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虽然说的是我小时候的亲身经历,但我写得并不流畅,我努力地挖掘记忆的冰河,打开封尘多年的坚冰,那恍如隔世的岁月,几乎已经被我们忘得干干净净。这遗忘有两个因素,一方面是时光的冲刷,一方面是那个年代和现在迥然不同的面貌,这种不同竟然让我有一丝怀疑:自己真的曾经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吗?就像一个朋友说的,在“80后”也开始怀旧的时候,“60后”只能叫怀古了。所以,我想拨开时光的雾霾,刻画出“60后”风尘仆仆的样子,以此,献给我们的时代,献给我们的“60后”。 我们这一代人非常晚熟,因为每当我们自以为成熟了,命运就向我们扔过来一个内容叵测的花皮小包袱,你打开了,你才知道命运这次给你的又是什么?我们从懵懂年少,到而立、不惑,我们一刻不停地学习,一刻不停地进步,但对于命运的花皮小包袱,我们还是疲于奔命、应接不暇。我们不能和“50后”比深刻,我们不能和“70后”、“80后”比新潮。我们小时候跟在“50后”屁股后面学写大字报,学着闹革命。发育成熟了,又跟着“70后”混舞厅,蹦迪斯科。成家立业了,又跟“80后”抢电脑、学上网。我们这一代生育高峰时期制造出来的“60后”,不但要面临僧多粥少的自然环境,还要面对一浪接着一浪打来的社会巨变。我们按捺住不解、迷惑和无奈,奋力追赶着时代的脚步,哪怕一个跟斗接着一个跟斗,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土,精神抖擞继续追赶大部队。我们不敢说累,因为前有苦大仇深的“50后”,后有年富力强的“70后”,命运把我们放在一个尴尬而严峻的地方:我们不甘心老是听《英雄赞歌》,我们偶尔也爱唱《菊花台》;我们假装很会品尝洋酒,但其实我们从小连零食都没得吃。我们要表现得很in,因为我们不能让“80后”和“90后”说:你out了!我们“60后”,带着被命运锻炼出来的阿Q精神,在生活的齿轮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一个舒服的夹缝,顽强而执著地创造着属于我们的幸福明天。 回顾我的生命,踉踉跄跄一路走来,似乎一直没有停止过变化,粉碎“四人帮”的游行锣鼓犹在耳畔,麦当劳、肯德基的香味就已经扑面而来。蓦然回首,我们已是人到中年,半生的沧桑巨变偷换了流年,站在摩天大厦的顶层,阳光温暖地照耀在肩头,天地间飘荡着《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歌声,我们的童年,穿着打补丁的裤子,的确良的上衣,远远向我们走来。不知今夕是何年? (《我是60后 (1968-1978)》,荆方著,新星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
这本书虽然说的是我小时候的亲身经历,但我写得并不流畅,我努力地挖掘记忆的冰河,打开封尘多年的坚冰,那恍如隔世的岁月,几乎已经被我们忘得干干净净。这遗忘有两个因素,一方面是时光的冲刷,一方面是那个年代和现在迥然不同的面貌,这种不同竟然让我有一丝怀疑:自己真的曾经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吗?就像一个朋友说的,在“80后”也开始怀旧的时候,“60后”只能叫怀古了。所以,我想拨开时光的雾霾,刻画出“60后”风尘仆仆的样子,以此,献给我们的时代,献给我们的“60后”。 我们这一代人非常晚熟,因为每当我们自以为成熟了,命运就向我们扔过来一个内容叵测的花皮小包袱,你打开了,你才知道命运这次给你的又是什么?我们从懵懂年少,到而立、不惑,我们一刻不停地学习,一刻不停地进步,但对于命运的花皮小包袱,我们还是疲于奔命、应接不暇。我们不能和“50后”比深刻,我们不能和“70后”、“80后”比新潮。我们小时候跟在“50后”屁股后面学写大字报,学着闹革命。发育成熟了,又跟着“70后”混舞厅,蹦迪斯科。成家立业了,又跟“80后”抢电脑、学上网。我们这一代生育高峰时期制造出来的“60后”,不但要面临僧多粥少的自然环境,还要面对一浪接着一浪打来的社会巨变。我们按捺住不解、迷惑和无奈,奋力追赶着时代的脚步,哪怕一个跟斗接着一个跟斗,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土,精神抖擞继续追赶大部队。我们不敢说累,因为前有苦大仇深的“50后”,后有年富力强的“70后”,命运把我们放在一个尴尬而严峻的地方:我们不甘心老是听《英雄赞歌》,我们偶尔也爱唱《菊花台》;我们假装很会品尝洋酒,但其实我们从小连零食都没得吃。我们要表现得很in,因为我们不能让“80后”和“90后”说:你out了!我们“60后”,带着被命运锻炼出来的阿Q精神,在生活的齿轮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一个舒服的夹缝,顽强而执著地创造着属于我们的幸福明天。 回顾我的生命,踉踉跄跄一路走来,似乎一直没有停止过变化,粉碎“四人帮”的游行锣鼓犹在耳畔,麦当劳、肯德基的香味就已经扑面而来。蓦然回首,我们已是人到中年,半生的沧桑巨变偷换了流年,站在摩天大厦的顶层,阳光温暖地照耀在肩头,天地间飘荡着《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歌声,我们的童年,穿着打补丁的裤子,的确良的上衣,远远向我们走来。不知今夕是何年? (《我是60后 (1968-1978)》,荆方著,新星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