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课堂录像分析方法与工具研究

  [摘要] 为了科学、全面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情况,通过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文章在系统分析当前现有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有效教学”课堂录像分析的混合式评价方法,即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课堂教学全貌评价与局部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并在借鉴国内外课堂教学录像分析工具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混合式评价方法所涉及的因素,以模块化的思想为指导,设计开发了适合低技术水平的教学工作者使用的课堂教学录像分析软件。在课堂教学录像的评价过程中借助于该软件,对实现科学、全面、高效评价课堂教学录像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 有效教学; 混合式评价; 课堂教学录像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由于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理念认识不到位以及改革经验缺乏,课堂教学改革中形式化和低效化的问题还广泛存在。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提高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成败,而教学的有效性最终需要通过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来体现和评价。本文研究者在相关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探索利用混合式评价方法与工具进行有效教学课堂的评价,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有效教学的含义及特征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1]用经济学的相关概念解释有效教学则可表述为: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2]在教学实践中,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表现为:构建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关注预设情景与教学实际的辩证关系;强调课堂45分钟内的教学效率和效果等。

  二、“有效教学”的课堂观察与评价

  (一)课堂观察与评价

  课堂观察法是特指将观察法用于课堂情境中收集信息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教育研究的过程。观察法有多种分类标准,根据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还是在人为干预和控制条件下进行,可将观察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根据观察是否借助有关仪器,可将观察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到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中,可将观察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根据观察实施的方法,可将观察分为有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3]

  教育评价的两种基本范式即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量化评价是指通过将评价内容化为可以量化的数量,经过测量这些相关数据,并以量化统计方法来分析结果数据,最终达到评价目的的一种方法。质性评价则是相对于量化评价而言的,它以人本主义认识论为基础,力图通过描述性的评价手段,在真实情景中进行动态评价,注重评价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与理解,评价的目的是彰显评价结果的意义。[4]

  (二)“有效教学”的混合式课堂观察与评价

  为弥补单一课堂观察评价方法的不足,科学评价有效教学的课堂过程,促进教师对自身教学技能和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研究者在综合分析自然观察、间接观察、非参与观察和有结构观察等多种观察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在同一研究中综合调配或混合定量和质性研究的技术、方法、手段、概念或语言的研究类别”的混合方法研究, [5]将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有机结合,提出了“有效教学”的混合式课堂观察评价方法。

  “有效教学”的混合式课堂观察方法从观察视角上分为宏观、中观、微观等三个层次,在观察过程中结合量化和质性的评价方式。在三个层次的观察中,将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课堂教学资源类型、教师提问情况、分组活动情况等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均纳入到课堂观察与评价的范围内。

  1. 课堂全貌观察

  课堂全貌观察是在宏观层面对课堂中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和课堂交互行为进行观察,主要的观察点有教师讲授与提问、全班学生参与互动情况、课堂练习、练习结果展示等。课堂全貌观察中观察的重点是教师在课堂各个环节的行为,如呈现教学信息的方式和类型(讲授、教学演示、媒体呈现)、师生课堂交互的方式和类型(提问的问题类型、对学生回答的反馈)、提问学生的次数及分布(优秀学生和普通学生提问次数、座位分布)等。

  2. 小组活动观察

  小组活动观察是中观层面的课堂观察,主要的观察点有一个小组内学生间的互动、学生学习中的协作(合作)行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等,包括小组活动开展的时段,活动的内容、类型、形式,小组活动中的分组分工、学生参与度、教师的指导情况等。

  3. 个别化观察

  个别化观察是微观层面的课堂观察,观察者选定一个或两个学生进行观察,主要从该学习者的课堂注意力情况、与教师的互动情况、小组活动参与程度、课堂练习情况等方面进行观察记录,见表1。

  (三)“有效教学”课堂观察编码体系

  美国教育学家弗兰德斯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IAS)是分析、评价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教育研究较为有效的工具,但因其具有强烈的结构化、定量化特点,使其在课堂分析中的运用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国内学者宁虹对此提出以定量的、结构性的分析作为研究的系统结构线索,以质的研究提供意义理解和丰富情境的细节, 提出数量结构与意义理解相联系的改进意见。[6]

