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华:镌刻在村民心中的329天

  2006年10月25日晚,北京市房山区人大代表,周口店镇周口店村经济联合社社长李金华,忙完一天的工作,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却不幸在自家门前遭到4名歹徒刺杀。一位深受群众爱戴的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就这样倒在了血泊中,倒在了带领全村改革致富的路上,再也没有醒来。在去世的前两天,李金华刚被确定为房山区人大常委。案发当日,距离李金华出任周口店村经济联合社社长仅329天……   2007年清明,北京房山区周口店村村民泪雨滂沱。一大清早,没有人动员,在通往李金华墓地的小道上,聚起了络绎不绝的人流……   从李金华倒在血泊中的那一刻起,周口店的村民们便被深深地激怒了!一份要求公安机关迅速破案、尽快缉拿凶手的请愿书,短短不过数百言,签名者竟达4000人之多,占全村人口99%以上,各式各样的笔迹写满了52页纸!   半年过去了,案子已基本搞清,凶手已被全部缉拿归案,即将受到法律的严惩。然而,朴实的村民们对失去他们的好当家人的悲痛却与日俱增,他们按照乡村的“老理儿”,不停地呼唤着李金华的名字。   一位白发苍苍的大娘泣喊着:“三儿(李金华排行老三)啊,你这么惨走了,老天不容啊!”“他是龙乡人民的好儿女。他没有死,他永远活在老百姓心中!”周口店镇党委书记含泪致的悼词,说出了全镇干部群众的心声。   记者在现场看到如山的花圈环绕着荒山秃冢,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那是一颗颗滚烫的心在无言地叙说。42年前,豫东平原的兰考县出现过类似的动人情景:好书记焦裕禄在兰考300多天留下了不朽的丰碑。那么,到周口店村工作仅仅329天的李金华,何以把自己的名字深深留在人民心中的呢?      “人民代表人民选”      大约70万年前,中华文明的篝火从北京西南郊点燃;20世纪50年代,随着北京猿人陈列馆的开放,周口店这个北京城郊的村庄再次闻名于世。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起,这个村的命运却发生了逆转。   周口店原先是一个富裕村,在方圆十里八乡称得上是大拇哥,外村的姑娘都争着嫁到这个村。到周口店务工的外地人络绎不绝。最红火的时候,高达五六百人。回忆起六七十年代的周口店村,村民李旺感慨万千:“现在被誉为京郊第一村韩村河的村支书、全国人大代表田雄当年就曾在我们周口店村的建筑队打过工。可是后来,周口店变成了‘要饭’村。村里人都不得不到外面找活儿干。”   2005年4月,执掌周口店村长达21年的村支书柴××因涉嫌诈骗,以及村民屡屡举报其账目等问题,终于下台了!这个消息让当地村民击掌称庆。“当年,柴××他们家是他爹带着他们全家从河北要饭来到周口店落脚的,结果20年间,他们一家却让周口店的人全要了饭。”   20年!“我让谁好过谁好过,让谁要饭谁要饭。”在柴家庞大的家族势力下,周口店村村民敢怒不敢言。在“大胆”村民不懈地举报上访后,柴××总算下台了!   然而,这时候的周口店村,已被糟蹋得不成样子了。完全就是一个烂摊子,一个“大坑”。村民人心涣散,村级经济接近瘫痪,村政事业停滞不前。全村1589户人家,4084人,耕地面积却只有219.5亩,人均占有耕地仅0.05亩。   “改革开放20年,村里煤矿、石灰矿等集体资源全都把持在老柴家人手中,可村领导还在水里捞数字,号称‘亿元村’,实际上老百姓日子民不聊生”,村账目混乱,只有8元钱的账面收入,实际亏损则高达4500多万元。   由于多年来没有进行建设规划与开发改造,全村的房屋及基础设施极其陈旧,街道年久失修,坑洼不平,风天尘土飞扬,雨天污水四溅。村民形容说,马路就跟过去的龙须沟似的,一下雨半个月都没法走路。   不仅行路难,村民饮水都成了问题。近10多年来,由于燕山石化的开发建设严重污染了周口店村的水资源,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原有供水管网的老化渗漏,燕山石化提供的工业用水远远满足不了当地百姓的生活需要,提着塑料桶到处找水吃成为当地的一大景观。因为长期食用工业用水和混有砖渣、黄泥汤子一样的污染水,许多村民患上了各种疾病,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   类似这样的民生困难在周口店村已是积重难返。这样的村,没有一定的气量、能力与实力,谁敢管?谁能管?谁愿管?一时之间,周口店村竟然找不到主持当地经济工作的合适人选!无奈之下,镇党委副书记吴长明出马,临时担任该村支书兼经济联合社社长。   几经比较,镇党委的目标最终锁定在李金华身上。与此同时,周口店村村民也不约而同想到了从本村走出去的子弟,如今已名噪一方、号称京郊“水泥大王”的著名企业家李金华。   李金华1961年1月出生在周口店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79年高中毕业参加工作,在周口店水泥厂当化验员,1984年承包房山塔山水泥厂担任厂长,1990年6月到良乡力通水泥厂开始创业,从一台直径1.2米的水泥磨和几间年久失修的驴棚起家,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和执著追求,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先后成功组建北京强力水泥厂和强联集团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年产值达3亿元人民币。   “让三哥回来干吧!他是我们周口店人看着长大的,又能干又正派,我们信得过!”   “这村子,只有请老三回来才有救!就不知人家愿不愿意呢!你们镇党委得做工作……”   周口店村村民的一致请求,坚定了镇党委欲请李金华出山的决心。事实上,无论在乡亲们还是在镇党委领导心里,李金华都是有口皆碑的最佳人选。   随着李金华事业的做大做强,他的企业不仅给当地百姓增加了1000多个就业机会,带动了相关产业、运输业的发展,而且富了也未曾忘记造福一方,每年拿出上百万元用于支援当地公益设施建设,扶贫救困。他出资数十万元给周口店至娄子水村的公路安装路灯;捐款数十万元给周口店中学购置高科技教学器材和40万元大轿车一辆、依维柯面包车一辆,捐款50万元用于周口店中心小学校园建设,捐助依维柯面包车一辆;出资、出物帮助娄子水村搞好村政建设;出资、出物上百万帮助周口店镇政府、派出所、卫生院搞办公楼建设。在抗击“非典”的战役中,李金华为周口店镇政府抗击“非典”捐款20万元,为周口店卫生院抗击“非典”捐款10万元,为蒲洼乡卫生院抗击“非典”捐款10万元,水泥300吨……   十余年来,李金华先后捐款捐物2000余万元,深受乡亲们的拥护。   像当年刘玄德“三顾茅庐”一样,镇领导几次三番找李金华做工作,请他回村主持工作。李金华很是犯难。此时的李金

