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的爱国主义

美国人的爱国主义

2014年9月23日,科罗拉多州丹佛市郊区一些学校的几百名学生走出课堂,抗议学区委员会的一项历史教学方案。该方案提出,历史教育要强调爱国主义、公民服从和尊重权威。学区代表表示,美国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不少负面的事件,但是,“那些使美国人感到不光彩的事情不应该让孩子们因此认为,美国是一个坏的国家。” 许多学生对这个历史教学方案感到不满,他们认为,此方案意在贬低公民不服从在美国历史中的作用和地位,因此他们以“走出教室”这种公民不服从的方式来表示抗议。一些教师以“请病假”的方式对学生表示支持,结果有两所高中不得不因此全校停课。

抗议师生与学区在什么是“爱国”,什么行为才算公民爱国的认识上有分歧。学生们认为自己的抗议行动是爱国的。他们挥动美国国旗,举着各种标语牌,有一条标语是:“没有什么比抗议更爱国了”。一位17岁的学生对记者说:“我不认为我的教育应该受到审查。我们应该知道我们国家在过去发生过什么。”另一位高中毕业班的学生也说,美国立国的根基就是公民抗议,“因此才有了今天的美国”,这就是美国的传统,认同这个传统就是爱国。

爱国主义是美国公认的公民美德。但是,美国也有人会引用18世纪英国作家萨缪尔 约翰逊的名言,“爱国主义是无赖最后的避难所”。不过,约翰逊的说法似乎并不是大多数美国人在爱国问题上的看法。

不讲缘由、不分情况地引用约翰逊的“避难所”之说,这经常是情绪性的犬儒主义嘲讽,并不值得提倡。在爱国主义问题上可能出现两种犬儒主义,一种是权力的犬儒主义,它把爱国与爱某个权力等同起来。它以爱国的名义要求人民无条件地效忠这个权力。另一种是对权力犬儒主义的反冲,但也是一种犬儒主义,它不分青红皂白的把任何一种爱国主义都当成统治权力的宣传,不相信任何性质的爱国主义可能具有积极意义。犬儒主义认定爱国主义只能是政客用来维护一己私利,巩固自己权力的欺骗手段。

相比起一些其他国家来,美国人对爱国主义的看法虽然不能完全排除犬儒主义,但还不算严重。这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制度的原因。美国自独立革命以后,爱国主义的传统没有受到外来意识形态(如国际主义)的破坏,美国的爱国主义中有一种英雄主义的成分 与爱国相联系的是爱自由,而非爱某个统治者。托马斯 杰弗逊说,“自由之树必须时不时用爱国者和暴君的血来浇灌。”爱国者是为自由而死,而暴君则是因镇压自由而被弑。一直到今天,大多数美国人仍然把军人视为最能体现这种爱国主义的人群,所以“老兵节”是一个爱国的节日。而且,美国的爱国主义是以基督教信仰为基础的,里根总统曾说,“如果我们忘记我们是一个上帝治下的完整国家,那么我们这个国家便会完蛋。”

美国的现实民主制度保障了普通美国人讨论“什么是爱国主义”,“美国需要怎样的爱国主义”的权利。政府权力不能垄断在这些问题上的话语权。普通人如果有与政府或主流社会不同的爱国主义看法,可

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不会因此被当作“美奸”或其他国家的“走狗”。而且,美国是一个多元民族文化的国家,爱国主义比较容易与文化民族主义区别开来,不容易被民族文化主义所限制或绑架。在美国,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也是有区别的。法国总统戴高乐说过,在爱国主义那里,爱护自己国家的人民是第一位的;在民族主义那里,仇恨其他国家和其他国家的人是第一位的。美国的爱国主义里很少混杂戴高乐所说的那种仇恨。

美国人似乎有一种发乎自然的理性爱国主义,因此也很少听到他们情绪性的反爱国主义言论。约翰逊“爱国主义是无赖最后的避难所”的这句话更经常的是在犬儒主义和伪爱国主义的国家社会里被引用,更准确地说,被错误引用。事实上,约翰逊出版过一本题为《爱国者》(The Patriot, 1774)的小册子,批评他心目中的“伪爱国主义”,但他并没有否定爱国主义本身。“避难所”这句话不是出自《爱国者》,而是由约翰逊的传记作者鲍斯韦尔(James Boswell)所记叙。鲍斯韦尔并没有为这句话(说于1775年4月7日)提供任何上下文,因此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一直都是有争议的。光凭约翰逊这句话不能说明爱国主义的实质,自然也无助于纠正滥情、虚伪或犬儒的爱国主义。