  顾小清、王炜从新课改的实施理念和信息技术运用的角度出发,认为FIAS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表现,无法真实了解课堂中的学生学习行为,同时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要素所体现出的交互作用也没有表现出来,因此,他们对FIAS作了进一步的改进,形成了ITIAS编码系统。[7]本研究将从课堂教学行为的分解出发,研究课堂教学行为的类别及表现形式,并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制定出适合“有效教学”课堂观察的编码体系。   1. 课堂教学行为分解

  a. 教师教学行为

  依据人类行为学和系统论的观点,教师教学行为的建立由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以及行为主体相关因素构成,包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各种显性行为和隐性行为的总和。有关教学行为的分类很多,施良方和崔允漷按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的行为方式及发挥的功能,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要行为分为主要教学行为(即主教行为)、辅助教学行为(即助教行为)和课堂管理行为等三类。其中主教行为又可分为三类:呈示行为,表现为语言呈示、文字呈示、声像呈示、动作呈示;对话行为,表现为讨论、问答;指导行为,表现为阅读指导、联系指导、活动指导。助教行为是为主教行为服务的,通常表现为间接的、有时是内隐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的课堂交流、强化技术和积极的教师期望为主。课堂管理行为主要表现为课堂规则、课堂问题行为管理和时间管理等。[8]

  b. 学生学习行为

  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有听课、阅读、讨论交流、协作学习、资料收集、问题解决、练习、回答问题、反思等。听课活动反映教师讲授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阅读活动反映学生对指定书目、媒体材料的阅读效果和效率;协作学习反映学生作为个体学习者在小组活动过程中能否相互配合、积极互助的合作能力;资料收集指学生通过图书、报纸、网络等途径收集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c. 课堂交互行为

  课堂互动,实质是相对独立的生命个体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推动,是师生双方或学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思想和情感、传递信息并相互影响的过程。[9]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互动的形式包括师生群体间的互动、生生群体间的互动、师生个体间的互动和生生个体间的互动等,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小组讨论、协作互助、指导学习、游戏等互动行为表现出来,在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中还表现为人机交互等形式。

  2. “有效教学”课堂观察编码体系

  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以及课堂交互行为都在时间序列上以一系列行为动作呈线性排列,只是在某一时刻某一类行为的重要程度不同,这为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在时间序列上的抽样量化分析提供了技术和操作上的可行性。编码体系是结构化课堂观察分析的主要方法和依据之一,特别是在间接课堂观察中,为借助课堂教学录像分析工具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进行观察分析提供可能。在系统分析了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课堂交互行为后,我们设计出包含17个编码的课堂教学录像分析编码体系,用以对“有效教学”课堂录像进行结构化的观察分析,见表2。

  三、“有效教学”课堂录像分析

  工具的设计与开发

  (一)“有效教学”课堂录像分析工具的设计

  1. 文件基本管理模块

  a. 文件菜单,包括视频登记、学生座位表生成、退出等三个二级菜单。视频登记主要完成对所分析视频的主讲教师、讲授内容等基本信息的录入。座位表生成主要是为课堂全貌观察作准备,按照教学实况对学生座位分布及学力情况进行录入。

  b. 视频载入,主要完成教学录像的导入工作。

  c. 编辑工具,在录像分析开始前,根据教学评价的目的和要求,分析者对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编码)进行的添加、删除、修改、设置等操作。

  d. 数据生成与分析,在对教学录像编码完成之后,通过“生成数据表”菜单完成各种结构分析表单的生成与创建。主要生成编码表、编码数据迁移矩阵(弗兰德斯迁移矩阵)、教师提问情况表、分组活动情况表、教学资源使用情况表等五个数据报表。

  2. 课堂教学录像采样编码功能模块

  a. 课堂全貌观察功能模块(课堂教学行为采样编码)

  软件主界面会自动显示分析者在视频编码前所制定的编码体系,在视频分析过程中,系统会在特定的时间间隔停下,只有当选择了相应的编码后,视频才会继续播放。

  b. 小组观察与个别化观察功能模块

  功能标签1:教师提问情况模块,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概要、问题类型及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反馈情况等。

