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
各位领导﹑评委﹑各位历史同行早上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法、学法﹑课后反思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请各位指教。
一﹑关于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第二单元中重要的一课,最能体现出第二单元的主要内容之一:社会变革,同时也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通过简要介绍三个内容,即: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著名的都江堰﹑商鞅变法。让学生了解新兴的地主阶级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特别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从而认识当时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即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从而加深理解本课的课题:《大变革的时代》。
2﹑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商鞅变法在众多变法中效果最明显,是中国历史较为成功的变法,为秦以后统一全国奠定基础,所以“商鞅变法”是本课重点。
3﹑教学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教材仅说明出租田地的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地主统治代表了奴隶主统治,地主和农民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了。这样的陈述使学生很难理解。因为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和确立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因此这是本课的重点。
二﹑关于教学目的分析。
4﹑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通过以上史实,培养学生运用唯物观评价变革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5﹑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整理相关历史图片﹑视频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对农业的重要性。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商鞅变法”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
6、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让同学们认识到:改革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勇于投身于改革的英雄,定会受后人的敬重。
三﹑关于教学过程分析。
7﹑导入新课﹙约4分钟﹚:⑴回忆复习上一节课的.朗读一遍“《第6课》学案”﹙本人编的资料﹚。
⑵通过“立木为信”故事和设释:为什么秦国能由一个偏僻的小国能完成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历史任务呢?由学生回答后逐步引入新课。这样能够在轻松有趣的气氛中进入新课。
8、展示教学目标(约2分钟):了解战国时铁农具、牛耕的广泛使用,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了解商鞅的主要事迹,培养同学们学会评价历史人物。
9、学生阅读课文并完成本人编写的学案(约8分钟)。
学案。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铁农具(春出战扩)
2、牛耕:春出战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作用: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二、著名的都江堰
4、战国时期_________国蜀郡太守_________在_________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__________________工程,使成都平原获得_____________的美称。它至今还在造福于成都平原人民。
三、商鞅变法
5、战国时期变法效果最显著的是_________国的_________,他于公元前356年在________支持下进行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 ﹏﹏ ﹞。经过改革,____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6、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_________制度逐步确立起来。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的_________社会形成了。(奴隶社会结束了)
补充: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社会崩溃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制度)确立时期。
(答案写在作业本上)然后各小组(4人)相互交流讨论互改答案。通过抽签决定一位同学在多媒体展示答案,师生共同讲评。这样使学生初步认知课文、掌握基础知识,并培养学生自学历史的能力和方法,才能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
10、图说历史,加强直观教学,训练培养学生掌握新型学习方式。(共约13分钟)
(1)在多媒体展示图1、图2 (约3分钟)
师问:这是关于什么材料的农具。
生答:略
教师讲述:春秋战国时期在农业生产工具出现了划时代的进步,一是使用铁制的犁、锄、铲等锋利的铁工具,大大提高了农田耕作效率;二是使用牛耕,即用牛来犁田和耙田,这是耕作技术的一次划时代变革。这大大提高了犁田、耙田的速度。这两项技术迅速促进农业的发展。
拓展问:在农村的同学你家里现在还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吗?
这样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贴近生活。
(2)在多媒体展示图3、图4 (约3分钟)
师问:这两个图反映了什么人物和什么史实?
生答:略
苏章能(我校的教务处主任,他在2006年去过都江堰)教师讲述:战国时期秦国的太守李冰在岷江修建了一个水利奇迹:都江堰水利防洪灌溉工程,约于公元前256年-前251年修成。都江堰主要由都江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内江、外江等组成。该工程选址恰当,工程布置就地取材,配套严密完整,整个系统自流灌溉了当地大片农田,效益巨大,已使用了2200多年,至今还在造福于人民,它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一颗灿烂明珠,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估计是世界上目前使用时间最长的水利工程之一。同时也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通过到过都江堰老师的讲述,大大加深了对都江堰的认识。
(3)在多媒体展示图5、图6 (约7分钟)
教师问:你能说出图5的句子的意思吗?
生答:略
教师进行讲评并解释此句子。
教师问:图6反映的主人是谁?他有什么主要光辉事迹?
生答:略
教师进行讲评并叙述:生产工具(铁制工具、牛耕)的进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大量开垦私田并出现→出现封建剥削方式→奴隶主变为封建地主、租地的人变成农民。新兴的地主先后在各国掀起变国运动。其中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效果最为显著。
创设历史情景并提问:假如时光倒流,有一天你回到当时秦国。
A、如果你是秦孝公,你会变法吗?为什么?你会用谁进行改革?
B、如果你是新兴地主的代表,你对商鞅变法满意吗?为什么?
C、如果你是奴隶主旧贵族,你希望商鞅进行改革吗?为什么?
D、如果你是当时秦国的农民,你欢迎改革吗?为什么?
