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学观点的大学学科建设应然研究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高教管理

基于生态学观点的大学学科建设应然研究

翟亚军,王战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26)

摘要:生态学为大学学科建设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研究视角。大学学科系统的生态性要求在大学学科建设中必须恪守适应性理论、平衡理论、生态位理论以及竞争与共生理论。关键词:大学;学科;学科建设;生态学中图分类号:C939: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41(2006)12-0111-05

大学学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影响因素的多元性,建设路径的多样性决定了大学学科建设实践的复杂性和理论研究视野的多维性。生态学是生物学里的一个重要概念,强调生物与周围环境的互补多样、平衡、和谐互摄和协同进化,其所蕴涵的整体、

的思想使其升华为一门具有普适作用的方法论学科,广泛渗透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之中,生态学的思想和研究方法为大学学科建设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视野和研究方式。

一、大学学科系统的生态学特征

借助生态学研究方法的核心是生态模拟研究,即将所研究对象模拟成生态系统或用生态学的思想把研究对象生态化后用生态学的方法去重新分析,关键是研究对象必须具有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有学者从演变、结构和功能三个维度出发,认为模拟生态系统必须具有一般生态系统的三个基本特征:首先是“流”,即资源配置问题。生态系统通过内部及与环境之间连续不断的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交换来维持生态平衡,推进生态进化。其次是“网”,即结构问题。生态系统有规范的层次结构和功能结构,其成员

收稿日期:2006-09-09

都有自己的生态位,每个成员在自己的生态位上通过与其他成员合作竞争的依存关系,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进化,同时,也维持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演替。第三是“序”,即功能问题。生态系统内部有自组织、自催化的竞争序主导生态系统的发展,同时有自调节、自抑制的共生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1]。大学学科系发展与自然统作为一个复杂的适应性系统,其进化、

界的进化、发展存在诸多相通之处,具有一般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1.大学学科系统是一个具有开放性质的耗散结

构系统

大学学科系统从来就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始终受到由社会生态、自然生态和价值生态三大部分组成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规范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三大环境交织融合,大学学科系统在与综合环境的交流与互动中演进和发展。首先,大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依赖于外界环境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外界环境对大学学科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是维系大学学科生存的基本保证,决定了学科建设的方向、速度、规模和水平,离开了输入,学科建设就会成为无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资助项目“研究型大学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BIAO30030)

第一作者简介:翟亚军(1968-),女,河北保定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北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111

高教管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米之炊。大学学科系统的输入复杂而多样,既有非生命的物质资源,又有最具活力的人力资源,还有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既有理念的,又有规范的;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学科建设不仅仰仗输入资源数量的多寡和质量的品位高低,还有赖输入资源间的匹配程度。其次,通过学科主体与学科环境的相互作用,学科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出。输出代表了一所大学学科生产力的大小,决定了一所大学当前的竞争力和未来发展的潜力,是学科建设的终极目标。输出包括人才、技术、知识、思想等的输出,大学学科建设是一个学科主体能动性充分展现的活动,主体的能动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大学学科建设的过程是一个能量上升的过程,是一个超越的过程,通过大学学科系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不断输出,大学学科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科学价值得到了彰显。

大学学科系统具有完善的功能结构,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态位,不同生态环境下的学科生态位不同。一门学科在整个学科系统中的生态位,主要体现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水平,如苏联学者凯德洛夫定义的带头学科就主要反映了一门学科在学科系统中的生态位。强势学科、支撑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划分,体现了不同学科在同一所大学里不同的生态位,这种划分决定于大学的历史背景、现实基础、属性定位和战略选择。优势学科、重点学科、特色学科表明了同一学科在不同大学间的生态位,反映了不同大学间学科水平的差距。

3.大学学科系统是一个具有自组织功能的动态

平衡系统

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在长期的发展适应中,其内部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在受到外力干扰时,自身具有恢复的能力,在未受到干扰或少受干扰时有一定自动校正的平衡能力和调控机制,可以抗御外界的变化,物种的多样性和互补性是保持这种稳定性的基本要求。

