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班级群体心理优化问题

论中学班级群体心理优化问题

班级群体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源。一个 优秀的班集体,其群体心理良好,学生个体心 理会因此而不断优化;一个“乱班”,其班级 群体心理有问题,学生个体心理会因此而不断 劣化。所以,优化班级群体心理,可以解决学 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许多问题。

一、班级群体与斑级群体心理班级群体是在学校环境中形成的、围绕一定目标互动的、为满足学生成长需要所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学生的集合体。

霍曼斯群体理论认为,班级群体存在活动、相互作用与感情这三种要求。群体内的学生在这种要求的支配下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会产生一系列的相互作用,继而在学生之间产生一定的感情,感情反过来又影响学生的活动。因此,这三种要素总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班级群体的存在与发展,客观上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彼得罗夫斯基的群体层次测定理论认为,这个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松散体、联合群体和集体。班级群体心理指班级群体在一定的情景中所呈现出来的共同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倾向。勤温的“心理场”理论认为,班级群体心理由于学生个体心理的作用,产生了一种新的心理形态。这种心理处在各种因素不断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过程之中。由于相互作用,使得班级协同力量可能超过个人单独力量的总和。研究班级群体心理优化问题,目的在于完善班级群体结构,扩展群体功能,协调人际关系,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

二、班级群体的心理优化

1,增强内聚力

班级群体对学生的吸引力称为班级内聚力,这种吸引力使学生积极活动并拒绝离开班级群体。它既包括班级对学生的吸引,又包括学生之间的吸引。当这种吸引力达到一定程度、而且对学生具有一定价值时,这种班级就形成具有高内聚力的群体。内聚力是维持班级存在的必要条件,是增强班级功能、实现班级目标的保证。群体越能满足成员的归属感,内聚力就越大。群体的共同活动是群体的主要整合因素,在共同活动中群体日益团结发展。

2.改善人际关系

所谓人际关系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的信息沟通与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人寻求满足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的建立和 发展与双方各自从对方获得的需要满足程度相关。一般这种满足程度与相互心理接近程度成正比:相互满足程度较高,人际关系就密切, 反之,则人际关系就疏远。

以人际关系理论为依据,实现班级人际关系的优化,注重学生之间心理障碍的排除,提高学生的个性心理素质,是改善人际关系的基 本途径。消除人际关系的心理阻碍,主要是通过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调节感情倾向、纠正行为偏差来实现的。具体方法是:重视个性互 补、引导心理互换、教育心理互容、提倡过失互谅、倡导困境互帮。

3.让每个学生归属于优秀的班级群体任何一个班级群体都从不同的方面满足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需要,而每个学生又都处在不同班级群体的功能圈内,所不同的是,有的学生能完全归属到班级群体中去,有的学生则不能。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说,归属过少的学生常常存在社会适应不良,这类学生只与极少数人交往,并由此形成过分的心理依赖。例如,眷恋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离开他们则感到惶恐不安、举止失常。对这类学生,主要是运用群体形成规律,通过创设教育情景来使之逐步摆脱、减弱心理依赖,归属于班级群体。

三、班级群体心理优化的途径

1.发挥群体的自我教育作用

对班级群体心理出现问题,如果班主任像处理违纪事件一样作出处理,很可能造成教师与班级群体之间的对立。比较妥善的办法是指 导班级群体自省、自我教育。重要的是教育班级群体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生主动地反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发挥其自我教育中的“领头羊”作用。

2.在学校大环境中优化班级群体

相对于班级群体来说,学校是班级群体生存的外在环境。通过学校大环境来优化班级群体,是重要的班级群体优化途径。学校领导要 善于为一般班级树立参照班级群体,所谓参照班级群体,即通常说的“榜样”、“标杆”班级群体。运用参照群体的示范、引导、参照作用, 提高一般班级的认同感。这种方法的教育效果要好于一般说理教育。

3.帮助班级群体制订规范

班级群体存在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它的内部一致性。它表现为学生在行为、情绪、认识和态度等方面的统一。优秀班级群体的成员彼此接近、趋同,行为趋于一致。在这种条件下,会形成一个群体内部的行为规范,即班级规范,这种规范对班级群体会起优化作用。

4.利用“热点效应”优化班级群体心理

热点即一个时期的关注点,是人们对某一事物特别“醒觉”的状态、意识的共同趋向。处理违纪群体时,可以利用群体违纪在班级中 引起的“热点”效应,优化班级群体心理。例如,在一段时间里不断提起这一问题,不断开展有关这一问题的活动,使之成为全班的“热 点”。这将给班级群体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类似情景出现时,由于印象作用会使学生猛然警醒而矫正不良心理。

