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书香浸润校园,让读书充盈人生
时间:2010年4月2日
地点:三楼多媒体教室
主讲人:耿仁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次调查表明,在人均拥有图书和出版社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了任何一个国家,为世界之最。年人均阅读量,我国为0.7本,而新加坡为
8.3本,法国为11本,日本为18本,美国为25本,前苏联为55本,最多的是犹太人,为64本。因酷爱阅读,犹太人亡而又兴;酷爱阅读的国度诞生了马克思、爱因斯坦,盛产诺贝尔奖得主。而恰恰是占世界人口0.3%的犹太人,获得了20%的诺贝尔奖!
一、教师读书的作用
古人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读书可以提升人的品位、提升人的生活质量。无论怎样化妆和打扮都无法改变老去的事实,唯有读书能让人永远不老,能使生命之树常青。可以说,读书是最好的美容剂。 一年不学习,自己知道;两年不学习,同事知道;三年不学习,学生知道。
二、点亮学生阅读的那盏灯
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
三、教师读书是为了增加阅历,使自己变得更聪明
阅读让我们领悟周作人的清淡平和、许地山的睿智自然、丰子恺的细腻亲切、冰心的典雅飘逸、钟敬文的清朗绝俗。书让我们感受海明威的冷峻、伏尔泰的咏叹、川端康成的精美、郁达夫的颓废、张爱玲的华丽、鲁迅的激愤、沈从文的恬淡、林语堂的幽默。
我很欣赏毕淑敏说过的一段话:“日子一天一天地走,书要一页一页地读,清风朗月水滴石穿,一年几年一辈子地读下去。书就像微波,从内到外震荡着我们的心,徐徐地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改变了、成熟了,书的效力就凸显出来了。”
四、教师读书是为了实现个人发展,让自己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提倡教师追求个人发展、个人幸福和传统的办学目标并不矛盾。一所学校的成功应该包括三个层面:教师成功、学生成才、学校发展。三者的关系是这样的:教师成功促进学生成才,教师成功和学生成才带来的必然结果是学校的繁荣和发展。一个有成就感的教师才会是一个幸福的教师。有幸福感的教师才会培养出有幸福感的学生。在师生都有幸福感的学校里,为学生一生奠基才不会仅仅是一句口号。
五、我们读什么书
1、阅读经典
"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出于不同的理由,以长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博尔赫斯语)经典里融化了先人们对人性、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先哲们对其、善、美的探索与向往。德国诗人诺瓦里斯说哲学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
2、读教育书刊
《给教师的建议》、《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师的人格魅力》、《师生沟通的艺术》、《爱心与教育》、《走近心灵一一民主教育手记》、《论语》、《语文教学的人文思考与实践》,这些都是优秀同行及先辈的教育实践与思考。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我们要做的事,不过是伸手去收割旁人替我们播种的庄稼而
已。" (《歌德谈话录》)我们应怀着无上的热情去寻求教育的脊梁们,在他们身上努力地汲取精神养料。只有不断地跨越由这些教育典籍构成的桥梁,才会使我们的教育更具智慧,也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
3、读人文书籍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平凡的世界》、《在困难的日子里》、《掌心化雪》、《中国百年散文选》、《杰克·伦敦短篇小说集》、《灵魂的事》、《中国人》、《精神的光芒,一代人的心灵》,正如张寒所语"这些作品让我们认识了一批有思想的人,它们有的虽不能直接为我的工作提供借鉴和帮助,但它们绝对会滋养一个像我这样整日处于狭小的生活圈子中的文人的精神,以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我的思想和行为,进而使我的工作发生或显或隐的变化。"
六、教师怎样读书
读书要诵读有方,中国的经典名著要以诵读为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中国古代的经典应当背诵,尤其是原始儒学。读书还要疏离浮躁,当今社会浮躁盛行,要静下心来搞学习和研究。
七、读书教学相得益彰
都说“教学相长”,我说是“读教相长”;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却说“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不管有多好的现成的教案,不管有多高水平的名师,你不可能真正地克隆它,那不是你的。教学实际是一个人内在文化素养的外化,如果腹中空空,教学就只能是个空架子。我们老师更多的是读课本、看教案、学教参,岂不知功夫在书外。如果真正“读书破万卷”的话,我们任何的教学都能达到从容轻松、出神入化的境界。
再讲两个读书教学相长的例子:
她两周教完一本教材——韩兴娥老师的大胆批判精神与课堂教学重构