大学学科系统的平衡主要决定于学科的规模、结构和水平三个要素。三要素之间的协同发展成为学科系统平衡的重要保证(见图1)。

2.大学学科系统是一个具有多维镶嵌性质的立

体网状结构系统

大学学科系统镶嵌于学科和大学两大系统之中,兼具大学和学科双重属性,受两大系统的共同作用和影响。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指出:“无论哪里,高等教育的工作都按学科和院校组成两个基本的纵横交叉的模式。各学科穿过地方院校的界限,各院校又反过

[2]来收拾各学科的亚群体在地方集合起来。”学科结构

是大学发展的历史产物,反过来又影响着大学的发展。学科系统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单一学科呈现出明显的个体生态特征,是构成大学学科系统的基本单位。学科群超越了个体生态,由强势学科、支撑学科和相关学科构成为具有种群生态特征的微观系统。单一学科和学科群共处于学科系统的微观层面上。一所大学融会多种学科,学科之间相互联系,互相提供发展的动力和营养,形成了具有群落生态特征的中观层次的大学学科生态系统。从宏观层面而言,大学学科系统处于社会大系统之中,不仅要受到来自于大学系统内部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同时还要受到诸如社会需求、科技水平、经济条件等外部环境的制约。

图1

大学学科系统平衡机制图

宽窄度、关联度和认受度是表征学科规模、结构和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学科综合化趋势占主导地位的今天,新学科的生长点大多产生于学科之间的交叉、空白和边缘地带,学科的多样性提供了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基本平台,有助于学科系统的稳定、进化和平衡,宽窄度是一所大学学科量的反映。关联度代表了学科之间的疏密程度,是对学科结构的一种描述。认受度反映了一所大学学科建设的水平,代表了学科核心竞争力的大小,是大学学科质的表征。宽窄度提

2006.12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高教管理

供了学科互补互促的可能性,关联度则反映了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可行性,决定了一个大学学科系统发展的远景和走向。

二、大学学科系统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指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对某一主体起影响作用的生态因子的总和构成该主体的生态环境。生物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视角,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大学学科系统,首先要弄清大学学科生态环境是什么,以及影响大学学科进化与发展的生态因子有哪些。

大学学科生态环境是指与大学学科产生、生存和发展相关联的周围世界,这里的周围世界是指影响大学学科产生、分布和水平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和,是一个对大学学科的产生、生存和发展起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大学学科生态环境具有多维性和多层性,从大学的维度看,主要有大学内外环境之分。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内部环境有大学的办学理念、战略规划、制度规范、学校声誉、学科结构、历史背景等。从学科的维度看,学科制度、学科文化、学科主体的构成、学科资源的投入、学科新人的培育等都是学科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环境因素,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则是影响大学学科的内在因素(见图2)。

系统。学科生态因子在学科演进过程中以一种非线性的组合方式发挥着作用,各因子之间互为影响,互为因果,不同学科生态因子对学科发展的影响力不同,敏感因子直观性较强,影响及时而显效,极易成为大学学科建设中最受关注的因素。钝感因子具有迟效性、隐蔽性和滞后性,容易被潜意识或明意识的忽略,但是钝感因子的迟效、隐蔽和滞后性背后掩盖的是其建设的艰难性和影响力的长效性以及内涵的深层次性。

三、生态学视阈下大学学科建设的应然研究

1.基于适应理论的大学学科建设

适应性理论主要回答生物体“何以”存在以及“以何”存在的问题,它对于破解当前大学学科建设中期望和现实的矛盾,合理预设大学学科的走向,促进大学学科的理性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按照适应性理论,学科建设首先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学科建设的目的,主要反映大学学科建设目标对环境的追问:学科要达到期望的目标,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在现实的环境下,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由于目前对这个问题的模糊认识,造成了大学学科建设目标上好高骛远,不顾实际情况,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不仅造成了学科之间的恶性竞争,影响了自身学科,也阻碍了其它学科的发展。二是学科建设的环境,即大学学科建设要适应什么,揭示了大学学科建设对现实环境的诉求。大学学科系统的生成和进化是对学科生态环境适应下的一种选择,科学内在逻辑的牵引力与外界环境因子的推动力结合在一起,共同作用于大学学科的发展,其中外界环境是大学学科系统的代谢功能得以实现,系统稳定并不断地、有序地进化升级的必备条件。罗尔斯顿曾经指出:“生态系统的所有成员都有着足够的但却是受到限制的生存空间。[3]”大学学科

