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花鸟画的意境

浅谈中国花鸟画的意境

在中国画中,凡以花卉、花鸟、鱼虫等为描绘对象的画,称之为花鸟画。

花鸟画中的画法中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种。

工笔花鸟画即用浓、淡墨勾勒动象,再深浅分层次着色;

写意花鸟画即用简练概括的手法绘写对象;

介于工笔和写意之间的就称为兼工带写。

意境是中国花鸟画的灵魂, 中国花鸟画有其两千多年的历史, 从五代以前工笔重彩为主, 以徐熙为代表的落墨野逸花鸟画派, 在当时社会不受人们的重视发展相对缓慢, 至宋, 元两代, 文人士大夫入主画坛, 中国画意境创造成为优良传统。水墨写意的流行, 一直到明清以至到现代, 中国花鸟画迅速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意境是艺术家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相渗透构成的灵魂。”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 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 又须的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 才能一往情深, 深入万物的核心, 所谓“得其环中”。超旷空灵, 才能如境中花, 水中羚羊挂角, 无迹可寻, 所谓“超以像外”。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空不异色, 这不但是盛唐人的诗境, 也是宋的画境。意境作为一种美学概念, 对中国绘画有着必然的影响。于是中国绘画对意境的追求既自觉、持久, 又广泛、高远, 花鸟画亦不例外。当我们站在一幅优秀的花鸟画面前时, 首先吸引我们的并不是作品笔墨如何的精湛、色彩如何的艳丽, 而是画中所释放出来的某种特殊的意韵和气韵。那种出自内心的震撼, 是我们难用言语来表达的, 在这样的画作前, 我们只有用心去领悟, 透过经营的意象和其它因素感受画作的气韵和意韵, 这便是花鸟画的灵魂, 花鸟画的意境。其意境美表现在:

1、有气韵则有生动

2、因心而境

3、无画处皆成妙境

4、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五代

写生珍禽图是黄筌传世的重要作品。画家用细密的线条和浓丽的色彩描绘了大自然中的众多生灵,在尺幅不大的绢素上画了昆虫、鸟雀及龟类共24只,均以细劲的线条画出轮廓,然后赋以色彩。这些动物造型准确、严谨,特征鲜明。鸟雀或静立,或展翅,或滑翔,动作各异,生动活泼;昆虫有大有小,小的虽仅似豆粒,却刻划得十分精细,须爪毕现,双翅呈透明状,鲜活如生;两只乌龟是以侧上方俯视的角度进行描绘,前后的透视关系准确精到,显示了作者娴熟的造型能力和精湛的笔墨技巧,令人赞叹不已。图中画了鹡鸰、麻雀、鸠、龟、昆虫等动物二十余件,排列无序,但每一件动物都刻画得十分精确、细微,甚至从透视角度观之也无懈可击。标志着中国画中的花鸟画从早期的粗拙至此已经臻于精美,中国的花鸟画家已经具备完善的写实能力。勾廓填彩,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方法,但与早于此图的唐代人物画与山水画相比较,此图勾轮廓的墨线大都非常轻细,似无痕迹,所赋色彩,也明显区别于唐画的浓烈艳丽,而是以淡墨轻色,层层敷染,更重质感。这种绘画风格,注重表达物象的精微、逼真,似乎有些接近于现代的照相再现。 画面中24只小动物均匀地分布,它们之间并无关联,亦无一个统一的主题。仅从这幅稿本上即可了解黄筌的作品之精妙,可以想象到黄氏其它作品的巨大魅力。

北宋 芙蓉锦鸡图

此图画秋天清爽宜人之景,以花蝶、锦鸡构成画面。画中锦鸡落处,芙蓉摇曳下坠之状逼真如实,锦鸡视线之际,双蝶欢舞,相映成趣。赵佶自题:“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鷖”。作者意旨:借鸡的五种自然天性宣扬人的五种道德品性。一,

