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快宜都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宜都市林业局 郑升烈 肖正林
近年来,宜都市立足山区实际,确立了“生态立市,兴山富民”的发展战略,把林业产业建设作为山区人民致富的重要载体。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科技兴林抓管理,建管并重保发展”的总体思路,始终坚持生态与产业齐抓,保护与发展并举,采取得力措施发展后续产业,强力构筑林业发展平台,走出一条富民强市的林业产业化之路,取得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截止2009年底,全市林业综合产值6.4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森林蓄积量达225万立方料,森林覆盖率57.8%,全市林农人均纯收入达到达6516元。
一、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和低产林改造工程在我市的顺利实施,林业部门依托林业大项目建设,我市的林业产业化建设出现了良好的局面,林业部门在搞好生态建设的同时,加强了林业产业建设,为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林产品需求,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林业产业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
㈠林木种苗基地建设步伐加快。种苗生产是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实施以来,我市林木种苗基地建设步伐加快,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全市林木种苗繁育基地达到2000亩以上,其中重点工程骨干苗圃3个,总面积800亩以上。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共培育柑桔、茶叶、板栗、冬枣及小水果优质种苗2000万株以上,极大的支持了林业产业的发展壮大。
㈡林业产业基地建设逐步形成。在产业基地布局上,我们按照全市的地理区位,结合林业产业的发展,把全市划分为沿江平原、丘陵低海拔柑桔(小水果)经济林产业带;丘陵半山区干果产业带;低山区茶叶及中药材产业带。在产业基地发展上,我们始终坚持以办大基地、建大龙头,调整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为重点,增加投入,扩大规模,培植后劲,形成了以柑桔、茶叶、冬枣、银杏、桑树五大产业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在建设资金保障机制上,采取政府支撑,部门合作,捆绑发展的方式,把产业建设与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双低改造、退耕还成果巩固有机结合起来,多渠道筹集资金,保证产业基地规模建设。在发展现代林业产业上,科学规划布局,认真抓好了全福河万亩高效茶叶示范区、九道河千亩冬枣示范区、纸访冲2000亩花椒基地、枝城三畈2000亩黄桃基地、姚家店2000亩油茶基地等现代林业“五大基地”建设,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到2009年底,全市现有林业产业基地45.05万亩,实现林果业总产值15亿元。使林业产业基地既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又成为生态保护的“稳定点”。
㈢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随着2000年以小水果生产加工的国家产业化龙头企业浙江丰岛集团落户宜都,几年来,我市在林业产业建设中,实行政府主导,农民主动,企业主办的方针,坚持政府主导、部门指导、政策引导的机制,加大对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宜红茶叶、绿源生物、土老憨、宜都蜜柑等一批林业产业化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广大林农成立了林农公司,保证了林产品的畅销,形成林业产业的产----供----销一体化模式,实现了农民致富,企业受益,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目前,全市已有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并带动建成林产品加工企业114家,年加工产值达13亿元, 企业从业人员5000余人,网络基地18.5万亩,辐射带动10万农民致富。
(四)现代林业产业科技园效益显著。湖北现代林业宜都生物产业科技工业园于今年2月24日获省林业局批准建立,位于我市高坝洲镇、红花套镇,核心园区5平方公里,目前已投资5000万元,主要是用于园区前期场地搬迁、场地建设、道路的维修、改造等。该园区主要是以现有东阳光、丰岛集团、绿源生物、土老憨、宜红茶叶等湖北省林业产业龙头企业为主构架,建立林业产业原材料基地30万亩。以宜昌绿源生物、东阳光等企业为龙头,人工培殖开发冬虫夏草、茶多酚及儿茶素EGCG单体等系列生物制品。以土老憨企业为骨干,充分运用“土老憨”中国驰名商标,打造和开发系列林副产品。通过5-8年的林产工业科技园建设,园区内企业总产值将达到50亿元的规模,创利税5亿元。
㈤生态旅游业产业前景广阔。我市现有省级森林公园3处,其中有国家3A景区二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回归自然的理念,我市的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由小到大,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森林旅游业、花卉苗木业、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业从起步到迅速发展,规模逐步扩大,经济效益快速增长。以原始神秘的奥陶纪石林、美丽壮观的宋山、清爽宜人的古潮音洞为主的三大旅游景区,现年接待游客达15多万人,年旅游收入3千多万元,为宜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使旅游业成了宜都的重点发展产业。
二、主要作法及成效
