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笔记

绪论:

美学研究对象: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审美活动(叶朗)

美学学科性质:

1.用:教化)

美学特点:和人生有紧密联系,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紧密联系

2.理论学科

哲学的永恒课题:美、真、善

美学不是审美意识,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哲学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心理学美学取代哲学美学是不利的(叶朗)

3.交叉学科(美学和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不能把美学全部归结为语义分析)、人类学、神话学(生命体验),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

4.发展中的学科

现代形态美学体系:文化大中和(中西文化,19、20世纪文化精神),当代西方美学体系没有综合中国以及东方文化

为什么学习美学:

1.完善自身人格修养

审美活动是一种体验活动(精神活动?)

2.完善自身理论修养

3.对于人文工作者,还有一种人文和技术层面的关系(技要上升为道)

中国戏曲的特点:虚拟,但不等于写意,京剧是角儿的艺术

学习美学的必要性由美学学科的性质和人的本性决定(人是超越个体生命有限存在的动物)

美学学习方法:

立足中国文化;注重美学和人生的联系;注意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有丰富的艺术欣赏的直接经验和系统的艺术史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开放的心态,注意吸收国内外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

第一章

美的本质:

狭义的美:审美范畴中讨论的优美,一种、完整、和谐的美,古希腊式的美

广义的美:包括一切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优美,也包括崇高、悲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式

美和美感谁是第一性(主观的的还是客观的)--50年代美学大讨论

李泽厚(辩证唯物论):美学科学的哲学基本问题是认识论的问题,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蔡仪:美是客观的(事物的典型性)

高尔太(美和美感是统一的)、吕荧: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客观美和艺术美的统一,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

解释:社会性在主体而不在自然物本身(还是主张主观的),美不是物而是物的形象(胸中之竹而不是眼中之竹)

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自然景物+审美活动->审美对象,意象)

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消解了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

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象不等于物,象是知觉的世界,物是实在的世界)

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

美带有历史性

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

心不自心,因色固有--马祖道一(消解了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

美是对物的实体性的超越,是对实体性的自我的超越(自我不是实体化的)

慧能:心物不二(心上显现了色而已)--万物皆其本然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张璪(存在论而非认识论上的统一)(这句话不是认识而是体验)

美在意象(审美对象即广义的美)--情(情趣)景(意象)交融--是带有情感的感性世界 朱光潜--美是物的形象而不是物

审美对象是灿烂的感性

审美意象是在审美活动中的

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王阳明

意象世界是真实的世界,如所存而显之--照亮天人合一的本然状态,回到自然的乐的境界 真就是自然(存在的本来的面貌)--不是逻辑的真,而是存在的真

美就是人的创造+所存而显现(真)

美是超越与复归的统一

美感的分析(感兴)

美感不是认识(主客二分),是体验

审美意识是人与世界的交融 (是天人合一,不同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统一)

对世间万物的看法:1.主客关系的特征(主客二分):外在性,对象性,认识桥梁性

2.人-世界结构,人与世界融合关系的特征:内在性,非对象性,人与天地万物相通相容

王夫之用现量(现在:当下直接的感兴、现成:美感的直觉性、显现真实)定义美感 认识可以脱离人的生命,而审美体验不可以

美感(审美体验是直接性,而认识则要尽快脱离直接性,以便进入抽象的概念世界) 美感是瞬间的直觉,得到一种整体性,而认识是整体性的分割,是逻辑思维

美感创造一个感性世界,认识追求抽象的概念体系

要有审美态度(心胸),必须抛弃实用的功利的态度、科学的逻辑的眼光

美感:愉悦性(精神)(视听,但有时也引发生理的快感,其他感官获得的快感也可以渗透到美感中,转化为美感或加强美感)

快感:生理的

高峰体验:马斯洛,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体验,高峰体验中的认知是存在认知(对象就是存在的全体),存在认知如果不断重复,感知会越来越丰富。可能失去时空的感觉。表达和交流往往富有一种诗意,属于存在价值的愉悦,高峰体验后的人有一种源承神恩,三生有幸的感怀,产生感恩的心态。感知对象的意蕴会越来越丰富。