E、你认为商鞅变法对秦国有什么作用?
针对以上问题师生共同讲评释疑。
请学生集体朗读P38第二段和P39第一段。这是重点内容,有利于引起注意和加深认识。
教师对此两段内容进行阐述并概括归纳要点。
(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使用)
通过看、听、讲、议、答等环节,多次强化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加深认识历史现象.
11、讲解“封建制度逐步确立”,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3分):地主统治代表奴隶主,地主为统治阶级;地主和农民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农民是被统治阶级;君主掌握中央权力。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奴隶社会崩溃时期,同时也是封建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时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封建社会的国家之一。
这样再次强化学习内容,更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掌握.
12、课堂小结(约3分):
(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述本课的知识要点。
(2)教师小结:自由诗(多媒体展示,学生朗读)。
铁器牛耕划时代,李冰岷江建奇迹,都江堰造福至今。
春秋战国欣变法,商鞅变法最著名,秦国因此成最强。
奴社终结封建立,中华自此入封社。
这样再次强化学习内容,更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掌握。
13、课堂作业:(约4分)
完成《自主学习能力测评》P19第1-6题。个人完成,教师评讲,同桌互改作
业。
这样做是为了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习,达到以练促学,以练反馈教学.
14、学案(实际是半填空式的教学板书设计)答案接龙赛。(约3分)
(1)由科代表点学号回答,被点中的同学回答两个填空,被点中的同学的下一个学号接着回答,直至答完为止。
(2)教师点小组回答一个填空,下一个小组接着回答,直至答完为止。
附:板书设计兼学案。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铁农具(春出战扩)
2、牛耕:春出战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作用: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二、著名的都江堰
4、战国时期_________国蜀郡太守_________在_________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__________________工程,使成都平原获得_____________的美称。它至今还在造福于成都平原人民。
三、商鞅变法
5、战国时期变法效果最显著的是_________国的_________,他于公元前356年在________支持下进行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P38 。经过改革,____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6、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_________制度逐步确立起来。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的_________社会形成了。(奴隶社会结束了)
补充: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社会崩溃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制度)确立时期。
15、师生对话共同释疑:(约3分)
教师、优秀生共同帮助学习有困惑、有难题的同学。这样使后进生能得到教师、优秀生的帮助、指导和关注,实现优生更优、后进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进步。
16、课后开放作业:(约1分)
(1)完成“三二一作业”:即根据本课内容,设计三条填空题、两条选择题、一条简答题。并写上答案。
(2)登陆有关网站,查阅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和“商鞅变法”相关信息并下载署名后,发电子邮件给097班历史科邮箱,供同学们参阅。
四、关于教法、学法分析
17、依据: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的实现是确定教法、学法的准绳。
18、教法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法、讲授启发法、讨论谈话法、图示辅助法、小组使用学习法等。同时借助多媒体和相关教具,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了使历史课变成快乐课,很有必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法,做到教师导演、学生主演,全体参与,人人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人人有展示舞台。
19、学法:(1)学情:七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对历史有一定
的兴趣,有一定的接受能力、识记能力,但缺乏分析、比较、综合、动手的能力及协作精神。
(2)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玉州区推行的新型学习方式运用自学阅读法、问题探究法、议论合作法、比较归纳法、知识迁移法进行学习。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贯通新旧知识,学会分析理解综合历史现象,揭示历史规律,发现历史特征,从而明白“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历史教师不能使历史课变为“历死课”,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搭建学生能够学到知识、培训能力、陶冶性情、展示特长的课堂平台,让历史课变成充满阳光、充满快乐的活力课堂。
五、说“课后反思”:本节课我能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法、学法和教具,基本上突破了重难点,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掌握课本知识和实现历史教育的人文价值,使整节效果良好,师生、生生的双边互动也比较活跃。但由于本节课教学活动多,七年级学生训练不足,这使这节课各个教学环节相当紧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时间少些,针对这点我会在以后课堂加以注意。
老师评价:亮点如下(1)、 借助学案上课 (2) 、 借助第三者(亲临都江堰教师)上课 (3) 、独特的“三二一”作业 (4)、构建本班历史公用邮箱平台 (5)、 多次强化所学内容
学生评价:很喜欢这种形式的历史课,让学生有机会看书、观看图片、讨论问题、小组合作、个人与集体回答、展示学习成果,使学生学有所得,学得轻松快乐,使历史课变成阳光课、活力课。
如果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预习或先去查些资料,或做成课件,相信效果会更显著。因此教师要多给后进生更多的关注与指导。
现有3个问题与同行探讨:
(1)历史教学如何与有效教育(新型学习方式)更有机结合?
(2)历史教学与中考开卷有效结合?
(3)历史教学怎样才能让后进生学得更好?
