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类结构”尝试教学模式的建构
[日期:2011-12-23] 来源:实验中学 作者:王俊 [字体:大 中 小]
说起江苏宜兴,人们立即会想到那是中国的陶都,闻名中外。
宜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山清水秀,人文荟萃,自古以来就有崇尚读书﹑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历史上出了4位状元、385位进士、10位宰相。现代出了100多位大学校长,宜兴籍两院院士24人,有“教授之乡”的美誉。宜兴有一个小镇叫高塍镇,竟出了两位大学校长,一位是大陆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一位是台湾大学校长虞兆中,被两岸教育界传为佳话。美术界的徐悲鸿、吴冠中大师都是宜兴人。
在这样一片文化积淀深厚﹑读书之风蔚然的土地上,宜兴市实验中学秉承文化根脉,不断开拓进取,走出了一条课堂教学改革的创新之路,构建了“‘两类结构’尝试教学模式”,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为什么要进行“两类结构”尝试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2000年8月,为了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宜兴市实验中学在江苏省宜兴中学初中部的基础上兴办,2005年,实验中学整体搬迁至现在的新校区,新校区占地130亩,投资1.2亿,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师资生源,都堪称一流。在宜兴百姓的心目中,实验中学是首屈一指的好学校,实验中学肩负着教育创新的使命。
好学校更要课改:实验中学的创办,可以说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创办之初,备受人们的热捧和关注。我却没有“自我感觉良好”,我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现在的高质量﹑好声誉,并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我反复告诫我们的老师:不能满足于现状,不能做“温水中的青蛙”,要静下心来研究课堂,要集中精力搞课改,只有撬动课堂教学改革的磐石,才能还给学生创造的灵性,才能在未来发展中矗立起真正的“实验”品牌。
好学校能够课改: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都是条件一般,甚至较差的农村学校,走上改革之路后,都能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做到没有一个差生,成为全国名校,已经成为一种令人瞩目的课改现象。我们宜兴市实验中学作为一所城市优质学校,条件好,生源好,我们更应该有责任﹑有信心﹑也有能力进行课改。通过课改,让我们的学校好上加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这是作为一个校长应尽的职责,正是由于这个信念,我带领我们的全体师生,历经10年努力,创出了一条具有自己风格的课改之路。
二﹑怎样建构“两类结构”尝试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只能不断优化,不会止于至善,我们在十年的课改历程中,围绕课堂教学“教什么”﹑“怎么教”的基本命题,向传统教育的精粹学习,向他人的成功经验学习,整合吸收新的理念,积极开展课堂实践,逐渐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和普遍价值的课堂教学理念及操作体系。
融汇百家:借鉴乃学习之本。改革开放以来,在课堂教学中涌现出了许多教学流派和典型经
验。首先,我们要放下架子,虚心学习。开始先学洋思,虚心到洋思中学求教,探求洋思经验的奥秘,带领教师到洋思中学先后不下十多次。从分析“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模式中,发现其根本是体现尝试教学思想。我千方百计地找到了尝试教学理论的创立者邱学华教授,并邀请他到校为教师作讲座,在全校推广尝试教学法。后来,又学东庐中学的讲学稿,经过消化改造,简化成一种备课形式“学案”,在全校推广。近几年又学杜郎口经验,并在课堂教学中试用,使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
自成一家:在兼容并蓄﹑广泛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科学理性的课改立场,整合吸收,融会贯通,努力打磨自己的课堂,形成了今天的“两类结构”尝试教学模式。
经过广泛的学习借鉴和深入的实践探索,我们的课堂教学特色日益鲜明,但我们并没有就此止步,我认为前面一阶段的努力,主要在改进教学方法层面上,重点解决“怎样教”的问题,由“先讲后练,先教后学”转变为“先练后讲,先学后教”,由以前教师注入式的教学转变为促进学生自己学习,让学生尝试探究,注重当堂练习和即时反馈,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在此基础上,我认为应该继续研究“练什么﹑讲什么”的问题,要在整合教学内容上下功夫。
如何整合教学内容?我在二十年余年的初高中地理教学中,一直研究前苏联沙塔洛夫的“纲要信号教学法”并把它运用到地理教学中,获得了成功。从这段经历中我得到启示,“纲要信号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各种图表或“知识树”,把学习的知识上升到“概括化﹑结构化”的水平,有利于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在新的问题情景中迁移运用,我觉得可以从这方面展开研究。在国内研究“纲要信号教学法”的专家,首推现任天津市教科院基教研究所所长的王敏勤教授。通过邱学华先生的介绍,找到王敏勤教授,邀请他到学校作学术报告,带领教师三次到王教授在浙江瑞安的实验学校考察学习,加以消化改造,并结合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知识分类的基本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类结构教学法”的教学思想。由此,摆正了“教与学”的关系,进入了”两类结构教学法”的教学实验,把课改推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三、什么是“两类结构”尝试教学
(一)什么是“两类结构”
