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2007.7(上旬刊)
当代大学班级管理模式研究
□
(忻州师范学院
摘
要
刘贵祥
山西・忻州
034000)
大学班级管理模式,涉及班级管理理念、要素(班级管理的目标、过程、途径与方式、评价)、组织和资源等问题。
班级管理理念受到人性观和管理目的影响。怎样看待人的基本倾向,决定对班级管理指导理论的抉择;人的发展的主动性的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分歧,决定班级管理是重学生还是重教师。管理目的以个人为本还是以社会为本体现了班级管理的不同价值取向。我们在个人为本与社会为本相结合的班级管理取向下,提出了“班委会轮任”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
关键词
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模式理念班委会轮任管理模式
文章编号:1672-7894(2007)07-030-02班级管理评价4.
长期以来对班集体教育功能实现状况的评价一直处于定性评价,缺乏一套较为科学、公平的量化评价体系,构建一套可量化、操作性强的班级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是进一步提高班级管理水平的当务之急。
(三)组织和资源
这一方面是班级管理的支持和保障系统。谁做辅导员或班主任,如辅导员的选聘、培训,资格要求,个人素质;领导、专职机构、组织协调,如校长的作用,学生处的作用,全校辅导力量的配置,乃至校际或地区之间的联络。社会资源,如配合或利用当地社区的活动,利用各种途径影响社区环境的改变以利学生发展成长。学术研究及信息资源支持,如校内或校际的专题研究,参加全国或地区学术交流。
二、班级管理理念上的考虑(一)人性观问题
人性观是个涉及多个方面的哲学问题,在班级管理上至少有两个问题与人性观有联系:
怎样看待人的基本倾向(或曰天性)?基本上有三种意见,一1.
是认为人性本善,承认人天生就有一种向上、向好、向着自我实现的方向成长的倾向。二是认为性本恶,认为人如果不予教化,必然堕落。三是认为人无天性,人在后天向什么方向发展,完全取决于教养。在学校教育领域,主要是第一和第三两种见解比较有势力。这个基本理念上的分歧并非无关紧要,一位班级辅导员所持的人性观,不但决定他对班级管理指导理论的抉择,而且,亦切切影响他如何发展一套个人从事班级管理工作的模式。在不同的观点制约下,辅导员对班级管理目标、途径就会有不同的选择。
人的发展的主动性问题。在人本主义者看来,成长是人的天2.
性,存在就必得发展成长,不必假于外力的“推”或“拉”,而在行为主义者看来,除却生理活动而外,人的大多数有意义的发展都是学习的结果,而学习的动力多半源于外在之“推”或“拉”。这一人性观的分歧见于班级管理模式的设计,往往表现为强调“教”还是强调“导”;重视学生“自主管理”还是重视“服从管理”;是多注意于学生的自我观,还是注重于具体的问题行为。
(二)管理的目的:以个人为本还是以社会为本
班级管理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班级管理的目的也就是学校教育的目的,综观世界各国各个社会,办教育的目的多立足于国家社会的发展,鲜有将学生个人的发展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目的来对待的,现代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流弊)是单纯以培养后备生产力,开发智力资源来看待和评价教育。以为人才的生产力愈高,教育就愈成功。我们似乎不是在面对一群有血有肉、有灵性的活人,而是在生产一批批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的特殊产品。虽然我们有时也讲全面发展,但落脚点仍然是社会。因为在这么讲时人们的心理想的是:只有让学生全面发展,他们才会在将来成为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德、智、体全面发展”是为了成为更有生产能效的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笔者在大学班级管理的实践中认识到,当前应该抓紧探索适合我国大学特点的班级管理模式,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层次,不同的学生类别,分别探索几种不同但又有一定普遍性价值的班级管理模式。规范和引导基层班级管理工作方向。
以下是本文作者对大学班级管理模式所涉及到的几个问题的一些考虑。
一、大学班级管理模式所涉及的方面或要素
一般班级管理模式应该符合以下标准:(1)涵盖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2)包括规定班级管理的基本属性的组成要素;(3)各组成要素之间存在联系或具有内在一致性。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建议从以下这三个方面来讨论大学班级管理的一般模式。
(一)理念
班级管理是实践,是以理念为根基的实践。班级管理模式若只是局限于就事论事的实务说明,一不能使班级管理体系之各要素的合理性得以成立,二不能助班级管理有创造和革新。班级管理模式至少应该在两个层面确立一些明确的理念:哲学方面,如人性观、价值、学校教育目标;心理学方面,如人的动机系统,人的发展历程、决定行为的因素、人格和行为改变的条件。
通过对当代大学班级管理的辩证思考,我们认为管理者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做到集体的社会化与个性化职责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内容相兼;在文化传承过程中重在创新;不忘教育的规范性功完善选择性功能;创建过程中指向集体的共性,又要能,又要发展、
循此继进,使其成为一个真正的集体,一个具有社会功能又各具特色的教育实体。
(二)要素
一般班级管理模式须明确以下四个构筑班级管理基本骨架的要素:班级管理的目标1.
