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钠有关计算

碱金属元素

人们把锂、钠、钾、铷、铯等叫作碱金属,放在一起研究,是由于它们之间存在某 种内在的联系。这种内在的联系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将从它们的结特征和性质等来进行探讨。

一.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碱金属的性质

碱金属是一类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金属,因此,它们在自然界中都以化合态存在,碱金属的单质都由人工制得。表2-1中给出了碱金属元素的主要物理性质。表2-1 碱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

① 密度是指常温时的数据。

由表2-1可以看出,碱金属除铯略带金色光泽外,其余的都是银白色。碱金属都比较柔软,有展性。碱金属的密度都较小,尤其是锂、钠、钾。碱金属的熔点都较低,如铯在气温稍高时就是液态。此外,碱金属的导热、导电性能也都很强。由表2-1的数据分析中还可得到一些规律性的知识:随着碱金属元素核电荷数的增加,它们的密度呈增大趋势,熔点和沸点逐渐降低。我们再来分析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情况。

表2-2 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②锂、钠、钾等金属的原子半径,是指固态金属里2个邻近原子核间距离的1/2。

由表2-2,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知识:碱金属元素的原子,其最外电子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它们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根据上述事实,我们可以作如下推论:

第一,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最外电子层中的电子数目有密切关系。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可以推论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如果以钠作为参照物,可以预测锂、钾、铷、铯等碱金属也能与氧气等非金属以及与水等起反应。

第二,由于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碱金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因此,碱金属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电子层中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也就是说,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也具有差异性,从锂到铯,它们的金属性逐渐增强。因此,钾、铷、铯与氧气或水的反应,将比钠更剧烈。

上述这些推论是否正确,需要通过实验和事实进行论证。

1.碱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实验2-9】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的煤油后,放在石棉网上稍加热(图2-14)。观察发生的现象,并跟钠在空气中的燃烧现象进行对比。

同钠一样,钾也能与氧气起反应,而且反应比钠的更剧烈。

大量实验证明,碱金属都能与氧气起反应。锂与氧气的反应不如钠剧烈,生成氧化锂:4Li +O 2

2Li 2O

在室温时,铷和铯遇到空气就会立即燃烧。钾、铷等碱金属与氧气反应,生成比过氧化物更复杂的氧化物。除与氧气反应外,碱金属还能与氯气等大多数非金属起反应,表现出很强的金属性,且金属性从锂到铯逐渐增强。

2.碱金属与水的反应

【实验2-10】在一个盛有水的锥形瓶里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取像黄豆那样大小的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的煤油后放入锥形瓶里,迅速用玻璃片盖好(图2-15)。观察所发生的现象,并跟钠与水的反应现象进行对比。反应完毕后,取下玻璃片,迅速将燃着的小木条靠近锥形瓶口,检验反应所生成的气体。实验证明,同钠一样,钾也能与水起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钾。钾与水的反应比钠与水的反应更剧烈,反应放出的热可以使生成的氢气燃烧,并发生轻微的爆炸,证明钾比钠的金属性更强。

2K +2H 2O =2KOH +H 2↑

大量实验还证明,碱金属都能与水起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并放出氢气。例如,铷、铯与水的反应比钾与水的反应还要剧烈。它们遇水立即燃烧,甚至爆炸。上面实验及大量事实都证明,前面所作的推论是合理的,也是正确的。

题型示例一:碱金属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及焰色反应

例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碱金属性质相似均为银白色金属

B. 按原子序数增加则碱金属的密度依次增大

C. 钠可保存在煤油中而锂不能

D. 碳酸氢盐的溶解度大于其正盐的溶解度

1)相似性:碱金属元素在结构上的相似性,决定了锂、钠、钾、铷、铯在性质上的

相似性,碱金属都是强还原剂,性质活泼。具体表现在都能与O 2、C l 2、水、稀酸溶液

反应,生成含R +(R 为碱金属)的离子化合物;他们的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均是强碱;

2)递变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渐大,失电子渐易,还原性渐强,又决定了他们在性质上的递变性。具体表现为:①与O 2反应越来越剧烈,产

物越来越复杂,②与H 2O 反应越来越剧烈,③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

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增强:C sO H >R bO H >K O H >N aO H >L iO H 。

【变式训练1】某碱金属0.575g 与足量水反应,得到标准状况下280mL 氢气,则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

A .23 B .39 C .85 D .133

有关碳酸钠的题型整理

一、知识结构体系及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 Na2O 的稳定性要小于Na 2O 2,所以Na 2O 在加热情况下与O 2反应变成Na 2O 2

