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穆旦

廖泽略:新闻人穆旦

—— 穆旦被人忽视的另一种身份

点评:选题不错,内容也很有新意,可能是下了一番功夫,不舍得丢弃一些“可有可无的字、句、段”(鲁迅),从而使文章显得有点散漫,主题不够突出,论述不够集中。建议思路及标题不妨调整为“诗人穆旦的新闻生涯”,然后围绕他的新闻经历着力开掘,当会成为一篇有意思的文章。

一些小瑕疵还需订正,如《六十篇之文学评鉴》(《〈诗经〉六十篇之文学评鉴》)、播(潘)公展的“党义”等。

穆旦,本名查良铮,笔名曾用穆旦、慕旦、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县袁化镇,1918年农历2月24日生于天津横德里3号,1977年2月26日因突发心脏病逝世于天津,终年59岁。在我们的印象里,他可能是中国现代诗的开拓者,在中国诗坛阴霾的天空中跃出了一道道眩目的闪电,是中国现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才、怪才;也可能是译文准确而优雅的著名翻译家,是富有强烈民族正义感与爱国主义思想、品德高尚的学者,如他的译著之一《唐璜》则被称为中国诗译艺术走向成年的标志之一。对于诗人与翻译家,他将此二者都已做到了极致,展示着天才般的才华。或许正是因为他作为诗人与翻译家太出色的缘故,把我们的注意力都吸引于他的诗作与译著之中,以至于我们忽略了他的一些其他身份。实际上,除了诗人与翻译家的身份外,穆旦也是一位新闻人,他与报纸刊物打过很多交道,接受过系统新闻教育,也亲身办过报纸,有着一份我们不曾注意的丰富侧面。

《南开高中生》

在1924年,即穆旦七岁,正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他就在天津《妇女日报·儿童花园》(邓颖超、刘清扬、李峙山主办)发表了《不是这样的讲》的文章(此文原载天津《妇女日报·儿童花园》1924-3-6)1。此文为穆旦最早见诸于报刊的文字,“隐含着对能坐汽车的有钱人家的讥讽”,显露出穆旦追求平等、不平则鸣的鲜明性格。

1932年,穆旦初中毕业,升入南开高中。当穆旦在南开高中读到二、三年级时,学校里办了一份校刊《南开高中生》2,16开本,不定期出版,它的主编和编委,多由高年级班同学担任。穆旦积极为其撰稿,在穆旦就读南开高二、高三短短两年时间里,他先后在《南开高中生》上发表了新诗《流浪人》、《两个世界》、《夏夜》、《神秘》、《一个老木匠》、《前夕》、《冬夜》、《哀国难》、杂感《梦》、散文《事业与努力》、论文《亚洲弱小民族及其独立运动》和长达8000余字的学术论文《六十篇之文学评鉴》。其中,在发表杂感

3《梦》时,穆旦第一次使用笔名“穆旦”。

在这些诗作中,主要是反映人民疾苦,哀伤国难,体现了中学时期穆旦,关心国事,正视现实,对黑暗社会的愤懑、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探1

2 应之:《与查良铮》,引自《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丰富和丰富的痛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92页-199页 3李方:《穆旦(查良铮)年谱简编》,2005年

求。

据最初担任《南开高中生》总编辑的周珏良回忆,“当时他(穆旦)是写稿人的两大台柱之一,主要写诗,也写散文。另一位同学则是写小说的。每到集稿时,篇幅不够,我总是找他救急,而他也总是热心帮助,如期拿出稿子来。”1

在高中毕业班的最后一个学期,穆旦被选任担当《南开高中生》的总编辑,全权负责校刊稿件的编采。这是穆旦第一次做编辑的实践。2

《清华周刊》

1935年9月,在大学入学考试中,穆旦以优异的成绩,被三所高校同时录3取,最终他选择了进入清华大学地质系,半年之后,转读外文系。在清华大学外文系读一年级时,穆旦作诗《更夫》(署名慕旦)发表于《清华周刊》第45卷第4期(1936.11.25)。之后,他又在《清华周刊》上发表了最早的爱情诗《玫