美和美感具有社会性的原因:

审美主题都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审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 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产生决定性影响

社会文化环境在个人身上影响:审美趣味(鉴赏力和审美能力or审美评价或审美偏爱->审美价值标准集中的体现)和审美格调的影响,在社会:体现为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 审美趣味作为主题审美价值标准的集中体现,制约主题审美行为,决定主题审美指向 审美趣味:个体性,超个体性

格调或趣味是一个人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有稳定性和保守性(但也可以改变:生活环境变了、人文教养的作用)

对整个社会体现为审美风尚(一定时期中流行的)和时代风貌(较长时期内流行的,意象世界所显示的时代特色)

时尚的特点:影响面广,渗透力和扩张力强,有时间性

自然美的性质就是“美是什么”

对自然美的看法:自然物本身的属性;自然美是心灵美的反映;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自然的人化:狭义: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广义: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自然美对人的意义:与人的生命观念有关(eg:人不喜欢懒散的);自然界许多对象构成风景,显示出一种愉快的动人的外在的和谐;感发心情,契合心情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自然美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肯定美学、自然全美是不对的,因为它否定了审美活动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自然美是否有等级的分别:有价值之分的

从美作为审美意象这个层面看,自然美和艺术美没有高下之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可以成为建立生态美学的思想资源

郑板桥:各适其天(万物能够按它们的自然本性生存,作为和万物同类的人也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生态美:体现人与万物一体的美

社会美的意蕴与人的命运、历史命运结合更多,更能引发对命运的思考和体验

人物美的三个层面:人体美-》最终为感性的生命之美

人的风姿风神

处于特定历史情景中的人的美

民俗+审美价值-》风情

休闲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在职业劳动和工作之余,人的一种以文化创造、文化享受为内容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

休闲的本质和价值,在于提升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各种自然社会美的融合 休闲文化的重要内容:酒文化和茶文化、文物古董的收藏和玩赏、旅游文化

艺术的本体是审美意象

诗不等于“志”,不等于“史”

艺术品是意象的物化

艺术品和器具的区别:不依据机械画出来的图纸,而是依据意象

制作目的是观赏而不是使用

观赏感受不同

狭义的美:优美

广义的美:审美意象(艺术的本体就是美)(但美就是艺术是错的,还有社会美自然美等等) 艺术作品除了审美层面还有知识层面、经济层面,而美学只研究审美层面

艺术和非艺术的区分:能不能呈现一个意象世界(可不可以兴)

艺术和非艺术没有区分:波普艺术(否定),观念艺术(否定,意象使人感兴,志和意不能使人感兴)

艺术创造是意象生成的问题

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两个飞跃: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理论著作内容和艺术作品意蕴的区别:

理论著作内容必须用逻辑判断和命题形式来表达,是确定的有限的;意蕴不容易用逻辑判断和命题形式来表述,带有多义性、某种程度宽泛性、不确定性和无限性

理论著作的内容是逻辑认识的对象;意蕴是美感、审美感兴、审美体验的对象

意境是一种特殊的意象,意象包容意境

意境最简明的规定:境生于象外

意境:无限的时间和空间

意境的规定性:情景交融、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

大审美经济与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时代的产物

文化产业的特点:1.适应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精神消费需求而产生,是大审美经济体验经济时代的产物 2.强调创意、个人的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和推动 3.和高薪技术紧密联系 4.面向世界市场

文化产业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产业的原因:1.在高科技数字化的条件下,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平衡成为发展的必要条件 2.人们的闲暇时间比过去增加 3.人类经济已经进入一个大审美经济时代(体验经济) 4.资本形式发生改变,从单一货币资本到货币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象征资本的多远资本 5.文化产业和软实力关系紧密

《红楼梦》意蕴:1.真实反应那个了清朝前期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

2.悲剧性(曹雪芹提出的审美理想,情,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必然毁灭)