2. NaHCO 3溶解度Na 2CO 3溶解度,所以向饱和Na 2CO 3溶液中通CO 2会析出NaHCO 3晶体

3. NaHCO3受热易分解,Na 2CO 3则不易

4. 有时向Na 2O 2固体上滴加酚酞试液,开始变红,后来褪色,那是因为Na 2O 2的强氧化性和漂白作用

5. 将Na 2CO 3溶液逐滴加入稀盐酸中,马上就会释放出气体。

Na 2CO 3+2HCl=2NaCl+H2O+CO2↑,而将稀盐酸逐滴加入Na 2CO 3溶液中则开始无气

泡,后来产生气泡。Na 2CO 3+HCl=NaHCO3+NaCl NaHCO 3+HCl=NaCl+H2O+CO2↑可利用这种正反滴加来鉴别盐酸与Na 2CO 3

6. NaOH 与NaHCO 3不能共存,无论混溶于水或加热,首先考虑二者之间的反应 NaHCO 3+NaOH=Na2CO 3+H2O

7. 向Na 2CO 3与NaOH 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首先考虑HCl+NaOH=NaCl+H2O 再考虑5

8. 碱金属从Li→Rb熔沸点逐渐降低

9. 焰色反应为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它体现了元素的性质

10. 将Na 2CO 3转变为NaHCO 3,可采取持续不断的通入CO 2气体的方法Na 2CO 3+CO2+H2O=2NaHCO3,NaHCO 3转变为Na 2CO 3可采取加热的方法,也可以采取滴加适量NaOH 的方法NaHCO 3+NaOH=Na2CO 3+H2O

11. Na2O 2的电子式 Na [:O:O:]Na 其中O 的化合价为-1价

2Na 2O 2+2CO2=2Na2CO 3+O2↑ 2Na 2O 2+2H2O=4NaOH+O2↑

均为自身的氧化还原反应,而Na 2O 2+SO2=Na2SO 4则为Na 2O 2与SO 2间的氧化还原反应

12. 将NaHCO 3加热时,固体质量的减少并不单为CO 2, 而为CO 2与H 2O 的质量之和,所以可

利用2NaHCO 3=N2CO 3+H2O+CO2↑

168 106 62

m 1 m 2 ⊿m

对应成比例来解决具体问题.

题型示例一:Na 2CO 3和NaHCO 3性质、转化及制法

例1:某干燥粉末可能由N a 2O 、N a 2O 2、N a 2C O 3、N aH C O 3、N aC l 中的一种

或几种组成。将该粉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有气体X 逸出,X 通过足量的N aO H 溶液后体积缩小(同温、同压下测定) 。若将原来混合粉末在空气中用酒精灯加热,也有气体放出,且剩余固体的质量大于原混合粉末的质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2-+

A. 粉末中一定有N a 2O 、N a 2O 2、N aH C O 3

B. 粉末中一定不含有N a 2C O 3和N aC l

C. 粉末中一定不含有N a 2O 和N aC l

D. 无法肯定粉末里是否含有N a 2C O 3和N aC l

点评:此题中“混合物经加热后质量增大”是分析的难点。另外这些实验无法证实NaCl 的存在与否,思考中易将NaCl 忽略。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比较。Na 2CO 3和NaHCO 3作为碳酸的正盐和酸式盐.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分析如下:

1. 向饱和的Na 2CO 3溶液中通足量的CO 2有晶体NaHCO 3析出。

2. Na2CO 3溶液与稀HCl 的反应

①向Na 2CO 3溶液中滴加稀HCl ,先无气体,后有气体,如果n(HCl)小于n(Na2CO 3) 时反应无气体放出。发生的反应:先①Na 2CO 3 + HCl == NaCl + NaHCO3, 后②NaHCO 3 + HCl == NaCl + H2O +CO2 .

②向稀HCl 中滴加Na 2CO 3溶液,先有气体,反应是:Na 2CO 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如果用2mol 的Na 2CO 3和2.4mol 的稀HCl 反应,采用①方法放出CO 2是0.4mol ;采用②方法放出CO 2为1.2mol 。希望同学们在解题时要留意。

3. Na2CO 3溶液和NaHCO 3溶液的鉴别:取两种试液少量,分别滴加CaCl 2或BaCl 2溶液,有白色沉淀 的原取溶液为Na 2CO 3,另一无明显现象的原取溶液为NaHCO 3。

4. 侯氏制碱法

反应式:NaCl + NH3 + CO2 + H2O == NaHCO3 ↓+ NH4Cl.

