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第1期
第4卷(总10期)
文章编号:1008-777X(2001)01-0075-04西安联合大学学报JournalofXi.anUnitedUniversityVol.4 No.1Jan.2001
y
苏伊士运河战争后英美/特殊关系0的变化
朱伟东
(西安联合大学历史系,陕西西安 710065)
摘 要:英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形成了所谓/特殊关系0,这一关系在苏伊士运河战争中遭到损
害,有人甚至断言这一关系已告结束。本文从战后英国外交的大致活动得出英美外交关系中的特殊性
非但没有结束,反而进一步得到强化的结论。
关键词:苏伊士运河战争;英国外交;特殊关系;变化
中图分类号:D502 文献标识码:A
英美是世界现代史上关系最为密切的一对国家,两次世界大战使这一对盎格鲁)萨克逊兄弟处于同一战壕之中。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苏伊士运河战争间的英美关系被他们自己描述为/特殊关系0。这一关系在苏伊士战争中遭到极大损害,从而使双方关系有所疏远,以致于有人断言英美特殊关系已告结束(P295)。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这一关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一直延续至今。本文拟就英美关系在苏伊士运河战争以来的变化作一简单的叙述与评论,以就教于方家。[1]
1 战后初期英美特殊关系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英美双方密切合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其中,美国对英国的支持尤为重要。丘吉尔曾坦言:没有美国的支持,英国不可能单独同苏联结盟,亦无可能打败希特
[2]勒。(P10)为了继续维持这种关系,战后英国政界各派人士付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这其中以丘吉尔的活动最为抢眼。欧洲战争一结束,丘吉尔就在给杜鲁门的电报中大谈苏联力量的增长。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著名的富尔顿演说中再一次大谈特谈苏联在中东欧构筑/铁幕0及其对西方的/威胁0,并公开呼吁:/以英联邦与英帝国为一方和以美国为另一方建立特殊的关系。0在此基础上/西方民主国家
[3]团结一致0,以对付苏联的威胁。(P52)为此他精心设计了三环外交:第一环为英联邦及英帝国,第二
环是以英美为核心的英语世界,最后一环是联合的欧洲。这其中第二环是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这就是英美特殊关系的由来。从丘吉尔之后,历届英国政府的对外政策都基本依照这一中心运作,从而表现出英国的外交活动中,带有强烈的美国中心色彩。
对于英国政府的特意关照,美国人是颇为领情的。早在二战时美国向反法西斯盟国提供的500多亿美元的租借物资中有60%是给英国人的。
二战结束后,美国与英国于1945年12月6日签订了5英美政府财政协定6,向英国提供了3715亿
[2]美元的贷款和6172亿美元的租借物资偿还款。(P23)虽然美国人提出了实际是要英国取消/帝国特惠
制0的条件,但这笔贷款对英国战后的经济复兴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收稿日期:2000-04-12,,y
76西安联合大学学报第4卷1947年6月5日,马歇尔计划出台,美国在实施这一计划的过程中,共向英方提供了26188亿美元的援助。英国成为马歇尔计划最大的受援国。
双方在国际事务中也密切合作。美国积极支持英国旨在加强西欧联合的贝文计划;1948年7月,
[3]60架可携带原子弹的B-29轰炸机飞往英国,建立了第一个美驻欧洲战略空军基地。(P98)在英国的
积极配合下,美国在1949年牵头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加强美国在/冷战0中的战略地位。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英国积极配合美国在联合国的外交行动,并派出了部队参与美国在朝鲜的军事行动。
为照顾英国的利益,1952年1月美英达成协议:动用英基地上携带核弹的美国飞机前,美英必须磋商,没有英国的同意,动用英国基地上美国核弹的命令均无效。而后,这一协议又扩大到驻英美军基地上带核弹头的导弹。(P30)
不难看出,英美特殊关系在二战后至苏伊士运河战争前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2]
2 苏伊士运河战争对英美关系的损害
