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晚清重臣李鸿章

  幸丑年的一个冬夜,已卧床累月的李鸿章在临终前显得莫名地凄凉和沧桑,他望着窗外茫茫夜空,仰天悲鸣,慨然长叹:“予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遭遇不为不幸。自问亦未有何等陨越。乃无端发生中日交涉,至一生事业,扫地无余,如欧阳公所言,‘半生名节,被后生辈描画都尽。’环境所迫,无可如何。”

  在他含恨离别人世间的时候,还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砥砺后人的绝笔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

  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

  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

  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

  请君莫作等闲看。

  “伤国步,吊民残”的语句,无疑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最后两句几乎则是表达了他壮志未酬,寄托后人的呼喊,读后让人心情凝重。

  从“秋风宝剑孤臣泪”一句,亦了解到他是在全国人民的一片骂声中,满含着对日本的嫉恨、对沙皇俄国(不能抗拒日本)的失望、对大清国无力回天的无奈,在忧郁之中凄凉死去的历史背景,不禁使人产生一种悲凉、忧伤与同情的感觉。

  尽管他在仕途上位极人臣,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却没有得到全国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之一梁启超亲自撰写了《李鸿章传》,并在书中称:“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甚至高度评价他,认为“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梁启超甚至把他和古今中外的大政治家逐一比较,认为李鸿章与诸葛亮、王安石、俾斯麦等人都有可以一较高下之处。

  对于梁启超先生这种大加赞赏的观点,我不敢苟同。虽然李鸿章在仕途上表现出的智商、情商是出类拔萃的;但在我看来,李鸿章还不如他同时代的爱国名臣林则徐(虎门销烟、抗击英国)、曾国藩(洋务运动、培育英才)、冯子材(老骥伏枥、抗击法国)、左宗棠(抗击沙俄、收复新疆)这些重臣伟大和高尚。

  李鸿章的悲哀在何处?那就是他的战略眼光、全局思维、用人观念和治军方法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演绎出了他悲哀的人生。

  第一,他不是一位有足够魄力的改革家和政治家。

  作为位极人臣的宰相,应当具有更强的责任感和担当的精神。但纵观李鸿章的一生,在他的身上找不到林则徐、左宗棠那样的敢说、敢做、敢当的精神与锐气。

  作为改革家的李鸿章,曾经发表过慷慨激昂的议论:“我辈若不破群议而为之,并世而生,后我而起者岂复有此识力?”直称不能把困境推给后来人,现在就应该迎难而上。他也曾经搞过一些看似轰轰烈烈的改革,但是,大多是一些不触动封建体制的表皮改革,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良。他常常把自己比喻和定位成为一个“破屋裱糊匠”,也就是说,他只是在想“维系”这个大厦将倾的江山,而缺乏改革的决心和勇气。因此,他不是一位成功的改革家,也没有魄力和能力将那个时代的中国和中华民族带领进一个全新的时代。

  同时,他还有一种“唯武器论”的思想,认为只要武器先进,就可以抵御西方的侵略者。他曾经对曾国藩说:“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收)敛手。”

  曾几何时,他在北洋舰队“大兴土木”,购买的“定远”、“镇远”两艘铁甲战舰,号称为东方第一巨舰。旅顺军港,也曾经是东方第一军港,可谓“固若金汤”的军事要塞。然而,人的素质不行,指挥打仗的将领不行,即使是世界上再先进的武器,也是形同虚设。旅顺之战和威海卫之战,都暴露了这些弱点和悲哀。

  第二,缺乏精准的战略眼光和驾驭全局的能力。

  一位出色的政治家、战略家需要有精准的战略眼光和良好的战略思维,对世界主要国家的国家战略要具有十分清晰的认识和判断。可是,事实上,李鸿章对日本、俄罗斯、英国、法国、美国等列强的战略意图却缺乏最清醒的认识和把握,造成了在国家战略决策层面上的重大失误。

