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事业的发展

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事业的发展

 作者:罗哲文 来源:中国旅游报 浏览:

4714 文物古迹与旅游的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十分密切的关系。旅游离不开文物古迹,文物

古迹借旅游发挥其作用,流传其历史,传播其信息。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有一部名叫《穆天子传》的古书上,记载了公元前10世纪周穆王驾八骏西游的故事。其中所记载的穆王与西王母在瑶池相会,传说其地点就在新疆的天池,留下了古老的佳话。周穆王可算得上是中国最早的大旅行家。其后春秋时期的孔子周游列国,又是一位大学者的旅行家。司马迁写《史记》除了利用大量文献档案简牍文书之外,还亲自到许多地方做考察旅游。西汉时期打通欧亚交通大道“丝绸之路”的先行者张骞,更算是最早的中外旅行家了。此后从杨之、郦道元、唐玄奘、苏东坡„„直到徐霞客、顾炎武等等,莫不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游览名山大川,文物古迹,留下了不朽的诗章。与此同时,他们所游览的胜景名区,所留下的史迹、文章、诗词、书画、题刻也成了历代的文物古迹,被保存下来,成了我们今天旅游参观的景点。

公元前2世纪,西顿城有一位名叫安蒂伯特尔的著名诗人、很有学问的旅行家,把他在旅途中所见到的最好、最奇丽的文物古迹,经过对比排列,选出了七个,编排出了第一个“世界七大奇迹”的名单(据说“七”是以天上北斗七星之义):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庙、爱菲萨斯的第安娜神庙、哈力卡那斯陵墓、爱琴海的罗得斯铜像和亚历山大港大灯塔。由于当时中国尚未与外国有多少交往,堪称当时世界奇迹的长城,未能列入。到了公元15世纪前后,这七大奇迹中除金字塔之外,几乎已经不存在了,于是又有一些旅行家重新编制了一个世界七大奇迹的名单。他们是:罗马大斗兽场、亚历山大里亚地下陵墓、中国万里长城、英国巨石建设围圈、中国南京琉璃塔、比萨斜塔、索非亚大教堂。把原来的七个称之为上古世界七大奇迹,把新编的称作中古七大奇迹。

近代有一些旅行家和专家学者们还想再编制世界奇迹的名单,但由于各个国家的奇迹太多,终难以平衡,没有能够得到公认。比如一些外国游客把秦始皇陵说成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因为是不科学的,不能得到共认。然而为了更好地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与自然财富和提供旅游参考出发,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以公布世界遗产的办法,把各个国家著名的文物古迹与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旅游者提供了最为值得选取的旅游参观对象。较之以前的两个世界七大奇迹更为丰富得多了。全世界现在已有162个国家参加了世界遗产公约,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已有721个。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早已载入了世界人类的文明史册。从50万年前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2000多年前开始修筑的万里长城到明、清的北京故宫,苏州园林,已有28处文化和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名录。在这28处世界遗产中,文物古迹占了很大的比例,因为文物古迹是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载体,是文明古国的实物例证。

有人说,文物古迹本身就是一本刻划着岁月的书,在它的身上记载着许多历史故事。俄罗斯著名作家果戈里曾经描写道:“建筑同时还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都已经缄默时,它还在说话呢。”中国有一句老话“见了故物,如见故人”,文物古迹这种生动的体现,是许多优美的诗歌所不能代替的。

历史文化古迹,往往还能飞渡重洋,传到异国他乡。唐朝鉴真和尚,克服了重重困难,远渡重洋,在日本传播友谊和文化,并在那里留存下了众多有关唐代的文物古迹。当人们到日本奈良参观唐昭提寺,看到1000多年前的古老建筑和鉴真大师的肖像时,人们好像回到了唐代的环境之中。同样,印度的佛教文化艺术也是飞越喜马拉雅山和沙漠戈壁来到中国,融入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我国现存的文物古迹中,佛教文物古迹占了很大的比例。

