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

吴仪 中文文秘112 学号 1101022044

摘要:继闪耀着现实主义光辉的汉乐府民歌之后,魏晋南北朝诗歌无论在思想内容或艺术形式上,都有所发展。尤其是由于许多诗人的探索和努力,诗歌形式由汉诗的自由质朴渐趋词藻华美,音韵调谐,格律严谨,对仗工整,为唐诗的空前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诗歌 建安文学 玄言诗 正始文学 永明体 陶渊明

中国历史进入到魏晋南北朝,便开启了一个长期分裂的时代。这个历史时期的基本特点是从汉末大乱到三国鼎立,而后由晋实现短暂的统一,之后又是南北朝的分裂。在中国历史上是分裂时间最长的时代。它的突出特点是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乱,民族矛盾尖锐。经济、政治决定文化,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因此,这样的现实便导致了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活跃的时期,是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随着儒家的衰微,新的人生价值观,生活观,社会伦理观不断产生,哲学的本体论、思辨逻辑不断发展。 玄学、佛学、道教依次兴起,促进和影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学术的发展和变化。玄学在文学上表现为对艺术化人生的追求和个人本性的真实流露。佛经中许多有趣的故事流入民间,增加了中国文学

的故事性;佛经中的大量词汇也进入文学语言范围,丰富了中国文学语言宝库。老庄的无为遁世,道教的神仙,佛教的厌世等等各种思想杂糅,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主流。

在文学发展中,许多新的文学体式形成并得到发展。在传统的诗、赋、散文的体式中,诗歌的形式多样丰富曹操及建安文人大量的五言诗创作,使五言诗臻于成熟和完善。七言歌行体得以确立。齐梁时期由于声韵的发展,出现新诗体“永明体”,为律诗的形成铺平了道路。梁陈时期出现了以宫廷生活和女性美为题材的宫体诗。诗歌以外,辞赋创造和汉代相比发生了重要转变,不仅数量多,而且明显出现诗赋合流的趋势。

建安文学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最初阶段,也是我国中古时期文学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期。建安文学发轫于汉末大乱之际。社会的急剧变化,结束了汉代的政治大一统和思想大一统,异端思想突起,孕育了建安精神和建安文化。传统的经学师法、家法遭到破坏。繁琐的经学衰落,推动了思想解放和文学观念的发展。文学从此不再是经学的附庸,走进了自觉的时代。

强烈的生命意识与生命主题,是汉末文学的一大特色,建安文人承袭并发展了这一特色,他们主要不是感伤个人的生死之期而是超越了个体生命意识,着眼于整个生灵,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即表现出生命的忧伤,也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人道主义萌芽。他们试图改变现实,把建功立业视为短暂生命的延续。这就使建安诗歌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也就形成了“悲凉慷慨”的诗风。与“悲凉慷慨”诗风

相适应的是建安诗歌的形式。建安文人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并加以改造,创作了大量的五言诗,使之成为建安诗歌的基本形式。在汉代,乐府诗作为一种民歌的形式,是社会性的集体创作,其内容多是祭神、祭天,或是反映民间疾苦,叙述性强而抒情成分少,语言上朴素无华。建安文人或采用乐府旧题, 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抒写国家大事、个人的壮志和抱负;或以乐府形式另立新题,将辞赋的语言声律带入乐府诗中,使五言古诗既具有乐府诗的质朴,又有文人化的升华,将五言古诗推向成熟。此外建安文人还在杂言、七言诗创作起了推动作用。建安诗风的代表作家有曹氏父子、建安七子(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桀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德琏,东平刘桢公干)和女作家蔡琰。

到了曹魏后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异常尖锐,反应到文学上,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的基本特点,代表作家是阮籍,嵇康为首的“竹林名士”,有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也称“竹林七贤”。其中阮籍、嵇康的文学成就最高。他们所创造的文学精神与时代思潮密切相关,所以人们称他们的创作为“正始之音”。他们都创造了在当时现实条件下用诗歌抒发感情,表达观点的手法,至此,是个真正成为文人表情达意的艺术手段。

