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虚笔记读书笔记

《务虚笔记》读书笔记

一、总论

一切的文艺作品都围着抒发作者的情感,获得读者共鸣的统一目的而创作的,而其采用的体裁、应用的格式、选择的内容均服务着这一个目的。以中国诗歌衍变来看,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再到宋词、元曲,最后到新诗,诗的体裁、格式、内容均向着越来越自由、越来越注重个人意识的表达发展。这种变化,也可以推广到其他文学作品上。自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文学体裁兴起之后,世界社会逐步向前或向后发展,最终促进文学作品朝更注意个人意识态度的方向发展,内容更艰涩、结构更松散的文学作品大量出现,以《尤利西斯》为代表的意识流作品也在此列。

在此世界潮流的影响之下,中国文学作品之中也出现了隶属于现代主义的创作方式。此处所说的现代主义创作方式也包括后现代主义流派,是二战后兴起的以关注个人意志为准则的艺术形式。在这篇文章之中所讨论的《务虚笔记》即是一部十分典范的现代主义作品,它包含有意识流特点的叙事风格,也有较为模糊的主观感知。《务虚笔记》发表于1997年《收获》杂志上,是上个世纪末较为重要的半自传体长篇小说,以下我们将从本书三个较为突出的方面简单讨论这部小说。

二、分论

(一)、生命意志与生活选择

单纯地讨论“生命”、礼赞“生命”的小说有很多,讨论生命意义的小说也十分普遍。法国存在主义小说家加缪在其小说《鼠疫》与》与《局外人》中都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讨论。他曾说“只有一个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那就是自杀,判断人值得生存与否,就是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加缪认为所谓生命的意义,并不存在于人(生命的主观体悟者)对生命(客观存在者)的主观体验与理解之中,而是存在于生命(客观存在者)存在的本身。

类似地,《务虚笔记》继承了这种生命意义观,但在此基础上,又增补了更符合中国传统生命观的观点,即生命意志观。

所谓生命意志观并不仅仅被动看待生命的客观存在,而且主动地了解生命,看待生命,体验生命。生命意志观又首先承认了“死”的意义,而不是简单地将生与死对立起来。如上文所引述的加缪的名言,史铁生在《务虚笔记》开篇

第一章即引用诗人艾略特的长诗说明自己全文都在试图说明的核心“一个老人衣袖上的灰/是焚烧的玫瑰留下的全部灰烬/灰尘悬在空中/标志着这是一个故事结束的地方。”正是因为此种死亡所代表的过去,才构成了生活在现今的意义。但是,史铁生又提出“一切被意识到的生活一旦被意识到就已成为过去,意义一旦成为意义便已走向未来。”而另一方面的现在“是起于0的,现在若不与过去和未来连接便是死灰,便是虚空。”那么对于生命而言,意义何在呢?我们应该如何感知呢?在此章末尾,史铁生得到了一个悖论式的解答:“我是我的印象的一部分,而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这些印象(过去发生的一切)构成了现今,而我所意识到的只是全部印象(即过去)的一部分,但恰恰是全部印象才构成今天的“我”,因此,今天(或现在)永远不会被完全认知,也即永远不会过时。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现今的“我”呢?这种印象的作用又是什么?答案即在于《务虚笔记》中的“生活选择”。在《务虚笔记》中,人物角色是不固定的,他们甚至互相替代,互相转换。“谁都可能是C,C可以与我印象中的每个人重叠,混淆„„,因此C,可以是我写作之夜中的任何一个人。如果残疾被安排在爱情之前等候着一个人,那么不管这个人是谁,他都是C。”(十七章)。不同的选择造就了不同的生命,不同的生命展示不同的意义。这是《务虚笔记》一以贯之的核心论题。

(二)散文色彩的小说结构

史铁生的《务虚笔记》是一部长篇小说,但对于它的定位,褒贬意见从未一致。看待这部小说的文学地位,还要从头说起。首先必须说明的一个问题即是“什么作品可以被称之为小说”或者说“小说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点”。小说写作的三大基本要素当然即人物、环境、情节,但随着小说写作的发展,这三个单调、苍白的概括,显然已不合时宜。小说当然要有故事性(即情节)但丰富的故事性会使这部小说成为通俗小说,为避免这种情况,小说之中又添加了许多“艺术”色彩,(其实就是文艺理论的实践),并且同时极力摆脱旧有小说的框架的限制。对于《务虚笔记》的争论即在于,它是散文还是小说?回答这一问题就要从小说的结构来看。

