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理念
本文是一篇小说。鉴赏小说的重点是要抓住小说的三要素,通过对小说中情节、人物、环境的赏析,挖掘作品的主题。而《十八岁出门远行》又不同于传统的小说,特别是小说情节的设置,极其不合常情,具有强烈的荒诞性。所以,学习这篇课文,应以情节为阅读的切入点,通过对作品中悖于常情,却又合乎常理的情节的解读,了解作品所传达的主旨。此外,本文新奇独特的语言,也需要在阅读中仔细地体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先锋派”及“先锋派”小说的特点。
2、引导学生调动成长的亲身体验感悟,以我读“我”,与文本深层对话,从而读懂作品,理解文章要表达的隐晦的主旨——揭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解读文中“旅店”的象征意义,鉴赏独特的语言风格。
技能目标:
把握“我”的心情曲线,整体感知荒诞情节,多角度挖掘文章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情感目标:
激扬学生青春的热情与梦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培养学生正视挫折,独立要强,勇敢执著,正直善良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从把握“我”的心情曲线切入,带动情节的感知,进而理解“我”和与“我”对立的人群这两类人,从而把握文章主旨。
2、在阅读中鉴赏独特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探究主题重心是否是暴露现实社会的阴暗。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题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以《小小少年》为背景音乐)同学们,当青春的激情奏响成长的乐章时,你是否向往外面的世界?(向往)好,现在就让我们伴随着雪村的《出门在外》,一起感受外面世界的酸甜苦辣吧!(观看《出门在外》FLASH动画)。同学们,现在你想不想做一次出门远行呢?那让我们跟随余华怪诞的脚步一起出门远行吧!
一、 快乐起程:
1、同学们,准备好了吗?现在你们与“我”可以出门远行了,可以感受外面精彩的世界了,此时,你们和“我”的心情怎样呢?
明确:快乐、高兴、兴奋
2、从文中那些传神的细节里可以感受到这种快乐的心情呢?
明确:初出家门的心情,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小说就是这样开始的,充满了兴奋和喜悦,如:我快乐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起来。
3、这的确是一次快乐的起程,可是“我”的心情真的快乐到底了吗?
明确:没有
4、“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心情的转变呢?
明确: 快乐 第一次出门
沮丧、焦急 找不到旅店
高兴 驶来一辆汽车
气愤 司机拒绝“我”搭车
心安 搭上汽车
焦虑 汽车抛锚
愤怒 抢苹果事件
悲伤 被打得遍体鳞伤
5、“我”在远行的路上遭遇的这些事情,大家能理解吗?
明确:不理解,认为不合理,没有逻辑性,有些不可思议,荒唐。
6、你能试着在文中找出你认为不合理的一些情节吗?
明确:这些“不合情理”的描写主要出现在文章的第二、三两部分。
第二部分中,这篇小说的“荒诞”色彩就开始初露端倪,一些“不合情理”的因素开始出现。首先表现在司机突然转变的态度上,他“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而且还要“我”在车开得飞快时爬出驾驶室到车厢里去拿苹果。当“我”问他到哪里去时,他说“开过去看吧”。其次表现在“我”不知目的地旅行上,“我”对找旅店也“根本不在乎”了,“我”似乎和那位司机一样,“反正前面是什么地方对我们来说无关紧要,我们只要汽车在驰着,那就驰过去看吧”。
第三部分是小说的重点,种种“不合情理”的场景不断出现,给整篇小说蒙上一层荒诞的色彩。司机的举动成为“荒诞”的先兆。他在汽车抛锚后“漫不经心”修了一阵后,又在公路中央“很认真”地做起了广播体操,做完以后又绕着汽车小跑起来。接着,五个骑自行车的农民到来,他们似乎是毫无理由地抢劫车上的苹果,并把试图阻拦的“我”打倒在地。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那个司机却无动于衷,只对“我”被打破的鼻子感兴趣,小说的荒诞色彩越来越浓。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当“我”被第二批来抢苹果的人打得坐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时,司机也参加到抢劫者的行列中去,把“我”的背包也抢走了。这个时候,小说的“荒诞”性达到了高潮。
7、为什么作者会在这篇小说中设置一些不合理的情节呢?这就是这篇小说不同于传统小说的地方,(先为大家讲述一个小故事卡夫卡的《变形记》)这这里,老师向大家介绍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先锋派。
何谓“先锋派”?