5.利用“心理暗示”作用优化班级群体心理

暗示是形成群体一致意见的心理机制之一。由于暗示的非强制性,所以容易对人发生影响。在管理工作中应充分利用暗示的作用。班主任应善于运用种种易使人受暗示的情境,使群体意见一致,行动统一,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并引导学生防止消极暗示的影响。

6.利用舆论导向优化班级群体心理

舆论是一个班级群体中多数学生对一个共同问题所持的观点、意见、信仰和态度,是人们就一个问题进行意见沟通后的共鸣。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着评论作用,影响着有关事态的发展,并对个人的行为有制约作用。舆论带有一定的情绪色彩,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和持续性。舆论是一种群体心理现象,它代表学生的倾向和综合意见,一旦形成,会对班级群体产生很大影响。

通过优化群体心理,影响、熏陶学生个体心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捷径。我们认为,优化了的班级群体能满足不同学生个体的不 同心理需要,因而具有客观性与合理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对于身心发展来说“缺少它引起疾病”,“有了它免于疾病”, “恢复它治愈疾病”。可见,满足个体归属于一定群体的需要,能够保障身心健康发展,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心理“营养素”。在建设班级群体的同时优化班级群体心理,在优化群体心理的同时完善学生个体心理,是本文的出发点,也是归结点。

论中学班级群体心理优化问题

班级群体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源。一个 优秀的班集体,其群体心理良好,学生个体心 理会因此而不断优化;一个“乱班”,其班级 群体心理有问题,学生个体心理会因此而不断 劣化。所以,优化班级群体心理,可以解决学 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许多问题。

一、班级群体与斑级群体心理班级群体是在学校环境中形成的、围绕一定目标互动的、为满足学生成长需要所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学生的集合体。

霍曼斯群体理论认为,班级群体存在活动、相互作用与感情这三种要求。群体内的学生在这种要求的支配下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会产生一系列的相互作用,继而在学生之间产生一定的感情,感情反过来又影响学生的活动。因此,这三种要素总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班级群体的存在与发展,客观上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彼得罗夫斯基的群体层次测定理论认为,这个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松散体、联合群体和集体。班级群体心理指班级群体在一定的情景中所呈现出来的共同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倾向。勤温的“心理场”理论认为,班级群体心理由于学生个体心理的作用,产生了一种新的心理形态。这种心理处在各种因素不断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过程之中。由于相互作用,使得班级协同力量可能超过个人单独力量的总和。研究班级群体心理优化问题,目的在于完善班级群体结构,扩展群体功能,协调人际关系,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

二、班级群体的心理优化

1,增强内聚力

班级群体对学生的吸引力称为班级内聚力,这种吸引力使学生积极活动并拒绝离开班级群体。它既包括班级对学生的吸引,又包括学生之间的吸引。当这种吸引力达到一定程度、而且对学生具有一定价值时,这种班级就形成具有高内聚力的群体。内聚力是维持班级存在的必要条件,是增强班级功能、实现班级目标的保证。群体越能满足成员的归属感,内聚力就越大。群体的共同活动是群体的主要整合因素,在共同活动中群体日益团结发展。

2.改善人际关系

所谓人际关系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的信息沟通与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人寻求满足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的建立和 发展与双方各自从对方获得的需要满足程度相关。一般这种满足程度与相互心理接近程度成正比:相互满足程度较高,人际关系就密切, 反之,则人际关系就疏远。

以人际关系理论为依据,实现班级人际关系的优化,注重学生之间心理障碍的排除,提高学生的个性心理素质,是改善人际关系的基 本途径。消除人际关系的心理阻碍,主要是通过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调节感情倾向、纠正行为偏差来实现的。具体方法是:重视个性互 补、引导心理互换、教育心理互容、提倡过失互谅、倡导困境互帮。

3.让每个学生归属于优秀的班级群体任何一个班级群体都从不同的方面满足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需要,而每个学生又都处在不同班级群体的功能圈内,所不同的是,有的学生能完全归属到班级群体中去,有的学生则不能。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说,归属过少的学生常常存在社会适应不良,这类学生只与极少数人交往,并由此形成过分的心理依赖。例如,眷恋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离开他们则感到惶恐不安、举止失常。对这类学生,主要是运用群体形成规律,通过创设教育情景来使之逐步摆脱、减弱心理依赖,归属于班级群体。

三、班级群体心理优化的途径

1.发挥群体的自我教育作用

对班级群体心理出现问题,如果班主任像处理违纪事件一样作出处理,很可能造成教师与班级群体之间的对立。比较妥善的办法是指 导班级群体自省、自我教育。重要的是教育班级群体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生主动地反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发挥其自我教育中的“领头羊”作用。

