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面临着传染病的严重挑战。一方面,一些过去基本控制的传染病又卷土重来;另一方面,随着自然、社会因素的变化,新的传染病又不断出现。近30多年来,世界上出现了40余种过去从未认识的传染病。在我国已经发现的新发传染病有艾滋病、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 感染、O139 霍乱、军团病、空肠弯曲菌腹泻、莱姆病、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感染、汉坦病毒肾综合征出血热、新型肝炎、肺炎衣原体感染、小隐孢子虫感染腹泻、汉赛巴通体感染的猫抓病、管圆线虫病等。在国外已有报道, 在国内还没有发现的新发传染病有人类克雅病、埃博拉出血热、立克病毒脑炎、拉沙热、裂谷热、埃立克体感染等 。所以我国面临着新老传染病的双重威胁, 和传染病的较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新发传染病的特点
新发传染病往往具有流行范围广,影响因素多的特点,如莱姆病、军团病、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呈全球分布,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在32个国家和地区出现,疯牛病在欧洲22个国家流行。同时,生物、自然和社会等因素可对新发传染病的传播范围、传播途径产生影响,如局限在非洲等地区的西尼罗热病毒脑炎和猴痘却在美国出现暴发流行。
一些新发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方式复杂的特点。埃博拉出血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疾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西尼罗病毒脑炎可经蚊子叮咬而传播;O139霍乱主要通过水传播引起暴发流行。近年来新发传染病的传播方式呈现复杂化的趋势,如2003年12月17日,英国政府宣布了一名因输血感染疯牛病的病例,打破了人类的常规认识。
一些新发传染病与动物关系密切。野生动物是马尔堡出血热、拉萨热、西尼罗河病毒脑炎等病原体的宿主;莱姆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病原体的宿主是鼠类;猫抓病、疯牛病、禽流感等疾病与畜禽有关。
新发传染病病死率高,危害大。埃博拉出血热、汉坦病毒肺综合征、军团病、人禽流感等疾病的病死率很高。同时,新发传染病引起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巨大,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引起新发传染病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等,但以病毒性传染病居多,变异快,抵抗力强,给防治工作带来较大困难,如引起疯牛病的阮病毒,对所有杀灭病毒的物理、化学因素均有较强的抵抗力,在136摄氏度高温和2小时的高压下才能将其灭活。
二、新发传染病的影响因素
病原微生物为了适应新的生态环境而发生变异,使一些不致病的毒株变为致病的毒株,弱毒株变为强毒株,或演化形成新的病原微生物,或产生抗药性,从而导致新发传染病的发生。如变异株引起霍乱和流感的暴发和流行,耐药株引起疟疾、登革热、结核的再发等。 全球气候变暖一方面改变了虫媒的地区分布,增强虫媒繁殖的速度与侵袭力,缩短病原体在人体外的繁殖时间,使虫媒性新发传染病频发;另一方面,可影响经食物和水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如霍乱。此外,全球气候变暖也可使亚热带流行的传染病北移,使原本没有亚热带传染病的地区出现了新疫情。
砍伐森林、修建水坝等人类活动可以造成生态环境的改变,引起新发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另外,人口流动、性乱和吸毒等不良的行为方式的改变、抗生素的滥用等也增加了新发传染病发生和传播的危险性。
三、人口流动与新发传染病的关系
人口增长和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致使数亿人居住环境卫生恶化, 疾病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人们向拥挤的城市迁移而肆虐。容易在人群中传播的疾病如流感都容易在城市中流行。
贫穷、战争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大规模人口迁徙, 并使许多人得不到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和药物, 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 而已有医疗卫生体系不足, 会使一些已经得到控制的传染病死灰复燃。 人口快速增长也可导致人口密度增加、结构变化、大量流动和城市化, 加剧了传染病发生、传播和蔓延。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手段的提高, 新的医疗设备、动物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等广泛使用, 也加速了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扩散、变异和进化, 出现一系列新的致命新病原体感染传播。
我国人口众多, 人员跨区域流动性大、流动数量多, 城市化加剧等也使得人群感染疾病几率及传播速度加快。并且由于我国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国际化贸易迅速、出国旅游市场兴旺等导致人员流动数量和范围激增, 活动范围变大, 使新发传染病从境外传入的危险加大。