英美作为当时世界上的主要大国,虽然有特殊关系,但在某些地区和问题上仍有摩擦与分歧,其中的焦点之一就是中东。
1952年埃及发生了纳赛尔革命,在如何对付日益高涨的阿拉伯民族主义,保持西方在中东的影响等方面,英美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其表面化就是苏伊士运河战争。
1953年6月纳赛尔的埃及共和国成立,埃及人民要求收回运河主权的呼声高涨。在美国的协调下,1954年英埃签订了5关于苏伊士运河基地的协定6,规定运河的防务移交埃及,而苏伊士运河公司仍由英法财团控制。
但中东复杂的形势很快使英、埃走向了对立面。首先是为对付以色列的军事威胁,在寻求西方先进武器未果的情况下,纳赛尔与苏联达成了/棉花换武器0的协议。其次为建筑阿斯旺水坝,纳赛尔在西方百般刁难的情况下,被迫寻求苏联的资金援助;第三是1956年埃及承认新中国,英美对此颇有微词。
1956年7月26日,纳赛尔宣布收回运河区,并派兵接管了苏伊士运河公司。英法决心动武收回其权益,麦克米伦相信美国/会给我们同情和支持,即使不肯公开这么做,至少也会暗中帮助。0(P104)
但美国在当时已控制了中东石油产量的65%,加之它想与老牌殖民国家拉开距离,因而并不愿意支持英法动武以触怒已被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所激发的阿拉伯人。
1956年10月29日,在事先达成默契后,以色列军队进攻埃及,随后英法在第二天向埃以双方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双方军队撤离至运河区10英里,由英法部队控制运河区各要点。而当时以色列部队距运河区尚有25英里,埃及自然拒绝了英、法的要求。10月31日英法出动部队发起了对埃及的攻击。
美国视这场冲突为拓展自己在中东势力的大好时机。10月31日,艾森豪威尔发表广播讲话,公开指责英、法的做法是/错误的行动0。11月1日,美国向联大紧急会议提交了立即停火,英、法、以撤军,恢复运河区自由通行的提案。11月6日艾森豪威尔打电话给艾登,强令英国停火,否则将危及/英美的团结与和平0[5](P340),从而迫使英法于当天宣布停火。英美特殊关系几成笑柄。艾登不无伤感地说:/在联合国带头采取反对以色列、法国和英国行动的不是苏俄,也不是任何阿拉伯国家,而是美国政府。0[5](P338)[4]
3 苏伊士战争后英美/特殊关系0的变化
英美之间关系的恶化显然是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因而危机一结束,双方都急于修补裂痕。其实即使在危机时英美处于紧张状态,美国也并未放弃其对英国的同盟义务。当苏联向英、法发出火箭袭击的威胁时,美国就要求其军队作好反击的准备。艾森豪威尔宣称:/如果那些人开始干,我们就可能要回[3]P
第1期朱伟东:苏伊士运河战争后英美/特殊关系0的变化77
战后,艾登被迫下台,麦克米伦出任新首相。艾森豪威尔主动于1957年11月22日派驻英大使携其电报拜访麦克米伦,建议双方会晤,并将会晤地点特意选择在英国的海外领地)))百慕大。对此,麦克米伦颇为满意,他在议会下院谈及此事时特别指出:/这次会谈不是我们建议的,而是艾森豪威尔总统建议的,而且也是他建议在英国领土上进行的。0[4](P250)
百慕大会谈后,双方关系开始恢复。为了解决英国一直要求的掌握独立核力量的问题,双方开始了密切然而又是艰难的磋商,美国最终做出了让步。1958年,英国得到了分享美国核能研究成果的权力;1960年2月22日,美英签署美国向英国提供中程弹道导弹的协议。然而美国随后又取消了这种导弹的发展计划,引起英国的不满。为消除分歧,平息英国的不满,1962年12月在拿骚英美首脑会谈中,美国承诺向英国提供/北极星0潜射弹道导弹作为补偿,[6](P639)英国自此有了自己独立的核力量,英美/特殊关系0得以修复。
英美/特殊关系0之所以能修复,首先是英国的需要。
二战后,英国的国际收支和国际战略地位每况愈下,尽管英国极力想保持其世界大国的形象,但总是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苏伊士战争后,英国的政治家们最终意识到了这一点。麦克米伦在巴黎曾不无酸楚地对赫鲁晓夫说:/英国在国际政治问题上不再可能采取一种独立的立场了,不列颠向来是海洋的统治者,它能够决定有关欧洲和整个世界的政策,但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是美国和你们苏联。0[7](P686)因而在国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维持英国世界大国的形象,聪明的英国人自然要利用美国,以双方之间的/特殊关系0来影响美国的外交政策,进而影响整个世界。因此在20世纪60~70年代英美之间的联系依然十分密切,远远超过了英国与其他西方国家双边关系的发展水平。尽管在这一时期也有一些英国政界领袖企图淡化与美国的关系,如希思内阁时期将/特殊关系0代之以/天然关系0,并在越南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时同美国的立场拉开了距离,但总体上看,在东西方冷战的过程中,英国一直是美国最坚定的盟友。即使在双方意见相左的越南战争中,英国也对侵越美军的飞机、军舰使用香港的英国军事设施提供了许多便利;英国还多次派出外交人员前往苏、越说服,以便为美国尽早结束在越南的尴尬局面提供台阶。
