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一一间隔排列"

“一一间隔排列”说课稿

维新镇第二小学 王永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间隔排列》

一、说教材

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并未对找规律进行系统的学习,但学生在低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比较简单的找规律的题目,这些对本节课的教学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后,学生就能对间隔排列物体间的数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并逐步掌握通过分组找规律的方法,为以后学习更复杂的找规律做铺垫,并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间的数量关系,初步体会分组找规律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综合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三点:

1、通过探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间的数量关系。

2、体会并逐步掌握借助分组找规律的方法。

3、逐渐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规律。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学生通过探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间的数量关系。

2、本课的教学难点为知道为什么,并掌握通过分组找规律的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体会方法,因此我将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探索发现,除此之外,我还将安排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达到教学目标。

五、说教学流程

接下去我将结合我的教学流程来具体说说我的教法设计和学法思考。

我将整个教学流程分为以下5个环节:

情景引入,初步体会;比较数量,交流发现;寻找方法,解释规律;习题巩固,深入探究;回顾总结,体会收获。

1、情境引入,初步体会

首先我将创设一个情境:小兔子们在围栏里种了一排蘑菇,正手拉手在院子里玩耍。情境的设定在于恰当的引入教学。

接着我将以问题:在图中小兔子与蘑菇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学生不难回答到:兔子与蘑菇一个接着一个排成一行;每两只兔子中间有一个蘑菇等。学生很有可能知道这样的排列,但是形容时不够准确简洁,因此我将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自己说一说,同桌互相说一说,再进行发言,教师适时引导概括并总结:兔子和蘑菇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学生在发现了兔子与蘑菇的排列方式后,再提问:那么木桩与篱笆呢?夹子与手帕呢?有了之前的思考与讨论,学生就能准确描述这两组排列了。

这一部分的教学旨在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了解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是间隔排列,发现间隔排列的特点,为接下去讨论间隔排列的两个物体间的数量关系以及探讨为什么做准备。

2、比较数量,交流发现

我将以一个问题:究竟间隔排列的物体的数量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承前启后,引发学生思考。请学生独立完成书本78页的表格,并独立思考,从中有什么发现。

通过表格呈现数据,能有效帮助学生发现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间的关系:第一排的物体总比对应的第二排的物体个数多1,也就是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这里我也将采用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互相交流的方法完成这一环节的教学。这一环节的教学,由直观感知到具体发现,完成表格并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发现规律,并产生疑问:为什么数量都相差1呢?

3、寻找方法,解释规律

在学生发现规律后,便抛出问题:为什么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呢?

以兔子和蘑菇为例具体分析,我将提问学生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兔子比蘑菇多了1,1多在了哪里?怎么思考的?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请学生说一说。有了第一、二环节的铺垫,以及对以上两个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体会从头开始,一一对应,分组分析的思想:把1只兔子和1个蘑菇看成一组。

提问:把1只兔子和1个蘑菇看成一组,最后余下的是什么?也就是——兔子比蘑菇多出来的1。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难点,我将请学生通过想一想,圈一圈,说一说理解为什么数量相差了1,从而逐步完成重点的教学,突破难点。

接着请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圈一圈,说一说木桩与篱笆,夹子与手帕。及时的巩固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习题巩固,深入探究

习题1、2是逆向运用我们所发现的规律以及探索的方法,学生需要弄清楚的是:1、2题都是间隔排列,并且每两个兔子中间有一个蘑菇,每两个夹子中间有一块手帕,从而能够

根据例一图片和所学分析完成习题。

例二作为例一的推广与深入,用图形代替具体物体,用文字代替图片,更具抽象性,难度更大。我将请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完成问题:圆最少有几个?最多有几个?由于之前对例一的探索得出:间隔排列的两个物体数量总是相差1,因此根据结论回答并不困难。主要在于引导学生能灵活运用已经得到的结论完成题目。

在此之后提问:正方形和圆的个数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该问题旨在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圆最少是9个,最多11个,因此可能是9,10,11三种情况,又分别是怎样排列的呢?也是需要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操作来完成的:最主要的是要考虑首尾放置什么。又于思考操作中体会分组的思想。

5、回顾总结,体会收获

在课堂的最后,我将请学生回顾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说说体会。在学生的回答中总结本课学习的知识,掌握的方法,渗透的思想,体会的情感。回归三维目标。

六、总结

回顾本课的教学,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探索发现,掌握方法。课堂结构层次清晰,于思考中完成教学重点,于操作中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体会思想。

“一一间隔排列”说课稿

维新镇第二小学 王永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间隔排列》

一、说教材

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并未对找规律进行系统的学习,但学生在低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比较简单的找规律的题目,这些对本节课的教学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后,学生就能对间隔排列物体间的数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并逐步掌握通过分组找规律的方法,为以后学习更复杂的找规律做铺垫,并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间的数量关系,初步体会分组找规律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综合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三点:

1、通过探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间的数量关系。

2、体会并逐步掌握借助分组找规律的方法。

3、逐渐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规律。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学生通过探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间的数量关系。

2、本课的教学难点为知道为什么,并掌握通过分组找规律的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体会方法,因此我将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探索发现,除此之外,我还将安排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达到教学目标。

五、说教学流程

接下去我将结合我的教学流程来具体说说我的教法设计和学法思考。

我将整个教学流程分为以下5个环节:

情景引入,初步体会;比较数量,交流发现;寻找方法,解释规律;习题巩固,深入探究;回顾总结,体会收获。

1、情境引入,初步体会

首先我将创设一个情境:小兔子们在围栏里种了一排蘑菇,正手拉手在院子里玩耍。情境的设定在于恰当的引入教学。

接着我将以问题:在图中小兔子与蘑菇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学生不难回答到:兔子与蘑菇一个接着一个排成一行;每两只兔子中间有一个蘑菇等。学生很有可能知道这样的排列,但是形容时不够准确简洁,因此我将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自己说一说,同桌互相说一说,再进行发言,教师适时引导概括并总结:兔子和蘑菇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学生在发现了兔子与蘑菇的排列方式后,再提问:那么木桩与篱笆呢?夹子与手帕呢?有了之前的思考与讨论,学生就能准确描述这两组排列了。

这一部分的教学旨在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了解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是间隔排列,发现间隔排列的特点,为接下去讨论间隔排列的两个物体间的数量关系以及探讨为什么做准备。

2、比较数量,交流发现

我将以一个问题:究竟间隔排列的物体的数量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承前启后,引发学生思考。请学生独立完成书本78页的表格,并独立思考,从中有什么发现。

通过表格呈现数据,能有效帮助学生发现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间的关系:第一排的物体总比对应的第二排的物体个数多1,也就是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这里我也将采用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互相交流的方法完成这一环节的教学。这一环节的教学,由直观感知到具体发现,完成表格并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发现规律,并产生疑问:为什么数量都相差1呢?

3、寻找方法,解释规律

在学生发现规律后,便抛出问题:为什么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呢?

以兔子和蘑菇为例具体分析,我将提问学生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兔子比蘑菇多了1,1多在了哪里?怎么思考的?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请学生说一说。有了第一、二环节的铺垫,以及对以上两个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体会从头开始,一一对应,分组分析的思想:把1只兔子和1个蘑菇看成一组。

提问:把1只兔子和1个蘑菇看成一组,最后余下的是什么?也就是——兔子比蘑菇多出来的1。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难点,我将请学生通过想一想,圈一圈,说一说理解为什么数量相差了1,从而逐步完成重点的教学,突破难点。

接着请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圈一圈,说一说木桩与篱笆,夹子与手帕。及时的巩固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习题巩固,深入探究

习题1、2是逆向运用我们所发现的规律以及探索的方法,学生需要弄清楚的是:1、2题都是间隔排列,并且每两个兔子中间有一个蘑菇,每两个夹子中间有一块手帕,从而能够

根据例一图片和所学分析完成习题。

例二作为例一的推广与深入,用图形代替具体物体,用文字代替图片,更具抽象性,难度更大。我将请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完成问题:圆最少有几个?最多有几个?由于之前对例一的探索得出:间隔排列的两个物体数量总是相差1,因此根据结论回答并不困难。主要在于引导学生能灵活运用已经得到的结论完成题目。

在此之后提问:正方形和圆的个数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该问题旨在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圆最少是9个,最多11个,因此可能是9,10,11三种情况,又分别是怎样排列的呢?也是需要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操作来完成的:最主要的是要考虑首尾放置什么。又于思考操作中体会分组的思想。

5、回顾总结,体会收获

在课堂的最后,我将请学生回顾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说说体会。在学生的回答中总结本课学习的知识,掌握的方法,渗透的思想,体会的情感。回归三维目标。

六、总结

回顾本课的教学,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探索发现,掌握方法。课堂结构层次清晰,于思考中完成教学重点,于操作中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体会思想。


相关内容

  • 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
  • 初一(七年级) 上册数学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 2013-07-08 17:14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 ∙ ∙ ∙ ∙ [ 标签: 知识点 初一上册数学 ] 五.知识点.概念总结 1. 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2 ...

  • 新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复习
  • 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 万以上数的认识 一.数的认识 (一)整数 1.自然数 整数的意义 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叫做自然数.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它们都是整数 .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2.计数单位 一(个).十.百.千. ...

  • 苏教版小学数学上册最新详细目录
  • 苏教版小学数学最新目录 二年级上册 一.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 第1课时 连加连减 第2课时 加减混合 第3课时 解决问题(一) 第4课时 解决问题(二) 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 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第2课时 认识平行四边形 三.表内乘法(一) 1. 认识乘法 2. 1~4 ...

  • 极限思想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渗透
  • 极限思想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渗透 教育科学学院 小学教育专业 100401056 赵倩 指导教师 苏明强 副教授 [摘 要]数学教学既要教授知识技能,也要重视学生对数学思想的感悟.极限思想作为小学数学常见的数学思想之一,蕴含在小学数学的诸多知识领域中.本文将立足于小学这一教育阶段,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 ...

  •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板书设计例析
  • 作者:朱文利 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 2011年12期 好的板书是知识的凝练和浓缩,是教师的微型教案.板书并不局限于教师在黑板上写的字.教师为教学需要在黑板上粘贴的图片.字条等,也可以称为板书.北师大版<小学英语>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选用了许多小学生 ...

  •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一) .长度单位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 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 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难点是让 ...

  • 间隔排列规律教学设计
  • 间隔排列规律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感受.应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探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的数学规律,能联系发现的规律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 ...

  • 新人教 二年级上数学课件
  • 新人教二年级上册<两位数减两位数>.ppt 新人教二年级上册<乘法的整理和复习>.ppt 新人教二年级上册<口算乘法>.ppt 新人教二年级上册<找规律>.ppt 新人教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ppt 新人教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简单的 ...

  •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
  • 第七课时:加减混合 班级:------ 姓名------ 评价------- 周培养目标:学会倾听 学习目标: 1.掌握加减混合竖式的写法. 2.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题目. 3.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 学习重点: 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及加减混合的方法和简便写法. 学习难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