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同时,文学表现的范围变得狭窄,缺少充实、激动人心的内容,像建安风骨那样明朗刚健的作品和正始时期隐晦曲折地揭露现实

的作品已经很少了。以陆机、潘岳等人为代表,开始讲究藻饰,注重形式技巧,形成了华丽的风气。陆机诗多为模仿乐府、古诗之作,内容与形式极少创新。拟古诗占其全部诗作一半以上。其中少量作品抒发了真情实感。及艺术特点来说陆机诗表现为对语言的刻意雕琢和力求委婉,造成了繁冗乏力之病。潘岳与陆机类似,内容上拟古,形式技巧上讲究藻饰,风格追求繁缛,是太康诗风的总体特点。除此之外,太康诗风的代表人物还有傅玄、张华、张协。

之后玄言诗兴盛,虽然没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对后来谢灵运的山水诗,白居易等人的说理诗以及宋明理学之诗,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东晋诗坛上独树一帜,给诗歌注入新的生机的是诗人陶渊明。他以古朴自然的诗风,把诗歌提升到一种自然之美的境界,又以充满生活气息和生活哲理的率真纵然的田园诗改变了空谈玄理的玄言诗,为后世田园诗的创作树了一面旗帜。陶渊明现存诗歌一百二十多首。这些作品是他全部生活和对人生及现实态度的真实反映,也是他复杂精神世界的具体体现,陶渊明还有一些咏怀诗和咏史诗。咏史诗是借古抒怀,无论是咏史还是咏怀,都继承成了阮籍、左思诗歌的传统,围绕出仕与归隐这一矛盾冲突,抒发自己不予统治者同流合污、固穷守节的人格与情操。陶诗的艺术特色具体可概括为:(一)淳真而亲切(二)用白描的手法创造了优美而又高远超俗的意境(三)语言平淡自然,质朴而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晋宋之交,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把自然美景引入诗歌,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可谓在诗界独树一帜;谢灵运以自然山水为独

立的描写对象,力求形似逼真,为刘宋诗坛开启了清新自然的诗风。其次,从艺术表现上,谢诗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进行精雕细琢,有些佳篇能做到以景为主情景交融,但同时,内容单薄,感情压抑平缓,由于远离现实生活,不再具有建安文人那种建功立业的激情和正始诗人忧惧祸患的苦闷后的狂放。下及于大明、泰始之际,其间“才秀人微”的鲍照,不仅创作了雄健豪放的诗作,而且为七言、杂言乐府诗的发展开拓了道路,鲍照诗歌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灵力,其次从艺术形式、表现技巧看,鲍照的诗歌风格比较刚健清新,是建安风骨的继承者,其三,语言不避俚俗,汲取“里巷歌谣”的营养,“颇伤清雅之调”。齐及梁初为第二阶段,即永明体形成兴起阶段。著名诗人沈约、谢朓等人,将声韵学的成果运用到诗歌领域,逐渐形成讲究格律、对偶的永明新体诗,永明声律论和新诗体的出现,揭开了我国诗歌史上从比较自由的古体向格律严谨的近体转变的崭新一页,为齐梁文学的演变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唐代格律诗的最后形成和发展在形式上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梁中叶至陈末为第三阶段,即以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为代表的“宫体诗”兴盛的阶段,宫体诗多描写女性和宫廷生活,风格轻绮柔靡,在诗歌发展史上仍有一定积极意义,其一,它对人体美的集中描绘与表现,拓展了审美对象的领域,对妇女形象、心理的刻画,不但对突破传统思想观念具有一定意义,而且对后代文学题材的创新有相当大的影响,宫体诗人对美的细腻感受和精微表现,也是超越前人、启迪来者的;其二,它继承永明体之后,使格律、对偶等诗歌艺术更趋成熟,从而推进了诗歌由古体向近

