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阅卷老师心中的好作文(整理精校版)

什么是阅卷老师心中的好作文

作文辅导

1110 0714 ::

什么是阅卷老师心中的好作文

一一从高分作文的评语中看老师心中的作文

下面是阅卷老师的作文评语,我们从中可以知道拟题、立意、开头、结构、论证、语言和结尾的要求、方法和技巧。

一、关于题目的评语:

1、本文以"爱心开在细枝末节"为题,既能准确地概括作文材料的主旨,又能化静为动,给人以形象之感。

2、"小举大善",题目简洁,却又内涵丰富。

3、文章以"一念微暖"为题,使得整篇文章富有文学意味。

4、"与我有关"一一题目化用鲁迅<且介亭杂文附集>中的句子,统领全文,新颖别致。

5、考生能准确把握材料的核心内涵,从"举手之劳,爱满人间"的角度立意(并以此为题)切合命题要求。

6、文章标题(脱掉鞋套,从头再来)有一种吸引力和冲击力,再加上悬念的设置••••••,让的好奇心一直保持兴奋的状态,足见匠心独运。

7、中心突出:从确定题目"挑秧的智慧",说出自己的想法,到论证自己的见解,都围绕放下顾虑来展开。

8、考生拟制了一个富有香味的题目(汀州梅花香),一下子让人齿颊生香。

9、考生将行文立意确立为"担当",从标题、开端、行文、举例和结尾处处扣题••••••

10、首先文章标题(下一站,春暖花开)、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11、从题目的引申义"有趣的生活"这一角度阐述时代与生活的话题。

12、题目(你,不可替代)以不容置疑的语气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一一明确而简洁;一个"你"字则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一一暗示出人类视"书香纸墨"为不可或缺的朋友。

13、文章开门见山,紧密结合材料,自然引出标题;接着简要阐释标题的内涵,简明扼要,提挈下文。

14、这篇文章以"让灵魂选择奔跑"(题目)为切入点,直入生命的本质,触摸到了生命的本真,显出了思索的深度。

15、这篇议论文以"在细节上下功夫"为题(亦是中心论点),取代了"细节决定成败的老话,令人耳目一新。

16、这篇议论文题目即是中心论点,而这个论点是从材料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果之一,因此,是切合材料主旨的。

17、文章以"真实的高贵"为题,一开始就给人以标新立异、耳目一新之感,然后全文紧紧围绕着这一观点来分析。

18、题目"褪尽铅华",意思是褪掉伪装世俗的外表,以此为题,既能准确地概括作文材料的主旨,同时也使文章具有了浓浓的诗意。

19、文章以"回报,是身旁开花的树"为题,意蕴丰富,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二、关于立意的评语:

1、本文是一篇运思巧妙、立意新颖的佳作。

2、文章从"不经意间的一点小事"的角度,论述了"举手之劳,滴滴见真情"的观点,审题准确无误。

3、文章立意精准深刻一一"点亮心烛,行善就会成为本能"。(宁夏题)

4、考生准确地把握了"修船补漏"材料的主旨,将笔墨集中于一个"善"字,提炼出"善存指尖,青灯不灭"的观点,切合题意。

5、这篇议论性散文的亮点是立意高远。对材料理解透彻,提炼出与众不同的观点。

6、这是一篇立意深刻、宏伟大气的议论文。立意确立为"担当",从标题、开端、行文、举例和结尾处处扣题。

7、本文站在个人对时代的价值体现层次上立意:人在哪个年代都能过有价值生活。

8、文章抓住材料中最后一句话进行立意,以景物起兴,列举古今中外名人佐证•••••••

9、立意高远,将古代诸子与自己的追求结合起来,用准确恰当的语言对其进行阐述。

10、文章由手及人,由人及心,紧紧扣住材料,深入挖掘了材料的内涵,可以称得上扣题精准。

11、立意深刻,极具思辨色彩。人当有悲悯情怀,将"关忧"置于"关爱"之中,才能生活得诗意与惬意。

12、本文属于"因事而作"的随笔。下笔即针对"南京梧桐树被砍的图片"发感、议论,具有针砭时弊的功效。(立意针对现实)

13、文章的立意很深刻。较之一般考生着重于外在的姿态的奔跑,这篇文章以"让灵魂选择奔跑"为切入点,直入生命的本质,触摸到了生命的本真,显出了思索的深度。

14、文章从材料的关键句切入,可谓审题精准。

15、这篇议论文题目即使中心论点,而这个论点是从材料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果之一,因此,是切合材料主旨的。