一般认为,班级管理目标在于协助教学,为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环境。我们认为,班级管理的目标是“管理中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因为最好的班级管理是学生自主管理,最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条件是一种综合的环境,一种氛围。
班级管理的过程2.
目前多数班级管理者把班级管理目标的建构与实现、开放有序的组织机构建设、积极人际关系的培养、班级规则与秩序的建立等班作为级管理过程。除此之外,班级管理应把大学生生涯发展规划等心理辅导纳入这一过程中,改变事务性的说教,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
班级管理的途径和方式3.
途径和方式是第一线实践工作者最感兴趣的问题,目前各地自主创造或从港台借鉴已经出现了不少班级管理的形式,卜玉华等对此做了较好的概括和说明。一般的班级管理模式不一定要详细罗列各种班级管理形式及至措施,但要强调两点:一是班级管理途径和形式与班级管理的基本目标一致;二是它们应该有验证性研究或经验支持,证明有达到目标的功能。
30
2007.7
“劳动者”。
西方班级管理的传统精神基本上是个人本位的。班级管理目标与教育目标有时(当二者无法整合时)未必完全一致。即令在未见明显矛盾的地方,两种不同的取舍也会对班级管理模式的取舍发生微妙影响。以本文作者所见,这个问题在我国将比西方更加突出,因为中国传统思想总是倾向于将社会置于个人之上。在探索符合中国文化精神班级管理模式的时候,不能不考虑这一点。
我们倾向于在中国提倡一种尽可能将个人为本与社会为本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取向。其实任何一定合理的目标也应是这一取向。这一提法与国家的教育方针是一致的。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中“使受教育者……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共中央、国务院1999)。
联系我国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的现实情况来说,当前似乎应稍偏重于强调学生个体的价值,偏重以学生为本,当前学校教育的现实情况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教育方向过于整齐划一,强调集体、学校、教师的价值,学生个人的喜怒哀乐被忽视,学生此时此地的幸福愉快被牺牲,学生的情性、个性,与智性无干的兴趣、爱好被严重地压制。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大学班级管理还一味单向地引导学生去适应这种不正常的学校体系,显然不合情理,也跟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大学班级管理有责任带头纠正这种极不合理甚至是极不人道的情形,应该在素质教育的改革中自觉地走在前面。
三、当代班级管理发展的共同命题
综合当代各国学校教育中的班级管理发展的现状,都强调教师如何赋予学生以权力和增强其主人翁责任感的策略与方法。关爱、自主、相互信任与尊敬、分享权力与责任等等,已经成为当代核心班级管理理念。
(一)管理中的教学
传统班级管理理念认为管理的目的在于维持班级秩序,因为良好的秩序是班级教学的前提条件。现代班级管理不仅把秩序作为教与学活动的前提条件,还强调有意义的、能动的教学活动在促进班级秩序形成方面的能动作用,树立班级教学与管理间的相互影响观。围绕此而讨论的主题包括:教学的组织形式问题;教学目的清晰度、步调、反馈方式;管理方式的转移;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等。
(二)培养学生的行为自控能力和意识
如何处理问题行为,几乎所有班级管理都强调在学生较为严重的问题行为时,教师应当进行干预。在行为的调节方面,与传统相比,当代班级管理更重视培养学生自生的行为自控能力和意识,认为只有当学生能够从内心审视自己的行为时,班级管理的效果也算真正达成了。
(三)建立和教授班级规则和秩序
当前班级管理规则与秩序有两个方面的变化:其一,班级规则与秩序是为了防止学生出现不当行为或无意义行为,目的在于“防患于未然”,更强调教师向学生解释班级规则和秩序的重要性,其立场较为积极主动。其二,认为“规则”指的是一般期望或行为标准,则更为具体些,指的是具体活动下具体行为期望或标准。“秩序”