体的转变,更是不争的事实。

北朝诗歌相对南朝有些逊色,但亦自有特色,尤其是北人学南与南人入北的双向交融,遂使北朝东魏北齐、西魏北周诗坛别开生面。特别是庾信进入西魏北周,心怀屈仕敌国、思念故土的双重抑郁,诗风大变,并且在北周形成了“庾信体”,为南北文学交融、创新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到北朝末期,在意境创构、景色描写、诗歌形式、南北风格融合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度,为唐代诗歌繁荣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

吴仪 中文文秘112 学号 1101022044

摘要:继闪耀着现实主义光辉的汉乐府民歌之后,魏晋南北朝诗歌无论在思想内容或艺术形式上,都有所发展。尤其是由于许多诗人的探索和努力,诗歌形式由汉诗的自由质朴渐趋词藻华美,音韵调谐,格律严谨,对仗工整,为唐诗的空前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诗歌 建安文学 玄言诗 正始文学 永明体 陶渊明

中国历史进入到魏晋南北朝,便开启了一个长期分裂的时代。这个历史时期的基本特点是从汉末大乱到三国鼎立,而后由晋实现短暂的统一,之后又是南北朝的分裂。在中国历史上是分裂时间最长的时代。它的突出特点是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乱,民族矛盾尖锐。经济、政治决定文化,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因此,这样的现实便导致了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活跃的时期,是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随着儒家的衰微,新的人生价值观,生活观,社会伦理观不断产生,哲学的本体论、思辨逻辑不断发展。 玄学、佛学、道教依次兴起,促进和影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学术的发展和变化。玄学在文学上表现为对艺术化人生的追求和个人本性的真实流露。佛经中许多有趣的故事流入民间,增加了中国文学

的故事性;佛经中的大量词汇也进入文学语言范围,丰富了中国文学语言宝库。老庄的无为遁世,道教的神仙,佛教的厌世等等各种思想杂糅,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主流。

在文学发展中,许多新的文学体式形成并得到发展。在传统的诗、赋、散文的体式中,诗歌的形式多样丰富曹操及建安文人大量的五言诗创作,使五言诗臻于成熟和完善。七言歌行体得以确立。齐梁时期由于声韵的发展,出现新诗体“永明体”,为律诗的形成铺平了道路。梁陈时期出现了以宫廷生活和女性美为题材的宫体诗。诗歌以外,辞赋创造和汉代相比发生了重要转变,不仅数量多,而且明显出现诗赋合流的趋势。

建安文学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最初阶段,也是我国中古时期文学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期。建安文学发轫于汉末大乱之际。社会的急剧变化,结束了汉代的政治大一统和思想大一统,异端思想突起,孕育了建安精神和建安文化。传统的经学师法、家法遭到破坏。繁琐的经学衰落,推动了思想解放和文学观念的发展。文学从此不再是经学的附庸,走进了自觉的时代。

强烈的生命意识与生命主题,是汉末文学的一大特色,建安文人承袭并发展了这一特色,他们主要不是感伤个人的生死之期而是超越了个体生命意识,着眼于整个生灵,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即表现出生命的忧伤,也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人道主义萌芽。他们试图改变现实,把建功立业视为短暂生命的延续。这就使建安诗歌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也就形成了“悲凉慷慨”的诗风。与“悲凉慷慨”诗风

相适应的是建安诗歌的形式。建安文人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并加以改造,创作了大量的五言诗,使之成为建安诗歌的基本形式。在汉代,乐府诗作为一种民歌的形式,是社会性的集体创作,其内容多是祭神、祭天,或是反映民间疾苦,叙述性强而抒情成分少,语言上朴素无华。建安文人或采用乐府旧题, 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抒写国家大事、个人的壮志和抱负;或以乐府形式另立新题,将辞赋的语言声律带入乐府诗中,使五言古诗既具有乐府诗的质朴,又有文人化的升华,将五言古诗推向成熟。此外建安文人还在杂言、七言诗创作起了推动作用。建安诗风的代表作家有曹氏父子、建安七子(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桀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德琏,东平刘桢公干)和女作家蔡琰。