华,事业如日中天,手头正有好几个大项目亟待落实,脑子里还盘算着一大堆前景美妙的规划……   他征求家人的意见,妻子刘红霞很干脆地说,“农村的事太复杂,不好干。别去!”   他征求朋友们的意见,朋友无不瞪大眼睛不解地望着他,要他“别吃错了药!”   生于斯长于斯的李金华不是不知道农村工作的困难与艰巨,也因而更理解家乡父老乡亲的疾苦与心愿。考虑再三,他还是决定接受镇党委安排,答应回村实实在在为乡亲们做点事。   家乡在李金华心中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与分量,他说:“不为自己的家乡作贡献,枉为龙乡子民。”再说,自己本身就是房山区的人大代表,人大代表就是体现人民意志的,现在人民需要我,我岂能不顺应民意呢?      “人民代表为人民”      2005年12月1日,李金华走马上任了。职务是周口店村经济联合社社长,主抓村里的经济工作。   上任伊始,李金华向周口店村村民和上级领导庄严承诺:上任第一年,不从周口店村开工资,自备汽车和司机,不享受周口店村的各种福利待遇,一心一意为全体村民谋福利,为把周口店村建设成繁荣昌盛的现代化新农村贡献自己的一腔热血。   在周口店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李金华对村三委班子进行了改革调整,形成一个有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的领导核心。他要求三委班子“超时间工作、超负荷工作”,“要没事找事干,拿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拿自己个人的事不当事”,坚决摒弃呆板、简单、粗暴的群众工作作风。   为了更全面翔实地了解当地村民的生活现状,李金华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周口店村进行全面普查,认真记录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及时发现总结村里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   调查的结果,像石头一样压在李金华的心上。21世纪了,地处堂堂首都近郊的周口店村居然还有村民家中没有电视看!村民穷困的生活现状,让李金华坐卧难安。   他带着从自己公司财务领出来的30万元现金作为村财政启动周转金,充分运用自己多年来经营管理企业的经验,对周口店村属资产及企业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资源整合――   第一步,经过大量细致的工作,通过重新招标的方式,让前些年从不跟村里订合同、也从不交利润的企业,都与村里签订合同。改革的重点放在周口店村西山(即穆岩寺矿山)的厂矿上,村集体和开采户签订协议,规范企业行为。通过这项改革,2006年就能增加450多万元村政收入,使企业对村里的贡献明显增强。   第二步,盘活资产,把新建的商贸楼出租出去,建成华美超市,既带动了周口店村的经济发展,又繁荣了本村的商品市场,方便了百姓购物。   第三步,收回闲置多年的建工钢窗厂,并出租给塑料编织厂,解决了诸多遗留问题,村财政有了收入,同时又安排了部分劳动力就业……   看似简单的“三步曲”,实际上每一步都比登天还难!村民们心里很清楚:没有李金华的无私无畏、敢于碰硬的工作作风,没有他襟怀坦荡、一心为村里百姓办实事的人格魅力,没有他有胆有识、善于捕捉商机的严谨措施,周口店村不会有如此脱胎换骨的改变!   务实的李金华心里非常清楚,整顿村经济环境,规范经济秩序,盘活村集体资产,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让百姓得到实惠,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使得少有所育,壮有所为,老有所养。   为此,村投资149万多元敷设水管管道8800多米,接入第三水源的水,让大伙儿吃上干净水、放心水。与此同时,村投资558万元用于修建主干道、铺设水泥路及相关排水工程;投资50多万元给村内大街两边都安装路灯;投资50多万元购置了运输车、铲车、扫路车,成立了25人的清洁队,每天清扫大街、清运垃圾、制止废水随意乱流……   短短几个月时间,周口店村旧貌换新颜。困扰村民多年的行路难、吃水难等诸多老大难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村民脸上开始绽放出了久违的笑靥。   安居才能乐业。周口店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老村,村内现有700多户人家还住着50年代以前的老房、旧房、危房,年久失修。另外,为配合2002年京周公路周口店大街段改造、2004年周黄公路改扩建工程,道路两边共拆除民房600余间136户;民房拆除后村民没有住所,只能暂时居住在原机关厂矿废弃的办公场所、家属宿舍或投亲靠友。   2006年5月,在李金华主持下,周口店村买回原北京龙华印刷厂旧址。该厂是周口店村属企业,占地面积34亩,由于经营管理不善,2003年停产关闭,2004年为偿还周口店信用社即现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原村领导将北京龙华印刷厂的土地、厂房、设备全部抵押给了周口店信用社。现在,村里将它买回来开发建设村民住宅楼,解决了因修建公路而搬迁的村民的住房问题,建成后的物业管理还可解决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最重要的是,上访、闹事的没了,安定了人心,实现了村镇稳定,可谓“一箭三雕”。   民以食为天。农民出身的李金华深知缺地、少地、失地农民的疾苦。2006年春节前夕,为让家家都能吃上饺子,村里拿出20多万元,发给村民每人一袋上等白面;2006年6月底,又投资30多万元,发给村民每人一袋米;以成本价分给每户村民2吨煤,解决了村民烧煤难的部分问题;2006年中秋节,周口店村270多名老人每人都从村里领取了200元的过节费,这在周口店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第一次……类似这些实实在在的“小事”滋润了百姓干涸的心田。   在初步改善周口店村村民居住环境与物质生活之后,李金华便开始考虑提升村民精神文化活动的层面和档次:投资30万元建设周口店文化广场,组织开展唱歌、跳舞等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   日夜操劳的李金华在没有一分钱工资的情况下,工作起来完全到了废寝忘食的境地,当“村官”的短短10个多月,身高180cm、身体健壮的他,体重从220斤锐减到了180斤,原本浓密的黑发中,猛增了丝丝银发。   “为民、务实、清廉”,李金华被当地村民称为“百姓的贴心人”。      “金华为民去,民为金华泣”      当公共利益和特殊利益产生冲突之时,博弈双方乃至多方错综复杂的交锋,往往激烈甚至惨烈。李金华要代表和维护村民利益,必然会刺痛既得利益者。村属厂矿大部分由周口店村前任村支书柴××及其家人、亲友控制。长期以来,他们将这些村产据为己有,攫取巨额利润,却不向村里上缴。李金华的举措等于断了他们的财路。