鸡身上的花纹表示有文化。二,雄鸡的模样很英武。三,雄鸡打架很勇猛。四,母鸡护小鸡很仁慈。五,雄鸡报晓很守时,表示守信用。这些都是他对大臣的要求。画家的表现手法十分生动,一只锦鸡纵身上攀,压弯了芙蓉枝,表现出了锦鸡的重量感。赵佶的美学思想于绘画中注重诗意的含蕴回味和观察事物的精细入微以及写实表现的传神精切,于此展现得一览无余。工笔画之典雅与匠俗区分,其关键就在于胸怀修养的内营,运笔的动力节奏感和诗意的构成。观《芙蓉锦鸡图》,诚然如是。赵佶所为,典雅浓丽,诗意画意,俱显上乘。后人虽疑非赵佶所作,但这丝毫不影响此作的精湛技艺和精神境界,仍不愧是中国绘画史上院体画的上乘之作

宋吴炳出水芙蓉图

此图绘出水荷花一朵,淡红色晕染,花下亲以绿叶,叶下荷梗三枝。作者用俯视特写手法,描绘出荷花的雍容外貌和出污泥而不染的特质。全图笔法精工,设色艳丽,不见墨笔勾痕,是南宋院体画中的精品。图中红花绿叶占据整个画面,这种丰满的构图如肖像般使我们能直观地欣赏这娇嫩柔美的荷花。细腻的笔调把荷花的清纯高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表现得入木三分。是我国古代花鸟画中少有的精品。 一朵盛开的粉红色荷花占据整个画面,在碧绿的荷叶映衬下抢眼而夺目,布局、设色端庄大气,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气质表现得十分完美。莲瓣的描绘技法类似后世的“没骨”法,不见勾勒之迹,渲染出花瓣既轻盈又腴润的质感。画家的写实功力极为扎实,每片莲瓣的形状、角度、色泽和光感都安排得无懈可击。至于瓣上红丝、蕊端腻粉,也一一仔细料理,微妙之处,使人叹为神工!

元花鸟画

元代的许多山水画家也兼擅花鸟,画家们更加注重画面的自然天趣,设色也比较素雅。工笔花鸟则没有得到大的发展,钱选、陈琳、王渊、张中等人以花鸟闻名。他们都是在前代的院体基础之上进行了改变和突破。

随着南宋政权的灭亡,蒙族统治的建立,元朝成为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元朝实行民族压迫政策,不设宫廷画院,使得许多汉族文人、画家仕途无门,他们大多不问政治,处世消极,追求归隐山林的生活,并借诸山水、花鸟画排解胸中抑郁,沉迷于笔墨绢素之间。元代画家还常在画上题诗,它是画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之丰富和深化作品的内涵,最终形成独特的诗、书、画合一的艺术形式。

王冕能诗善画,尤工于墨梅,继承了南宋扬无咎之法并推崇华光和尚所画梅花,自成一家,以胭脂作没骨梅花是其首创。他的画梅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并著有《梅谱》传世,总结了前人及自己的画梅经验。传世主要梅花作品有《墨梅图》。《墨梅图》是《元五家合绘》卷中的一段,纸本墨笔,画枝干挺秀的梅花一枝,穿插得势,淡墨点花瓣,浓墨勾蕊,显得极为清润。并有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诗画相得益彰,画家借画墨梅标榜自己清高孤洁的思想。

明 墨葡萄图

画上题诗,题得好,不只是锦上添花,还可以使平凡的画材成为不平凡,故云"妙款一字抵千金"。《墨葡萄图》之所以能广为传诵,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画上题诗。 《墨葡萄图》水墨大写意,笔墨酣畅,布局奇特,老藤错落低垂,串串葡萄倒挂枝头,晶莹欲滴,茂叶以大块水墨点成,信笔挥洒,任乎性情,意趣横生,风格疏放,不求形似而得其神似。画面上方以行次敧斜的草书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表达了画家的狂放洒脱和愤世嫉俗,传达出一位落泊怅然的文人形象,葡萄在徐渭笔下,成了主体价值的象征。 《墨葡萄图》上的题诗,正是徐渭才情满腹而不得施展,历经劫难,心中愤懑悲歌的不平之鸣!