根据多项关于流动人口的研究结果, 在多数地区, 传染病发病率最高的几种疾病集中于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结核、淋病、疟疾和麻疹等。流动人口发病主要受到流入地传染病影响, 因此, 在不同地区发病率排位会有所差异: 上海、珠海等南方城市前3 位传染病为淋病、结核、病毒性肝炎; 而在北京等北方城市为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和淋病。按照上升速度排位, 淋病发病率排第1 位, 这与流动人口的危险性行为较多有密切关系。
四、我国对新发传染病的防控措施
中国是深受新发传染病影响的国家。中国政府始终把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我们在新发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依靠法制,依靠科学,依靠群众,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一是依法开展新发传染病防控工作。修订了《传染病防治法》,出台了《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建立了一系列应急机制和应急预案。二是建立新发传染病监测和早期预警系统。建成了覆盖中国内地所有省份的疫情监测网络;加强新发传染病的防控措施的研究,提高及时发现和识别新发传染病的能力。三是多部门协作,开展联防联控。建立了农业、卫生、质检、工商、林业等部门之间以及地区之间的协调机制,完善疫情通报制度,及时沟通信息,采取联防联控措施。四是实行全社会群防群控。通过新闻媒体,公布疫情,普及科学防疫知识,宣传防控措施,增强公众自我保护的意识和防疫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解放军总医院与北京博奥生物芯片有限责任公司及军事医学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共同建立了新发传染病可查询数据库。该数据库搜集的新发传染病包括:马尔堡出血热、埃博拉出血热、巴西出血热、委内瑞拉出血热、尼巴病毒脑炎、委内瑞拉马脑炎、人类克雅氏病、猴痘、Handra 病毒病、拉沙热、裂谷热、西尼罗病毒病、汉坦病毒肺综合征、蜱传淋巴结病、立克次体病、变异链球菌感染、非典型肠炎沙门菌腹泻、O139 霍乱、禽流感、大肠杆菌O157∶H7 感染、军团病、莱姆病、猪链球菌感染、单核细胞李司特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感染、小隐孢子虫腹泻、猫抓病等。内容不仅包括该些传染病的临床资料,而且包括与这些传染病相鉴别的共70 多种其他传染病的临床资料,内容包括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病理学检查、影像学及特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治疗应对方案等。该数据库的建立填补了我国在新发传染病的研究和应对技术方面的空白。
另外,我国新突发传染病应急检测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我国通过不断扩大传染病病原体研究队伍、扩大传染病病原体的研究范围等,着力增强对罕见病原体的诊断技术储备,截至目前已建立了80余种病原性细菌的诊断技术。 如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于2004年建立的猪链球菌检测技术,在2005年四川猪链球菌疫情的实验室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建立的无形体诊断方法,在同年安徽发生的无形体疫情的诊断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在2008年奥运期间,我国建立的不明肺炎诊断技术储备同样发挥了突出作
用。2009年建立病毒性脑炎及出血热的鉴别诊断及临床诊断辅助识别系统。
文献:
1、赵月峨, 王淑兰, 史套兴等。新发传染病出现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分析。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08,26 (3):157-159
2、李庆虹,常彬霞,赵军等。新发传染病可查询数据库的建立。传染病信息,2008,21(3 ):164-166
3、荣义辉 , 辛绍杰 , 周先志等。新发传染病病毒性脑炎及出血热的鉴别诊断及临床诊断辅助识别系统研究。实用预防医学,2008 ,15(5):1370-1375
4、韩伟,崔鹰,董辉等。口岸应对新发传染病的能力及预备状态的研究。口岸卫生控制,2008,13(4):19-21
5、Lin,-X; Chen,-Y; Lu,-Y,et al. Application of a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of pathogenic Leptospira. Diagn-Microbiol-Infect-Dis. 2009 Mar; 63(3): 237-42
6、Lv,-S; Zhang,-Y; Liu,-H-X,et al. Invasive Snails and an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 Results from the First National Survey on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in China. PLoS-Negl-Trop-Dis. 2009; 3(2): e368
7、Peiris,-J-S; Poon,-L-L; Guan,-Y.Emergence of a novel swine-origin influenza A virus (S-OIV) H1N1 virus in humans. J-Clin-Virol. 2009 Jul; 45(3): 169-73