历史文化古迹,有着十分巨大的魅力。古往今来,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引发了多少人的沉思。“发思古之悠情”,不仅使人伤感于昔日的兴衰往事,还能使人们从中吸取教益,陶冶性情,抒发情怀。三国时期的魏、蜀、吴赤壁大战,孙、刘联盟以少胜多,击败了曹操的83万军马,体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赤壁古迹,被世代相传了下来。多少诗人词家为之讴歌咏唱,留下了动人的诗篇,更增添了古迹的光彩。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诗人怀古的情思,表达了诗人的政治想象与心情,成为千古绝唱。

三国赤壁只是我国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中的一个,在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散文、游记之中,咏怀古迹,抒发情怀的辞章更是不知凡几。文采风韵与文物古迹相结合,构成了许许多多优美的交响乐章,给人间添彩,给大地增辉。

文物古迹是各个时代人类文明的标志。在我国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的业绩有如大江之东流,一去不返。但是凝聚着他们历史时代标志的文物古迹,仍然长存人间。万里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历史文化古迹,还有一很大的特点,就是它具有突出的地区和民族性,反映了世界上多民族、多国度的文化内涵。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各自的特点,包括他们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文学艺术、衣冠服饰以及宗教信仰等等。各自的文化特点都是在不同的客观物质条件下形成的。地理环境、气候、温度、雨量、风力、积雪、日照等等都有直接的影响,加上民族文化的其他因素,造就了各式各样的历史文化古迹,反映出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当人们看到高大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时候,想到的是埃及的古老文明。当人们看到起伏于崇山峻岭之间的万里长城、金碧辉煌的北京故宫和由各种亭台廊阁组成的园林时,想到的自然是中国文化。看到法隆寺塔影、唐昭提寺大殿的时候,想到的也自然是日本文化。泰国的大王宫、玉佛寺,俄罗斯的圆尖顶教堂,法国的卢浮宫,莫不传递着它们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信息。它们都各自具有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特点。就是在一个国家之内,也会因地区和民族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加之地域辽阔,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的差异,文物古迹的种类和风格非常丰富。就以古建筑中的民居来说,有华北地区的四合院,南方各省的干栏式建筑和穿斗结构,广西、贵州、湖南的苗寨、侗寨,黄土高原的窑洞,西藏的碉房,内蒙古的蒙古包等等,不仅结构不同,形式名异,而且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风韵。

文物古迹的另一个重要意义,还在于它是历史的见证,也可以说是实物的历史。特别是中国既有3000多年有准确文字可考的历史,又有丰富的文物古迹作为例证,历史的可靠性就更加增强了。古代陵墓是文物古迹中十分重要的一项。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被外国游人称之为世界第八奇迹。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个建立统一国家的君主,自称为始皇帝,史书上称他为千古一帝。他的气

魄之大,在他所建造的三大工程——长城、阿房宫、始皇陵中得以体现。由此可见物证之重要。在历史上许多国家的先民,从帝王到平民都相信,人死后还有灵魂存在,到另一个世界去生活,因而对死后的生活安排十分在意,特别是帝王和豪富们把坟墓修建得非常雄伟壮观,以大量的用品和财富以及奴隶和牲畜殉葬,幻想到另一个世界中去享用。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都实行厚葬制度,众多的帝王墓葬,成了一座座地下文物仓库、一座座地下博物馆。藉助于地宫、墓穴的深埋地下,建筑坚固、密封缺氧和药物的处理,这些地下文物保存得非常良好。1972年在湖南长沙出土的一具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侯夫人的尸体,保存非常完好,较之干制的木乃伊更具科学研究价值。

从陵墓建筑上,我们还发现了一奇妙的现象,中国人和外国人有时的想法完全一致,以至出现了相同的建筑形式。例如秦始皇的陵墓和埃及的金字塔建筑形式一样,都是一个巨大的四方形锥体建筑。不同之处只是金字塔是用巨石砌成,而秦始皇陵则用夯土筑成而已。在山东曲阜有一座少昊陵,就是用石堆砌筑的,因此被称之为小金字塔。这情况在其他许许多多的文物古迹中还可以寻觅到。

