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

教学目标:

1.能说出诗歌中的意象,并指出意象所塑造的意境的特点 2.能运用诗歌鉴赏的方法去分析诗歌

3.说出有关作者陶渊明的一些文学常识,并能说出这首诗所要表现的主题

4.感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与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2.诗歌所表现的主题及其所折射出的作者的不同流合污的品格

教学方法:

朗诵发、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以板书带动教学过程,这样不仅上课思路明确,能很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而且学生听课也会明确,不会稀里糊涂只跟老师走而对文章没有整体的把握与思考。

一、直接进入文本,让学生齐读诗,并找出这首诗的题眼,也正是陶渊明在诗中一直在说的、呐喊的。(学生带着问题看文本)

(一)题眼 明确:归

(二)作者从哪归到哪?又为什么归?

明确:从“尘网”“樊笼”归到“田园”“自然”。作者将官场生活比成“尘网”“樊笼”,将自己比喻为“羁鸟”“池鱼”,这样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的极端厌倦。

(三)作者既然想归到“田园”“自然”,那么在那里一定有吸引作者的东西,文中写到了哪些意象?在作者笔下这些意象有哪些特点?

明确:

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人村、墟里烟、狗吠、深巷、鸡鸣、桑树、户庭、虚室。

特点:恬静、幽雅、空阔、简陋,虽然没有官场的热闹与繁华但在作者的眼中就是美如仙境的地方。另外作者所写的景具有层次感,有远有近、有动有静,以动衬静,更显示出乡间的宁静、和平。

(四)作者为什么要归田园的?在文中找出。 明确:性本爱丘山

既然“性本爱丘山”,却又为何落入尘网呢?一个“误”字道出了作者带着期望的自投罗网。一个“误落”发出了陶渊明无限的人生辛酸,这是人生幡然醒悟后的绝唱,是一位哲人看透世界后的箴言。因此在他的心中,恬静的农村是唯一的干净乐土。作者自己的性格与官场不相应,体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当发现自己本性即将会被改变的时候立马回头。

(五)除此之外,文中还有哪句话能表明作者归的原因? 明确:守拙归园田

抓住“拙”字,本义是“笨”,引申义是“原始的、本真的”。作者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这样,一个政治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作者追求生命中最本真的,即回归自然,与自然共存,不愿同流合污。因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守住一片属于自己的心灵净土,不要轻易就放弃本我而去迎合这个世界,因为我们的改变永远跟不上世界现实的变迁,以不变应万变!否则只会让自己迷失方向。

总之,作者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与独立,不仅是身体上的回归,更是精神上和心灵的回归。

至此,教学目标1、3和4已实现,教学重点难点也得以突破。 二、接下来实现教学目标2,以及文章的一些写作特色 1.诗歌鉴赏基本包括 ⑴景境 ⑵情境 ⑶意境

2.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 ⑴诵读 ⑵分析意象

⑶找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 3.本诗写景的特色

⑴景物普通 ⑵层次分明

⑶色彩淡雅,以冷色调为背景,缀以暖色调 4.本诗写作特色 ⑴比喻生动形象 ⑵情景交融 ⑶语言朴素自然 ⑷用白描的手法

三、布置作业,拓展迁移训练

让学生用课堂上鉴赏诗的方法去鉴赏《归园田居》(其三)。

《归园田居》(其一)

教学目标:

1.能说出诗歌中的意象,并指出意象所塑造的意境的特点 2.能运用诗歌鉴赏的方法去分析诗歌

3.说出有关作者陶渊明的一些文学常识,并能说出这首诗所要表现的主题

4.感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与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2.诗歌所表现的主题及其所折射出的作者的不同流合污的品格

教学方法:

朗诵发、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以板书带动教学过程,这样不仅上课思路明确,能很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而且学生听课也会明确,不会稀里糊涂只跟老师走而对文章没有整体的把握与思考。

一、直接进入文本,让学生齐读诗,并找出这首诗的题眼,也正是陶渊明在诗中一直在说的、呐喊的。(学生带着问题看文本)

(一)题眼 明确:归

(二)作者从哪归到哪?又为什么归?