注意:在生产中应先在饱和的NaCl 溶液中先通入NH 3, 后通入CO 2,NaHCO 3晶体析出过滤,在滤液中加入NaCl 细末和通NH 3析出NH 4Cl 晶体为副产品。NH 4Cl 晶体析出后的母液进行循环试用,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变式训练1】有关纯碱和小苏打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等质量的Na 2CO 3、NaHCO 3分别与足量稀H 2SO 4反应,NaHCO 3产生的CO 2多

B. 等质量的Na 2CO 3、NaHCO 3分别与足量的同种盐酸反应,NaHCO 3消耗的盐酸多

C. 向NaHCO 3溶液中滴入Ba(OH)2溶液无沉淀,而Na 2CO 3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D. Na2CO 3和NaHCO 3都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变式训练2】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曾为世界制碱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以NaCl 、NH 3、CO 2等为原料先制得NaHCO 3,进而生产出纯碱。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 3+CO 2+H 2O NH 4HCO 3 ; NH 4HCO 3+NaCl NaHCO 3↓+NH 4Cl ;2NaHCO 3 Na 2CO 3+CO 2↑+H 2O

(1)碳酸氢铵与饱和食盐水反应,能析出碳酸氢钠晶体的原因是 (填字母标号)。

a .碳酸氢钠难溶于水 b .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

c .碳酸氢钠的溶解度相对较小,所以在溶液中首先结晶析出

(2)某探究活动小组根据上述制碱原理,进行碳酸氢钠的制备实验,同学们按各自设计的方案实验。

一位同学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含氨的饱和食盐水中制备碳酸氢钠,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图中夹持、固定用的仪器未画出)。

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Ⅰ)乙装置中的试剂是 ;

(Ⅱ)丁装置中稀硫酸的作用是 ;

(Ⅲ)实验结束后,分离出NaHCO 3 晶体的操作是 (填分离操作的名称)。 ② 另一位同学用图中戊装置(其它装置未画出)进行实验。

(Ⅰ)实验时,须先从 管通入 气体,再从 管中通入 气体;

(Ⅱ)有同学建议在戊装置的b 管下端连接己装置,理由是 ;

(3)请你再写出一种实验室制取少量碳酸氢钠的方法: 。 题型示例二:相关计算

例2:有NaHCO 3、Na 2CO 3、CaO 、NaOH 组成的混合物27.2g, 把它们溶于水后, 溶液中Ca 、CO 2+2-

3、HCO -3均转化为沉淀,将反应后的溶液蒸干,最后得到白色固体

物质共29g ,则原混合物中Na 2CO 3的质量是

A.10.6g B.5.3g C.5.9g D. 无法确定

解析: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

⑴CaO+H2O=Ca(OH )2,

⑵2 NaHCO3+Ca(OH)2= CaCO3↓+2 H2O,

⑶Na 2CO 3+ Ca(OH)2= CaCO3↓+2NaOH.

设Na 2CO 3为amol ,NaHCO 3为bmol ,则CaO 为(a+b)mol 。由于CaO+H2O=Ca(OH )2,使混合物增加了(a+b)mol 水的质量;由NaHCO 3转化成CaCO 3使混合物减轻了bmol 水的质量,所以反应前后的质量差为amol 水的质量。依题意

a=1.8/18mol=0.1mol

小结:解此类题目的要诀是合理分析反应的进行顺序,按方程式逐一分析。

有关钠的化合物的混合物的计算:

(1)NaHCO 3和Na 2CO 3固体混合物加热。

仅发生反应2NaHCO

3

和CO 2, 由差量法求解.

(2)amolNa 2O 2和bmolNaHCO 3固体混合物在密闭容器中加热。

发生的反应按下列方式处理:

2NaHCO

3Na 2CO 3+CO 2↑+H 2O↑分解产生的CO 2与Na 2O 2反应完后,若Na 2CO 3+CO 2↑+H 2O, 反应的差量即为分解产生的H 2O Na 2O 2过量,H 2O 再与Na 2O 2反应.

①当a/b

②当a/b=1/2,剩余固体为Na 2CO 3,排出气体为O 2、H 2O

③当1/2

④当a/b=1时, 剩余固体为Na 2CO 3、NaOH ,排出气体为O 2

⑤当a/b>1时, 剩余固体为Na 2CO 3、NaOH 、Na 2O 2,排出气体为O 2

(3)NaHCO 3和NaOH 的混合物在密闭容器中加热

NaHCO 3和NaOH 在密闭容器中加热所发生的反应按下列方式处理;首先考虑NaHCO 3+NaOH===Na2CO 3+H2O ①若NaHCO 3过量则再考虑2NaHCO

3Na 2CO 3+CO 2↑+H 2O↑②。反应的差量可能是①造成的,也可能是①②共同造成,主要是看两者相对量的关系,所以首先讨论何者在①中过量是重要问题,然后再根据差量法进行进一步的计算。讨论过量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假设两者等物质的量按反应①,由差量法求得理论失重值, 再进行判断:

若实际失重值小于或等于理论失重值, 则n(NaHCO3):n(NaOH)≤1:1按反应①由差量法求算,质量减少为H 2O 的质量;

b 、 若实际失重值大于理论失重值, 则n(NaHCO3):n(NaOH)>1:1,按反应①和②由差量法求算,质量减少由两部分组成:NaHCO 3+NaOH===Na2CO 3+H2O 产生的水和由2NaHCO

3Na 2CO 3+CO 2↑+H 2O↑生成的H 2O 和CO 2.