3.对整个人生哲理性的感悟

红楼梦人生感体现在:1.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

2.对命运的体验和感叹

红楼梦体现的人生观:对人有限的生命及命运灌注最深层的伤感

贾宝玉林黛玉的忧郁惆怅意味着:对生命人生及存在而产生形而上的体验

审美形态: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某一类审美意象的大风格

审美范畴是这种大风格(审美形态)的概括和结晶: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丑与荒诞 沉郁:儒家-杜甫

飘逸:道家-李白

空灵:禅宗-王维

广义的悲剧:亚里士多德:悲剧是人的行为造成的;悲剧引起人的怜悯和恐惧,使人得到净化。黑格尔:悲剧是两种片面理想的冲突。尼采:日神精神,酒神精神,悲剧是日神酒神的结合,但本质上是酒神的精神;悲剧给人的美感是形而上的安慰

只有由个人不能支配的力量所引起的灾难却由个人承担责任,才构成悲剧

命运是悲剧的核心

悲剧的最佳表现形式:戏剧、小说、影视艺术

优美的特点:单纯、静默、和谐

精神的崇高会引发一种神圣感

“大”的特点:崇高、广大、有光辉

“大”vs“崇高”:1.大有对道德的评价,而崇高在西方美学中不一定有

2.大只能引起主体对于对象的敬畏之情,不能引起对自身力量和使命的崇高感

18世纪末,席勒提出美育(中国是孔子)

美育是人文教育,目标是发展完满的人性

游戏冲动:审美的创造形象的冲动,审美对于人性的完满是必须的(美育)

但不能说审美活动是情感教育。而是指人的精神在整体上的感发

美育的功能:培养审美心胸;培养审美能力(体验人生的能力);培养审美趣味

美育和德育是有区别的:都作用于精神,德育是规范性教育

德育作用于人的意识的理性的层面美育作用于人感性情感的层面 德育着眼于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美育是人本身精神的平衡 加强美育有益于培养创新人才(激发强化人的创造的冲动,培养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 美育可以使人获得宽广的心胸

加强美育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要求

境界的三种涵义:

做学问事业的阶段品味;审美对象(审美意象);人的精神、心灵境界,即人生境界 人的觉解不同,事物对于人的意义也就不同(冯友兰)

人的灵明所照亮的有意义的世界是境界(张世英)

总结:境界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浓缩一个人的过去现在未来而形成的精神世界的整体,生活世界的内在化,对生活和实践有指引作用,境界就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胸襟,气象,格局)

人生境界四个品味:自然,功利,道德,天地

人生境界有理性、感性、超理性的层面,还和生活世界有关

人生的三个层面:日常生活;工作事业;审美诗意

审美的人生:诗意的、创造的、爱的人生

绪论:

美学研究对象: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审美活动(叶朗)

美学学科性质:

1.用:教化)

美学特点:和人生有紧密联系,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紧密联系

2.理论学科

哲学的永恒课题:美、真、善

美学不是审美意识,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哲学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心理学美学取代哲学美学是不利的(叶朗)

3.交叉学科(美学和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不能把美学全部归结为语义分析)、人类学、神话学(生命体验),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

4.发展中的学科

现代形态美学体系:文化大中和(中西文化,19、20世纪文化精神),当代西方美学体系没有综合中国以及东方文化

为什么学习美学:

1.完善自身人格修养

审美活动是一种体验活动(精神活动?)

2.完善自身理论修养

3.对于人文工作者,还有一种人文和技术层面的关系(技要上升为道)

中国戏曲的特点:虚拟,但不等于写意,京剧是角儿的艺术

学习美学的必要性由美学学科的性质和人的本性决定(人是超越个体生命有限存在的动物)

美学学习方法:

立足中国文化;注重美学和人生的联系;注意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有丰富的艺术欣赏的直接经验和系统的艺术史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开放的心态,注意吸收国内外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

第一章

美的本质:

狭义的美:审美范畴中讨论的优美,一种、完整、和谐的美,古希腊式的美

广义的美:包括一切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优美,也包括崇高、悲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式

美和美感谁是第一性(主观的的还是客观的)--50年代美学大讨论

李泽厚(辩证唯物论):美学科学的哲学基本问题是认识论的问题,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蔡仪:美是客观的(事物的典型性)