  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日本对朝鲜和中国的侵略野心已暴露无遗,甚至到了摩拳擦掌、磨刀霍霍之际。而大清政府却浑然不知,依旧沉醉于“天朝大国”的美梦之中。在李鸿章看来,“十年内外,日本富强必有可观,此中土之远患,而非目前之近忧。”甚至在战争已经爆发的时候,还依然主张“羁糜为上,力保和局”,对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抱有幻想。最终事实表明,日本成为了满清政府的近忧和大患。而李鸿章所制定的错误的应对策略,是导致整个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极为重要的原因。

  对俄罗斯,李鸿章也始终心存幻想。他在逝世前都还认为:“俄国在满洲扩展其势力,不妨袖手观之,因为日本必然不会漠视这个封豕长蛇般的敌人。时机一到,必起而相战。两虎相争,两败俱伤,我们就有可乘之机,同时,再借助欧美的力量谋求恢复,这便是我们的以毒攻毒之计。”在考察欧美回到天津后,他还坚持认为跟俄罗斯签订的《中俄密约》协议会改变中国的命运,甚至暗自庆幸。他对来访的黄遵宪不无得意地说:“(此约可保)20年无事,总可得也。”但是,残酷的事实是,不要说20年,就是连两年的“无事”也没有保住。

  李鸿章曾遭到当时日本外相陆奥宗光的蔑视和嘲讽:“李鸿章屡求各国代表援助,且电训其驻欧洲各国之使臣,使直接哀求各个驻在国之政府,中国政府不顾侮辱自国之体面,一味向强国乞哀求怜,自开门户,以迎豺狼。”

  第三,用人唯亲,治军乏术。

  李鸿章以淮军起家,老乡观念甚重,他当上直隶总督和内阁总理大臣后,提拔皖系乡亲和旧部不遗余力,甚至超出原则与底线。

  他这种拉帮结派的做法,有时太过,以至于他的同乡刘铭传都大不以为然,并尖刻地批评:“比如某某几乎不识字,以前不过是(安徽)老家一个小贩,如今却委以道府的要职,如此做法焉能不败。”

  又如,守卫旅顺南帮炮台的总兵刘超佩,是李鸿章的亲戚。该人依仗着李鸿章的关系,专横跋扈,滥施刑罚,鞭打士兵,搜刮民财。兵临城下时,日本军队的枪声一响,此人便乱了阵脚,立即乘坐上早已准备好的快艇,逃离了战场。

  幸丑年的一个冬夜,已卧床累月的李鸿章在临终前显得莫名地凄凉和沧桑,他望着窗外茫茫夜空,仰天悲鸣,慨然长叹:“予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遭遇不为不幸。自问亦未有何等陨越。乃无端发生中日交涉,至一生事业,扫地无余,如欧阳公所言,‘半生名节,被后生辈描画都尽。’环境所迫,无可如何。”

  在他含恨离别人世间的时候,还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砥砺后人的绝笔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

  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

  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

  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

  请君莫作等闲看。

  “伤国步,吊民残”的语句,无疑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最后两句几乎则是表达了他壮志未酬,寄托后人的呼喊,读后让人心情凝重。

  从“秋风宝剑孤臣泪”一句,亦了解到他是在全国人民的一片骂声中,满含着对日本的嫉恨、对沙皇俄国(不能抗拒日本)的失望、对大清国无力回天的无奈,在忧郁之中凄凉死去的历史背景,不禁使人产生一种悲凉、忧伤与同情的感觉。

  尽管他在仕途上位极人臣,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却没有得到全国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之一梁启超亲自撰写了《李鸿章传》,并在书中称:“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甚至高度评价他,认为“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梁启超甚至把他和古今中外的大政治家逐一比较,认为李鸿章与诸葛亮、王安石、俾斯麦等人都有可以一较高下之处。