多年以来,宜都市委、市政府把林业产业化摆在突出位置,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产业化思维来谋划林业,把发展经济林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林农收入的突破口来抓,作为壮大市域经济,建设全面小康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促进了全市经济林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㈠政策扶持,加快发展。一是资金扶持,狠抓产业基地建设。宜都市围绕林业结构调整,每年筹集200多万元用于林业基地建设、林产品绿色通道和标准化生产,按照“做大、做强、做优、做精”的发展思路,加快经济林产业生产基地建设,建成沿长江、清江、渔洋河流域的18万亩优质柑桔产业带,以潘家湾、王家畈为重点的5万亩优质茶叶产业带。二是项目扶持,狠抓产业结构调整。为加快我市林业经济林产业结构调整,我们依托林业重点工程,把生态建设同发展地方经济紧密社会起来,积极探索生态经济双赢的林业产业发展摸式,在取得明显生态效益的同时,以林业项目扶持带动经济林产业基地建设,以基地建龙头,走农户+基地+公司的发展摸式,形成了一批体现区域优势,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林业经济林产业。近五年,通过退耕还林、天保工程、低产林改造等林业重点工程实现农业结构调整8.5万亩,加大了基地龙头建设力度,努力延伸林业的产业化链条,带动林业结构的提升。
㈡典型示范,激励发展。一是狠抓林业产业协会发展。全市围绕兴办林业产业化典型化企业,对林业经济林产业工作实行“六个一“的组织领导措施,即每个产业兴办一个林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一个市级领导挂帅,一个专班全程服务,一名科级干部具体负责,组建一个专业协会,配套一笔专项资金,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协调服务,有力推动了林业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在柑桔产业上,由丰岛集团领头,发展打蜡加工企业80家,柑桔年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初步构建了完善的保鲜、打蜡、加工产业链。在茶叶产业上,以宜红茶、潘湾富锌茶、绿源生物为主体,网络81家中小茶厂,其中加工规模在2万担以上的企业6家,形成了分布合理、吞吐量大、工艺先进、种类齐全的茶叶精制加工能力。二是狠抓林业产业合作经营。市政府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办法》,每年拿出1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促进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已发展林业协会17家、合作社7家,拥有社员1200人,注册资金2000万元,入社股金3000万元,经营面积3万亩,带动基地建设10万亩,年销售额10亿元,向社员返利3000万元。三是狠抓产业品牌发展。引导龙头企业,树立“品牌就是生产力、品牌就是竞争力”的观念,大力发展精品名牌,提升产品档次,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目前,茶叶已形成“天然富锌茶”和“宜红功夫茶”两大系列,颇具规模。宜都蜜柑、天然富锌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并分别被评为“湖北十大名牌农产品”、“宜昌十大名茶”。去年12月,我市“土老憨”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㈢领导带头,保障发展。坚持“优质、高效、诚信、创新”的理念,积极探索公司加基地、基地带农户和科技、市场一体化的经营组织形式,建立了新型的“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产业化运行机制,逐步健全了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强化市场主体培育。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先后组建了柑桔、茶叶等加工和生产协会,协会充分发挥组织农民、服务农民、传递信息、连接市场的功能,推动林业产业化快速发展。二是扩大林业对外开放。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税收、规费、用地等10多个政策性文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一大批知名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浙江丰岛集团在我市投资1.2亿元建成了丰岛集团宜都食品公司,年生产能力达2万吨,带动了宜都及周边县市柑桔产业发展,年销售收入可达1.4亿元,创利税1000万元;武汉绿源公司投资1000万元的茶多酚项目,可年产茶多酚100余吨出口美国、日本等国家,年创产值1000余万元。
㈣创新机制,服务发展。全市引入民营化经营理念,大胆创新林业经营机制,加快林权制度改革步伐,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网络,实现了林业跨越式发展。一是狠抓政策服务。为调动社会造林积极性,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林业管护制度,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逐步形成了以农民为投资主体、责权利相统一的经营机制,极大调动了农民栽种经济林的积极性。二是狠抓科技服务。在苗木质量方面,实行统一定苗、进苗,严格监督苗木质量,坚决防止不合格苗进入,免费为农户提供优质苗木;在栽植方面,市林业局组织技术人员开展栽培技术指导,确保了新栽植苗木的成活率。三是狠抓信息服务。我市积极探索林业基地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接机制,建立健全了柑桔、茶叶等专业协会组织,提高了林农的组织化程度。
