身重量45%左右的水分才能发芽。入秋以后雨量逐渐减少,秋作物收获后土壤墒情已显不足。在没有浇底墒水的地区,一方面要多保蓄伏雨、秋雨,防旱蓄墒;一方面要快收快耕不晾茬,随耕随耙不晾垡,抢墒播种,尽量适时播种,提高播种质量,确保苗全、齐、匀、壮。

有浇水条件的,可在作物收获前7-10天浇水。收获前来不及浇水造墒的,

冬小麦栽培技术

1.播前准备

1.1. 播种量及播期确定

冬小麦是稍暖的地方种的,在我国一般以长城为界,以北大体为春小麦,以南则为冬小麦。冬小麦主产省份有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四川、安徽、陕西、湖北、山西等省。其中,河南、山东种植面积最大。

一般情况下,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4-18℃,为冬小麦的最佳播种期。一般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翌年5月底至6月中下旬成熟。晚播麦田可适当加大播种量。而播量的多少,则要因地因条件因品种制宜。

误期晚播,气温低,出苗延迟,苗不齐,长势弱,冬前分蘖少或无,次生根数少,麦苗抗寒力减弱,容易受冻害;同时,由于冬前低位蘖少或缺位,分蘖成穗率低,亩穗数少;过于晚播的冬性品种,常到第二年春才开始幼穗分化,较高的温度条件导致穗的分化形成进程加快,持续时间缩短,穗少、粒少;晚播抽穗开花延迟,成熟期拖延;籽粒形成和灌浆在高温条件下进行,速度加快,历期较短,粒重降低。

过早播种,较高温度条件导致植株生长过速,毛细根多,主根下扎较浅,幼苗素质嫩弱,易受病虫危害,造成缺苗断垄,成穗数减少;旺长麦田冬季消耗土壤养分较多,春季很易脱肥。而适期播种,则可使小麦苗期处于最佳的光、温、水条件下,充分利用光热和水土资源,冬前培育壮苗的目的。

1.2. 种子播前处理

(一)、晒种:晒种可促进种子生理成熟,打破休眠;干燥麦粒,提高种皮透性,促进呼吸,利于种子内可溶性营养物质的形成和二氧化碳的排出;提高种子生活力和发芽势、发芽率;杀死或杀伤病原菌、虫卵或幼虫等。一般在土场上摊3-7厘米厚,翻晒2-3天即可。晒后注意防潮。

(二)选种:未经精选的种子大小不一,且常有破损粒、带病虫粒和草籽等杂物,不仅严重降低出苗率,而且对麦苗以后的长势也有明显的不利影响。目前,市场上所购精包装麦种一般不用选种。

(三)拌种:针对当地苗期常发病虫害进行药剂拌种,或用含有营养元素、药剂、激素的种衣剂包衣。如用50%矮壮素250克兑水5公斤,喷、拌麦种50公斤,堆放4小时,然后晾干,可使苗期叶片宽、短、色浓,株健,分蘖发生提早;用40ppm萘乙酸液拌种(或浸种),可提早出苗,提高出苗率,加快幼苗生长。还可用黄腐酸(抗旱剂1号)、微量元素(硼、锌、镁、锰、钼)、生根粉等化学药物来拌种的。为防止蝼蛄、蛴螬等地下害虫,可用70%辛硫磷0.5公斤,兑水35公斤,拌麦种350公斤;或用50%辛硫磷0.5公斤,兑水25公斤,拌麦种250公斤;还可用40%甲基异硫磷拌种,药、水、种的比

例为1:100:1000。

1.3. 浇水造墒

水分是种子发芽、出苗的必要条件。小麦种子必须吸收相当于本身重量45%左右的水分才能发芽。入秋以后雨量逐渐减少,秋作物收获后土壤墒情已显不足。在没有浇底墒水的地区,一方面要多保蓄伏雨、秋雨,防旱蓄墒;一方面要快收快耕不晾茬,随耕随耙不晾垡,抢墒播种,尽量适时播种,提高播种质量,确保苗全、齐、匀、壮。

有浇水条件的,可在作物收获前7-10天浇水。收获前来不及浇水造墒的,


相关内容

  • 冬小麦万亩高产示范田创建工作总结
  • 伊宁县2009年冬小麦万亩高产示范片创建工作总结 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和伊犁州农技推广总站关于开展粮棉油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的部署和要求,伊宁县农技推广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本县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了冬小麦万亩高产示范片创建活动,大力推广良种良法综合配套技术,以提高粮食产量为目标,促进粮 ...

  • 冬小麦栽培管理技术浅析
  • [摘 要]本文就冬小麦生长属性特征,探讨了有效的栽培管理技术,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实践工作策略.对提升冬小麦栽培管理种植水平,扩充产量,创设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冬小麦:栽培管理技术:策略 0.前言 冬小麦的科学栽培管理为确保其丰产速生的核心关键.由于各个区域生产以及生 ...

  • 小麦遥感测产研究进展
  • 冬小麦遥感测产的研究进展 张自刚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学号:0901109026) 摘要: 小麦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遥感又是应用最广泛.最先进的农业科技之一.本文对国内基于遥感数据冬小麦测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行了回顾,并对冬小麦产量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初步调查,分析了遥感技术在小麦测产方面取得的 ...

  • 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 不同类型优质专用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小麦面粉制品是人们的主要食物,优质专用是食品加工行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具体要求,根据行业对小麦面粉品质的要求,通常把小麦分为以下三大类型:第一类是强筋小麦(硬麦),其蛋白质.面筋含量高.面筋弹性强,主要用于制作面包.拉面.方便面.优质挂面.饺子粉等.目前河南省种植 ...

  • 浅析分子育种技术与小麦常规育种的有效结合
  •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 Sci. Bull.2012,18(24) 31 浅析分子育种技术与小麦常规育种的有效结合 刘 钊 (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安徽涡阳233600) 摘 要:小麦分子育种主要包括转基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分子设计育种,核心仍然是常规育种手段和 方法.分子生 ...

  • 舞钢市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应用
  • [摘要]舞钢市地处豫中南,冬小麦产量因栽培技术原因连年徘徊在亩产400公斤左右.为了破解高产难题,我们充分发挥高产品种增产因素,集成了高产栽培技术应用,因地因时制宜,按照冬小麦的生长发育规律科学制订栽培方案,最终达到亩产701.8公斤的产量指标. [关键词]舞钢市 冬小麦 高产 栽培技术 一.试验地 ...

  • 小麦胚芽油的营养价值与开发利用(1)
  •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小麦胚芽油的营养价值与开发利用 系 别:食品与化工系 专 业:农产品质量与检测 班 级:09级农检 学生姓名:关小芳 指导教师:徐明磊 完成日期:2012-1-25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目 录 摘 要 ............................ ...

  • 小麦高产种植技术
  •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第一章 小麦介绍与种植现状 第一节 小麦简述 小麦在我国已有5000多年的种植历史,目前主要产于河南.山东.江苏.河北.湖北.安徽等省.小麦播种季节不同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按麦粒粒质可分为硬小麦和软小麦:按麦粒颜色可分为白小麦.红小麦和花小麦.冬小麦秋季播种,次年夏季收获:春小麦春 ...

  • 农谚在河南冬小麦种植及气候适应中的应用
  • 第30卷第4期2011年8月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RESEARCHANDDEVELOPMENTVol.30No.4Aug.2011 农谚在河南冬小麦种植及气候适应中的应用 尹 a 君,苏 筠 b (北京师范大学a.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b.区域地理研究实验室,北京100875) 摘要:农谚是反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