所谓两类结构是指学科“知识内容结构”和“方法程序结构”的简称。在系统科学中,有三个基本概念:元素、结构、功能。元素是构成系统的基本单元,各元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构决定其功能。譬如一堆收割机零件,在组装之前,只是一堆零件,不具备收割庄稼的功能,只有组装成收割机后,才具有收割庄稼的功能。根据系统科学的观点,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学科的基本概念则是构成这门学科知识系统的基本元素,这些基本概念不是杂乱无章地堆砌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有一定的内在逻辑联系。学科知识概念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即为学科的“知识内容结构”。学生掌握了学科的“知识内容结构”,才能更有效地掌握学科知识,解决学科问题。因此,在学科知识概念的学习中,我们不仅要把握学科基本概念的本质属性或关键特征,即对学科基本概念的学习上升到“概括化”水平,而且要努力揭示各基本概念的内在逻辑联系,使学生对基本概念的学习在“概括化”水平基础上,上升到“结构化”的水平。
如在学习“开方”这一概念时,可以先复习“乘方”的概念,将“乘方”的知识迁移运用过
来。所谓“乘方”,就是“已知相同因素”求“相同因素的积”的运算,而“开方”就是“已知相同因素的积”求“相同因素”的运算,“乘方”和“开方”是一个互逆运算的关系,通过揭示两者之间的逻辑联系,使新知识的学习上升到“结构化”的水平,从而促进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下图是关于代数式的知识内容结构示意图,该图揭示了关于代数式的基本概念的内在逻辑联系。在学习有关新概念时,如果教师努力揭示出新旧概念的纵横联系,学生就能把握新学概念的来龙去脉,将知识综合贯通起来,促进数学的有意义学习,防止知识学习中的割裂现象和机械记忆。
现代认知心理学将个体的知识分为两类,即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知什么”的知识,主要由概念性知识组成。程序性知识是关于“知如何”的知识,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其实质是以学科基本概念为基础,以学科思想方法为核心的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操作步骤。对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要努力揭示学科基本概念的本质属性或关键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学科基本概念的内在逻辑联系,使学生对学科基本概念的学习,上升到“概括化、结构化”的水平。同样,对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我们要在明确学科基本概念,把握学科思想方法的基础上,对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操作步骤进行概括,并把握每一步骤的操作要点,在此基础上,揭示出“步骤”与“步骤”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并努力用“结构”的形式来表征,使对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也上升到“概括化、结构化”的水平。
如“数学综合题解答”的方法程序,通常可以将其主要步骤概括、提炼,形成这样的结构:“审题——析题—解题—答题”。这一方法程序结构由四部分组成,重点环节是“审题”和“析题”。
“审题”的重点是审清题目中提供了哪些条件(条件命题),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目标命题),“析题”重点是分析探索解决这一类问题需要用到哪些基本概念、原理和法则(推理规则),涉及到学科中的哪些思想方法(解题策略)。在进行综合题解答过程中,如果老师能引导学生提炼、概括解某一类问题的一般步骤,把握每一个步骤的操作要点,明确步骤之间的逻辑联系,使整个解题程序的基本步骤以“结构”的形式相对稳固下来,通过长期的变式训练,就能有效地把这样的程序性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维方式。
再如。在初中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教学中,“科学探究法”是一种基本的且是十分重要的探究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以具体的实验探究为案例,帮助学生抽象概括出“科学探究法”的基本步骤及操作要点(见下图),那么,在以后学习有关这一类知识时,学生就能触类旁通,并在不断的实践运用中,逐步将这一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升华为解决问题的智慧。
如果学生在学科知识学习中,掌握了学科的“知识内容结构”和“方法程序结构”(简称“两类结构”),那么,学生就能更好地将学习的知识概念和方法程序在新的问题情景中迁移应用,从而有效地提高解决学科问题的能力。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良好的学科基本结构是促进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或心理表征的基
础。良好的学科结构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知识的概括化水平高,即揭示了学科基本概念的本质属性或关键特征,二是知识的结构化水平高,即揭示了学科基本概念间的逻辑联系,三是知识的巩固度好,即在理解的基础上能保持长久的记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科基本概念的学习,一方面,要努力上升到概括化水平和结构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对知识内容进行有效的编码组织,并用“知识树”或纲要信号的其他形式进行直观呈现,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学习的知识内容结构保持长久。
(二)“两类结构”尝试教学的主要策略
“两类结构”尝试教学法的实践研究,重点关注“教什么”和 “怎么教”这两个课堂教学的基本问题,并且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课堂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努力使“教什么”和“怎么教”协调统一起来。“两类结构”尝试教学,以“两类结构”为载体,优化教学内容,使“教什么”落到实处,提升了教学价值。以“尝试学习”为主线,优化教学过程,使“怎么教”更为合理,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实施“两类结构”尝试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主张突出以下两点。