近几年,我市通过林业项目的实施,走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的林业产业化经营之路,既高质量完成了项目工程建设任务,又极大加快了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三赢”。一是改善了生态环境。林业重点工程实施后,我市森林植被得到迅速恢复,近几年来,累计新增林地12.45万亩,新增森林蓄积25万立方米。少数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局面得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00多平方公里,山洪灾害及泥石流灾害发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二是发展了地方经济。通过林业项目的实施,我市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出现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柑桔、茶叶、林下养殖等六大特色产业,实现人平1亩高效经济林,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16元。三是增强了全民生态意识。通过工程项目的实施,全市上下进一步认识到国家生态建设的重要性,环保和绿化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各界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在林业产业化发展上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发展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林业经济结构单一,产业化程度低。具体表现在林种结构和林业所有制结构不合理,规模较小,布局分散,林业基地难以适应林业产业化发展建设要求。加工企业与林农的利益联接不够紧密,产业化程度低,距大产业相差甚远。二是龙头企业规模偏小,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能力差。我市的林业产业中,以家庭作坊式生产经营为主的个体企业占很大比重,尤其是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实力进行产品创新和技术改造,导致产品单一,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三是缺乏特色产业的开发研究,特别是在生态旅游、无公害果品储藏加工等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尚需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四是旅游资源的开发、整合和保护有待加强。现有的景点相对分散,旅游接待能力不足,服务水平不高,环境污染等问题都已显现,需要我们想法去解决,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下来工作建议
㈠科学制定林业产业发展规划。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互动的原则,切实认真地制定林业产业发展规划。规划要切合实际,要以建设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手段,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调整优化第一产业,全面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搞好布局,大力培育并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和发展目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
㈡调整优化林业产业基地布局。按照“规模调大、结构调佳、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依托林业工程项目,对水果、茶叶等主导产业进行科学布局,加快与产业化龙头企业配套的基地建设,做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实现从产量最大化到效益最大化,增强市场竞争力。
㈢培育壮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是大力发展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上联市场,下连农户,按照国家“多予、少取、放活”的要求,进一步培育壮大以宜昌山山有限责任公司为首的龙头企业,走龙头带基地,基地促龙头,龙头联市场的林业产业发展路子,与农户建立起互惠互利的联合机制,使其不但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增强市场开拓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千方百计把优势企业的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引进来,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壮大。二是鼓励发展林业产品加工企业群。放开发展林产品个体私营加工群体,不限经营规模,不限经营方式,不限发展速度,这样不仅可以方便林农,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可以对龙头企业的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但要对他们加强管理,让他们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同时形成竞争有序的林业产品加工群体。随着市场的发展,走向联营或合并,最终形成一个林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㈣建立健全林业产业后续保障措施。一是大力推行林权抵押贷款与森林保险业务。在现有已经尝试成功的基础上,鼓励业主在林地流转后,争取金融机构政策贷款等途径,加大融资力度,增加产业基地的建设投入。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和加强法律保障。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划拨等形式鼓励各种社会主体承担基地建设、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加大对林业产业的投入。在审核审批、办证服务上尽量简化程序,缩短时限,积极吸引各种社会资金,加快产业基地的建设步伐;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明晰所有权、确定经营权;三是对林产品加工、流通领域进行重点扶持,逐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林业产业化模式,转化、巩固造林绿化成果,最终实现生态、经济双赢。
