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
一、各地方言词汇的整理发掘
现代汉语词汇是以北方方言词汇为基础的,并不断从其它方言中汲取有用的成分来丰富自己。由于改革开放的发展,各个地区间经济往来的不断发展,大量方言俗语词汇逐渐渗入现代汉语,成为其词汇的有机组成部分。方言俗语词汇的渗入,一方面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填补了其表达的空缺,另一方面增强了现代汉语的表现能力,加强了其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这些方言俗语词汇,根据其来源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北方方言, 吴方言, 湘方言, 粤方言。
二、古代文言词汇的发展使用
白话文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通俗易通,但容易产生罗嗦的毛病,在语言实践中,使用古代形成的成语典故,可以免去许多分析、解释的文字,使人立即明了其中的含义,做到了简练地叙述,是对古代文言词汇的合理继承和使用。近些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古文词汇被发掘出来加以使用,如“福祉”、“神祗”、“褫夺”等词,过去在港台使用较多,近年也开始在大陆使用,比只用“神”、“福”、“夺”等单字在文章中显得更有韵味。
三、新词汇不断产生,旧词汇新义新用
(一)新外来词语的吸收
五十年代,由于建国不久,受当时的特殊背景影响,汉语中的外来词来自俄语,对其他语言的词语基本是排斥的。如今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推行,随着汉民族与其他民族语言文化接触的频繁,就导致了外来词以及派生词的大量产生。音译外来词语甚至照搬的现象也多起来了。首先是英语,其次是日语。
(二)旧词汇的演变
1.旧词语复活
复活旧词也是产生新词的一条途径。由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改革开放,由于体制改革的深化,各种各样过去曾用过而后来又被淘汰了的词语又随着观念的更新或事物的重现而重新活跃在言语交际之中。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小姐”、“先生”和“太太”等称呼。
2.旧词语的新义新用
一些几乎被废弃了的词,过去人们对它们避之惟恐不及,现在竟然成了最走红的词,大家争相使用:霸 、帝 、豪 、皇 、宫廷、富豪。
四、传媒对现代词汇发展的推动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在社会的演进中语言最敏锐的变化就是词汇的快速增加。新词新语是时代变革的一些符号,反映的是社会生活的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而传媒则是时代变革的记录者,是最新变动信息的敏锐捕捉者,通过新词新语,传媒记录了社会发生的种种变化。传媒常常就是新词语的创造者。新中国成立时期,因应政治、经济、社会的需要,传媒创造了许多词语,比如“大跃进”就是人民日报的创造。改革开放以后,传媒更是创造、引进许多新词汇,如:克
隆、托福、迪斯科、桑拿、黑客、转基因、代沟、互联网等,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这些语汇十分契合不断追求“贴近性”的媒体的需要。由于现代传播的即时性,新词语的扩散和使用非常快速。
历次传播革命,都是与语言文字密切相联的。语言是人类第一次传播革命的结果,标志着人类完成了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飞跃;文字带来了传播史上第二次革命,打破了传播的时空限制,标志着文明时代的开始;印刷文字和符号的使用成就了第三次传播革命,使传播从贵族阶层走向大众化,大众化媒体得以诞生。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演化的。日常生活中的习语、不同民族文化的互释、新生的文化现象和社会事物的符号,经过广泛的使用和扩散,在书面化后,其形式和意义逐渐稳定下来,成为新的词汇。语词的使用、扩散和固化途径,主要是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电影、书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变动,汉语不断新生出新词,“流行语”、“关键词”层出不穷。如时政方面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三个代表”、“和谐社会”、“打黄扫非”,经济方面的“个体户”、“万元户”、“联产承包”、“私企”、“股民”、“基民”,婚姻情感方面的“丁克”、“小蜜”、“包二奶”,时下流行的“山寨版”、“雷人”、“囧”等词语透出网络时代一种求新求变的潮流。一些学术机构总结每年的媒体流行语,即在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上迅速盛行、广为传播的语词,它们高度概括了社会的生动变化。