  李金华和他的新班子也因此被推到了矛盾的风口浪尖上。有人劝李金华,“别太较真了,收了钱是村里的,自己也得不到,柴文静势力大,搞僵了不好。”但李金华说,“正是为村里的利益,我才不能退步。”   为了全村的和谐,李金华以宽广的胸怀,仁义地对待前任村支书及其家人。该村知情人告诉记者,前任支书柴××被捕进监后,不是别人,正是李金华自己拿钱把他“保”出来的!这还不算,李金华还在村财务中力主补发了他的工资,这些事,一度也让“老柴家”的人感动得涕泪进流。可是农夫碰到了蛇。他自己胸怀宽广,以善良的心包容别人,却不料被人暗算。   在最初刚到周口店村的时候,农村出身的李金华并不是没有充分估计到农村“土皇帝”盘根错节的强大势力,出门办事都尽量避免自己一人单行。300多天过去了,善良的李金华怎么也料想不到对手的凶残。前村支书的二儿子柴文静像疯了的野狗一样,竟然出资15万元雇凶杀人。   经过精密策划分工,2006年10月25日,房山良乡北潞园小区,四名丧心病狂的杀手带着铁链、尖刀等凶器埋伏在李金华回家的路上,按照事先的计划,一人放哨,一人从后面猛然冲出用铁链勒住李金华的脖子,另两名杀手用尖刀在李金华要害部位猛刺数刀,然后仓皇逃窜。   一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就这样倒下了……   李金华的死震惊了周口店村。人们不相信在21世纪的京郊新农村,居然还会发生这等比上世纪天津大邱庄更为惨烈的事件!   “案子发生在良乡北潞园,但根子却在周口店,他不回来他死得了吗?他不为人民谋利益他死得了吗?”事隔半年,提起李金华惨烈的死,村民依然揪心地疼痛,“他是为我们大伙儿死的呀!他要是不这么办事就不会有事儿了!就因为他为老百姓办事了,打了别人的脸了,所以才被捅死了,这么一个好当家的这样死了,以后谁还敢做村民的当家人哪?”   周口店流传着一个故事,该村有一位绰号“二高子”的残疾人,连吃饭的地方都没有,常常是饥一顿饱一顿,李金华得知后,给他安排了一个固定的饭馆,让他每天在那里吃饭,饭钱他来结。结果李金华死了,“二高子”也死了。   2006年11月12日,是李金华下葬的日子。那天村里去了好几千人,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回忆起当时的场面,村民常西耕记忆犹新,“当时,我正在马路边干活,也跟了上去。金华,你在天上飞着雪花的大冬天里给失地农民送面,你这是雪中送炭哪!百姓怎能不念你!”      “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在李金华40余年的生命历程中,329天可能太过短暂,微不足道,然而却深深铭刻在当地百姓心中。“他在一个大坑的基础上,改变了老百姓的生活。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却使村民的生活发生了此前20年都未曾有过的显著变化。”村民们说,“完全可以想见,如果再多给他一些时间,他还会给周口店村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变化。比如家家户户都能洗上热水澡,发放养老金等等。”   然而,歹徒的刺刀却将这329天定格成永远……   生前厚德心无愧,死后清名口有碑。   提起李金华,周口店的父老乡亲们心里就不好受,有说不完的话,掉不完的泪。“金华,你走得太早了,我们周口店村怎么这么没福气呢?刚刚见到阳光和希望,结果你就走了!金华,你没有死,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在周口店村一位在外求学的大学生心中,李金华是那样的温暖、高大。