“先锋”原为军事术语,19世纪初转向文化和文学艺术,其倾向就是反映现代西方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自我之间的畸形的异化关系,即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情绪和虚无意识。
先锋派的艺术特色表现为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注重挖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
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特点,难于让众人理解。
在我国文学创作中作家余华就是一位把荒诞派引入自己的作品中的作家之一。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采用荒诞的情节来反映社会。下面那位同学给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位作家?(师生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余华的资料,并进行归纳概括)
余华,浙江海盐人。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战栗》等。其中《活着》获1998年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余华以其实验性极强的作品,在文坛和读者之间引起颇多的震撼和关注,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余华的作品借鉴各种现代主义表现手法,以近乎无动于衷的冷漠的叙事态
度,对人性中黑暗、丑恶、残忍的一面进行无情的暴露。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的成名作,已经显示出了一种与传统小说不同的现代特色,是后来余华先锋小说的一个基础。
二、 课堂探讨:
8、在这种荒诞,不合逻辑的故事中,“我”真的只是一个“我”吗?作者用奇妙的构思,荒诞的情节只是表明“我”出门远行遇到抢劫了吗?“我”与司机和抢苹果的人群的对立可以理解为哪两种事物的对立?
明确:“我”不只是一个“我”,抢苹果的人群也并不是强盗,“我”代表无数纯洁、天真、热情、善良的少年,司机等人则象征着太过现实的、恶俗的世态。
“我”与强盗人群的对立是理想与现实的对立,理想是美好的明快的,现实却是残酷阴暗的。 莫言曾称先锋派作家余华为“当代文坛,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余华也认为自己是在使用一种虚伪的形式来表达生活的真实,在荒诞、不合逻辑,如同梦境中我们的确看到了真实地对立,所以说作者用奇妙的构思,荒诞的情节讲述“我”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故事,是要表现“我”成长的困惑与伤痛。揭示美好的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
9、生活没有旁观者,走进十八岁的你们也是文中的“我”,请你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当你怀着理想热情想要拥抱现实世界时,你有没有遇到像“我”一样的无奈、尴尬甚至是愤怒、悲伤?你愿意为你的理想热情执著吗?(学生交流体验)
明确:远行结束时,虽然遍体鳞伤,浑身冰凉,但心并没有随之冷却,“我”知道自己的心窝还是暖和的。这说明“我”在经受残酷现实的重创后,也和大家一样,依然坚持和固守着自己的理想、善良和正直。在成长的蜕变中,他选择了继续做阳光的使者,没有沦落为阴暗的帮凶。
10、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碰撞中,在美好与残酷的交战中,在明丽与阴暗的厮杀中,“我”落了个遍体鳞伤,既然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出门远行的旅程并不安全,爸爸为什么还要让我独自出门呢?