  对于梁启超先生这种大加赞赏的观点,我不敢苟同。虽然李鸿章在仕途上表现出的智商、情商是出类拔萃的;但在我看来,李鸿章还不如他同时代的爱国名臣林则徐(虎门销烟、抗击英国)、曾国藩(洋务运动、培育英才)、冯子材(老骥伏枥、抗击法国)、左宗棠(抗击沙俄、收复新疆)这些重臣伟大和高尚。

  李鸿章的悲哀在何处?那就是他的战略眼光、全局思维、用人观念和治军方法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演绎出了他悲哀的人生。

  第一,他不是一位有足够魄力的改革家和政治家。

  作为位极人臣的宰相,应当具有更强的责任感和担当的精神。但纵观李鸿章的一生,在他的身上找不到林则徐、左宗棠那样的敢说、敢做、敢当的精神与锐气。

  作为改革家的李鸿章,曾经发表过慷慨激昂的议论:“我辈若不破群议而为之,并世而生,后我而起者岂复有此识力?”直称不能把困境推给后来人,现在就应该迎难而上。他也曾经搞过一些看似轰轰烈烈的改革,但是,大多是一些不触动封建体制的表皮改革,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良。他常常把自己比喻和定位成为一个“破屋裱糊匠”,也就是说,他只是在想“维系”这个大厦将倾的江山,而缺乏改革的决心和勇气。因此,他不是一位成功的改革家,也没有魄力和能力将那个时代的中国和中华民族带领进一个全新的时代。

  同时,他还有一种“唯武器论”的思想,认为只要武器先进,就可以抵御西方的侵略者。他曾经对曾国藩说:“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收)敛手。”

  曾几何时,他在北洋舰队“大兴土木”,购买的“定远”、“镇远”两艘铁甲战舰,号称为东方第一巨舰。旅顺军港,也曾经是东方第一军港,可谓“固若金汤”的军事要塞。然而,人的素质不行,指挥打仗的将领不行,即使是世界上再先进的武器,也是形同虚设。旅顺之战和威海卫之战,都暴露了这些弱点和悲哀。

  第二,缺乏精准的战略眼光和驾驭全局的能力。

  一位出色的政治家、战略家需要有精准的战略眼光和良好的战略思维,对世界主要国家的国家战略要具有十分清晰的认识和判断。可是,事实上,李鸿章对日本、俄罗斯、英国、法国、美国等列强的战略意图却缺乏最清醒的认识和把握,造成了在国家战略决策层面上的重大失误。

  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日本对朝鲜和中国的侵略野心已暴露无遗,甚至到了摩拳擦掌、磨刀霍霍之际。而大清政府却浑然不知,依旧沉醉于“天朝大国”的美梦之中。在李鸿章看来,“十年内外,日本富强必有可观,此中土之远患,而非目前之近忧。”甚至在战争已经爆发的时候,还依然主张“羁糜为上,力保和局”,对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抱有幻想。最终事实表明,日本成为了满清政府的近忧和大患。而李鸿章所制定的错误的应对策略,是导致整个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极为重要的原因。

  对俄罗斯,李鸿章也始终心存幻想。他在逝世前都还认为:“俄国在满洲扩展其势力,不妨袖手观之,因为日本必然不会漠视这个封豕长蛇般的敌人。时机一到,必起而相战。两虎相争,两败俱伤,我们就有可乘之机,同时,再借助欧美的力量谋求恢复,这便是我们的以毒攻毒之计。”在考察欧美回到天津后,他还坚持认为跟俄罗斯签订的《中俄密约》协议会改变中国的命运,甚至暗自庆幸。他对来访的黄遵宪不无得意地说:“(此约可保)20年无事,总可得也。”但是,残酷的事实是,不要说20年,就是连两年的“无事”也没有保住。

  李鸿章曾遭到当时日本外相陆奥宗光的蔑视和嘲讽:“李鸿章屡求各国代表援助,且电训其驻欧洲各国之使臣,使直接哀求各个驻在国之政府,中国政府不顾侮辱自国之体面,一味向强国乞哀求怜,自开门户,以迎豺狼。”

