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分妈妈恰到好处的爱

  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就是母亲节了。   身为一个母亲,你有没有想过,小宝宝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来理解这个世界的?   比如,在他1岁半以前,他会想:“世界都是可吃的,妈妈的乳房属于我!   能吃的就是好的,不给吃我就报复! ”   然后呢,他会想:“便便可真好玩,只有我能给它下命令,   我让它出来它就出来,我不让,谁也不许出!”   于是,你怎样去看待小宝宝把你的乳房当玩具,又怎样看待他把便便当成摆设来显摆?   如果我们漠视、敷衍、阻止,都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创伤?   都会阻止他如何自我发展?他长大以后会成为怎样的“他”呢?   1岁半之前的宝宝几乎每天都在用嘴吃,   3岁以前的宝宝每天又在围着自己的便便转。   面对他对吃的欲望、对便便的好奇,   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才能称自己为“好妈妈”?   我们编辑了这样一篇文章,希望妈妈们能理解怎样更和谐地与宝宝相处。   《母子健康》谨以此作为2014年母亲节的“献礼”,   祝愿妈妈与宝宝们的关系更加和谐美好!   咬咬事件   看看宝宝   无所不能的嘴!   要解决宽宽妈内心的疑惧,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些心理学家通过长期对婴儿心理及母婴关系的深度观察、理解、研究积累而来的观点与智慧。   深度心理学认为,在婴儿生命早年(通常指从出生到1岁半左右),促使婴儿心理成长的生命能量主要活跃在口唇及其附近部位,这使得婴儿从出生开始就通过口唇部位的一系列动作表达出让自己生命延续和成长的强烈欲望,从原始的张嘴、吮吸、吞咽,到后来的舔、咬、咀嚼等。这些动作所表达出来的需求是需要被满足的,而且,通常这些需求越是能够被适时适度地满足,越是能够帮助和促使宝宝发展出更为完善的人格。   爱咬的宝宝好可怕   宽宽6个月了,是个爱笑、胖乎乎、十分招人爱的男宝宝。以往,宽宽妈很为自己养育了这样一个健康快乐的宝宝而感到幸运与骄傲,但最近却有些愁眉不展:“宽宽4个月就开始出牙了。一开始还好,但没过多久,他就开始在我哺乳的时候,用他刚刚长出的乳牙咬我的乳头。我也看了一些书,实践了一些方法,知道怎么去制止他咬乳头的行为。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内心里却有些害怕,因为宽宽的那种咬,有点像是发泄似的、恶狠狠的咬。四五个月的小婴儿怎么可能会有像是内心里充满了仇恨似的感觉呢?我真的又想不通又觉得可怕。从前哺乳对我而言是件温馨甜蜜的事情,而现在却变得苦不堪言,我正在考虑要不要给他断乳呢。”   根据婴儿不同口唇动作出现的早晚顺序,宝宝1岁半之前这个阶段又大致被划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 从宝宝出生开始一直持续到长牙前后,其口唇动作主要为张嘴、吮吸、吞咽。婴儿在这一时期是完全被动与依赖的,因此,宝宝处在这个时期的新妈妈的任务,主要就是尽可能去满足宝宝吸乳、亲密以及其他的依赖需要。   第二个时期 伴随着婴儿的乳牙长出而来到,此时婴儿发展出咬、咀嚼等更多的口唇动作。这时的婴儿从最初几个月与妈妈互动的经验中逐渐获知,妈妈有时在自己身边,有时又不在。当她在我身边的时候,我感觉安全又快乐,我爱她;当她不在我身边的时候,我感觉难受而痛苦,我恨她。但是,居然是这同一个人给了我完全不同的两种感觉?因此,配合着“咬”的能力的出现,婴儿开始通过咬母亲的乳房、手指、玩具等来尝试发泄自己内部的恨,以及与此相关的负性情感情绪,从而使自己爱恨交织的矛盾情感得到整合。