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学 校:安徽省巢湖市城北小学
教 师:赵
日 期: 琼 2014年6月
古诗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内容摘要】:古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它语言精练,意味深长,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爱美情趣的重要教材,对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充分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关键词】:补充背景资料、品味诗词语言、把握诗人情感、注重诗句积累
古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它语言精练,意味深长,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爱美情趣的重要教材,对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每一册都安排有四首左右的唐宋诗,这些唐宋诗从不同的层面滋润着学生的精神家园,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虽然数量不多,篇幅不大,但每一首诗都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有着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充分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第一,补充背景资料
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可是,古诗词毕竟年代久远,理解起来不容易,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情趣也深受影响。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就有必要联系当时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个人抱负等背景资料,让学生能读懂诗人、诗意、诗情,真真切切感受文本的魅力和丰富的人文精神。如果对作者所处时代情况不清楚,诗人的人生轨迹模糊,那么他们在诗词中具体描绘的情况、抒发的情感,学生就会懵懵懂懂,也就谈不上有所感悟和受到熏陶了。
例如,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林子方举进士后,曾担任直阁秘书(负责给皇帝草拟诏书的文官,可以说是皇帝的秘书)。时任秘书少监、太子侍读的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也曾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两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
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职位知福州。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杨万里则不这么想,送林子方赴福州时,写下此诗,劝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
很庆幸在我校五年级两位老师的课堂上,我们都听到了学生课前对背景资料的搜集、整理和运用,并且在领悟诗人情感时,学生结合背景资料谈出了对后两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深刻的体会。
第二,品味诗词语言
语言的品味必须伴随着大量的诵读、细细的品读。古诗词的诵读、吟诵,有别于一般课文的朗读。一些古诗词教学读的量也很多,但就是读不出味道来。关键在于对诗句的诵读缺乏必要的引导,把诵读和语言的品味、情感的熏陶割裂开来。
一、读诗先读题,品诗先品题。
在我校开展的“少教多学”课题研究的课堂上,有位老师这样执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诗题:
(一)、温故
课前齐背杨万里的《小池》、乐府诗《江南》。
(二)、出示图片,谈话导入
1、课前你们背诵的是哪两首古诗?它们都是写什么的?(莲叶荷花)
2、想看吗?出示图片。喜欢吗?你想说什么?
3、宋朝诗人杨万里也是个喜爱荷花的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他情不自禁地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题目是?生齐读课题,师板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三)、断句,读题悟题
1、这首诗的题目字数较多,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字?是啊!这么长的诗题,一不小心就会读得别别扭扭,想一想,怎样才能读好呢?自己试着读一读。
2、谁来读一读?
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范读,齐读。
4、慢慢的读题目,你能读懂什么?
5、指名说。
6、你怎么知道“晓”是早晨?
7、以前我们也学过一首含有“晓”字的古诗,是哪首?
8、时间是早晨,地点在哪?人物有谁?事情是什么?一个字“送”。谁能连在一起说。早晨。诗人杨万里从净慈寺出来送别了好朋友林子方。
9、同学们你们看,断句真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即使再长的题目也被我们拿下了。对于读诗句也是一样。
在对诗题的朗读断句中,有的学生读成“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有的读成“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了。可见,教师适度的点拔是引发学生情感的摧化剂和助力器。
2、教师的示范诵读,是对语言品味的导向。
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便是书声!从我校最近开展的课题研究中,我发现每一节诗词鉴赏课,我们总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而语音又是“口耳”之学,小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强。
我听过我校老师执教的《清平乐村居》这首词,老师自己先把诗词研读得很透彻,沉浸于作者的情感中,思其所思,并且读得深情并貌,字字感人。这样,老师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了,用真情去引导学生,学生被感动、感染了,很轻松自然地进入诗歌意境中,情感尽在学生心中了。整节课,让人觉得很享受。
对于学生自悟自读有困难的部分,教师有表情的范读,是激发学生情感的有力手段。成功的表情朗读,声情并茂,能把课文中最美的地方突出在学生面前,师生就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教师范读时,可以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也可以要求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看来,重新认识古诗词教学中教师示范诵读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但教师不能吝惜到全程仅作一次范读。这反映了教师没有整体把握好诗词教学的特点,没有刻意去提高自己诵读的水平。
除了亲自范读,教师也可借助录音示范、让学生跟读,来解决学生唱读、拿腔作调的朗读问题。
3、引导体会关键词语。
古诗词语言非常简练,能以有尽之言传无穷之意,同时古诗词语言又非常形象,意与境和谐统一。诗词中的那些带有关键性的“活字”、“活句”,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首诗的艺术形象活起来。
如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
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结合全篇来领会关键词语。有些诗词中的词语只看它所在那一句,意义难以把握,但把它放到全篇中来辨析,理解就不难了。
在课题研究中,有位老师执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时,结尾之时,对“醉”字的处理很是值得一学。“师总结:夏天的西湖,忽而晴,忽而阴,忽而风,忽而雨,千姿百态,分外迷人。这首诗就是描写乍雨乍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这样的景色怎能不勾起苏轼的诗兴呢?现在再看看诗题,你对“醉”字又有了怎样的理解呢?(板书:醉)”这会儿,学生不光光将“醉”理解为“酒醉”了,还有诗人的“ 陶醉、沉醉、迷醉”。