16、同一则作文材料,如何确立一个深刻而又新颖的观点?首先需要你吃透材料的内涵,抓住材料的关键,尤其是对做人处世最有启迪的地方,最好还是别人看不到、看不透的独特发现。其次,对于你的独特发现,你还得善于阐释和发挥,用你平素积累的理论和事实充分地证明它。看来,"意义"在于发现,在于阐释。

17、文章首先从作文材料中提炼出关键词"隐身",开始先由"隐身"的意义谈起,并由材料自然地引出自己的观点。

18、在准确审读材料的基础上,用辩证的眼光得出精辟的识见:"在淡然与奋然之间,我们才能领略生命的美好。"审题深刻,见解新颖。

三、关于开头的评语:

1、文章开篇采用兴的手法,由泰山不辞杯土、江河不择细流,很自然地得出文章的观点,接着从几个不同方面层层说理,层层递进,从而使文章的观点得到强化和论证。

2、文章开始引用"常言",进而点出文章的观点。

3、文章首先由材料中的事实谈起,在对修船工表示感激的同时,希望孩子们能够从修船工身上得到启迪,有所思考。

4、开头由林则徐的名言谈及隐逸,一反转就扣合题目。

5、文章开篇直击现实,从反面现象入手,鲜明地提出观点,接着举例,加以分析。

6、开篇运用起兴手法,由物及人,颇为引人。

7、本文将"要敢于担当责任"作为中心论点,开头段亮出后,便紧紧围绕这个中心论点使用正反对比法、例证法论证。

8、开篇即说明自己愿意生活在三国时代的原因:与英雄豪杰为伴,向古代仁人志士学习。

9、首段开门见山解释观点,末段总结全文、照应题目,观点鲜明,中心突出。

10、通过引用材料中学生的观点入题,提出"科技是法宝,精神亦是财富"的观点,入题快,扣题紧。

11、文章开门见山,紧密结合材料,自然引出标题。

12、开头引用所给材料,引出要学会转换思路的论点,接着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证。

13、本文先用材料引出中心论点。

14、文章开篇扣题比较两个条幅之优劣,引出下文。

15、本文开篇结合自己的心境入手,与材料进行有机的嫁接,既扣住了文题,有很好地开启了文章。

16、开头很简洁,也很从容,优美地引述材料。

17、文章首先从材料中提炼出关键词"隐身",开始先由"隐身"的意义谈起。

18、第一段总起全文,提出中心论点。

19、本文由泰戈尔的名言引出自己的议论。

四、关于结构的评语:

1、"与我有关",作为主旨句,通篇反复出现,一线贯穿,观点鲜明,结构严谨。

2、文章围绕中心话题"赠他人一朵玫瑰",在主体部分设立三个层层深入式的中心句,结构清晰,中心更加突出。

3、主体部分设置三个分论点,从不同角度解决了怎样行善的问题和行善的意义,论述全面而深刻。

4、层次清晰,主体部分先号召人们行动起来传播爱心,再阐述传播爱心的社会意义,分成不同的段落来表述,每一层都用醒目的中心句引领,给清晰的层次感。

5、层次清晰,每层内容都是"观点一事例一分析"的结构,全篇分三个单独成行的分论点,拉开了清晰的框架。

6、文章结构堪称严谨而精致一一开头与结尾,紧密相应,用林清玄的诗句穿插其间,更显内涵深刻,主体分三段,每段引入一句诗歌名句,与本段内容相得益彰,全篇浑然一体,宛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7、结构完整:开篇用疑问的方式切入,主体部分举事例进行详细论证,最后总结分析,申明论点。

8、主体部分由并列的三个片段组成,每个片段由领起的主旨句、事例和分析构成,最后稍加议论,呼应开头。文章思路清晰。

9、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三个独立成段的句子,作为分论点,然后举三个既经典又鲜活的事例,举例后的分析简洁有力,最后引用孙中山的话语,变换开头语句收束。

10、文章用三句名言,分别引出三段文字,给人一种建筑的美感,体现出对标题的深入领会和巧妙构思。

11、较纯熟地运用议论文的论证思路:破一一立一一论证,思路清晰,论述从容,思维缜密。

12、在结构上,熟练地运用议论文"起承转合"谋篇,首尾呼应,清晰极了,中心突出。

13、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将家人联系方便了,回家快了,农业发展了,神话变成了现实了,四个方面分层展示出来,且首尾照应。