1.实施“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
在“结构—尝试”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们主张在学习新的学科知识时,让学生初步感知某门学科整体的“知识内容结构”,在学习新的单元或者专题时,让学生初步感知单元或者专题整体的“知识内容结构”,在学习新的知识概念时,使学生初步了解新的知识概念在整体的“知识内容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整体” 是教学的出发点。
这样在“整体”知识的引领下,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概念时,就能明白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新学习的知识概念的来龙去脉。在知识内容结构中,联系旧知,学习新知,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使新知识的学习更加高效。
在学习具体(部分)知识后,再将所学习的知识概念,回归到上位系统,回归到学科或者单元整体的“知识内容结构”中来,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知识概念内在的逻辑联系,加深对整体“知识内容结构”的理解,“整体”也是教学的归宿。
2. 创设有利于学生尝试学习的情境。
“两类结构”尝试教学的教学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课前的自主尝试、课内的导学启智和课后的整合提高。每一个阶段教与学的重点不同,三个阶段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整个过程体现了学生尝试学习的思想。
(1)课前自主尝试
课前,学生依托提前下发的“尝试学案”,根据尝试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预习新授内容,用绘制“知识树”或纲要信号的其它形式整体感知学习内容,运用“自学检测”自我反馈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教师要重视自学方法指导,鼓励质疑,做好预习检查。
(2)课内导学启智
反馈预习,明确目标。
通过对预习情况的有效反馈,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
知识为例,探寻方法。
以典型的学科知识为案例,通过学生自学自检、互帮互测、点拨释疑和归纳小结等教学环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引导学生掌握某一类知识的本质属性或关键特征,并努力上升到“概
括化”和“结构化”的水平;引导学生探寻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操作步骤或思想方法,也力求上升到“概括化”和“结构化”的水平,这是“两类结构”尝试教学法的核心思想。当学习的知识内容和方法程序上升到概括化和结构化的水平时,就能有效地在新的问题情景中迁移应用。
在知识为例,探寻方法的过程中,要努力渗透学科思想,体现出不同学科学习方式的独特性,遵循学科知识生成的一般规律。例如语文学科应该遵循“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以研读文本﹑品味语言为教学的主线,不断引导学生尝试“听说读写”;理化学科应该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意识的培养,不断引导学生尝试“探究发现”。
在知识为例,探寻方法的过程中,可以借鉴知识分类理论,针对不同的知识类型,选择相应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尽量实现知识类型和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匹配。
变式训练,感悟方法。
以能力目标为核心,创设知识感悟场,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意义。这一环节,着重在“变”上下功夫,让知识例子不断变化,让学生在一个个不同的例子中感悟知识的变化规律,让学生明白“万变不离其宗”。要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引出以后相关联的内容,使相关知识前后联系,浑然一体。这一过程中,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掌握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或方法,即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工具”。 当堂训练,独立检测。
以适量练习为试题,进行当堂验证。验证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或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的道理,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摆脱传统的题海战术。验证训练形式可多种多样,要努力实现“四个当堂”,即当堂训练、当堂批阅、当堂反馈、当堂矫正。
回归系统,深化理解。
将所学习的概念知识,回归到更上位的知识系统中去,结合单元(专题)或者学科知识内容结构,深化对概念知识的理解,发现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实现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上述教学环节,对“两类结构”尝试教学的一般过程作了简要说明,其核心思想应体现出“三环二线一核心“的特点,可用如下简图示意:
例题
习题
试题
方法
方法
方法
知识线(明线)
方法线(暗线)
“三环”指以“例题找方法”,“习题悟方法”、“试题用方法”三个大环节构成的教学过程。 “二线”指以例题、习题、试题等教学内容构成的知识线(明线),以及贯穿其中的学习某
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或方法的方法线(暗线)。