历史上中国是一个科学技术非常发达的国家,被公认的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和火药这四大发明,对人类造福很深。这些发明不仅有史可查而且有物可证。此外在天文、水利、桥梁等等工程技术领域中至今仍然有许许多多辉煌的遗物保存下来。我国天文学历史悠久,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甲骨文上就已经有了记载。日蚀、月蚀、太阳黑子、彗星、流星雨和新星等记录都以我国为最早和最丰富。在西安阿房宫遗址内,有一座被称作上天台的高台建筑遗迹,可能就是秦朝观察天象的建筑基础。在洛阳市东约15公里的汉魏故城遗址南部,保存了一座建于东汉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后经曹魏、西晋相继沿用的灵台(古天文台)遗址,反映中国古代天文史的资料非常丰富。东汉时期杰出的科学家张衡(78-139年)曾两度任太史令十多年,直接领导和参与了灵台的天象观测和天文的研究工作,写出了《灵宪》等重要著作,并创制出世界上最早用水力推动观测天象的浑天仪和世界上第一台测报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史书的记载,在这处古迹上得到了证实。现在保存较好的天文台是河南登封的观象台和北京建国门的古观象台。登封观象台是一座具有测影、观星和记时功能的古天文台,是元代初期(13世纪)大科学家郭守敬和王恂所建,当时在全国设了24个天文观测站,这个台是观测的中心。郭守敬当年在这里通过测量,推出一个回归年为365日24刻25分(每日分为100刻)合现在的365天5小时49分12秒。他所制订的授时历和现在通用的公历(格力高利历)一年周期完全相同,但它比现行公历早了300余年。北京古观象台,为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所建。除台北建筑,还保存了古天文仪器,更是珍贵。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几千年来对水利工程非常重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成了千古美谈。现在保存的古代水利工程的遗迹,非常之多。有文献可考的首推安徽寿县城南30千米的芍陂,传为春秋时楚国丞相公孙敖所建造。后来改名为安丰塘,是一座周围一二百千米的大水库,现在还灌溉着1万多公顷的良田,它把2000多年前的信息传递下去。此外还有扬州的邗沟、西安的郑国渠、广西兴安灵渠等都是2000多年前的古迹。四川成都附近的都江堰,是公元前3世纪蜀郡守李冰父子开凿,至今仍然发挥效益的水利工程,四川有天府之国之称,有赖于此。

在中国有许多奇特雄伟的古迹,传说是鲁班修的,像河北省的赵州桥。鲁班是建筑行业的祖师爷,甚至成了神,凡是工程技术遇到了困难,他都会来显灵相助。为什么把赵州桥说成是鲁班修的呢?因为它的工程太奇特了,特别是它那两崖嵌四穴的空腔式结构,的确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它比欧洲同样结构的拱桥早了1000多年。在福建漳州有一座名叫虎渡桥的石梁桥,有一根石梁长达20多米,宽、厚2米左右,重200余吨。在800年前的技术条件下,要把这样重的石梁

架设于波涛汹涌,水深浪急的江水之上,至今难以想象古人是如何做到的。北京卢沟桥在700年前就因被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称为世界上美丽石桥而声传海外。有许多伟大的建筑,由于历史的推移,时代的变化,他们已经失去了原来的用途,但这并不影响它们的历史意义与价值,清朝康熙皇帝决定不修长城之后,并不把它拆掉而是把它保护起来。“但以雄关存旧迹,但留形胜壮山河”,在200多年前,长城已经成了增添山河秀色的胜迹了。

文物古迹,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除了要很好地保护它们之外,还要发挥它们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历史研究、科学研究、创作借鉴、观摩鉴赏等等。然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途径就是旅游,到现场去参观。“百闻不如一见”,前英国首相希思在参观长城时说:“中国的过去与将来,同样具有魅力„„抵达长城时,我觉得比以往从照片上、刺绣上和绘画上见到的长城更为壮观多了。”说明了亲自抵达长城的重要性。毛泽东诗词中的一句“不到长城非好汉”,是众多旅游者登上长城时心情的真实体现。通过旅游,到文物古迹现场去参观游览,确是发挥文物古迹作用的一种非常好的形式。