14、文章开门见山,紧密结合材料,自然引出标题;接着简要阐释标题的内涵,简明扼要,提挈下文;结尾部分,水到渠成后,戛然而止,留给人想象的空间。且文章首尾呼应,收放自由,形成一种闭合圆满的结构。

15、文章论证层递深入,第一段提出论点,第二段反面论证,第三段从第

一、二段推出思考问题,第四段提出问题并解决之。

16、行文遵循"引论一一本论一一结论"的思路谋篇布局,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17、本文论证结构很好,开篇用名句引入,然后巧妙地分析材料引出观点,随后用"一句问候""一句道歉""一句唠叨"并列式结构论证了用真心交流才能打开人的心灵的观点,结尾富有诗意,很有辩证特色。

18、严谨的结构是本文的最大亮点。本文采用并列式的结构,用三个典型事例从不同方面论证回报给人们带来的感动、温馨和浓浓的爱意。

五、关于论证的评语:

1、选材详略结合,要言不烦,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有理有据,材料丰富。

3、文章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引用了拾荒婆婆陈贤妹、最美司机吴斌、最美老师保护准考证等事例,选材典型而新鲜,体现了考生平时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良好习惯。

4、无论是引述原材料、引用哲人睿语,还是联系现实生活,都能紧扣文旨。分析具体、深刻。

5、行文中,并没有拘泥于原材料,而是由此生发,并联系现实生活中鲜活事例有感而发。

6、选取现实生活中鲜活新颖的材料,如正面事例有吴菊萍、胡忠、谢晓君、吴斌、吴玉兰等;反面事例有见死不救的路人、索要天价捞尸费的水手,这些事例典型且有说服力和表现力。全文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富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7、素材经过加工整理,为我所用,毫无生搬硬套的痕迹,而且做到了古今搭配,完美组合。既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又突出了其现实意义,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

8、内容充实:用材料的事例和刘禹锡、苏东坡、药家鑫、陈涉的事例来充实文章,使得内容丰富充实。

9、在举例时,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所举事例有时间跨度,具有"穿越性";所引用的名句,有直接引用,有间接引用,还有化用。

10、这是一篇见解深刻、材料丰赡的考场佳作。

11、将丰富的材料熔铸于个人情感之中,收放自由。

12、这是一篇材料鲜活、现实感强的考场佳作。近两年高考阅卷对写作材料的要求有所改变,更加强调材料的"鲜"度,本文的主料是发生在临考前的社会热点材料,浓厚生活气息的事例让人倍感亲切,增强了文章的号召力和感染力。而且举例有点有面,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13、文章内容充实,材料丰富。三个材料:刘赛、热尔曼、谢赫特曼,事例新鲜,说明考生视野开阔。

14、文章论证有力,说服力强,这主要依赖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文中既有例证,又有引证,例证和引证结合,兼有比喻论证。

15、使用了李白等许多材料,文章内容厚实。项羽、司马迁的材料叙述详细些,孟子、苏秦等人的事例则用排比的形式列举,做到了详略得当。

16、连续引用,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17、文章讲述了屈原孔子余秋雨陶渊明史铁生古今五位名人的故事,时间跨度大,分析准确到位。文章主要采用了引用的方法,除了引用三句名言作为小标题,还在文中多处引用名人名言、名诗名句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8、论据典型、丰富,论证充分,有雄辩色彩,充分体现积累的丰厚。

19、分析鞭辟入里,巧用排比、反问,气势磅礴,说理严密透彻,文厚气足。

20、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并紧密联系实际,展开纵横捭阖的强有力的论证,避免了一般议论文的呆板。

21、论证过程中,设例丰富,并不时回应材料,这就使得论述的内容紧扣"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从而扣题严谨。

22、本文最大亮点在于论据的扎实、丰富,人物、掌故、诗歌,信手拈来。可见,读书不仅见闻丰富视野开阔,更能给人底气、才气。

23、用例精当一一让老师感受厚实与有力。善于分析一一此文最大的亮点。

24、文章最大的亮点就是理性诠释。

25、分析论证各有特色,前半部分偏于推理分析,透彻到位;后半部分偏于例证、引证,引述丰富,诗文与分析交相辉映,既有理趣又显情趣。整体议论既摆事实又讲道理,论证方法变化多样,不失为考场佳作。