“一核心”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习某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或方法。其实质,就是学生在理解掌握学科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和学科思想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概念、原理、和思想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以上三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用“方法线”(暗线)控制引导“知识线”(明线),通过教师的引导,“知识线”(明线)使学生掌握了具体知识,“方法线”(暗线)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最终,教师的教法转化为学生的学法,从而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升华为智慧。
(3)课后整合提高。
课后引导学生尝试小结学习体会,归纳整理所学知识,围绕“两类结构”,进一步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自觉地查缺补漏,达到整合提高的目的,
四﹑“两类结构”尝试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两类结构”尝试教学法的实施,给课堂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使课堂充满了智慧的张力和生命的活力,在提升课堂教学价值和效率的同时,发展了教师和学生,提升了学校的教育品位。 发展教师:“两类结构”尝试教学法的研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为校本教研提供了切实的载体。“两类结构”教学法要求教师研读教材,寻找教材知识之间的“结构”联系及呈现方式,对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做到“通体透明”。而学科专业知识的重建,正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内涵,正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实验中学的教师通过建构“两类结构”,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能力显著提高,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较大的拓展,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可喜成果。“两类结构”尝试教学法的研究,还成就了一批骨干教师,使他们真正成为了课改舞台上的佼佼者。
近五年来,实验中学教师中,获得江苏省级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的7人,多位骨干教师赴全国各地,上观摩课或示范课,在全国性的课改研讨会上展示我校“结构”教学的课堂理念,获得了广泛好评,让人耳目一新。
发展学生:“两类结构”尝试教学法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两类结构”教学法关注知识的本质及其联系,不但使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类比和归纳演绎等逻辑思维能力,而这些思维能力和智慧正是开展科学研究和创造性工作不可缺少的,从培养新时代优秀创新人才,和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方面来看,“两类结构”尝试教学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是深远的。实验中学的历届毕业生,都是各重点高中最抢手的生源,他们普遍反映实验中学的学生善于学习﹑主动性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更多。2011年高考,被北京大学提前录取的江苏省宜兴中学学生徐珂熠,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深情回忆在宜兴实验中学的三年初中时光,坦言实验中学“两类结构”教学法使她获益匪浅,培养了她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通过实施“两类结构”教学,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运用更加灵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近三年来,学生在省级以上作文大赛﹑科技竞赛等赛事中,获奖的等次和人数都有新的突破,造就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的优秀学生。
“两类结构”尝试教学法的实施,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两类结构”教学法关注学生学科素养的生成,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达标和提升。“两类结构”尝试教学,使学生在自主尝试学习的基础上,再插上一对翅膀(两类结构),让学生在思维的王国里自由翱翔。高效课堂必然产生高质量,实验中学历届初中毕业生的整体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两类结构”尝试教学法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两类结构”尝试教学法,着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时空保障。在宜兴市实验中学,看不到许多城市重点中学的紧张沉闷的气氛,而能感受到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氛围。学生体质增强了,近视率下降了。通过高效的课堂教学,减轻了学生负担,解放了
学生的身心,学生一个个个性飞扬,充满活力。
发展学校:实验中学“两类结构”尝试教学法日臻成熟、声誉鹊起。《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等主流媒体相继专题报道,近三年来,来校参观考察者逾万人次,宜兴实验中学的课堂教学获得了专家和同行的高度评价,成为“教授之乡”基础教育的一张闪亮名片,被誉为“城市学校原创课改的一个样本”【1】。伴随着“两类结构”尝试教学模式的成熟,宜兴市实验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氛围日趋浓厚,变革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了全体教师的共识和追求。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成果,于2010年4月获得了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比一等奖。
【1】 中国教师报评论员习之,《中国教师报》2009年7月8日A2版。