清《荷花水鸟图》是清代杰出画家朱耷的作品。该作品描述的意境是:孤石倒立,疏荷

斜挂,一只翻着白眼的缩脖水鸟独立于小头朝下的怪石之上。

善画花花鸟竹木,以简略见胜,独出新奇。书法古朴,有晋唐之风。写意花鸟画脱胎于明林良、徐渭等人,笔墨精练,含蓄蕴藉,丰富多彩、淋漓痛快、自成一格。画山水,大都是荒岭怪石,表现了“残山剩水,地寒天荒”的境界。画花卉多写芭蕉、枯荷、古松;画鸟,多无名之鸟,画鱼,多无名之鱼,大都形象怪诞,表情奇特,冷酷逼人。表现出作者的高傲、冷漠和仇视现实的精神状态。他的书法亦能博采众美,独标一格,具有点划流美、挺稻遒劲的风神。

从朱耷《荷花水鸟图》这一类作品中,人们很容易察觉作者怪诞、冷漠、高傲、孤独、白眼向人的个性特征。他作画常取枯枝败叶,孤影怪石,表现他心中那种残山剩水,地老天荒的精神世界。但他作画的“纯用减笔”和笔墨酣畅,内蕴胸逸,心手通贯的表现效果,则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从抽象继承法的角度讲,这对中国画创作、笔墨形式和大写意花鸟画发展是有一定贡献的。

梅花图

此图用笔二三,屈指可数,笔简意赅,以至极意。画上签署的落款为“八大山人”,看起来却像“笑之”。表明了画家作为明代皇室后裔对清政府的一种不从和嘲讽心态。仅绘一枝梅,仅有四朵梅花在梅枝上很孤立地绽放,揭示了画家的孤独心理和落寞的心态。

当代中国花鸟花在“借古喻今”“引西韵中”的同时与意境美的表现手法相结合, 使画面的情调统一起来。使其展示出更广阔可见与不可见审美图景, 更加丰富中国花鸟画的绘画语言来创造意境服务。让我们享受那充满诗意, 安雅宁静的情趣, 动人的意境, 散发出感人的艺术魅力, 陶冶心灵唤起我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浅谈中国花鸟画的意境

在中国画中,凡以花卉、花鸟、鱼虫等为描绘对象的画,称之为花鸟画。

花鸟画中的画法中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种。

工笔花鸟画即用浓、淡墨勾勒动象,再深浅分层次着色;

写意花鸟画即用简练概括的手法绘写对象;

介于工笔和写意之间的就称为兼工带写。

意境是中国花鸟画的灵魂, 中国花鸟画有其两千多年的历史, 从五代以前工笔重彩为主, 以徐熙为代表的落墨野逸花鸟画派, 在当时社会不受人们的重视发展相对缓慢, 至宋, 元两代, 文人士大夫入主画坛, 中国画意境创造成为优良传统。水墨写意的流行, 一直到明清以至到现代, 中国花鸟画迅速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意境是艺术家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相渗透构成的灵魂。”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 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 又须的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 才能一往情深, 深入万物的核心, 所谓“得其环中”。超旷空灵, 才能如境中花, 水中羚羊挂角, 无迹可寻, 所谓“超以像外”。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空不异色, 这不但是盛唐人的诗境, 也是宋的画境。意境作为一种美学概念, 对中国绘画有着必然的影响。于是中国绘画对意境的追求既自觉、持久, 又广泛、高远, 花鸟画亦不例外。当我们站在一幅优秀的花鸟画面前时, 首先吸引我们的并不是作品笔墨如何的精湛、色彩如何的艳丽, 而是画中所释放出来的某种特殊的意韵和气韵。那种出自内心的震撼, 是我们难用言语来表达的, 在这样的画作前, 我们只有用心去领悟, 透过经营的意象和其它因素感受画作的气韵和意韵, 这便是花鸟画的灵魂, 花鸟画的意境。其意境美表现在:

1、有气韵则有生动

2、因心而境

3、无画处皆成妙境

4、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五代

写生珍禽图是黄筌传世的重要作品。画家用细密的线条和浓丽的色彩描绘了大自然中的众多生灵,在尺幅不大的绢素上画了昆虫、鸟雀及龟类共24只,均以细劲的线条画出轮廓,然后赋以色彩。这些动物造型准确、严谨,特征鲜明。鸟雀或静立,或展翅,或滑翔,动作各异,生动活泼;昆虫有大有小,小的虽仅似豆粒,却刻划得十分精细,须爪毕现,双翅呈透明状,鲜活如生;两只乌龟是以侧上方俯视的角度进行描绘,前后的透视关系准确精到,显示了作者娴熟的造型能力和精湛的笔墨技巧,令人赞叹不已。图中画了鹡鸰、麻雀、鸠、龟、昆虫等动物二十余件,排列无序,但每一件动物都刻画得十分精确、细微,甚至从透视角度观之也无懈可击。标志着中国画中的花鸟画从早期的粗拙至此已经臻于精美,中国的花鸟画家已经具备完善的写实能力。勾廓填彩,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方法,但与早于此图的唐代人物画与山水画相比较,此图勾轮廓的墨线大都非常轻细,似无痕迹,所赋色彩,也明显区别于唐画的浓烈艳丽,而是以淡墨轻色,层层敷染,更重质感。这种绘画风格,注重表达物象的精微、逼真,似乎有些接近于现代的照相再现。 画面中24只小动物均匀地分布,它们之间并无关联,亦无一个统一的主题。仅从这幅稿本上即可了解黄筌的作品之精妙,可以想象到黄氏其它作品的巨大魅力。

北宋 芙蓉锦鸡图

此图画秋天清爽宜人之景,以花蝶、锦鸡构成画面。画中锦鸡落处,芙蓉摇曳下坠之状逼真如实,锦鸡视线之际,双蝶欢舞,相映成趣。赵佶自题:“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鷖”。作者意旨:借鸡的五种自然天性宣扬人的五种道德品性。一,

鸡身上的花纹表示有文化。二,雄鸡的模样很英武。三,雄鸡打架很勇猛。四,母鸡护小鸡很仁慈。五,雄鸡报晓很守时,表示守信用。这些都是他对大臣的要求。画家的表现手法十分生动,一只锦鸡纵身上攀,压弯了芙蓉枝,表现出了锦鸡的重量感。赵佶的美学思想于绘画中注重诗意的含蕴回味和观察事物的精细入微以及写实表现的传神精切,于此展现得一览无余。工笔画之典雅与匠俗区分,其关键就在于胸怀修养的内营,运笔的动力节奏感和诗意的构成。观《芙蓉锦鸡图》,诚然如是。赵佶所为,典雅浓丽,诗意画意,俱显上乘。后人虽疑非赵佶所作,但这丝毫不影响此作的精湛技艺和精神境界,仍不愧是中国绘画史上院体画的上乘之作

宋吴炳出水芙蓉图

此图绘出水荷花一朵,淡红色晕染,花下亲以绿叶,叶下荷梗三枝。作者用俯视特写手法,描绘出荷花的雍容外貌和出污泥而不染的特质。全图笔法精工,设色艳丽,不见墨笔勾痕,是南宋院体画中的精品。图中红花绿叶占据整个画面,这种丰满的构图如肖像般使我们能直观地欣赏这娇嫩柔美的荷花。细腻的笔调把荷花的清纯高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表现得入木三分。是我国古代花鸟画中少有的精品。 一朵盛开的粉红色荷花占据整个画面,在碧绿的荷叶映衬下抢眼而夺目,布局、设色端庄大气,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气质表现得十分完美。莲瓣的描绘技法类似后世的“没骨”法,不见勾勒之迹,渲染出花瓣既轻盈又腴润的质感。画家的写实功力极为扎实,每片莲瓣的形状、角度、色泽和光感都安排得无懈可击。至于瓣上红丝、蕊端腻粉,也一一仔细料理,微妙之处,使人叹为神工!