点拨:歌德说过:“你要成长,务须靠自己。”美国作家惠特曼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能,别的任何人也不能替代你走过那条路,你必须自己去走。”要想真正长大,就要靠自己去认识世界。只有真切的经历能够帮助我们褪去稚嫩的外壳,让我们羽化成蝶。
美国作家爱默森说过:“一个人如果从来没有参观过痛苦的展览所,那么他只看到过半个宇宙。” 每一个创伤都标志着前进了一步。只有经历磨练坎坷才能真正成熟起来。
三、探究主题:
当时有人说,于华把80年代中期文坛掀起的冷漠之潮推倒了冷酷的深处。一直以来,有的人认同文本的主题重心落在暴露现实的阴暗上,有的人认同文本的主题中心在揭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走进十八岁的你赞同哪种观点?为什么?(对两种观点可进行辩论)
明确:看似荒诞的故事之所以能引发我们如此强烈的共鸣,就因为它是真实而强烈地表达了成长的困惑与伤痛,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传达这份生活的真实时,作者用青春的明快与现实的阴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者并不想用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故事突出渲染现实的阴暗,而是用阴暗反衬光明,用阴暗突现明快。主题重心不在阴暗的司机和抢苹果人群的身上,而在明快的“我”身上。
作者笔下的“我”纯真善良,勇敢正直,尤其在经受残酷现实的重创后,依然能坚持和固守自己的理想,善良和正直。作者对十八岁的“我”有叹息怜爱,但更多的是欣赏赞美,尤其欣赏“我”在美好理想与残酷现实的碰撞中,那份难能可贵的执著和坚持。
四、结束语
生活中是没有观众的,我们谁也没有资格冷眼旁观,置身事外。在成长的蜕变中,我们要掌好青春的舵盘,认准执著的方向;要做阳光的使者,不要做阴暗的帮凶。罗曼·罗兰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的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让我们一起绽放热情明丽的青春,坚持纯真美好的理
想,共同营造真善美的人间天堂。
五、布置作业
1、写一篇探究性的小文章,解读文中“旅店”、“背包”内涵。
2、挑选文中你欣赏的语言,谈谈其独特与生动之处。
3、解读文中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小说的情节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了小说的主题。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解读小说中“旅店”的象征意义,同时体会小说独特而新奇的语言。
一、十八岁的“我”出门远行是不是漫无目的的去流浪?
明确:不是
二、“我”出门旅行的目的地在哪里呢?文中有没有提到呢?
明确:心中的“旅店”,文中一直说“我”在找“旅店”。(如:但是我还没有走进一家旅店;我觉得自己应该为旅店操心等)
三、为什么小说从头到尾反复提到“旅店”,“我”从出门开始,
就念念不忘寻找过夜的“旅店”。而最后的结果,“我”并没有找到“旅店”,而栖身于一个劫后冰冷的汽车里,并感叹说“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我们看到,“旅店”在这里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给读者传达着浓郁的悲伤情调。同学们思考一下,文中“旅店”象征着什么呢?
明确:“旅店”是我出门以来一直找寻的目标,一路寻寻觅觅,
却最终当“我”躺在汽车之中感觉到自己信我的温暖的时候,我才蓦然发现原来自己寻找的其实一直都在自己的心中。当我说出“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逆竟在这里”时,旅店赋予的象征意义也呼之欲出了,他代表了“我”心底的希望和力量,是个人成长路途中必需的动力。
四、体会小说新奇独特的语言
传统的阅读习惯,总是让人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作品的所指上,或
者说,放在作品所写的内容上,而不重视对表达过程的考察。这篇小说则将我们的注意力从传统的所指中分离,长久地停留于作品独特的叙述和精妙的语言表达上。
要求:这篇小说的叙事语言很有新意,揣摩文中的精彩语言,
试举几例,体会其中描写的新奇之处和蕴藏的内涵。(提示:可结合课后练习五进行) 例1: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
明确:把走路比作航海,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我”出门时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几分不安,也暗示着出门远行并不会一帆风顺。
例2:我就这样从早晨里穿过,现在走进了下午的尾声,而且还看到了黄昏的头发。
明确: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我”出门远行一天的奔波。“从早晨里穿过”,好像早晨是一片树林,“下午的尾声”则是把下午当成一首歌或一出戏,“黄昏的头发”则会出现一个人的形象。这样写显得欢快,充分抒发了“我”出门远行的兴奋心情。