【变式训练1】 某碳酸钾样品中的杂质含有纯碱、硝酸钾、硝酸钡中的一种或两种。取

7.8 g该样品溶于 适量水中得到澄清溶液,再加入过量CaCl 2溶液得到沉淀5.0 g。下列对原样品中所含杂质的判断正确的是

A .一定没有Na 2CO 3和Ba(NO3)

B .一定有Na 2CO 3而没有Ba(NO3)

C .没有Na 2(CO3) 2但有KNO 3可能还有Na 2CO 3

D .没有Na 2CO 3但有Na 2(CO3) 2和KNO 3

【变式训练2】 有50mLNaOH 溶液,向其中逐渐通入一定量的CO 2,随后取此溶液10mL 将其稀释到100mL ,并向此稀释后的溶液中逐滴加入0.1mol/L的HCl 溶液,产生的CO 2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与所加入的HCl 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试分析:⑴NaOH 在吸收CO 2气体后,在甲、乙两种情况下,所得溶液中存在的溶质是

甲: 其物质的量之比是: 乙: 其物质的量之比是: ⑵且在两种情况下产生的CO 2气体(标准状况)各是甲: mL ;乙: mL 。

⑶原NaOH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若以Na 2O 2固体溶于水配得100mL 溶液需Na 2O 2答案:⑴NaOH ,Na 2CO 3;1:1;NaHCO 3和Na 2CO 3;1:1;⑵56mL ;112mL ;⑶0.75mol/L;

2.93g

解析:NaOH 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O 2,有几种情况:一种情况是CO 2不足,反应后的混合物为NaOH ,Na 2CO 3;另一种情况是二者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a 2CO 3;第三种情况是CO 2过量,全部NaOH 转化为NaHCO 3;第四种情况是CO 2过量,反应后的混合物为NaHCO 3和Na 2CO 3。

分析甲图象:加入盐酸50mL 时开始产生CO 2气体,至反应完毕消耗25mL 盐酸,根据反应:

Na 2CO 3+HCl=NaHCO3+NaCl ①

NaHCO 3+HCl=NaCl+H2O+CO2↑②

可知滴加到50mL 时开始反应②,根据耗酸量可知NaHCO 3的物质的量。分析图象加入50mL 以前,无气体放出,与盐酸反应转化为NaHCO 3应消耗25mL 盐酸,则与NaOH 反应的盐酸也应是25mL 。由此得也甲成分只能为NaOH 和Na 2CO 3,且物质的量之比为1:1,产生CO 2的体积为0.056L.

分析乙图象:加入盐酸25mL 时开始产生CO 2气体,消耗50mL 盐酸反应完全,耗

11

酸为末产生气体时的2倍,说明原物质是Na 2CO 3和NaHCO 3的混合物,由耗酸量可判断出物质之比为1:1,产生气体亦可由产生气体耗酸量求得,为0.112L 。原溶液NaOH 物质的量浓度可由Na +守恒求得。

【变式训练3】:2molNaHCO 3和一定量Na 2O 2固体混合,在加热条件下让其充分反应,150℃下所得气体仅含2种组分,反应后固体的物质的量n 的取值范围是 ( )

A .n=l B .l

12

碱金属元素

人们把锂、钠、钾、铷、铯等叫作碱金属,放在一起研究,是由于它们之间存在某 种内在的联系。这种内在的联系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将从它们的结特征和性质等来进行探讨。

一.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碱金属的性质

碱金属是一类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金属,因此,它们在自然界中都以化合态存在,碱金属的单质都由人工制得。表2-1中给出了碱金属元素的主要物理性质。表2-1 碱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

① 密度是指常温时的数据。

由表2-1可以看出,碱金属除铯略带金色光泽外,其余的都是银白色。碱金属都比较柔软,有展性。碱金属的密度都较小,尤其是锂、钠、钾。碱金属的熔点都较低,如铯在气温稍高时就是液态。此外,碱金属的导热、导电性能也都很强。由表2-1的数据分析中还可得到一些规律性的知识:随着碱金属元素核电荷数的增加,它们的密度呈增大趋势,熔点和沸点逐渐降低。我们再来分析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情况。

表2-2 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②锂、钠、钾等金属的原子半径,是指固态金属里2个邻近原子核间距离的1/2。

由表2-2,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知识:碱金属元素的原子,其最外电子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它们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根据上述事实,我们可以作如下推论:

第一,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最外电子层中的电子数目有密切关系。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可以推论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如果以钠作为参照物,可以预测锂、钾、铷、铯等碱金属也能与氧气等非金属以及与水等起反应。

第二,由于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碱金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因此,碱金属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电子层中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也就是说,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也具有差异性,从锂到铯,它们的金属性逐渐增强。因此,钾、铷、铯与氧气或水的反应,将比钠更剧烈。

上述这些推论是否正确,需要通过实验和事实进行论证。

1.碱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实验2-9】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的煤油后,放在石棉网上稍加热(图2-14)。观察发生的现象,并跟钠在空气中的燃烧现象进行对比。

