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令教案

《浪淘沙令》教案

李煜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虚实对比的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表达亡国后的凄凉心境。

2、理解意象抒发情感的方法及有关的艺术手法表达感情的手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意象抒发情感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三学一教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千多年前,秋风中的西楼。一个帝皇,一个亡国的帝皇,在漫天萧瑟的梧桐叶中吟成一曲千古绝唱《虞美人》,也正是透过这忧郁、悲怆的词句,我们首次看到了李煜那张孤寂的脸。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李煜的另一首词,再次走入他的悲情世界。

二、作者简介

李煜(公元937-978),字重光,是末位帝王,故又被称作南唐后主或李后主。24岁即位南唐国君,当时南唐形势已岌岌可危,他却委曲求全,纵情声色。公元975年,在他39岁时,南唐被灭,李煜被俘虏、解押到宋都汴京,过了两年多的囚徒生活,最后被宋太宗派人赐毒酒而死。

李煜的词现存约32首,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

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 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富以自身感情,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当中的杰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他在这一时期表现出来的忧患意识,为词体注入个人和国家之感,拓展了词的艺术境界,开拓了词的抒情深度。

二、目标展示

1、体会作者虚实对比的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表达亡国后的凄凉心境。

2、理解意象抒发情感的方法及有关的艺术手法表达感情的手法。

三、自学指导(一)

(齐声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这首词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用词中的一个字来表现,即找出词眼。)

为什么而“寒”?为了体现这种寒,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

明确:

1、原因:

冷雨敲窗,春意将尽——天寒

罗衾不耐五更寒——身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心寒

——这些原因归根究底是作为亡国之君而产生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

2、意象:

潺潺冷雨,阑珊春意,无限江山,流水落花。

潺潺冷雨,阑珊春意,烘托了词人落寞的心境;江山多娇,无限美好,可惜已沦落在北宋的铁蹄下;绵绵怨恨像悠悠春水,一腔愁绪如满地落花。

点拨拓展

1、雨——烘托悲凉的心境:

“细雨梦回鸡塞远”,“寒蝉凄切,骤雨初歇,都门畅饮无绪„”, “惊风乱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布衾多年冷似铁,雨脚如麻未断绝”。

2、流水——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无尽哀伤与愁怨。

“间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3、落花——好景不长、青春易逝、人生苦短、好事难再的深沉喟叹和哀愁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四、自学指导(二)

(悲凉的心境深重而无解,“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表明了这一番感受是在梦醒之后产生的。)

再读诗歌:作者先点景,再点观景的人,最后点出做梦,这样的表述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明确:

五更时分,门帘外,细雨滴落,这是梦后事;忘却自己的身份,一晌贪欢,这是梦中事。潺潺细雨、阑珊春意、阵阵寒意惊醒了词人,使他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境况中来。作者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以梦的短,写现实之长;以梦的欢,写现实的悲;以梦中的主,写现实的客。表达了词人沦为亡国奴的孤寂凄凉。而梦里梦外的虚与实对比更清晰地揭示了现实境况的凄凉和悲惨。

五、合作释疑

(尽管留恋梦里那一刹那间的快乐,但现实终归是现实,无法再回归,那么如何来排遣内心的悲伤呢?“独自莫凭阑”。)

对于这个“莫”字,有两种解释,P57 第3题。

明确:

两种理解都通。

“莫凭阑”,是因为作者有凭阑的经历,知道凭阑之后会让自己感到伤心,所以才劝自己不要再去凭阑。表达了词人对亡国的深深悔恨和对故国难回的深沉悲哀以及现实的无限凄凉之情。

但理解为“暮凭阑”更好。理由如下:第一,这首词从时间顺序来看是由黎明写到黄昏,作“暮”字比较自然,而且与下文“无限江山”相连贯,“江山”在望,别易会难,正是凭阑时所见所感;如果说不要凭阑,却又说“无限江山”,上下文就有点不接气了。第二,从声调音节来看,一句词用“独”、 “莫”两个入声字,显得十分急促,听起来不美;不如连用 “自”、“暮”两个去声字,反而显得心情格外沉重。第三,这凭阑所见到的“无限江山”并不属于自己所有,这才有了下文“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感叹。这样理解,似乎更顺理成章,更深刻,更显得悲怨凄凉, 也显然比“不要凭阑”更有意境。

最后,词人以生动的比喻,进一步把复杂的感情推向高潮,落红逐水流,春光已逝去,好景一去不复返。从前在“天上”过着自在自由的帝王生活,而今在“人间”却是暗无天日的俘虏生活,一天一地,差别是何等巨大!让人回味。