“两类结构”尝试教学模式的建构
[日期:2011-12-23] 来源:实验中学 作者:王俊 [字体:大 中 小]
说起江苏宜兴,人们立即会想到那是中国的陶都,闻名中外。
宜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山清水秀,人文荟萃,自古以来就有崇尚读书﹑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历史上出了4位状元、385位进士、10位宰相。现代出了100多位大学校长,宜兴籍两院院士24人,有“教授之乡”的美誉。宜兴有一个小镇叫高塍镇,竟出了两位大学校长,一位是大陆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一位是台湾大学校长虞兆中,被两岸教育界传为佳话。美术界的徐悲鸿、吴冠中大师都是宜兴人。
在这样一片文化积淀深厚﹑读书之风蔚然的土地上,宜兴市实验中学秉承文化根脉,不断开拓进取,走出了一条课堂教学改革的创新之路,构建了“‘两类结构’尝试教学模式”,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为什么要进行“两类结构”尝试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2000年8月,为了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宜兴市实验中学在江苏省宜兴中学初中部的基础上兴办,2005年,实验中学整体搬迁至现在的新校区,新校区占地130亩,投资1.2亿,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师资生源,都堪称一流。在宜兴百姓的心目中,实验中学是首屈一指的好学校,实验中学肩负着教育创新的使命。
好学校更要课改:实验中学的创办,可以说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创办之初,备受人们的热捧和关注。我却没有“自我感觉良好”,我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现在的高质量﹑好声誉,并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我反复告诫我们的老师:不能满足于现状,不能做“温水中的青蛙”,要静下心来研究课堂,要集中精力搞课改,只有撬动课堂教学改革的磐石,才能还给学生创造的灵性,才能在未来发展中矗立起真正的“实验”品牌。
好学校能够课改: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都是条件一般,甚至较差的农村学校,走上改革之路后,都能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做到没有一个差生,成为全国名校,已经成为一种令人瞩目的课改现象。我们宜兴市实验中学作为一所城市优质学校,条件好,生源好,我们更应该有责任﹑有信心﹑也有能力进行课改。通过课改,让我们的学校好上加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这是作为一个校长应尽的职责,正是由于这个信念,我带领我们的全体师生,历经10年努力,创出了一条具有自己风格的课改之路。
二﹑怎样建构“两类结构”尝试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只能不断优化,不会止于至善,我们在十年的课改历程中,围绕课堂教学“教什么”﹑“怎么教”的基本命题,向传统教育的精粹学习,向他人的成功经验学习,整合吸收新的理念,积极开展课堂实践,逐渐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和普遍价值的课堂教学理念及操作体系。
融汇百家:借鉴乃学习之本。改革开放以来,在课堂教学中涌现出了许多教学流派和典型经
验。首先,我们要放下架子,虚心学习。开始先学洋思,虚心到洋思中学求教,探求洋思经验的奥秘,带领教师到洋思中学先后不下十多次。从分析“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模式中,发现其根本是体现尝试教学思想。我千方百计地找到了尝试教学理论的创立者邱学华教授,并邀请他到校为教师作讲座,在全校推广尝试教学法。后来,又学东庐中学的讲学稿,经过消化改造,简化成一种备课形式“学案”,在全校推广。近几年又学杜郎口经验,并在课堂教学中试用,使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
自成一家:在兼容并蓄﹑广泛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科学理性的课改立场,整合吸收,融会贯通,努力打磨自己的课堂,形成了今天的“两类结构”尝试教学模式。
经过广泛的学习借鉴和深入的实践探索,我们的课堂教学特色日益鲜明,但我们并没有就此止步,我认为前面一阶段的努力,主要在改进教学方法层面上,重点解决“怎样教”的问题,由“先讲后练,先教后学”转变为“先练后讲,先学后教”,由以前教师注入式的教学转变为促进学生自己学习,让学生尝试探究,注重当堂练习和即时反馈,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在此基础上,我认为应该继续研究“练什么﹑讲什么”的问题,要在整合教学内容上下功夫。
如何整合教学内容?我在二十年余年的初高中地理教学中,一直研究前苏联沙塔洛夫的“纲要信号教学法”并把它运用到地理教学中,获得了成功。从这段经历中我得到启示,“纲要信号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各种图表或“知识树”,把学习的知识上升到“概括化﹑结构化”的水平,有利于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在新的问题情景中迁移运用,我觉得可以从这方面展开研究。在国内研究“纲要信号教学法”的专家,首推现任天津市教科院基教研究所所长的王敏勤教授。通过邱学华先生的介绍,找到王敏勤教授,邀请他到学校作学术报告,带领教师三次到王教授在浙江瑞安的实验学校考察学习,加以消化改造,并结合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知识分类的基本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类结构教学法”的教学思想。由此,摆正了“教与学”的关系,进入了”两类结构教学法”的教学实验,把课改推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三、什么是“两类结构”尝试教学
(一)什么是“两类结构”