在爱国主义不能摆脱犬儒主义困扰的国家里,不会有真正的爱国主义。那里所谓的“爱国主义”(其实是伪爱国主义)更多地表现为对“他者”的仇恨,而不是对自己人民的尊重和爱护。统治权力利用爱国主义进行欺骗,普通人因为怀疑爱国主义的真诚而对它缺乏信念。因

此,整个国家上上下下虽然经常在谈爱国主义,甚至时而还会有强烈的情绪冲动,但对公民为什么需要爱国主义,需要什么样的爱国主义却茫然无知。因此,他们不可能用真正的爱国主义热情来一起争取实现一个以正义和公正为基础的公民共同体,更不要说在日常生活中共同努力追求道德的公共生活了。

美国人的爱国主义

2014年9月23日,科罗拉多州丹佛市郊区一些学校的几百名学生走出课堂,抗议学区委员会的一项历史教学方案。该方案提出,历史教育要强调爱国主义、公民服从和尊重权威。学区代表表示,美国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不少负面的事件,但是,“那些使美国人感到不光彩的事情不应该让孩子们因此认为,美国是一个坏的国家。” 许多学生对这个历史教学方案感到不满,他们认为,此方案意在贬低公民不服从在美国历史中的作用和地位,因此他们以“走出教室”这种公民不服从的方式来表示抗议。一些教师以“请病假”的方式对学生表示支持,结果有两所高中不得不因此全校停课。

抗议师生与学区在什么是“爱国”,什么行为才算公民爱国的认识上有分歧。学生们认为自己的抗议行动是爱国的。他们挥动美国国旗,举着各种标语牌,有一条标语是:“没有什么比抗议更爱国了”。一位17岁的学生对记者说:“我不认为我的教育应该受到审查。我们应该知道我们国家在过去发生过什么。”另一位高中毕业班的学生也说,美国立国的根基就是公民抗议,“因此才有了今天的美国”,这就是美国的传统,认同这个传统就是爱国。

爱国主义是美国公认的公民美德。但是,美国也有人会引用18世纪英国作家萨缪尔 约翰逊的名言,“爱国主义是无赖最后的避难所”。不过,约翰逊的说法似乎并不是大多数美国人在爱国问题上的看法。

不讲缘由、不分情况地引用约翰逊的“避难所”之说,这经常是情绪性的犬儒主义嘲讽,并不值得提倡。在爱国主义问题上可能出现两种犬儒主义,一种是权力的犬儒主义,它把爱国与爱某个权力等同起来。它以爱国的名义要求人民无条件地效忠这个权力。另一种是对权力犬儒主义的反冲,但也是一种犬儒主义,它不分青红皂白的把任何一种爱国主义都当成统治权力的宣传,不相信任何性质的爱国主义可能具有积极意义。犬儒主义认定爱国主义只能是政客用来维护一己私利,巩固自己权力的欺骗手段。

相比起一些其他国家来,美国人对爱国主义的看法虽然不能完全排除犬儒主义,但还不算严重。这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制度的原因。美国自独立革命以后,爱国主义的传统没有受到外来意识形态(如国际主义)的破坏,美国的爱国主义中有一种英雄主义的成分 与爱国相联系的是爱自由,而非爱某个统治者。托马斯 杰弗逊说,“自由之树必须时不时用爱国者和暴君的血来浇灌。”爱国者是为自由而死,而暴君则是因镇压自由而被弑。一直到今天,大多数美国人仍然把军人视为最能体现这种爱国主义的人群,所以“老兵节”是一个爱国的节日。而且,美国的爱国主义是以基督教信仰为基础的,里根总统曾说,“如果我们忘记我们是一个上帝治下的完整国家,那么我们这个国家便会完蛋。”

美国的现实民主制度保障了普通美国人讨论“什么是爱国主义”,“美国需要怎样的爱国主义”的权利。政府权力不能垄断在这些问题上的话语权。普通人如果有与政府或主流社会不同的爱国主义看法,可

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不会因此被当作“美奸”或其他国家的“走狗”。而且,美国是一个多元民族文化的国家,爱国主义比较容易与文化民族主义区别开来,不容易被民族文化主义所限制或绑架。在美国,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也是有区别的。法国总统戴高乐说过,在爱国主义那里,爱护自己国家的人民是第一位的;在民族主义那里,仇恨其他国家和其他国家的人是第一位的。美国的爱国主义里很少混杂戴高乐所说的那种仇恨。