此时,他的“咬”与“咀嚼”的需求也要得到妈妈的理解与满足。   如果咬咬事件处理不当   除了对婴儿需求的满足要“适时”;我们也要注意,这种满足,不仅要“适时”,也要“适度”。   生命最初的几个月,婴儿处于一个极度依赖的状态,如果他们的喂食以及其他依赖需要不能被适当满足或者被过度满足,甚至时而被过度满足时而又不满足,这就会在婴儿心里形成极大的冲突,被压抑至潜意识,在余生中常常以神经症或者有人格缺陷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总是习惯于从他人那里获得支持与鼓励,因此非常依赖他人;或者总是过于相信他人,容易上当受骗;羡慕他人身上的实力和领导能力,但很少自食其力;对他人的看法完全从能获得什么着眼,因而不可避免地会与他人发生冲突。此外,各种成瘾,如过度饮食、酗酒、吸烟,以及对爱情、金钱、权力和财产的贪婪等都是其具体表现。   而婴儿到了出牙之后,要处理自己内在的纠结,就会诞生出“咬”的欲望。而如果咬的欲望未被满足,长大后就会体现出一些施虐型的性格,表现为对人冷嘲热讽,而且总体上表现出一种攻击性;他们可能还会嫉妒他人的成功,通过使用控制策略努力操纵他人等等。   好妈妈应该做的   根据宝宝发展需求的变化来满足   我们从上文中了解到,即使仅仅是生命开始的前一年半,宝宝的具体需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宝宝长牙前,越多及时按需哺乳、贴身拥抱陪伴,越有益于宝宝形成“我是可爱的、值得爱的,他人和外在环境是值得信任的”观点,因而也越对宝宝的身心发展有益;而当宝宝长牙之后,此时,如果仍然是单纯的母乳喂养,宝宝的真实需求就相当于被忽视、没有得到必要的满足。所以,在宝宝长出牙之后,我们就需要及时意识和理解到,宝宝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应该添加辅食、给他咬胶等玩具,以有效支持他去发泄及整合自己内心矛盾对立的情感情绪需要。   好妈妈不应该做的   不满足宝宝的需求   及时、按需给宝宝喂奶,照顾与满足他们的依赖需求,这样的理念在受教育程度高和保持着天然母性的妈妈群体里,已经得到了普及。   但是,在满足宝宝通过“舔”与“咬”的方式探索世界、形成自我的方面,很多妈妈却有些阻碍。她们可能会担心,什么东西都被宝宝拿起放在嘴巴里又舔又咬不卫生,可能会导致宝宝生病;或者,她们不能接纳这么小的宝宝已经有,并且还能自己去处理自己的负性情感,比如“咬”这个动作所预示着的攻击性、恨等。   无论基于以上哪种原因,妈妈都有可能会阻止或呵斥宝宝吃手、咬乳头,把什么东西都放在嘴里舔一舔、啃一啃的行为。而这些阻止,恰恰会阻碍宝宝生命能量的自由流淌和发展,危害很大,因此妈妈们需要重视起来。   过度满足宝宝的需求   什么叫做过度满足呢?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知道母乳喂养的重要意义,因此有可能会过分强调这一点,以至于在该给宝宝添加辅食、该断乳的时候也不去添加辅食或断乳,那么这就属于过度满足宝宝最初的需要,最后有可能导致,除了我们上文中所提到的人格缺陷之外的母婴心理分化不够,宝宝自我的发育受损。   又比如,因为知道宝宝“咬”的重要性,而在宝宝咬妈妈乳头、咬大人手指的时候,完全不加干预,任其发展,这个也属于过度满足,同样,除了有可能有上文中提到的成长风险之外,另外的危害可能是,使宝宝过分以自我为中心,有不能体会他人感觉的风险。   便便危机   喜欢欣赏便便的宝宝   妮妮妈非常喜欢打扮女儿,她觉得小女孩就应该漂漂亮亮、干干净净的才可爱。而妮妮也确实漂亮,所以从小到大,只要妮妮妈抱着女儿出去,总能引起大家的一片赞叹,都夸这个小孩儿干净、漂亮、乖巧。可是最近妮妮妈陷入了苦恼,因为一向爱干净的妮妮现在似乎不那么爱干净了,有几回妮妮妈发现,妮妮在自己的卡通座便器上拉完便便,都会蹲在旁边“欣赏”自己的便便,有时候甚至还会拿手去摸自己的便便。有几次,妮妮摸便便的行动都被妮妮妈逮个正着,挨了批评。