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

鸿门宴项羽不杀刘邦的理由

在鸿门宴上项羽之所以不杀刘邦,事理上的原因是:刘邦完全接受了项羽提出的讲和条件臣服了项羽,使项羽失去了火拼的理由。人情上的原因有三重:1,项伯保护刘邦,项羽尊重项伯。2,高傲自负的青年贵族项羽,并未视刘邦为对手,反而有战友之情的回归。3,樊哙的闯入,打破了紧张的杀气 。

前不久,我接受了江苏电视台专题组导演黄凯先生的一次采访, 节目是江苏台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的“探索与发现”栏目,内容是关于项羽的。在这次采访中,黄凯先生特别问及《鸿门宴》项羽之所以不杀刘邦的理

由,我大体依据拙著《秦帝国的崩溃》(中华书局,2007年4月)作了说明。

《秦帝国的崩溃》是历史叙事,追求的是尾随历史进程前进,可以如行云流水淡淡道来,不可以壅阻环绕停滞慢行。正是受这种体裁的限制,不能在书中就某一问题作长篇的专题论述。所以,我在采访中就《鸿门宴》项羽之所以不杀刘邦的理由作了补充说明。不过,因为是突然的采访,仓促急迫,随问作答,想到哪里说到哪里

头,难免头绪纷繁而啰嗦。

暑假回到北京,与陆川导演见面,他正准备拍摄电影《鸿门宴》 ,面对同样的问题,我又是一阵临时发挥,

事后想来大概还是难免杂乱无章。

这两天得闲,遂有心将这个问题条理出来,一方面提供给黄凯先生和陆川先生参考,一方面也提供给有

兴趣的读者过目。

在鸿门宴上,项羽之所以不杀刘邦,有事理上的原因,也有人情上的原因。

先说事理上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刘邦完全接受了项羽提出的讲和条件臣服了项羽,使项羽失去了

火拼的理由。

鸿门开宴以前,项羽和刘邦已经谈判讲和,讲和的条件相当苛刻,刘邦将咸阳及关中移交项羽,投降刘邦的秦王婴、秦朝的官吏和军队,也全部交由项羽处理,刘邦只领本部人马,暂驻霸上,随同联军各部一样,统一听从项羽的指挥。刘邦接受这样的条件,相当于完全地归顺和臣服。在这种形势下,对于当时的联军统帅项羽来说,他已经没有杀掉刘邦的名目和理由。如果他无端杀掉刘邦,不仅要背上在楚军内部自相残杀的罪名,也将会引起诸侯各国联军的不满和恐慌,这种得不偿失的政治风险,他是不愿意冒的。顺理成章的结果是,经过鸿门宴前后的交涉,项羽和平解决了刘邦问题,掌握了所有军队的指挥权,由戏水鸿门进入秦都咸

阳。

再说人情上的原因。这个原因有三重:

1,项伯保护刘邦,项羽尊重项伯

鸿门宴上,项伯是刘邦的保护者, 他至始至终护卫刘邦。项羽生于贵族名家,从小失去父母,由伯父项粱扶养长大,秦时避难,起兵渡江,定陶军败,每到关键难处,依靠的都是项氏宗族的和衷共济,项粱战死后,项伯是项氏宗族之长,项羽极为尊重项伯,项伯的话,他是不能不侧耳倾听的。在如何处置刘邦的问题上,项伯与范增是对立的。刘邦接受和解的条件臣服后,项羽是认同项伯的。鸿门宴上,项伯与项羽同坐西边的上席,

范增坐在北面的次席,不仅是上下尊卑的安排,也是项伯的意向重于范增的象征。

2,高傲自负的青年贵族项羽,并未视刘邦为对手,反而有战友之情的回归

鸿门宴上的项羽,刚刚歼灭和受降了秦军主力,被诸侯各国军推举为联军统帅,军功和威望,如日中天。此时的项羽,可谓目空一切,在他的眼中,天下已经在自己手中,已经臣服归顺的刘邦哪里可能是争夺天下的对手,更不值得冒天下之大不韪杀掉他。同时,此时的项羽只有27岁,他是天生无敌的将军和勇猛的战士,也是一位受感情左右的人。听了刘邦低声下气的辩解,同是楚军将士,曾经同生共死的战友之情

又左右了他的心胸,使他不能根据政治利益的需要采取非常的行动。他想起就在一年多以前, 随同项粱军之东阿援魏救齐,击破章邯军后,与刘邦联军共同作战,先战城阳,强攻破秦军屠城,再战雍丘,斩杀秦三川太守李由,项粱军败,又一同安全撤回,也是同生死共患难一场。在项羽的心中,对于刘邦的戒备已经完全消失,取