请各位赐教。
《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
各位领导﹑评委﹑各位历史同行早上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法、学法﹑课后反思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请各位指教。
一﹑关于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第二单元中重要的一课,最能体现出第二单元的主要内容之一:社会变革,同时也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通过简要介绍三个内容,即: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著名的都江堰﹑商鞅变法。让学生了解新兴的地主阶级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特别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从而认识当时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即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从而加深理解本课的课题:《大变革的时代》。
2﹑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商鞅变法在众多变法中效果最明显,是中国历史较为成功的变法,为秦以后统一全国奠定基础,所以“商鞅变法”是本课重点。
3﹑教学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教材仅说明出租田地的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地主统治代表了奴隶主统治,地主和农民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了。这样的陈述使学生很难理解。因为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和确立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因此这是本课的重点。
二﹑关于教学目的分析。
4﹑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通过以上史实,培养学生运用唯物观评价变革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5﹑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整理相关历史图片﹑视频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对农业的重要性。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商鞅变法”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
6、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让同学们认识到:改革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勇于投身于改革的英雄,定会受后人的敬重。
三﹑关于教学过程分析。
7﹑导入新课﹙约4分钟﹚:⑴回忆复习上一节课的.朗读一遍“《第6课》学案”﹙本人编的资料﹚。
⑵通过“立木为信”故事和设释:为什么秦国能由一个偏僻的小国能完成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历史任务呢?由学生回答后逐步引入新课。这样能够在轻松有趣的气氛中进入新课。
8、展示教学目标(约2分钟):了解战国时铁农具、牛耕的广泛使用,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了解商鞅的主要事迹,培养同学们学会评价历史人物。
9、学生阅读课文并完成本人编写的学案(约8分钟)。
学案。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铁农具(春出战扩)
2、牛耕:春出战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作用: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二、著名的都江堰
4、战国时期_________国蜀郡太守_________在_________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__________________工程,使成都平原获得_____________的美称。它至今还在造福于成都平原人民。
三、商鞅变法
5、战国时期变法效果最显著的是_________国的_________,他于公元前356年在________支持下进行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 ﹏﹏ ﹞。经过改革,____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6、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_________制度逐步确立起来。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的_________社会形成了。(奴隶社会结束了)
补充: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社会崩溃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制度)确立时期。
(答案写在作业本上)然后各小组(4人)相互交流讨论互改答案。通过抽签决定一位同学在多媒体展示答案,师生共同讲评。这样使学生初步认知课文、掌握基础知识,并培养学生自学历史的能力和方法,才能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
10、图说历史,加强直观教学,训练培养学生掌握新型学习方式。(共约13分钟)
(1)在多媒体展示图1、图2 (约3分钟)
师问:这是关于什么材料的农具。
生答:略
教师讲述:春秋战国时期在农业生产工具出现了划时代的进步,一是使用铁制的犁、锄、铲等锋利的铁工具,大大提高了农田耕作效率;二是使用牛耕,即用牛来犁田和耙田,这是耕作技术的一次划时代变革。这大大提高了犁田、耙田的速度。这两项技术迅速促进农业的发展。
拓展问:在农村的同学你家里现在还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吗?
这样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贴近生活。
(2)在多媒体展示图3、图4 (约3分钟)
师问:这两个图反映了什么人物和什么史实?
生答:略
苏章能(我校的教务处主任,他在2006年去过都江堰)教师讲述:战国时期秦国的太守李冰在岷江修建了一个水利奇迹:都江堰水利防洪灌溉工程,约于公元前256年-前251年修成。都江堰主要由都江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内江、外江等组成。该工程选址恰当,工程布置就地取材,配套严密完整,整个系统自流灌溉了当地大片农田,效益巨大,已使用了2200多年,至今还在造福于人民,它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一颗灿烂明珠,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估计是世界上目前使用时间最长的水利工程之一。同时也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通过到过都江堰老师的讲述,大大加深了对都江堰的认识。
(3)在多媒体展示图5、图6 (约7分钟)
教师问:你能说出图5的句子的意思吗?
生答:略
教师进行讲评并解释此句子。
教师问:图6反映的主人是谁?他有什么主要光辉事迹?
生答:略
教师进行讲评并叙述:生产工具(铁制工具、牛耕)的进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大量开垦私田并出现→出现封建剥削方式→奴隶主变为封建地主、租地的人变成农民。新兴的地主先后在各国掀起变国运动。其中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效果最为显著。
创设历史情景并提问:假如时光倒流,有一天你回到当时秦国。
A、如果你是秦孝公,你会变法吗?为什么?你会用谁进行改革?
B、如果你是新兴地主的代表,你对商鞅变法满意吗?为什么?
C、如果你是奴隶主旧贵族,你希望商鞅进行改革吗?为什么?