例3:我看到那个司机高高翘起的屁股,屁股上有晚霞。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那车头的盖子斜斜翘起,像是翻起的嘴唇。
明确:这句话有两个地方显得新奇可笑。一是说司机“屁股上有晚霞”,把一俗一雅结合在一起,让人觉得好笑。二是说车头的盖子“像是翻起的嘴唇”,也很新鲜,会让人有一点担心,就是司机会被“嘴唇”吞进去。这种感受也充分表达了少年初次出门远行对外部世界的好奇。
例4:那个时候太阳要落山了,晚霞则像蒸气似的在升腾。旅店就这样重又来到我脑中,并且逐渐膨胀,不一会便把我的脑袋塞满了。那时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 明确:这句话的有趣之处在于说“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这样突出了
“我”急于找到旅店的心理,这时候“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旅店。
例5:我坐在地上爬不起来,我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
明确:这句话写出了“我”被打倒在地的无奈,“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这也说明“我”心里不甘被打败,这是少年典型的不服输的精神。
拓展阅读
余华写小说曾受到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影响,卡夫卡的小说中有很多“不合情理”的荒诞色彩,比如《变形记》中那个人一早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可以课后阅读《变形记》,比较一下余华与卡夫卡“荒诞”小说的异同。
五、全文总结
《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故事和主题都是很常见的,但在作者笔下却呈现出另一种面貌,这主要源于小说那些悖于常情可又合乎常理的情节,正如余华自己曾说:“人类自身的肤浅来自经验的局限和对精神本质的疏远,只有脱离常识,背弃现状世界提供的秩序和逻辑,才能自由地接近真实。”这段阐述无疑可以作为对《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恰切注释。而小说所剖示的“我”在青春初旅中的种种微妙的心情,则艺术地帮助小说完成了主题的揭示,小说中青春初旅的明朗欢快与荒诞人生的阴暗丑陋构成鲜明的审美反差和剧烈的碰撞,使小说具有很强的审美张力。
六、写作训练(课后完成)
要求:把你印象最深的一次出门经历和从中得到的启示写下来,文体不限。
建议:文章中应有关于人生的思索,注重对特定环境中人物心情的描写。
教学设计理念
本文是一篇小说。鉴赏小说的重点是要抓住小说的三要素,通过对小说中情节、人物、环境的赏析,挖掘作品的主题。而《十八岁出门远行》又不同于传统的小说,特别是小说情节的设置,极其不合常情,具有强烈的荒诞性。所以,学习这篇课文,应以情节为阅读的切入点,通过对作品中悖于常情,却又合乎常理的情节的解读,了解作品所传达的主旨。此外,本文新奇独特的语言,也需要在阅读中仔细地体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先锋派”及“先锋派”小说的特点。
2、引导学生调动成长的亲身体验感悟,以我读“我”,与文本深层对话,从而读懂作品,理解文章要表达的隐晦的主旨——揭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解读文中“旅店”的象征意义,鉴赏独特的语言风格。
技能目标:
把握“我”的心情曲线,整体感知荒诞情节,多角度挖掘文章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情感目标:
激扬学生青春的热情与梦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培养学生正视挫折,独立要强,勇敢执著,正直善良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从把握“我”的心情曲线切入,带动情节的感知,进而理解“我”和与“我”对立的人群这两类人,从而把握文章主旨。
2、在阅读中鉴赏独特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探究主题重心是否是暴露现实社会的阴暗。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题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以《小小少年》为背景音乐)同学们,当青春的激情奏响成长的乐章时,你是否向往外面的世界?(向往)好,现在就让我们伴随着雪村的《出门在外》,一起感受外面世界的酸甜苦辣吧!(观看《出门在外》FLASH动画)。同学们,现在你想不想做一次出门远行呢?那让我们跟随余华怪诞的脚步一起出门远行吧!
一、 快乐起程:
1、同学们,准备好了吗?现在你们与“我”可以出门远行了,可以感受外面精彩的世界了,此时,你们和“我”的心情怎样呢?
明确:快乐、高兴、兴奋
2、从文中那些传神的细节里可以感受到这种快乐的心情呢?