高尔太(美和美感是统一的)、吕荧: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客观美和艺术美的统一,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

解释:社会性在主体而不在自然物本身(还是主张主观的),美不是物而是物的形象(胸中之竹而不是眼中之竹)

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自然景物+审美活动->审美对象,意象)

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消解了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

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象不等于物,象是知觉的世界,物是实在的世界)

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

美带有历史性

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

心不自心,因色固有--马祖道一(消解了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

美是对物的实体性的超越,是对实体性的自我的超越(自我不是实体化的)

慧能:心物不二(心上显现了色而已)--万物皆其本然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张璪(存在论而非认识论上的统一)(这句话不是认识而是体验)

美在意象(审美对象即广义的美)--情(情趣)景(意象)交融--是带有情感的感性世界 朱光潜--美是物的形象而不是物

审美对象是灿烂的感性

审美意象是在审美活动中的

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王阳明

意象世界是真实的世界,如所存而显之--照亮天人合一的本然状态,回到自然的乐的境界 真就是自然(存在的本来的面貌)--不是逻辑的真,而是存在的真

美就是人的创造+所存而显现(真)

美是超越与复归的统一

美感的分析(感兴)

美感不是认识(主客二分),是体验

审美意识是人与世界的交融 (是天人合一,不同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统一)

对世间万物的看法:1.主客关系的特征(主客二分):外在性,对象性,认识桥梁性

2.人-世界结构,人与世界融合关系的特征:内在性,非对象性,人与天地万物相通相容

王夫之用现量(现在:当下直接的感兴、现成:美感的直觉性、显现真实)定义美感 认识可以脱离人的生命,而审美体验不可以

美感(审美体验是直接性,而认识则要尽快脱离直接性,以便进入抽象的概念世界) 美感是瞬间的直觉,得到一种整体性,而认识是整体性的分割,是逻辑思维

美感创造一个感性世界,认识追求抽象的概念体系

要有审美态度(心胸),必须抛弃实用的功利的态度、科学的逻辑的眼光

美感:愉悦性(精神)(视听,但有时也引发生理的快感,其他感官获得的快感也可以渗透到美感中,转化为美感或加强美感)

快感:生理的

高峰体验:马斯洛,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体验,高峰体验中的认知是存在认知(对象就是存在的全体),存在认知如果不断重复,感知会越来越丰富。可能失去时空的感觉。表达和交流往往富有一种诗意,属于存在价值的愉悦,高峰体验后的人有一种源承神恩,三生有幸的感怀,产生感恩的心态。感知对象的意蕴会越来越丰富。

美和美感具有社会性的原因:

审美主题都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审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 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产生决定性影响

社会文化环境在个人身上影响:审美趣味(鉴赏力和审美能力or审美评价或审美偏爱->审美价值标准集中的体现)和审美格调的影响,在社会:体现为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 审美趣味作为主题审美价值标准的集中体现,制约主题审美行为,决定主题审美指向 审美趣味:个体性,超个体性

格调或趣味是一个人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有稳定性和保守性(但也可以改变:生活环境变了、人文教养的作用)

对整个社会体现为审美风尚(一定时期中流行的)和时代风貌(较长时期内流行的,意象世界所显示的时代特色)

时尚的特点:影响面广,渗透力和扩张力强,有时间性

自然美的性质就是“美是什么”

对自然美的看法:自然物本身的属性;自然美是心灵美的反映;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自然的人化:狭义: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广义: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自然美对人的意义:与人的生命观念有关(eg:人不喜欢懒散的);自然界许多对象构成风景,显示出一种愉快的动人的外在的和谐;感发心情,契合心情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自然美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肯定美学、自然全美是不对的,因为它否定了审美活动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自然美是否有等级的分别:有价值之分的

从美作为审美意象这个层面看,自然美和艺术美没有高下之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可以成为建立生态美学的思想资源

郑板桥:各适其天(万物能够按它们的自然本性生存,作为和万物同类的人也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生态美:体现人与万物一体的美