4瑰的故事》(发表于《清华周刊》第45卷第12期1937.1.25)。长诗移植英国作

家P·L·Smith的散文《The Rose》,以故事套故事的叙事体,抒写了罗马南部山区一位老人对逝去的恋情的回忆。全诗整齐的行式与优美的语言,可与新月派的佳作比肩。从“忙考时”所写的诗后“小记”中,反映出20岁的穆旦确为“异域与远代的憧憬之趣”而动情,和他对于“洗过几十年春雨也耐过了风霜”的永恒之爱与古典主义之美的崇尚。

但时隔不久,抗战爆发,校园西迁,现实骤变,诗人的“玫瑰梦”轰毁了。1939年穆旦写有抒情长诗《玫瑰之歌》,诗中并未出现与“玫瑰”的意象或情境的任何关联,但整体内容却又层层隐喻着:向昔日的“玫瑰般”的爱情观念与审美意识诀别。

《清华周刊》创刊于1914年3月24日,初名《清华周报》,同年9月改为《清华周刊》。1936年西安事变时,周刊因发表同情张学良、杨虎城言论,主张团结抗日,被迫于1937年1月25日停刊。接着“七七事变”爆发,清华南迁至昆明,与北大、南开合组成西南联大,周刊也就休刊整整十年。5

社团壁报

联大时期,穆旦很活跃,积极参加并组织各种文艺社团,如南湖诗社、冬青文艺社、文聚社等,相应地也参加了各个社团壁报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讲,这些应当可以算是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

冬青文艺社聘请闻一多、冯至、卞之琳这几位教授为导师,出版专门刊登杂文的《冬青》壁报,一事一议6,很受读者欢迎。他们还办了《街头诗页》,专门登载向群众宣传抗战的小诗篇,贴在文林街一带的墙头或电线杆上。社员们写得其他体裁的作品,不适宜用壁报形式发表的,就用同一种稿纸书写,分类装订成册,配上精致的封面,编成《冬青文钞》、《冬青诗钞》、《冬青散文钞》,陈列在图书馆阅览室里,供大家阅读。据西南联大同学彭国涛回忆,“查良铮(穆旦)未教过我,但和我有往来,他常将他所写的诗发表在我们所编的《布谷》壁报上。他是1940年在联大外文系毕业的。在校读书时,曾在蒙自参加学生组织1

2 周珏良:《穆旦的诗和译诗》,引自《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这个判断为笔者根据李方:《穆旦(查良铮)年谱简编》,2005年,作出 3 陈伯良:《穆旦传》,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22页 4 李方:《穆旦(查良铮)年谱简编》,2005年 5 《峥嵘岁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09页 6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图史》,云南教育出版社,2005,134页

的‘南湖诗社’,以及在昆明的‘冬青文艺社’,经常发表诗,已有诗人之称。1941年我回到昆明仍和他有往来„„他是西南联大培养出来的诗人。”1

文聚社于1941年10月组成,《文聚》是以“昆明西南联大文聚社”的名义出版的。创刊号于1942年2月16日问世,初为半月刊,24开本;后改为月刊,16开本;最后有定为不定期期丛刊,32开本,是一个面向社会、走向全国的刊物。据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宣淑君统计2,“在《文聚》上发表文章的作者计有39人,其中西南联大学生(包括西南联大毕业工作的同学)18人,教师7人,校外作者14人。发表作品最多的学生是穆旦,有《赞美》、《春的降临》、《诗八首》、《合唱二章》、《线上》5题。”《赞美》写于1941年12月,正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日本帝国主义最猖狂的时刻,“悲壮滴血的六十行长诗《赞美》,歌唱民族深重的苦难和血泊中的再生”,它承载着整个民族的希望。穆旦善于使用诗化的语言,但他并不是仅仅关注自己眼前狭小空间的娇气诗人,他的心与民族的紧紧相连,所以他的诗感情强烈,易于让人产生共鸣。

重庆新闻学院

从以上的3个部分当中,隐隐约约的可以感受到,穆旦有一种自发的新闻热情,他喜欢写作,喜欢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并且有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时刻关计着祖国的命运,内敛的性格下蕴藏着他对民族危亡的强烈情感。在穆旦还未走出象牙塔这个时间分界点之前,他从事的新闻活动,范围仅仅限于他所面对的同学;但这并不意味着穆旦的新闻意愿不够强,这是出于环境条件的限制,相反在客观环境的限制下,穆旦能做到如此,应当可以说是体现了极强的新闻激情,正如前面所说。随着时间齿轮的继续推进,穆旦将一步步的践行他心中的信念。