图2学科生态因子的总图示

发展并不是无限制的,它必须在学科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受环境的供给能力和支持能力的制约,超出了环境承载力,学科的进化和再生功能就会受到破坏。三是学科建设的措施,也就是在明了需求环

大学学科生态环境是一个由多元生态因子构成的复合而功能多样的整体,不同的学科生态环境衍生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格局、不同功能的大学学科

113

高教管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境和现实环境之间差距的基础上对大学学科发展路径如何选择,选择的过程是一个对环境不断认识和适应的过程。

大学学科建设中的适应不是一种消极的等待,是一种理智追求,是对历史的尊重,对现实的了解以及对未来的理性思考,它是对现状的一种调整和修正,对未来的一种准备和积极应对,是一种超越被动适应的主动适应。

科价值的最直接体现,是学科得以持续发展的动力。不同大学由于学科结构、学科层次和学科水平的不同,学科功能的重心不一。以平衡理论角度观之大学学科功能定位可以发现,三大功能平均发展并非一种“厚此薄彼”应该是一种对理性的策略,依据自身特色整体综合把握下的合理选择。

输入输出平衡是大学学科系统平衡的最基本要求,包括输入平衡、输出平衡、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平衡。大学学科系统只有不断地从外界吸纳必备的资源,才能弥补和抵消学科内部资源的消耗。从图2可以看出,大学学科生态因子多元而丰富,其效用的最大发挥依赖于各因子的协同作用,单一因子效用的实现受到他因子的制约。因此,大学学科建设中应该重视输入因素的整体效应,杜绝或铲除瓶颈因素,防止见树不见林。输出平衡和功能平衡含义相近,有宏观上三大功能之间的平衡,还有微观上的“学”“术”平衡、“教”“研”平衡等。学科建设是学科主体主观能动性的转化过程,学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学科建设应该是一个增值活动,是一个效益提升的过程,不同定位的学科其效益平衡点可能不同,但高效益应该是必然的选择和要求。

2.基于平衡理论的大学学科建设

大学学科生态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系统,必须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这种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轨迹,是学科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模式。与一般生态系统相比,学科内部诸要素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学科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更为复杂,系统的平衡性要求更高,主要表现为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输入输出状态的平衡。

不同大学的历史、背景、功能定位、战略目标的不同,创设了大学和学科间的非一一对应关系,造就了多元化的学科结构。学科结构无所谓优劣,在此为橘异在彼可能为枳,大学和学科之间呈现的同质异构、质同构、异质异构现象,揭示出大学学科结构的多样一流大化特质,不同的对应,代表了大学的不同特色。学的学科系统呈现的是一个强势学科、支撑学科和相关学科协同进化的平衡结构状态,是一个和大学自身适合度和协调性最佳的结构。我国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不应把一流大学的学科结构视之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结构,照搬照抄,应在借鉴和参考一流大学学科结构建设和发展的理念基础上,探寻自己的路径,构建自己的特色。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已成为大学学科的三大功能,三大功能对立统一,从不同角度彰显大学学科的价值。人才培养可以为学科培育和储备学科新人,科学研究成果是学科成熟和发展的支点,是目前我国大学学科建设中最受关照之处,服务社会是学

3.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大学学科建设

生态位理论描述了某个生物体单元在特定生态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地位与作“态”和“势”两个方面属性的综用,是某生物单元的

合,没有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相同的,两种物种的生态位出现重叠,就会出现竞争,重叠越多,竞争越激烈。

大学学科生态位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在整个学科系统中的生态位,代表了对该学科发展现状的认识和对未来走向的预见,如带头学科和当采学科;二是同一学科在不同大学间的生态位,它反映的是水平,展示的是特色;三是不同学科在一所大学学科系统中的生态位,表现为强势学科、支撑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定位。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每个学科也只