可是,下一回趁妮妮妈不注意,妮妮还是会想去摸便便,“这么干净、漂亮的小女孩,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癖好,可怎么得了?!该不会一辈子都这样吧?”   好妈妈应该做的   对宝宝的便便先欣赏、后管理   当宝宝处在通过排出便便来体验自己的时期,好妈妈最应该做的不是批评或嫌恶,而是和宝宝一起对便便感兴趣,要欣赏他能把“不要的东西”排出来的能力。具体的做法,可以是和宝宝一起去探讨,宝宝的便便像什么动物或图案;也可以是在宝宝摸或玩便便后,带着好奇与他一起去闻闻便便的味道,然后充满爱意地帮他把手洗干净。   这是他学会如何爱与被爱、表扬和赞赏的关键时期。这时,宝宝潜意识里会将排出的便便视为自己的一部分,当他能感知到妈妈对自己的便便持有欢迎与接纳的态度时,他才能体验到自己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被妈妈无条件欢迎与接纳,而不是只有当自己很乖、很干净漂亮的时候,才会被爱。   好妈妈只有在真正陪伴宝宝接纳和欣赏过自己的便便之后,才能进入如厕训练。这时好妈妈提供的在宝宝适时适地拉便便之后的欣赏与鼓励,正好与宝宝体验保有便便的感觉匹配,这使宝宝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有自控能力的、能协调安排自己的人,会很好地增强他的自尊与自信。   便便对宝宝   很重要!   宝宝的兴趣从“吃”开始转向“拉便便”,这个发展阶段通常发生在1岁半到3岁之间。这时,促使幼儿心理成长的生命能量从活跃在口唇及其附近部位,逐渐转移到了肛门区域,因此,幼儿的注意力也会集中到这一区域,开始从排泄中体验自己的存在。   和生命的前一个一年半一样,幼儿生命中的第二个一年半,通常也被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幼儿倾向于去体验通过排便而使自己身体内部的紧张状态得到缓解;第二个时期,幼儿则倾向于去体验一个截然相反的过程,即保有便便以获得感官上的满足。   通常,中国的传统父母在1岁半之前就已开始对宝宝进行如厕训练,这常常使得宝宝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体验排出便便和保有便便的内在体验,使得本应在宝宝1岁半到3岁左右去面临和处理的冲突被提前。如厕训练往往是幼儿与外部纪律与权威的第一次最重要的接触,体现了本能发泄与外部阻碍之间的冲突。这一冲突的结果必然会对人格结构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如果父母能够在配合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条件下训练宝宝排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那么遗留在幼儿潜意识里未解决的冲突就会少,他长大之后将更有可能拥有一个有弹性、有力量的人格结构,也将在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出更多的创造力。   如果便便危机解决不好   如果妈妈在宝宝还没进入到对自己便便感兴趣的阶段就提前开始如厕训练,或者在宝宝对自己便便感兴趣的阶段采取的是过于严厉的态度,将会导致宝宝和妈妈陷入到一场争夺权力和控制的争斗中,即反抗妈妈对他们的排便训练,通过把便便拉在裤子里,或者通过便秘等方式。   具体而言,如果是在宝宝体验便便排出的时期,妈妈过于严苛,会使得宝宝在成年后养成一种邋遢、无条理、慷慨、散乱或浪费的性格;而在宝宝体验控制和保有自己的便便的时期,妈妈过于严苛,宝宝成年后的性格则表现为爱囤积、固执、吝啬或过分的有条理。   总之,在生命的第二个一年半,如果妈妈对宝宝排便的问题处理不当,使宝宝潜意识里累积太多的冲突与焦虑,就会使得他们在成年后更多表现为不灵活、喜欢对抗、不愿受他人控制;或者过度谨慎、刻板、极度独立、极度追求完美、极度较真等等。   