然而文物古迹各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要准确地了解其内容和特点,就必须要有很好的导游和生动地讲解,方能收到最佳的效果。导游员的地位非常重要,在旅途中,导游员起的是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好的导游员,既是教师教授,又是表演艺术家,需要有渊博的知识。历史知识,文物古迹中的故事,游人未必全知,然而一经导游讲解,往往使游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旅游成了读书和求知,岂不快哉。导游可使祖国的山河增色,使名胜生辉。导游是一项综合艺术,需要体力与智力、知识与艺术的结合,是口才与交际、机智与严谨的融会,导游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出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旅游接待水平。国家旅游局为了进一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开展推荐评选优秀导游词的活动,并从中选取优秀作品编辑成书,加以推广,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半个多世纪来一直从事文物古迹的考察研究和保护工作,对文物古迹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热爱,希望我们的导游员们也了解文物古迹,热爱文物古迹,而且通过他们的工作,使更多的游客也热爱文物古迹,保护文物古迹。

我这里还要谈一下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事业发展的关系。上面已经谈到了文物古迹与旅游两者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两者如果处理得好,就可以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目的。如果处理得不好,也可能产生不好的效果。关键在于:互通信息情报,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依法办理。

目前这一阶段国家对文物保护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指导思想是“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对风景名胜的方针是“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都把保护放到了第一位。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文物古迹本身的特点所决定了的,文物古迹是历史上造就的,一经破坏就不可能再得。有些东西纵然可以再造,但已经成了复制品,价值就不大了。有些东西由于技术、工艺、材料失传或其他种种原因,不可能再造了。就是一些风景名胜、古树名木、山石景观等,一经破坏也无法挽回。

这里还必须强调的是文物古迹、风景名胜除了它们本身的价值不能破坏之外,它们的环境十分重要,如果把它们的环境破坏了,也是难以挽回的。环境包括它内部的环境和外围的环境。北京天坛、颐和园申报世界遗产,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来考察的时候,特别强调了文物本身和周围环境的整治。我国申报一次世界遗产,就是一次强劲的整治环境的行动,推动了保护管理水平的提高。

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主管部门与旅游部门在以保护为主这一观点上,是完全一致的。因为旅游事业的发展要靠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作为对象,称作旅游资源,如果资源破坏了,参观游览的对象没有了,旅游事业就谈不上发展了。

最近有个十分可喜的现象,国家旅游局和各省市旅游部门都在抓旅游规划,而且把旅游资源的保护放到了重要的位置。把规划搞好了,合理地安排好保护好各种住、吃、游、娱乐、购物等的建设,依照国家法律、规章安排。文物古迹的保护与旅游事业的发展是可以做到两全其美,相互促进的。

旅游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支柱产业,而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化教育、体育健康的活动。必将得到越来越广阔的发展,文物古迹的保护也将是永远的。相信两者一定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

罗哲文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副主任、建设部风景名胜委员会专家顾问

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事业的发展

 作者:罗哲文 来源:中国旅游报 浏览:

4714 文物古迹与旅游的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十分密切的关系。旅游离不开文物古迹,文物

古迹借旅游发挥其作用,流传其历史,传播其信息。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有一部名叫《穆天子传》的古书上,记载了公元前10世纪周穆王驾八骏西游的故事。其中所记载的穆王与西王母在瑶池相会,传说其地点就在新疆的天池,留下了古老的佳话。周穆王可算得上是中国最早的大旅行家。其后春秋时期的孔子周游列国,又是一位大学者的旅行家。司马迁写《史记》除了利用大量文献档案简牍文书之外,还亲自到许多地方做考察旅游。西汉时期打通欧亚交通大道“丝绸之路”的先行者张骞,更算是最早的中外旅行家了。此后从杨之、郦道元、唐玄奘、苏东坡„„直到徐霞客、顾炎武等等,莫不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游览名山大川,文物古迹,留下了不朽的诗章。与此同时,他们所游览的胜景名区,所留下的史迹、文章、诗词、书画、题刻也成了历代的文物古迹,被保存下来,成了我们今天旅游参观的景点。