  功能标签2:分组活动情况模块,从活动时段、活动内容、活动类型、活动形式等四方面记录课堂教学过程中小组活动情况,当活动结束后,分析者还需从活动目标、分组分工、学生参与、教师指导等四方面对小组活动进行质性评价。

  功能标签3:师生互动情况模块,动态记录教师提问某一学生的次数及学生的回答情况与教师的反馈情况。

  功能标签4:教学资源模块,主要记录课堂教学过程中用到的资源类型及使用者,分析者需要从资源的使用时长、使用目的及效果出发,对特定类型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质性评价。

  (二)“有效教学”课堂录像分析工具的技术实现

  1. 核心功能模块技术实现

  a. 双机位教学录像播控

  为满足混合式课堂教学录像评价的需求,研究者设计了双机位教学录像播放控制系统,同时对主机位(课堂全貌)和辅机位(小组活动或个别化学习)的教学录像进行播放控制。为实现对双机位录像播放点的准确控制,视频播放控制时使用多线程的方法,利用Windows自带的API函数实现线程的创建、终止和激活,使系统开启一个进程,同时执行多个部分。

  b. 程序自纠错管理

  对课堂教学录像进行分析需要处理大量数据,为使系统在出错或误操作导致程序被迫退出时能自动保存出错前的数据和状态,系统在运行时会自动生成运行状态日志,包括运行当前时间、已运行时间、执行的SQL语句、视频播放进度、系统捕获的出错原因等。出错后,系统重新运行时会询问用户是否恢复上一次运行状态,如果因为误操作导致非正常退出,可以通过运行状态日志返回至出错前的某一操作点。

  c. 数据库设计   为了实现对各参数的灵活设定,系统把界面上所有的文字内容都存储在数据库中,由(Class_Ke)表存储课堂教学录像编码体系,(info)表存储视频登记信息,(jilu)表存储对视频的编码采样,每个表中设置主键与索引,以节省系统资源,实现高效查询。

  2. 编码数据的生成及处理算法

  a. 课堂教学录像编码表的生成

  为了方便研究者对数据进行分析,系统将课堂教学录像分析过程中的所有编码均导出至Excel中,形成独立的数据报表。为了生成教学录像编码表,首先需初始化一个二维数组,并定义数据集,系统将从数据库中逐条读取相关记录,并对相关记录所属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判断及自相加,以此循环,完成课堂教学录像的编码和课堂教学行为的频次统计。最后将二维数组中的所有数据写入Excel文件。

  b. 课堂教学录像编码迁移矩阵的生成

  软件开发完成后,可在Windows 98/xp及更高的操作系统下安装运行,用户可以使用该软件实现对课堂教学录像高效、准确的分析。

  (三)“有效教学”课堂录像分析工具的应用

  下文以一节常态化课堂教学录像“彩色的非洲”(小学五年级语文课)的分析过程为例,简要介绍“有效教学”课堂录像分析软件的使用和数据分析处理。

  教师行为主要以陈述知识、问答、布置任务为主,学生学习行为中,阅读课文与回答提问占主要成分。本节课教师共向学生提出11个问题,共有23位学生参与回答,其中82.6%的问题是通过阅读课文就能找到答案的陈述性问题,17.4%的问题是需要学生通过思考才能回答的推理性问题,并且,从分析数据得知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虽然分布在全班各组,但是有多次提问特定学生的倾向。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无分组活动等其他教学形式,教师对资源的使用也只局限于课本,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但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熟练把握、课文讲解时的清晰表达以及对部分学生的回答能够给予引导及反馈等都是值得肯定的。因此,分析者建议该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适当增加教学互动、尝试使用多种媒体资源丰富课堂教学,以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提升,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四、结束语

  教学的有效性可以说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诉求。但是,教学的有效性到底指的是什么?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一项教育改革、一位教师、一堂课的有效性?教学的有效性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是学习的有效性,是学生是否受益。有效教学的评价目的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而是在评价中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使学生能够在有效的教学中受益。

  [参考文献]

  [1] 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6):46~47.