同钠一样,钾也能与氧气起反应,而且反应比钠的更剧烈。

大量实验证明,碱金属都能与氧气起反应。锂与氧气的反应不如钠剧烈,生成氧化锂:4Li +O 2

2Li 2O

在室温时,铷和铯遇到空气就会立即燃烧。钾、铷等碱金属与氧气反应,生成比过氧化物更复杂的氧化物。除与氧气反应外,碱金属还能与氯气等大多数非金属起反应,表现出很强的金属性,且金属性从锂到铯逐渐增强。

2.碱金属与水的反应

【实验2-10】在一个盛有水的锥形瓶里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取像黄豆那样大小的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的煤油后放入锥形瓶里,迅速用玻璃片盖好(图2-15)。观察所发生的现象,并跟钠与水的反应现象进行对比。反应完毕后,取下玻璃片,迅速将燃着的小木条靠近锥形瓶口,检验反应所生成的气体。实验证明,同钠一样,钾也能与水起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钾。钾与水的反应比钠与水的反应更剧烈,反应放出的热可以使生成的氢气燃烧,并发生轻微的爆炸,证明钾比钠的金属性更强。

2K +2H 2O =2KOH +H 2↑

大量实验还证明,碱金属都能与水起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并放出氢气。例如,铷、铯与水的反应比钾与水的反应还要剧烈。它们遇水立即燃烧,甚至爆炸。上面实验及大量事实都证明,前面所作的推论是合理的,也是正确的。

题型示例一:碱金属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及焰色反应

例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碱金属性质相似均为银白色金属

B. 按原子序数增加则碱金属的密度依次增大

C. 钠可保存在煤油中而锂不能

D. 碳酸氢盐的溶解度大于其正盐的溶解度

1)相似性:碱金属元素在结构上的相似性,决定了锂、钠、钾、铷、铯在性质上的

相似性,碱金属都是强还原剂,性质活泼。具体表现在都能与O 2、C l 2、水、稀酸溶液

反应,生成含R +(R 为碱金属)的离子化合物;他们的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均是强碱;

2)递变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渐大,失电子渐易,还原性渐强,又决定了他们在性质上的递变性。具体表现为:①与O 2反应越来越剧烈,产

物越来越复杂,②与H 2O 反应越来越剧烈,③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

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增强:C sO H >R bO H >K O H >N aO H >L iO H 。

【变式训练1】某碱金属0.575g 与足量水反应,得到标准状况下280mL 氢气,则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

A .23 B .39 C .85 D .133

有关碳酸钠的题型整理

一、知识结构体系及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 Na2O 的稳定性要小于Na 2O 2,所以Na 2O 在加热情况下与O 2反应变成Na 2O 2

2. NaHCO 3溶解度Na 2CO 3溶解度,所以向饱和Na 2CO 3溶液中通CO 2会析出NaHCO 3晶体

3. NaHCO3受热易分解,Na 2CO 3则不易

4. 有时向Na 2O 2固体上滴加酚酞试液,开始变红,后来褪色,那是因为Na 2O 2的强氧化性和漂白作用

5. 将Na 2CO 3溶液逐滴加入稀盐酸中,马上就会释放出气体。

Na 2CO 3+2HCl=2NaCl+H2O+CO2↑,而将稀盐酸逐滴加入Na 2CO 3溶液中则开始无气

泡,后来产生气泡。Na 2CO 3+HCl=NaHCO3+NaCl NaHCO 3+HCl=NaCl+H2O+CO2↑可利用这种正反滴加来鉴别盐酸与Na 2CO 3

6. NaOH 与NaHCO 3不能共存,无论混溶于水或加热,首先考虑二者之间的反应 NaHCO 3+NaOH=Na2CO 3+H2O

7. 向Na 2CO 3与NaOH 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首先考虑HCl+NaOH=NaCl+H2O 再考虑5

8. 碱金属从Li→Rb熔沸点逐渐降低

9. 焰色反应为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它体现了元素的性质

10. 将Na 2CO 3转变为NaHCO 3,可采取持续不断的通入CO 2气体的方法Na 2CO 3+CO2+H2O=2NaHCO3,NaHCO 3转变为Na 2CO 3可采取加热的方法,也可以采取滴加适量NaOH 的方法NaHCO 3+NaOH=Na2CO 3+H2O

11. Na2O 2的电子式 Na [:O:O:]Na 其中O 的化合价为-1价

2Na 2O 2+2CO2=2Na2CO 3+O2↑ 2Na 2O 2+2H2O=4NaOH+O2↑

均为自身的氧化还原反应,而Na 2O 2+SO2=Na2SO 4则为Na 2O 2与SO 2间的氧化还原反应

12. 将NaHCO 3加热时,固体质量的减少并不单为CO 2, 而为CO 2与H 2O 的质量之和,所以可

利用2NaHCO 3=N2CO 3+H2O+CO2↑

168 106 62

m 1 m 2 ⊿m

对应成比例来解决具体问题.