明确:初出家门的心情,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小说就是这样开始的,充满了兴奋和喜悦,如:我快乐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起来。
3、这的确是一次快乐的起程,可是“我”的心情真的快乐到底了吗?
明确:没有
4、“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心情的转变呢?
明确: 快乐 第一次出门
沮丧、焦急 找不到旅店
高兴 驶来一辆汽车
气愤 司机拒绝“我”搭车
心安 搭上汽车
焦虑 汽车抛锚
愤怒 抢苹果事件
悲伤 被打得遍体鳞伤
5、“我”在远行的路上遭遇的这些事情,大家能理解吗?
明确:不理解,认为不合理,没有逻辑性,有些不可思议,荒唐。
6、你能试着在文中找出你认为不合理的一些情节吗?
明确:这些“不合情理”的描写主要出现在文章的第二、三两部分。
第二部分中,这篇小说的“荒诞”色彩就开始初露端倪,一些“不合情理”的因素开始出现。首先表现在司机突然转变的态度上,他“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而且还要“我”在车开得飞快时爬出驾驶室到车厢里去拿苹果。当“我”问他到哪里去时,他说“开过去看吧”。其次表现在“我”不知目的地旅行上,“我”对找旅店也“根本不在乎”了,“我”似乎和那位司机一样,“反正前面是什么地方对我们来说无关紧要,我们只要汽车在驰着,那就驰过去看吧”。
第三部分是小说的重点,种种“不合情理”的场景不断出现,给整篇小说蒙上一层荒诞的色彩。司机的举动成为“荒诞”的先兆。他在汽车抛锚后“漫不经心”修了一阵后,又在公路中央“很认真”地做起了广播体操,做完以后又绕着汽车小跑起来。接着,五个骑自行车的农民到来,他们似乎是毫无理由地抢劫车上的苹果,并把试图阻拦的“我”打倒在地。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那个司机却无动于衷,只对“我”被打破的鼻子感兴趣,小说的荒诞色彩越来越浓。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当“我”被第二批来抢苹果的人打得坐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时,司机也参加到抢劫者的行列中去,把“我”的背包也抢走了。这个时候,小说的“荒诞”性达到了高潮。
7、为什么作者会在这篇小说中设置一些不合理的情节呢?这就是这篇小说不同于传统小说的地方,(先为大家讲述一个小故事卡夫卡的《变形记》)这这里,老师向大家介绍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先锋派。
何谓“先锋派”?
“先锋”原为军事术语,19世纪初转向文化和文学艺术,其倾向就是反映现代西方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自我之间的畸形的异化关系,即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情绪和虚无意识。
先锋派的艺术特色表现为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注重挖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
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特点,难于让众人理解。
在我国文学创作中作家余华就是一位把荒诞派引入自己的作品中的作家之一。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采用荒诞的情节来反映社会。下面那位同学给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位作家?(师生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余华的资料,并进行归纳概括)
余华,浙江海盐人。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战栗》等。其中《活着》获1998年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余华以其实验性极强的作品,在文坛和读者之间引起颇多的震撼和关注,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余华的作品借鉴各种现代主义表现手法,以近乎无动于衷的冷漠的叙事态
度,对人性中黑暗、丑恶、残忍的一面进行无情的暴露。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的成名作,已经显示出了一种与传统小说不同的现代特色,是后来余华先锋小说的一个基础。
二、 课堂探讨:
8、在这种荒诞,不合逻辑的故事中,“我”真的只是一个“我”吗?作者用奇妙的构思,荒诞的情节只是表明“我”出门远行遇到抢劫了吗?“我”与司机和抢苹果的人群的对立可以理解为哪两种事物的对立?