那么,好妈妈应该避免做哪些事情,以减少宝宝成年后性格中的这些极端特点呢?   好妈妈不应该做的   不要提早进行排便训练   中国传统的育儿方法提倡,越早训练宝宝有规律的大小便越好,有时甚至在宝宝未满半岁之前就开始了。在我们了解了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之后,就会知道这样的育儿观点对照顾者而言是提供了方便,但是对宝宝的心理成长和内在幸福感而言,却是弊远远大于利。   不要过度使用纸尿裤   在宝宝生命的头两年使用纸尿裤,无论是对宝宝而言还是对妈妈而言,都是利大于弊的。但是,如果超过两岁还大量使用纸尿裤,就使得宝宝被剥夺了一些压力去体验控制自己便便所带来的那种掌控感和成就感,而这正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任务。   不要在大小便的问题上   严厉批评、嘲讽宝宝   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经历多次尿湿床单、把便便拉在裤子里的事情,有时候家长并非因觉得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而斥责宝宝,而是为了让宝宝长点教训,以后不再这样,而故意严厉批评或嘲讽,殊不知这样会让宝宝的自尊受到巨大的打击。妈妈仅仅是温和地帮助宝宝清理身体,让宝宝看到收拾床单、洗衣裤的过程,就已经可以传递足够多的信息让宝宝知道这是不恰当的行为了。   0岁~1岁半或1岁半~3岁,只是一个大致的时间概念,每个宝宝的心理发展节奏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快、有的慢,妈妈们需要做的是更多细心观察自己宝宝的心理特点变化,而不是严格遵照这个时间表来调整自己对宝宝的态度与行为。

  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就是母亲节了。   身为一个母亲,你有没有想过,小宝宝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来理解这个世界的?   比如,在他1岁半以前,他会想:“世界都是可吃的,妈妈的乳房属于我!   能吃的就是好的,不给吃我就报复! ”   然后呢,他会想:“便便可真好玩,只有我能给它下命令,   我让它出来它就出来,我不让,谁也不许出!”   于是,你怎样去看待小宝宝把你的乳房当玩具,又怎样看待他把便便当成摆设来显摆?   如果我们漠视、敷衍、阻止,都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创伤?   都会阻止他如何自我发展?他长大以后会成为怎样的“他”呢?   1岁半之前的宝宝几乎每天都在用嘴吃,   3岁以前的宝宝每天又在围着自己的便便转。   面对他对吃的欲望、对便便的好奇,   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才能称自己为“好妈妈”?   我们编辑了这样一篇文章,希望妈妈们能理解怎样更和谐地与宝宝相处。   《母子健康》谨以此作为2014年母亲节的“献礼”,   祝愿妈妈与宝宝们的关系更加和谐美好!   咬咬事件   看看宝宝   无所不能的嘴!   要解决宽宽妈内心的疑惧,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些心理学家通过长期对婴儿心理及母婴关系的深度观察、理解、研究积累而来的观点与智慧。   深度心理学认为,在婴儿生命早年(通常指从出生到1岁半左右),促使婴儿心理成长的生命能量主要活跃在口唇及其附近部位,这使得婴儿从出生开始就通过口唇部位的一系列动作表达出让自己生命延续和成长的强烈欲望,从原始的张嘴、吮吸、吞咽,到后来的舔、咬、咀嚼等。这些动作所表达出来的需求是需要被满足的,而且,通常这些需求越是能够被适时适度地满足,越是能够帮助和促使宝宝发展出更为完善的人格。   