1942年2月,胸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志,参加中国远征军,任司令部(杜律明将军)随军翻译,出征缅甸抗日战场。5月至9月,穆旦亲历缅甸战场与日军的战斗及随后的大撤退。在震惊中外的野人山战役中,于死亡战线上挣扎,历尽艰险撤至印度。这段经历笔者认为是极有必要叙述的,因为其中真切的体现了穆旦对民族对国家爱的真挚,而这种真挚对于一个有责任心的新闻人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1943年回国之后,穆旦经历了一断失业的闲居时段。是年11月,经有人介3绍,穆旦在重庆国际宣传处新闻学院当学员,兼做新闻电讯翻译,一直到1944年2月。关于穆旦在重庆新闻学院的具体学习情况,笔者没有找到一些翔实的资料;但对重庆新闻学院的一些具体状况,笔者找到了一些资料4。

重庆新闻学院创办于1943年10月,是抗日战争时期中美文化合作当中的一个项目,由国民党宣传部国际宣传处与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合办,目的是为了国民党培养国际宣传和新闻方面的人才。一共收了两期,每期招收学生30人。该院第一期在1943年10月开学,地点在重庆上清寺原巴县中学内。其时国际宣传处和驻重庆的外国记者招待所也都在里

面。新闻学院的院长、副院长由国际宣传处的处长董显光、副处长曾虚白兼任。而教学方面实际负责的是由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派来的美籍教师。

第一期主要教授:新闻史、新闻法、新闻伦理,新闻采访、新闻编辑、新闻1

2 彭国涛:《回忆母校恩师》 宣淑君:《文聚社的出版物》 3 《穆旦传》,陈伯良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92页 4 《抗战时期四川的新闻界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102页-121页

写作等课,并与学生一起办实习报纸《重庆新闻》周刊。每周课程,有3节课是由中国教师用中文讲授的,即马星野的“新闻学概论”,播公展的“党义”(三民主义)和甘乃光的“比较政府”。其他课程完全由美籍教师讲授。他们用英文讲课(没有课本),学生用英文记笔记,考试亦用英文。实习报纸《重庆新闻》是英文的,故学生采访后也用英文写稿。1

穆旦选择去重庆新闻学院,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当时他太困顿了,闲居已有4各月之久(1943.7—1943.10),而做重庆新闻学院学员的待遇很优厚:凡是原来有工作单位的,工资照旧;原来没有工作单位的,除供膳宿外,津贴若干生活费。基于这一因素的考虑,或许当时穆旦对选择去重庆新闻学院只是当成找工作而已。当然,经过这番科班的学习,或多或少对穆旦新闻理念,新闻架构等有了一个新的总结或梳理。

沈阳躬身办《新报》

穆旦是新闻人,因为他实实在在办过报纸,并且有着明确而坚定的办报理念。 1946年,北京大学外文系邀请穆旦担任讲师。同时,时任207师师长罗又伦邀请穆旦北上沈阳去办报。面对这两者的抉择穆旦选择了后者,这意味着穆旦放弃了留在著名文化古都的北平。这其中或许有穆旦与罗又伦私交的感情因素,当然,也不乏穆旦通过办报为战后的和平与民主开始新的“探险”,再度搏求的初衷。

1946年穆旦来到疮痍满目的沈阳,集中精力来创办《新报》。1946年4月22日,《新报》创刊,初为四开小报,5月7日改版为对开大报,一度还曾扩版为对开一张半的版面。该报在沈阳设有编辑部和经理部,创办不久便迅速发展,后在长春还建立分社,跻身东北四大报纸之一。

可以说《新报》很真实地体现了穆旦的办报理念。《新报》的经费由207师资助,董事长是罗又伦,但他只是挂个名而不过问社务,因此它并不是军队的机关报。穆旦主持编辑部,负责编辑方针,还同时负责社务、人事及资金等。版面栏目大多是在他决定后,责成其他编辑执笔或办理的。因此,《新报》很真实地体现了穆旦的办报理念。