元花鸟画

元代的许多山水画家也兼擅花鸟,画家们更加注重画面的自然天趣,设色也比较素雅。工笔花鸟则没有得到大的发展,钱选、陈琳、王渊、张中等人以花鸟闻名。他们都是在前代的院体基础之上进行了改变和突破。

随着南宋政权的灭亡,蒙族统治的建立,元朝成为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元朝实行民族压迫政策,不设宫廷画院,使得许多汉族文人、画家仕途无门,他们大多不问政治,处世消极,追求归隐山林的生活,并借诸山水、花鸟画排解胸中抑郁,沉迷于笔墨绢素之间。元代画家还常在画上题诗,它是画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之丰富和深化作品的内涵,最终形成独特的诗、书、画合一的艺术形式。

王冕能诗善画,尤工于墨梅,继承了南宋扬无咎之法并推崇华光和尚所画梅花,自成一家,以胭脂作没骨梅花是其首创。他的画梅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并著有《梅谱》传世,总结了前人及自己的画梅经验。传世主要梅花作品有《墨梅图》。《墨梅图》是《元五家合绘》卷中的一段,纸本墨笔,画枝干挺秀的梅花一枝,穿插得势,淡墨点花瓣,浓墨勾蕊,显得极为清润。并有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诗画相得益彰,画家借画墨梅标榜自己清高孤洁的思想。

明 墨葡萄图

画上题诗,题得好,不只是锦上添花,还可以使平凡的画材成为不平凡,故云"妙款一字抵千金"。《墨葡萄图》之所以能广为传诵,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画上题诗。 《墨葡萄图》水墨大写意,笔墨酣畅,布局奇特,老藤错落低垂,串串葡萄倒挂枝头,晶莹欲滴,茂叶以大块水墨点成,信笔挥洒,任乎性情,意趣横生,风格疏放,不求形似而得其神似。画面上方以行次敧斜的草书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表达了画家的狂放洒脱和愤世嫉俗,传达出一位落泊怅然的文人形象,葡萄在徐渭笔下,成了主体价值的象征。 《墨葡萄图》上的题诗,正是徐渭才情满腹而不得施展,历经劫难,心中愤懑悲歌的不平之鸣!

清《荷花水鸟图》是清代杰出画家朱耷的作品。该作品描述的意境是:孤石倒立,疏荷

斜挂,一只翻着白眼的缩脖水鸟独立于小头朝下的怪石之上。

善画花花鸟竹木,以简略见胜,独出新奇。书法古朴,有晋唐之风。写意花鸟画脱胎于明林良、徐渭等人,笔墨精练,含蓄蕴藉,丰富多彩、淋漓痛快、自成一格。画山水,大都是荒岭怪石,表现了“残山剩水,地寒天荒”的境界。画花卉多写芭蕉、枯荷、古松;画鸟,多无名之鸟,画鱼,多无名之鱼,大都形象怪诞,表情奇特,冷酷逼人。表现出作者的高傲、冷漠和仇视现实的精神状态。他的书法亦能博采众美,独标一格,具有点划流美、挺稻遒劲的风神。

从朱耷《荷花水鸟图》这一类作品中,人们很容易察觉作者怪诞、冷漠、高傲、孤独、白眼向人的个性特征。他作画常取枯枝败叶,孤影怪石,表现他心中那种残山剩水,地老天荒的精神世界。但他作画的“纯用减笔”和笔墨酣畅,内蕴胸逸,心手通贯的表现效果,则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从抽象继承法的角度讲,这对中国画创作、笔墨形式和大写意花鸟画发展是有一定贡献的。

梅花图

此图用笔二三,屈指可数,笔简意赅,以至极意。画上签署的落款为“八大山人”,看起来却像“笑之”。表明了画家作为明代皇室后裔对清政府的一种不从和嘲讽心态。仅绘一枝梅,仅有四朵梅花在梅枝上很孤立地绽放,揭示了画家的孤独心理和落寞的心态。