这位学生说:“10月26日晚上,妈妈打电话哽咽着告诉我李厂长被人害死了,那一刻,我懵了。我不敢相信那么魁梧的一个人就这样不在了,更不能相信那么正直的人会遭如此劫难。   “我出生在北京房山区周口店、一个田地不多的远郊乡镇。在90年代初,这里真的很贫穷,很多人没有工作。李厂长在乡里办了一个在当时来说很有规模的水泥厂,妈妈是和几百个同样没有工作的人一起成为强力水泥厂员工的。听妈妈说最初李厂长吃住都在厂里,很能吃苦,经过了很多的艰难,厂子逐渐走上了正轨。我能感受到的是工厂的福利越来越好,那时候对于我,最快乐的事就是去厂里的浴室免费洗澡,去厂里帮妈妈领分到的各种用品。”   “李厂长对员工很好,我的一个邻居也是厂里普通的工人,在上夜班的路上不幸出车祸去世了,李厂长主动承担起他两个孩子的学费。厂里员工遇到困难,比如家人看病交不起住院费,孩子读大学交不起学费,甚至儿子不孝顺,都会找李厂长。”   “在周口店地区,他的威望很高,因为他实实在在地保障了很多个家庭的基本生活和孩子们正常的学习。3年前,他被选为区人大代表,所有工人都很高兴。这个时候我已经来到距家数千里之外的异地求学,但他的消息还是经常可以听到。”   “他被害的消息传出来后,好多人都哭了。人们说得最多的是一句狠话:‘好人不长寿,坏人活千年’,看似愚昧又有多少无奈与眷念。也许在我们如今的这个社会,见多了唯利是图,见多了腐败,才更显示出他的弥足珍贵。也正是他的正直,成为了一些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听说他生前有很多人曾经问过他,你的工作让你得罪这么多人,你不怕报复吗?他回答说他做的每件事都是光明正大的,没有什么事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所以他不怕。听到这里我真的很难受,可是也更崇敬他。因为一直以来我也不相信邪能压正,他们可以消灭李厂长的肉体,可是他们能湮灭李厂长的正气吗?”   斯人亦已去,托体同山阿。   李金华生前挚友回忆起李金华来,难抑热泪。“他非常重视知识。只有高中文化的他,工作之余进修经济管理专业并取得大专学历。每年都会出国学习考察水泥行业的先进经验。”如今已是知名学者的王教授说:“我的第一本最贵的书,就是他1983年给我买的《辞海》,我清楚地记得当时的价格是28.9元。我到清华大学读研究生,也是他给我出的钱交学费。街坊邻居家的孩子,只要是上学遇到困难,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   在妻子刘红霞眼里,李金华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我1992年认识他,那时候,他成天穿着工作服,我感觉他挺可怜的。后来接触多了,挺佩服他的,一个农村的孩子,没权没势,父亲去世了,高中毕业就进了厂子干活儿,白手起家发展到今天,挺不容易的。”   “他这个人对别人很大方,对自己却很俭朴,不讲究吃也不讲究穿,满脑子只有工作和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   在李金华的小儿子李日的眼里,“爸爸不严自威”。在父亲的影响下,12岁的李日已经颇有男子汉气度,懂事、坚强而又独立,在父亲出事的当天晚上,是他镇静地打电话报警,并跑到隔壁邻居家敲门求救。   最让人伤感的是,李金华年过八旬的老母亲,至今还不知她唯一的爱子已经先她而去,仍还生活在“三儿到国外考察去了”的善意谎言里。不得已掩盖严酷的事实,为的是让她再多活几年,也可使留下的亲人代替李金华多尽点孝……