公元前2世纪,西顿城有一位名叫安蒂伯特尔的著名诗人、很有学问的旅行家,把他在旅途中所见到的最好、最奇丽的文物古迹,经过对比排列,选出了七个,编排出了第一个“世界七大奇迹”的名单(据说“七”是以天上北斗七星之义):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庙、爱菲萨斯的第安娜神庙、哈力卡那斯陵墓、爱琴海的罗得斯铜像和亚历山大港大灯塔。由于当时中国尚未与外国有多少交往,堪称当时世界奇迹的长城,未能列入。到了公元15世纪前后,这七大奇迹中除金字塔之外,几乎已经不存在了,于是又有一些旅行家重新编制了一个世界七大奇迹的名单。他们是:罗马大斗兽场、亚历山大里亚地下陵墓、中国万里长城、英国巨石建设围圈、中国南京琉璃塔、比萨斜塔、索非亚大教堂。把原来的七个称之为上古世界七大奇迹,把新编的称作中古七大奇迹。

近代有一些旅行家和专家学者们还想再编制世界奇迹的名单,但由于各个国家的奇迹太多,终难以平衡,没有能够得到公认。比如一些外国游客把秦始皇陵说成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因为是不科学的,不能得到共认。然而为了更好地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与自然财富和提供旅游参考出发,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以公布世界遗产的办法,把各个国家著名的文物古迹与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旅游者提供了最为值得选取的旅游参观对象。较之以前的两个世界七大奇迹更为丰富得多了。全世界现在已有162个国家参加了世界遗产公约,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已有721个。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早已载入了世界人类的文明史册。从50万年前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2000多年前开始修筑的万里长城到明、清的北京故宫,苏州园林,已有28处文化和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名录。在这28处世界遗产中,文物古迹占了很大的比例,因为文物古迹是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载体,是文明古国的实物例证。

有人说,文物古迹本身就是一本刻划着岁月的书,在它的身上记载着许多历史故事。俄罗斯著名作家果戈里曾经描写道:“建筑同时还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都已经缄默时,它还在说话呢。”中国有一句老话“见了故物,如见故人”,文物古迹这种生动的体现,是许多优美的诗歌所不能代替的。

历史文化古迹,往往还能飞渡重洋,传到异国他乡。唐朝鉴真和尚,克服了重重困难,远渡重洋,在日本传播友谊和文化,并在那里留存下了众多有关唐代的文物古迹。当人们到日本奈良参观唐昭提寺,看到1000多年前的古老建筑和鉴真大师的肖像时,人们好像回到了唐代的环境之中。同样,印度的佛教文化艺术也是飞越喜马拉雅山和沙漠戈壁来到中国,融入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我国现存的文物古迹中,佛教文物古迹占了很大的比例。

历史文化古迹,有着十分巨大的魅力。古往今来,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引发了多少人的沉思。“发思古之悠情”,不仅使人伤感于昔日的兴衰往事,还能使人们从中吸取教益,陶冶性情,抒发情怀。三国时期的魏、蜀、吴赤壁大战,孙、刘联盟以少胜多,击败了曹操的83万军马,体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赤壁古迹,被世代相传了下来。多少诗人词家为之讴歌咏唱,留下了动人的诗篇,更增添了古迹的光彩。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诗人怀古的情思,表达了诗人的政治想象与心情,成为千古绝唱。

三国赤壁只是我国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中的一个,在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散文、游记之中,咏怀古迹,抒发情怀的辞章更是不知凡几。文采风韵与文物古迹相结合,构成了许许多多优美的交响乐章,给人间添彩,给大地增辉。