26、选材内容典型,在材料处理、内容安排上统筹考虑,运用有详有略,繁简适宜,剪裁得当。此外,文章在论述中,事、理、情粘连成趣,摇曳生

什么是阅卷老师心中的好作文

作文辅导

1110 0714 ::

什么是阅卷老师心中的好作文

一一从高分作文的评语中看老师心中的作文

下面是阅卷老师的作文评语,我们从中可以知道拟题、立意、开头、结构、论证、语言和结尾的要求、方法和技巧。

一、关于题目的评语:

1、本文以"爱心开在细枝末节"为题,既能准确地概括作文材料的主旨,又能化静为动,给人以形象之感。

2、"小举大善",题目简洁,却又内涵丰富。

3、文章以"一念微暖"为题,使得整篇文章富有文学意味。

4、"与我有关"一一题目化用鲁迅<且介亭杂文附集>中的句子,统领全文,新颖别致。

5、考生能准确把握材料的核心内涵,从"举手之劳,爱满人间"的角度立意(并以此为题)切合命题要求。

6、文章标题(脱掉鞋套,从头再来)有一种吸引力和冲击力,再加上悬念的设置••••••,让的好奇心一直保持兴奋的状态,足见匠心独运。

7、中心突出:从确定题目"挑秧的智慧",说出自己的想法,到论证自己的见解,都围绕放下顾虑来展开。

8、考生拟制了一个富有香味的题目(汀州梅花香),一下子让人齿颊生香。

9、考生将行文立意确立为"担当",从标题、开端、行文、举例和结尾处处扣题••••••

10、首先文章标题(下一站,春暖花开)、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11、从题目的引申义"有趣的生活"这一角度阐述时代与生活的话题。

12、题目(你,不可替代)以不容置疑的语气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一一明确而简洁;一个"你"字则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一一暗示出人类视"书香纸墨"为不可或缺的朋友。

13、文章开门见山,紧密结合材料,自然引出标题;接着简要阐释标题的内涵,简明扼要,提挈下文。

14、这篇文章以"让灵魂选择奔跑"(题目)为切入点,直入生命的本质,触摸到了生命的本真,显出了思索的深度。

15、这篇议论文以"在细节上下功夫"为题(亦是中心论点),取代了"细节决定成败的老话,令人耳目一新。

16、这篇议论文题目即是中心论点,而这个论点是从材料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果之一,因此,是切合材料主旨的。

17、文章以"真实的高贵"为题,一开始就给人以标新立异、耳目一新之感,然后全文紧紧围绕着这一观点来分析。

18、题目"褪尽铅华",意思是褪掉伪装世俗的外表,以此为题,既能准确地概括作文材料的主旨,同时也使文章具有了浓浓的诗意。

19、文章以"回报,是身旁开花的树"为题,意蕴丰富,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二、关于立意的评语:

1、本文是一篇运思巧妙、立意新颖的佳作。

2、文章从"不经意间的一点小事"的角度,论述了"举手之劳,滴滴见真情"的观点,审题准确无误。

3、文章立意精准深刻一一"点亮心烛,行善就会成为本能"。(宁夏题)

4、考生准确地把握了"修船补漏"材料的主旨,将笔墨集中于一个"善"字,提炼出"善存指尖,青灯不灭"的观点,切合题意。

5、这篇议论性散文的亮点是立意高远。对材料理解透彻,提炼出与众不同的观点。

6、这是一篇立意深刻、宏伟大气的议论文。立意确立为"担当",从标题、开端、行文、举例和结尾处处扣题。

7、本文站在个人对时代的价值体现层次上立意:人在哪个年代都能过有价值生活。

8、文章抓住材料中最后一句话进行立意,以景物起兴,列举古今中外名人佐证•••••••

9、立意高远,将古代诸子与自己的追求结合起来,用准确恰当的语言对其进行阐述。

10、文章由手及人,由人及心,紧紧扣住材料,深入挖掘了材料的内涵,可以称得上扣题精准。

11、立意深刻,极具思辨色彩。人当有悲悯情怀,将"关忧"置于"关爱"之中,才能生活得诗意与惬意。

12、本文属于"因事而作"的随笔。下笔即针对"南京梧桐树被砍的图片"发感、议论,具有针砭时弊的功效。(立意针对现实)