  第三,用人唯亲,治军乏术。

  李鸿章以淮军起家,老乡观念甚重,他当上直隶总督和内阁总理大臣后,提拔皖系乡亲和旧部不遗余力,甚至超出原则与底线。

  他这种拉帮结派的做法,有时太过,以至于他的同乡刘铭传都大不以为然,并尖刻地批评:“比如某某几乎不识字,以前不过是(安徽)老家一个小贩,如今却委以道府的要职,如此做法焉能不败。”

  又如,守卫旅顺南帮炮台的总兵刘超佩,是李鸿章的亲戚。该人依仗着李鸿章的关系,专横跋扈,滥施刑罚,鞭打士兵,搜刮民财。兵临城下时,日本军队的枪声一响,此人便乱了阵脚,立即乘坐上早已准备好的快艇,逃离了战场。


相关内容

  • 晚清重臣李鸿章故居
  • 李鸿章故居就位于市中心,上回来的时候还在修缮. 生于斯,葬于斯的李鸿章,不仅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而且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著名的皖系就是以他为龙头.故居面南背北,两扇高大厚实的朱漆大门和门前一对威武的石狮,面对着日夜川流不息的人群. 故居当年规模很大,许多 ...

  • 晚清第一重臣――李鸿章
  • 晚清帝国的每一缕新鲜空气都与李鸿章这个名字紧紧相连,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悲伤.沉痛.屈辱的记忆都与李鸿章相连. 李鸿章是晚清政坛奇人,他一生忠贞事清,又敢做敢为,无论是皇胄掣肘,还是清流物议,他都不在乎,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干了许多大事,是一位非常务实的朝廷干将.他性格复杂,总处在矛盾的漩涡 ...

  • 晚清洋务重臣:李鸿章
  • 李鸿章(1823.2.15-1901.11.7),本名章桐,字渐甫,晚年自号仪叟,谥文忠.汉族,安徽合肥东乡磨店人,有<李文忠公全集>传世.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 李鸿章六岁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他少年聪慧,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他入选优贡并奉 ...

  • l论文---论李鸿章的外交思想
  • 论李鸿章的外交思想 李鸿章在外交政坛活跃的三十多年,是清政府走向穷途末路的三十多年,也是主权快速沦丧的三十多年.作为晚清政府的外交重臣,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对晚清政府乃至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维护清政府的利益是这一思想的宗旨和核心,"避战求和"与"以夷制夷&quo ...

  • 左宗棠研究综述
  • 左宗棠研究综述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左宗棠少时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一生经历了湘 ...

  • 李鸿章的最后时刻:[辛丑条约]不愿签全名,临终时两目炯炯不瞑
  • 原创 历史李老师 2017-08-23 17:58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今人多称李中堂,也称他李合肥.李鸿章是淮军创始人.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作为晚清重臣,李鸿章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由于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使得他手握兵权,因此有人称其"坐镇北洋,遥执朝政. ...

  • 清朝九大总督排位,直隶总督当仁不让
  • 直隶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饟.管理河道兼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 总管直隶(今天津,河北大部与河南.山东小部)的军民政务.由于直隶省地处京畿要地,晚清又兼北洋大臣,因此直隶总督被称为疆臣之首. 从47岁第一次任直隶总督起,李鸿章先后三次出任这一职务,时间长达近2 ...

  •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李鸿章
  •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李鸿章 摘要: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每当回顾中国近现代史,就不可能不面对李鸿章及其所代表的晚清政府.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看作卖国贼,这个观 ...

  •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学生讲坛
  •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学生讲坛 活动简报 2016年3月27日星期日 金陵科技学院动漫分院 近日,我们开展了中国近代历史人物学生讲台的活动,全班同学积极参与. 我们组介绍的人物是李鸿章,下面是介绍: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 ,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