到了曹魏后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异常尖锐,反应到文学上,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的基本特点,代表作家是阮籍,嵇康为首的“竹林名士”,有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也称“竹林七贤”。其中阮籍、嵇康的文学成就最高。他们所创造的文学精神与时代思潮密切相关,所以人们称他们的创作为“正始之音”。他们都创造了在当时现实条件下用诗歌抒发感情,表达观点的手法,至此,是个真正成为文人表情达意的艺术手段。

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同时,文学表现的范围变得狭窄,缺少充实、激动人心的内容,像建安风骨那样明朗刚健的作品和正始时期隐晦曲折地揭露现实

的作品已经很少了。以陆机、潘岳等人为代表,开始讲究藻饰,注重形式技巧,形成了华丽的风气。陆机诗多为模仿乐府、古诗之作,内容与形式极少创新。拟古诗占其全部诗作一半以上。其中少量作品抒发了真情实感。及艺术特点来说陆机诗表现为对语言的刻意雕琢和力求委婉,造成了繁冗乏力之病。潘岳与陆机类似,内容上拟古,形式技巧上讲究藻饰,风格追求繁缛,是太康诗风的总体特点。除此之外,太康诗风的代表人物还有傅玄、张华、张协。

之后玄言诗兴盛,虽然没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对后来谢灵运的山水诗,白居易等人的说理诗以及宋明理学之诗,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东晋诗坛上独树一帜,给诗歌注入新的生机的是诗人陶渊明。他以古朴自然的诗风,把诗歌提升到一种自然之美的境界,又以充满生活气息和生活哲理的率真纵然的田园诗改变了空谈玄理的玄言诗,为后世田园诗的创作树了一面旗帜。陶渊明现存诗歌一百二十多首。这些作品是他全部生活和对人生及现实态度的真实反映,也是他复杂精神世界的具体体现,陶渊明还有一些咏怀诗和咏史诗。咏史诗是借古抒怀,无论是咏史还是咏怀,都继承成了阮籍、左思诗歌的传统,围绕出仕与归隐这一矛盾冲突,抒发自己不予统治者同流合污、固穷守节的人格与情操。陶诗的艺术特色具体可概括为:(一)淳真而亲切(二)用白描的手法创造了优美而又高远超俗的意境(三)语言平淡自然,质朴而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晋宋之交,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把自然美景引入诗歌,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可谓在诗界独树一帜;谢灵运以自然山水为独

立的描写对象,力求形似逼真,为刘宋诗坛开启了清新自然的诗风。其次,从艺术表现上,谢诗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进行精雕细琢,有些佳篇能做到以景为主情景交融,但同时,内容单薄,感情压抑平缓,由于远离现实生活,不再具有建安文人那种建功立业的激情和正始诗人忧惧祸患的苦闷后的狂放。下及于大明、泰始之际,其间“才秀人微”的鲍照,不仅创作了雄健豪放的诗作,而且为七言、杂言乐府诗的发展开拓了道路,鲍照诗歌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灵力,其次从艺术形式、表现技巧看,鲍照的诗歌风格比较刚健清新,是建安风骨的继承者,其三,语言不避俚俗,汲取“里巷歌谣”的营养,“颇伤清雅之调”。齐及梁初为第二阶段,即永明体形成兴起阶段。著名诗人沈约、谢朓等人,将声韵学的成果运用到诗歌领域,逐渐形成讲究格律、对偶的永明新体诗,永明声律论和新诗体的出现,揭开了我国诗歌史上从比较自由的古体向格律严谨的近体转变的崭新一页,为齐梁文学的演变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唐代格律诗的最后形成和发展在形式上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梁中叶至陈末为第三阶段,即以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为代表的“宫体诗”兴盛的阶段,宫体诗多描写女性和宫廷生活,风格轻绮柔靡,在诗歌发展史上仍有一定积极意义,其一,它对人体美的集中描绘与表现,拓展了审美对象的领域,对妇女形象、心理的刻画,不但对突破传统思想观念具有一定意义,而且对后代文学题材的创新有相当大的影响,宫体诗人对美的细腻感受和精微表现,也是超越前人、启迪来者的;其二,它继承永明体之后,使格律、对偶等诗歌艺术更趋成熟,从而推进了诗歌由古体向近