文物古迹是各个时代人类文明的标志。在我国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的业绩有如大江之东流,一去不返。但是凝聚着他们历史时代标志的文物古迹,仍然长存人间。万里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历史文化古迹,还有一很大的特点,就是它具有突出的地区和民族性,反映了世界上多民族、多国度的文化内涵。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各自的特点,包括他们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文学艺术、衣冠服饰以及宗教信仰等等。各自的文化特点都是在不同的客观物质条件下形成的。地理环境、气候、温度、雨量、风力、积雪、日照等等都有直接的影响,加上民族文化的其他因素,造就了各式各样的历史文化古迹,反映出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当人们看到高大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时候,想到的是埃及的古老文明。当人们看到起伏于崇山峻岭之间的万里长城、金碧辉煌的北京故宫和由各种亭台廊阁组成的园林时,想到的自然是中国文化。看到法隆寺塔影、唐昭提寺大殿的时候,想到的也自然是日本文化。泰国的大王宫、玉佛寺,俄罗斯的圆尖顶教堂,法国的卢浮宫,莫不传递着它们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信息。它们都各自具有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特点。就是在一个国家之内,也会因地区和民族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加之地域辽阔,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的差异,文物古迹的种类和风格非常丰富。就以古建筑中的民居来说,有华北地区的四合院,南方各省的干栏式建筑和穿斗结构,广西、贵州、湖南的苗寨、侗寨,黄土高原的窑洞,西藏的碉房,内蒙古的蒙古包等等,不仅结构不同,形式名异,而且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风韵。

文物古迹的另一个重要意义,还在于它是历史的见证,也可以说是实物的历史。特别是中国既有3000多年有准确文字可考的历史,又有丰富的文物古迹作为例证,历史的可靠性就更加增强了。古代陵墓是文物古迹中十分重要的一项。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被外国游人称之为世界第八奇迹。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个建立统一国家的君主,自称为始皇帝,史书上称他为千古一帝。他的气

魄之大,在他所建造的三大工程——长城、阿房宫、始皇陵中得以体现。由此可见物证之重要。在历史上许多国家的先民,从帝王到平民都相信,人死后还有灵魂存在,到另一个世界去生活,因而对死后的生活安排十分在意,特别是帝王和豪富们把坟墓修建得非常雄伟壮观,以大量的用品和财富以及奴隶和牲畜殉葬,幻想到另一个世界中去享用。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都实行厚葬制度,众多的帝王墓葬,成了一座座地下文物仓库、一座座地下博物馆。藉助于地宫、墓穴的深埋地下,建筑坚固、密封缺氧和药物的处理,这些地下文物保存得非常良好。1972年在湖南长沙出土的一具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侯夫人的尸体,保存非常完好,较之干制的木乃伊更具科学研究价值。

从陵墓建筑上,我们还发现了一奇妙的现象,中国人和外国人有时的想法完全一致,以至出现了相同的建筑形式。例如秦始皇的陵墓和埃及的金字塔建筑形式一样,都是一个巨大的四方形锥体建筑。不同之处只是金字塔是用巨石砌成,而秦始皇陵则用夯土筑成而已。在山东曲阜有一座少昊陵,就是用石堆砌筑的,因此被称之为小金字塔。这情况在其他许许多多的文物古迹中还可以寻觅到。

历史上中国是一个科学技术非常发达的国家,被公认的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和火药这四大发明,对人类造福很深。这些发明不仅有史可查而且有物可证。此外在天文、水利、桥梁等等工程技术领域中至今仍然有许许多多辉煌的遗物保存下来。我国天文学历史悠久,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甲骨文上就已经有了记载。日蚀、月蚀、太阳黑子、彗星、流星雨和新星等记录都以我国为最早和最丰富。在西安阿房宫遗址内,有一座被称作上天台的高台建筑遗迹,可能就是秦朝观察天象的建筑基础。在洛阳市东约15公里的汉魏故城遗址南部,保存了一座建于东汉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后经曹魏、西晋相继沿用的灵台(古天文台)遗址,反映中国古代天文史的资料非常丰富。东汉时期杰出的科学家张衡(78-139年)曾两度任太史令十多年,直接领导和参与了灵台的天象观测和天文的研究工作,写出了《灵宪》等重要著作,并创制出世界上最早用水力推动观测天象的浑天仪和世界上第一台测报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史书的记载,在这处古迹上得到了证实。现在保存较好的天文台是河南登封的观象台和北京建国门的古观象台。登封观象台是一座具有测影、观星和记时功能的古天文台,是元代初期(13世纪)大科学家郭守敬和王恂所建,当时在全国设了24个天文观测站,这个台是观测的中心。郭守敬当年在这里通过测量,推出一个回归年为365日24刻25分(每日分为100刻)合现在的365天5小时49分12秒。他所制订的授时历和现在通用的公历(格力高利历)一年周期完全相同,但它比现行公历早了300余年。北京古观象台,为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所建。除台北建筑,还保存了古天文仪器,更是珍贵。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几千年来对水利工程非常重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成了千古美谈。现在保存的古代水利工程的遗迹,非常之多。有文献可考的首推安徽寿县城南30千米的芍陂,传为春秋时楚国丞相公孙敖所建造。后来改名为安丰塘,是一座周围一二百千米的大水库,现在还灌溉着1万多公顷的良田,它把2000多年前的信息传递下去。此外还有扬州的邗沟、西安的郑国渠、广西兴安灵渠等都是2000多年前的古迹。四川成都附近的都江堰,是公元前3世纪蜀郡守李冰父子开凿,至今仍然发挥效益的水利工程,四川有天府之国之称,有赖于此。