社会美的意蕴与人的命运、历史命运结合更多,更能引发对命运的思考和体验

人物美的三个层面:人体美-》最终为感性的生命之美

人的风姿风神

处于特定历史情景中的人的美

民俗+审美价值-》风情

休闲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在职业劳动和工作之余,人的一种以文化创造、文化享受为内容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

休闲的本质和价值,在于提升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各种自然社会美的融合 休闲文化的重要内容:酒文化和茶文化、文物古董的收藏和玩赏、旅游文化

艺术的本体是审美意象

诗不等于“志”,不等于“史”

艺术品是意象的物化

艺术品和器具的区别:不依据机械画出来的图纸,而是依据意象

制作目的是观赏而不是使用

观赏感受不同

狭义的美:优美

广义的美:审美意象(艺术的本体就是美)(但美就是艺术是错的,还有社会美自然美等等) 艺术作品除了审美层面还有知识层面、经济层面,而美学只研究审美层面

艺术和非艺术的区分:能不能呈现一个意象世界(可不可以兴)

艺术和非艺术没有区分:波普艺术(否定),观念艺术(否定,意象使人感兴,志和意不能使人感兴)

艺术创造是意象生成的问题

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两个飞跃: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理论著作内容和艺术作品意蕴的区别:

理论著作内容必须用逻辑判断和命题形式来表达,是确定的有限的;意蕴不容易用逻辑判断和命题形式来表述,带有多义性、某种程度宽泛性、不确定性和无限性

理论著作的内容是逻辑认识的对象;意蕴是美感、审美感兴、审美体验的对象

意境是一种特殊的意象,意象包容意境

意境最简明的规定:境生于象外

意境:无限的时间和空间

意境的规定性:情景交融、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

大审美经济与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时代的产物

文化产业的特点:1.适应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精神消费需求而产生,是大审美经济体验经济时代的产物 2.强调创意、个人的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和推动 3.和高薪技术紧密联系 4.面向世界市场

文化产业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产业的原因:1.在高科技数字化的条件下,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平衡成为发展的必要条件 2.人们的闲暇时间比过去增加 3.人类经济已经进入一个大审美经济时代(体验经济) 4.资本形式发生改变,从单一货币资本到货币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象征资本的多远资本 5.文化产业和软实力关系紧密

《红楼梦》意蕴:1.真实反应那个了清朝前期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

2.悲剧性(曹雪芹提出的审美理想,情,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必然毁灭)

3.对整个人生哲理性的感悟

红楼梦人生感体现在:1.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

2.对命运的体验和感叹

红楼梦体现的人生观:对人有限的生命及命运灌注最深层的伤感

贾宝玉林黛玉的忧郁惆怅意味着:对生命人生及存在而产生形而上的体验

审美形态: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某一类审美意象的大风格

审美范畴是这种大风格(审美形态)的概括和结晶: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丑与荒诞 沉郁:儒家-杜甫

飘逸:道家-李白

空灵:禅宗-王维

广义的悲剧:亚里士多德:悲剧是人的行为造成的;悲剧引起人的怜悯和恐惧,使人得到净化。黑格尔:悲剧是两种片面理想的冲突。尼采:日神精神,酒神精神,悲剧是日神酒神的结合,但本质上是酒神的精神;悲剧给人的美感是形而上的安慰

只有由个人不能支配的力量所引起的灾难却由个人承担责任,才构成悲剧

命运是悲剧的核心

悲剧的最佳表现形式:戏剧、小说、影视艺术

优美的特点:单纯、静默、和谐

精神的崇高会引发一种神圣感

“大”的特点:崇高、广大、有光辉

“大”vs“崇高”:1.大有对道德的评价,而崇高在西方美学中不一定有

2.大只能引起主体对于对象的敬畏之情,不能引起对自身力量和使命的崇高感

18世纪末,席勒提出美育(中国是孔子)

美育是人文教育,目标是发展完满的人性

游戏冲动:审美的创造形象的冲动,审美对于人性的完满是必须的(美育)