所谓两类结构是指学科“知识内容结构”和“方法程序结构”的简称。在系统科学中,有三个基本概念:元素、结构、功能。元素是构成系统的基本单元,各元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构决定其功能。譬如一堆收割机零件,在组装之前,只是一堆零件,不具备收割庄稼的功能,只有组装成收割机后,才具有收割庄稼的功能。根据系统科学的观点,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学科的基本概念则是构成这门学科知识系统的基本元素,这些基本概念不是杂乱无章地堆砌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有一定的内在逻辑联系。学科知识概念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即为学科的“知识内容结构”。学生掌握了学科的“知识内容结构”,才能更有效地掌握学科知识,解决学科问题。因此,在学科知识概念的学习中,我们不仅要把握学科基本概念的本质属性或关键特征,即对学科基本概念的学习上升到“概括化”水平,而且要努力揭示各基本概念的内在逻辑联系,使学生对基本概念的学习在“概括化”水平基础上,上升到“结构化”的水平。
如在学习“开方”这一概念时,可以先复习“乘方”的概念,将“乘方”的知识迁移运用过
来。所谓“乘方”,就是“已知相同因素”求“相同因素的积”的运算,而“开方”就是“已知相同因素的积”求“相同因素”的运算,“乘方”和“开方”是一个互逆运算的关系,通过揭示两者之间的逻辑联系,使新知识的学习上升到“结构化”的水平,从而促进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下图是关于代数式的知识内容结构示意图,该图揭示了关于代数式的基本概念的内在逻辑联系。在学习有关新概念时,如果教师努力揭示出新旧概念的纵横联系,学生就能把握新学概念的来龙去脉,将知识综合贯通起来,促进数学的有意义学习,防止知识学习中的割裂现象和机械记忆。
现代认知心理学将个体的知识分为两类,即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知什么”的知识,主要由概念性知识组成。程序性知识是关于“知如何”的知识,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其实质是以学科基本概念为基础,以学科思想方法为核心的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操作步骤。对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要努力揭示学科基本概念的本质属性或关键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学科基本概念的内在逻辑联系,使学生对学科基本概念的学习,上升到“概括化、结构化”的水平。同样,对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我们要在明确学科基本概念,把握学科思想方法的基础上,对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操作步骤进行概括,并把握每一步骤的操作要点,在此基础上,揭示出“步骤”与“步骤”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并努力用“结构”的形式来表征,使对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也上升到“概括化、结构化”的水平。
如“数学综合题解答”的方法程序,通常可以将其主要步骤概括、提炼,形成这样的结构:“审题——析题—解题—答题”。这一方法程序结构由四部分组成,重点环节是“审题”和“析题”。
“审题”的重点是审清题目中提供了哪些条件(条件命题),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目标命题),“析题”重点是分析探索解决这一类问题需要用到哪些基本概念、原理和法则(推理规则),涉及到学科中的哪些思想方法(解题策略)。在进行综合题解答过程中,如果老师能引导学生提炼、概括解某一类问题的一般步骤,把握每一个步骤的操作要点,明确步骤之间的逻辑联系,使整个解题程序的基本步骤以“结构”的形式相对稳固下来,通过长期的变式训练,就能有效地把这样的程序性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维方式。
再如。在初中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教学中,“科学探究法”是一种基本的且是十分重要的探究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以具体的实验探究为案例,帮助学生抽象概括出“科学探究法”的基本步骤及操作要点(见下图),那么,在以后学习有关这一类知识时,学生就能触类旁通,并在不断的实践运用中,逐步将这一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升华为解决问题的智慧。
如果学生在学科知识学习中,掌握了学科的“知识内容结构”和“方法程序结构”(简称“两类结构”),那么,学生就能更好地将学习的知识概念和方法程序在新的问题情景中迁移应用,从而有效地提高解决学科问题的能力。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良好的学科基本结构是促进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或心理表征的基
础。良好的学科结构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知识的概括化水平高,即揭示了学科基本概念的本质属性或关键特征,二是知识的结构化水平高,即揭示了学科基本概念间的逻辑联系,三是知识的巩固度好,即在理解的基础上能保持长久的记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科基本概念的学习,一方面,要努力上升到概括化水平和结构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对知识内容进行有效的编码组织,并用“知识树”或纲要信号的其他形式进行直观呈现,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学习的知识内容结构保持长久。
(二)“两类结构”尝试教学的主要策略
“两类结构”尝试教学法的实践研究,重点关注“教什么”和 “怎么教”这两个课堂教学的基本问题,并且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课堂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努力使“教什么”和“怎么教”协调统一起来。“两类结构”尝试教学,以“两类结构”为载体,优化教学内容,使“教什么”落到实处,提升了教学价值。以“尝试学习”为主线,优化教学过程,使“怎么教”更为合理,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实施“两类结构”尝试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主张突出以下两点。