在中国有许多奇特雄伟的古迹,传说是鲁班修的,像河北省的赵州桥。鲁班是建筑行业的祖师爷,甚至成了神,凡是工程技术遇到了困难,他都会来显灵相助。为什么把赵州桥说成是鲁班修的呢?因为它的工程太奇特了,特别是它那两崖嵌四穴的空腔式结构,的确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它比欧洲同样结构的拱桥早了1000多年。在福建漳州有一座名叫虎渡桥的石梁桥,有一根石梁长达20多米,宽、厚2米左右,重200余吨。在800年前的技术条件下,要把这样重的石梁

架设于波涛汹涌,水深浪急的江水之上,至今难以想象古人是如何做到的。北京卢沟桥在700年前就因被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称为世界上美丽石桥而声传海外。有许多伟大的建筑,由于历史的推移,时代的变化,他们已经失去了原来的用途,但这并不影响它们的历史意义与价值,清朝康熙皇帝决定不修长城之后,并不把它拆掉而是把它保护起来。“但以雄关存旧迹,但留形胜壮山河”,在200多年前,长城已经成了增添山河秀色的胜迹了。

文物古迹,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除了要很好地保护它们之外,还要发挥它们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历史研究、科学研究、创作借鉴、观摩鉴赏等等。然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途径就是旅游,到现场去参观。“百闻不如一见”,前英国首相希思在参观长城时说:“中国的过去与将来,同样具有魅力„„抵达长城时,我觉得比以往从照片上、刺绣上和绘画上见到的长城更为壮观多了。”说明了亲自抵达长城的重要性。毛泽东诗词中的一句“不到长城非好汉”,是众多旅游者登上长城时心情的真实体现。通过旅游,到文物古迹现场去参观游览,确是发挥文物古迹作用的一种非常好的形式。

然而文物古迹各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要准确地了解其内容和特点,就必须要有很好的导游和生动地讲解,方能收到最佳的效果。导游员的地位非常重要,在旅途中,导游员起的是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好的导游员,既是教师教授,又是表演艺术家,需要有渊博的知识。历史知识,文物古迹中的故事,游人未必全知,然而一经导游讲解,往往使游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旅游成了读书和求知,岂不快哉。导游可使祖国的山河增色,使名胜生辉。导游是一项综合艺术,需要体力与智力、知识与艺术的结合,是口才与交际、机智与严谨的融会,导游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出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旅游接待水平。国家旅游局为了进一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开展推荐评选优秀导游词的活动,并从中选取优秀作品编辑成书,加以推广,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半个多世纪来一直从事文物古迹的考察研究和保护工作,对文物古迹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热爱,希望我们的导游员们也了解文物古迹,热爱文物古迹,而且通过他们的工作,使更多的游客也热爱文物古迹,保护文物古迹。

我这里还要谈一下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事业发展的关系。上面已经谈到了文物古迹与旅游两者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两者如果处理得好,就可以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目的。如果处理得不好,也可能产生不好的效果。关键在于:互通信息情报,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依法办理。