但不能说审美活动是情感教育。而是指人的精神在整体上的感发

美育的功能:培养审美心胸;培养审美能力(体验人生的能力);培养审美趣味

美育和德育是有区别的:都作用于精神,德育是规范性教育

德育作用于人的意识的理性的层面美育作用于人感性情感的层面 德育着眼于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美育是人本身精神的平衡 加强美育有益于培养创新人才(激发强化人的创造的冲动,培养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 美育可以使人获得宽广的心胸

加强美育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要求

境界的三种涵义:

做学问事业的阶段品味;审美对象(审美意象);人的精神、心灵境界,即人生境界 人的觉解不同,事物对于人的意义也就不同(冯友兰)

人的灵明所照亮的有意义的世界是境界(张世英)

总结:境界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浓缩一个人的过去现在未来而形成的精神世界的整体,生活世界的内在化,对生活和实践有指引作用,境界就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胸襟,气象,格局)

人生境界四个品味:自然,功利,道德,天地

人生境界有理性、感性、超理性的层面,还和生活世界有关

人生的三个层面:日常生活;工作事业;审美诗意

审美的人生:诗意的、创造的、爱的人生


相关内容

  •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是由王德胜主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部适用于高等学校文科的教材.本书着眼于教学实际,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础,在合理吸收传统美学思想精华.关注和借鉴当前国内外美学研究新成果的同时,突出了美学理论的当代特点. 书中着重以审美活动为基点,把全 ...

  • 艺术学原理课程笔记
  • 艺术学原理课程笔记 一.艺术学概念 学习的两极:超脱门类艺术站在更高的层面上 对门类艺术具体问题的进一步深化 论之写作:尽管选取了一个非常具体的课题,但是却对门类艺术的本质甚至艺术的本质的理解渗透其中,贯穿其中. 艺术学:(1)门类艺术的总和,一级学科. (2)艺术理论,艺术史研究.二级学科. 艺术 ...

  • 赵敦华[西哲史]笔记
  • 北大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笔记 第一章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一.希腊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 1.希腊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 2.希腊哲学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年来欧洲文明所探索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 3.希腊哲学提供了人类思想从神话式的原始形式演进到复杂多样的体系的一个最好 ...

  • [美术教育研究]教学大纲
  • <美术教育研究>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总 学 时:34 学 分:2 开课对象:高等师范三年制专科初等教育 课程类别:美术专业延伸课 课程英语译名:Research on Arts Education 一.教学任务和目的: 学生通过学习和了解美术教育理论. 我国美术教育的历史发展以及国内外 ...

  • 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必读书目
  • 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必读书目(143种) 一.文学部分(38种) <诗经> <左传> <史记> <宋词三百首>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 <人间词话> <鲁迅选集> <子夜> <骆驼祥子> < ...

  • 黑体美术字教案
  • 黑体美术字教案 作者 四川省江油市职业中学校 广告设计老师 王成刚 第一章.黑体美术字 第一节 基本笔画 一.准备:学生准备:草稿本,2B 铅笔,橡皮,直尺 二.新课教学: 1.老师在黑板示范:8个基本笔画的写法 2.学生练习:在作业本上,做为笔记本,又做为草稿本,本节课的所有练习老师要检查.课堂练 ...

  • 美学原理课堂笔记
  • 美学原理课堂笔记 第一章美学的基本概念: 1 .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学科名称的,是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登. 2 .1735年,鲍姆嘉登在他的<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首次使用"美学"这个概念. 3 .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 ...

  • 音乐书籍目录
  • 20世纪世界小提琴大师精粹.pdf 50位伟大的作曲家和他们的1000部作品.pdf BBC音乐导读1 巴赫管风琴音乐.pdf BBC音乐导读10 布鲁克纳 交响曲.pdf BBC音乐导读11 库普兰.pdf BBC音乐导读12 德彪西 管弦乐.pdf BBC音乐导读13 德沃夏克 交响曲与协奏曲. ...

  • 海南大学资料
  • 海南大学 遗传学(634) 1.遗传学 (参考书目:<遗传学>第三版 朱军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 (1)笔记80元 (2)讲义80元 (3)复习题90元 (4)近2-3年期末题共30元 (5)2套模拟试卷共30元 (6)2012考研专业课精准复习方案(视频)50元 (7)专业就业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