爱咬的宝宝好可怕   宽宽6个月了,是个爱笑、胖乎乎、十分招人爱的男宝宝。以往,宽宽妈很为自己养育了这样一个健康快乐的宝宝而感到幸运与骄傲,但最近却有些愁眉不展:“宽宽4个月就开始出牙了。一开始还好,但没过多久,他就开始在我哺乳的时候,用他刚刚长出的乳牙咬我的乳头。我也看了一些书,实践了一些方法,知道怎么去制止他咬乳头的行为。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内心里却有些害怕,因为宽宽的那种咬,有点像是发泄似的、恶狠狠的咬。四五个月的小婴儿怎么可能会有像是内心里充满了仇恨似的感觉呢?我真的又想不通又觉得可怕。从前哺乳对我而言是件温馨甜蜜的事情,而现在却变得苦不堪言,我正在考虑要不要给他断乳呢。”   根据婴儿不同口唇动作出现的早晚顺序,宝宝1岁半之前这个阶段又大致被划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 从宝宝出生开始一直持续到长牙前后,其口唇动作主要为张嘴、吮吸、吞咽。婴儿在这一时期是完全被动与依赖的,因此,宝宝处在这个时期的新妈妈的任务,主要就是尽可能去满足宝宝吸乳、亲密以及其他的依赖需要。   第二个时期 伴随着婴儿的乳牙长出而来到,此时婴儿发展出咬、咀嚼等更多的口唇动作。这时的婴儿从最初几个月与妈妈互动的经验中逐渐获知,妈妈有时在自己身边,有时又不在。当她在我身边的时候,我感觉安全又快乐,我爱她;当她不在我身边的时候,我感觉难受而痛苦,我恨她。但是,居然是这同一个人给了我完全不同的两种感觉?因此,配合着“咬”的能力的出现,婴儿开始通过咬母亲的乳房、手指、玩具等来尝试发泄自己内部的恨,以及与此相关的负性情感情绪,从而使自己爱恨交织的矛盾情感得到整合。此时,他的“咬”与“咀嚼”的需求也要得到妈妈的理解与满足。   如果咬咬事件处理不当   除了对婴儿需求的满足要“适时”;我们也要注意,这种满足,不仅要“适时”,也要“适度”。   生命最初的几个月,婴儿处于一个极度依赖的状态,如果他们的喂食以及其他依赖需要不能被适当满足或者被过度满足,甚至时而被过度满足时而又不满足,这就会在婴儿心里形成极大的冲突,被压抑至潜意识,在余生中常常以神经症或者有人格缺陷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总是习惯于从他人那里获得支持与鼓励,因此非常依赖他人;或者总是过于相信他人,容易上当受骗;羡慕他人身上的实力和领导能力,但很少自食其力;对他人的看法完全从能获得什么着眼,因而不可避免地会与他人发生冲突。此外,各种成瘾,如过度饮食、酗酒、吸烟,以及对爱情、金钱、权力和财产的贪婪等都是其具体表现。   而婴儿到了出牙之后,要处理自己内在的纠结,就会诞生出“咬”的欲望。而如果咬的欲望未被满足,长大后就会体现出一些施虐型的性格,表现为对人冷嘲热讽,而且总体上表现出一种攻击性;他们可能还会嫉妒他人的成功,通过使用控制策略努力操纵他人等等。   好妈妈应该做的   根据宝宝发展需求的变化来满足   我们从上文中了解到,即使仅仅是生命开始的前一年半,宝宝的具体需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宝宝长牙前,越多及时按需哺乳、贴身拥抱陪伴,越有益于宝宝形成“我是可爱的、值得爱的,他人和外在环境是值得信任的”观点,因而也越对宝宝的身心发展有益;而当宝宝长牙之后,此时,如果仍然是单纯的母乳喂养,宝宝的真实需求就相当于被忽视、没有得到必要的满足。所以,在宝宝长出牙之后,我们就需要及时意识和理解到,宝宝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应该添加辅食、给他咬胶等玩具,以有效支持他去发泄及整合自己内心矛盾对立的情感情绪需要。   好妈妈不应该做的   不满足宝宝的需求   及时、按需给宝宝喂奶,照顾与满足他们的依赖需求,这样的理念在受教育程度高和保持着天然母性的妈妈群体里,已经得到了普及。   但是,在满足宝宝通过“舔”与“咬”的方式探索世界、形成自我的方面,很多妈妈却有些阻碍。