《新报》“以感言、敢揭露黑暗”著称,首创《每日谈》、《读者来信函照登》等栏目。《每日谈》栏目登在报纸三版的左上角,文章不超过三四百字,大都由穆旦执笔,不署名,发表过不少犀利言论,公开针砭时弊,公开反映社会上的种种真实情况。

穆旦在1947年4月22日《新报》周年纪念特刊上的一篇文章——《撰稿人和报人的良心——为本报一周年言论做总答复》2,更是直接而鲜明的表达了其办报理念。为什么穆旦将其所创办的报纸命名为《新报》,而不是其他名称?在此篇文章中,穆旦回答到,“一个人的可贵,是在于他有个性;而他的成功也是在于他的那种个性得以适当发展。报纸也一样。”新报的价值便是,它不同于其它报纸。新报不同与其它报纸,就是:“替百姓说话,更注意广大人民的动态,生活和严肃的工作,一个有良心的报人应该把它们发掘出来,才算是尽到了报人的责任。”3

穆旦把它的报学理念,直接表述了出来:“攻击贪污,揭发舞弊,攻击官僚1

2 葛思恩:《回忆重庆新闻学院》,《新闻学研究》,1981年04期 《穆旦自选诗集1937-1948》,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60页 3 《穆旦自选诗集1937-1948》,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60页

资本,揭发不合理的现象都是应该赋予勇气去做的,因为这样做更加有利于政府。”,“我们认为:报纸的言论不能也不必和政府的意见相一致。”,“要报人富有良心,明智,和勇气,三者不可或缺,然后才可以真有‘替百姓说话’的报纸。本报同人愿意本着这个目标,与本市报界同人共勉之。”。从中,可见穆旦是很有办报理想的,他有着火热的报人良心。

收束全文

1947年8月,《新报》因刊载揭露国民党辽宁省政府主席徐箴“有贪污嫌疑”的文章,被辽宁省政府命令警务署查封,接口是“该报替共军夸大四平战役”1。经据理力争无效,穆旦《新报》就此结束。而对穆旦的时光追随也就此打住,毕竟,新闻人穆旦也仅仅只是穆旦的一个侧面,无法去理解穆旦的全部。

总的而言,从新闻人穆旦身上,我们看到了对民族国家充满的真挚的爱,对自身良心的高度自我意识与要求,明确的报业理想与坚定的不懈追求,他的实践充满着活力与信心。

参考文献:

1《丰富和丰富的痛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

3《穆旦传》,陈伯良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4《穆旦诗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5《穆旦自选诗集1937-1948》,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6《抗战时期四川的新闻界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7《峥嵘岁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8《中国现代报史资料汇辑》,重庆出版社,1996

9《中国对外传播史略》,外文出版社,2010

10《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图史》,云南教育出版社,2005 1 《穆旦传》,陈伯良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102页

廖泽略:新闻人穆旦

—— 穆旦被人忽视的另一种身份

点评:选题不错,内容也很有新意,可能是下了一番功夫,不舍得丢弃一些“可有可无的字、句、段”(鲁迅),从而使文章显得有点散漫,主题不够突出,论述不够集中。建议思路及标题不妨调整为“诗人穆旦的新闻生涯”,然后围绕他的新闻经历着力开掘,当会成为一篇有意思的文章。

一些小瑕疵还需订正,如《六十篇之文学评鉴》(《〈诗经〉六十篇之文学评鉴》)、播(潘)公展的“党义”等。

穆旦,本名查良铮,笔名曾用穆旦、慕旦、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县袁化镇,1918年农历2月24日生于天津横德里3号,1977年2月26日因突发心脏病逝世于天津,终年59岁。在我们的印象里,他可能是中国现代诗的开拓者,在中国诗坛阴霾的天空中跃出了一道道眩目的闪电,是中国现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才、怪才;也可能是译文准确而优雅的著名翻译家,是富有强烈民族正义感与爱国主义思想、品德高尚的学者,如他的译著之一《唐璜》则被称为中国诗译艺术走向成年的标志之一。对于诗人与翻译家,他将此二者都已做到了极致,展示着天才般的才华。或许正是因为他作为诗人与翻译家太出色的缘故,把我们的注意力都吸引于他的诗作与译著之中,以至于我们忽略了他的一些其他身份。实际上,除了诗人与翻译家的身份外,穆旦也是一位新闻人,他与报纸刊物打过很多交道,接受过系统新闻教育,也亲身办过报纸,有着一份我们不曾注意的丰富侧面。