题型示例一:Na 2CO 3和NaHCO 3性质、转化及制法

例1:某干燥粉末可能由N a 2O 、N a 2O 2、N a 2C O 3、N aH C O 3、N aC l 中的一种

或几种组成。将该粉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有气体X 逸出,X 通过足量的N aO H 溶液后体积缩小(同温、同压下测定) 。若将原来混合粉末在空气中用酒精灯加热,也有气体放出,且剩余固体的质量大于原混合粉末的质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2-+

A. 粉末中一定有N a 2O 、N a 2O 2、N aH C O 3

B. 粉末中一定不含有N a 2C O 3和N aC l

C. 粉末中一定不含有N a 2O 和N aC l

D. 无法肯定粉末里是否含有N a 2C O 3和N aC l

点评:此题中“混合物经加热后质量增大”是分析的难点。另外这些实验无法证实NaCl 的存在与否,思考中易将NaCl 忽略。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比较。Na 2CO 3和NaHCO 3作为碳酸的正盐和酸式盐.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分析如下:

1. 向饱和的Na 2CO 3溶液中通足量的CO 2有晶体NaHCO 3析出。

2. Na2CO 3溶液与稀HCl 的反应

①向Na 2CO 3溶液中滴加稀HCl ,先无气体,后有气体,如果n(HCl)小于n(Na2CO 3) 时反应无气体放出。发生的反应:先①Na 2CO 3 + HCl == NaCl + NaHCO3, 后②NaHCO 3 + HCl == NaCl + H2O +CO2 .

②向稀HCl 中滴加Na 2CO 3溶液,先有气体,反应是:Na 2CO 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如果用2mol 的Na 2CO 3和2.4mol 的稀HCl 反应,采用①方法放出CO 2是0.4mol ;采用②方法放出CO 2为1.2mol 。希望同学们在解题时要留意。

3. Na2CO 3溶液和NaHCO 3溶液的鉴别:取两种试液少量,分别滴加CaCl 2或BaCl 2溶液,有白色沉淀 的原取溶液为Na 2CO 3,另一无明显现象的原取溶液为NaHCO 3。

4. 侯氏制碱法

反应式:NaCl + NH3 + CO2 + H2O == NaHCO3 ↓+ NH4Cl.

注意:在生产中应先在饱和的NaCl 溶液中先通入NH 3, 后通入CO 2,NaHCO 3晶体析出过滤,在滤液中加入NaCl 细末和通NH 3析出NH 4Cl 晶体为副产品。NH 4Cl 晶体析出后的母液进行循环试用,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变式训练1】有关纯碱和小苏打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等质量的Na 2CO 3、NaHCO 3分别与足量稀H 2SO 4反应,NaHCO 3产生的CO 2多

B. 等质量的Na 2CO 3、NaHCO 3分别与足量的同种盐酸反应,NaHCO 3消耗的盐酸多

C. 向NaHCO 3溶液中滴入Ba(OH)2溶液无沉淀,而Na 2CO 3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D. Na2CO 3和NaHCO 3都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变式训练2】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曾为世界制碱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以NaCl 、NH 3、CO 2等为原料先制得NaHCO 3,进而生产出纯碱。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 3+CO 2+H 2O NH 4HCO 3 ; NH 4HCO 3+NaCl NaHCO 3↓+NH 4Cl ;2NaHCO 3 Na 2CO 3+CO 2↑+H 2O

(1)碳酸氢铵与饱和食盐水反应,能析出碳酸氢钠晶体的原因是 (填字母标号)。

a .碳酸氢钠难溶于水 b .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

c .碳酸氢钠的溶解度相对较小,所以在溶液中首先结晶析出

(2)某探究活动小组根据上述制碱原理,进行碳酸氢钠的制备实验,同学们按各自设计的方案实验。

一位同学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含氨的饱和食盐水中制备碳酸氢钠,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图中夹持、固定用的仪器未画出)。

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Ⅰ)乙装置中的试剂是 ;

(Ⅱ)丁装置中稀硫酸的作用是 ;

(Ⅲ)实验结束后,分离出NaHCO 3 晶体的操作是 (填分离操作的名称)。 ② 另一位同学用图中戊装置(其它装置未画出)进行实验。

(Ⅰ)实验时,须先从 管通入 气体,再从 管中通入 气体;

(Ⅱ)有同学建议在戊装置的b 管下端连接己装置,理由是 ;

(3)请你再写出一种实验室制取少量碳酸氢钠的方法: 。 题型示例二:相关计算

例2:有NaHCO 3、Na 2CO 3、CaO 、NaOH 组成的混合物27.2g, 把它们溶于水后, 溶液中Ca 、CO 2+2-

3、HCO -3均转化为沉淀,将反应后的溶液蒸干,最后得到白色固体

物质共29g ,则原混合物中Na 2CO 3的质量是

A.10.6g B.5.3g C.5.9g D. 无法确定

解析: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

⑴CaO+H2O=Ca(OH )2,

⑵2 NaHCO3+Ca(OH)2= CaCO3↓+2 H2O,

⑶Na 2CO 3+ Ca(OH)2= CaCO3↓+2NaOH.