13、文章的立意很深刻。较之一般考生着重于外在的姿态的奔跑,这篇文章以"让灵魂选择奔跑"为切入点,直入生命的本质,触摸到了生命的本真,显出了思索的深度。

14、文章从材料的关键句切入,可谓审题精准。

15、这篇议论文题目即使中心论点,而这个论点是从材料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果之一,因此,是切合材料主旨的。

16、同一则作文材料,如何确立一个深刻而又新颖的观点?首先需要你吃透材料的内涵,抓住材料的关键,尤其是对做人处世最有启迪的地方,最好还是别人看不到、看不透的独特发现。其次,对于你的独特发现,你还得善于阐释和发挥,用你平素积累的理论和事实充分地证明它。看来,"意义"在于发现,在于阐释。

17、文章首先从作文材料中提炼出关键词"隐身",开始先由"隐身"的意义谈起,并由材料自然地引出自己的观点。

18、在准确审读材料的基础上,用辩证的眼光得出精辟的识见:"在淡然与奋然之间,我们才能领略生命的美好。"审题深刻,见解新颖。

三、关于开头的评语:

1、文章开篇采用兴的手法,由泰山不辞杯土、江河不择细流,很自然地得出文章的观点,接着从几个不同方面层层说理,层层递进,从而使文章的观点得到强化和论证。

2、文章开始引用"常言",进而点出文章的观点。

3、文章首先由材料中的事实谈起,在对修船工表示感激的同时,希望孩子们能够从修船工身上得到启迪,有所思考。

4、开头由林则徐的名言谈及隐逸,一反转就扣合题目。

5、文章开篇直击现实,从反面现象入手,鲜明地提出观点,接着举例,加以分析。

6、开篇运用起兴手法,由物及人,颇为引人。

7、本文将"要敢于担当责任"作为中心论点,开头段亮出后,便紧紧围绕这个中心论点使用正反对比法、例证法论证。

8、开篇即说明自己愿意生活在三国时代的原因:与英雄豪杰为伴,向古代仁人志士学习。

9、首段开门见山解释观点,末段总结全文、照应题目,观点鲜明,中心突出。

10、通过引用材料中学生的观点入题,提出"科技是法宝,精神亦是财富"的观点,入题快,扣题紧。

11、文章开门见山,紧密结合材料,自然引出标题。

12、开头引用所给材料,引出要学会转换思路的论点,接着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证。

13、本文先用材料引出中心论点。

14、文章开篇扣题比较两个条幅之优劣,引出下文。

15、本文开篇结合自己的心境入手,与材料进行有机的嫁接,既扣住了文题,有很好地开启了文章。

16、开头很简洁,也很从容,优美地引述材料。

17、文章首先从材料中提炼出关键词"隐身",开始先由"隐身"的意义谈起。

18、第一段总起全文,提出中心论点。

19、本文由泰戈尔的名言引出自己的议论。

四、关于结构的评语:

1、"与我有关",作为主旨句,通篇反复出现,一线贯穿,观点鲜明,结构严谨。

2、文章围绕中心话题"赠他人一朵玫瑰",在主体部分设立三个层层深入式的中心句,结构清晰,中心更加突出。

3、主体部分设置三个分论点,从不同角度解决了怎样行善的问题和行善的意义,论述全面而深刻。

4、层次清晰,主体部分先号召人们行动起来传播爱心,再阐述传播爱心的社会意义,分成不同的段落来表述,每一层都用醒目的中心句引领,给清晰的层次感。

5、层次清晰,每层内容都是"观点一事例一分析"的结构,全篇分三个单独成行的分论点,拉开了清晰的框架。

6、文章结构堪称严谨而精致一一开头与结尾,紧密相应,用林清玄的诗句穿插其间,更显内涵深刻,主体分三段,每段引入一句诗歌名句,与本段内容相得益彰,全篇浑然一体,宛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7、结构完整:开篇用疑问的方式切入,主体部分举事例进行详细论证,最后总结分析,申明论点。

8、主体部分由并列的三个片段组成,每个片段由领起的主旨句、事例和分析构成,最后稍加议论,呼应开头。文章思路清晰。

9、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三个独立成段的句子,作为分论点,然后举三个既经典又鲜活的事例,举例后的分析简洁有力,最后引用孙中山的话语,变换开头语句收束。