目前全球面临着传染病的严重挑战。一方面,一些过去基本控制的传染病又卷土重来;另一方面,随着自然、社会因素的变化,新的传染病又不断出现。近30多年来,世界上出现了40余种过去从未认识的传染病。在我国已经发现的新发传染病有艾滋病、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 感染、O139 霍乱、军团病、空肠弯曲菌腹泻、莱姆病、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感染、汉坦病毒肾综合征出血热、新型肝炎、肺炎衣原体感染、小隐孢子虫感染腹泻、汉赛巴通体感染的猫抓病、管圆线虫病等。在国外已有报道, 在国内还没有发现的新发传染病有人类克雅病、埃博拉出血热、立克病毒脑炎、拉沙热、裂谷热、埃立克体感染等 。所以我国面临着新老传染病的双重威胁, 和传染病的较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新发传染病的特点
新发传染病往往具有流行范围广,影响因素多的特点,如莱姆病、军团病、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呈全球分布,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在32个国家和地区出现,疯牛病在欧洲22个国家流行。同时,生物、自然和社会等因素可对新发传染病的传播范围、传播途径产生影响,如局限在非洲等地区的西尼罗热病毒脑炎和猴痘却在美国出现暴发流行。
一些新发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方式复杂的特点。埃博拉出血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疾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西尼罗病毒脑炎可经蚊子叮咬而传播;O139霍乱主要通过水传播引起暴发流行。近年来新发传染病的传播方式呈现复杂化的趋势,如2003年12月17日,英国政府宣布了一名因输血感染疯牛病的病例,打破了人类的常规认识。
一些新发传染病与动物关系密切。野生动物是马尔堡出血热、拉萨热、西尼罗河病毒脑炎等病原体的宿主;莱姆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病原体的宿主是鼠类;猫抓病、疯牛病、禽流感等疾病与畜禽有关。
新发传染病病死率高,危害大。埃博拉出血热、汉坦病毒肺综合征、军团病、人禽流感等疾病的病死率很高。同时,新发传染病引起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巨大,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引起新发传染病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等,但以病毒性传染病居多,变异快,抵抗力强,给防治工作带来较大困难,如引起疯牛病的阮病毒,对所有杀灭病毒的物理、化学因素均有较强的抵抗力,在136摄氏度高温和2小时的高压下才能将其灭活。
二、新发传染病的影响因素
病原微生物为了适应新的生态环境而发生变异,使一些不致病的毒株变为致病的毒株,弱毒株变为强毒株,或演化形成新的病原微生物,或产生抗药性,从而导致新发传染病的发生。如变异株引起霍乱和流感的暴发和流行,耐药株引起疟疾、登革热、结核的再发等。 全球气候变暖一方面改变了虫媒的地区分布,增强虫媒繁殖的速度与侵袭力,缩短病原体在人体外的繁殖时间,使虫媒性新发传染病频发;另一方面,可影响经食物和水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如霍乱。此外,全球气候变暖也可使亚热带流行的传染病北移,使原本没有亚热带传染病的地区出现了新疫情。
砍伐森林、修建水坝等人类活动可以造成生态环境的改变,引起新发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另外,人口流动、性乱和吸毒等不良的行为方式的改变、抗生素的滥用等也增加了新发传染病发生和传播的危险性。
三、人口流动与新发传染病的关系
人口增长和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致使数亿人居住环境卫生恶化, 疾病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人们向拥挤的城市迁移而肆虐。容易在人群中传播的疾病如流感都容易在城市中流行。
贫穷、战争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大规模人口迁徙, 并使许多人得不到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和药物, 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 而已有医疗卫生体系不足, 会使一些已经得到控制的传染病死灰复燃。 人口快速增长也可导致人口密度增加、结构变化、大量流动和城市化, 加剧了传染病发生、传播和蔓延。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手段的提高, 新的医疗设备、动物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等广泛使用, 也加速了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扩散、变异和进化, 出现一系列新的致命新病原体感染传播。
我国人口众多, 人员跨区域流动性大、流动数量多, 城市化加剧等也使得人群感染疾病几率及传播速度加快。并且由于我国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国际化贸易迅速、出国旅游市场兴旺等导致人员流动数量和范围激增, 活动范围变大, 使新发传染病从境外传入的危险加大。