体的转变,更是不争的事实。

北朝诗歌相对南朝有些逊色,但亦自有特色,尤其是北人学南与南人入北的双向交融,遂使北朝东魏北齐、西魏北周诗坛别开生面。特别是庾信进入西魏北周,心怀屈仕敌国、思念故土的双重抑郁,诗风大变,并且在北周形成了“庾信体”,为南北文学交融、创新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到北朝末期,在意境创构、景色描写、诗歌形式、南北风格融合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度,为唐代诗歌繁荣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相关内容

  •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简介
  •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简介 西周: <诗经>是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战国时期: 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 ...

  • 北师大古代文学思考题
  • 先秦文学思考题 比较<诗经>中 " 国风 " 和 " 小雅 " 诗的风格特征. 试述风.雅.颂的文体特征. 试述赋.比.兴的文学意义. 试析<诗经>怨刺诗的思想和表达特点. 论述<诗经>的现实精神. 试论<诗经> ...

  • 一起来看看小学阶段[古代文学]包含哪些内容?
  • 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底蕴,对于小学生而言要如何了解并学习好这些古代文学知识呢? 首先读一读下方朝代歌,了解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 <朝代歌> 三皇五帝始 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与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王朝至此完 其次 ...

  •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 ★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汉字的起源及发展脉络,书法艺术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中国画的发展脉络及基本特征:京剧的发展历程.京剧艺术特点以及艺术家代表:(2)理解:书画同源和京剧形成发展的原因:(3)通过了解汉字书画的发展历程特点,初步学习欣赏书画艺术.(4)通过对京剧艺术的了解,学会欣 ...

  •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试题
  •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一.解释:1.文学的自觉2.文笔之分3.生死主题4.游仙主题5.隐逸主题6.文学家族 二.填空 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开始的,其终结应以隋文帝统一中国为标志.其时间断限是公元年到公元年,它共经历了年. 2.魏晋南北朝文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 ):第二期是( ) ...

  • 鲁迅学术研究方法述评
  • 鲁迅学术研究方法述评 李 沛 (信阳师范学院 华锐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0) 摘要:在中国文学史上,鲁迅不但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文学创作者,而且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学研究者,其在不同的学术专著或单篇研究论文中,显示出独特的学术个性和研究品格,为后来不同时代的研究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经验,也树立了一 ...

  • 魏晋南北朝诗歌概况
  • 魏晋南北朝诗歌概况 继闪耀着现实主义光辉的汉乐府民歌和 建安诗歌是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史上最为光辉夺目的一章.汉末的社会动乱和思想的活跃,促使建安诗坛大放异彩.以曹操.曹丕.曹植和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徐干.应等 魏末,司马氏集团为了篡夺曹氏政权,用残酷的杀戮排除异己.恐怖险恶的社会现实遂对文 ...

  • 试论意境理论的发展演变
  • 第7卷第1期 JO URNA L O F TO N GREN TE ACHERS CO L LEGE Vo l. 7No. 12005年1月 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an. 2005 我国意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孙向阳 (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贵州铜仁554300) 摘 要:意境是中国古典 ...

  • 魏晋南北朝文学
  • 文学概况 (一)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念的发展(文学创作.文学评论) (二)文学集团的活跃 1.文学创作的兴盛 2.文人之间的切磋.研讨等文学交际活动 3.相同.相近文学思潮的形成与发展 4.创作群体的兴起 文学的自觉时代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征 --文学的自觉 鲁迅在他的著名论文<魏晋风度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