同样,美国也需要英国作为其密切的战略伙伴。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为了推行其世界战略,美国必须寻找一些坚定的同盟者。加之二战甫一结束,冷战就于欧陆形成,美国远隔重洋与苏联在欧洲对峙很显然不现实,因而就必须在欧洲找到一个稳定的落脚点。虽然美国在德国西部有军事基地,但一旦战争爆发,这些基地前景堪忧,而且东西德分裂的局面也使德国未来的走向显得晦暗不明。而戴高乐的法国又经常对美国闹独立性,并最终在20世纪60年代退出了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因而在欧陆上的法德两国都不十分靠得住的情况下,与美国有着血缘关系的不列颠群岛自然成为美国在欧洲的最佳立足点。加之在处理西方联盟内部关系等问题上美国也需要借助英国的力量。因而当英国要求拥有独立核力量时,美国尽管不太情愿,最终还是满足了英方的要求。美国对英国希思政府积极要求参加欧共体虽有不同看法,仍然积极支持,肯尼迪还亲自向戴高乐游说。(P415)1963年7月,美、英、苏三家达成了/部分核禁试条约0,而英国之所以能以与美、苏并列的世界大国的面目出现也是与美国的大力提携分不开的。[3]
4 撒切尔时代以来英美/特殊关系0的强化
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美国在越南战争的失败和苏联的对外扩张,冷战攻守异势。美国迫切需要联合西方将苏联/推回去0。恰在此时,1979年素有/铁娘子0之称的撒切尔夫人的保守党政府上台。撒切尔夫人高度关注英美关系的发展,再加上其新保守主义的经济思想与当时美国总统里根的经济理念不谋而合,因而双方关系不断升温。同时,英国由一个世界性大国变为一个地区性中等强国的衰落历程,也使英国人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为重振往日雄风,撒切尔夫人将宝押在了维系和发展与美国的/特殊关系0上。1979年12月,她作为英国首相首度访美,对两国间非凡的联盟大加吹捧。1985年,她[2](,
78西安联合大学学报第4卷陷入麻烦时,英国总是毫不犹豫地站在美国一边。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在全世界引起一片谴责之声,西欧各国对美国的行动亦普遍表示不支持,法国、西班牙拒绝了美国飞机从其领空穿越。只有撒切尔夫人,不仅为美国的军事行动提供基地和后勤保障,而且还公开为美国的行动辩解。为此,美国国会
[8]专门通过决议,高度赞赏和感谢英国领导人的合作。(P478)
同样,美国也大力支持英国内政外交上的各种行动。1982年英、阿因马岛问题发生冲突,面对同样为美国传统盟友的英国和阿根廷,美国毫不犹豫地支持前者,并在随后的马岛战争中为英国特遣舰队开放了其在大西洋上的海空军基地,从而为英国打赢这场不义之战帮了一把手。
冷战结束以后,英美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强化。海湾战争以后,西方国家已不太支持美国对伊拉克再次动武,但英美依然继续对伊拉克施加军事压力,两国在伊拉克划定/禁飞区0,并对伊拉克的军事设施发动了多轮空袭。在随后的波黑战争和科索沃冲突中,又是英国首先站出来支持美国对塞族和南联盟动武,并出动军事力量,积极参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的空袭。在有关国际组织及冷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上,美国与英国也一唱一和,密切合作,力图将冷战后对西方有利的世界格局固定下来。
英国提出和强化英美特殊关系,无疑是从其自身利益出发的。作为一个前世界性大国,/帝国情结0一直在英国人心头萦绕,然而其国力的衰落已不允许它随心所欲,因而与美国结盟,通过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影响美国的对外政策,并进而影响世界,就是英国外交中心照不宣的主题。英国的做法确有成效,以至于在当今世界处理重大国际事务中依然少不了英国的作用。希思曾说:/我们拥有一种特殊的力量
[2](P14)英、,,在于我们深刻理解历史,知道在恰当的时候作恰当的事0。美/特殊关系0无疑是一佐证。
同时,英美/特殊关系0也是两国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综合表现,是英美在处理国际问题中形成共识的反映,因而是有生命力的,而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英美/特殊关系0会继续存在下去。