  2006年10月25日晚,北京市房山区人大代表,周口店镇周口店村经济联合社社长李金华,忙完一天的工作,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却不幸在自家门前遭到4名歹徒刺杀。一位深受群众爱戴的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就这样倒在了血泊中,倒在了带领全村改革致富的路上,再也没有醒来。在去世的前两天,李金华刚被确定为房山区人大常委。案发当日,距离李金华出任周口店村经济联合社社长仅329天……   2007年清明,北京房山区周口店村村民泪雨滂沱。一大清早,没有人动员,在通往李金华墓地的小道上,聚起了络绎不绝的人流……   从李金华倒在血泊中的那一刻起,周口店的村民们便被深深地激怒了!一份要求公安机关迅速破案、尽快缉拿凶手的请愿书,短短不过数百言,签名者竟达4000人之多,占全村人口99%以上,各式各样的笔迹写满了52页纸!   半年过去了,案子已基本搞清,凶手已被全部缉拿归案,即将受到法律的严惩。然而,朴实的村民们对失去他们的好当家人的悲痛却与日俱增,他们按照乡村的“老理儿”,不停地呼唤着李金华的名字。   一位白发苍苍的大娘泣喊着:“三儿(李金华排行老三)啊,你这么惨走了,老天不容啊!”“他是龙乡人民的好儿女。他没有死,他永远活在老百姓心中!”周口店镇党委书记含泪致的悼词,说出了全镇干部群众的心声。   记者在现场看到如山的花圈环绕着荒山秃冢,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那是一颗颗滚烫的心在无言地叙说。42年前,豫东平原的兰考县出现过类似的动人情景:好书记焦裕禄在兰考300多天留下了不朽的丰碑。那么,到周口店村工作仅仅329天的李金华,何以把自己的名字深深留在人民心中的呢?      “人民代表人民选”      大约70万年前,中华文明的篝火从北京西南郊点燃;20世纪50年代,随着北京猿人陈列馆的开放,周口店这个北京城郊的村庄再次闻名于世。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起,这个村的命运却发生了逆转。   周口店原先是一个富裕村,在方圆十里八乡称得上是大拇哥,外村的姑娘都争着嫁到这个村。到周口店务工的外地人络绎不绝。最红火的时候,高达五六百人。回忆起六七十年代的周口店村,村民李旺感慨万千:“现在被誉为京郊第一村韩村河的村支书、全国人大代表田雄当年就曾在我们周口店村的建筑队打过工。可是后来,周口店变成了‘要饭’村。村里人都不得不到外面找活儿干。”   2005年4月,执掌周口店村长达21年的村支书柴××因涉嫌诈骗,以及村民屡屡举报其账目等问题,终于下台了!这个消息让当地村民击掌称庆。“当年,柴××他们家是他爹带着他们全家从河北要饭来到周口店落脚的,结果20年间,他们一家却让周口店的人全要了饭。”   20年!“我让谁好过谁好过,让谁要饭谁要饭。”在柴家庞大的家族势力下,周口店村村民敢怒不敢言。在“大胆”村民不懈地举报上访后,柴××总算下台了!   然而,这时候的周口店村,已被糟蹋得不成样子了。完全就是一个烂摊子,一个“大坑”。村民人心涣散,村级经济接近瘫痪,村政事业停滞不前。全村1589户人家,4084人,耕地面积却只有219.5亩,人均占有耕地仅0.05亩。   “改革开放20年,村里煤矿、石灰矿等集体资源全都把持在老柴家人手中,可村领导还在水里捞数字,号称‘亿元村’,实际上老百姓日子民不聊生”,村账目混乱,只有8元钱的账面收入,实际亏损则高达4500多万元。   由于多年来没有进行建设规划与开发改造,全村的房屋及基础设施极其陈旧,街道年久失修,坑洼不平,风天尘土飞扬,雨天污水四溅。村民形容说,马路就跟过去的龙须沟似的,一下雨半个月都没法走路。   不仅行路难,村民饮水都成了问题。近10多年来,由于燕山石化的开发建设严重污染了周口店村的水资源,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原有供水管网的老化渗漏,燕山石化提供的工业用水远远满足不了当地百姓的生活需要,提着塑料桶到处找水吃成为当地的一大景观。因为长期食用工业用水和混有砖渣、黄泥汤子一样的污染水,许多村民患上了各种疾病,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   类似这样的民生困难在周口店村已是积重难返。这样的村,没有一定的气量、能力与实力,谁敢管?谁能管?谁愿管?一时之间,周口店村竟然找不到主持当地经济工作的合适人选!无奈之下,镇党委副书记吴长明出马,临时担任该村支书兼经济联合社社长。   几经比较,镇党委的目标最终锁定在李金华身上。与此同时,周口店村村民也不约而同想到了从本村走出去的子弟,如今已名噪一方、号称京郊“水泥大王”的著名企业家李金华。   李金华1961年1月出生在周口店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79年高中毕业参加工作,在周口店水泥厂当化验员,1984年承包房山塔山水泥厂担任厂长,1990年6月到良乡力通水泥厂开始创业,从一台直径1.2米的水泥磨和几间年久失修的驴棚起家,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和执著追求,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先后成功组建北京强力水泥厂和强联集团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年产值达3亿元人民币。   “让三哥回来干吧!他是我们周口店人看着长大的,又能干又正派,我们信得过!”   “这村子,只有请老三回来才有救!就不知人家愿不愿意呢!你们镇党委得做工作……”   周口店村村民的一致请求,坚定了镇党委欲请李金华出山的决心。事实上,无论在乡亲们还是在镇党委领导心里,李金华都是有口皆碑的最佳人选。   随着李金华事业的做大做强,他的企业不仅给当地百姓增加了1000多个就业机会,带动了相关产业、运输业的发展,而且富了也未曾忘记造福一方,每年拿出上百万元用于支援当地公益设施建设,扶贫救困。他出资数十万元给周口店至娄子水村的公路安装路灯;捐款数十万元给周口店中学购置高科技教学器材和40万元大轿车一辆、依维柯面包车一辆,捐款50万元用于周口店中心小学校园建设,捐助依维柯面包车一辆;出资、出物帮助娄子水村搞好村政建设;出资、出物上百万帮助周口店镇政府、派出所、卫生院搞办公楼建设。在抗击“非典”的战役中,李金华为周口店镇政府抗击“非典”捐款20万元,为周口店卫生院抗击“非典”捐款10万元,为蒲洼乡卫生院抗击“非典”捐款10万元,水泥300吨……   十余年来,李金华先后捐款捐物2000余万元,深受乡亲们的拥护。   像当年刘玄德“三顾茅庐”一样,镇领导几次三番找李金华做工作,请他回村主持工作。李金华很是犯难。此时的李金