1.实施“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
在“结构—尝试”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们主张在学习新的学科知识时,让学生初步感知某门学科整体的“知识内容结构”,在学习新的单元或者专题时,让学生初步感知单元或者专题整体的“知识内容结构”,在学习新的知识概念时,使学生初步了解新的知识概念在整体的“知识内容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整体” 是教学的出发点。
这样在“整体”知识的引领下,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概念时,就能明白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新学习的知识概念的来龙去脉。在知识内容结构中,联系旧知,学习新知,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使新知识的学习更加高效。
在学习具体(部分)知识后,再将所学习的知识概念,回归到上位系统,回归到学科或者单元整体的“知识内容结构”中来,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知识概念内在的逻辑联系,加深对整体“知识内容结构”的理解,“整体”也是教学的归宿。
2. 创设有利于学生尝试学习的情境。
“两类结构”尝试教学的教学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课前的自主尝试、课内的导学启智和课后的整合提高。每一个阶段教与学的重点不同,三个阶段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整个过程体现了学生尝试学习的思想。
(1)课前自主尝试
课前,学生依托提前下发的“尝试学案”,根据尝试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预习新授内容,用绘制“知识树”或纲要信号的其它形式整体感知学习内容,运用“自学检测”自我反馈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教师要重视自学方法指导,鼓励质疑,做好预习检查。
(2)课内导学启智
反馈预习,明确目标。
通过对预习情况的有效反馈,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
知识为例,探寻方法。
以典型的学科知识为案例,通过学生自学自检、互帮互测、点拨释疑和归纳小结等教学环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引导学生掌握某一类知识的本质属性或关键特征,并努力上升到“概
括化”和“结构化”的水平;引导学生探寻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操作步骤或思想方法,也力求上升到“概括化”和“结构化”的水平,这是“两类结构”尝试教学法的核心思想。当学习的知识内容和方法程序上升到概括化和结构化的水平时,就能有效地在新的问题情景中迁移应用。
在知识为例,探寻方法的过程中,要努力渗透学科思想,体现出不同学科学习方式的独特性,遵循学科知识生成的一般规律。例如语文学科应该遵循“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以研读文本﹑品味语言为教学的主线,不断引导学生尝试“听说读写”;理化学科应该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意识的培养,不断引导学生尝试“探究发现”。
在知识为例,探寻方法的过程中,可以借鉴知识分类理论,针对不同的知识类型,选择相应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尽量实现知识类型和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匹配。
变式训练,感悟方法。
以能力目标为核心,创设知识感悟场,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意义。这一环节,着重在“变”上下功夫,让知识例子不断变化,让学生在一个个不同的例子中感悟知识的变化规律,让学生明白“万变不离其宗”。要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引出以后相关联的内容,使相关知识前后联系,浑然一体。这一过程中,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掌握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或方法,即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工具”。 当堂训练,独立检测。
以适量练习为试题,进行当堂验证。验证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或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的道理,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摆脱传统的题海战术。验证训练形式可多种多样,要努力实现“四个当堂”,即当堂训练、当堂批阅、当堂反馈、当堂矫正。
回归系统,深化理解。
将所学习的概念知识,回归到更上位的知识系统中去,结合单元(专题)或者学科知识内容结构,深化对概念知识的理解,发现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实现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上述教学环节,对“两类结构”尝试教学的一般过程作了简要说明,其核心思想应体现出“三环二线一核心“的特点,可用如下简图示意:
例题
习题
试题
方法
方法
方法
知识线(明线)
方法线(暗线)
“三环”指以“例题找方法”,“习题悟方法”、“试题用方法”三个大环节构成的教学过程。 “二线”指以例题、习题、试题等教学内容构成的知识线(明线),以及贯穿其中的学习某
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或方法的方法线(暗线)。
“一核心”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习某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或方法。其实质,就是学生在理解掌握学科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和学科思想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概念、原理、和思想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以上三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用“方法线”(暗线)控制引导“知识线”(明线),通过教师的引导,“知识线”(明线)使学生掌握了具体知识,“方法线”(暗线)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最终,教师的教法转化为学生的学法,从而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升华为智慧。