10、文章用三句名言,分别引出三段文字,给人一种建筑的美感,体现出对标题的深入领会和巧妙构思。

11、较纯熟地运用议论文的论证思路:破一一立一一论证,思路清晰,论述从容,思维缜密。

12、在结构上,熟练地运用议论文"起承转合"谋篇,首尾呼应,清晰极了,中心突出。

13、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将家人联系方便了,回家快了,农业发展了,神话变成了现实了,四个方面分层展示出来,且首尾照应。

14、文章开门见山,紧密结合材料,自然引出标题;接着简要阐释标题的内涵,简明扼要,提挈下文;结尾部分,水到渠成后,戛然而止,留给人想象的空间。且文章首尾呼应,收放自由,形成一种闭合圆满的结构。

15、文章论证层递深入,第一段提出论点,第二段反面论证,第三段从第

一、二段推出思考问题,第四段提出问题并解决之。

16、行文遵循"引论一一本论一一结论"的思路谋篇布局,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17、本文论证结构很好,开篇用名句引入,然后巧妙地分析材料引出观点,随后用"一句问候""一句道歉""一句唠叨"并列式结构论证了用真心交流才能打开人的心灵的观点,结尾富有诗意,很有辩证特色。

18、严谨的结构是本文的最大亮点。本文采用并列式的结构,用三个典型事例从不同方面论证回报给人们带来的感动、温馨和浓浓的爱意。

五、关于论证的评语:

1、选材详略结合,要言不烦,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有理有据,材料丰富。

3、文章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引用了拾荒婆婆陈贤妹、最美司机吴斌、最美老师保护准考证等事例,选材典型而新鲜,体现了考生平时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良好习惯。

4、无论是引述原材料、引用哲人睿语,还是联系现实生活,都能紧扣文旨。分析具体、深刻。

5、行文中,并没有拘泥于原材料,而是由此生发,并联系现实生活中鲜活事例有感而发。

6、选取现实生活中鲜活新颖的材料,如正面事例有吴菊萍、胡忠、谢晓君、吴斌、吴玉兰等;反面事例有见死不救的路人、索要天价捞尸费的水手,这些事例典型且有说服力和表现力。全文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富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7、素材经过加工整理,为我所用,毫无生搬硬套的痕迹,而且做到了古今搭配,完美组合。既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又突出了其现实意义,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

8、内容充实:用材料的事例和刘禹锡、苏东坡、药家鑫、陈涉的事例来充实文章,使得内容丰富充实。

9、在举例时,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所举事例有时间跨度,具有"穿越性";所引用的名句,有直接引用,有间接引用,还有化用。

10、这是一篇见解深刻、材料丰赡的考场佳作。

11、将丰富的材料熔铸于个人情感之中,收放自由。

12、这是一篇材料鲜活、现实感强的考场佳作。近两年高考阅卷对写作材料的要求有所改变,更加强调材料的"鲜"度,本文的主料是发生在临考前的社会热点材料,浓厚生活气息的事例让人倍感亲切,增强了文章的号召力和感染力。而且举例有点有面,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13、文章内容充实,材料丰富。三个材料:刘赛、热尔曼、谢赫特曼,事例新鲜,说明考生视野开阔。

14、文章论证有力,说服力强,这主要依赖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文中既有例证,又有引证,例证和引证结合,兼有比喻论证。

15、使用了李白等许多材料,文章内容厚实。项羽、司马迁的材料叙述详细些,孟子、苏秦等人的事例则用排比的形式列举,做到了详略得当。

16、连续引用,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17、文章讲述了屈原孔子余秋雨陶渊明史铁生古今五位名人的故事,时间跨度大,分析准确到位。文章主要采用了引用的方法,除了引用三句名言作为小标题,还在文中多处引用名人名言、名诗名句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8、论据典型、丰富,论证充分,有雄辩色彩,充分体现积累的丰厚。

19、分析鞭辟入里,巧用排比、反问,气势磅礴,说理严密透彻,文厚气足。

20、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并紧密联系实际,展开纵横捭阖的强有力的论证,避免了一般议论文的呆板。

21、论证过程中,设例丰富,并不时回应材料,这就使得论述的内容紧扣"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从而扣题严谨。