当代中国花鸟花在“借古喻今”“引西韵中”的同时与意境美的表现手法相结合, 使画面的情调统一起来。使其展示出更广阔可见与不可见审美图景, 更加丰富中国花鸟画的绘画语言来创造意境服务。让我们享受那充满诗意, 安雅宁静的情趣, 动人的意境, 散发出感人的艺术魅力, 陶冶心灵唤起我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相关内容

  • 美术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 美术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1. 中国工笔花鸟画的意境之美 2. 中国画人物画的笔墨之韵 3. 八大山人笔墨研究及对现代花鸟创作的影响 4. 浅谈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美术的运用 5. 论意境美在苏轼绘画中的表现与研究 6. 石涛"一画论"的精神内涵 7. 浅谈中国 ...

  • 客厅挂什么画比较好 工笔花鸟画人们最爱
  • 大师的艺术品不但有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还需具备独特性; 有品位的人,当然选大师的艺术品.-- 易从网 每幅字画的挂画位置都影响着整个家居风水好跟坏. 所以挂字画前首先要了解家里每个人的在家族里所属的位置, 如果按照这个位置挂一幅画的, 这幅画可以催旺您的五行, 那这幅画就是一幅很好的风水画了. 还有 ...

  • 写意花鸟画创作技法
  • 写意花鸟画创作技法 花鸟画的继承与创新 要创作出新时代的花鸟画,使自己的作品思想新.意境新.技法新.情调美,不但要在取材内容上反映客观现实,富有思想性,还要在表现形式上,在构图.赋彩.笔墨技法方面有创新精神.要根据新的主题.题材.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创造新的技法,为传统的表现技法输入新血液.因为,花 ...

  • 浅析国画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
  • 国画,即中国画,是属于东方独具风格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它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将空间与时间合二为一:运用生动的笔墨情韵,在画幅上展现出一种天人合一,气势流畅,灵动多情的美.中国画强调对万事万物的关注和物我合一,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也传承了华夏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无论是草长莺飞,蜻蜓点水:还 ...

  • 意境的鉴赏
  • 浅谈文人画的意境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陈衡恪曾解释文人画时讲"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它不与中国画三门: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也不在技法上与工.写有所区分.他是中国绘画大范围中山水也好,花鸟也好,人物也好的一个交集. ...

  • 美术学院 隋超 古典文学中的诗词美对中国画的影响
  • 古典文学中的诗词美对中国画的影响 关键词:诗情画意.意境美.含蓄美.萧散美 在文人画运动之后,"诗书画印"四绝已成为中国传统艺术一枝独秀的审美形态."丹青吟咏,妙处相资",独特的文学情味,书法的意兴,空白处予以印章的点缀,融多种艺术于一炉,相互生辉,完美体现了 ...

  • 明代沈周的绘画风格与造诣述要_陈祖贵
  • 博WENBOKAOGU 明代沈周的绘画风格与造诣述要 □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陈祖贵 摘要沈周是我国明代的杰出书画家,他的传世作品有<沧州趣图>.<秋林话旧图>.<庐山高图>等,并著有<客座新闻>.<石田 集>等大作.本文拟述要沈周的绘画风格 ...

  • 草木有情 人亦有知
  • 草木有情 人亦有知 悲秋风于落叶,感春华而兴情:高山激流令人顿生豪气,长河落日使人感其雄浑--这即是情景交融.物我两忘之境.物与情相交融,诉诸歌咏即为诗歌,形诸笔端即为绘画.故此,无论赋诗抑或作画,首先是结缘于物,之后是动之于情,而后才有了那些千古名篇.不朽经典.天津画家李云涛在自己的作品中&quo ...

  • 中国美术史魏晋南北朝
  •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发展有什么新特点? 1.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艺术勃然兴起,丰富了我国民族传统艺术. 2.人物画在继承汉代绘画传统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注重传神,以线为造型基础的方法不仅在艺术实践中贯穿始终,而且进一步提高到理论上的充分肯定. 3.山水逐渐从人物背景中分化出来,作为一种独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