  [2] 刘立明.国外有效教学研究述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12):40~42.

  [3] [9] 王陆,刘菁.信息化教育科研方法——发挥技术工具的威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00~101,126.

  [4] 胡中锋.教育评价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94,134~135.

  [5] 田虎伟.混和方法研究——美国教育研究方法的一种新范式[J].比较教育研究,2007,(1):12~17.

  [6] 宁虹,武金红.建立数量结构与意义理解的联系——弗兰德互动分析技术的改进运用[J].教育研究,2003,(5):23~27.

  [7] 顾小清,王炜.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分析技术新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4,(7):18~21.

  [8] 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49~327.

  [摘要] 为了科学、全面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情况,通过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文章在系统分析当前现有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有效教学”课堂录像分析的混合式评价方法,即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课堂教学全貌评价与局部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并在借鉴国内外课堂教学录像分析工具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混合式评价方法所涉及的因素,以模块化的思想为指导,设计开发了适合低技术水平的教学工作者使用的课堂教学录像分析软件。在课堂教学录像的评价过程中借助于该软件,对实现科学、全面、高效评价课堂教学录像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 有效教学; 混合式评价; 课堂教学录像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由于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理念认识不到位以及改革经验缺乏,课堂教学改革中形式化和低效化的问题还广泛存在。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提高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成败,而教学的有效性最终需要通过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来体现和评价。本文研究者在相关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探索利用混合式评价方法与工具进行有效教学课堂的评价,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有效教学的含义及特征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1]用经济学的相关概念解释有效教学则可表述为: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2]在教学实践中,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表现为:构建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关注预设情景与教学实际的辩证关系;强调课堂45分钟内的教学效率和效果等。

  二、“有效教学”的课堂观察与评价

  (一)课堂观察与评价

  课堂观察法是特指将观察法用于课堂情境中收集信息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教育研究的过程。观察法有多种分类标准,根据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还是在人为干预和控制条件下进行,可将观察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根据观察是否借助有关仪器,可将观察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到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中,可将观察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根据观察实施的方法,可将观察分为有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3]

  教育评价的两种基本范式即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量化评价是指通过将评价内容化为可以量化的数量,经过测量这些相关数据,并以量化统计方法来分析结果数据,最终达到评价目的的一种方法。质性评价则是相对于量化评价而言的,它以人本主义认识论为基础,力图通过描述性的评价手段,在真实情景中进行动态评价,注重评价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与理解,评价的目的是彰显评价结果的意义。[4]

  (二)“有效教学”的混合式课堂观察与评价

  为弥补单一课堂观察评价方法的不足,科学评价有效教学的课堂过程,促进教师对自身教学技能和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研究者在综合分析自然观察、间接观察、非参与观察和有结构观察等多种观察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在同一研究中综合调配或混合定量和质性研究的技术、方法、手段、概念或语言的研究类别”的混合方法研究, [5]将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有机结合,提出了“有效教学”的混合式课堂观察评价方法。

  “有效教学”的混合式课堂观察方法从观察视角上分为宏观、中观、微观等三个层次,在观察过程中结合量化和质性的评价方式。在三个层次的观察中,将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课堂教学资源类型、教师提问情况、分组活动情况等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均纳入到课堂观察与评价的范围内。

  1. 课堂全貌观察

  课堂全貌观察是在宏观层面对课堂中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和课堂交互行为进行观察,主要的观察点有教师讲授与提问、全班学生参与互动情况、课堂练习、练习结果展示等。课堂全貌观察中观察的重点是教师在课堂各个环节的行为,如呈现教学信息的方式和类型(讲授、教学演示、媒体呈现)、师生课堂交互的方式和类型(提问的问题类型、对学生回答的反馈)、提问学生的次数及分布(优秀学生和普通学生提问次数、座位分布)等。

  2. 小组活动观察

  小组活动观察是中观层面的课堂观察,主要的观察点有一个小组内学生间的互动、学生学习中的协作(合作)行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等,包括小组活动开展的时段,活动的内容、类型、形式,小组活动中的分组分工、学生参与度、教师的指导情况等。