D、如果你是当时秦国的农民,你欢迎改革吗?为什么?
E、你认为商鞅变法对秦国有什么作用?
针对以上问题师生共同讲评释疑。
请学生集体朗读P38第二段和P39第一段。这是重点内容,有利于引起注意和加深认识。
教师对此两段内容进行阐述并概括归纳要点。
(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使用)
通过看、听、讲、议、答等环节,多次强化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加深认识历史现象.
11、讲解“封建制度逐步确立”,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3分):地主统治代表奴隶主,地主为统治阶级;地主和农民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农民是被统治阶级;君主掌握中央权力。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奴隶社会崩溃时期,同时也是封建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时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封建社会的国家之一。
这样再次强化学习内容,更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掌握.
12、课堂小结(约3分):
(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述本课的知识要点。
(2)教师小结:自由诗(多媒体展示,学生朗读)。
铁器牛耕划时代,李冰岷江建奇迹,都江堰造福至今。
春秋战国欣变法,商鞅变法最著名,秦国因此成最强。
奴社终结封建立,中华自此入封社。
这样再次强化学习内容,更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掌握。
13、课堂作业:(约4分)
完成《自主学习能力测评》P19第1-6题。个人完成,教师评讲,同桌互改作
业。
这样做是为了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习,达到以练促学,以练反馈教学.
14、学案(实际是半填空式的教学板书设计)答案接龙赛。(约3分)
(1)由科代表点学号回答,被点中的同学回答两个填空,被点中的同学的下一个学号接着回答,直至答完为止。
(2)教师点小组回答一个填空,下一个小组接着回答,直至答完为止。
附:板书设计兼学案。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铁农具(春出战扩)
2、牛耕:春出战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作用: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二、著名的都江堰
4、战国时期_________国蜀郡太守_________在_________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__________________工程,使成都平原获得_____________的美称。它至今还在造福于成都平原人民。
三、商鞅变法
5、战国时期变法效果最显著的是_________国的_________,他于公元前356年在________支持下进行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P38 。经过改革,____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6、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_________制度逐步确立起来。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的_________社会形成了。(奴隶社会结束了)
补充: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社会崩溃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制度)确立时期。
15、师生对话共同释疑:(约3分)
教师、优秀生共同帮助学习有困惑、有难题的同学。这样使后进生能得到教师、优秀生的帮助、指导和关注,实现优生更优、后进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进步。
16、课后开放作业:(约1分)
(1)完成“三二一作业”:即根据本课内容,设计三条填空题、两条选择题、一条简答题。并写上答案。
(2)登陆有关网站,查阅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和“商鞅变法”相关信息并下载署名后,发电子邮件给097班历史科邮箱,供同学们参阅。
四、关于教法、学法分析
17、依据: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的实现是确定教法、学法的准绳。
18、教法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法、讲授启发法、讨论谈话法、图示辅助法、小组使用学习法等。同时借助多媒体和相关教具,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了使历史课变成快乐课,很有必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法,做到教师导演、学生主演,全体参与,人人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人人有展示舞台。
19、学法:(1)学情:七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对历史有一定
的兴趣,有一定的接受能力、识记能力,但缺乏分析、比较、综合、动手的能力及协作精神。
(2)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玉州区推行的新型学习方式运用自学阅读法、问题探究法、议论合作法、比较归纳法、知识迁移法进行学习。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贯通新旧知识,学会分析理解综合历史现象,揭示历史规律,发现历史特征,从而明白“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历史教师不能使历史课变为“历死课”,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搭建学生能够学到知识、培训能力、陶冶性情、展示特长的课堂平台,让历史课变成充满阳光、充满快乐的活力课堂。
五、说“课后反思”:本节课我能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法、学法和教具,基本上突破了重难点,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掌握课本知识和实现历史教育的人文价值,使整节效果良好,师生、生生的双边互动也比较活跃。但由于本节课教学活动多,七年级学生训练不足,这使这节课各个教学环节相当紧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时间少些,针对这点我会在以后课堂加以注意。
老师评价:亮点如下(1)、 借助学案上课 (2) 、 借助第三者(亲临都江堰教师)上课 (3) 、独特的“三二一”作业 (4)、构建本班历史公用邮箱平台 (5)、 多次强化所学内容
学生评价:很喜欢这种形式的历史课,让学生有机会看书、观看图片、讨论问题、小组合作、个人与集体回答、展示学习成果,使学生学有所得,学得轻松快乐,使历史课变成阳光课、活力课。
如果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预习或先去查些资料,或做成课件,相信效果会更显著。因此教师要多给后进生更多的关注与指导。
现有3个问题与同行探讨:
(1)历史教学如何与有效教育(新型学习方式)更有机结合?
(2)历史教学与中考开卷有效结合?
(3)历史教学怎样才能让后进生学得更好?
请各位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