[参 考 文 献]
[1] 王斯德,钱洪.世界当代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 陈乐民.战后英国外交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3] 资中筠.战后美国外交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4] (英)麦克米伦.麦克米伦回忆录:第四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5] 朱庭光.外国历史大事集(现代部分)[C].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6] (美)T#索伦森.肯尼迪[M].纽约:哈波罗出版社,1966.
[7] (苏)赫鲁晓夫.最后的遗言[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8] (英)H#杨.我们中的一个[M].伦敦:潘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 毛 曦]
British-American0SpecialRelationship0sincetheSuezCanalWar
ZHUWe-idong
(Dept.ofHistory,XUU,Xi.an710065,China)
Abstract:SincetheSecondWorldWar,thesocalled0specialrelationship0hasbeenformedbetweenBritainandAmerica,butitwasimpairedduringtheSuezCanalWarandithasevenbeenclaimedthatitistheendofsuchrelationship.BasedontheBritishdiplomaticactivities,however,itcanbeseenthatthere-lationshipisfarfromend,buthasbeenfurtherstrengthenedsincethewar.
Keywords:theSuezCanalWar;BritishDiplomaticAffairs;SpecialRelationship;Change
2001年第1期
第4卷(总10期)
文章编号:1008-777X(2001)01-0075-04西安联合大学学报JournalofXi.anUnitedUniversityVol.4 No.1Jan.2001
y
苏伊士运河战争后英美/特殊关系0的变化
朱伟东
(西安联合大学历史系,陕西西安 710065)
摘 要:英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形成了所谓/特殊关系0,这一关系在苏伊士运河战争中遭到损
害,有人甚至断言这一关系已告结束。本文从战后英国外交的大致活动得出英美外交关系中的特殊性
非但没有结束,反而进一步得到强化的结论。
关键词:苏伊士运河战争;英国外交;特殊关系;变化
中图分类号:D502 文献标识码:A
英美是世界现代史上关系最为密切的一对国家,两次世界大战使这一对盎格鲁)萨克逊兄弟处于同一战壕之中。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苏伊士运河战争间的英美关系被他们自己描述为/特殊关系0。这一关系在苏伊士战争中遭到极大损害,从而使双方关系有所疏远,以致于有人断言英美特殊关系已告结束(P295)。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这一关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一直延续至今。本文拟就英美关系在苏伊士运河战争以来的变化作一简单的叙述与评论,以就教于方家。[1]
1 战后初期英美特殊关系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英美双方密切合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其中,美国对英国的支持尤为重要。丘吉尔曾坦言:没有美国的支持,英国不可能单独同苏联结盟,亦无可能打败希特
[2]勒。(P10)为了继续维持这种关系,战后英国政界各派人士付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这其中以丘吉尔的活动最为抢眼。欧洲战争一结束,丘吉尔就在给杜鲁门的电报中大谈苏联力量的增长。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著名的富尔顿演说中再一次大谈特谈苏联在中东欧构筑/铁幕0及其对西方的/威胁0,并公开呼吁:/以英联邦与英帝国为一方和以美国为另一方建立特殊的关系。0在此基础上/西方民主国家