明确:从“尘网”“樊笼”归到“田园”“自然”。作者将官场生活比成“尘网”“樊笼”,将自己比喻为“羁鸟”“池鱼”,这样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的极端厌倦。

(三)作者既然想归到“田园”“自然”,那么在那里一定有吸引作者的东西,文中写到了哪些意象?在作者笔下这些意象有哪些特点?

明确:

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人村、墟里烟、狗吠、深巷、鸡鸣、桑树、户庭、虚室。

特点:恬静、幽雅、空阔、简陋,虽然没有官场的热闹与繁华但在作者的眼中就是美如仙境的地方。另外作者所写的景具有层次感,有远有近、有动有静,以动衬静,更显示出乡间的宁静、和平。

(四)作者为什么要归田园的?在文中找出。 明确:性本爱丘山

既然“性本爱丘山”,却又为何落入尘网呢?一个“误”字道出了作者带着期望的自投罗网。一个“误落”发出了陶渊明无限的人生辛酸,这是人生幡然醒悟后的绝唱,是一位哲人看透世界后的箴言。因此在他的心中,恬静的农村是唯一的干净乐土。作者自己的性格与官场不相应,体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当发现自己本性即将会被改变的时候立马回头。

(五)除此之外,文中还有哪句话能表明作者归的原因? 明确:守拙归园田

抓住“拙”字,本义是“笨”,引申义是“原始的、本真的”。作者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这样,一个政治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作者追求生命中最本真的,即回归自然,与自然共存,不愿同流合污。因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守住一片属于自己的心灵净土,不要轻易就放弃本我而去迎合这个世界,因为我们的改变永远跟不上世界现实的变迁,以不变应万变!否则只会让自己迷失方向。

总之,作者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与独立,不仅是身体上的回归,更是精神上和心灵的回归。

至此,教学目标1、3和4已实现,教学重点难点也得以突破。 二、接下来实现教学目标2,以及文章的一些写作特色 1.诗歌鉴赏基本包括 ⑴景境 ⑵情境 ⑶意境

2.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 ⑴诵读 ⑵分析意象

⑶找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 3.本诗写景的特色

⑴景物普通 ⑵层次分明

⑶色彩淡雅,以冷色调为背景,缀以暖色调 4.本诗写作特色 ⑴比喻生动形象 ⑵情景交融 ⑶语言朴素自然 ⑷用白描的手法

三、布置作业,拓展迁移训练

让学生用课堂上鉴赏诗的方法去鉴赏《归园田居》(其三)。


相关内容

  •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 <归园田居(其一)> 同州中学 王焕样 一.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作品.<归园田 居>共五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年作者陶渊明42岁.本诗是其中的第一首,从内容上看,它带有开篇和总括的性质.<归园田居(其一)> ...

  •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 归园田居(其一)试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 号考生,我抽到的题目是<归园田居(其一)>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导入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家园,它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世外桃源,这个名词出自<桃花源记>,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所写的一篇千古美文.文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景 ...

  • 高一语文[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反思
  • 高一语文<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反思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反思 课前,师傅陈老师和李军老师都给我做了悉心的指导,从教案的设计到课堂教学如何展开,每一个细节该如何把握,时间方面应该如何安排,都给予了详细的指导,在自己的具体的课堂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一.遗漏了诗 ...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名诗60句
  •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陶渊明<饮酒·其五> 2.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陶渊明<饮酒·其五> 3.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陶渊明<饮酒·其五> 4.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5. 问君 ...

  • 定稿归园田居说课稿
  •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归园田居>(其一).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作业布置等方面来分别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地位 <归园田居>(其一)是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 ...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课堂教学实录
  • 文章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 ...

  • 归园田居--其一
  • 归园田居--其一.txt两个男人追一个女人 用情浅的会先放弃.两个女人追一个男人 用情深的会先放弃.╰︶ ̄-你的话,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信男女授受不亲,中国哪来13亿人口.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 ...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归田园居
  • 归园田居(其一) 教与学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和相关作品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把握诗人心情转变 2.抓住意象把握诗的意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诗人田园生活情趣 [重难点] 通过意象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 ...

  • 归园田居优质课导学案学生版
  •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7课 归园田居(其一) 1.导入:引入课文 假如同学们高中苦读三年,大学苦读四年,毕业后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去做官,有名有利:一是去当农民,平平淡淡,你会怎么选择? 2.导读:初读课文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读.所以,我们学诗,首要的是 ! 指导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