22、本文最大亮点在于论据的扎实、丰富,人物、掌故、诗歌,信手拈来。可见,读书不仅见闻丰富视野开阔,更能给人底气、才气。

23、用例精当一一让老师感受厚实与有力。善于分析一一此文最大的亮点。

24、文章最大的亮点就是理性诠释。

25、分析论证各有特色,前半部分偏于推理分析,透彻到位;后半部分偏于例证、引证,引述丰富,诗文与分析交相辉映,既有理趣又显情趣。整体议论既摆事实又讲道理,论证方法变化多样,不失为考场佳作。

26、选材内容典型,在材料处理、内容安排上统筹考虑,运用有详有略,繁简适宜,剪裁得当。此外,文章在论述中,事、理、情粘连成趣,摇曳生


相关内容

  • 高考满分作文是怎么炼成的?
  • 中青报官微 高考满分作文是怎么炼成的? 发布时间:2015-07-08 15:23 来源:中青报官微 作者:骆沙 导读:2015年,高考大战硝烟已落.不过,一些话题依旧热度未散,并迅速成为下一届考生的关注重点.比如,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高考满分作文,究竟是怎样" ...

  • 语文学习方法谈
  • 中考学习方法谈 同学们,再过三个多月,我们就要走上中考的考场,考场如战场,三年来,老师和同学们一直就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我们一直在为着目标和理想而奋斗.为了使本学期同学们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使中考复习更有效,利用今天的时间,我和同学们谈谈近期的学习和后期的复习. 首先,有12个中考必备的好习惯需要和 ...

  • 作文训练系列----修辞立其诚(整理精校版)
  • 作文训练系列----修辞立其诚 作文辅导 0117 0937 :: 作文训练系列----修辞立其诚 写真话,抒真情 [听一听,老师的提醒] 在高考考试大纲中,要求考生作文要做到"感情真挚". "感情真挚"就是指写文章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做作,不要胡编乱造,而要善 ...

  • 考场作文扣题方法解读:教你如何写出瞬间吸引.瞬间打动阅卷老师的高分作文
  • 考场作文扣题方法解读:教你如何写出瞬间吸引.瞬间打动阅卷老师的高分作文 导读:在应试作文中,决定得分的最大因素就是是否切合题意和紧扣中心.特别是在"一模"作文里,学生因扣题不紧造成的分数损失,远比语言表达和结构失误造成的损失惨重.因此,应试作文的写作中,切合题意并突出中心是得分的 ...

  • 看标题和开头,阅卷老师就能定出你作文的分数
  • 看标题和开头,阅卷老师就能定出你作文的分数 阅读下面文字,从材料内含的丰富意蕴中选择一个角度作文.题目自拟,文体自选,字数不少于800字. 一只四处漂泊的老鼠在佛塔顶上安了家.佛塔里的生活实在是幸福极了,它既可以在各层之间随意穿越,又可以享受到丰富的供品.它甚至还享有别人所无法想象的特权,那些不为人 ...

  • 中考前作文指导
  • 开头语: 作文很重要(50分),这是不争的事实. 作文很难复习,很多同学包括教师对它没有办法,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短时间里我没有办法提高你的写作水平,但可以提高你考试的作文成绩.因为应试作文与平时写作有本质区别.(下面的资料你认真看哦,并对照整理自己的作文复习) 一.审题篇 序言: 命个题目考查学生 ...

  • 高一期末考试语文作文阅卷随感
  • 高一期末考试语文作文阅卷随感 "痕迹"作文考题之阅卷随感 强哥 扫了半个年级的试卷,喜忧参半. 经过了半年的历练,绝大多数同学的文风一扫旧气,能够静下心来谈谈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十分难得.虽然细究起来大家的文字可能还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情感真了,真正的妙手佳作就不远了.最关键 ...

  • 高考作文,我的分数到哪儿去了
  • 高考作文,我的分数去哪儿了? (一)我的分数去哪儿了? 往届很多考生在高考完了查到自己的高考语文成绩时,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我的诊断性测试和适应性测试的语文成绩都超过了120分,为什么到最后真正的高考语文成绩却在100分左右徘徊?我的分数去哪儿了? 是啊,你的分数去哪儿了?今年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应该避 ...

  • 点题挽救离题作文的救命草(整理精校版)
  • 点题挽救离题作文的救命草 作文辅导 0215 10:33 :: 点题挽救离题作文的救命草 --谈谈高考作文点题的技巧 前言:高考作文得分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语文考试的成败.然而,一些作文能力一般的学生,却偏偏不重视作文,认为只要在考前花几天时间背上几篇范文就能蒙混过关,甚至认为只要能把800多的字数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