而代之的,是战友和兄弟之情的回归。

3,樊哙的闯入,打破了紧张的杀气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是范增无奈下的阴谋,项羽并不知情。项庄受范增指使舞剑,项伯拔剑对舞时,刺杀刘邦已经不可能,但气氛仍然紧张,意外的事情仍然有可能出现。紧张的杀气,由于樊哙的闯入而打破,项庄的刺杀行动停止,项羽和与宴者的注意力转向樊哙,范增的阴谋失败,刘邦安全了。 最后,我还想补充一点小小的史实更正。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鸿门宴前,项羽率领诸侯国联军抵达函谷关时,关门紧闭,大怒之下派遣英布武力攻破函谷关。根据陆贾《楚汉春秋》的记载,项羽派遣范增以火烧威胁,函谷关开关,并未发生战斗。两相权衡,《楚汉春秋》的记事更为原始和合理。以项羽的火爆脾气,如果他是武力攻破函谷关进入关中的,他会在范增的煽风点火之下,一鼓作气攻击刘邦军,一直打到咸阳。如此一来,也就不会有鸿门宴前后的种种曲折和精彩,刘邦也不会在项伯来通风报信前对项羽将要火拼的事情毫无察觉,他也不可能对封闭函谷关的事情作出令项伯和项羽可以接受的辩解。 所以说,《史记》是历史学家司马迁根据史料编撰的史书,出现各种错误是自然的事情,我们读史

书,一定要有一种既尊重又不迷信的态度。

鸿门宴项羽不杀刘邦的理由

在鸿门宴上项羽之所以不杀刘邦,事理上的原因是:刘邦完全接受了项羽提出的讲和条件臣服了项羽,使项羽失去了火拼的理由。人情上的原因有三重:1,项伯保护刘邦,项羽尊重项伯。2,高傲自负的青年贵族项羽,并未视刘邦为对手,反而有战友之情的回归。3,樊哙的闯入,打破了紧张的杀气 。

前不久,我接受了江苏电视台专题组导演黄凯先生的一次采访, 节目是江苏台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的“探索与发现”栏目,内容是关于项羽的。在这次采访中,黄凯先生特别问及《鸿门宴》项羽之所以不杀刘邦的理

由,我大体依据拙著《秦帝国的崩溃》(中华书局,2007年4月)作了说明。

《秦帝国的崩溃》是历史叙事,追求的是尾随历史进程前进,可以如行云流水淡淡道来,不可以壅阻环绕停滞慢行。正是受这种体裁的限制,不能在书中就某一问题作长篇的专题论述。所以,我在采访中就《鸿门宴》项羽之所以不杀刘邦的理由作了补充说明。不过,因为是突然的采访,仓促急迫,随问作答,想到哪里说到哪里

头,难免头绪纷繁而啰嗦。

暑假回到北京,与陆川导演见面,他正准备拍摄电影《鸿门宴》 ,面对同样的问题,我又是一阵临时发挥,

事后想来大概还是难免杂乱无章。

这两天得闲,遂有心将这个问题条理出来,一方面提供给黄凯先生和陆川先生参考,一方面也提供给有

兴趣的读者过目。

在鸿门宴上,项羽之所以不杀刘邦,有事理上的原因,也有人情上的原因。

先说事理上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刘邦完全接受了项羽提出的讲和条件臣服了项羽,使项羽失去了

火拼的理由。

鸿门开宴以前,项羽和刘邦已经谈判讲和,讲和的条件相当苛刻,刘邦将咸阳及关中移交项羽,投降刘邦的秦王婴、秦朝的官吏和军队,也全部交由项羽处理,刘邦只领本部人马,暂驻霸上,随同联军各部一样,统一听从项羽的指挥。刘邦接受这样的条件,相当于完全地归顺和臣服。在这种形势下,对于当时的联军统帅项羽来说,他已经没有杀掉刘邦的名目和理由。如果他无端杀掉刘邦,不仅要背上在楚军内部自相残杀的罪名,也将会引起诸侯各国联军的不满和恐慌,这种得不偿失的政治风险,他是不愿意冒的。顺理成章的结果是,经过鸿门宴前后的交涉,项羽和平解决了刘邦问题,掌握了所有军队的指挥权,由戏水鸿门进入秦都咸

阳。

再说人情上的原因。这个原因有三重:

1,项伯保护刘邦,项羽尊重项伯

鸿门宴上,项伯是刘邦的保护者, 他至始至终护卫刘邦。项羽生于贵族名家,从小失去父母,由伯父项粱扶养长大,秦时避难,起兵渡江,定陶军败,每到关键难处,依靠的都是项氏宗族的和衷共济,项粱战死后,项伯是项氏宗族之长,项羽极为尊重项伯,项伯的话,他是不能不侧耳倾听的。在如何处置刘邦的问题上,项伯与范增是对立的。刘邦接受和解的条件臣服后,项羽是认同项伯的。鸿门宴上,项伯与项羽同坐西边的上席,

范增坐在北面的次席,不仅是上下尊卑的安排,也是项伯的意向重于范增的象征。

2,高傲自负的青年贵族项羽,并未视刘邦为对手,反而有战友之情的回归

鸿门宴上的项羽,刚刚歼灭和受降了秦军主力,被诸侯各国军推举为联军统帅,军功和威望,如日中天。此时的项羽,可谓目空一切,在他的眼中,天下已经在自己手中,已经臣服归顺的刘邦哪里可能是争夺天下的对手,更不值得冒天下之大不韪杀掉他。同时,此时的项羽只有27岁,他是天生无敌的将军和勇猛的战士,也是一位受感情左右的人。听了刘邦低声下气的辩解,同是楚军将士,曾经同生共死的战友之情

