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都是好老师

孔子孟子都是好老师

从前孩子上私塾,先要给孔夫子的牌位磕头——其实孔子不教这么大点儿的孩子,孔门弟子都是“大学生”,比起今天的在校研究生还要大些;而且多半是“在职攻读”,一边读书一边做官、经商、当管家。孔子对这些大学生也相当客气,不大端先生架子。学生在他面前也都能各言其志,甚至给先生提个小意见什么的,孔子也不以为忤。台南孔庙明伦堂内景

有一回孔子到武城去,听见街边百姓弹琴唱歌,不禁莞尔一笑说:杀鸡焉用宰牛刀!(原话是“割鸡焉用牛刀”)言外之意:礼乐是君子的专利,百姓操弄这个,有点糟蹋了!孔子的学生言偃(字子游)是武城的父母官,这时正陪着老师视察,接口说:我常听老师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让百姓受点儿礼乐熏陶,难道不好吗?孔子听了,回头对其他学生说:各位听着,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不过是开个玩笑!——老师当到这个份儿上,我们只能说:佩服!宋刊《孟子》书影

跟孔子相比,孟子就没那么随和了。他有个学生乐正子(名克),是鲁国人。孟子在齐国时,乐正子跟着一位齐国官员来到齐国,第二天去看老师。没想到孟子虎着脸问:你还来看我吗?乐正子一惊,忙问:

先生何出此言?孟子说:我问你,你来了几天了?回答:昨天到的。孟子说:既然如此,我这话有错吗?乐正子解释说:我昨天找旅馆来着。孟子说:你听谁说的,先找旅馆、后看长者?乐正子只好低头说:学生有罪!(见《孟子·离娄上》二四)

大概孟子的火气还没消,在下面一则语录里,继续数落乐正子:你这回跟王子敖(就是那位齐国官员)一块来,不就为了吃喝吗?没想到你学习古人之道,归齐就是为了吃喝啊!——孟子大概是不满意王子敖,结果一肚子“庄稼火儿”都撒在学生身上;当然这里也有批评学生跟错老板的意思。想必乐正子心里也知道,所以低头闭嘴,没敢跟老师“较斥”。

其实乐正子是孟子最喜欢的学生。另一个学生曾问孟子:我师兄乐正子怎么样?孟子说:“善人也,信人也。”又解释说:品德分六等,值得喜欢叫“善”;优点实际存在叫“信”;再扩充到全身,叫“美”,不但扩充到全身,还光大于外,叫“大”;既光大于外,又融会贯通,叫“圣”;圣德发挥到不可测度之境,就叫“神”了!你的师兄乐正子呢,乃是“二之中,四之下”:也就是居于“善”、“信”二者之间,处于“美”、“大”、“圣”、“神”四者之下。(《孟子·尽心下》二五)——孟子对学生的观察剖析既细致又透彻,绝非大笔一挥,随便给个优、良、中、差了事!

忽然想起孩子念大学时回来讲的笑话:选某课的学生从高年级同学那儿听到一个恐怖传言:那位号称“灭绝师太”的老师有个特殊的阅卷方法:把一摞卷子抬脚一踢,落在左边的都算及格,落在右边的一律“挂科”补考!——这当然是孩子们的调侃:当你的课讲得不明不白,考题又让学生们心里没底时,他们自然会用可笑的夸张来化解心头的郁闷。然而“五十步笑百步”,我们这些为人师者,不也有打分随便的时候吗?有谁像孟子那样下力气“琢磨”学生来着?在孟子面前,我们都有愧啊!

严师出高徒,乐正子到底没辜负老师的栽培与厚望,日后做了鲁国的执政。消息传来,孟子“喜而不寐”——倒不是因为今后可以走个后门、受个请托、弄俩闲钱儿花花;孟子是替国家高兴。不过就是这时,孟子的头脑仍是清醒的。他的弟子公孙丑问:老师,乐正子强吗?他回答:不强。问:思想深邃吗?回答:不深邃。又问:见识广吗?回答:不广。公孙丑不解:那您为什么“喜而不寐”呢?孟子回答:乐正子好善,这就够了!好善的人,就能吸引天下好善的人给他出好主意;不好善者,则会引来一帮“谗谄面谀之人”,还能指望治好国家吗?(《孟子·告子下》一三)

孟子雕像

不巴结学生,这是孟子的一贯立场。他在滕国讲学时,滕君的弟弟滕

更也纡尊降贵前来听课。可学生们发现,孟子很少回答滕更的问题,大家甚至觉得老师有点失礼。孟子回答:我有五不答:倚仗贵势来问,倚仗聪明来问,倚仗年长来问,倚仗功劳来问,倚仗交情来问,我都不会搭理他!滕更同学在这五项中占了两项。——哪两项呢?孟子没说。应该是贵势和功劳吧?