对加快宜都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宜都市林业局 郑升烈 肖正林
近年来,宜都市立足山区实际,确立了“生态立市,兴山富民”的发展战略,把林业产业建设作为山区人民致富的重要载体。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科技兴林抓管理,建管并重保发展”的总体思路,始终坚持生态与产业齐抓,保护与发展并举,采取得力措施发展后续产业,强力构筑林业发展平台,走出一条富民强市的林业产业化之路,取得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截止2009年底,全市林业综合产值6.4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森林蓄积量达225万立方料,森林覆盖率57.8%,全市林农人均纯收入达到达6516元。
一、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和低产林改造工程在我市的顺利实施,林业部门依托林业大项目建设,我市的林业产业化建设出现了良好的局面,林业部门在搞好生态建设的同时,加强了林业产业建设,为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林产品需求,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林业产业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
㈠林木种苗基地建设步伐加快。种苗生产是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实施以来,我市林木种苗基地建设步伐加快,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全市林木种苗繁育基地达到2000亩以上,其中重点工程骨干苗圃3个,总面积800亩以上。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共培育柑桔、茶叶、板栗、冬枣及小水果优质种苗2000万株以上,极大的支持了林业产业的发展壮大。
㈡林业产业基地建设逐步形成。在产业基地布局上,我们按照全市的地理区位,结合林业产业的发展,把全市划分为沿江平原、丘陵低海拔柑桔(小水果)经济林产业带;丘陵半山区干果产业带;低山区茶叶及中药材产业带。在产业基地发展上,我们始终坚持以办大基地、建大龙头,调整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为重点,增加投入,扩大规模,培植后劲,形成了以柑桔、茶叶、冬枣、银杏、桑树五大产业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在建设资金保障机制上,采取政府支撑,部门合作,捆绑发展的方式,把产业建设与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双低改造、退耕还成果巩固有机结合起来,多渠道筹集资金,保证产业基地规模建设。在发展现代林业产业上,科学规划布局,认真抓好了全福河万亩高效茶叶示范区、九道河千亩冬枣示范区、纸访冲2000亩花椒基地、枝城三畈2000亩黄桃基地、姚家店2000亩油茶基地等现代林业“五大基地”建设,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到2009年底,全市现有林业产业基地45.05万亩,实现林果业总产值15亿元。使林业产业基地既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又成为生态保护的“稳定点”。
㈢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随着2000年以小水果生产加工的国家产业化龙头企业浙江丰岛集团落户宜都,几年来,我市在林业产业建设中,实行政府主导,农民主动,企业主办的方针,坚持政府主导、部门指导、政策引导的机制,加大对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宜红茶叶、绿源生物、土老憨、宜都蜜柑等一批林业产业化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广大林农成立了林农公司,保证了林产品的畅销,形成林业产业的产----供----销一体化模式,实现了农民致富,企业受益,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目前,全市已有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并带动建成林产品加工企业114家,年加工产值达13亿元, 企业从业人员5000余人,网络基地18.5万亩,辐射带动10万农民致富。
(四)现代林业产业科技园效益显著。湖北现代林业宜都生物产业科技工业园于今年2月24日获省林业局批准建立,位于我市高坝洲镇、红花套镇,核心园区5平方公里,目前已投资5000万元,主要是用于园区前期场地搬迁、场地建设、道路的维修、改造等。该园区主要是以现有东阳光、丰岛集团、绿源生物、土老憨、宜红茶叶等湖北省林业产业龙头企业为主构架,建立林业产业原材料基地30万亩。以宜昌绿源生物、东阳光等企业为龙头,人工培殖开发冬虫夏草、茶多酚及儿茶素EGCG单体等系列生物制品。以土老憨企业为骨干,充分运用“土老憨”中国驰名商标,打造和开发系列林副产品。通过5-8年的林产工业科技园建设,园区内企业总产值将达到50亿元的规模,创利税5亿元。
㈤生态旅游业产业前景广阔。我市现有省级森林公园3处,其中有国家3A景区二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回归自然的理念,我市的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由小到大,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森林旅游业、花卉苗木业、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业从起步到迅速发展,规模逐步扩大,经济效益快速增长。以原始神秘的奥陶纪石林、美丽壮观的宋山、清爽宜人的古潮音洞为主的三大旅游景区,现年接待游客达15多万人,年旅游收入3千多万元,为宜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使旅游业成了宜都的重点发展产业。
二、主要作法及成效