华,事业如日中天,手头正有好几个大项目亟待落实,脑子里还盘算着一大堆前景美妙的规划……   他征求家人的意见,妻子刘红霞很干脆地说,“农村的事太复杂,不好干。别去!”   他征求朋友们的意见,朋友无不瞪大眼睛不解地望着他,要他“别吃错了药!”   生于斯长于斯的李金华不是不知道农村工作的困难与艰巨,也因而更理解家乡父老乡亲的疾苦与心愿。考虑再三,他还是决定接受镇党委安排,答应回村实实在在为乡亲们做点事。   家乡在李金华心中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与分量,他说:“不为自己的家乡作贡献,枉为龙乡子民。”再说,自己本身就是房山区的人大代表,人大代表就是体现人民意志的,现在人民需要我,我岂能不顺应民意呢?      “人民代表为人民”      2005年12月1日,李金华走马上任了。职务是周口店村经济联合社社长,主抓村里的经济工作。   上任伊始,李金华向周口店村村民和上级领导庄严承诺:上任第一年,不从周口店村开工资,自备汽车和司机,不享受周口店村的各种福利待遇,一心一意为全体村民谋福利,为把周口店村建设成繁荣昌盛的现代化新农村贡献自己的一腔热血。   在周口店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李金华对村三委班子进行了改革调整,形成一个有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的领导核心。他要求三委班子“超时间工作、超负荷工作”,“要没事找事干,拿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拿自己个人的事不当事”,坚决摒弃呆板、简单、粗暴的群众工作作风。   为了更全面翔实地了解当地村民的生活现状,李金华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周口店村进行全面普查,认真记录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及时发现总结村里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   调查的结果,像石头一样压在李金华的心上。21世纪了,地处堂堂首都近郊的周口店村居然还有村民家中没有电视看!村民穷困的生活现状,让李金华坐卧难安。   他带着从自己公司财务领出来的30万元现金作为村财政启动周转金,充分运用自己多年来经营管理企业的经验,对周口店村属资产及企业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资源整合――   第一步,经过大量细致的工作,通过重新招标的方式,让前些年从不跟村里订合同、也从不交利润的企业,都与村里签订合同。改革的重点放在周口店村西山(即穆岩寺矿山)的厂矿上,村集体和开采户签订协议,规范企业行为。通过这项改革,2006年就能增加450多万元村政收入,使企业对村里的贡献明显增强。   第二步,盘活资产,把新建的商贸楼出租出去,建成华美超市,既带动了周口店村的经济发展,又繁荣了本村的商品市场,方便了百姓购物。   第三步,收回闲置多年的建工钢窗厂,并出租给塑料编织厂,解决了诸多遗留问题,村财政有了收入,同时又安排了部分劳动力就业……   看似简单的“三步曲”,实际上每一步都比登天还难!村民们心里很清楚:没有李金华的无私无畏、敢于碰硬的工作作风,没有他襟怀坦荡、一心为村里百姓办实事的人格魅力,没有他有胆有识、善于捕捉商机的严谨措施,周口店村不会有如此脱胎换骨的改变!   务实的李金华心里非常清楚,整顿村经济环境,规范经济秩序,盘活村集体资产,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让百姓得到实惠,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使得少有所育,壮有所为,老有所养。   为此,村投资149万多元敷设水管管道8800多米,接入第三水源的水,让大伙儿吃上干净水、放心水。与此同时,村投资558万元用于修建主干道、铺设水泥路及相关排水工程;投资50多万元给村内大街两边都安装路灯;投资50多万元购置了运输车、铲车、扫路车,成立了25人的清洁队,每天清扫大街、清运垃圾、制止废水随意乱流……   短短几个月时间,周口店村旧貌换新颜。困扰村民多年的行路难、吃水难等诸多老大难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村民脸上开始绽放出了久违的笑靥。   安居才能乐业。周口店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老村,村内现有700多户人家还住着50年代以前的老房、旧房、危房,年久失修。另外,为配合2002年京周公路周口店大街段改造、2004年周黄公路改扩建工程,道路两边共拆除民房600余间136户;民房拆除后村民没有住所,只能暂时居住在原机关厂矿废弃的办公场所、家属宿舍或投亲靠友。   2006年5月,在李金华主持下,周口店村买回原北京龙华印刷厂旧址。该厂是周口店村属企业,占地面积34亩,由于经营管理不善,2003年停产关闭,2004年为偿还周口店信用社即现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原村领导将北京龙华印刷厂的土地、厂房、设备全部抵押给了周口店信用社。现在,村里将它买回来开发建设村民住宅楼,解决了因修建公路而搬迁的村民的住房问题,建成后的物业管理还可解决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最重要的是,上访、闹事的没了,安定了人心,实现了村镇稳定,可谓“一箭三雕”。   民以食为天。农民出身的李金华深知缺地、少地、失地农民的疾苦。2006年春节前夕,为让家家都能吃上饺子,村里拿出20多万元,发给村民每人一袋上等白面;2006年6月底,又投资30多万元,发给村民每人一袋米;以成本价分给每户村民2吨煤,解决了村民烧煤难的部分问题;2006年中秋节,周口店村270多名老人每人都从村里领取了200元的过节费,这在周口店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第一次……类似这些实实在在的“小事”滋润了百姓干涸的心田。   在初步改善周口店村村民居住环境与物质生活之后,李金华便开始考虑提升村民精神文化活动的层面和档次:投资30万元建设周口店文化广场,组织开展唱歌、跳舞等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   日夜操劳的李金华在没有一分钱工资的情况下,工作起来完全到了废寝忘食的境地,当“村官”的短短10个多月,身高180cm、身体健壮的他,体重从220斤锐减到了180斤,原本浓密的黑发中,猛增了丝丝银发。   “为民、务实、清廉”,李金华被当地村民称为“百姓的贴心人”。      “金华为民去,民为金华泣”      当公共利益和特殊利益产生冲突之时,博弈双方乃至多方错综复杂的交锋,往往激烈甚至惨烈。李金华要代表和维护村民利益,必然会刺痛既得利益者。村属厂矿大部分由周口店村前任村支书柴××及其家人、亲友控制。长期以来,他们将这些村产据为己有,攫取巨额利润,却不向村里上缴。李金华的举措等于断了他们的财路。