(四)鼓励和坚持合适的学生行为
班级规则与秩序不是僵死的、不变的东西,只能在一般的意义上给学生的行为提供参考,而学生的学习情景是动态变化的,只有变化才有创造,所以,认为应当鼓励和培养那些利于学生学习的行为表现,如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态度,为学生的成功创造机会,给学生的合理行为以恰当的反馈等等。
(五)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
受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和民主自由社会思潮的影响,提倡教师扮演一个好的倾听者的重要性,并建议掌握一些具体的技能,如主动倾听、通过解决问题增进交流、为学生间的讨论创设机会、培养学生的自尊意识,以及和学生共同决策班级管理问题等。
四、“班委会轮任管理模式”设想与践行
(上旬刊)
教育教学
笔者在高校班级管理实践中,提出一个“班委会轮任班级管理模式”的设想。一是笔者在大学班级管理的实践中认识到,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也可以为每一个同学提供一个锻炼的机会。二是班级中的每个成员都具有参与班级管理的心理预期,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实际需要。三是以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亲身体验增强班级凝聚四是可以实现大学生自主管理,提升学生的自我力,形成集体合力。
控制能力。实践证明“班委会轮任管理模式”是行得通的,深受学生欢迎的。具体设计见班委会轮任模式结构图。
下面就“班委会轮任班级管理模式”在实体和组织层面的几个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班级中设立班委会
班委会是班级管理组织,一般由班长、团支部书记与各职能委员组成。特设心理委员。班委会行施班级管理。
(二)班委成员不固定
每学期采取自愿竞岗、民主选举更换新的班委成员在未参与过班委的学生中产生,这样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直接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
(三)班主任或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起辅导作用,协助班委做好班级管理的规划
作为班委会轮任模式的基本工作目标(四)把“营造成长环境”每一届班委在这个目标下,结合当时班级和同学的实际需要,以及大家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制定本届班委的工作方案。
(五)班委会轮任管理模式以主题活动为中心
这种主题活动不是一次性的、短期的,而是以一学期或学年为时间单位,以解决某一普遍存在的问题或发展某一心理品质为目标的长期性活动,如以全面提升自我形象为目标的主题,在这个主题小组讨论、野外统辖下,围绕主题组织一连串的活动,如辅导活动、
活动、主题班会等等。而整个主题及各项活动又是事先有计划的。
(六)在全校范围讲
各年级各班都有不同的主题活动,每个年级在特定学年或学期应该有相对固定的主题项,它们是与当年及该班的学生特点相配合的。4个年级的全部主题项串连起来,应该体现出与各级学生特点相适应的内容、特点以及发展的顺序性和管理上的连续性。但是这些主题的形成要靠理论引导的实践探索。
以上只是关于“班委轮任模式”一些粗线条设想,现正在进行试验,非常希望有同行与本文作者有同感和共识,更希望有在班级管理第一线的同仁愿意去尝试,共同去完善。
★本文系山西忻州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项目研究成果之一。参考文献:
李济才,周丹.社会心理学与班集体[南京大学出版社,[1]M].2000.陈祎,李济才.当代大学办集体管理的辩证思考[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J].
1999(3):5-7.
戚万学.活动道德教育模式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1999(6):37-39.[3]
唐迅.班集体教育实验的理论与方法[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4]M]
.2000.