《务虚笔记》的结构是曲折的直线式主架辅以支线式叙述,其中第一章为全文的基础,是最初确定全文前提的总引。在之后的叙事中,各人物交相出场。但主线不变,只是故事更换主体,以不同的可能性选择来论证文章的主题。但是若就散文体裁而言,这种故事的讲述方式并不能做到感情的抒发或感染(事实也是如此),而故事的讲述,却服务了文章的主题内容,因此《务虚笔记》即使看似松散,却也属于小说之列。

(三)《务虚笔记》与其他作品的比较

若谈及《务虚笔记》同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所确立的基本对比项依然是其所有的生命意志论。但此处我们还需要补充一点,史式的生命意志论中,一个重要的方法论是欲望。“存在就是运动,运动就有方向,方向就是欲望。”而这种欲望最直观,最直接的原始的形式即情欲。

怎样感知生命的存在,感知自己的存在,感知意义的存在,情欲都是最直观最简单的方式。在乔治·奥威尔的《1984》中,打破独裁专制的方法还是如此,在《穆斯林的葬礼》中打败战争、濒死的苦闷的方法也是如此。这些不同作家、不同问题的不同作品因着同一个生命内核构成了同类的表现原始生命的小说。

刚刚提及的两部作品,一部属于英国小说家,一部是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前者讲述了在老大哥的专制独裁的体制下,人们没有物质,没有精神,没有欲望,只有集体,而这种冰冷灰色的生活方式使人无法无法感到一丝一毫活着的意义。男女主人公就以越轨偷情的形式来寻找生活的色彩,通过这种方式,生命得到感知,虽然他们后来被捕,但他们以此为基础解放了自己,也解放了生命。(没有一种感情是纯真的,因为一切都夹杂着恐惧与仇恨。„„这是对党的打击。)

另一部作品《穆斯林的葬礼》虽然主要内容是韩子奇一家两代人的生活传奇,但是在《玉劫》一章之中却写到了与《务虚笔记》中十分类似的“生命情节”。写韩子奇与妻妹在战乱的痛苦中由绝望而最终结合,甚至暂时抛弃了远在中国的妻子,这是否是破坏人伦违背道德?从结果来看是,但从目的来看却否。韩子奇与妻妹的结合,是在战争死亡之中做出的感知生命的激烈方法,这种为爱而死以搏求生命存在感的方式是《务虚笔记》从始至终一直强调的“求生”的理论。

三、结论

综上所述,《务虚笔记》作为20世纪末的新小说,其反传统的小说结构创作,为21世纪一系列文学作品开创了十分具有借鉴意义的创作思路。作为深受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方式的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文学作品,中国小说写作处在一个艰难的改革时期。《务虚笔记》不论是在形式上或是在内容上均对21世纪小说创作寻找到了一个先锋的出路,是探讨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理论中国化十分恰当的例证。

《务虚笔记》读书笔记

一、总论

一切的文艺作品都围着抒发作者的情感,获得读者共鸣的统一目的而创作的,而其采用的体裁、应用的格式、选择的内容均服务着这一个目的。以中国诗歌衍变来看,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再到宋词、元曲,最后到新诗,诗的体裁、格式、内容均向着越来越自由、越来越注重个人意识的表达发展。这种变化,也可以推广到其他文学作品上。自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文学体裁兴起之后,世界社会逐步向前或向后发展,最终促进文学作品朝更注意个人意识态度的方向发展,内容更艰涩、结构更松散的文学作品大量出现,以《尤利西斯》为代表的意识流作品也在此列。

在此世界潮流的影响之下,中国文学作品之中也出现了隶属于现代主义的创作方式。此处所说的现代主义创作方式也包括后现代主义流派,是二战后兴起的以关注个人意志为准则的艺术形式。在这篇文章之中所讨论的《务虚笔记》即是一部十分典范的现代主义作品,它包含有意识流特点的叙事风格,也有较为模糊的主观感知。《务虚笔记》发表于1997年《收获》杂志上,是上个世纪末较为重要的半自传体长篇小说,以下我们将从本书三个较为突出的方面简单讨论这部小说。