(3)课后整合提高。
课后引导学生尝试小结学习体会,归纳整理所学知识,围绕“两类结构”,进一步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自觉地查缺补漏,达到整合提高的目的,
四﹑“两类结构”尝试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两类结构”尝试教学法的实施,给课堂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使课堂充满了智慧的张力和生命的活力,在提升课堂教学价值和效率的同时,发展了教师和学生,提升了学校的教育品位。 发展教师:“两类结构”尝试教学法的研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为校本教研提供了切实的载体。“两类结构”教学法要求教师研读教材,寻找教材知识之间的“结构”联系及呈现方式,对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做到“通体透明”。而学科专业知识的重建,正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内涵,正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实验中学的教师通过建构“两类结构”,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能力显著提高,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较大的拓展,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可喜成果。“两类结构”尝试教学法的研究,还成就了一批骨干教师,使他们真正成为了课改舞台上的佼佼者。
近五年来,实验中学教师中,获得江苏省级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的7人,多位骨干教师赴全国各地,上观摩课或示范课,在全国性的课改研讨会上展示我校“结构”教学的课堂理念,获得了广泛好评,让人耳目一新。
发展学生:“两类结构”尝试教学法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两类结构”教学法关注知识的本质及其联系,不但使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类比和归纳演绎等逻辑思维能力,而这些思维能力和智慧正是开展科学研究和创造性工作不可缺少的,从培养新时代优秀创新人才,和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方面来看,“两类结构”尝试教学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是深远的。实验中学的历届毕业生,都是各重点高中最抢手的生源,他们普遍反映实验中学的学生善于学习﹑主动性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更多。2011年高考,被北京大学提前录取的江苏省宜兴中学学生徐珂熠,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深情回忆在宜兴实验中学的三年初中时光,坦言实验中学“两类结构”教学法使她获益匪浅,培养了她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通过实施“两类结构”教学,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运用更加灵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近三年来,学生在省级以上作文大赛﹑科技竞赛等赛事中,获奖的等次和人数都有新的突破,造就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的优秀学生。
“两类结构”尝试教学法的实施,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两类结构”教学法关注学生学科素养的生成,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达标和提升。“两类结构”尝试教学,使学生在自主尝试学习的基础上,再插上一对翅膀(两类结构),让学生在思维的王国里自由翱翔。高效课堂必然产生高质量,实验中学历届初中毕业生的整体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两类结构”尝试教学法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两类结构”尝试教学法,着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时空保障。在宜兴市实验中学,看不到许多城市重点中学的紧张沉闷的气氛,而能感受到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氛围。学生体质增强了,近视率下降了。通过高效的课堂教学,减轻了学生负担,解放了
学生的身心,学生一个个个性飞扬,充满活力。
发展学校:实验中学“两类结构”尝试教学法日臻成熟、声誉鹊起。《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等主流媒体相继专题报道,近三年来,来校参观考察者逾万人次,宜兴实验中学的课堂教学获得了专家和同行的高度评价,成为“教授之乡”基础教育的一张闪亮名片,被誉为“城市学校原创课改的一个样本”【1】。伴随着“两类结构”尝试教学模式的成熟,宜兴市实验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氛围日趋浓厚,变革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了全体教师的共识和追求。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成果,于2010年4月获得了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比一等奖。
【1】 中国教师报评论员习之,《中国教师报》2009年7月8日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