[3]团结一致0,以对付苏联的威胁。(P52)为此他精心设计了三环外交:第一环为英联邦及英帝国,第二
环是以英美为核心的英语世界,最后一环是联合的欧洲。这其中第二环是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这就是英美特殊关系的由来。从丘吉尔之后,历届英国政府的对外政策都基本依照这一中心运作,从而表现出英国的外交活动中,带有强烈的美国中心色彩。
对于英国政府的特意关照,美国人是颇为领情的。早在二战时美国向反法西斯盟国提供的500多亿美元的租借物资中有60%是给英国人的。
二战结束后,美国与英国于1945年12月6日签订了5英美政府财政协定6,向英国提供了3715亿
[2]美元的贷款和6172亿美元的租借物资偿还款。(P23)虽然美国人提出了实际是要英国取消/帝国特惠
制0的条件,但这笔贷款对英国战后的经济复兴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收稿日期:2000-04-12,,y
76西安联合大学学报第4卷1947年6月5日,马歇尔计划出台,美国在实施这一计划的过程中,共向英方提供了26188亿美元的援助。英国成为马歇尔计划最大的受援国。
双方在国际事务中也密切合作。美国积极支持英国旨在加强西欧联合的贝文计划;1948年7月,
[3]60架可携带原子弹的B-29轰炸机飞往英国,建立了第一个美驻欧洲战略空军基地。(P98)在英国的
积极配合下,美国在1949年牵头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加强美国在/冷战0中的战略地位。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英国积极配合美国在联合国的外交行动,并派出了部队参与美国在朝鲜的军事行动。
为照顾英国的利益,1952年1月美英达成协议:动用英基地上携带核弹的美国飞机前,美英必须磋商,没有英国的同意,动用英国基地上美国核弹的命令均无效。而后,这一协议又扩大到驻英美军基地上带核弹头的导弹。(P30)
不难看出,英美特殊关系在二战后至苏伊士运河战争前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2]
2 苏伊士运河战争对英美关系的损害
英美作为当时世界上的主要大国,虽然有特殊关系,但在某些地区和问题上仍有摩擦与分歧,其中的焦点之一就是中东。
1952年埃及发生了纳赛尔革命,在如何对付日益高涨的阿拉伯民族主义,保持西方在中东的影响等方面,英美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其表面化就是苏伊士运河战争。
1953年6月纳赛尔的埃及共和国成立,埃及人民要求收回运河主权的呼声高涨。在美国的协调下,1954年英埃签订了5关于苏伊士运河基地的协定6,规定运河的防务移交埃及,而苏伊士运河公司仍由英法财团控制。
但中东复杂的形势很快使英、埃走向了对立面。首先是为对付以色列的军事威胁,在寻求西方先进武器未果的情况下,纳赛尔与苏联达成了/棉花换武器0的协议。其次为建筑阿斯旺水坝,纳赛尔在西方百般刁难的情况下,被迫寻求苏联的资金援助;第三是1956年埃及承认新中国,英美对此颇有微词。
1956年7月26日,纳赛尔宣布收回运河区,并派兵接管了苏伊士运河公司。英法决心动武收回其权益,麦克米伦相信美国/会给我们同情和支持,即使不肯公开这么做,至少也会暗中帮助。0(P104)
但美国在当时已控制了中东石油产量的65%,加之它想与老牌殖民国家拉开距离,因而并不愿意支持英法动武以触怒已被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所激发的阿拉伯人。
1956年10月29日,在事先达成默契后,以色列军队进攻埃及,随后英法在第二天向埃以双方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双方军队撤离至运河区10英里,由英法部队控制运河区各要点。而当时以色列部队距运河区尚有25英里,埃及自然拒绝了英、法的要求。10月31日英法出动部队发起了对埃及的攻击。
美国视这场冲突为拓展自己在中东势力的大好时机。10月31日,艾森豪威尔发表广播讲话,公开指责英、法的做法是/错误的行动0。11月1日,美国向联大紧急会议提交了立即停火,英、法、以撤军,恢复运河区自由通行的提案。11月6日艾森豪威尔打电话给艾登,强令英国停火,否则将危及/英美的团结与和平0[5](P340),从而迫使英法于当天宣布停火。英美特殊关系几成笑柄。艾登不无伤感地说:/在联合国带头采取反对以色列、法国和英国行动的不是苏俄,也不是任何阿拉伯国家,而是美国政府。0[5](P338)[4]
3 苏伊士战争后英美/特殊关系0的变化