  3. 个别化观察

  个别化观察是微观层面的课堂观察,观察者选定一个或两个学生进行观察,主要从该学习者的课堂注意力情况、与教师的互动情况、小组活动参与程度、课堂练习情况等方面进行观察记录,见表1。

  (三)“有效教学”课堂观察编码体系

  美国教育学家弗兰德斯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IAS)是分析、评价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教育研究较为有效的工具,但因其具有强烈的结构化、定量化特点,使其在课堂分析中的运用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国内学者宁虹对此提出以定量的、结构性的分析作为研究的系统结构线索,以质的研究提供意义理解和丰富情境的细节, 提出数量结构与意义理解相联系的改进意见。[6]

  顾小清、王炜从新课改的实施理念和信息技术运用的角度出发,认为FIAS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表现,无法真实了解课堂中的学生学习行为,同时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要素所体现出的交互作用也没有表现出来,因此,他们对FIAS作了进一步的改进,形成了ITIAS编码系统。[7]本研究将从课堂教学行为的分解出发,研究课堂教学行为的类别及表现形式,并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制定出适合“有效教学”课堂观察的编码体系。   1. 课堂教学行为分解

  a. 教师教学行为

  依据人类行为学和系统论的观点,教师教学行为的建立由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以及行为主体相关因素构成,包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各种显性行为和隐性行为的总和。有关教学行为的分类很多,施良方和崔允漷按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的行为方式及发挥的功能,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要行为分为主要教学行为(即主教行为)、辅助教学行为(即助教行为)和课堂管理行为等三类。其中主教行为又可分为三类:呈示行为,表现为语言呈示、文字呈示、声像呈示、动作呈示;对话行为,表现为讨论、问答;指导行为,表现为阅读指导、联系指导、活动指导。助教行为是为主教行为服务的,通常表现为间接的、有时是内隐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的课堂交流、强化技术和积极的教师期望为主。课堂管理行为主要表现为课堂规则、课堂问题行为管理和时间管理等。[8]

  b. 学生学习行为

  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有听课、阅读、讨论交流、协作学习、资料收集、问题解决、练习、回答问题、反思等。听课活动反映教师讲授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阅读活动反映学生对指定书目、媒体材料的阅读效果和效率;协作学习反映学生作为个体学习者在小组活动过程中能否相互配合、积极互助的合作能力;资料收集指学生通过图书、报纸、网络等途径收集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c. 课堂交互行为

  课堂互动,实质是相对独立的生命个体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推动,是师生双方或学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思想和情感、传递信息并相互影响的过程。[9]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互动的形式包括师生群体间的互动、生生群体间的互动、师生个体间的互动和生生个体间的互动等,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小组讨论、协作互助、指导学习、游戏等互动行为表现出来,在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中还表现为人机交互等形式。

  2. “有效教学”课堂观察编码体系

  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以及课堂交互行为都在时间序列上以一系列行为动作呈线性排列,只是在某一时刻某一类行为的重要程度不同,这为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在时间序列上的抽样量化分析提供了技术和操作上的可行性。编码体系是结构化课堂观察分析的主要方法和依据之一,特别是在间接课堂观察中,为借助课堂教学录像分析工具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进行观察分析提供可能。在系统分析了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课堂交互行为后,我们设计出包含17个编码的课堂教学录像分析编码体系,用以对“有效教学”课堂录像进行结构化的观察分析,见表2。

  三、“有效教学”课堂录像分析

  工具的设计与开发

  (一)“有效教学”课堂录像分析工具的设计

  1. 文件基本管理模块

  a. 文件菜单,包括视频登记、学生座位表生成、退出等三个二级菜单。视频登记主要完成对所分析视频的主讲教师、讲授内容等基本信息的录入。座位表生成主要是为课堂全貌观察作准备,按照教学实况对学生座位分布及学力情况进行录入。

  b. 视频载入,主要完成教学录像的导入工作。

  c. 编辑工具,在录像分析开始前,根据教学评价的目的和要求,分析者对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编码)进行的添加、删除、修改、设置等操作。

  d. 数据生成与分析,在对教学录像编码完成之后,通过“生成数据表”菜单完成各种结构分析表单的生成与创建。主要生成编码表、编码数据迁移矩阵(弗兰德斯迁移矩阵)、教师提问情况表、分组活动情况表、教学资源使用情况表等五个数据报表。