一本现行教材教学一个学期,这是全国绝大多数学校撼之不动的定律。可是,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青年路小学语文教师韩兴娥只用两个星期,就将一册语文教材教授完毕,而且不再布置任何与课文相关的作业。
一、低年级:“小老师”佩卡上岗
1.学习课文: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2.阅读课外作品:不动笔墨不读书
二、高年级:诵读《中华上下五千年》
腹有诗书的苏静
苏静是朱永新教授的研究生,现于青岛嘉裕关学校任教。在她走上教学岗位8个月的时候23岁,便参加了青岛市的新教师比武大赛,而且荣获一等奖的第一名。这在人们看了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为什么那样说呢?因为青岛市是教育高手云集的地方,初出茅庐的苏静,很难跟这些已经在教育教学这个场地上进行磨炼的青年新秀相抗衡。苏静之所以一鸣惊人,缘自她的读和背,她背了多少文章,背了多少诗,这是个未知数。“腹有诗书气自华”,副标题就是《苏静老师与青云斋、兰若轩的诗词情结》。
八、读写结合,书写美丽的教育人生
叶圣陶老先生主张教师要写“下水文”,是很有见地的。如果老师能够写出好文章,那就能在学生当中有威望。发表文章以后,那些学生看到我在全国报刊上发表文章,都比我兴奋,自豪地说:“我们的老师,发了这这么多的文章!”无形当中,你在学生当中就有了权威性的地位。不写是一种可怕的现象,我们往往把写看的很困难,实际上你跟别人讲一个故事就是一篇叙事文;甚至跟别人吵架,有可能是一篇议论文,它有论点,有论据,形成文字就是一篇文章,我们为什么不写下来?我们不但要写,而且要坚持写,笔耕不缀。如果你一旦不写,
放下再写就很难了。我是作者,我也是一个幸福者,为什么?每写一篇,使自己今后的写作更加从容、自如。我说写作就是练,没有任何的诀窍。写作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越写越想写。在写的过程当中,收获一种快乐,快乐点燃激情,激情激励写作,这样你越写越快,越写越好。经验告诉我们,千万不要搁置写作,我们要学生写作文,我们必须作出表率来。
九、为终生的幸福奠基
读书,潜移默化中,让我们的人生阅历更丰富,让我们的生命积淀了更多,也让我们更出色地担负教育的使命。智者的片言只语,启迪我们的心灵,书写教育故事,让我们的生命更美丽。
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中一个永恒的话题。让我们走进书的海洋,我们的教育人生将变得更厚重!
美国著名作家弗格森说:“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门,不论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打开这扇门。”教师的成长之门只能由教师个人打开,别人是无能为力的。尊敬的教师们,让我们自己打开书籍,打开自己的成长之门,走向人生的最高境界,实现自己的人生幸福吧!
让书香浸润校园,让读书充盈人生
时间:2010年4月2日
地点:三楼多媒体教室
主讲人:耿仁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次调查表明,在人均拥有图书和出版社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了任何一个国家,为世界之最。年人均阅读量,我国为0.7本,而新加坡为
8.3本,法国为11本,日本为18本,美国为25本,前苏联为55本,最多的是犹太人,为64本。因酷爱阅读,犹太人亡而又兴;酷爱阅读的国度诞生了马克思、爱因斯坦,盛产诺贝尔奖得主。而恰恰是占世界人口0.3%的犹太人,获得了20%的诺贝尔奖!
一、教师读书的作用
古人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读书可以提升人的品位、提升人的生活质量。无论怎样化妆和打扮都无法改变老去的事实,唯有读书能让人永远不老,能使生命之树常青。可以说,读书是最好的美容剂。 一年不学习,自己知道;两年不学习,同事知道;三年不学习,学生知道。
二、点亮学生阅读的那盏灯
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
三、教师读书是为了增加阅历,使自己变得更聪明
阅读让我们领悟周作人的清淡平和、许地山的睿智自然、丰子恺的细腻亲切、冰心的典雅飘逸、钟敬文的清朗绝俗。书让我们感受海明威的冷峻、伏尔泰的咏叹、川端康成的精美、郁达夫的颓废、张爱玲的华丽、鲁迅的激愤、沈从文的恬淡、林语堂的幽默。
我很欣赏毕淑敏说过的一段话:“日子一天一天地走,书要一页一页地读,清风朗月水滴石穿,一年几年一辈子地读下去。书就像微波,从内到外震荡着我们的心,徐徐地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改变了、成熟了,书的效力就凸显出来了。”
四、教师读书是为了实现个人发展,让自己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提倡教师追求个人发展、个人幸福和传统的办学目标并不矛盾。一所学校的成功应该包括三个层面:教师成功、学生成才、学校发展。三者的关系是这样的:教师成功促进学生成才,教师成功和学生成才带来的必然结果是学校的繁荣和发展。一个有成就感的教师才会是一个幸福的教师。有幸福感的教师才会培养出有幸福感的学生。在师生都有幸福感的学校里,为学生一生奠基才不会仅仅是一句口号。
五、我们读什么书
1、阅读经典
"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出于不同的理由,以长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博尔赫斯语)经典里融化了先人们对人性、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先哲们对其、善、美的探索与向往。德国诗人诺瓦里斯说哲学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