31
教育教学
2007.7(上旬刊)
当代大学班级管理模式研究
□
(忻州师范学院
摘
要
刘贵祥
山西・忻州
034000)
大学班级管理模式,涉及班级管理理念、要素(班级管理的目标、过程、途径与方式、评价)、组织和资源等问题。
班级管理理念受到人性观和管理目的影响。怎样看待人的基本倾向,决定对班级管理指导理论的抉择;人的发展的主动性的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分歧,决定班级管理是重学生还是重教师。管理目的以个人为本还是以社会为本体现了班级管理的不同价值取向。我们在个人为本与社会为本相结合的班级管理取向下,提出了“班委会轮任”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
关键词
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模式理念班委会轮任管理模式
文章编号:1672-7894(2007)07-030-02班级管理评价4.
长期以来对班集体教育功能实现状况的评价一直处于定性评价,缺乏一套较为科学、公平的量化评价体系,构建一套可量化、操作性强的班级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是进一步提高班级管理水平的当务之急。
(三)组织和资源
这一方面是班级管理的支持和保障系统。谁做辅导员或班主任,如辅导员的选聘、培训,资格要求,个人素质;领导、专职机构、组织协调,如校长的作用,学生处的作用,全校辅导力量的配置,乃至校际或地区之间的联络。社会资源,如配合或利用当地社区的活动,利用各种途径影响社区环境的改变以利学生发展成长。学术研究及信息资源支持,如校内或校际的专题研究,参加全国或地区学术交流。
二、班级管理理念上的考虑(一)人性观问题
人性观是个涉及多个方面的哲学问题,在班级管理上至少有两个问题与人性观有联系:
怎样看待人的基本倾向(或曰天性)?基本上有三种意见,一1.
是认为人性本善,承认人天生就有一种向上、向好、向着自我实现的方向成长的倾向。二是认为性本恶,认为人如果不予教化,必然堕落。三是认为人无天性,人在后天向什么方向发展,完全取决于教养。在学校教育领域,主要是第一和第三两种见解比较有势力。这个基本理念上的分歧并非无关紧要,一位班级辅导员所持的人性观,不但决定他对班级管理指导理论的抉择,而且,亦切切影响他如何发展一套个人从事班级管理工作的模式。在不同的观点制约下,辅导员对班级管理目标、途径就会有不同的选择。
人的发展的主动性问题。在人本主义者看来,成长是人的天2.
性,存在就必得发展成长,不必假于外力的“推”或“拉”,而在行为主义者看来,除却生理活动而外,人的大多数有意义的发展都是学习的结果,而学习的动力多半源于外在之“推”或“拉”。这一人性观的分歧见于班级管理模式的设计,往往表现为强调“教”还是强调“导”;重视学生“自主管理”还是重视“服从管理”;是多注意于学生的自我观,还是注重于具体的问题行为。
(二)管理的目的:以个人为本还是以社会为本
班级管理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班级管理的目的也就是学校教育的目的,综观世界各国各个社会,办教育的目的多立足于国家社会的发展,鲜有将学生个人的发展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目的来对待的,现代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流弊)是单纯以培养后备生产力,开发智力资源来看待和评价教育。以为人才的生产力愈高,教育就愈成功。我们似乎不是在面对一群有血有肉、有灵性的活人,而是在生产一批批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的特殊产品。虽然我们有时也讲全面发展,但落脚点仍然是社会。因为在这么讲时人们的心理想的是:只有让学生全面发展,他们才会在将来成为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德、智、体全面发展”是为了成为更有生产能效的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笔者在大学班级管理的实践中认识到,当前应该抓紧探索适合我国大学特点的班级管理模式,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层次,不同的学生类别,分别探索几种不同但又有一定普遍性价值的班级管理模式。规范和引导基层班级管理工作方向。
以下是本文作者对大学班级管理模式所涉及到的几个问题的一些考虑。
一、大学班级管理模式所涉及的方面或要素
一般班级管理模式应该符合以下标准:(1)涵盖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2)包括规定班级管理的基本属性的组成要素;(3)各组成要素之间存在联系或具有内在一致性。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建议从以下这三个方面来讨论大学班级管理的一般模式。
(一)理念
班级管理是实践,是以理念为根基的实践。班级管理模式若只是局限于就事论事的实务说明,一不能使班级管理体系之各要素的合理性得以成立,二不能助班级管理有创造和革新。班级管理模式至少应该在两个层面确立一些明确的理念:哲学方面,如人性观、价值、学校教育目标;心理学方面,如人的动机系统,人的发展历程、决定行为的因素、人格和行为改变的条件。
通过对当代大学班级管理的辩证思考,我们认为管理者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做到集体的社会化与个性化职责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内容相兼;在文化传承过程中重在创新;不忘教育的规范性功完善选择性功能;创建过程中指向集体的共性,又要能,又要发展、
循此继进,使其成为一个真正的集体,一个具有社会功能又各具特色的教育实体。
(二)要素
一般班级管理模式须明确以下四个构筑班级管理基本骨架的要素:班级管理的目标1.