  2. 课堂教学录像采样编码功能模块

  a. 课堂全貌观察功能模块(课堂教学行为采样编码)

  软件主界面会自动显示分析者在视频编码前所制定的编码体系,在视频分析过程中,系统会在特定的时间间隔停下,只有当选择了相应的编码后,视频才会继续播放。

  b. 小组观察与个别化观察功能模块

  功能标签1:教师提问情况模块,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概要、问题类型及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反馈情况等。

  功能标签2:分组活动情况模块,从活动时段、活动内容、活动类型、活动形式等四方面记录课堂教学过程中小组活动情况,当活动结束后,分析者还需从活动目标、分组分工、学生参与、教师指导等四方面对小组活动进行质性评价。

  功能标签3:师生互动情况模块,动态记录教师提问某一学生的次数及学生的回答情况与教师的反馈情况。

  功能标签4:教学资源模块,主要记录课堂教学过程中用到的资源类型及使用者,分析者需要从资源的使用时长、使用目的及效果出发,对特定类型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质性评价。

  (二)“有效教学”课堂录像分析工具的技术实现

  1. 核心功能模块技术实现

  a. 双机位教学录像播控

  为满足混合式课堂教学录像评价的需求,研究者设计了双机位教学录像播放控制系统,同时对主机位(课堂全貌)和辅机位(小组活动或个别化学习)的教学录像进行播放控制。为实现对双机位录像播放点的准确控制,视频播放控制时使用多线程的方法,利用Windows自带的API函数实现线程的创建、终止和激活,使系统开启一个进程,同时执行多个部分。

  b. 程序自纠错管理

  对课堂教学录像进行分析需要处理大量数据,为使系统在出错或误操作导致程序被迫退出时能自动保存出错前的数据和状态,系统在运行时会自动生成运行状态日志,包括运行当前时间、已运行时间、执行的SQL语句、视频播放进度、系统捕获的出错原因等。出错后,系统重新运行时会询问用户是否恢复上一次运行状态,如果因为误操作导致非正常退出,可以通过运行状态日志返回至出错前的某一操作点。

  c. 数据库设计   为了实现对各参数的灵活设定,系统把界面上所有的文字内容都存储在数据库中,由(Class_Ke)表存储课堂教学录像编码体系,(info)表存储视频登记信息,(jilu)表存储对视频的编码采样,每个表中设置主键与索引,以节省系统资源,实现高效查询。

  2. 编码数据的生成及处理算法

  a. 课堂教学录像编码表的生成

  为了方便研究者对数据进行分析,系统将课堂教学录像分析过程中的所有编码均导出至Excel中,形成独立的数据报表。为了生成教学录像编码表,首先需初始化一个二维数组,并定义数据集,系统将从数据库中逐条读取相关记录,并对相关记录所属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判断及自相加,以此循环,完成课堂教学录像的编码和课堂教学行为的频次统计。最后将二维数组中的所有数据写入Excel文件。

  b. 课堂教学录像编码迁移矩阵的生成

  软件开发完成后,可在Windows 98/xp及更高的操作系统下安装运行,用户可以使用该软件实现对课堂教学录像高效、准确的分析。

  (三)“有效教学”课堂录像分析工具的应用

  下文以一节常态化课堂教学录像“彩色的非洲”(小学五年级语文课)的分析过程为例,简要介绍“有效教学”课堂录像分析软件的使用和数据分析处理。

  教师行为主要以陈述知识、问答、布置任务为主,学生学习行为中,阅读课文与回答提问占主要成分。本节课教师共向学生提出11个问题,共有23位学生参与回答,其中82.6%的问题是通过阅读课文就能找到答案的陈述性问题,17.4%的问题是需要学生通过思考才能回答的推理性问题,并且,从分析数据得知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虽然分布在全班各组,但是有多次提问特定学生的倾向。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无分组活动等其他教学形式,教师对资源的使用也只局限于课本,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但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熟练把握、课文讲解时的清晰表达以及对部分学生的回答能够给予引导及反馈等都是值得肯定的。因此,分析者建议该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适当增加教学互动、尝试使用多种媒体资源丰富课堂教学,以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提升,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四、结束语