2006.12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高教管理

有在自己适宜的空间才能生存和发展,强者只能在自己的生态位上是强者,弱者只能在自己的生态位上才能自由生存并寻求发展。反观我国的大学学科建设,不难发现存在着生态错位现象,主要表现为高位低移、低位上移和同位相类。高位低移是指大学里处于高水平的学科在现实利益的诱惑下,为追求短期利益,不惜以丧失发展的机会为代价,利用自身优势,竞争、挤占其它生态位学科资源的一种不良现象。低位上移是指一些处于较低层次和较低水平的学科不顾自身条件,盲目机械模仿高层次和高水平学科的一种不良现象。同位相类主要表现为类型、层次和水平相近的学科之间的一种趋同现象。所以,厘清生态环境,用整体的观点审视自己,找准自己的生态位,不盲从,不攀高,应该是目前我国大学学科建设中遵循的基本理念。

争不是目的,协同进化、共生共荣才是竞争的本质,为此,大学学科建设要积极拓展资源生态位和调整需求生态位,寻找和开发不同的资源,避免对共同资源的过度依赖性。积极的改造和适应环境,建立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沟通和循环渠道,互为资源环境。

大学学科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一人一物之力可以达到,在大学学科建设中,应始终贯彻生态观念,优化学科生态环境,谋求具有现实意义和潜在价值的生态优势,改善学科发展的环境质量,减少学科环境污染,以形成千帆竞进,百舸争流的局面,全面提升我国学科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战略理论发展的新方向[J].科学[1]张燚,张锐.战略生态学——

学研究,2003(1):35-40

4.基于共生和竞争理论的大学学科建设20世纪后,随着学科间横向联系与渗透的不断

加强,现代科学的综合化趋势已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科学发展交叉聚合的特征也日益凸现,在现代科学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相伴共生的新时期,共生已成为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而学科发展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学科之间竞争的不可避免性,竞争是客观存在,是系统协同进化的必要保证,通过竞争,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学科发展活力,优胜汰劣,学科的竞争力基于学科的比较优势,但是更根植于绝对优势。竞

[2][美]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M].杭州:杭

州大学出版社,1994.6

[3]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48

“生态合理性”[4]刘贵华.西方高等教育哲学的困境与大学学术

的确证[J].比较教育研究,2002(3):1-6

[5]刘在洲,张应强.多学科视野中的高校特色化理论分析[J].现

代大学教育,2004(3):20-23

[6]李枭鹰.生态学视野中的大学学科发展观[J].当代教育论坛,2005(13)

(责任编辑

李寿鹏)

TheRealisticResearchonUniversity'sDisciplineConstructionBasedonEcology

ZHAIYajun,WANGZhanjun

(SchoolofManagement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Hefei230026,China)

Abstract:Ecologyoffersanewangleofviewtouniversity'sdisciplineconstruction.Becauseoftheecologicalcharacter

balance、niche、competition、sym-ofuniversity'sdisciplinesystem,wemustscrupulouslyabidebytheoryaboutadaptability、biosisduringtheuniversity'sdisciplineconstruction.

Keywords:universityd disciplined disciplineconstructiond ecology

115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高教管理

基于生态学观点的大学学科建设应然研究

翟亚军,王战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26)

摘要:生态学为大学学科建设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研究视角。大学学科系统的生态性要求在大学学科建设中必须恪守适应性理论、平衡理论、生态位理论以及竞争与共生理论。关键词:大学;学科;学科建设;生态学中图分类号:C939: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41(2006)12-0111-05

大学学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影响因素的多元性,建设路径的多样性决定了大学学科建设实践的复杂性和理论研究视野的多维性。生态学是生物学里的一个重要概念,强调生物与周围环境的互补多样、平衡、和谐互摄和协同进化,其所蕴涵的整体、

的思想使其升华为一门具有普适作用的方法论学科,广泛渗透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之中,生态学的思想和研究方法为大学学科建设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视野和研究方式。

一、大学学科系统的生态学特征

借助生态学研究方法的核心是生态模拟研究,即将所研究对象模拟成生态系统或用生态学的思想把研究对象生态化后用生态学的方法去重新分析,关键是研究对象必须具有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有学者从演变、结构和功能三个维度出发,认为模拟生态系统必须具有一般生态系统的三个基本特征:首先是“流”,即资源配置问题。生态系统通过内部及与环境之间连续不断的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交换来维持生态平衡,推进生态进化。其次是“网”,即结构问题。生态系统有规范的层次结构和功能结构,其成员