设Na 2CO 3为amol ,NaHCO 3为bmol ,则CaO 为(a+b)mol 。由于CaO+H2O=Ca(OH )2,使混合物增加了(a+b)mol 水的质量;由NaHCO 3转化成CaCO 3使混合物减轻了bmol 水的质量,所以反应前后的质量差为amol 水的质量。依题意

a=1.8/18mol=0.1mol

小结:解此类题目的要诀是合理分析反应的进行顺序,按方程式逐一分析。

有关钠的化合物的混合物的计算:

(1)NaHCO 3和Na 2CO 3固体混合物加热。

仅发生反应2NaHCO

3

和CO 2, 由差量法求解.

(2)amolNa 2O 2和bmolNaHCO 3固体混合物在密闭容器中加热。

发生的反应按下列方式处理:

2NaHCO

3Na 2CO 3+CO 2↑+H 2O↑分解产生的CO 2与Na 2O 2反应完后,若Na 2CO 3+CO 2↑+H 2O, 反应的差量即为分解产生的H 2O Na 2O 2过量,H 2O 再与Na 2O 2反应.

①当a/b

②当a/b=1/2,剩余固体为Na 2CO 3,排出气体为O 2、H 2O

③当1/2

④当a/b=1时, 剩余固体为Na 2CO 3、NaOH ,排出气体为O 2

⑤当a/b>1时, 剩余固体为Na 2CO 3、NaOH 、Na 2O 2,排出气体为O 2

(3)NaHCO 3和NaOH 的混合物在密闭容器中加热

NaHCO 3和NaOH 在密闭容器中加热所发生的反应按下列方式处理;首先考虑NaHCO 3+NaOH===Na2CO 3+H2O ①若NaHCO 3过量则再考虑2NaHCO

3Na 2CO 3+CO 2↑+H 2O↑②。反应的差量可能是①造成的,也可能是①②共同造成,主要是看两者相对量的关系,所以首先讨论何者在①中过量是重要问题,然后再根据差量法进行进一步的计算。讨论过量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假设两者等物质的量按反应①,由差量法求得理论失重值, 再进行判断:

若实际失重值小于或等于理论失重值, 则n(NaHCO3):n(NaOH)≤1:1按反应①由差量法求算,质量减少为H 2O 的质量;

b 、 若实际失重值大于理论失重值, 则n(NaHCO3):n(NaOH)>1:1,按反应①和②由差量法求算,质量减少由两部分组成:NaHCO 3+NaOH===Na2CO 3+H2O 产生的水和由2NaHCO

3Na 2CO 3+CO 2↑+H 2O↑生成的H 2O 和CO 2.

【变式训练1】 某碳酸钾样品中的杂质含有纯碱、硝酸钾、硝酸钡中的一种或两种。取

7.8 g该样品溶于 适量水中得到澄清溶液,再加入过量CaCl 2溶液得到沉淀5.0 g。下列对原样品中所含杂质的判断正确的是

A .一定没有Na 2CO 3和Ba(NO3)

B .一定有Na 2CO 3而没有Ba(NO3)

C .没有Na 2(CO3) 2但有KNO 3可能还有Na 2CO 3

D .没有Na 2CO 3但有Na 2(CO3) 2和KNO 3

【变式训练2】 有50mLNaOH 溶液,向其中逐渐通入一定量的CO 2,随后取此溶液10mL 将其稀释到100mL ,并向此稀释后的溶液中逐滴加入0.1mol/L的HCl 溶液,产生的CO 2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与所加入的HCl 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试分析:⑴NaOH 在吸收CO 2气体后,在甲、乙两种情况下,所得溶液中存在的溶质是

甲: 其物质的量之比是: 乙: 其物质的量之比是: ⑵且在两种情况下产生的CO 2气体(标准状况)各是甲: mL ;乙: mL 。

⑶原NaOH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若以Na 2O 2固体溶于水配得100mL 溶液需Na 2O 2答案:⑴NaOH ,Na 2CO 3;1:1;NaHCO 3和Na 2CO 3;1:1;⑵56mL ;112mL ;⑶0.75mol/L;

2.93g

解析:NaOH 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O 2,有几种情况:一种情况是CO 2不足,反应后的混合物为NaOH ,Na 2CO 3;另一种情况是二者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a 2CO 3;第三种情况是CO 2过量,全部NaOH 转化为NaHCO 3;第四种情况是CO 2过量,反应后的混合物为NaHCO 3和Na 2CO 3。

分析甲图象:加入盐酸50mL 时开始产生CO 2气体,至反应完毕消耗25mL 盐酸,根据反应:

Na 2CO 3+HCl=NaHCO3+NaCl ①

NaHCO 3+HCl=NaCl+H2O+CO2↑②

可知滴加到50mL 时开始反应②,根据耗酸量可知NaHCO 3的物质的量。分析图象加入50mL 以前,无气体放出,与盐酸反应转化为NaHCO 3应消耗25mL 盐酸,则与NaOH 反应的盐酸也应是25mL 。由此得也甲成分只能为NaOH 和Na 2CO 3,且物质的量之比为1:1,产生CO 2的体积为0.056L.