第三,把握诗人情感
古诗词阅读教学的关键是把握作品中的意象,品味其中的意境。诗人通常采用如下两种方式创造意境,即“寓情于景”和“触景生情”,读者领悟诗歌意境也是应该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和体味。诗人把抽象的情绪寄托于具体可感的事物之中,即古诗词作者所塑造的“意象”。而读者的欣赏、体味就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个人审美情趣的角度出发,透过诗人笔下具体可感的事物探知诗人的情感世界。在小学古诗词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诗歌所反映画面和气氛,去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情感,去辨析和品味古诗词中情与景交融的方式。
又如,《惠崇春江晓景》一诗,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学生有了情感体验后,老师要立即趁热打铁,有感情地朗读、甚至背诵诗歌,加深对诗人情感的体味。 “好诗不厌其读”,诗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情自明。通过读也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有的音调要缓慢,低沉,像陆游的《示儿》,朗读时要把诗人那种至死不忘收复失地,光复中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出来;有的则要用热烈诚恳的音调来朗读,如《赠汪伦》中表达的诗人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而《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则要用热情奔放的音调来指导朗读,才能把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澎湃激情表现出来。“于激昂处激昂,于委婉处委婉”,把诗人的情感从读中表现出来,与作者产生共鸣,使他们准确充沛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
第四、注重诗句积累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积累”出现频率较高。记得我们的孩子还在咿呀学语
的时候,父母除了教给孩子一些简单的话语外,还教孩子吟诵朗朗上口、耳熟能详的诗歌。如《静夜思》《相思》《草》等这些上口好记的诗歌,教与被教者都是在一种“无意插柳柳成荫”的状态下进行。课堂上,教师也可以有目的、有选择的让学生积累。如,学完了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后,可让学生积累有关友情的诗句;学完了古诗《峨眉山月歌》后,可让学生积累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每一首古诗都是一副绝妙的图画,画中有人、有物,图文并茂、想象画面引导学生背诵等等,让学生在诵读古诗时能“触类旁通”。
总之,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充分相信学生,有效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潜在悟性与灵性,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我们的古诗词教学才能在新课标引导下更上一层楼!
【参考资料】: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古诗词鉴赏》
《七彩语文 教师论坛》
《古诗词教学研究》
古诗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学 校:安徽省巢湖市城北小学
教 师:赵
日 期: 琼 2014年6月
古诗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内容摘要】:古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它语言精练,意味深长,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爱美情趣的重要教材,对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充分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关键词】:补充背景资料、品味诗词语言、把握诗人情感、注重诗句积累
古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它语言精练,意味深长,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爱美情趣的重要教材,对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每一册都安排有四首左右的唐宋诗,这些唐宋诗从不同的层面滋润着学生的精神家园,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虽然数量不多,篇幅不大,但每一首诗都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有着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充分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第一,补充背景资料
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可是,古诗词毕竟年代久远,理解起来不容易,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情趣也深受影响。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就有必要联系当时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个人抱负等背景资料,让学生能读懂诗人、诗意、诗情,真真切切感受文本的魅力和丰富的人文精神。如果对作者所处时代情况不清楚,诗人的人生轨迹模糊,那么他们在诗词中具体描绘的情况、抒发的情感,学生就会懵懵懂懂,也就谈不上有所感悟和受到熏陶了。
例如,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林子方举进士后,曾担任直阁秘书(负责给皇帝草拟诏书的文官,可以说是皇帝的秘书)。时任秘书少监、太子侍读的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也曾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两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
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职位知福州。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杨万里则不这么想,送林子方赴福州时,写下此诗,劝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
很庆幸在我校五年级两位老师的课堂上,我们都听到了学生课前对背景资料的搜集、整理和运用,并且在领悟诗人情感时,学生结合背景资料谈出了对后两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深刻的体会。
第二,品味诗词语言
语言的品味必须伴随着大量的诵读、细细的品读。古诗词的诵读、吟诵,有别于一般课文的朗读。一些古诗词教学读的量也很多,但就是读不出味道来。关键在于对诗句的诵读缺乏必要的引导,把诵读和语言的品味、情感的熏陶割裂开来。
一、读诗先读题,品诗先品题。
在我校开展的“少教多学”课题研究的课堂上,有位老师这样执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诗题:
(一)、温故
课前齐背杨万里的《小池》、乐府诗《江南》。
(二)、出示图片,谈话导入
1、课前你们背诵的是哪两首古诗?它们都是写什么的?(莲叶荷花)
2、想看吗?出示图片。喜欢吗?你想说什么?
3、宋朝诗人杨万里也是个喜爱荷花的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他情不自禁地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题目是?生齐读课题,师板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三)、断句,读题悟题
1、这首诗的题目字数较多,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字?是啊!这么长的诗题,一不小心就会读得别别扭扭,想一想,怎样才能读好呢?自己试着读一读。
2、谁来读一读?