明确:“我”不只是一个“我”,抢苹果的人群也并不是强盗,“我”代表无数纯洁、天真、热情、善良的少年,司机等人则象征着太过现实的、恶俗的世态。
“我”与强盗人群的对立是理想与现实的对立,理想是美好的明快的,现实却是残酷阴暗的。 莫言曾称先锋派作家余华为“当代文坛,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余华也认为自己是在使用一种虚伪的形式来表达生活的真实,在荒诞、不合逻辑,如同梦境中我们的确看到了真实地对立,所以说作者用奇妙的构思,荒诞的情节讲述“我”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故事,是要表现“我”成长的困惑与伤痛。揭示美好的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
9、生活没有旁观者,走进十八岁的你们也是文中的“我”,请你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当你怀着理想热情想要拥抱现实世界时,你有没有遇到像“我”一样的无奈、尴尬甚至是愤怒、悲伤?你愿意为你的理想热情执著吗?(学生交流体验)
明确:远行结束时,虽然遍体鳞伤,浑身冰凉,但心并没有随之冷却,“我”知道自己的心窝还是暖和的。这说明“我”在经受残酷现实的重创后,也和大家一样,依然坚持和固守着自己的理想、善良和正直。在成长的蜕变中,他选择了继续做阳光的使者,没有沦落为阴暗的帮凶。
10、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碰撞中,在美好与残酷的交战中,在明丽与阴暗的厮杀中,“我”落了个遍体鳞伤,既然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出门远行的旅程并不安全,爸爸为什么还要让我独自出门呢?
点拨:歌德说过:“你要成长,务须靠自己。”美国作家惠特曼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能,别的任何人也不能替代你走过那条路,你必须自己去走。”要想真正长大,就要靠自己去认识世界。只有真切的经历能够帮助我们褪去稚嫩的外壳,让我们羽化成蝶。
美国作家爱默森说过:“一个人如果从来没有参观过痛苦的展览所,那么他只看到过半个宇宙。” 每一个创伤都标志着前进了一步。只有经历磨练坎坷才能真正成熟起来。
三、探究主题:
当时有人说,于华把80年代中期文坛掀起的冷漠之潮推倒了冷酷的深处。一直以来,有的人认同文本的主题重心落在暴露现实的阴暗上,有的人认同文本的主题中心在揭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走进十八岁的你赞同哪种观点?为什么?(对两种观点可进行辩论)
明确:看似荒诞的故事之所以能引发我们如此强烈的共鸣,就因为它是真实而强烈地表达了成长的困惑与伤痛,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传达这份生活的真实时,作者用青春的明快与现实的阴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者并不想用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故事突出渲染现实的阴暗,而是用阴暗反衬光明,用阴暗突现明快。主题重心不在阴暗的司机和抢苹果人群的身上,而在明快的“我”身上。
作者笔下的“我”纯真善良,勇敢正直,尤其在经受残酷现实的重创后,依然能坚持和固守自己的理想,善良和正直。作者对十八岁的“我”有叹息怜爱,但更多的是欣赏赞美,尤其欣赏“我”在美好理想与残酷现实的碰撞中,那份难能可贵的执著和坚持。
四、结束语
生活中是没有观众的,我们谁也没有资格冷眼旁观,置身事外。在成长的蜕变中,我们要掌好青春的舵盘,认准执著的方向;要做阳光的使者,不要做阴暗的帮凶。罗曼·罗兰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的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让我们一起绽放热情明丽的青春,坚持纯真美好的理
想,共同营造真善美的人间天堂。
五、布置作业
1、写一篇探究性的小文章,解读文中“旅店”、“背包”内涵。
2、挑选文中你欣赏的语言,谈谈其独特与生动之处。
3、解读文中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小说的情节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了小说的主题。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解读小说中“旅店”的象征意义,同时体会小说独特而新奇的语言。
一、十八岁的“我”出门远行是不是漫无目的的去流浪?
明确:不是
二、“我”出门旅行的目的地在哪里呢?文中有没有提到呢?