  教学的有效性可以说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诉求。但是,教学的有效性到底指的是什么?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一项教育改革、一位教师、一堂课的有效性?教学的有效性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是学习的有效性,是学生是否受益。有效教学的评价目的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而是在评价中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使学生能够在有效的教学中受益。

  [参考文献]

  [1] 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6):46~47.

  [2] 刘立明.国外有效教学研究述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12):40~42.

  [3] [9] 王陆,刘菁.信息化教育科研方法——发挥技术工具的威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00~101,126.

  [4] 胡中锋.教育评价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94,134~135.

  [5] 田虎伟.混和方法研究——美国教育研究方法的一种新范式[J].比较教育研究,2007,(1):12~17.

  [6] 宁虹,武金红.建立数量结构与意义理解的联系——弗兰德互动分析技术的改进运用[J].教育研究,2003,(5):23~27.

  [7] 顾小清,王炜.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分析技术新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4,(7):18~21.

  [8] 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49~327.


相关内容

  • 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堂教学应用研究
  • 作者:吴筱萌 中国电化教育 2011年07期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860(2011)03-0001-07 一.研究背景 在过去的10年中,作为最重要的学习技术之一,交互式电子白板在世界各地受到广泛的关注与财政支持.在2004年,英国小学采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比率 ...

  • 促进初中英语教师反思性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
  • ◆阅读 与写 作 ◆S AN WE N B AI J I A 促进初中英语教师反思性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 郑远扬 重 庆 市黔 江 民族 中 学校 摘 要: 本文首先介 绍了初 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 并引 出了反 思性教 学在初 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中的重要性 : 其次 , 本 文介绍 了反 ...

  • 课堂观察的技术
  • 课堂观察的技术 一.课堂观察的内涵 课堂观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听课.评课活动.日常的听课.评课,主要凭借的是听课者的经验和直觉,很容易囿于同水平的重复.专业背景下的课堂观察是指经过专业训练的研究者(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眼看.耳听.手记)及借助有关工具(如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 ...

  • 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校本研修实践研究
  • 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校本研修实践研究 葫芦中学 郭金浩 一.研究的背景 现代科技的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依靠原来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在继承传统教学手段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引进现代教育技术.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 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 ...

  • 课堂教学观察技术与内容
  • 课堂观察的技术 一.课堂观察的内涵 课堂观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听课.评课活动.日常的听课.评课,主要凭借的是听课者的经验和直觉,很容易囿于同水平的重复.专业背景下的课堂观察是指经过专业训练的研究者(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眼看.耳听.手记)及借助有关工具(如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 ...

  • 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校本研修的研究
  • 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校本研修的研究 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校本研修的研究 教师Research on the School-Based Teacher Study & Training Und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谢忠新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上海 2000 ...

  •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 理论前沿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荨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张金磊 (南京大学 [摘 王颖张宝辉 教育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93) 要]翻转课堂也称颠到课堂,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 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了重新规划,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在翻转课堂中 ...

  • 信息时代媒介素养.1
  • 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 瑞尼·赫伯斯1,曹凯译2 (1. 马萨诸塞州韦勒斯里拜伯森学院: 2.北京广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 摘要:我们的学生正生活在一个充斥着媒体信息的时代.这些信息占满了他们的闲暇时间,提供了谁将参加竞选或是该买什么东西等类似的政治和生活信息.尽管学生们几乎没有受到分析或评价媒体信息的训 ...

  •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
  •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 第一章: 1.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使传统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受到猛烈的冲击,引起教育的重大变革,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教育模式以至教育体制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它使教育由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由传统民族性教育向现代国际化教育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