美国人似乎有一种发乎自然的理性爱国主义,因此也很少听到他们情绪性的反爱国主义言论。约翰逊“爱国主义是无赖最后的避难所”的这句话更经常的是在犬儒主义和伪爱国主义的国家社会里被引用,更准确地说,被错误引用。事实上,约翰逊出版过一本题为《爱国者》(The Patriot, 1774)的小册子,批评他心目中的“伪爱国主义”,但他并没有否定爱国主义本身。“避难所”这句话不是出自《爱国者》,而是由约翰逊的传记作者鲍斯韦尔(James Boswell)所记叙。鲍斯韦尔并没有为这句话(说于1775年4月7日)提供任何上下文,因此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一直都是有争议的。光凭约翰逊这句话不能说明爱国主义的实质,自然也无助于纠正滥情、虚伪或犬儒的爱国主义。

在爱国主义不能摆脱犬儒主义困扰的国家里,不会有真正的爱国主义。那里所谓的“爱国主义”(其实是伪爱国主义)更多地表现为对“他者”的仇恨,而不是对自己人民的尊重和爱护。统治权力利用爱国主义进行欺骗,普通人因为怀疑爱国主义的真诚而对它缺乏信念。因

此,整个国家上上下下虽然经常在谈爱国主义,甚至时而还会有强烈的情绪冲动,但对公民为什么需要爱国主义,需要什么样的爱国主义却茫然无知。因此,他们不可能用真正的爱国主义热情来一起争取实现一个以正义和公正为基础的公民共同体,更不要说在日常生活中共同努力追求道德的公共生活了。


相关内容

  • 美国个人主义评述
  • 美国个人主义评述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外语系 熊学军 摘要:美国是世界上最具个人主义色彩的国家,个人分权学说,把个人权利提高到政府高度.18世纪,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在洛克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三权分立学说,这是个人主义在资本主义政治.法律思想制度中的集中反映. 主义更是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决定着美国人行为 ...

  •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钟摆交替
  • 作者:杨鸿玺 太平洋学报 2010年10期 中图分类号:D8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049(2010)04-0028-13 一."超越遏制"战略和孤立主义思潮 1.1 老布什政府具有过渡特征的"超越遏制"战略 苏联解体后,美国实现了期盼已久 ...

  • 美国外交政策复习重点
  • 美国外交政策复习资料 研究美国外交的两条线索: 1.外交思想  以1898年美西战争为分界: 1898前 孤立主义主导 1898后 国际主义主导:1)西奥多·罗斯福--现实的国际主义 2)伍德罗·威尔逊--自由的国际主义 3)20S--独立的国际主义 4)30S--孤立占主导(孤义和国义的较量) ...

  • 第14课 美国的霸权政策和美苏争霸
  • 第14课 美国的霸权政策和美苏争霸 教学目标 需要掌握的知识:二战后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的原因和表现:"冷战"的定义:"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和实质: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性质:美国侵朝.侵越战争的失败及影响; 赫鲁晓夫的对外基本战略:50年 ...

  • 恐怖主义的危害和应对的办法
  • 恐怖主义的危害和应对的办法 9·11事件对美国社会的冲击是巨大的.这场21世纪初的大灾难,对美国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远远超过其对物质破坏的程度,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美国政治.外交.社会与文化的走向. 9·11事件对美国社会文化的长远影响还需假以时日进行观察,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美国将不再是原来的美国了.美 ...

  • 浅析美国外交文化中的实用主义
  • 浅析美国外交文化中的实用主义 摘要:从建国初期的十三州到横贯东西两大洋的超级大国,美国已走过了二百多年的历程.纵观美国历史向外扩张一直是这个国家生活的主线.正是这种不停地扩张早就了今天的美国,回顾美国的扩张历程在不同的时期它打出不同的口号,从孤立主义直至今天的人权高于主权等形式的扩张主义等,其实不过 ...

  • 从孤立主义到全球主义的演变看美国"重欧轻亚"外交战略的形成
  • 作者:王慧英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1997年03期 摘要 欧洲在当代美国外交中处于战略的中心地位,亚洲则相对处于次要地位.这种"重欧轻亚"的显著特点,并不是美国外交的传统.它是随着美国实力的变化.从孤立主义到全球主义的演变中逐渐形成的,并正式确立于本世纪40年代后期美苏" ...

  • 国际金融危机下美国霸权的发展态势
  • 作者:吴茜发表时间:2012-11-02评价得分:暂无查看评论 二战后,强大的经济.政治.军事力量使美国具备了在全球推行经济帝国主义和军事霸权主义的物质基础.美国实施了一系列全球霸权制度安排:一是通过构建布雷顿森林协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WTO和G7等国际机构和国际组织,形成了美国主导下的 ...

  • 简析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与自由平等
  • 第21卷 第5期 2009年9月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Vol 121 No. 05Sep 12009□语言・文化研究 简析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