多年以来,宜都市委、市政府把林业产业化摆在突出位置,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产业化思维来谋划林业,把发展经济林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林农收入的突破口来抓,作为壮大市域经济,建设全面小康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促进了全市经济林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㈠政策扶持,加快发展。一是资金扶持,狠抓产业基地建设。宜都市围绕林业结构调整,每年筹集200多万元用于林业基地建设、林产品绿色通道和标准化生产,按照“做大、做强、做优、做精”的发展思路,加快经济林产业生产基地建设,建成沿长江、清江、渔洋河流域的18万亩优质柑桔产业带,以潘家湾、王家畈为重点的5万亩优质茶叶产业带。二是项目扶持,狠抓产业结构调整。为加快我市林业经济林产业结构调整,我们依托林业重点工程,把生态建设同发展地方经济紧密社会起来,积极探索生态经济双赢的林业产业发展摸式,在取得明显生态效益的同时,以林业项目扶持带动经济林产业基地建设,以基地建龙头,走农户+基地+公司的发展摸式,形成了一批体现区域优势,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林业经济林产业。近五年,通过退耕还林、天保工程、低产林改造等林业重点工程实现农业结构调整8.5万亩,加大了基地龙头建设力度,努力延伸林业的产业化链条,带动林业结构的提升。
㈡典型示范,激励发展。一是狠抓林业产业协会发展。全市围绕兴办林业产业化典型化企业,对林业经济林产业工作实行“六个一“的组织领导措施,即每个产业兴办一个林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一个市级领导挂帅,一个专班全程服务,一名科级干部具体负责,组建一个专业协会,配套一笔专项资金,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协调服务,有力推动了林业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在柑桔产业上,由丰岛集团领头,发展打蜡加工企业80家,柑桔年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初步构建了完善的保鲜、打蜡、加工产业链。在茶叶产业上,以宜红茶、潘湾富锌茶、绿源生物为主体,网络81家中小茶厂,其中加工规模在2万担以上的企业6家,形成了分布合理、吞吐量大、工艺先进、种类齐全的茶叶精制加工能力。二是狠抓林业产业合作经营。市政府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办法》,每年拿出1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促进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已发展林业协会17家、合作社7家,拥有社员1200人,注册资金2000万元,入社股金3000万元,经营面积3万亩,带动基地建设10万亩,年销售额10亿元,向社员返利3000万元。三是狠抓产业品牌发展。引导龙头企业,树立“品牌就是生产力、品牌就是竞争力”的观念,大力发展精品名牌,提升产品档次,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目前,茶叶已形成“天然富锌茶”和“宜红功夫茶”两大系列,颇具规模。宜都蜜柑、天然富锌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并分别被评为“湖北十大名牌农产品”、“宜昌十大名茶”。去年12月,我市“土老憨”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㈢领导带头,保障发展。坚持“优质、高效、诚信、创新”的理念,积极探索公司加基地、基地带农户和科技、市场一体化的经营组织形式,建立了新型的“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产业化运行机制,逐步健全了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强化市场主体培育。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先后组建了柑桔、茶叶等加工和生产协会,协会充分发挥组织农民、服务农民、传递信息、连接市场的功能,推动林业产业化快速发展。二是扩大林业对外开放。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税收、规费、用地等10多个政策性文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一大批知名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浙江丰岛集团在我市投资1.2亿元建成了丰岛集团宜都食品公司,年生产能力达2万吨,带动了宜都及周边县市柑桔产业发展,年销售收入可达1.4亿元,创利税1000万元;武汉绿源公司投资1000万元的茶多酚项目,可年产茶多酚100余吨出口美国、日本等国家,年创产值1000余万元。
㈣创新机制,服务发展。全市引入民营化经营理念,大胆创新林业经营机制,加快林权制度改革步伐,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网络,实现了林业跨越式发展。一是狠抓政策服务。为调动社会造林积极性,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林业管护制度,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逐步形成了以农民为投资主体、责权利相统一的经营机制,极大调动了农民栽种经济林的积极性。二是狠抓科技服务。在苗木质量方面,实行统一定苗、进苗,严格监督苗木质量,坚决防止不合格苗进入,免费为农户提供优质苗木;在栽植方面,市林业局组织技术人员开展栽培技术指导,确保了新栽植苗木的成活率。三是狠抓信息服务。我市积极探索林业基地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接机制,建立健全了柑桔、茶叶等专业协会组织,提高了林农的组织化程度。