一般认为,班级管理目标在于协助教学,为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环境。我们认为,班级管理的目标是“管理中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因为最好的班级管理是学生自主管理,最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条件是一种综合的环境,一种氛围。
班级管理的过程2.
目前多数班级管理者把班级管理目标的建构与实现、开放有序的组织机构建设、积极人际关系的培养、班级规则与秩序的建立等班作为级管理过程。除此之外,班级管理应把大学生生涯发展规划等心理辅导纳入这一过程中,改变事务性的说教,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
班级管理的途径和方式3.
途径和方式是第一线实践工作者最感兴趣的问题,目前各地自主创造或从港台借鉴已经出现了不少班级管理的形式,卜玉华等对此做了较好的概括和说明。一般的班级管理模式不一定要详细罗列各种班级管理形式及至措施,但要强调两点:一是班级管理途径和形式与班级管理的基本目标一致;二是它们应该有验证性研究或经验支持,证明有达到目标的功能。
30
2007.7
“劳动者”。
西方班级管理的传统精神基本上是个人本位的。班级管理目标与教育目标有时(当二者无法整合时)未必完全一致。即令在未见明显矛盾的地方,两种不同的取舍也会对班级管理模式的取舍发生微妙影响。以本文作者所见,这个问题在我国将比西方更加突出,因为中国传统思想总是倾向于将社会置于个人之上。在探索符合中国文化精神班级管理模式的时候,不能不考虑这一点。
我们倾向于在中国提倡一种尽可能将个人为本与社会为本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取向。其实任何一定合理的目标也应是这一取向。这一提法与国家的教育方针是一致的。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中“使受教育者……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共中央、国务院1999)。
联系我国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的现实情况来说,当前似乎应稍偏重于强调学生个体的价值,偏重以学生为本,当前学校教育的现实情况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教育方向过于整齐划一,强调集体、学校、教师的价值,学生个人的喜怒哀乐被忽视,学生此时此地的幸福愉快被牺牲,学生的情性、个性,与智性无干的兴趣、爱好被严重地压制。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大学班级管理还一味单向地引导学生去适应这种不正常的学校体系,显然不合情理,也跟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大学班级管理有责任带头纠正这种极不合理甚至是极不人道的情形,应该在素质教育的改革中自觉地走在前面。
三、当代班级管理发展的共同命题
综合当代各国学校教育中的班级管理发展的现状,都强调教师如何赋予学生以权力和增强其主人翁责任感的策略与方法。关爱、自主、相互信任与尊敬、分享权力与责任等等,已经成为当代核心班级管理理念。
(一)管理中的教学
传统班级管理理念认为管理的目的在于维持班级秩序,因为良好的秩序是班级教学的前提条件。现代班级管理不仅把秩序作为教与学活动的前提条件,还强调有意义的、能动的教学活动在促进班级秩序形成方面的能动作用,树立班级教学与管理间的相互影响观。围绕此而讨论的主题包括:教学的组织形式问题;教学目的清晰度、步调、反馈方式;管理方式的转移;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等。
(二)培养学生的行为自控能力和意识
如何处理问题行为,几乎所有班级管理都强调在学生较为严重的问题行为时,教师应当进行干预。在行为的调节方面,与传统相比,当代班级管理更重视培养学生自生的行为自控能力和意识,认为只有当学生能够从内心审视自己的行为时,班级管理的效果也算真正达成了。
(三)建立和教授班级规则和秩序
当前班级管理规则与秩序有两个方面的变化:其一,班级规则与秩序是为了防止学生出现不当行为或无意义行为,目的在于“防患于未然”,更强调教师向学生解释班级规则和秩序的重要性,其立场较为积极主动。其二,认为“规则”指的是一般期望或行为标准,则更为具体些,指的是具体活动下具体行为期望或标准。“秩序”
(四)鼓励和坚持合适的学生行为