这么说来,孟子的态度,似乎又不如奉行“有教无类”的孔子了。不过孟子还说过这样的话:教诲也是多种多样的;我对某些人不屑于教诲,那也是一种教诲!(《孟子·告子下》一六)——想来滕更也从这“不教之教”受了益,今后再向老师请教,还会露出倨傲之气吗?孟子对滕更的态度,体现出一位教师的人格尊严和职业尊严——这算不算“师道尊严”呢?还记得有一个时期,我们严厉地批判“师道尊严”,甚至老师要反过来接受学生的“教诲”和戏侮,这两千年的“进步”,肯定是孔老师、孟老师做梦都想不到的!

经历风雨,回头再想想,我倒认为:教育是分阶段的,不能总是幼儿园哄孩子式的。没有权威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教育。只是这种“权威”不能靠打手板、揪耳朵来建立;靠什么呢?——了解一点孔、孟的言行,也许能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孔子孟子都是好老师

从前孩子上私塾,先要给孔夫子的牌位磕头——其实孔子不教这么大点儿的孩子,孔门弟子都是“大学生”,比起今天的在校研究生还要大些;而且多半是“在职攻读”,一边读书一边做官、经商、当管家。孔子对这些大学生也相当客气,不大端先生架子。学生在他面前也都能各言其志,甚至给先生提个小意见什么的,孔子也不以为忤。台南孔庙明伦堂内景

有一回孔子到武城去,听见街边百姓弹琴唱歌,不禁莞尔一笑说:杀鸡焉用宰牛刀!(原话是“割鸡焉用牛刀”)言外之意:礼乐是君子的专利,百姓操弄这个,有点糟蹋了!孔子的学生言偃(字子游)是武城的父母官,这时正陪着老师视察,接口说:我常听老师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让百姓受点儿礼乐熏陶,难道不好吗?孔子听了,回头对其他学生说:各位听着,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不过是开个玩笑!——老师当到这个份儿上,我们只能说:佩服!宋刊《孟子》书影

跟孔子相比,孟子就没那么随和了。他有个学生乐正子(名克),是鲁国人。孟子在齐国时,乐正子跟着一位齐国官员来到齐国,第二天去看老师。没想到孟子虎着脸问:你还来看我吗?乐正子一惊,忙问:

先生何出此言?孟子说:我问你,你来了几天了?回答:昨天到的。孟子说:既然如此,我这话有错吗?乐正子解释说:我昨天找旅馆来着。孟子说:你听谁说的,先找旅馆、后看长者?乐正子只好低头说:学生有罪!(见《孟子·离娄上》二四)

大概孟子的火气还没消,在下面一则语录里,继续数落乐正子:你这回跟王子敖(就是那位齐国官员)一块来,不就为了吃喝吗?没想到你学习古人之道,归齐就是为了吃喝啊!——孟子大概是不满意王子敖,结果一肚子“庄稼火儿”都撒在学生身上;当然这里也有批评学生跟错老板的意思。想必乐正子心里也知道,所以低头闭嘴,没敢跟老师“较斥”。

其实乐正子是孟子最喜欢的学生。另一个学生曾问孟子:我师兄乐正子怎么样?孟子说:“善人也,信人也。”又解释说:品德分六等,值得喜欢叫“善”;优点实际存在叫“信”;再扩充到全身,叫“美”,不但扩充到全身,还光大于外,叫“大”;既光大于外,又融会贯通,叫“圣”;圣德发挥到不可测度之境,就叫“神”了!你的师兄乐正子呢,乃是“二之中,四之下”:也就是居于“善”、“信”二者之间,处于“美”、“大”、“圣”、“神”四者之下。(《孟子·尽心下》二五)——孟子对学生的观察剖析既细致又透彻,绝非大笔一挥,随便给个优、良、中、差了事!

忽然想起孩子念大学时回来讲的笑话:选某课的学生从高年级同学那儿听到一个恐怖传言:那位号称“灭绝师太”的老师有个特殊的阅卷方法:把一摞卷子抬脚一踢,落在左边的都算及格,落在右边的一律“挂科”补考!——这当然是孩子们的调侃:当你的课讲得不明不白,考题又让学生们心里没底时,他们自然会用可笑的夸张来化解心头的郁闷。然而“五十步笑百步”,我们这些为人师者,不也有打分随便的时候吗?有谁像孟子那样下力气“琢磨”学生来着?在孟子面前,我们都有愧啊!

