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
教学目标:
1.能说出诗歌中的意象,并指出意象所塑造的意境的特点 2.能运用诗歌鉴赏的方法去分析诗歌
3.说出有关作者陶渊明的一些文学常识,并能说出这首诗所要表现的主题
4.感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与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2.诗歌所表现的主题及其所折射出的作者的不同流合污的品格
教学方法:
朗诵发、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以板书带动教学过程,这样不仅上课思路明确,能很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而且学生听课也会明确,不会稀里糊涂只跟老师走而对文章没有整体的把握与思考。
一、直接进入文本,让学生齐读诗,并找出这首诗的题眼,也正是陶渊明在诗中一直在说的、呐喊的。(学生带着问题看文本)
(一)题眼 明确:归
(二)作者从哪归到哪?又为什么归?
明确:从“尘网”“樊笼”归到“田园”“自然”。作者将官场生活比成“尘网”“樊笼”,将自己比喻为“羁鸟”“池鱼”,这样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的极端厌倦。
(三)作者既然想归到“田园”“自然”,那么在那里一定有吸引作者的东西,文中写到了哪些意象?在作者笔下这些意象有哪些特点?
明确:
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人村、墟里烟、狗吠、深巷、鸡鸣、桑树、户庭、虚室。
特点:恬静、幽雅、空阔、简陋,虽然没有官场的热闹与繁华但在作者的眼中就是美如仙境的地方。另外作者所写的景具有层次感,有远有近、有动有静,以动衬静,更显示出乡间的宁静、和平。
(四)作者为什么要归田园的?在文中找出。 明确:性本爱丘山
既然“性本爱丘山”,却又为何落入尘网呢?一个“误”字道出了作者带着期望的自投罗网。一个“误落”发出了陶渊明无限的人生辛酸,这是人生幡然醒悟后的绝唱,是一位哲人看透世界后的箴言。因此在他的心中,恬静的农村是唯一的干净乐土。作者自己的性格与官场不相应,体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当发现自己本性即将会被改变的时候立马回头。
(五)除此之外,文中还有哪句话能表明作者归的原因? 明确:守拙归园田
抓住“拙”字,本义是“笨”,引申义是“原始的、本真的”。作者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这样,一个政治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作者追求生命中最本真的,即回归自然,与自然共存,不愿同流合污。因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守住一片属于自己的心灵净土,不要轻易就放弃本我而去迎合这个世界,因为我们的改变永远跟不上世界现实的变迁,以不变应万变!否则只会让自己迷失方向。
总之,作者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与独立,不仅是身体上的回归,更是精神上和心灵的回归。
至此,教学目标1、3和4已实现,教学重点难点也得以突破。 二、接下来实现教学目标2,以及文章的一些写作特色 1.诗歌鉴赏基本包括 ⑴景境 ⑵情境 ⑶意境
2.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 ⑴诵读 ⑵分析意象
⑶找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 3.本诗写景的特色
⑴景物普通 ⑵层次分明
⑶色彩淡雅,以冷色调为背景,缀以暖色调 4.本诗写作特色 ⑴比喻生动形象 ⑵情景交融 ⑶语言朴素自然 ⑷用白描的手法
三、布置作业,拓展迁移训练
让学生用课堂上鉴赏诗的方法去鉴赏《归园田居》(其三)。
《归园田居》(其一)
教学目标:
1.能说出诗歌中的意象,并指出意象所塑造的意境的特点 2.能运用诗歌鉴赏的方法去分析诗歌
3.说出有关作者陶渊明的一些文学常识,并能说出这首诗所要表现的主题
4.感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与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2.诗歌所表现的主题及其所折射出的作者的不同流合污的品格
教学方法:
朗诵发、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以板书带动教学过程,这样不仅上课思路明确,能很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而且学生听课也会明确,不会稀里糊涂只跟老师走而对文章没有整体的把握与思考。
一、直接进入文本,让学生齐读诗,并找出这首诗的题眼,也正是陶渊明在诗中一直在说的、呐喊的。(学生带着问题看文本)
(一)题眼 明确:归
(二)作者从哪归到哪?又为什么归?
明确:从“尘网”“樊笼”归到“田园”“自然”。作者将官场生活比成“尘网”“樊笼”,将自己比喻为“羁鸟”“池鱼”,这样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的极端厌倦。
(三)作者既然想归到“田园”“自然”,那么在那里一定有吸引作者的东西,文中写到了哪些意象?在作者笔下这些意象有哪些特点?
明确:
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人村、墟里烟、狗吠、深巷、鸡鸣、桑树、户庭、虚室。
特点:恬静、幽雅、空阔、简陋,虽然没有官场的热闹与繁华但在作者的眼中就是美如仙境的地方。另外作者所写的景具有层次感,有远有近、有动有静,以动衬静,更显示出乡间的宁静、和平。
(四)作者为什么要归田园的?在文中找出。 明确:性本爱丘山
既然“性本爱丘山”,却又为何落入尘网呢?一个“误”字道出了作者带着期望的自投罗网。一个“误落”发出了陶渊明无限的人生辛酸,这是人生幡然醒悟后的绝唱,是一位哲人看透世界后的箴言。因此在他的心中,恬静的农村是唯一的干净乐土。作者自己的性格与官场不相应,体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当发现自己本性即将会被改变的时候立马回头。
(五)除此之外,文中还有哪句话能表明作者归的原因? 明确:守拙归园田
抓住“拙”字,本义是“笨”,引申义是“原始的、本真的”。作者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这样,一个政治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作者追求生命中最本真的,即回归自然,与自然共存,不愿同流合污。因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守住一片属于自己的心灵净土,不要轻易就放弃本我而去迎合这个世界,因为我们的改变永远跟不上世界现实的变迁,以不变应万变!否则只会让自己迷失方向。
总之,作者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与独立,不仅是身体上的回归,更是精神上和心灵的回归。
至此,教学目标1、3和4已实现,教学重点难点也得以突破。 二、接下来实现教学目标2,以及文章的一些写作特色 1.诗歌鉴赏基本包括 ⑴景境 ⑵情境 ⑶意境
2.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 ⑴诵读 ⑵分析意象
⑶找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 3.本诗写景的特色
⑴景物普通 ⑵层次分明
⑶色彩淡雅,以冷色调为背景,缀以暖色调 4.本诗写作特色 ⑴比喻生动形象 ⑵情景交融 ⑶语言朴素自然 ⑷用白描的手法
三、布置作业,拓展迁移训练
让学生用课堂上鉴赏诗的方法去鉴赏《归园田居》(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