《南开高中生》

在1924年,即穆旦七岁,正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他就在天津《妇女日报·儿童花园》(邓颖超、刘清扬、李峙山主办)发表了《不是这样的讲》的文章(此文原载天津《妇女日报·儿童花园》1924-3-6)1。此文为穆旦最早见诸于报刊的文字,“隐含着对能坐汽车的有钱人家的讥讽”,显露出穆旦追求平等、不平则鸣的鲜明性格。

1932年,穆旦初中毕业,升入南开高中。当穆旦在南开高中读到二、三年级时,学校里办了一份校刊《南开高中生》2,16开本,不定期出版,它的主编和编委,多由高年级班同学担任。穆旦积极为其撰稿,在穆旦就读南开高二、高三短短两年时间里,他先后在《南开高中生》上发表了新诗《流浪人》、《两个世界》、《夏夜》、《神秘》、《一个老木匠》、《前夕》、《冬夜》、《哀国难》、杂感《梦》、散文《事业与努力》、论文《亚洲弱小民族及其独立运动》和长达8000余字的学术论文《六十篇之文学评鉴》。其中,在发表杂感

3《梦》时,穆旦第一次使用笔名“穆旦”。

在这些诗作中,主要是反映人民疾苦,哀伤国难,体现了中学时期穆旦,关心国事,正视现实,对黑暗社会的愤懑、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探1

2 应之:《与查良铮》,引自《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丰富和丰富的痛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92页-199页 3李方:《穆旦(查良铮)年谱简编》,2005年

求。

据最初担任《南开高中生》总编辑的周珏良回忆,“当时他(穆旦)是写稿人的两大台柱之一,主要写诗,也写散文。另一位同学则是写小说的。每到集稿时,篇幅不够,我总是找他救急,而他也总是热心帮助,如期拿出稿子来。”1

在高中毕业班的最后一个学期,穆旦被选任担当《南开高中生》的总编辑,全权负责校刊稿件的编采。这是穆旦第一次做编辑的实践。2

《清华周刊》

1935年9月,在大学入学考试中,穆旦以优异的成绩,被三所高校同时录3取,最终他选择了进入清华大学地质系,半年之后,转读外文系。在清华大学外文系读一年级时,穆旦作诗《更夫》(署名慕旦)发表于《清华周刊》第45卷第4期(1936.11.25)。之后,他又在《清华周刊》上发表了最早的爱情诗《玫

4瑰的故事》(发表于《清华周刊》第45卷第12期1937.1.25)。长诗移植英国作

家P·L·Smith的散文《The Rose》,以故事套故事的叙事体,抒写了罗马南部山区一位老人对逝去的恋情的回忆。全诗整齐的行式与优美的语言,可与新月派的佳作比肩。从“忙考时”所写的诗后“小记”中,反映出20岁的穆旦确为“异域与远代的憧憬之趣”而动情,和他对于“洗过几十年春雨也耐过了风霜”的永恒之爱与古典主义之美的崇尚。

但时隔不久,抗战爆发,校园西迁,现实骤变,诗人的“玫瑰梦”轰毁了。1939年穆旦写有抒情长诗《玫瑰之歌》,诗中并未出现与“玫瑰”的意象或情境的任何关联,但整体内容却又层层隐喻着:向昔日的“玫瑰般”的爱情观念与审美意识诀别。

《清华周刊》创刊于1914年3月24日,初名《清华周报》,同年9月改为《清华周刊》。1936年西安事变时,周刊因发表同情张学良、杨虎城言论,主张团结抗日,被迫于1937年1月25日停刊。接着“七七事变”爆发,清华南迁至昆明,与北大、南开合组成西南联大,周刊也就休刊整整十年。5

社团壁报

联大时期,穆旦很活跃,积极参加并组织各种文艺社团,如南湖诗社、冬青文艺社、文聚社等,相应地也参加了各个社团壁报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讲,这些应当可以算是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