收稿日期:2006-09-09

都有自己的生态位,每个成员在自己的生态位上通过与其他成员合作竞争的依存关系,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进化,同时,也维持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演替。第三是“序”,即功能问题。生态系统内部有自组织、自催化的竞争序主导生态系统的发展,同时有自调节、自抑制的共生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1]。大学学科系发展与自然统作为一个复杂的适应性系统,其进化、

界的进化、发展存在诸多相通之处,具有一般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1.大学学科系统是一个具有开放性质的耗散结

构系统

大学学科系统从来就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始终受到由社会生态、自然生态和价值生态三大部分组成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规范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三大环境交织融合,大学学科系统在与综合环境的交流与互动中演进和发展。首先,大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依赖于外界环境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外界环境对大学学科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是维系大学学科生存的基本保证,决定了学科建设的方向、速度、规模和水平,离开了输入,学科建设就会成为无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资助项目“研究型大学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BIAO30030)

第一作者简介:翟亚军(1968-),女,河北保定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北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111

高教管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米之炊。大学学科系统的输入复杂而多样,既有非生命的物质资源,又有最具活力的人力资源,还有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既有理念的,又有规范的;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学科建设不仅仰仗输入资源数量的多寡和质量的品位高低,还有赖输入资源间的匹配程度。其次,通过学科主体与学科环境的相互作用,学科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出。输出代表了一所大学学科生产力的大小,决定了一所大学当前的竞争力和未来发展的潜力,是学科建设的终极目标。输出包括人才、技术、知识、思想等的输出,大学学科建设是一个学科主体能动性充分展现的活动,主体的能动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大学学科建设的过程是一个能量上升的过程,是一个超越的过程,通过大学学科系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不断输出,大学学科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科学价值得到了彰显。

大学学科系统具有完善的功能结构,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态位,不同生态环境下的学科生态位不同。一门学科在整个学科系统中的生态位,主要体现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水平,如苏联学者凯德洛夫定义的带头学科就主要反映了一门学科在学科系统中的生态位。强势学科、支撑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划分,体现了不同学科在同一所大学里不同的生态位,这种划分决定于大学的历史背景、现实基础、属性定位和战略选择。优势学科、重点学科、特色学科表明了同一学科在不同大学间的生态位,反映了不同大学间学科水平的差距。

3.大学学科系统是一个具有自组织功能的动态

平衡系统

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在长期的发展适应中,其内部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在受到外力干扰时,自身具有恢复的能力,在未受到干扰或少受干扰时有一定自动校正的平衡能力和调控机制,可以抗御外界的变化,物种的多样性和互补性是保持这种稳定性的基本要求。

大学学科系统的平衡主要决定于学科的规模、结构和水平三个要素。三要素之间的协同发展成为学科系统平衡的重要保证(见图1)。

2.大学学科系统是一个具有多维镶嵌性质的立

体网状结构系统

大学学科系统镶嵌于学科和大学两大系统之中,兼具大学和学科双重属性,受两大系统的共同作用和影响。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指出:“无论哪里,高等教育的工作都按学科和院校组成两个基本的纵横交叉的模式。各学科穿过地方院校的界限,各院校又反过

[2]来收拾各学科的亚群体在地方集合起来。”学科结构

是大学发展的历史产物,反过来又影响着大学的发展。学科系统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单一学科呈现出明显的个体生态特征,是构成大学学科系统的基本单位。学科群超越了个体生态,由强势学科、支撑学科和相关学科构成为具有种群生态特征的微观系统。单一学科和学科群共处于学科系统的微观层面上。一所大学融会多种学科,学科之间相互联系,互相提供发展的动力和营养,形成了具有群落生态特征的中观层次的大学学科生态系统。从宏观层面而言,大学学科系统处于社会大系统之中,不仅要受到来自于大学系统内部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同时还要受到诸如社会需求、科技水平、经济条件等外部环境的制约。

