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的探索和反思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教育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努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能力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稳定和系统的学习方式以及抽象思维,对于促进数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就这一年来我们组的研究心得体会谈几点看法。
首先我们应该肯定的说课前预习对本堂课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课堂学习的基础,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之
一。数学课前预习是指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自学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生学习新知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也能提高课上听讲的效率,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同时也是培养自学习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
也许有的老师认为:“预习有什么好研究的,就是布置学生明天老师要讲什么内容,今天你们回去看书预习什么内容”。象这样的预习我们说是流行于形式,是徒劳的,严重的来说甚至是自欺欺人。认真分析一下,老师布置预习内容出发点是好的,但听话好的学生乖乖地回去后把书认认真真看一遍,学习不自觉的孩子连书都没翻过,有的看了但都不知道讲什么。这样的预习没有目标,没有方向,老师不能准确得到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与效果,走进了一个“预习误区”。所以,我们在以前没有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时,给学生布置明确的预习内容,让他完成一个能看得见的成果如:预习完一节课要知道那几个问题,或要去做一些具体的练习题等,这样才能达到预习的真正目的,结果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课堂上大部分同学反应还是很好,基础知识稍作点拨就会豁然开朗。这样也节约时间,把课堂时间还给孩子,让部分孩子可以在课堂上完成当天作业。对于我们将近50人的班,当然也有少部分人完不成作业,但我们要以大部分孩子为主流,所以我认为课前预习一定要给孩子一个明确,切实可行任务。不能让他回家走马观花看一下书就是所谓的预习了。
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方法:
1、通读数学内容,动手画、圈出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
对于概念性的知识,他们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做上记号,另外把自己看不懂的内容也做上记号,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和难点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课堂上孩子重点学自己看不懂的内容。例如预习《圆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把关键词、重点词圈起来,学生就能画出“圆心”、“半径”和“直径”等词语画出来,然后结合图形理解并知道用字母如何表示。
2、巧用预习方式,理解主要数学知识。
(1)列举身边熟悉的事例来理解概念。数学概念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出来的。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例如对“约数和倍数”的理解,课本上只有一句话:“如果整数a 能被整数b 整除,就a 叫做b 的倍数,就b 叫做a 的约数。”学生就可以举出这样的例子:6能被2整除,6就是2的倍数,2就是6的约数;15能被5整除,10就是5的倍数,5就是10的约数等。表面上看,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实际上学生是在用具体的例子理解概念。另外对于数学概念不必让孩子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记住,因为是预习,所以不必记得很全面,只要求记住概念里面的关键字和词,然后在课堂上进行系统学习概念就基本掌握了。(2)动手实践来感受数学。《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我在教学中始终给学生灌输一种动手的习惯,不管任何时候相当一部分数学题借助于图形很容易做出答案的,所以我给他们说“题目说啥你画(划)啥,答案自然而然就出来了”(几何类的题要画图形,数量关系及其应用类要划线段图)这样图文结合,形象直观,答案自然就看出来了,而且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求知欲。
3、试做练习,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
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做了练习,既巩固了预习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又达到了自我检测预习效果的目的。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会的地方,可以采
取三种办法:①仔细读题,直到弄懂题意;②再读与题目有关的内容,尤其是例题,直到弄明原因,③在前两种方法失效的情况下,将题目记下来,课前由组长收集班里不会做的题目,教师做简单的统计,这样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4、借助工具书预习。北师版的教材内容都是蜻蜓点水式的提示,几乎没有什么全面的解题过程和多样的解题方法,对此,我们也可以借助于一些工具书让孩子预习,好多孩子的家长都给买了教材全解,这也可以再适当的时候选用。
总之,要提高课堂效率,我认为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大家认真思考,认真总结,总会有方法的,专家也说过:“教学也有发,教无定法。”只要使孩子能轻松快乐地学会知识的方法,都是好方法。
高效课堂的探索和反思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教育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努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能力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稳定和系统的学习方式以及抽象思维,对于促进数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就这一年来我们组的研究心得体会谈几点看法。
首先我们应该肯定的说课前预习对本堂课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课堂学习的基础,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之
一。数学课前预习是指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自学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生学习新知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也能提高课上听讲的效率,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同时也是培养自学习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
也许有的老师认为:“预习有什么好研究的,就是布置学生明天老师要讲什么内容,今天你们回去看书预习什么内容”。象这样的预习我们说是流行于形式,是徒劳的,严重的来说甚至是自欺欺人。认真分析一下,老师布置预习内容出发点是好的,但听话好的学生乖乖地回去后把书认认真真看一遍,学习不自觉的孩子连书都没翻过,有的看了但都不知道讲什么。这样的预习没有目标,没有方向,老师不能准确得到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与效果,走进了一个“预习误区”。所以,我们在以前没有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时,给学生布置明确的预习内容,让他完成一个能看得见的成果如:预习完一节课要知道那几个问题,或要去做一些具体的练习题等,这样才能达到预习的真正目的,结果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课堂上大部分同学反应还是很好,基础知识稍作点拨就会豁然开朗。这样也节约时间,把课堂时间还给孩子,让部分孩子可以在课堂上完成当天作业。对于我们将近50人的班,当然也有少部分人完不成作业,但我们要以大部分孩子为主流,所以我认为课前预习一定要给孩子一个明确,切实可行任务。不能让他回家走马观花看一下书就是所谓的预习了。
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方法:
1、通读数学内容,动手画、圈出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
对于概念性的知识,他们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做上记号,另外把自己看不懂的内容也做上记号,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和难点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课堂上孩子重点学自己看不懂的内容。例如预习《圆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把关键词、重点词圈起来,学生就能画出“圆心”、“半径”和“直径”等词语画出来,然后结合图形理解并知道用字母如何表示。
2、巧用预习方式,理解主要数学知识。
(1)列举身边熟悉的事例来理解概念。数学概念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出来的。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例如对“约数和倍数”的理解,课本上只有一句话:“如果整数a 能被整数b 整除,就a 叫做b 的倍数,就b 叫做a 的约数。”学生就可以举出这样的例子:6能被2整除,6就是2的倍数,2就是6的约数;15能被5整除,10就是5的倍数,5就是10的约数等。表面上看,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实际上学生是在用具体的例子理解概念。另外对于数学概念不必让孩子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记住,因为是预习,所以不必记得很全面,只要求记住概念里面的关键字和词,然后在课堂上进行系统学习概念就基本掌握了。(2)动手实践来感受数学。《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我在教学中始终给学生灌输一种动手的习惯,不管任何时候相当一部分数学题借助于图形很容易做出答案的,所以我给他们说“题目说啥你画(划)啥,答案自然而然就出来了”(几何类的题要画图形,数量关系及其应用类要划线段图)这样图文结合,形象直观,答案自然就看出来了,而且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求知欲。
3、试做练习,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
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做了练习,既巩固了预习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又达到了自我检测预习效果的目的。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会的地方,可以采
取三种办法:①仔细读题,直到弄懂题意;②再读与题目有关的内容,尤其是例题,直到弄明原因,③在前两种方法失效的情况下,将题目记下来,课前由组长收集班里不会做的题目,教师做简单的统计,这样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4、借助工具书预习。北师版的教材内容都是蜻蜓点水式的提示,几乎没有什么全面的解题过程和多样的解题方法,对此,我们也可以借助于一些工具书让孩子预习,好多孩子的家长都给买了教材全解,这也可以再适当的时候选用。
总之,要提高课堂效率,我认为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大家认真思考,认真总结,总会有方法的,专家也说过:“教学也有发,教无定法。”只要使孩子能轻松快乐地学会知识的方法,都是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