  李金华和他的新班子也因此被推到了矛盾的风口浪尖上。有人劝李金华,“别太较真了,收了钱是村里的,自己也得不到,柴文静势力大,搞僵了不好。”但李金华说,“正是为村里的利益,我才不能退步。”   为了全村的和谐,李金华以宽广的胸怀,仁义地对待前任村支书及其家人。该村知情人告诉记者,前任支书柴××被捕进监后,不是别人,正是李金华自己拿钱把他“保”出来的!这还不算,李金华还在村财务中力主补发了他的工资,这些事,一度也让“老柴家”的人感动得涕泪进流。可是农夫碰到了蛇。他自己胸怀宽广,以善良的心包容别人,却不料被人暗算。   在最初刚到周口店村的时候,农村出身的李金华并不是没有充分估计到农村“土皇帝”盘根错节的强大势力,出门办事都尽量避免自己一人单行。300多天过去了,善良的李金华怎么也料想不到对手的凶残。前村支书的二儿子柴文静像疯了的野狗一样,竟然出资15万元雇凶杀人。   经过精密策划分工,2006年10月25日,房山良乡北潞园小区,四名丧心病狂的杀手带着铁链、尖刀等凶器埋伏在李金华回家的路上,按照事先的计划,一人放哨,一人从后面猛然冲出用铁链勒住李金华的脖子,另两名杀手用尖刀在李金华要害部位猛刺数刀,然后仓皇逃窜。   一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就这样倒下了……   李金华的死震惊了周口店村。人们不相信在21世纪的京郊新农村,居然还会发生这等比上世纪天津大邱庄更为惨烈的事件!   “案子发生在良乡北潞园,但根子却在周口店,他不回来他死得了吗?他不为人民谋利益他死得了吗?”事隔半年,提起李金华惨烈的死,村民依然揪心地疼痛,“他是为我们大伙儿死的呀!他要是不这么办事就不会有事儿了!就因为他为老百姓办事了,打了别人的脸了,所以才被捅死了,这么一个好当家的这样死了,以后谁还敢做村民的当家人哪?”   周口店流传着一个故事,该村有一位绰号“二高子”的残疾人,连吃饭的地方都没有,常常是饥一顿饱一顿,李金华得知后,给他安排了一个固定的饭馆,让他每天在那里吃饭,饭钱他来结。结果李金华死了,“二高子”也死了。   2006年11月12日,是李金华下葬的日子。那天村里去了好几千人,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回忆起当时的场面,村民常西耕记忆犹新,“当时,我正在马路边干活,也跟了上去。金华,你在天上飞着雪花的大冬天里给失地农民送面,你这是雪中送炭哪!百姓怎能不念你!”      “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在李金华40余年的生命历程中,329天可能太过短暂,微不足道,然而却深深铭刻在当地百姓心中。“他在一个大坑的基础上,改变了老百姓的生活。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却使村民的生活发生了此前20年都未曾有过的显著变化。”村民们说,“完全可以想见,如果再多给他一些时间,他还会给周口店村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变化。比如家家户户都能洗上热水澡,发放养老金等等。”   然而,歹徒的刺刀却将这329天定格成永远……   生前厚德心无愧,死后清名口有碑。   提起李金华,周口店的父老乡亲们心里就不好受,有说不完的话,掉不完的泪。“金华,你走得太早了,我们周口店村怎么这么没福气呢?刚刚见到阳光和希望,结果你就走了!金华,你没有死,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在周口店村一位在外求学的大学生心中,李金华是那样的温暖、高大。这位学生说:“10月26日晚上,妈妈打电话哽咽着告诉我李厂长被人害死了,那一刻,我懵了。我不敢相信那么魁梧的一个人就这样不在了,更不能相信那么正直的人会遭如此劫难。   “我出生在北京房山区周口店、一个田地不多的远郊乡镇。在90年代初,这里真的很贫穷,很多人没有工作。李厂长在乡里办了一个在当时来说很有规模的水泥厂,妈妈是和几百个同样没有工作的人一起成为强力水泥厂员工的。听妈妈说最初李厂长吃住都在厂里,很能吃苦,经过了很多的艰难,厂子逐渐走上了正轨。我能感受到的是工厂的福利越来越好,那时候对于我,最快乐的事就是去厂里的浴室免费洗澡,去厂里帮妈妈领分到的各种用品。”   “李厂长对员工很好,我的一个邻居也是厂里普通的工人,在上夜班的路上不幸出车祸去世了,李厂长主动承担起他两个孩子的学费。厂里员工遇到困难,比如家人看病交不起住院费,孩子读大学交不起学费,甚至儿子不孝顺,都会找李厂长。”   “在周口店地区,他的威望很高,因为他实实在在地保障了很多个家庭的基本生活和孩子们正常的学习。3年前,他被选为区人大代表,所有工人都很高兴。这个时候我已经来到距家数千里之外的异地求学,但他的消息还是经常可以听到。”   “他被害的消息传出来后,好多人都哭了。人们说得最多的是一句狠话:‘好人不长寿,坏人活千年’,看似愚昧又有多少无奈与眷念。也许在我们如今的这个社会,见多了唯利是图,见多了腐败,才更显示出他的弥足珍贵。也正是他的正直,成为了一些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听说他生前有很多人曾经问过他,你的工作让你得罪这么多人,你不怕报复吗?他回答说他做的每件事都是光明正大的,没有什么事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所以他不怕。听到这里我真的很难受,可是也更崇敬他。因为一直以来我也不相信邪能压正,他们可以消灭李厂长的肉体,可是他们能湮灭李厂长的正气吗?”   斯人亦已去,托体同山阿。   李金华生前挚友回忆起李金华来,难抑热泪。“他非常重视知识。只有高中文化的他,工作之余进修经济管理专业并取得大专学历。每年都会出国学习考察水泥行业的先进经验。”如今已是知名学者的王教授说:“我的第一本最贵的书,就是他1983年给我买的《辞海》,我清楚地记得当时的价格是28.9元。我到清华大学读研究生,也是他给我出的钱交学费。街坊邻居家的孩子,只要是上学遇到困难,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   在妻子刘红霞眼里,李金华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我1992年认识他,那时候,他成天穿着工作服,我感觉他挺可怜的。后来接触多了,挺佩服他的,一个农村的孩子,没权没势,父亲去世了,高中毕业就进了厂子干活儿,白手起家发展到今天,挺不容易的。”   “他这个人对别人很大方,对自己却很俭朴,不讲究吃也不讲究穿,满脑子只有工作和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   在李金华的小儿子李日的眼里,“爸爸不严自威”。在父亲的影响下,12岁的李日已经颇有男子汉气度,懂事、坚强而又独立,在父亲出事的当天晚上,是他镇静地打电话报警,并跑到隔壁邻居家敲门求救。   最让人伤感的是,李金华年过八旬的老母亲,至今还不知她唯一的爱子已经先她而去,仍还生活在“三儿到国外考察去了”的善意谎言里。不得已掩盖严酷的事实,为的是让她再多活几年,也可使留下的亲人代替李金华多尽点孝……


