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作者:张毅焦秀红

商业研究 1998年05期

  有关国与国之间从事贸易的利弊分析和国际贸易理论学说发展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理论学说也分流多派。从十六至十七世纪时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重商主义理论”,到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倡导自由贸易的国际贸易“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到本世纪初期强调国家资源优势的“Heckscher—Ohlin理论”,到六十年代中期雷蒙·弗农提出的“产品成长阶段理论”,再到七十年代出现的着眼于有限市场、规模经济和捷足先登者优势的“新贸易理论”等,无不试图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面对飞速发展变化的世界经济与贸易格局,提出更完善、更贴近现实的国际贸易理论。

  1990年,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出版了他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书中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也称“波特菱形理论”),便是这一系列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最新成果。

  迈克尔·波特进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研究的目的非常直接和清楚:他希望确定在国际经济和贸易竞争中,为什么有的国家成功,而有的国家却失败。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及其理论是他与同事对遍布十个国家的一百个行业进行研究后的成果。

  如同在他之前的新贸易理论学者们一样,波特认为现有的国际贸易理论存在一定的缺陷,即问题的关键是应当揭示为何一个国家在某个特定行业能够获得国际性的成功并进而取得垄断性的行业地位。譬如,为何日本在汽车工业经营如此出色?为何瑞士在精密仪器设备和化学药品生产和出口领域独领风骚?为何德国和美国在化学工业占尽优势?从国家资源角度论述国际经济贸易的Heckscher—Ohlin理论无法圆满回答这些问题,比较优势理论也只能给出部分的解释。按照比较优势理论,瑞士在精密仪器设备和化学药品生产和出口领域独领风骚,是由于它在这些行业最有效地运用了它拥有的资源。这固然正确,但却依然无法解释为何瑞士能够在该行业比英国、德国或西班牙有更高的生产力。波特等人的研究试图揭开这个谜。

  波特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一个国家的四个基本方面的特质构成该国企业的竞争环境,并促进或阻碍国家竞争优势的产生。这些特质包括:

  1.资源与才能要素:指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状况,包括熟练劳动力,以及在某一行业竞争所必需具备的基础设施条件。

  2.需求条件:指对某个行业产品或服务的国内需求性质。

  3.关联和辅助性行业:指国内是否存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供应商和关联辅助行业。

  4.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企业:指一国内支配企业创建、组织和管理的条件,以及国内竞争的本质。

  波特将这四方面的特质构成一个菱形(图1), 并认为当某些行业或行业内部门的菱形条件处于最佳状态时,该国企业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最大。波特菱形同时还是一个互相促进增强的系统,任何一个特质的作用发挥程度取决于其它特质的状况。比如,良好的需求条件并不能导致竞争优势,除非竞争的状态(压力)已达到促使企业对其做出反应的程度。

  图1

  

  波特菱形: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要素

  机遇和政府是另外两个能够对国家菱形条件产生重要影响的变量。譬如,包括重大技术革新在内的一些机遇事件会产生某种进程中断或突变效果,从而导致原有行业结构解体与重构,给一国的企业提供排挤和取代另一国企业的机会。政府部门通过政策选择,能够削弱或增强国家竞争优势。例如,法规可以改变国内需求条件,反托拉斯政策能够影响行业内竞争的激烈程度,政府在教育领域的投资可以改变才能资源等。(1994年,美国政府以违反反托拉斯法为由拒绝了Microsoft 软件公司以13亿美元收购制作“Quicken”金融管理软件Intuit,Inc.的申请, 其目的之一就是阻止垄断,促进行业内部竞争)。

  一、资源与才能要素

  虽然国家资源要素是Heckscher—Ohlin理论的中心,迈克尔·波特从生产要素特征的角度给予了详尽和新颖的分析。他把各种要素按等级划分成基本要素(或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两大类,前者包括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人口统计特征,后者包括通讯基础设施、复杂和熟练劳动力、科研设施以及专门技术知识。波特认为,高级要素对竞争优势具有更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与自然赋予的基本要素不同,高级要素是个人、企业以及政府投资的结果。因此,政府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投资—通过提高人口的普通技能和知识水平,通过刺激和鼓励在高等教育与科研机构的高级研究—将极大地提高国家的高级要素质量。

  高级要素与基本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基本要素可以为一国提供一些初始的优势,这些优势随着在高级要素方面的投资得到加强和扩展。反过来讲,基本要素方面的劣势地位会形成一种向高级要素方面投资的压力。日本便是这种现象的一个最明显的例子。作为一个严重缺乏可耕地和自然矿产资源的国家,日本通过国民教育投资,创造了丰富的高级才能要素。事实上,日本拥有的庞大的工程师队伍(工程系毕业生占人口百分比大大超过美国,同德国等排世界前列),是日本在许多制造行业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二、需求条件