又左右了他的心胸,使他不能根据政治利益的需要采取非常的行动。他想起就在一年多以前, 随同项粱军之东阿援魏救齐,击破章邯军后,与刘邦联军共同作战,先战城阳,强攻破秦军屠城,再战雍丘,斩杀秦三川太守李由,项粱军败,又一同安全撤回,也是同生死共患难一场。在项羽的心中,对于刘邦的戒备已经完全消失,取

而代之的,是战友和兄弟之情的回归。

3,樊哙的闯入,打破了紧张的杀气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是范增无奈下的阴谋,项羽并不知情。项庄受范增指使舞剑,项伯拔剑对舞时,刺杀刘邦已经不可能,但气氛仍然紧张,意外的事情仍然有可能出现。紧张的杀气,由于樊哙的闯入而打破,项庄的刺杀行动停止,项羽和与宴者的注意力转向樊哙,范增的阴谋失败,刘邦安全了。 最后,我还想补充一点小小的史实更正。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鸿门宴前,项羽率领诸侯国联军抵达函谷关时,关门紧闭,大怒之下派遣英布武力攻破函谷关。根据陆贾《楚汉春秋》的记载,项羽派遣范增以火烧威胁,函谷关开关,并未发生战斗。两相权衡,《楚汉春秋》的记事更为原始和合理。以项羽的火爆脾气,如果他是武力攻破函谷关进入关中的,他会在范增的煽风点火之下,一鼓作气攻击刘邦军,一直打到咸阳。如此一来,也就不会有鸿门宴前后的种种曲折和精彩,刘邦也不会在项伯来通风报信前对项羽将要火拼的事情毫无察觉,他也不可能对封闭函谷关的事情作出令项伯和项羽可以接受的辩解。 所以说,《史记》是历史学家司马迁根据史料编撰的史书,出现各种错误是自然的事情,我们读史

书,一定要有一种既尊重又不迷信的态度。


相关内容

  • 鸿门宴赏析
  • <鸿门宴>作品赏析 班级:师范2班 姓名:张航 学号:2010071063 <鸿门宴>这一作品众所周知是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一部作品,我们每一个上过高中的同学都知道,作品出处是<史记>."鸿门宴"发生在公元前206年,地点是现在的陕西省临潼市新 ...

  • [转贴]鸿门宴:项伯为何要告密 [文化散论]
  • [转贴]鸿门宴:项伯为何要告密 652 次点击 2 个回复 0 次转到微评 mffgh 于 2011/11/30 11:33:20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文化散论 郭灿金 [导读] 项伯为什么会傻到为敌人通风报信,置自己的侄子于不顾?范增"素好奇计",为什么范增的" ...

  • 鸿门宴酒香飘千古楚霸王心机费参详--浅谈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的原因
  • 文本研读伽j.s@263.怕t 鸿门宴酒香飘千古楚霸王心机费参详 谚王连龙 --浅谈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的原因 <鸿门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对其中的传主项羽,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2000年3月第2版,第一册)和江苏版教参(2005年12月第2版,第三册)认为, ...

  • [鸿门宴]优秀教学设计
  • <鸿门宴>教学设计 一.背景介绍 理科学生对文学作品中展现的人性中的矛盾.多面往往不会有深刻.全面的认识.<鸿门宴>作为一篇高中重点课文,充满了力量之美.智慧之美.人性的复杂之美,深受学生的喜爱.本设计是第三课时.在前面的教学中,教师对文本进行了文字和结构的梳理.本课将通过学 ...

  • 项羽评价之不可沽名学霸王?
  • "项羽头脑简单,缺少谋略„„""因骄傲自大,缺少政治头脑而又不听臣言,最后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被迫自刎乌江„„"可以说,大多数史论家几乎众口一词认定项羽鸿门释刘是一个战略抉择的错误,埋下了最终失败的祸根,鸿门宴是项羽由辉煌走向人生末路的转折点等等. 产生上述误 ...

  • 18鸿门宴
  • 18 鸿门宴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的方法.注意个性化语言及对照手法的运用.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比较阅读法,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提高把握词类活用语言现象的能力. 三 ...

  • 重析[鸿门宴]中的人物表现
  • 重析<鸿门宴>中人物表现 摘要:本文抓住鸿门宴这一历史事件,着重分析里面的人物表现.本文把按人物关系分为四组进行分析,第一组是刘邦对项羽:第二组是张良对范增:第三组是樊哙对项庄:第四组是项伯对曹无伤.通过四组人物的分析,着重分析<鸿门宴>中两军对垒中各自的表现,特别是作为两军 ...

  • 刘邦项羽分析
  • 一代王者,威加四海:一世英雄,气盖寰宇 --浅析<史记>对项羽与刘邦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纪传体的历朝"正史&quo ...

  • 鸿门宴导学案(3)
  • <鸿门宴>导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对鸿门宴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2.探究课文的 情节,对情节的完整性.曲折性.合理性等有深刻的体会,对"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有初浅的认识:3.培养学生勇于质疑.解疑.创造的精神和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