冬青文艺社聘请闻一多、冯至、卞之琳这几位教授为导师,出版专门刊登杂文的《冬青》壁报,一事一议6,很受读者欢迎。他们还办了《街头诗页》,专门登载向群众宣传抗战的小诗篇,贴在文林街一带的墙头或电线杆上。社员们写得其他体裁的作品,不适宜用壁报形式发表的,就用同一种稿纸书写,分类装订成册,配上精致的封面,编成《冬青文钞》、《冬青诗钞》、《冬青散文钞》,陈列在图书馆阅览室里,供大家阅读。据西南联大同学彭国涛回忆,“查良铮(穆旦)未教过我,但和我有往来,他常将他所写的诗发表在我们所编的《布谷》壁报上。他是1940年在联大外文系毕业的。在校读书时,曾在蒙自参加学生组织1

2 周珏良:《穆旦的诗和译诗》,引自《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这个判断为笔者根据李方:《穆旦(查良铮)年谱简编》,2005年,作出 3 陈伯良:《穆旦传》,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22页 4 李方:《穆旦(查良铮)年谱简编》,2005年 5 《峥嵘岁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09页 6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图史》,云南教育出版社,2005,134页

的‘南湖诗社’,以及在昆明的‘冬青文艺社’,经常发表诗,已有诗人之称。1941年我回到昆明仍和他有往来„„他是西南联大培养出来的诗人。”1

文聚社于1941年10月组成,《文聚》是以“昆明西南联大文聚社”的名义出版的。创刊号于1942年2月16日问世,初为半月刊,24开本;后改为月刊,16开本;最后有定为不定期期丛刊,32开本,是一个面向社会、走向全国的刊物。据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宣淑君统计2,“在《文聚》上发表文章的作者计有39人,其中西南联大学生(包括西南联大毕业工作的同学)18人,教师7人,校外作者14人。发表作品最多的学生是穆旦,有《赞美》、《春的降临》、《诗八首》、《合唱二章》、《线上》5题。”《赞美》写于1941年12月,正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日本帝国主义最猖狂的时刻,“悲壮滴血的六十行长诗《赞美》,歌唱民族深重的苦难和血泊中的再生”,它承载着整个民族的希望。穆旦善于使用诗化的语言,但他并不是仅仅关注自己眼前狭小空间的娇气诗人,他的心与民族的紧紧相连,所以他的诗感情强烈,易于让人产生共鸣。

重庆新闻学院

从以上的3个部分当中,隐隐约约的可以感受到,穆旦有一种自发的新闻热情,他喜欢写作,喜欢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并且有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时刻关计着祖国的命运,内敛的性格下蕴藏着他对民族危亡的强烈情感。在穆旦还未走出象牙塔这个时间分界点之前,他从事的新闻活动,范围仅仅限于他所面对的同学;但这并不意味着穆旦的新闻意愿不够强,这是出于环境条件的限制,相反在客观环境的限制下,穆旦能做到如此,应当可以说是体现了极强的新闻激情,正如前面所说。随着时间齿轮的继续推进,穆旦将一步步的践行他心中的信念。

1942年2月,胸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志,参加中国远征军,任司令部(杜律明将军)随军翻译,出征缅甸抗日战场。5月至9月,穆旦亲历缅甸战场与日军的战斗及随后的大撤退。在震惊中外的野人山战役中,于死亡战线上挣扎,历尽艰险撤至印度。这段经历笔者认为是极有必要叙述的,因为其中真切的体现了穆旦对民族对国家爱的真挚,而这种真挚对于一个有责任心的新闻人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1943年回国之后,穆旦经历了一断失业的闲居时段。是年11月,经有人介3绍,穆旦在重庆国际宣传处新闻学院当学员,兼做新闻电讯翻译,一直到1944年2月。关于穆旦在重庆新闻学院的具体学习情况,笔者没有找到一些翔实的资料;但对重庆新闻学院的一些具体状况,笔者找到了一些资料4。

重庆新闻学院创办于1943年10月,是抗日战争时期中美文化合作当中的一个项目,由国民党宣传部国际宣传处与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合办,目的是为了国民党培养国际宣传和新闻方面的人才。一共收了两期,每期招收学生30人。该院第一期在1943年10月开学,地点在重庆上清寺原巴县中学内。其时国际宣传处和驻重庆的外国记者招待所也都在里

面。新闻学院的院长、副院长由国际宣传处的处长董显光、副处长曾虚白兼任。而教学方面实际负责的是由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派来的美籍教师。