严师出高徒,乐正子到底没辜负老师的栽培与厚望,日后做了鲁国的执政。消息传来,孟子“喜而不寐”——倒不是因为今后可以走个后门、受个请托、弄俩闲钱儿花花;孟子是替国家高兴。不过就是这时,孟子的头脑仍是清醒的。他的弟子公孙丑问:老师,乐正子强吗?他回答:不强。问:思想深邃吗?回答:不深邃。又问:见识广吗?回答:不广。公孙丑不解:那您为什么“喜而不寐”呢?孟子回答:乐正子好善,这就够了!好善的人,就能吸引天下好善的人给他出好主意;不好善者,则会引来一帮“谗谄面谀之人”,还能指望治好国家吗?(《孟子·告子下》一三)

孟子雕像

不巴结学生,这是孟子的一贯立场。他在滕国讲学时,滕君的弟弟滕

更也纡尊降贵前来听课。可学生们发现,孟子很少回答滕更的问题,大家甚至觉得老师有点失礼。孟子回答:我有五不答:倚仗贵势来问,倚仗聪明来问,倚仗年长来问,倚仗功劳来问,倚仗交情来问,我都不会搭理他!滕更同学在这五项中占了两项。——哪两项呢?孟子没说。应该是贵势和功劳吧?

这么说来,孟子的态度,似乎又不如奉行“有教无类”的孔子了。不过孟子还说过这样的话:教诲也是多种多样的;我对某些人不屑于教诲,那也是一种教诲!(《孟子·告子下》一六)——想来滕更也从这“不教之教”受了益,今后再向老师请教,还会露出倨傲之气吗?孟子对滕更的态度,体现出一位教师的人格尊严和职业尊严——这算不算“师道尊严”呢?还记得有一个时期,我们严厉地批判“师道尊严”,甚至老师要反过来接受学生的“教诲”和戏侮,这两千年的“进步”,肯定是孔老师、孟老师做梦都想不到的!

经历风雨,回头再想想,我倒认为:教育是分阶段的,不能总是幼儿园哄孩子式的。没有权威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教育。只是这种“权威”不能靠打手板、揪耳朵来建立;靠什么呢?——了解一点孔、孟的言行,也许能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关内容

  • 孟子与孔子教学思想之比较
  • 内容摘要:孟子的教学思想是对孔子的教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从教育目的培养君子与大丈夫的比较,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与自得深造.学思结合与独立思考等教学方法原则之比较,不仅是阐明了教学是围绕教育目的展开的,而且也展现了孟子在前人孔子的基础上的革新与创造.两人的教学思想不仅对于当今的教学工作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

  • 论孟子对孔子德育思想的传承与弘扬_冯文全
  • 2013年第1期 No.1,2013 EDUCATIONALRESEARCH General,No. 396 (总第396期) 论孟子对孔子德育思想的传承与弘扬* 冯文全冯碧瑛 [摘 要]儒家创始人孔子以"礼""仁".之教开创了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先河,孟子 不 ...

  •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教案(人教版)
  • 吴堡中学 课题 课型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必读课 备课时间 课 时 3 课时 本单元内容共有七节,每一节基本上围绕一个主题来选择和编排<论 语>中的材料,所选择的材料往往是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篇章,而且具有很 高的鉴赏价值.本节"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 人生智慧学孟子--人皆可以成尧舜
  • 傅佩荣 <人皆可以为尧舜> 在儒家思想里面,它给人的规定,像孟子就说"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人生的路只有两条,一条是行仁,一条是不行仁.你不能说我走在中间.譬如我们现在说,你有父母亲健在,很好.请问你是孝顺的孩子吗?你不能说我既不是孝顺,也不是不孝顺.没有这种 ...

  •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孔子和孟子,走进这两位先贤的思想世界,从而综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综合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活动准备 (一)教师结合实际明确学习内容和要求,要求学生分组搜集整理以下几方面的材料: 1.孔子.孟子的生平和主要经历 2.孔子的弟子和门人 3.记 ...

  • 孟子的教育观
  • 孟子的教育观 孟子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也就是说,人类如果吃饱了穿暖了,生活安逸,而没有受教育,他的生命就是跟生物没有什么两样了,即跟禽兽差不多了. 人类作为万物之灵有许多特别的地方,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他有超强的学习能力.所以,每一个社会,不论古今中外,都 ...

  • 南怀瑾老师讲述:以德服人者王,以力假仁者霸
  •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孟子提出的王道精神,是中国政治哲学的一个大原则.自孟子提出这个观念以后,中国历代的政治思想均以此作为政治的大原则. 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以权势及武力为手段,而又假借仁义为口号的,这种政治就是"霸道".中国历史自尧.舜 ...

  • 国学经典考试
  • 一.单选 1.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 B ) A. 官府 B. 学校 C. 家庭 D. 社会 2. "学而优则仕"概括了( A )关 ...

  • 向宰予学习辩论
  • 傅佩荣 <向宰予学习辩论> 一.引言 宰予又名宰我,鲁国人,比孔子小了29岁.孔子曾说过"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因为子羽是澹台灭明,听说长得很丑陋.孔子看到他,认为这个学生应该不会有什么特别表现,后来发现他表现不错.说明你不能够以貌取人.还有一句是,"以言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