班级规则与秩序不是僵死的、不变的东西,只能在一般的意义上给学生的行为提供参考,而学生的学习情景是动态变化的,只有变化才有创造,所以,认为应当鼓励和培养那些利于学生学习的行为表现,如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态度,为学生的成功创造机会,给学生的合理行为以恰当的反馈等等。
(五)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
受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和民主自由社会思潮的影响,提倡教师扮演一个好的倾听者的重要性,并建议掌握一些具体的技能,如主动倾听、通过解决问题增进交流、为学生间的讨论创设机会、培养学生的自尊意识,以及和学生共同决策班级管理问题等。
四、“班委会轮任管理模式”设想与践行
(上旬刊)
教育教学
笔者在高校班级管理实践中,提出一个“班委会轮任班级管理模式”的设想。一是笔者在大学班级管理的实践中认识到,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也可以为每一个同学提供一个锻炼的机会。二是班级中的每个成员都具有参与班级管理的心理预期,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实际需要。三是以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亲身体验增强班级凝聚四是可以实现大学生自主管理,提升学生的自我力,形成集体合力。
控制能力。实践证明“班委会轮任管理模式”是行得通的,深受学生欢迎的。具体设计见班委会轮任模式结构图。
下面就“班委会轮任班级管理模式”在实体和组织层面的几个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班级中设立班委会
班委会是班级管理组织,一般由班长、团支部书记与各职能委员组成。特设心理委员。班委会行施班级管理。
(二)班委成员不固定
每学期采取自愿竞岗、民主选举更换新的班委成员在未参与过班委的学生中产生,这样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直接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
(三)班主任或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起辅导作用,协助班委做好班级管理的规划
作为班委会轮任模式的基本工作目标(四)把“营造成长环境”每一届班委在这个目标下,结合当时班级和同学的实际需要,以及大家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制定本届班委的工作方案。
(五)班委会轮任管理模式以主题活动为中心
这种主题活动不是一次性的、短期的,而是以一学期或学年为时间单位,以解决某一普遍存在的问题或发展某一心理品质为目标的长期性活动,如以全面提升自我形象为目标的主题,在这个主题小组讨论、野外统辖下,围绕主题组织一连串的活动,如辅导活动、
活动、主题班会等等。而整个主题及各项活动又是事先有计划的。
(六)在全校范围讲
各年级各班都有不同的主题活动,每个年级在特定学年或学期应该有相对固定的主题项,它们是与当年及该班的学生特点相配合的。4个年级的全部主题项串连起来,应该体现出与各级学生特点相适应的内容、特点以及发展的顺序性和管理上的连续性。但是这些主题的形成要靠理论引导的实践探索。
以上只是关于“班委轮任模式”一些粗线条设想,现正在进行试验,非常希望有同行与本文作者有同感和共识,更希望有在班级管理第一线的同仁愿意去尝试,共同去完善。
★本文系山西忻州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项目研究成果之一。参考文献:
李济才,周丹.社会心理学与班集体[南京大学出版社,[1]M].2000.陈祎,李济才.当代大学办集体管理的辩证思考[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J].
1999(3):5-7.
戚万学.活动道德教育模式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1999(6):37-39.[3]
唐迅.班集体教育实验的理论与方法[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4]M]
.2000.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