分析乙图象:加入盐酸25mL 时开始产生CO 2气体,消耗50mL 盐酸反应完全,耗

11

酸为末产生气体时的2倍,说明原物质是Na 2CO 3和NaHCO 3的混合物,由耗酸量可判断出物质之比为1:1,产生气体亦可由产生气体耗酸量求得,为0.112L 。原溶液NaOH 物质的量浓度可由Na +守恒求得。

【变式训练3】:2molNaHCO 3和一定量Na 2O 2固体混合,在加热条件下让其充分反应,150℃下所得气体仅含2种组分,反应后固体的物质的量n 的取值范围是 ( )

A .n=l B .l

12


相关内容

  • 初三中考化学计算题大全宝典
  • 初三中考化学计算题大全宝典 初中化学计算题的类型包括化学式计算.化合价计算.化学方程式计算.溶液 计算.化学方程式和溶液简单综合计算.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计算等,下面针对年各地中考试题中的计算题进行一下归类: (一)有关化学式计算题类型: 第一种类型:标签型化学式计算题: 1.(2008 甘肃兰州) 锌 ...

  •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 第九单元 课题3 溶液的浓度(1) 九( )班 姓名: 学号: 第 小组 号 [学习目标] 1.掌握一种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2.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温故而知新] 1.溶液是由 和 组成,溶液质量=== 质量 + 质量 . 2.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 下,一定 里,不能再继续 ...

  •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2013年版)
  • 班级 姓名 学号 使用时间:2013年 月 日 计划 专题三 物质的化学变化 3.4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2013年版) [ 2. 步骤: ⑴设 (未知量带单位吗?) ⑵写出反应的 (要注意什么?) ⑶标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有关的量标在什么位置?已知量带单位吗?) ⑷列出 ,求 ...

  • 初三化学计算
  • 计算题 1.为测定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碳酸钠固体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向盛有12g 该混合物的烧杯中加入过量稀盐酸至碳酸钠完全反应. 反应过程用精密仪器测得烧杯和药品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数据记录如下: (1)则完全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 (2)请计算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 ( ...

  • 有关化学方程式和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
  • 例一.实验室用120克石灰石和100克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制得二氧化碳44克,求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和反应后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1.金属钠跟硫酸铜溶液发生如下反应:2Na+2H2O+CuSO2SO 4+Cu(OH)2↓+H2↑,向73.7g 硫酸铜溶液中加入2.3g 钠,恰好反应完全.试计算: ...

  • 计算专题二 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 溶液的组成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能力目标 1. 准确理解溶质质量分数及密度的概念,能够根据它们与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和溶液体积之间的关系,进行有关换算,培养综合计算能力. 2. 能够正确分析溶液加水稀释或加溶质变浓过程,进行有关溶质质量分数变化的计算.培养分析和计算能力. 3. 通过联系实际 ...

  • 九年级化学_专题训练-化学计算[1]
  • 九年级化学 专题训练-化学计算 一.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1.CO 和x 组成的混合气体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为55%,则x 是下列( )物质 A .CO 2 B .NO 2 C .SO 2 D .SO 3 2.由MgO 和另一种金属氧化物组成的混合物4g ,已知含氧元素1.8g ,则另一种金属氧化物是( ...

  • 盐酸滴定碳酸钠第二化学计量点碳酸浓度的探讨
  • 刘庆军,荨:盐酸滴定碳酸钠第二化学计鲑点碳酸浓度的探讨 41 盐酸滴定碳酸钠第二化学计量点碳酸浓度的探讨 刘庆军李敬龙 (山东轻工业学院,济南25∞14 摘要盐酸滴定碳酸纳第二化学计量点碳酸的浓度是溶液的PH值的计算依据.碳酸的浓度应该根据等物质的量反应原理.利用反应溶液的浓度具体计算得出.同时,应 ...

  • 科学九年级上期中试卷
  • 九年级上期中科学试题卷 温馨提示: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C-12 N-14 S-32 Na-23 Ca-40 Zn-65 Mg-24 Fe-56 Cu-64 Cl-35.5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题4分.下列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明明测得柠檬汁的pH 约为2 ...

  • 安徽省马鞍山二十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入学化学试卷.doc
  • 2015-2016学年安徽省马鞍山二十二中高二(上)入学化学 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3分)(2013秋•鲁山县校级期末)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32g O2所含原了数目为2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