2、读教育书刊
《给教师的建议》、《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师的人格魅力》、《师生沟通的艺术》、《爱心与教育》、《走近心灵一一民主教育手记》、《论语》、《语文教学的人文思考与实践》,这些都是优秀同行及先辈的教育实践与思考。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我们要做的事,不过是伸手去收割旁人替我们播种的庄稼而
已。" (《歌德谈话录》)我们应怀着无上的热情去寻求教育的脊梁们,在他们身上努力地汲取精神养料。只有不断地跨越由这些教育典籍构成的桥梁,才会使我们的教育更具智慧,也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
3、读人文书籍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平凡的世界》、《在困难的日子里》、《掌心化雪》、《中国百年散文选》、《杰克·伦敦短篇小说集》、《灵魂的事》、《中国人》、《精神的光芒,一代人的心灵》,正如张寒所语"这些作品让我们认识了一批有思想的人,它们有的虽不能直接为我的工作提供借鉴和帮助,但它们绝对会滋养一个像我这样整日处于狭小的生活圈子中的文人的精神,以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我的思想和行为,进而使我的工作发生或显或隐的变化。"
六、教师怎样读书
读书要诵读有方,中国的经典名著要以诵读为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中国古代的经典应当背诵,尤其是原始儒学。读书还要疏离浮躁,当今社会浮躁盛行,要静下心来搞学习和研究。
七、读书教学相得益彰
都说“教学相长”,我说是“读教相长”;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却说“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不管有多好的现成的教案,不管有多高水平的名师,你不可能真正地克隆它,那不是你的。教学实际是一个人内在文化素养的外化,如果腹中空空,教学就只能是个空架子。我们老师更多的是读课本、看教案、学教参,岂不知功夫在书外。如果真正“读书破万卷”的话,我们任何的教学都能达到从容轻松、出神入化的境界。
再讲两个读书教学相长的例子:
她两周教完一本教材——韩兴娥老师的大胆批判精神与课堂教学重构
一本现行教材教学一个学期,这是全国绝大多数学校撼之不动的定律。可是,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青年路小学语文教师韩兴娥只用两个星期,就将一册语文教材教授完毕,而且不再布置任何与课文相关的作业。
一、低年级:“小老师”佩卡上岗
1.学习课文: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2.阅读课外作品:不动笔墨不读书
二、高年级:诵读《中华上下五千年》
腹有诗书的苏静
苏静是朱永新教授的研究生,现于青岛嘉裕关学校任教。在她走上教学岗位8个月的时候23岁,便参加了青岛市的新教师比武大赛,而且荣获一等奖的第一名。这在人们看了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为什么那样说呢?因为青岛市是教育高手云集的地方,初出茅庐的苏静,很难跟这些已经在教育教学这个场地上进行磨炼的青年新秀相抗衡。苏静之所以一鸣惊人,缘自她的读和背,她背了多少文章,背了多少诗,这是个未知数。“腹有诗书气自华”,副标题就是《苏静老师与青云斋、兰若轩的诗词情结》。
八、读写结合,书写美丽的教育人生
叶圣陶老先生主张教师要写“下水文”,是很有见地的。如果老师能够写出好文章,那就能在学生当中有威望。发表文章以后,那些学生看到我在全国报刊上发表文章,都比我兴奋,自豪地说:“我们的老师,发了这这么多的文章!”无形当中,你在学生当中就有了权威性的地位。不写是一种可怕的现象,我们往往把写看的很困难,实际上你跟别人讲一个故事就是一篇叙事文;甚至跟别人吵架,有可能是一篇议论文,它有论点,有论据,形成文字就是一篇文章,我们为什么不写下来?我们不但要写,而且要坚持写,笔耕不缀。如果你一旦不写,
放下再写就很难了。我是作者,我也是一个幸福者,为什么?每写一篇,使自己今后的写作更加从容、自如。我说写作就是练,没有任何的诀窍。写作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越写越想写。在写的过程当中,收获一种快乐,快乐点燃激情,激情激励写作,这样你越写越快,越写越好。经验告诉我们,千万不要搁置写作,我们要学生写作文,我们必须作出表率来。
九、为终生的幸福奠基
读书,潜移默化中,让我们的人生阅历更丰富,让我们的生命积淀了更多,也让我们更出色地担负教育的使命。智者的片言只语,启迪我们的心灵,书写教育故事,让我们的生命更美丽。
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中一个永恒的话题。让我们走进书的海洋,我们的教育人生将变得更厚重!
美国著名作家弗格森说:“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门,不论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打开这扇门。”教师的成长之门只能由教师个人打开,别人是无能为力的。尊敬的教师们,让我们自己打开书籍,打开自己的成长之门,走向人生的最高境界,实现自己的人生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