  波特理论十分强调国内需求在刺激和提高国家竞争优势中的作用。一般说来,企业对最接近的顾客的需求反应最敏感。因此,国内需求的缺点对塑造本国产品的特色,产生技术革新和提高质量的压力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波特认为,如果一国内的消费者是成熟复杂和苛刻的话,会有助于该国企业赢得国际竞争优势,因为成熟复杂和苛刻的消费者会迫使本国企业努力达到产品高质量标准和产品创新。日本国内成熟复杂和高知识水平的照相机购买者就刺激了日本照相机工业不断改进照相机质量和不断推出革新型号。移动电话通讯设备生产工业也有同样的例子。欧洲斯堪第纳维亚地区成熟复杂和苛刻的顾客促使本地两大电信设备制造厂商—芬兰的“诺基亚(Nokia )”和瑞典的“爱立信(Ericsson)”早在其它发达国家对移动电话需求形成之前就开始大规模投资移动电话技术。结果,“诺基亚(Nokia)”、“爱立信(Ericsson)”, 以及摩托罗拉(Motorola)”成为当今全球移动电话设备行业的三大巨头。

  三、关联和辅助性行业

  在国内拥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供应商和关联辅助性行业,是一个行业能够取得国家竞争优势的第三个条件。关联行业和辅助行业在高级生产要素方面投资的好处将逐步扩溢到本行业中来,从而有助于该行业取得国际竞争的有利地位。瑞典在制造组装金属产品领域(如滚珠轴承、切割工具)的优势便依靠瑞典自身特种钢工业的技术力量。直到八十年代中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美国半导体工业技术,是美国个人电脑和其它几个技术先进的电子产品取得全球性成功的基础。同样,瑞典制药业的发达与成功,同其早先在技术关联的染料工业的国际成就密切联系。

  这种行业发展过程的结果之一是一个国家内成功的行业趋向聚集,形成关联行业集群。这是波特研究成果中最有影响力的发现。德国的纺织和服装行业就是这样的一个关联行业集群。它包括从高质棉、羊毛、合成纤维、缝纫机针的生产、加工、制造,到范围广阔的纺织机械领域。

  四、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企业

  波特模型中第四个促成国家竞争优势的条件,是国内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状况。他在此主要提出两个观点。第一,不同的国家有着特色各异的“管理意识形态”,这些“管理意识形态”帮助或妨碍形成一国的竞争优势。例如,在德国和日本企业中,工程师背景的人在最高管理层占据重要的支配地位。波特将此归结为这些国家企业注重加工制造过程和产品设计的原因。与此相对,在许多美国企业中,财务管理背景的人在最高管理层占据重要的支配地位。波特将此同许多美国企业中(尤其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缺乏对改进加工制造过程和产品设计的关注联系在一起。他同时认为,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支配性质导致了相应的对短期财务回报最大化的过分强调和追求。这些不同的管理意识形态的一个后果,是在工程技术为基础、加工制造过程和产品设计问题至关重要的行业中,美国企业(如汽车工业)的竞争力相对丧失。

  第二,一个行业中存在激烈的国内竞争与该行业保持竞争优势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激烈的国内竞争引导企业努力寻求提高生产与经营效率的途径,反过来促使它们成为更好的国际竞争企业。国内竞争给企业带来创新、改进质量、降低成本、通过投资提升高级生产要素等一系列压力。这一切都有助于产生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企业。波特引用和描述了日本的竞争情况:

  “在世界范围内,国内竞争对行业的压力和作用没有再比日本更显著的了。那是一种‘全面战争’状态,其中许多企业以至不能实现利润。以强调市场份额为目标,日本企业处于不断地超越竞争对手的拼搏中。股票价格剧烈地波动起伏。商业出版物突出地报道着企业的市场演变过程。煞费苦心设计的名次评比指标测量着哪些公司目前最受大学毕业生的青睐。新产品的推出和工艺发展的速度达到令人瞠目的程度。”

  从以上简单介绍的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可以看出,波特的基本观点就是一个国家在某个行业取得国际成功的可能性程度是该国资源与才能要素、需求条件、关联和辅助性行业以及战略、结构和竞争企业四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他不仅认为“菱形”中四个组成部分应当同时存在,方可有效地影响和促进竞争力的发展,而且还极力强调政府对四个组成部分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政府行业补贴、资金市场政策、教育政策等影响到该国资源与才能要素。通过制订国内产品标准以及规范和影响购买者需求的法规,政府可以培育和塑造国内需求及其性质。通过政策和法令,政府可以影响某个行业的关联和辅助性行业。通过资金市场法规、税收政策和反托拉斯法等手段,可以影响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