论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
一、各地方言词汇的整理发掘
现代汉语词汇是以北方方言词汇为基础的,并不断从其它方言中汲取有用的成分来丰富自己。由于改革开放的发展,各个地区间经济往来的不断发展,大量方言俗语词汇逐渐渗入现代汉语,成为其词汇的有机组成部分。方言俗语词汇的渗入,一方面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填补了其表达的空缺,另一方面增强了现代汉语的表现能力,加强了其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这些方言俗语词汇,根据其来源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北方方言, 吴方言, 湘方言, 粤方言。
二、古代文言词汇的发展使用
白话文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通俗易通,但容易产生罗嗦的毛病,在语言实践中,使用古代形成的成语典故,可以免去许多分析、解释的文字,使人立即明了其中的含义,做到了简练地叙述,是对古代文言词汇的合理继承和使用。近些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古文词汇被发掘出来加以使用,如“福祉”、“神祗”、“褫夺”等词,过去在港台使用较多,近年也开始在大陆使用,比只用“神”、“福”、“夺”等单字在文章中显得更有韵味。
三、新词汇不断产生,旧词汇新义新用
(一)新外来词语的吸收
五十年代,由于建国不久,受当时的特殊背景影响,汉语中的外来词来自俄语,对其他语言的词语基本是排斥的。如今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推行,随着汉民族与其他民族语言文化接触的频繁,就导致了外来词以及派生词的大量产生。音译外来词语甚至照搬的现象也多起来了。首先是英语,其次是日语。
(二)旧词汇的演变
1.旧词语复活
复活旧词也是产生新词的一条途径。由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改革开放,由于体制改革的深化,各种各样过去曾用过而后来又被淘汰了的词语又随着观念的更新或事物的重现而重新活跃在言语交际之中。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小姐”、“先生”和“太太”等称呼。
2.旧词语的新义新用
一些几乎被废弃了的词,过去人们对它们避之惟恐不及,现在竟然成了最走红的词,大家争相使用:霸 、帝 、豪 、皇 、宫廷、富豪。
四、传媒对现代词汇发展的推动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在社会的演进中语言最敏锐的变化就是词汇的快速增加。新词新语是时代变革的一些符号,反映的是社会生活的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而传媒则是时代变革的记录者,是最新变动信息的敏锐捕捉者,通过新词新语,传媒记录了社会发生的种种变化。传媒常常就是新词语的创造者。新中国成立时期,因应政治、经济、社会的需要,传媒创造了许多词语,比如“大跃进”就是人民日报的创造。改革开放以后,传媒更是创造、引进许多新词汇,如:克
隆、托福、迪斯科、桑拿、黑客、转基因、代沟、互联网等,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这些语汇十分契合不断追求“贴近性”的媒体的需要。由于现代传播的即时性,新词语的扩散和使用非常快速。
历次传播革命,都是与语言文字密切相联的。语言是人类第一次传播革命的结果,标志着人类完成了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飞跃;文字带来了传播史上第二次革命,打破了传播的时空限制,标志着文明时代的开始;印刷文字和符号的使用成就了第三次传播革命,使传播从贵族阶层走向大众化,大众化媒体得以诞生。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演化的。日常生活中的习语、不同民族文化的互释、新生的文化现象和社会事物的符号,经过广泛的使用和扩散,在书面化后,其形式和意义逐渐稳定下来,成为新的词汇。语词的使用、扩散和固化途径,主要是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电影、书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变动,汉语不断新生出新词,“流行语”、“关键词”层出不穷。如时政方面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三个代表”、“和谐社会”、“打黄扫非”,经济方面的“个体户”、“万元户”、“联产承包”、“私企”、“股民”、“基民”,婚姻情感方面的“丁克”、“小蜜”、“包二奶”,时下流行的“山寨版”、“雷人”、“囧”等词语透出网络时代一种求新求变的潮流。一些学术机构总结每年的媒体流行语,即在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上迅速盛行、广为传播的语词,它们高度概括了社会的生动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