根据多项关于流动人口的研究结果, 在多数地区, 传染病发病率最高的几种疾病集中于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结核、淋病、疟疾和麻疹等。流动人口发病主要受到流入地传染病影响, 因此, 在不同地区发病率排位会有所差异: 上海、珠海等南方城市前3 位传染病为淋病、结核、病毒性肝炎; 而在北京等北方城市为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和淋病。按照上升速度排位, 淋病发病率排第1 位, 这与流动人口的危险性行为较多有密切关系。
四、我国对新发传染病的防控措施
中国是深受新发传染病影响的国家。中国政府始终把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我们在新发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依靠法制,依靠科学,依靠群众,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一是依法开展新发传染病防控工作。修订了《传染病防治法》,出台了《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建立了一系列应急机制和应急预案。二是建立新发传染病监测和早期预警系统。建成了覆盖中国内地所有省份的疫情监测网络;加强新发传染病的防控措施的研究,提高及时发现和识别新发传染病的能力。三是多部门协作,开展联防联控。建立了农业、卫生、质检、工商、林业等部门之间以及地区之间的协调机制,完善疫情通报制度,及时沟通信息,采取联防联控措施。四是实行全社会群防群控。通过新闻媒体,公布疫情,普及科学防疫知识,宣传防控措施,增强公众自我保护的意识和防疫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解放军总医院与北京博奥生物芯片有限责任公司及军事医学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共同建立了新发传染病可查询数据库。该数据库搜集的新发传染病包括:马尔堡出血热、埃博拉出血热、巴西出血热、委内瑞拉出血热、尼巴病毒脑炎、委内瑞拉马脑炎、人类克雅氏病、猴痘、Handra 病毒病、拉沙热、裂谷热、西尼罗病毒病、汉坦病毒肺综合征、蜱传淋巴结病、立克次体病、变异链球菌感染、非典型肠炎沙门菌腹泻、O139 霍乱、禽流感、大肠杆菌O157∶H7 感染、军团病、莱姆病、猪链球菌感染、单核细胞李司特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感染、小隐孢子虫腹泻、猫抓病等。内容不仅包括该些传染病的临床资料,而且包括与这些传染病相鉴别的共70 多种其他传染病的临床资料,内容包括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病理学检查、影像学及特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治疗应对方案等。该数据库的建立填补了我国在新发传染病的研究和应对技术方面的空白。
另外,我国新突发传染病应急检测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我国通过不断扩大传染病病原体研究队伍、扩大传染病病原体的研究范围等,着力增强对罕见病原体的诊断技术储备,截至目前已建立了80余种病原性细菌的诊断技术。 如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于2004年建立的猪链球菌检测技术,在2005年四川猪链球菌疫情的实验室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建立的无形体诊断方法,在同年安徽发生的无形体疫情的诊断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在2008年奥运期间,我国建立的不明肺炎诊断技术储备同样发挥了突出作
用。2009年建立病毒性脑炎及出血热的鉴别诊断及临床诊断辅助识别系统。
文献:
1、赵月峨, 王淑兰, 史套兴等。新发传染病出现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分析。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08,26 (3):157-159
2、李庆虹,常彬霞,赵军等。新发传染病可查询数据库的建立。传染病信息,2008,21(3 ):164-166
3、荣义辉 , 辛绍杰 , 周先志等。新发传染病病毒性脑炎及出血热的鉴别诊断及临床诊断辅助识别系统研究。实用预防医学,2008 ,15(5):1370-1375
4、韩伟,崔鹰,董辉等。口岸应对新发传染病的能力及预备状态的研究。口岸卫生控制,2008,13(4):19-21
5、Lin,-X; Chen,-Y; Lu,-Y,et al. Application of a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of pathogenic Leptospira. Diagn-Microbiol-Infect-Dis. 2009 Mar; 63(3): 237-42
6、Lv,-S; Zhang,-Y; Liu,-H-X,et al. Invasive Snails and an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 Results from the First National Survey on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in China. PLoS-Negl-Trop-Dis. 2009; 3(2): e368
7、Peiris,-J-S; Poon,-L-L; Guan,-Y.Emergence of a novel swine-origin influenza A virus (S-OIV) H1N1 virus in humans. J-Clin-Virol. 2009 Jul; 45(3): 1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