  波特理论中的许多观点不算有很高的独创性,目前也缺乏足够的经验数据确定该理论的准确程度。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不仅对当今世界经济和贸易格局进行了理论上的归纳总结,而且对国家未来贸易地位的变化有一定的前瞻和预测性。因此,对正在日益加速融入国际经济和贸易发展大潮的中国经济—从宏观政府决策部门和经济贸易理论研究工作者,到微观企业投资、战略分析和市场经理人员,从国家全民教育和科研投资,到市场法规建设和行业发展政策,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介绍:张毅 焦秀红 黑龙江商学院

作者:张毅焦秀红

商业研究 1998年05期

  有关国与国之间从事贸易的利弊分析和国际贸易理论学说发展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理论学说也分流多派。从十六至十七世纪时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重商主义理论”,到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倡导自由贸易的国际贸易“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到本世纪初期强调国家资源优势的“Heckscher—Ohlin理论”,到六十年代中期雷蒙·弗农提出的“产品成长阶段理论”,再到七十年代出现的着眼于有限市场、规模经济和捷足先登者优势的“新贸易理论”等,无不试图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面对飞速发展变化的世界经济与贸易格局,提出更完善、更贴近现实的国际贸易理论。

  1990年,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出版了他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书中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也称“波特菱形理论”),便是这一系列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最新成果。

  迈克尔·波特进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研究的目的非常直接和清楚:他希望确定在国际经济和贸易竞争中,为什么有的国家成功,而有的国家却失败。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及其理论是他与同事对遍布十个国家的一百个行业进行研究后的成果。

  如同在他之前的新贸易理论学者们一样,波特认为现有的国际贸易理论存在一定的缺陷,即问题的关键是应当揭示为何一个国家在某个特定行业能够获得国际性的成功并进而取得垄断性的行业地位。譬如,为何日本在汽车工业经营如此出色?为何瑞士在精密仪器设备和化学药品生产和出口领域独领风骚?为何德国和美国在化学工业占尽优势?从国家资源角度论述国际经济贸易的Heckscher—Ohlin理论无法圆满回答这些问题,比较优势理论也只能给出部分的解释。按照比较优势理论,瑞士在精密仪器设备和化学药品生产和出口领域独领风骚,是由于它在这些行业最有效地运用了它拥有的资源。这固然正确,但却依然无法解释为何瑞士能够在该行业比英国、德国或西班牙有更高的生产力。波特等人的研究试图揭开这个谜。

  波特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一个国家的四个基本方面的特质构成该国企业的竞争环境,并促进或阻碍国家竞争优势的产生。这些特质包括:

  1.资源与才能要素:指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状况,包括熟练劳动力,以及在某一行业竞争所必需具备的基础设施条件。

  2.需求条件:指对某个行业产品或服务的国内需求性质。

  3.关联和辅助性行业:指国内是否存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供应商和关联辅助行业。

  4.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企业:指一国内支配企业创建、组织和管理的条件,以及国内竞争的本质。

  波特将这四方面的特质构成一个菱形(图1), 并认为当某些行业或行业内部门的菱形条件处于最佳状态时,该国企业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最大。波特菱形同时还是一个互相促进增强的系统,任何一个特质的作用发挥程度取决于其它特质的状况。比如,良好的需求条件并不能导致竞争优势,除非竞争的状态(压力)已达到促使企业对其做出反应的程度。

  图1

  

  波特菱形: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要素

  机遇和政府是另外两个能够对国家菱形条件产生重要影响的变量。譬如,包括重大技术革新在内的一些机遇事件会产生某种进程中断或突变效果,从而导致原有行业结构解体与重构,给一国的企业提供排挤和取代另一国企业的机会。政府部门通过政策选择,能够削弱或增强国家竞争优势。例如,法规可以改变国内需求条件,反托拉斯政策能够影响行业内竞争的激烈程度,政府在教育领域的投资可以改变才能资源等。(1994年,美国政府以违反反托拉斯法为由拒绝了Microsoft 软件公司以13亿美元收购制作“Quicken”金融管理软件Intuit,Inc.的申请, 其目的之一就是阻止垄断,促进行业内部竞争)。