英美之间关系的恶化显然是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因而危机一结束,双方都急于修补裂痕。其实即使在危机时英美处于紧张状态,美国也并未放弃其对英国的同盟义务。当苏联向英、法发出火箭袭击的威胁时,美国就要求其军队作好反击的准备。艾森豪威尔宣称:/如果那些人开始干,我们就可能要回[3]P
第1期朱伟东:苏伊士运河战争后英美/特殊关系0的变化77
战后,艾登被迫下台,麦克米伦出任新首相。艾森豪威尔主动于1957年11月22日派驻英大使携其电报拜访麦克米伦,建议双方会晤,并将会晤地点特意选择在英国的海外领地)))百慕大。对此,麦克米伦颇为满意,他在议会下院谈及此事时特别指出:/这次会谈不是我们建议的,而是艾森豪威尔总统建议的,而且也是他建议在英国领土上进行的。0[4](P250)
百慕大会谈后,双方关系开始恢复。为了解决英国一直要求的掌握独立核力量的问题,双方开始了密切然而又是艰难的磋商,美国最终做出了让步。1958年,英国得到了分享美国核能研究成果的权力;1960年2月22日,美英签署美国向英国提供中程弹道导弹的协议。然而美国随后又取消了这种导弹的发展计划,引起英国的不满。为消除分歧,平息英国的不满,1962年12月在拿骚英美首脑会谈中,美国承诺向英国提供/北极星0潜射弹道导弹作为补偿,[6](P639)英国自此有了自己独立的核力量,英美/特殊关系0得以修复。
英美/特殊关系0之所以能修复,首先是英国的需要。
二战后,英国的国际收支和国际战略地位每况愈下,尽管英国极力想保持其世界大国的形象,但总是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苏伊士战争后,英国的政治家们最终意识到了这一点。麦克米伦在巴黎曾不无酸楚地对赫鲁晓夫说:/英国在国际政治问题上不再可能采取一种独立的立场了,不列颠向来是海洋的统治者,它能够决定有关欧洲和整个世界的政策,但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是美国和你们苏联。0[7](P686)因而在国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维持英国世界大国的形象,聪明的英国人自然要利用美国,以双方之间的/特殊关系0来影响美国的外交政策,进而影响整个世界。因此在20世纪60~70年代英美之间的联系依然十分密切,远远超过了英国与其他西方国家双边关系的发展水平。尽管在这一时期也有一些英国政界领袖企图淡化与美国的关系,如希思内阁时期将/特殊关系0代之以/天然关系0,并在越南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时同美国的立场拉开了距离,但总体上看,在东西方冷战的过程中,英国一直是美国最坚定的盟友。即使在双方意见相左的越南战争中,英国也对侵越美军的飞机、军舰使用香港的英国军事设施提供了许多便利;英国还多次派出外交人员前往苏、越说服,以便为美国尽早结束在越南的尴尬局面提供台阶。
同样,美国也需要英国作为其密切的战略伙伴。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为了推行其世界战略,美国必须寻找一些坚定的同盟者。加之二战甫一结束,冷战就于欧陆形成,美国远隔重洋与苏联在欧洲对峙很显然不现实,因而就必须在欧洲找到一个稳定的落脚点。虽然美国在德国西部有军事基地,但一旦战争爆发,这些基地前景堪忧,而且东西德分裂的局面也使德国未来的走向显得晦暗不明。而戴高乐的法国又经常对美国闹独立性,并最终在20世纪60年代退出了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因而在欧陆上的法德两国都不十分靠得住的情况下,与美国有着血缘关系的不列颠群岛自然成为美国在欧洲的最佳立足点。加之在处理西方联盟内部关系等问题上美国也需要借助英国的力量。因而当英国要求拥有独立核力量时,美国尽管不太情愿,最终还是满足了英方的要求。美国对英国希思政府积极要求参加欧共体虽有不同看法,仍然积极支持,肯尼迪还亲自向戴高乐游说。(P415)1963年7月,美、英、苏三家达成了/部分核禁试条约0,而英国之所以能以与美、苏并列的世界大国的面目出现也是与美国的大力提携分不开的。[3]
4 撒切尔时代以来英美/特殊关系0的强化
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美国在越南战争的失败和苏联的对外扩张,冷战攻守异势。美国迫切需要联合西方将苏联/推回去0。恰在此时,1979年素有/铁娘子0之称的撒切尔夫人的保守党政府上台。撒切尔夫人高度关注英美关系的发展,再加上其新保守主义的经济思想与当时美国总统里根的经济理念不谋而合,因而双方关系不断升温。同时,英国由一个世界性大国变为一个地区性中等强国的衰落历程,也使英国人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为重振往日雄风,撒切尔夫人将宝押在了维系和发展与美国的/特殊关系0上。1979年12月,她作为英国首相首度访美,对两国间非凡的联盟大加吹捧。1985年,她[2](,