相关内容

  • 我的三下乡个人总结
  • 算是与三下乡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是我进入大学以来又一次参加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过往的一年,三下乡的经历依旧历历在目,灾区人民的淳朴善良,是浮华云烟永远也割舍不去的.青葱的记忆,犹如落花流水一般,书写着隽永,续写着恒久的三下乡情结,而今,我又迈向了另一段旅程,跨步走出,我信心满满,回首凝望,我无怨无悔 ...

  • 美丽乡村通讯稿
  • "美丽校园·更绿中国" --上虹中学"绿e 行动"启动仪式 9月22日上午8点,第4周升旗仪式上,上虹中学"美丽校园·更绿中国"绿e 行动仪 式正式启动. "绿e 行动"是指对废旧电子废品的回收和利用,庄严的升旗敬礼后启 ...

  • 中国农耕文化节
  • "中国农耕文化节"策划方案 策划人:蒋祖云 一.活动名称:中国农耕文化节 二.活动地点:浙江建德市大慈岩镇新叶村 三.活动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共建德市委.建德市人民政府 协办单位: 承办单位:建德市大慈岩镇(新叶村管委会).建德市文广新局 四:活动时间:2010年4月15日- ...

  • 导游词:金华山
  • 金华山导游词 三位老师早上好(下午好)!这是我的身份证和准考证. 请问老师,我可以开始了吗? 各位评委老师早上好(下午好)!今天我带来的是金华山的景点讲解,希望能令三位满意. 各位游客:大家好! 首先,欢迎大家来到川中明珠遂宁观光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大家可以叫我小 或者是 导.现在我们已经抵达金 ...

  • 公路局女道班班长先进事迹材料
  • 在省道s304、s329固镇线公路上,在绿色环绕的石湖中心道班,有一位被职工和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大姐的,她就是石湖中心道班班长。在这里,她被誉为盛开在石湖的一朵荷花。 同志是市公路管理局固镇分局的一名普通女职工,1986年参加工作,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工作20多年来,一直从事养路工作,从普通的养路工到 ...

  • 把爱党.爱国.爱家乡的信念镌刻在黔北大地上
  • 沿着长征的足迹,在每一个"四在农家"示范点,我们强烈感受到农民发自内心的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热情.这样的热情,必将为"四在农家"活动的创建持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8月,玉米渐熟,水稻抽穗,烤烟出棚,知了正在枝头高吟浅唱.8月秋高气爽,记者行经余庆.湄潭.绥阳. ...

  • 学习彭云同志心得体会
  • 观<彭云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之感 我在2012年7月27日十五点四十分观看了山西卫视播放的<彭云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从报告团成员薛拉格作题为<我心中的彭云>,报告团成员徐晓圆作题为<怀念战友>,报告团成员宋贵作题为<口子梁人心中永不干涸的&qu ...

  • 浙江省各县市经纬度坐标
  • 浙江省各县市经纬度坐标 浙江省 浙江省 浙江省 浙江省 浙江省 浙江省 浙江省 浙江省 浙江省 浙江省 浙江省 浙江省 浙江省 浙江省 浙江省 浙江省 浙江省 浙江省 浙江省 浙江省 浙江省 浙江省 浙江省 浙江省 浙江省 浙江省 浙江省 浙江省 浙江省 浙江省 浙江省 浙江省 浙江省 浙江省 浙江 ...

  • 学九万精神.讲敬业奉献心得体会
  • "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来源于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来源于浙江人民在历史长河里的文化沉淀,来源于浙江大地上区域精神的提炼概括,更是来源于浙江优秀儿女身上点滴感动的流淌汇聚. 郑九万的先进事迹,是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在基层党员干部身上的真实写照.郑九万同志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