二、分论

(一)、生命意志与生活选择

单纯地讨论“生命”、礼赞“生命”的小说有很多,讨论生命意义的小说也十分普遍。法国存在主义小说家加缪在其小说《鼠疫》与》与《局外人》中都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讨论。他曾说“只有一个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那就是自杀,判断人值得生存与否,就是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加缪认为所谓生命的意义,并不存在于人(生命的主观体悟者)对生命(客观存在者)的主观体验与理解之中,而是存在于生命(客观存在者)存在的本身。

类似地,《务虚笔记》继承了这种生命意义观,但在此基础上,又增补了更符合中国传统生命观的观点,即生命意志观。

所谓生命意志观并不仅仅被动看待生命的客观存在,而且主动地了解生命,看待生命,体验生命。生命意志观又首先承认了“死”的意义,而不是简单地将生与死对立起来。如上文所引述的加缪的名言,史铁生在《务虚笔记》开篇

第一章即引用诗人艾略特的长诗说明自己全文都在试图说明的核心“一个老人衣袖上的灰/是焚烧的玫瑰留下的全部灰烬/灰尘悬在空中/标志着这是一个故事结束的地方。”正是因为此种死亡所代表的过去,才构成了生活在现今的意义。但是,史铁生又提出“一切被意识到的生活一旦被意识到就已成为过去,意义一旦成为意义便已走向未来。”而另一方面的现在“是起于0的,现在若不与过去和未来连接便是死灰,便是虚空。”那么对于生命而言,意义何在呢?我们应该如何感知呢?在此章末尾,史铁生得到了一个悖论式的解答:“我是我的印象的一部分,而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这些印象(过去发生的一切)构成了现今,而我所意识到的只是全部印象(即过去)的一部分,但恰恰是全部印象才构成今天的“我”,因此,今天(或现在)永远不会被完全认知,也即永远不会过时。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现今的“我”呢?这种印象的作用又是什么?答案即在于《务虚笔记》中的“生活选择”。在《务虚笔记》中,人物角色是不固定的,他们甚至互相替代,互相转换。“谁都可能是C,C可以与我印象中的每个人重叠,混淆„„,因此C,可以是我写作之夜中的任何一个人。如果残疾被安排在爱情之前等候着一个人,那么不管这个人是谁,他都是C。”(十七章)。不同的选择造就了不同的生命,不同的生命展示不同的意义。这是《务虚笔记》一以贯之的核心论题。

(二)散文色彩的小说结构

史铁生的《务虚笔记》是一部长篇小说,但对于它的定位,褒贬意见从未一致。看待这部小说的文学地位,还要从头说起。首先必须说明的一个问题即是“什么作品可以被称之为小说”或者说“小说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点”。小说写作的三大基本要素当然即人物、环境、情节,但随着小说写作的发展,这三个单调、苍白的概括,显然已不合时宜。小说当然要有故事性(即情节)但丰富的故事性会使这部小说成为通俗小说,为避免这种情况,小说之中又添加了许多“艺术”色彩,(其实就是文艺理论的实践),并且同时极力摆脱旧有小说的框架的限制。对于《务虚笔记》的争论即在于,它是散文还是小说?回答这一问题就要从小说的结构来看。

《务虚笔记》的结构是曲折的直线式主架辅以支线式叙述,其中第一章为全文的基础,是最初确定全文前提的总引。在之后的叙事中,各人物交相出场。但主线不变,只是故事更换主体,以不同的可能性选择来论证文章的主题。但是若就散文体裁而言,这种故事的讲述方式并不能做到感情的抒发或感染(事实也是如此),而故事的讲述,却服务了文章的主题内容,因此《务虚笔记》即使看似松散,却也属于小说之列。

(三)《务虚笔记》与其他作品的比较

若谈及《务虚笔记》同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所确立的基本对比项依然是其所有的生命意志论。但此处我们还需要补充一点,史式的生命意志论中,一个重要的方法论是欲望。“存在就是运动,运动就有方向,方向就是欲望。”而这种欲望最直观,最直接的原始的形式即情欲。

怎样感知生命的存在,感知自己的存在,感知意义的存在,情欲都是最直观最简单的方式。在乔治·奥威尔的《1984》中,打破独裁专制的方法还是如此,在《穆斯林的葬礼》中打败战争、濒死的苦闷的方法也是如此。这些不同作家、不同问题的不同作品因着同一个生命内核构成了同类的表现原始生命的小说。