目前这一阶段国家对文物保护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指导思想是“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对风景名胜的方针是“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都把保护放到了第一位。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文物古迹本身的特点所决定了的,文物古迹是历史上造就的,一经破坏就不可能再得。有些东西纵然可以再造,但已经成了复制品,价值就不大了。有些东西由于技术、工艺、材料失传或其他种种原因,不可能再造了。就是一些风景名胜、古树名木、山石景观等,一经破坏也无法挽回。

这里还必须强调的是文物古迹、风景名胜除了它们本身的价值不能破坏之外,它们的环境十分重要,如果把它们的环境破坏了,也是难以挽回的。环境包括它内部的环境和外围的环境。北京天坛、颐和园申报世界遗产,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来考察的时候,特别强调了文物本身和周围环境的整治。我国申报一次世界遗产,就是一次强劲的整治环境的行动,推动了保护管理水平的提高。

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主管部门与旅游部门在以保护为主这一观点上,是完全一致的。因为旅游事业的发展要靠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作为对象,称作旅游资源,如果资源破坏了,参观游览的对象没有了,旅游事业就谈不上发展了。

最近有个十分可喜的现象,国家旅游局和各省市旅游部门都在抓旅游规划,而且把旅游资源的保护放到了重要的位置。把规划搞好了,合理地安排好保护好各种住、吃、游、娱乐、购物等的建设,依照国家法律、规章安排。文物古迹的保护与旅游事业的发展是可以做到两全其美,相互促进的。

旅游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支柱产业,而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化教育、体育健康的活动。必将得到越来越广阔的发展,文物古迹的保护也将是永远的。相信两者一定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

罗哲文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副主任、建设部风景名胜委员会专家顾问


相关内容

  • 浅谈文物保护的措施
  • [摘要]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体制,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使用,依法保护等问题都存在着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大协调,不够和谐的地方,要使文物保护事业与社会和谐发展,必须加强<文物保护法>的普及.宣传工作. � [关键词]文物保护: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 ...

  • 县旅游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 xx古城具有2700多年的悠久历史,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全县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9处,其中国家级5处,省级14处,市级4处,县级76处.1998年,xx古城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3日,整座古城和古城外的双林寺.镇国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g ...

  • 旅游局局长履职情况总结
  • 各位领导: xxx年3月,我担任xx区文物旅游局副局长以来,先后分管文物工作和旅游工作.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与班子其他成员一道,我始终牢记使命,着力保护文物安全,以创建省.市项目带动.强力推进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工作:坚持依法行政,突出项目建设.阵地建设.文物执法队伍建设和行 ...

  • 旅游景区经营与管理模式探究
  • 2012-2013第一学期<旅游景区经营与管理> 结业论文 任课老师:李娴 学生:郝璐 学号:[1**********]6 时间:2012.12.28 旅游景区经营与管理模式探究 摘要:本文从对风景区的特殊性以及两种经营管理模式的优缺点出发,提出当前我国风景旅游区的改革路径:明晰产权,加 ...

  • 酒泉市肃州区文化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 酒泉市肃州区文化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四区一中心"战略目标和重大工作部署,大力推进肃州文化体育的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qu ...

  • 文化旅游局长述职报告
  •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这次会议安排我述职,既是人大常委会对我工作的关心.支持和鞭策,又是一次我接受监督.改进工作的极好机会,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恳请各位领导指出我工作中的缺点和失误,以便我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履行责任和义务,圆满地完成党和人民交付的各项工作任务. 我是***年**月担任县文化 ...

  • 在文化旅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这次全县文化旅游工作会议,是在全县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向建设工业强县.畜牧大县.文化旅游名县和西部经济强县进军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年全县文化旅游工作.表彰奖励××年取得优异成绩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贯彻落实市县有关会议精神,安排部署今年各项工作任务, ...

  • 文化旅游局长的述职报告
  • 各位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这次会议安排我述职,既是人大常委会对我工作的关心.支持和鞭策,又是一次我接受监督.改进工作的极好机会,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恳请各位领导指出我工作中的缺点和失误,以便我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履行责任和义务,圆满地完成党和人民交付的各项工作任务. 我是2001年12月担任 ...

  • 文化史资料
  • 贵州是多民族省份,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要大力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就必须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实施<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制定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规划,处理好文化事业发展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旅游产业开发.小城镇建设与少数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