78西安联合大学学报第4卷陷入麻烦时,英国总是毫不犹豫地站在美国一边。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在全世界引起一片谴责之声,西欧各国对美国的行动亦普遍表示不支持,法国、西班牙拒绝了美国飞机从其领空穿越。只有撒切尔夫人,不仅为美国的军事行动提供基地和后勤保障,而且还公开为美国的行动辩解。为此,美国国会
[8]专门通过决议,高度赞赏和感谢英国领导人的合作。(P478)
同样,美国也大力支持英国内政外交上的各种行动。1982年英、阿因马岛问题发生冲突,面对同样为美国传统盟友的英国和阿根廷,美国毫不犹豫地支持前者,并在随后的马岛战争中为英国特遣舰队开放了其在大西洋上的海空军基地,从而为英国打赢这场不义之战帮了一把手。
冷战结束以后,英美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强化。海湾战争以后,西方国家已不太支持美国对伊拉克再次动武,但英美依然继续对伊拉克施加军事压力,两国在伊拉克划定/禁飞区0,并对伊拉克的军事设施发动了多轮空袭。在随后的波黑战争和科索沃冲突中,又是英国首先站出来支持美国对塞族和南联盟动武,并出动军事力量,积极参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的空袭。在有关国际组织及冷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上,美国与英国也一唱一和,密切合作,力图将冷战后对西方有利的世界格局固定下来。
英国提出和强化英美特殊关系,无疑是从其自身利益出发的。作为一个前世界性大国,/帝国情结0一直在英国人心头萦绕,然而其国力的衰落已不允许它随心所欲,因而与美国结盟,通过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影响美国的对外政策,并进而影响世界,就是英国外交中心照不宣的主题。英国的做法确有成效,以至于在当今世界处理重大国际事务中依然少不了英国的作用。希思曾说:/我们拥有一种特殊的力量
[2](P14)英、,,在于我们深刻理解历史,知道在恰当的时候作恰当的事0。美/特殊关系0无疑是一佐证。
同时,英美/特殊关系0也是两国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综合表现,是英美在处理国际问题中形成共识的反映,因而是有生命力的,而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英美/特殊关系0会继续存在下去。
[参 考 文 献]
[1] 王斯德,钱洪.世界当代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 陈乐民.战后英国外交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3] 资中筠.战后美国外交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4] (英)麦克米伦.麦克米伦回忆录:第四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5] 朱庭光.外国历史大事集(现代部分)[C].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6] (美)T#索伦森.肯尼迪[M].纽约:哈波罗出版社,1966.
[7] (苏)赫鲁晓夫.最后的遗言[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8] (英)H#杨.我们中的一个[M].伦敦:潘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 毛 曦]
British-American0SpecialRelationship0sincetheSuezCanalWar
ZHUWe-idong
(Dept.ofHistory,XUU,Xi.an710065,China)
Abstract:SincetheSecondWorldWar,thesocalled0specialrelationship0hasbeenformedbetweenBritainandAmerica,butitwasimpairedduringtheSuezCanalWarandithasevenbeenclaimedthatitistheendofsuchrelationship.BasedontheBritishdiplomaticactivities,however,itcanbeseenthatthere-lationshipisfarfromend,buthasbeenfurtherstrengthenedsincethewar.
Keywords:theSuezCanalWar;BritishDiplomaticAffairs;SpecialRelationship;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