六、总结

1、艺术特色

1)对比

欢乐与痛苦,天上与人间,梦境与现实。

2)倒叙

先写梦醒,再写梦境。

2、李后主因有赤子之心,所以情真意切,表达出亡国之苦,真挚动人。且能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传达出人类共有的情感体验。如“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等。

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词人的传统,又受了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李煜之前,词以艳情为主,内容浅薄,即使寄寓一点怀抱,也大都用比兴手法,隐而不露。而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情真语挚。所以王国维说:

七、当堂检测

背诵本词。

八、板书设计

梦醒 梦中 倒叙、虚实结合

寒——亡国被囚 莫凭阑

流水落花 悲伤、无奈

九、教学反思

《浪淘沙令》教案

李煜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虚实对比的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表达亡国后的凄凉心境。

2、理解意象抒发情感的方法及有关的艺术手法表达感情的手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意象抒发情感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三学一教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千多年前,秋风中的西楼。一个帝皇,一个亡国的帝皇,在漫天萧瑟的梧桐叶中吟成一曲千古绝唱《虞美人》,也正是透过这忧郁、悲怆的词句,我们首次看到了李煜那张孤寂的脸。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李煜的另一首词,再次走入他的悲情世界。

二、作者简介

李煜(公元937-978),字重光,是末位帝王,故又被称作南唐后主或李后主。24岁即位南唐国君,当时南唐形势已岌岌可危,他却委曲求全,纵情声色。公元975年,在他39岁时,南唐被灭,李煜被俘虏、解押到宋都汴京,过了两年多的囚徒生活,最后被宋太宗派人赐毒酒而死。

李煜的词现存约32首,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

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 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富以自身感情,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当中的杰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他在这一时期表现出来的忧患意识,为词体注入个人和国家之感,拓展了词的艺术境界,开拓了词的抒情深度。

二、目标展示

1、体会作者虚实对比的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表达亡国后的凄凉心境。

2、理解意象抒发情感的方法及有关的艺术手法表达感情的手法。

三、自学指导(一)

(齐声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这首词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用词中的一个字来表现,即找出词眼。)

为什么而“寒”?为了体现这种寒,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

明确:

1、原因:

冷雨敲窗,春意将尽——天寒

罗衾不耐五更寒——身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心寒

——这些原因归根究底是作为亡国之君而产生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

2、意象:

潺潺冷雨,阑珊春意,无限江山,流水落花。

潺潺冷雨,阑珊春意,烘托了词人落寞的心境;江山多娇,无限美好,可惜已沦落在北宋的铁蹄下;绵绵怨恨像悠悠春水,一腔愁绪如满地落花。

点拨拓展

1、雨——烘托悲凉的心境:

“细雨梦回鸡塞远”,“寒蝉凄切,骤雨初歇,都门畅饮无绪„”, “惊风乱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布衾多年冷似铁,雨脚如麻未断绝”。

2、流水——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无尽哀伤与愁怨。

“间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3、落花——好景不长、青春易逝、人生苦短、好事难再的深沉喟叹和哀愁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四、自学指导(二)

(悲凉的心境深重而无解,“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表明了这一番感受是在梦醒之后产生的。)

再读诗歌:作者先点景,再点观景的人,最后点出做梦,这样的表述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明确:

五更时分,门帘外,细雨滴落,这是梦后事;忘却自己的身份,一晌贪欢,这是梦中事。潺潺细雨、阑珊春意、阵阵寒意惊醒了词人,使他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境况中来。作者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以梦的短,写现实之长;以梦的欢,写现实的悲;以梦中的主,写现实的客。表达了词人沦为亡国奴的孤寂凄凉。而梦里梦外的虚与实对比更清晰地揭示了现实境况的凄凉和悲惨。

五、合作释疑

(尽管留恋梦里那一刹那间的快乐,但现实终归是现实,无法再回归,那么如何来排遣内心的悲伤呢?“独自莫凭阑”。)

对于这个“莫”字,有两种解释,P57 第3题。

明确:

两种理解都通。

“莫凭阑”,是因为作者有凭阑的经历,知道凭阑之后会让自己感到伤心,所以才劝自己不要再去凭阑。表达了词人对亡国的深深悔恨和对故国难回的深沉悲哀以及现实的无限凄凉之情。