她们可能会担心,什么东西都被宝宝拿起放在嘴巴里又舔又咬不卫生,可能会导致宝宝生病;或者,她们不能接纳这么小的宝宝已经有,并且还能自己去处理自己的负性情感,比如“咬”这个动作所预示着的攻击性、恨等。   无论基于以上哪种原因,妈妈都有可能会阻止或呵斥宝宝吃手、咬乳头,把什么东西都放在嘴里舔一舔、啃一啃的行为。而这些阻止,恰恰会阻碍宝宝生命能量的自由流淌和发展,危害很大,因此妈妈们需要重视起来。   过度满足宝宝的需求   什么叫做过度满足呢?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知道母乳喂养的重要意义,因此有可能会过分强调这一点,以至于在该给宝宝添加辅食、该断乳的时候也不去添加辅食或断乳,那么这就属于过度满足宝宝最初的需要,最后有可能导致,除了我们上文中所提到的人格缺陷之外的母婴心理分化不够,宝宝自我的发育受损。   又比如,因为知道宝宝“咬”的重要性,而在宝宝咬妈妈乳头、咬大人手指的时候,完全不加干预,任其发展,这个也属于过度满足,同样,除了有可能有上文中提到的成长风险之外,另外的危害可能是,使宝宝过分以自我为中心,有不能体会他人感觉的风险。   便便危机   喜欢欣赏便便的宝宝   妮妮妈非常喜欢打扮女儿,她觉得小女孩就应该漂漂亮亮、干干净净的才可爱。而妮妮也确实漂亮,所以从小到大,只要妮妮妈抱着女儿出去,总能引起大家的一片赞叹,都夸这个小孩儿干净、漂亮、乖巧。可是最近妮妮妈陷入了苦恼,因为一向爱干净的妮妮现在似乎不那么爱干净了,有几回妮妮妈发现,妮妮在自己的卡通座便器上拉完便便,都会蹲在旁边“欣赏”自己的便便,有时候甚至还会拿手去摸自己的便便。有几次,妮妮摸便便的行动都被妮妮妈逮个正着,挨了批评。可是,下一回趁妮妮妈不注意,妮妮还是会想去摸便便,“这么干净、漂亮的小女孩,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癖好,可怎么得了?!该不会一辈子都这样吧?”   好妈妈应该做的   对宝宝的便便先欣赏、后管理   当宝宝处在通过排出便便来体验自己的时期,好妈妈最应该做的不是批评或嫌恶,而是和宝宝一起对便便感兴趣,要欣赏他能把“不要的东西”排出来的能力。具体的做法,可以是和宝宝一起去探讨,宝宝的便便像什么动物或图案;也可以是在宝宝摸或玩便便后,带着好奇与他一起去闻闻便便的味道,然后充满爱意地帮他把手洗干净。   这是他学会如何爱与被爱、表扬和赞赏的关键时期。这时,宝宝潜意识里会将排出的便便视为自己的一部分,当他能感知到妈妈对自己的便便持有欢迎与接纳的态度时,他才能体验到自己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被妈妈无条件欢迎与接纳,而不是只有当自己很乖、很干净漂亮的时候,才会被爱。   好妈妈只有在真正陪伴宝宝接纳和欣赏过自己的便便之后,才能进入如厕训练。这时好妈妈提供的在宝宝适时适地拉便便之后的欣赏与鼓励,正好与宝宝体验保有便便的感觉匹配,这使宝宝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有自控能力的、能协调安排自己的人,会很好地增强他的自尊与自信。   便便对宝宝   很重要!   宝宝的兴趣从“吃”开始转向“拉便便”,这个发展阶段通常发生在1岁半到3岁之间。这时,促使幼儿心理成长的生命能量从活跃在口唇及其附近部位,逐渐转移到了肛门区域,因此,幼儿的注意力也会集中到这一区域,开始从排泄中体验自己的存在。   和生命的前一个一年半一样,幼儿生命中的第二个一年半,通常也被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幼儿倾向于去体验通过排便而使自己身体内部的紧张状态得到缓解;第二个时期,幼儿则倾向于去体验一个截然相反的过程,即保有便便以获得感官上的满足。   通常,中国的传统父母在1岁半之前就已开始对宝宝进行如厕训练,这常常使得宝宝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体验排出便便和保有便便的内在体验,使得本应在宝宝1岁半到3岁左右去面临和处理的冲突被提前。