图1

大学学科系统平衡机制图

宽窄度、关联度和认受度是表征学科规模、结构和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学科综合化趋势占主导地位的今天,新学科的生长点大多产生于学科之间的交叉、空白和边缘地带,学科的多样性提供了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基本平台,有助于学科系统的稳定、进化和平衡,宽窄度是一所大学学科量的反映。关联度代表了学科之间的疏密程度,是对学科结构的一种描述。认受度反映了一所大学学科建设的水平,代表了学科核心竞争力的大小,是大学学科质的表征。宽窄度提

2006.12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高教管理

供了学科互补互促的可能性,关联度则反映了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可行性,决定了一个大学学科系统发展的远景和走向。

二、大学学科系统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指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对某一主体起影响作用的生态因子的总和构成该主体的生态环境。生物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视角,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大学学科系统,首先要弄清大学学科生态环境是什么,以及影响大学学科进化与发展的生态因子有哪些。

大学学科生态环境是指与大学学科产生、生存和发展相关联的周围世界,这里的周围世界是指影响大学学科产生、分布和水平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和,是一个对大学学科的产生、生存和发展起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大学学科生态环境具有多维性和多层性,从大学的维度看,主要有大学内外环境之分。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内部环境有大学的办学理念、战略规划、制度规范、学校声誉、学科结构、历史背景等。从学科的维度看,学科制度、学科文化、学科主体的构成、学科资源的投入、学科新人的培育等都是学科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环境因素,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则是影响大学学科的内在因素(见图2)。

系统。学科生态因子在学科演进过程中以一种非线性的组合方式发挥着作用,各因子之间互为影响,互为因果,不同学科生态因子对学科发展的影响力不同,敏感因子直观性较强,影响及时而显效,极易成为大学学科建设中最受关注的因素。钝感因子具有迟效性、隐蔽性和滞后性,容易被潜意识或明意识的忽略,但是钝感因子的迟效、隐蔽和滞后性背后掩盖的是其建设的艰难性和影响力的长效性以及内涵的深层次性。

三、生态学视阈下大学学科建设的应然研究

1.基于适应理论的大学学科建设

适应性理论主要回答生物体“何以”存在以及“以何”存在的问题,它对于破解当前大学学科建设中期望和现实的矛盾,合理预设大学学科的走向,促进大学学科的理性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按照适应性理论,学科建设首先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学科建设的目的,主要反映大学学科建设目标对环境的追问:学科要达到期望的目标,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在现实的环境下,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由于目前对这个问题的模糊认识,造成了大学学科建设目标上好高骛远,不顾实际情况,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不仅造成了学科之间的恶性竞争,影响了自身学科,也阻碍了其它学科的发展。二是学科建设的环境,即大学学科建设要适应什么,揭示了大学学科建设对现实环境的诉求。大学学科系统的生成和进化是对学科生态环境适应下的一种选择,科学内在逻辑的牵引力与外界环境因子的推动力结合在一起,共同作用于大学学科的发展,其中外界环境是大学学科系统的代谢功能得以实现,系统稳定并不断地、有序地进化升级的必备条件。罗尔斯顿曾经指出:“生态系统的所有成员都有着足够的但却是受到限制的生存空间。[3]”大学学科

图2学科生态因子的总图示

发展并不是无限制的,它必须在学科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受环境的供给能力和支持能力的制约,超出了环境承载力,学科的进化和再生功能就会受到破坏。三是学科建设的措施,也就是在明了需求环

大学学科生态环境是一个由多元生态因子构成的复合而功能多样的整体,不同的学科生态环境衍生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格局、不同功能的大学学科

113

高教管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境和现实环境之间差距的基础上对大学学科发展路径如何选择,选择的过程是一个对环境不断认识和适应的过程。

大学学科建设中的适应不是一种消极的等待,是一种理智追求,是对历史的尊重,对现实的了解以及对未来的理性思考,它是对现状的一种调整和修正,对未来的一种准备和积极应对,是一种超越被动适应的主动适应。

科价值的最直接体现,是学科得以持续发展的动力。不同大学由于学科结构、学科层次和学科水平的不同,学科功能的重心不一。以平衡理论角度观之大学学科功能定位可以发现,三大功能平均发展并非一种“厚此薄彼”应该是一种对理性的策略,依据自身特色整体综合把握下的合理选择。