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范读,齐读。
4、慢慢的读题目,你能读懂什么?
5、指名说。
6、你怎么知道“晓”是早晨?
7、以前我们也学过一首含有“晓”字的古诗,是哪首?
8、时间是早晨,地点在哪?人物有谁?事情是什么?一个字“送”。谁能连在一起说。早晨。诗人杨万里从净慈寺出来送别了好朋友林子方。
9、同学们你们看,断句真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即使再长的题目也被我们拿下了。对于读诗句也是一样。
在对诗题的朗读断句中,有的学生读成“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有的读成“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了。可见,教师适度的点拔是引发学生情感的摧化剂和助力器。
2、教师的示范诵读,是对语言品味的导向。
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便是书声!从我校最近开展的课题研究中,我发现每一节诗词鉴赏课,我们总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而语音又是“口耳”之学,小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强。
我听过我校老师执教的《清平乐村居》这首词,老师自己先把诗词研读得很透彻,沉浸于作者的情感中,思其所思,并且读得深情并貌,字字感人。这样,老师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了,用真情去引导学生,学生被感动、感染了,很轻松自然地进入诗歌意境中,情感尽在学生心中了。整节课,让人觉得很享受。
对于学生自悟自读有困难的部分,教师有表情的范读,是激发学生情感的有力手段。成功的表情朗读,声情并茂,能把课文中最美的地方突出在学生面前,师生就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教师范读时,可以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也可以要求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看来,重新认识古诗词教学中教师示范诵读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但教师不能吝惜到全程仅作一次范读。这反映了教师没有整体把握好诗词教学的特点,没有刻意去提高自己诵读的水平。
除了亲自范读,教师也可借助录音示范、让学生跟读,来解决学生唱读、拿腔作调的朗读问题。
3、引导体会关键词语。
古诗词语言非常简练,能以有尽之言传无穷之意,同时古诗词语言又非常形象,意与境和谐统一。诗词中的那些带有关键性的“活字”、“活句”,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首诗的艺术形象活起来。
如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
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结合全篇来领会关键词语。有些诗词中的词语只看它所在那一句,意义难以把握,但把它放到全篇中来辨析,理解就不难了。
在课题研究中,有位老师执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时,结尾之时,对“醉”字的处理很是值得一学。“师总结:夏天的西湖,忽而晴,忽而阴,忽而风,忽而雨,千姿百态,分外迷人。这首诗就是描写乍雨乍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这样的景色怎能不勾起苏轼的诗兴呢?现在再看看诗题,你对“醉”字又有了怎样的理解呢?(板书:醉)”这会儿,学生不光光将“醉”理解为“酒醉”了,还有诗人的“ 陶醉、沉醉、迷醉”。
第三,把握诗人情感
古诗词阅读教学的关键是把握作品中的意象,品味其中的意境。诗人通常采用如下两种方式创造意境,即“寓情于景”和“触景生情”,读者领悟诗歌意境也是应该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和体味。诗人把抽象的情绪寄托于具体可感的事物之中,即古诗词作者所塑造的“意象”。而读者的欣赏、体味就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个人审美情趣的角度出发,透过诗人笔下具体可感的事物探知诗人的情感世界。在小学古诗词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诗歌所反映画面和气氛,去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情感,去辨析和品味古诗词中情与景交融的方式。
又如,《惠崇春江晓景》一诗,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学生有了情感体验后,老师要立即趁热打铁,有感情地朗读、甚至背诵诗歌,加深对诗人情感的体味。 “好诗不厌其读”,诗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情自明。通过读也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有的音调要缓慢,低沉,像陆游的《示儿》,朗读时要把诗人那种至死不忘收复失地,光复中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出来;有的则要用热烈诚恳的音调来朗读,如《赠汪伦》中表达的诗人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而《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则要用热情奔放的音调来指导朗读,才能把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澎湃激情表现出来。“于激昂处激昂,于委婉处委婉”,把诗人的情感从读中表现出来,与作者产生共鸣,使他们准确充沛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
第四、注重诗句积累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积累”出现频率较高。记得我们的孩子还在咿呀学语
的时候,父母除了教给孩子一些简单的话语外,还教孩子吟诵朗朗上口、耳熟能详的诗歌。如《静夜思》《相思》《草》等这些上口好记的诗歌,教与被教者都是在一种“无意插柳柳成荫”的状态下进行。课堂上,教师也可以有目的、有选择的让学生积累。如,学完了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后,可让学生积累有关友情的诗句;学完了古诗《峨眉山月歌》后,可让学生积累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每一首古诗都是一副绝妙的图画,画中有人、有物,图文并茂、想象画面引导学生背诵等等,让学生在诵读古诗时能“触类旁通”。
总之,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充分相信学生,有效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潜在悟性与灵性,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我们的古诗词教学才能在新课标引导下更上一层楼!
【参考资料】: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古诗词鉴赏》
《七彩语文 教师论坛》
《古诗词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