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课文

2

* 丝绸之路

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栩栩如生。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公元前115年,一个天高气爽的早晨。

在伊朗高原北部,一位身着戎装的将军正在安息国边境守候。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友好使节。

东方隐约传来一阵阵丁零丁零的驼铃声,士兵们循着铃声望去,远处出现了一支骆驼队,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

“来了!来了!”安息国士兵欢呼起来。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了

命令。

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成夹道欢迎的阵势。乐队奏起了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中国使者从骑着的骆驼上下来,右手高擎节杖,满面笑容,大步向前走去。将军翻身下马,立正高呼:“本将军奉命率官兵欢迎大汉国使者!”中国使者抱拳,作揖还礼:“有劳将军远迎。我是博望侯张骞的副使,谨代表大汉皇帝向安息国国王陛下致敬!”将军还礼表示感谢。

中国使者指着身后的骆驼队,说道:“这是大汉皇帝敬赠安息国国王陛下的一点薄礼。”只见每峰骆驼的背上都驮着两个大包袱。打开包袱,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

安息国将军高兴地连连点头,说道:“盼望已久的大汉使者终于到了!我谨代表安息国国王陛下,向大汉皇帝的使者赠礼。”他把手一招,四名士兵送上两个大礼盒。打开一看,里面装着许多特别大的鸟蛋,每个足有斤把重。这是当时中国没有的鸵鸟蛋。

中国使者正要道谢,将军又把手一招,走上两个人来,原来是魔术师。打头的一个拔出一把匕首,插入自己嘴里,顿时吞了下去。只见他一拍肚子,匕首又从嘴里吐了出来。第二个则张开大口,喷出一团又一团火苗。魔术师的精彩表演,让在场的人们都看得惊呆了。将军含笑说道:“今天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特地让他们前来助兴。”

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

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这仅仅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交流的生动一幕。张骞在此之前,于公元前138年曾历尽艰险出使过西域。公元前119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

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

2

* 丝绸之路

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栩栩如生。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公元前115年,一个天高气爽的早晨。

在伊朗高原北部,一位身着戎装的将军正在安息国边境守候。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友好使节。

东方隐约传来一阵阵丁零丁零的驼铃声,士兵们循着铃声望去,远处出现了一支骆驼队,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

“来了!来了!”安息国士兵欢呼起来。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了

命令。

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成夹道欢迎的阵势。乐队奏起了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中国使者从骑着的骆驼上下来,右手高擎节杖,满面笑容,大步向前走去。将军翻身下马,立正高呼:“本将军奉命率官兵欢迎大汉国使者!”中国使者抱拳,作揖还礼:“有劳将军远迎。我是博望侯张骞的副使,谨代表大汉皇帝向安息国国王陛下致敬!”将军还礼表示感谢。

中国使者指着身后的骆驼队,说道:“这是大汉皇帝敬赠安息国国王陛下的一点薄礼。”只见每峰骆驼的背上都驮着两个大包袱。打开包袱,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

安息国将军高兴地连连点头,说道:“盼望已久的大汉使者终于到了!我谨代表安息国国王陛下,向大汉皇帝的使者赠礼。”他把手一招,四名士兵送上两个大礼盒。打开一看,里面装着许多特别大的鸟蛋,每个足有斤把重。这是当时中国没有的鸵鸟蛋。

中国使者正要道谢,将军又把手一招,走上两个人来,原来是魔术师。打头的一个拔出一把匕首,插入自己嘴里,顿时吞了下去。只见他一拍肚子,匕首又从嘴里吐了出来。第二个则张开大口,喷出一团又一团火苗。魔术师的精彩表演,让在场的人们都看得惊呆了。将军含笑说道:“今天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特地让他们前来助兴。”

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

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这仅仅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交流的生动一幕。张骞在此之前,于公元前138年曾历尽艰险出使过西域。公元前119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

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


相关内容

  • [白杨]一文的教学设计
  • <白杨>一文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 ...

  • 白杨 教学案例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白杨> 教学案例与反思 标里二小 李传福 设计理念: 本文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文辞清新流畅自然,行文人物描写传神,语言描写及神态的描写符合人物的特点,在心理描写上较为含蓄,选择了以言传情,而非过多直接的描述,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深度.教学中 ...

  • 1.[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 <白杨礼赞>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品味文章准确.凝练.变化多姿的语言. 3.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 第十七课时: 一.导入新课: <白杨礼赞>是一篇 ...

  •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白杨]教学案例与反思
  •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白杨>的 教学案例与反思 陕西省潼关县中心小学 陈颖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清新流畅自然,行文人物描写传神,语言描写及神态的描写符合人物的特点,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言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深度.教学 ...

  •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案3白杨
  •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案3白杨 设计理念: 整篇文章清新流畅自然,行文之中人物描写非常传神,语言描写及神态的刻画,符合人物的特点,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教学中,在把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同时,体会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的特 ...

  • 白杨礼赞教学案1.2
  •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二)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三)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 ...

  • [教学设计]白杨_语文_小学_张玉翠_3705020604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课<白杨>教学设计 执教人:牛庄镇西范小学 张玉翠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新疆.陷入.浑黄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 ...

  • 快乐高效课堂教案3
  •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快乐高效课堂教案 3.白杨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 2.了解白杨的特点. 一.导入 在祖国的大西北,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滩上的白杨. (板书课题) 二.问题引领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 ...

  • 3[白杨]导学案
  • 一.学习目标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抚摸.介绍.边疆.沉思.陷入",理解带点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能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感受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学会用借物喻人 ...

  • [白杨]课时教学设计4
  • <白杨>课时教学设计 总的说明 一.对文章中心的把握<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文章含蓄凝炼,寓意深刻,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来赞美在新疆扎根落户的建设者,在朴素平淡的风景画中蕴含着浓郁的诗意.这"诗意"不是别的,是作者热情歌颂的不畏艰苦创业的精神,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