刚刚提及的两部作品,一部属于英国小说家,一部是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前者讲述了在老大哥的专制独裁的体制下,人们没有物质,没有精神,没有欲望,只有集体,而这种冰冷灰色的生活方式使人无法无法感到一丝一毫活着的意义。男女主人公就以越轨偷情的形式来寻找生活的色彩,通过这种方式,生命得到感知,虽然他们后来被捕,但他们以此为基础解放了自己,也解放了生命。(没有一种感情是纯真的,因为一切都夹杂着恐惧与仇恨。„„这是对党的打击。)

另一部作品《穆斯林的葬礼》虽然主要内容是韩子奇一家两代人的生活传奇,但是在《玉劫》一章之中却写到了与《务虚笔记》中十分类似的“生命情节”。写韩子奇与妻妹在战乱的痛苦中由绝望而最终结合,甚至暂时抛弃了远在中国的妻子,这是否是破坏人伦违背道德?从结果来看是,但从目的来看却否。韩子奇与妻妹的结合,是在战争死亡之中做出的感知生命的激烈方法,这种为爱而死以搏求生命存在感的方式是《务虚笔记》从始至终一直强调的“求生”的理论。

三、结论

综上所述,《务虚笔记》作为20世纪末的新小说,其反传统的小说结构创作,为21世纪一系列文学作品开创了十分具有借鉴意义的创作思路。作为深受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方式的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文学作品,中国小说写作处在一个艰难的改革时期。《务虚笔记》不论是在形式上或是在内容上均对21世纪小说创作寻找到了一个先锋的出路,是探讨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理论中国化十分恰当的例证。


相关内容

  • 当代文学经典_如何认定_怎样判别_樊星
  • 一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学经典.那么,当代人有没有写出新的文学经典?答案可能见仁见智.我认为是有的. 2000年9月16日,上海<文汇报>公布了由上海作协和<文汇报>联合发起组织的全国百名评论家推荐90年代最有影响的作家作品的结果.最有影响的十位作家为:王安忆.余华.陈忠实 ...

  • 关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的实施方案
  • 根据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总体部署,结合部机关实际,现就本部深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提高认识,明确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

  •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安排意见
  •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按照麟宣发(2011)02号文件《中共麟游县委宣传部2011年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安排意见》的要求,现就2011年全县教体系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提出如下安排意见: 一、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 年初利用一个月时间,组织党员干部集中学习 ...

  •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最近读了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感悟颇多,对这段历史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 在读之前,我先给自己设置了两个疑问:中国共产党建立新社会之前,任何一个人或是组织能否改变旧中国的命运?若不能,为什么呢?若是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失败,抑或者根本未曾出现,是否必然 ...

  • 高中生阅读书目
  • 高中生阅读参考书目 一.报刊杂志类 对阅读不太感兴趣的同学,可从阅读报刊杂志入手,自行选择相对感兴趣的内容板块,锻炼读书思维,培养读书兴趣.当代报刊林林总总,我们身边常见的对高中生阅读写作有一定帮助的大致如下: <读者><青年文摘><演讲与口才><读书文摘& ...

  • 市委组织部中心组学习情况的汇报材料
  • 市委组织部中心组对理论学习非常重视,及时布置,认真研讨,坚持学习,效果明显.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傅德志同志亲自审定学习计划,检查中心组成员自学情况:每次都主持中心组集中学习并带头发言:认真记笔记并撰写理论文章,积极参加研讨.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有年度计划和每次学习情况记录,完成了每年最少集中学习4次: ...

  • 讲正气.增合力.树形象心得体会
  • 9月29日,县委宣传部召开了"机关建设月"动员会.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段玉中同志出席会议,并就机关建设中的学风.精神状态.团结.形象和抓落实等五个方面的共性问题作了题为"讲正气.增合力.树形象"重要讲话.该讲话思想深刻,内容全面,通俗易懂,既有理论高度,又有一定 ...

  • 学习研讨阶段实施方案
  • 巴南区忠兴小学 "解放思想.提振精神.加快发展"学习教育活动 学习研讨阶段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学习研讨阶段从1月21日开始,2月28日基本结束.按照区委关于开展学习教育活动的部署要求,根据加快城市化.国际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需要,围绕"解放思想.提振精神.加快发展& ...

  • 初一语文假期作业
  • 初一语文假期作业 一. 书目推荐 必读书目<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 选读书目:1<意林>合订本 2<智慧背囊> 3<时文选粹> 4<青年文摘>合订本 5<读者文摘>合订本 6<人人都能成功> 7<与你在巅峰相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