近几年,我市通过林业项目的实施,走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的林业产业化经营之路,既高质量完成了项目工程建设任务,又极大加快了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三赢”。一是改善了生态环境。林业重点工程实施后,我市森林植被得到迅速恢复,近几年来,累计新增林地12.45万亩,新增森林蓄积25万立方米。少数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局面得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00多平方公里,山洪灾害及泥石流灾害发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二是发展了地方经济。通过林业项目的实施,我市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出现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柑桔、茶叶、林下养殖等六大特色产业,实现人平1亩高效经济林,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16元。三是增强了全民生态意识。通过工程项目的实施,全市上下进一步认识到国家生态建设的重要性,环保和绿化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各界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在林业产业化发展上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发展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林业经济结构单一,产业化程度低。具体表现在林种结构和林业所有制结构不合理,规模较小,布局分散,林业基地难以适应林业产业化发展建设要求。加工企业与林农的利益联接不够紧密,产业化程度低,距大产业相差甚远。二是龙头企业规模偏小,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能力差。我市的林业产业中,以家庭作坊式生产经营为主的个体企业占很大比重,尤其是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实力进行产品创新和技术改造,导致产品单一,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三是缺乏特色产业的开发研究,特别是在生态旅游、无公害果品储藏加工等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尚需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四是旅游资源的开发、整合和保护有待加强。现有的景点相对分散,旅游接待能力不足,服务水平不高,环境污染等问题都已显现,需要我们想法去解决,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下来工作建议
㈠科学制定林业产业发展规划。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互动的原则,切实认真地制定林业产业发展规划。规划要切合实际,要以建设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手段,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调整优化第一产业,全面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搞好布局,大力培育并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和发展目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
㈡调整优化林业产业基地布局。按照“规模调大、结构调佳、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依托林业工程项目,对水果、茶叶等主导产业进行科学布局,加快与产业化龙头企业配套的基地建设,做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实现从产量最大化到效益最大化,增强市场竞争力。
㈢培育壮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是大力发展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上联市场,下连农户,按照国家“多予、少取、放活”的要求,进一步培育壮大以宜昌山山有限责任公司为首的龙头企业,走龙头带基地,基地促龙头,龙头联市场的林业产业发展路子,与农户建立起互惠互利的联合机制,使其不但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增强市场开拓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千方百计把优势企业的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引进来,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壮大。二是鼓励发展林业产品加工企业群。放开发展林产品个体私营加工群体,不限经营规模,不限经营方式,不限发展速度,这样不仅可以方便林农,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可以对龙头企业的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但要对他们加强管理,让他们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同时形成竞争有序的林业产品加工群体。随着市场的发展,走向联营或合并,最终形成一个林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㈣建立健全林业产业后续保障措施。一是大力推行林权抵押贷款与森林保险业务。在现有已经尝试成功的基础上,鼓励业主在林地流转后,争取金融机构政策贷款等途径,加大融资力度,增加产业基地的建设投入。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和加强法律保障。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划拨等形式鼓励各种社会主体承担基地建设、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加大对林业产业的投入。在审核审批、办证服务上尽量简化程序,缩短时限,积极吸引各种社会资金,加快产业基地的建设步伐;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明晰所有权、确定经营权;三是对林产品加工、流通领域进行重点扶持,逐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林业产业化模式,转化、巩固造林绿化成果,最终实现生态、经济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