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天下——不可错过的微信自媒体
必须说,在一个高速变化的移动互联网年代,躁动比迟钝似乎更保险一些。
2013年,微信用户一年间从1亿跃升到5亿,人们在微信上驻留时间增多,微信5.0的开发,使得微媒体属性渐渐显现。
“不管是用户基数,还是社交关系链,很难有一个新的平台有比微信更加得天独厚的优势,这几乎成为了移动互联网初创业必须要借助的一个先发平台。”
从去年下半年起,在新出现的微信公众平台上,平台运营者可自己排版,可是文字或者图片,每天向订户发送一次"微信",慢慢有了媒体的雏形。
某种程度上说,微信的媒体属性不是官方赋予的,而是依赖于用户的自发掘。从性质而言,尽管微博和微信都具有“一对多”的特点,但传播属性迥异。
我这样形容微博和微信的区别——微博是“广场”,微信是“会所”。微博通过转发和评论可做到即时新闻的横向大范围传播。相比之下,微信信息可直接推送到用户手机,微信比微博精准且到达率高,微信更适合精准内容的点对点传播,两者各有千秋。
尽管无法像微博一样大面积的进行信息扩散,微信自媒体通过运营者的个人魅力依然积累了不少粉丝。
这样的增长态势无疑让自媒体人感到兴奋。
以往困扰媒体人的一些问题在微信上已经不见了,微信的传达方式已经降低渠道的门槛,加上既有的内容影响力,以及公众平台的优势,微信内容比以往更容易传播。
在就这个微时代整体的商业化而言,传统媒体的广告模式可以部分借鉴。比如广告、线下会议活动这些通过流量和影响力变现的模式都可在微信自媒体上延展。
目前,已有不少微信的公众账号在尝试自媒体内容分发和广告投放。比如在文章中插入图片广告,或者通过加入链接引导用户点击。
也有自媒体人建议按文字收费的方案,比如按篇收费、按千字收费等,但这需要借助微信的支付体系才能实现,目前微信的版本尚未实现支付功能。
我们在酝酿更大胆的商业化尝试。同时希望等这个媒体平台做大有了用户粘性后,未来用户自己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推荐吃喝玩乐的地方,并用自己的方式做个性表达。还可能会推出一些小的工具和助手,比如企业APP、微信管家等。我们设想这样的小工具可以部分或全部替代用户手中生活服务类的应用,增强用户黏性的同时又可以进行商业转化。
未来哪个方向是正确的?微信自媒体人都在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其结果可能还要用几年时间来印证。
“传统媒体的盈利,是江河,产业链每次流动都有固定的入口和通道。自媒体的盈利,是雪山,你只要跑到山顶上,哪个方向都能滚向盈利。”
微天下——不可错过的微信自媒体
必须说,在一个高速变化的移动互联网年代,躁动比迟钝似乎更保险一些。
2013年,微信用户一年间从1亿跃升到5亿,人们在微信上驻留时间增多,微信5.0的开发,使得微媒体属性渐渐显现。
“不管是用户基数,还是社交关系链,很难有一个新的平台有比微信更加得天独厚的优势,这几乎成为了移动互联网初创业必须要借助的一个先发平台。”
从去年下半年起,在新出现的微信公众平台上,平台运营者可自己排版,可是文字或者图片,每天向订户发送一次"微信",慢慢有了媒体的雏形。
某种程度上说,微信的媒体属性不是官方赋予的,而是依赖于用户的自发掘。从性质而言,尽管微博和微信都具有“一对多”的特点,但传播属性迥异。
我这样形容微博和微信的区别——微博是“广场”,微信是“会所”。微博通过转发和评论可做到即时新闻的横向大范围传播。相比之下,微信信息可直接推送到用户手机,微信比微博精准且到达率高,微信更适合精准内容的点对点传播,两者各有千秋。
尽管无法像微博一样大面积的进行信息扩散,微信自媒体通过运营者的个人魅力依然积累了不少粉丝。
这样的增长态势无疑让自媒体人感到兴奋。
以往困扰媒体人的一些问题在微信上已经不见了,微信的传达方式已经降低渠道的门槛,加上既有的内容影响力,以及公众平台的优势,微信内容比以往更容易传播。
在就这个微时代整体的商业化而言,传统媒体的广告模式可以部分借鉴。比如广告、线下会议活动这些通过流量和影响力变现的模式都可在微信自媒体上延展。
目前,已有不少微信的公众账号在尝试自媒体内容分发和广告投放。比如在文章中插入图片广告,或者通过加入链接引导用户点击。
也有自媒体人建议按文字收费的方案,比如按篇收费、按千字收费等,但这需要借助微信的支付体系才能实现,目前微信的版本尚未实现支付功能。
我们在酝酿更大胆的商业化尝试。同时希望等这个媒体平台做大有了用户粘性后,未来用户自己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推荐吃喝玩乐的地方,并用自己的方式做个性表达。还可能会推出一些小的工具和助手,比如企业APP、微信管家等。我们设想这样的小工具可以部分或全部替代用户手中生活服务类的应用,增强用户黏性的同时又可以进行商业转化。
未来哪个方向是正确的?微信自媒体人都在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其结果可能还要用几年时间来印证。
“传统媒体的盈利,是江河,产业链每次流动都有固定的入口和通道。自媒体的盈利,是雪山,你只要跑到山顶上,哪个方向都能滚向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