明确:心中的“旅店”,文中一直说“我”在找“旅店”。(如:但是我还没有走进一家旅店;我觉得自己应该为旅店操心等)
三、为什么小说从头到尾反复提到“旅店”,“我”从出门开始,
就念念不忘寻找过夜的“旅店”。而最后的结果,“我”并没有找到“旅店”,而栖身于一个劫后冰冷的汽车里,并感叹说“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我们看到,“旅店”在这里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给读者传达着浓郁的悲伤情调。同学们思考一下,文中“旅店”象征着什么呢?
明确:“旅店”是我出门以来一直找寻的目标,一路寻寻觅觅,
却最终当“我”躺在汽车之中感觉到自己信我的温暖的时候,我才蓦然发现原来自己寻找的其实一直都在自己的心中。当我说出“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逆竟在这里”时,旅店赋予的象征意义也呼之欲出了,他代表了“我”心底的希望和力量,是个人成长路途中必需的动力。
四、体会小说新奇独特的语言
传统的阅读习惯,总是让人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作品的所指上,或
者说,放在作品所写的内容上,而不重视对表达过程的考察。这篇小说则将我们的注意力从传统的所指中分离,长久地停留于作品独特的叙述和精妙的语言表达上。
要求:这篇小说的叙事语言很有新意,揣摩文中的精彩语言,
试举几例,体会其中描写的新奇之处和蕴藏的内涵。(提示:可结合课后练习五进行) 例1: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
明确:把走路比作航海,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我”出门时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几分不安,也暗示着出门远行并不会一帆风顺。
例2:我就这样从早晨里穿过,现在走进了下午的尾声,而且还看到了黄昏的头发。
明确: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我”出门远行一天的奔波。“从早晨里穿过”,好像早晨是一片树林,“下午的尾声”则是把下午当成一首歌或一出戏,“黄昏的头发”则会出现一个人的形象。这样写显得欢快,充分抒发了“我”出门远行的兴奋心情。
例3:我看到那个司机高高翘起的屁股,屁股上有晚霞。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那车头的盖子斜斜翘起,像是翻起的嘴唇。
明确:这句话有两个地方显得新奇可笑。一是说司机“屁股上有晚霞”,把一俗一雅结合在一起,让人觉得好笑。二是说车头的盖子“像是翻起的嘴唇”,也很新鲜,会让人有一点担心,就是司机会被“嘴唇”吞进去。这种感受也充分表达了少年初次出门远行对外部世界的好奇。
例4:那个时候太阳要落山了,晚霞则像蒸气似的在升腾。旅店就这样重又来到我脑中,并且逐渐膨胀,不一会便把我的脑袋塞满了。那时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 明确:这句话的有趣之处在于说“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这样突出了
“我”急于找到旅店的心理,这时候“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旅店。
例5:我坐在地上爬不起来,我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
明确:这句话写出了“我”被打倒在地的无奈,“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这也说明“我”心里不甘被打败,这是少年典型的不服输的精神。
拓展阅读
余华写小说曾受到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影响,卡夫卡的小说中有很多“不合情理”的荒诞色彩,比如《变形记》中那个人一早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可以课后阅读《变形记》,比较一下余华与卡夫卡“荒诞”小说的异同。
五、全文总结
《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故事和主题都是很常见的,但在作者笔下却呈现出另一种面貌,这主要源于小说那些悖于常情可又合乎常理的情节,正如余华自己曾说:“人类自身的肤浅来自经验的局限和对精神本质的疏远,只有脱离常识,背弃现状世界提供的秩序和逻辑,才能自由地接近真实。”这段阐述无疑可以作为对《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恰切注释。而小说所剖示的“我”在青春初旅中的种种微妙的心情,则艺术地帮助小说完成了主题的揭示,小说中青春初旅的明朗欢快与荒诞人生的阴暗丑陋构成鲜明的审美反差和剧烈的碰撞,使小说具有很强的审美张力。
六、写作训练(课后完成)
要求:把你印象最深的一次出门经历和从中得到的启示写下来,文体不限。
建议:文章中应有关于人生的思索,注重对特定环境中人物心情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