但理解为“暮凭阑”更好。理由如下:第一,这首词从时间顺序来看是由黎明写到黄昏,作“暮”字比较自然,而且与下文“无限江山”相连贯,“江山”在望,别易会难,正是凭阑时所见所感;如果说不要凭阑,却又说“无限江山”,上下文就有点不接气了。第二,从声调音节来看,一句词用“独”、 “莫”两个入声字,显得十分急促,听起来不美;不如连用 “自”、“暮”两个去声字,反而显得心情格外沉重。第三,这凭阑所见到的“无限江山”并不属于自己所有,这才有了下文“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感叹。这样理解,似乎更顺理成章,更深刻,更显得悲怨凄凉, 也显然比“不要凭阑”更有意境。

最后,词人以生动的比喻,进一步把复杂的感情推向高潮,落红逐水流,春光已逝去,好景一去不复返。从前在“天上”过着自在自由的帝王生活,而今在“人间”却是暗无天日的俘虏生活,一天一地,差别是何等巨大!让人回味。

六、总结

1、艺术特色

1)对比

欢乐与痛苦,天上与人间,梦境与现实。

2)倒叙

先写梦醒,再写梦境。

2、李后主因有赤子之心,所以情真意切,表达出亡国之苦,真挚动人。且能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传达出人类共有的情感体验。如“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等。

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词人的传统,又受了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李煜之前,词以艳情为主,内容浅薄,即使寄寓一点怀抱,也大都用比兴手法,隐而不露。而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情真语挚。所以王国维说:

七、当堂检测

背诵本词。

八、板书设计

梦醒 梦中 倒叙、虚实结合

寒——亡国被囚 莫凭阑

流水落花 悲伤、无奈

九、教学反思


相关内容

  • 李煜[浪淘沙令]教案
  • 李煜<浪淘沙令>教案 一.知识与能力 1.能通过李煜词的鉴赏,初步了解南唐词的艺术特色. 2.了解李煜词在词发展史上的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品读.体会,鉴赏<浪淘沙令>,体会作者虚实对比的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表达亡国后的凄凉心境的惊人的艺术魅力. 2.通过自读, ...

  • [唐诗六首1]教案
  • <唐诗六首 1>教案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轨道 1301 班.电子 1301 班.电子 1302 班 课时安排 授课类型 2 课时 理论 学生主体高一年级的学生, 对唐诗宋词有一定的积淀, 唐代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创 作的高峰,选入教材的诗歌也都是名篇佳作,学生学习有一 ...

  •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
  •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江苏省震泽中学 刘丽华 教学目标: 1.  通过评点.研讨版本中字词的不同而把握词的内容. 2.  与<赤壁赋>进行比较阅读,把握苏轼的情感.对苏轼情感的分析,言之成理即可,不强求统一. 一.导入 1.  展示苏轼书法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书法作 ...

  • 绝句[迟日江山丽]教案设计及反思
  • <绝句>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绝句>. 2.了解古诗大意,感受春天的美丽. 3.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绝句>. 2.了解古诗大意,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孩子们,当我们想到最亲爱 ...

  • 行路难教案
  • 金华 ◎ 总体构思 这篇课文集录的五首古代诗词,作者涉及唐宋明三代,风格各不相同,表现手法多种多样,语言生动优美,意境深邃悠远.从不同角度表述了作者的心志,抒发了人生情怀.课文综合运用多种修辞,引用的典故较多,音韵铿锵有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宜立足于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把握作品的意旨,在整体感悟基础 ...

  • 因特网教案
  •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因特网 2.掌握上网的方式及应具务的设备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 网络的概念及作用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网络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从我们刚开始学习计算机至今,我们已经学习了计算机的许多知识,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现在以进入了网络时代,现 ...

  •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文总目录
  •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文总目录 第一册(北师大版) 上学了 1.字与画 日 月 水 火 山 石 田 土 人 口 目 木 禾 竹 马 鸟鱼 语文天地 2.学写字 学写字 语文天地 3.数字 数字歌 山村 语文天地 4.家 我的家 家 语文天地 5.字与拼音(一) a o e i u ü 咏鹅 小书架 6. ...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与习作一教案
  •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播放课件.(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地方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部分山川风物的图片.文字资料)说说自己的向往:最想去哪里?了解哪里? 2.伟大祖国幅员辽阔,江南水乡,塞外风光,西部高原,独特的地理特色,迥异的风土人情,作为中国人,我们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 二.明确主题,出谋划 ...

  • 六年级语文复习教案(五)
  • 复习教案(五)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第五组课文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单元19个生字新词,读读记记词语 2 在描写鲁迅先生的文章中了解鲁迅是个怎样的人,懂得鲁迅的其他作品. 3 学会用加小标题的方法概括事件内容 4 能在学习课文中与阅读链接联系,掌握鲁迅先生的鲜明的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