  一、资源与才能要素

  虽然国家资源要素是Heckscher—Ohlin理论的中心,迈克尔·波特从生产要素特征的角度给予了详尽和新颖的分析。他把各种要素按等级划分成基本要素(或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两大类,前者包括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人口统计特征,后者包括通讯基础设施、复杂和熟练劳动力、科研设施以及专门技术知识。波特认为,高级要素对竞争优势具有更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与自然赋予的基本要素不同,高级要素是个人、企业以及政府投资的结果。因此,政府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投资—通过提高人口的普通技能和知识水平,通过刺激和鼓励在高等教育与科研机构的高级研究—将极大地提高国家的高级要素质量。

  高级要素与基本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基本要素可以为一国提供一些初始的优势,这些优势随着在高级要素方面的投资得到加强和扩展。反过来讲,基本要素方面的劣势地位会形成一种向高级要素方面投资的压力。日本便是这种现象的一个最明显的例子。作为一个严重缺乏可耕地和自然矿产资源的国家,日本通过国民教育投资,创造了丰富的高级才能要素。事实上,日本拥有的庞大的工程师队伍(工程系毕业生占人口百分比大大超过美国,同德国等排世界前列),是日本在许多制造行业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二、需求条件

  波特理论十分强调国内需求在刺激和提高国家竞争优势中的作用。一般说来,企业对最接近的顾客的需求反应最敏感。因此,国内需求的缺点对塑造本国产品的特色,产生技术革新和提高质量的压力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波特认为,如果一国内的消费者是成熟复杂和苛刻的话,会有助于该国企业赢得国际竞争优势,因为成熟复杂和苛刻的消费者会迫使本国企业努力达到产品高质量标准和产品创新。日本国内成熟复杂和高知识水平的照相机购买者就刺激了日本照相机工业不断改进照相机质量和不断推出革新型号。移动电话通讯设备生产工业也有同样的例子。欧洲斯堪第纳维亚地区成熟复杂和苛刻的顾客促使本地两大电信设备制造厂商—芬兰的“诺基亚(Nokia )”和瑞典的“爱立信(Ericsson)”早在其它发达国家对移动电话需求形成之前就开始大规模投资移动电话技术。结果,“诺基亚(Nokia)”、“爱立信(Ericsson)”, 以及摩托罗拉(Motorola)”成为当今全球移动电话设备行业的三大巨头。

  三、关联和辅助性行业

  在国内拥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供应商和关联辅助性行业,是一个行业能够取得国家竞争优势的第三个条件。关联行业和辅助行业在高级生产要素方面投资的好处将逐步扩溢到本行业中来,从而有助于该行业取得国际竞争的有利地位。瑞典在制造组装金属产品领域(如滚珠轴承、切割工具)的优势便依靠瑞典自身特种钢工业的技术力量。直到八十年代中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美国半导体工业技术,是美国个人电脑和其它几个技术先进的电子产品取得全球性成功的基础。同样,瑞典制药业的发达与成功,同其早先在技术关联的染料工业的国际成就密切联系。

  这种行业发展过程的结果之一是一个国家内成功的行业趋向聚集,形成关联行业集群。这是波特研究成果中最有影响力的发现。德国的纺织和服装行业就是这样的一个关联行业集群。它包括从高质棉、羊毛、合成纤维、缝纫机针的生产、加工、制造,到范围广阔的纺织机械领域。

  四、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企业

  波特模型中第四个促成国家竞争优势的条件,是国内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状况。他在此主要提出两个观点。第一,不同的国家有着特色各异的“管理意识形态”,这些“管理意识形态”帮助或妨碍形成一国的竞争优势。例如,在德国和日本企业中,工程师背景的人在最高管理层占据重要的支配地位。波特将此归结为这些国家企业注重加工制造过程和产品设计的原因。与此相对,在许多美国企业中,财务管理背景的人在最高管理层占据重要的支配地位。波特将此同许多美国企业中(尤其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缺乏对改进加工制造过程和产品设计的关注联系在一起。他同时认为,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支配性质导致了相应的对短期财务回报最大化的过分强调和追求。这些不同的管理意识形态的一个后果,是在工程技术为基础、加工制造过程和产品设计问题至关重要的行业中,美国企业(如汽车工业)的竞争力相对丧失。

  第二,一个行业中存在激烈的国内竞争与该行业保持竞争优势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激烈的国内竞争引导企业努力寻求提高生产与经营效率的途径,反过来促使它们成为更好的国际竞争企业。国内竞争给企业带来创新、改进质量、降低成本、通过投资提升高级生产要素等一系列压力。这一切都有助于产生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企业。波特引用和描述了日本的竞争情况:

  “在世界范围内,国内竞争对行业的压力和作用没有再比日本更显著的了。那是一种‘全面战争’状态,其中许多企业以至不能实现利润。以强调市场份额为目标,日本企业处于不断地超越竞争对手的拼搏中。股票价格剧烈地波动起伏。商业出版物突出地报道着企业的市场演变过程。煞费苦心设计的名次评比指标测量着哪些公司目前最受大学毕业生的青睐。新产品的推出和工艺发展的速度达到令人瞠目的程度。”

  从以上简单介绍的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可以看出,波特的基本观点就是一个国家在某个行业取得国际成功的可能性程度是该国资源与才能要素、需求条件、关联和辅助性行业以及战略、结构和竞争企业四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他不仅认为“菱形”中四个组成部分应当同时存在,方可有效地影响和促进竞争力的发展,而且还极力强调政府对四个组成部分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政府行业补贴、资金市场政策、教育政策等影响到该国资源与才能要素。通过制订国内产品标准以及规范和影响购买者需求的法规,政府可以培育和塑造国内需求及其性质。通过政策和法令,政府可以影响某个行业的关联和辅助性行业。通过资金市场法规、税收政策和反托拉斯法等手段,可以影响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

  波特理论中的许多观点不算有很高的独创性,目前也缺乏足够的经验数据确定该理论的准确程度。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不仅对当今世界经济和贸易格局进行了理论上的归纳总结,而且对国家未来贸易地位的变化有一定的前瞻和预测性。因此,对正在日益加速融入国际经济和贸易发展大潮的中国经济—从宏观政府决策部门和经济贸易理论研究工作者,到微观企业投资、战略分析和市场经理人员,从国家全民教育和科研投资,到市场法规建设和行业发展政策,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介绍:张毅 焦秀红 黑龙江商学院


相关内容

  • 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我没有过时
  • 2014-11-22 08:52 | 作者: 来源:<中国企业家> 迈克尔·波特 面对广泛的质疑,波特仍坚信自己的理论是永恒的真理 文_本刊记者 张东亚   编辑_萧三匝  摄影_史小兵 年近七十的迈克尔·波特一身黑西装,一条枚红色窄领带,显得很年轻.他倚在国贸大酒店72层的藏蓝色沙发里 ...

  •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
  •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 尔·波特提出的.波特的钻石模型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的有四个因素: 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 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这些产业和 ...

  • 有关对于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的深刻体会
  • 读书报告 题 目: 有关对于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的深刻体会 学生姓名: 学 号: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届 别: 指导教师: ××× 皖西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 2013 届 目 录 一.内容摘要 . ............................................... ...

  • 波特五力模型
  • 1. 1 绪 论 1.1 研究的意义 竞争是企业成败的关键.竞争决定对企业经营业绩有所贡献的各种活动是否适当,例如创新.有凝聚力的文化或者有效的实施.竞争战略是要在竞争发生的产业宏观舞台上追求一种理想的地位.它旨在针对决定产业竞争的各作用力建立有力的.持久的地位.而波特五力模型对企业战略制定会产生全 ...

  • 基于产业战略研究的产业分类新方法
  • 内容摘要:产业战略研究是个新兴课题,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产业战略分析的需要,以战略分析的理论和分析要素为依据,提出了基于战略研究的产业分类的新方法,以期为产业.企业战略分析和研究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产业分类 方法 产业战略 产业亦称为行业,是国民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

  • 价值链理论的历史演进及其未来
  • 集体经济学术探讨 价值链理论的历史演进及其未来 ■ 任永菊 摘要:价值链理论最初是由波特提出的,认为企业价值活动可以分成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大类,其中,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经营.外部后勤.市场销售.服务:辅助活动是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价值链理论被波特提出之后,迅速得 ...

  • 大连市信息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 大连市信息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摘 要:信息产业是现在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大连的信息产业发展突飞猛进.本文基于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信息产业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发展机会和政府行为角度,对大连 市信息产业的竞争力进行分析,进而发现大连信 ...

  •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比较分析
  •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比较分析 ---兼论新竞争经济学及其启示 比较优势论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波特教授在80年代发表了其著名的三部曲,即<竞争战略>(1980年).<竞争优势>(1985年).<国家竞争优势>(1990年),系统地提出了自己 ...

  • 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看中国制造业
  • 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看中国制造业 ■ 苗建防(暨南大学广州510632) 我国能在制造产业上获得的国际竞争优势. 内容摘要:本文应用迈克尔・波特的国生产因素优势 家竞争优势理论对我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促进产业升级从生产因素方面来看,我国具备低成本的对策. 制造的要素.首先,人力资源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