第一期主要教授:新闻史、新闻法、新闻伦理,新闻采访、新闻编辑、新闻1

2 彭国涛:《回忆母校恩师》 宣淑君:《文聚社的出版物》 3 《穆旦传》,陈伯良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92页 4 《抗战时期四川的新闻界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102页-121页

写作等课,并与学生一起办实习报纸《重庆新闻》周刊。每周课程,有3节课是由中国教师用中文讲授的,即马星野的“新闻学概论”,播公展的“党义”(三民主义)和甘乃光的“比较政府”。其他课程完全由美籍教师讲授。他们用英文讲课(没有课本),学生用英文记笔记,考试亦用英文。实习报纸《重庆新闻》是英文的,故学生采访后也用英文写稿。1

穆旦选择去重庆新闻学院,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当时他太困顿了,闲居已有4各月之久(1943.7—1943.10),而做重庆新闻学院学员的待遇很优厚:凡是原来有工作单位的,工资照旧;原来没有工作单位的,除供膳宿外,津贴若干生活费。基于这一因素的考虑,或许当时穆旦对选择去重庆新闻学院只是当成找工作而已。当然,经过这番科班的学习,或多或少对穆旦新闻理念,新闻架构等有了一个新的总结或梳理。

沈阳躬身办《新报》

穆旦是新闻人,因为他实实在在办过报纸,并且有着明确而坚定的办报理念。 1946年,北京大学外文系邀请穆旦担任讲师。同时,时任207师师长罗又伦邀请穆旦北上沈阳去办报。面对这两者的抉择穆旦选择了后者,这意味着穆旦放弃了留在著名文化古都的北平。这其中或许有穆旦与罗又伦私交的感情因素,当然,也不乏穆旦通过办报为战后的和平与民主开始新的“探险”,再度搏求的初衷。

1946年穆旦来到疮痍满目的沈阳,集中精力来创办《新报》。1946年4月22日,《新报》创刊,初为四开小报,5月7日改版为对开大报,一度还曾扩版为对开一张半的版面。该报在沈阳设有编辑部和经理部,创办不久便迅速发展,后在长春还建立分社,跻身东北四大报纸之一。

可以说《新报》很真实地体现了穆旦的办报理念。《新报》的经费由207师资助,董事长是罗又伦,但他只是挂个名而不过问社务,因此它并不是军队的机关报。穆旦主持编辑部,负责编辑方针,还同时负责社务、人事及资金等。版面栏目大多是在他决定后,责成其他编辑执笔或办理的。因此,《新报》很真实地体现了穆旦的办报理念。

《新报》“以感言、敢揭露黑暗”著称,首创《每日谈》、《读者来信函照登》等栏目。《每日谈》栏目登在报纸三版的左上角,文章不超过三四百字,大都由穆旦执笔,不署名,发表过不少犀利言论,公开针砭时弊,公开反映社会上的种种真实情况。

穆旦在1947年4月22日《新报》周年纪念特刊上的一篇文章——《撰稿人和报人的良心——为本报一周年言论做总答复》2,更是直接而鲜明的表达了其办报理念。为什么穆旦将其所创办的报纸命名为《新报》,而不是其他名称?在此篇文章中,穆旦回答到,“一个人的可贵,是在于他有个性;而他的成功也是在于他的那种个性得以适当发展。报纸也一样。”新报的价值便是,它不同于其它报纸。新报不同与其它报纸,就是:“替百姓说话,更注意广大人民的动态,生活和严肃的工作,一个有良心的报人应该把它们发掘出来,才算是尽到了报人的责任。”3

穆旦把它的报学理念,直接表述了出来:“攻击贪污,揭发舞弊,攻击官僚1

2 葛思恩:《回忆重庆新闻学院》,《新闻学研究》,1981年04期 《穆旦自选诗集1937-1948》,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60页 3 《穆旦自选诗集1937-1948》,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60页

资本,揭发不合理的现象都是应该赋予勇气去做的,因为这样做更加有利于政府。”,“我们认为:报纸的言论不能也不必和政府的意见相一致。”,“要报人富有良心,明智,和勇气,三者不可或缺,然后才可以真有‘替百姓说话’的报纸。本报同人愿意本着这个目标,与本市报界同人共勉之。”。从中,可见穆旦是很有办报理想的,他有着火热的报人良心。