输入输出平衡是大学学科系统平衡的最基本要求,包括输入平衡、输出平衡、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平衡。大学学科系统只有不断地从外界吸纳必备的资源,才能弥补和抵消学科内部资源的消耗。从图2可以看出,大学学科生态因子多元而丰富,其效用的最大发挥依赖于各因子的协同作用,单一因子效用的实现受到他因子的制约。因此,大学学科建设中应该重视输入因素的整体效应,杜绝或铲除瓶颈因素,防止见树不见林。输出平衡和功能平衡含义相近,有宏观上三大功能之间的平衡,还有微观上的“学”“术”平衡、“教”“研”平衡等。学科建设是学科主体主观能动性的转化过程,学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学科建设应该是一个增值活动,是一个效益提升的过程,不同定位的学科其效益平衡点可能不同,但高效益应该是必然的选择和要求。

2.基于平衡理论的大学学科建设

大学学科生态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系统,必须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这种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轨迹,是学科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模式。与一般生态系统相比,学科内部诸要素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学科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更为复杂,系统的平衡性要求更高,主要表现为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输入输出状态的平衡。

不同大学的历史、背景、功能定位、战略目标的不同,创设了大学和学科间的非一一对应关系,造就了多元化的学科结构。学科结构无所谓优劣,在此为橘异在彼可能为枳,大学和学科之间呈现的同质异构、质同构、异质异构现象,揭示出大学学科结构的多样一流大化特质,不同的对应,代表了大学的不同特色。学的学科系统呈现的是一个强势学科、支撑学科和相关学科协同进化的平衡结构状态,是一个和大学自身适合度和协调性最佳的结构。我国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不应把一流大学的学科结构视之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结构,照搬照抄,应在借鉴和参考一流大学学科结构建设和发展的理念基础上,探寻自己的路径,构建自己的特色。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已成为大学学科的三大功能,三大功能对立统一,从不同角度彰显大学学科的价值。人才培养可以为学科培育和储备学科新人,科学研究成果是学科成熟和发展的支点,是目前我国大学学科建设中最受关照之处,服务社会是学

3.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大学学科建设

生态位理论描述了某个生物体单元在特定生态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地位与作“态”和“势”两个方面属性的综用,是某生物单元的

合,没有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相同的,两种物种的生态位出现重叠,就会出现竞争,重叠越多,竞争越激烈。

大学学科生态位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在整个学科系统中的生态位,代表了对该学科发展现状的认识和对未来走向的预见,如带头学科和当采学科;二是同一学科在不同大学间的生态位,它反映的是水平,展示的是特色;三是不同学科在一所大学学科系统中的生态位,表现为强势学科、支撑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定位。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每个学科也只

2006.12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高教管理

有在自己适宜的空间才能生存和发展,强者只能在自己的生态位上是强者,弱者只能在自己的生态位上才能自由生存并寻求发展。反观我国的大学学科建设,不难发现存在着生态错位现象,主要表现为高位低移、低位上移和同位相类。高位低移是指大学里处于高水平的学科在现实利益的诱惑下,为追求短期利益,不惜以丧失发展的机会为代价,利用自身优势,竞争、挤占其它生态位学科资源的一种不良现象。低位上移是指一些处于较低层次和较低水平的学科不顾自身条件,盲目机械模仿高层次和高水平学科的一种不良现象。同位相类主要表现为类型、层次和水平相近的学科之间的一种趋同现象。所以,厘清生态环境,用整体的观点审视自己,找准自己的生态位,不盲从,不攀高,应该是目前我国大学学科建设中遵循的基本理念。

争不是目的,协同进化、共生共荣才是竞争的本质,为此,大学学科建设要积极拓展资源生态位和调整需求生态位,寻找和开发不同的资源,避免对共同资源的过度依赖性。积极的改造和适应环境,建立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沟通和循环渠道,互为资源环境。

大学学科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一人一物之力可以达到,在大学学科建设中,应始终贯彻生态观念,优化学科生态环境,谋求具有现实意义和潜在价值的生态优势,改善学科发展的环境质量,减少学科环境污染,以形成千帆竞进,百舸争流的局面,全面提升我国学科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战略理论发展的新方向[J].科学[1]张燚,张锐.战略生态学——