如厕训练往往是幼儿与外部纪律与权威的第一次最重要的接触,体现了本能发泄与外部阻碍之间的冲突。这一冲突的结果必然会对人格结构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如果父母能够在配合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条件下训练宝宝排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那么遗留在幼儿潜意识里未解决的冲突就会少,他长大之后将更有可能拥有一个有弹性、有力量的人格结构,也将在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出更多的创造力。   如果便便危机解决不好   如果妈妈在宝宝还没进入到对自己便便感兴趣的阶段就提前开始如厕训练,或者在宝宝对自己便便感兴趣的阶段采取的是过于严厉的态度,将会导致宝宝和妈妈陷入到一场争夺权力和控制的争斗中,即反抗妈妈对他们的排便训练,通过把便便拉在裤子里,或者通过便秘等方式。   具体而言,如果是在宝宝体验便便排出的时期,妈妈过于严苛,会使得宝宝在成年后养成一种邋遢、无条理、慷慨、散乱或浪费的性格;而在宝宝体验控制和保有自己的便便的时期,妈妈过于严苛,宝宝成年后的性格则表现为爱囤积、固执、吝啬或过分的有条理。   总之,在生命的第二个一年半,如果妈妈对宝宝排便的问题处理不当,使宝宝潜意识里累积太多的冲突与焦虑,就会使得他们在成年后更多表现为不灵活、喜欢对抗、不愿受他人控制;或者过度谨慎、刻板、极度独立、极度追求完美、极度较真等等。   那么,好妈妈应该避免做哪些事情,以减少宝宝成年后性格中的这些极端特点呢?   好妈妈不应该做的   不要提早进行排便训练   中国传统的育儿方法提倡,越早训练宝宝有规律的大小便越好,有时甚至在宝宝未满半岁之前就开始了。在我们了解了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之后,就会知道这样的育儿观点对照顾者而言是提供了方便,但是对宝宝的心理成长和内在幸福感而言,却是弊远远大于利。   不要过度使用纸尿裤   在宝宝生命的头两年使用纸尿裤,无论是对宝宝而言还是对妈妈而言,都是利大于弊的。但是,如果超过两岁还大量使用纸尿裤,就使得宝宝被剥夺了一些压力去体验控制自己便便所带来的那种掌控感和成就感,而这正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任务。   不要在大小便的问题上   严厉批评、嘲讽宝宝   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经历多次尿湿床单、把便便拉在裤子里的事情,有时候家长并非因觉得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而斥责宝宝,而是为了让宝宝长点教训,以后不再这样,而故意严厉批评或嘲讽,殊不知这样会让宝宝的自尊受到巨大的打击。妈妈仅仅是温和地帮助宝宝清理身体,让宝宝看到收拾床单、洗衣裤的过程,就已经可以传递足够多的信息让宝宝知道这是不恰当的行为了。   0岁~1岁半或1岁半~3岁,只是一个大致的时间概念,每个宝宝的心理发展节奏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快、有的慢,妈妈们需要做的是更多细心观察自己宝宝的心理特点变化,而不是严格遵照这个时间表来调整自己对宝宝的态度与行为。


相关内容

  • 教你开早会
  • 晨会是每日工作的第一步,是士气鼓舞的广场,它确定了一天工作的发动力,我们称之为管理之源. 影楼老板常规的管理方法是通过授权给店长的一种非现场管理.作为管理者店长,最主要的操控手段都是通过晨会来实现.在很多老板的心中,每天半小时的晨会不会被列入正式管理.但我曾经调查过近50位影楼老板,觉得开晨会有必要 ...