收束全文

1947年8月,《新报》因刊载揭露国民党辽宁省政府主席徐箴“有贪污嫌疑”的文章,被辽宁省政府命令警务署查封,接口是“该报替共军夸大四平战役”1。经据理力争无效,穆旦《新报》就此结束。而对穆旦的时光追随也就此打住,毕竟,新闻人穆旦也仅仅只是穆旦的一个侧面,无法去理解穆旦的全部。

总的而言,从新闻人穆旦身上,我们看到了对民族国家充满的真挚的爱,对自身良心的高度自我意识与要求,明确的报业理想与坚定的不懈追求,他的实践充满着活力与信心。

参考文献:

1《丰富和丰富的痛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

3《穆旦传》,陈伯良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4《穆旦诗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5《穆旦自选诗集1937-1948》,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6《抗战时期四川的新闻界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7《峥嵘岁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8《中国现代报史资料汇辑》,重庆出版社,1996

9《中国对外传播史略》,外文出版社,2010

10《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图史》,云南教育出版社,2005 1 《穆旦传》,陈伯良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102页


相关内容

  • 论穆旦诗歌艺术精神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
  • 论穆旦诗歌艺术精神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 [摘要]: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讨论了穆旦的社会身份.对1940年代的穆旦而言,小职员的身份大于文化人的身份,这表明他处于社会文化网络的边缘位置.这一位置使得穆旦获得了一种自觉的写作立场.随后,文章非常详细地讨论穆旦的写作行为.本文将穆旦的写作行为视作一 ...

  • 穆旦诗歌中的独特意象
  • 摘要:穆旦的诗歌迥异于其他中国新诗派诗人的风格,关键在于他诗歌内容的丰富性和意象的独特性.其中意象最为重要,大胆的把现代事物纳入诗中,并且其意象的运用有着强烈的反差,对读者的心灵造成猛烈的撞击.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6/view-22938.htm �关键词:意象:独 ...

  • [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
  • <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作品的情感意蕴,形成自己的理解. 2.体会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3.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把握世人透露出的悲凉而深沉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诗歌拥有的丰富性和表现力的意象. 难点: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悲凉而深沉的情感 ...

  • 承担者的诗:俄苏诗歌的启示
  • 最初接触到俄罗斯诗歌,是在文革末期,那时在知青中流传着普希金的<致大海>.<给凯恩>.<致恰达耶夫>等诗.<致大海>这首名诗,正如人们所说,自它问世以来,它就"感动了无数热爱自由却又身处逆境的人们." 它在 中国 有好几种译本.戈宝 ...

  •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 一.填空: 鲁迅作品名称:<野草><朝花夕拾><呐喊><故乡><孔乙己><明天><端午节><而已集><彷徨><一件小事><药><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 ...

  • 中国现代诗歌中的上帝意象
  • 中国现代诗歌中的上帝意象 王本朝 内容提要 中国现代新诗在诗美和诗体上有着大胆的探索和创造.新诗的意象世界既传达了独特的现实经验,也呈现出丰富的价值想像.本文主要讨论现代诗歌关于上帝意象的想像与创造,认为现代诗人在设置和书写上帝意象的同时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生命意识和价值观念,生成了祈祷.赞美的诗歌文体 ...

  • 现代诗人有哪些
  • 席慕容(1943- ),出版的诗集有《七里香》(1981)、《无怨的青春》(1982)、《时光九篇》(1987)等。 席慕容,蒙古族女诗人。原籍内蒙古查哈尔盟明安旗。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在父亲的军旅生活中,席慕容出生于四川。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 ...

  • 阅读行动指南
  • 高中社科 基本书目 1.<语言与文化>,罗常培.北京出版社 2.<政治学的邀请>,[西]费尔南多·萨瓦特尔著.巍然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4.<律师的故事>,[美]麦克西·赞恩著,于庆生译,中国法制 ...

  • [我爱这土地][赞美]课堂教学实录
  • 民族形象的诗意探寻 民族情感的深情体验 -- 授课地点:安徽省凤台一中高二10班 课时安排:一课时 授课人:落梅飞晓霜 教学设想:通过老师问题引导.学生自由诵读讨论的方式,探寻诗人在作品中对民族形象的诗意描绘,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优秀诗人.诗歌的热情,强化学生民族情感的体验.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