学研究,2003(1):35-40

4.基于共生和竞争理论的大学学科建设20世纪后,随着学科间横向联系与渗透的不断

加强,现代科学的综合化趋势已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科学发展交叉聚合的特征也日益凸现,在现代科学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相伴共生的新时期,共生已成为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而学科发展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学科之间竞争的不可避免性,竞争是客观存在,是系统协同进化的必要保证,通过竞争,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学科发展活力,优胜汰劣,学科的竞争力基于学科的比较优势,但是更根植于绝对优势。竞

[2][美]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M].杭州:杭

州大学出版社,1994.6

[3]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48

“生态合理性”[4]刘贵华.西方高等教育哲学的困境与大学学术

的确证[J].比较教育研究,2002(3):1-6

[5]刘在洲,张应强.多学科视野中的高校特色化理论分析[J].现

代大学教育,2004(3):20-23

[6]李枭鹰.生态学视野中的大学学科发展观[J].当代教育论坛,2005(13)

(责任编辑

李寿鹏)

TheRealisticResearchonUniversity'sDisciplineConstructionBasedonEcology

ZHAIYajun,WANGZhanjun

(SchoolofManagement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Hefei230026,China)

Abstract:Ecologyoffersanewangleofviewtouniversity'sdisciplineconstruction.Becauseoftheecologicalcharacter

balance、niche、competition、sym-ofuniversity'sdisciplinesystem,wemustscrupulouslyabidebytheoryaboutadaptability、biosisduringtheuniversity'sdisciplineconstruction.

Keywords:universityd disciplined disciplineconstructiond ecology

115


相关内容

  • 初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 第26卷第2期干旱区地理 V0126No2 2003年6月 ARID 1,AND GEOGRAPHY ]un 2003 文章编号:1000-6060(2003)02-0166-07 初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徐燕 周华荣 (中国科学院新葺匠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11) 摘要:生态 ...

  •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高校生态伦理教育内容探析
  •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目标,这些对目前高校的生态伦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从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观.生态价值观.生态科技观.生态发展观等几方面探析高校生态伦理素质教育的内容,以期促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高校学生的自觉行动. ...

  • 高等教育研究热点分析_两个维度_四项指标_以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为例_高宝立
  • 2008年第9期(总第344期 ) EDUCATIONAL RESEARCH No.9,2008General,No.344 高等教育研究热点分析:两个维度.四项指标 以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为例 高宝立 刘小强 * [摘 要] 高等教育研究热点既是一个高等教育学意义上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问题. ...

  •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劳动关系论文
  •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劳动关系论文: 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生态系统的雇主品牌塑造 [摘要]雇主品牌的实质是企业对内部现有雇员和外部潜在雇员的"承诺".雇主品牌价值管理启示我们应该以人力资源管理生态系统的研究和发展作为基础,不断推动雇主品牌价值实现.本文在生态学视域下,借鉴隐喻研究方法,基于 ...

  • 品牌理论研究综述
  • 营销谋略 Sale Stratege 品牌理论研究综述 ■ 宋旭琴1 向 鑫(1.2 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 广州 5107252.广东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广州 510090) Aaker(1993)则指出,目前大多数经理仍 内容摘要:品牌是使某种产品和服务能 然过多地关注于短期的财务收益,而不够区别于 ...

  • 论我国生态环境脆弱性及其评估
  • 山东农业科学ShandongAgriculturalSciences2004年 第2期 论我国生态环境脆弱性及其评估 王介勇1,赵庚星1,王祥峰2,王丽华3,刘世美2,刘 涛2 (11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泰安,271018;21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办公室,山东济南,250100 31山东省国 ...

  • 多重理论视角下的组织适应性分析
  • 第29卷第12期 2007年12月外国经济与管理 Foreign Economics &Management Vol 129No 112 Dec 12007 多重理论视角下的组织适应性分析 吕鸿江1,2, 刘 洪1, 程 明2 (1. 南京大学商学院, 江苏南京210093;2. 南京农业大 ...

  • 环境生态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环境生态毕业论文选题(1152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起, ...

  •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模式初探
  • k一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模式初探 Developin9 Model of NewUrbanization andAgricaltural Modernization Integration 钟群英 Zhong Qunying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江西南昌330077) (Ji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