  • 生字组词造句
  • 1祖国多么广大 广 gu ǎng (广大)(广安)(广告)(广场)(广平) 广大: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 已 y ǐ (已经)(已往)(而已)(不已)(已然) 已经: 我已经写完作业了. 经 j īng (已经)(经理)(经过)(经营)(经历) 经过:我去学校要经过两条路. 安 ān (安全)(平安) ...

  • [百分数的意义与写法]案例
  • <百分数的意义与写法>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百分数的意义与写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概念和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的概念是这部分内容的基础.学生只有理解了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也就是百分率 ...

  • 早上吃黑豆的好处
  • 黑豆又名乌豆,为什么叫乌豆的原因是因为人们经常会用它来治疗白头发,黑豆的用处有很多的,比如女性朋友们想美容的我们可以在吃早餐的时候用黑豆做成黑豆浆,放点蜂蜜进去,既满足了我们早餐的需要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吸收黑豆的营养,从而使我们的皮肤更加美丽,想补肾的男性朋友们也可以选择用黑豆来代替药品. [早上 ...

  • 夸张的妈妈
  • 夸张的妈妈 我妈妈留着长长的头发,眼睛大大的,很有神.妈妈的爱好是打电脑,听音乐.她的性格是有时喜欢跟我开玩笑,经常说话很夸张. 有一次,我在睡觉时,妈妈就对我说:"起床,起床,孩子,马上就要上学了,已经快到七点半了."我揉揉眼睛,伸个懒腰,赶紧穿上衣服,背上书包快速地向学校跑啊 ...

  • 有奶就母乳,没奶就喂奶粉?听起来很有道理却无理的一句话
  • 今天第二篇推文是孕产瑜伽教练课程的招生简章,时间有更改,请报名的同学留意. 很多人问我对奶粉喂养的态度.甚至转一些文问我的意见. 原来网上突然出现几篇努力母乳却最终未能成功的妈妈写的文章.文章标题都极富煽动性,从<不能母乳就不是好妈妈?你们欠母乳妈妈一个道歉>到<我为什么反感朋友圈 ...

  • 洪昭光教授健康讲座
  • 洪昭光教授健康讲座.txt我们用一只眼睛看见现实的灰墙,却用另一只眼睛勇敢飞翔,接近梦想.男人喜欢听话的女人,但男人若是喜欢一个女人,就会不知不觉听她的话.洪昭光教授健康讲座 各位年朋友,各位同志们,大家好!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在一起,座谈一下关于老人健康问题.中老年健康是一个我们大家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

  • 八上第三单元参考答案
  • 八上第三单元参考答案 >答案:第一课时 课内精读比赛 1. 略 2b 3a 4c 5a 第二课时 课外百分竞赛 10.B 11. 何等刚决,何等无回旋. 12.BC 13. 她的爱不附带任何条件,惟一的理由,就是我是她的女儿 14. 母爱(本文作者是冰心) <甜甜的泥土>参考答案: ...

  • 一位平凡的母亲是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 各位家长朋友: 大家好!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与各位家长分享教育孩子的心得和感悟. 自我介绍一下:我2002年我参加了中国第一届亲子教育论坛,当时黑龙江仅有我一位代表参加.在现场,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不仅学到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还结识了29位中国顶尖的教育专家和成功教子的优秀家长,他们是我强大的后援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