2.在学校大环境中优化班级群体

相对于班级群体来说,学校是班级群体生存的外在环境。通过学校大环境来优化班级群体,是重要的班级群体优化途径。学校领导要 善于为一般班级树立参照班级群体,所谓参照班级群体,即通常说的“榜样”、“标杆”班级群体。运用参照群体的示范、引导、参照作用, 提高一般班级的认同感。这种方法的教育效果要好于一般说理教育。

3.帮助班级群体制订规范

班级群体存在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它的内部一致性。它表现为学生在行为、情绪、认识和态度等方面的统一。优秀班级群体的成员彼此接近、趋同,行为趋于一致。在这种条件下,会形成一个群体内部的行为规范,即班级规范,这种规范对班级群体会起优化作用。

4.利用“热点效应”优化班级群体心理

热点即一个时期的关注点,是人们对某一事物特别“醒觉”的状态、意识的共同趋向。处理违纪群体时,可以利用群体违纪在班级中 引起的“热点”效应,优化班级群体心理。例如,在一段时间里不断提起这一问题,不断开展有关这一问题的活动,使之成为全班的“热 点”。这将给班级群体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类似情景出现时,由于印象作用会使学生猛然警醒而矫正不良心理。

5.利用“心理暗示”作用优化班级群体心理

暗示是形成群体一致意见的心理机制之一。由于暗示的非强制性,所以容易对人发生影响。在管理工作中应充分利用暗示的作用。班主任应善于运用种种易使人受暗示的情境,使群体意见一致,行动统一,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并引导学生防止消极暗示的影响。

6.利用舆论导向优化班级群体心理

舆论是一个班级群体中多数学生对一个共同问题所持的观点、意见、信仰和态度,是人们就一个问题进行意见沟通后的共鸣。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着评论作用,影响着有关事态的发展,并对个人的行为有制约作用。舆论带有一定的情绪色彩,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和持续性。舆论是一种群体心理现象,它代表学生的倾向和综合意见,一旦形成,会对班级群体产生很大影响。

通过优化群体心理,影响、熏陶学生个体心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捷径。我们认为,优化了的班级群体能满足不同学生个体的不 同心理需要,因而具有客观性与合理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对于身心发展来说“缺少它引起疾病”,“有了它免于疾病”, “恢复它治愈疾病”。可见,满足个体归属于一定群体的需要,能够保障身心健康发展,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心理“营养素”。在建设班级群体的同时优化班级群体心理,在优化群体心理的同时完善学生个体心理,是本文的出发点,也是归结点。


相关内容

  • 2016初中学校德育工作计划
  •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计划 新的学期开始了,为了进一步引导班级学生走上正确的思想道路,在各方面得以健康的发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我班"团结.活泼.严谨.求学"的班风,现制定本学期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班主任工作计划遵循学校本学期德育工作的总体思路,在"整体 ...

  • 第三届德育专项个人课题选题参考
  • 第三届德育专项个人课题选题参考 编者注:根据现有学校德育工作发展趋势,现补充一些贴近学生发展.贴近班主任成长的更具实践价值课题,供大家选题参考.可直接选择,可改造性选择,也可自创. 1. 班主任职业幸福感提升策略研究 2. 班主任评价中的问题及改进 3. 学生心目中的"好班主任" ...

  • 社会道德滑坡下的思考
  • 目前,国内的道德状况引起人们极大地关注."老人摔倒了路人不扶"以及"小悦悦"事件,对陌生人,我们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友情和亲情,我们也淡漠了很多.社会道德的滑坡现象成为人们的热点话题.这不能不引起教育界的反思.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 ...

  • 2010年中学工作计划
  •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规范、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以人为本,建设学习型学校。牢固树立学校的发展意识、实干意识、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以推进学校管理精细化、深化高中教育课程改革等为抓手,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强化德育工作,扎实 ...

  • 教学策略的选择
  • 教学策略的选择 教学策略是在一定的教育模式的指导下,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媒体(资源)的总体考虑. 目前大多数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课堂形式进行的,因此在本节中着重研究课堂教学策略的选择与确定. 课堂教学策略的选择程序如图3.1所示. 图3.1 课堂教学策略选择程序 ...

  • 江苏南通普通教育考察报告
  • 江苏南通普通教育考察报告 2004年12月13至19日,由市教研室苏明光主任带队,部分区县教研室主任.普通高中教学副校长,市教研室高中教研员一行33人,赴江苏南通进行了为期6天的教育考察. 本次考察的目的是:了解江苏教育先进地区普通高中的办学情况,学习借鉴优质高中的教学管理.教学组织实施的经验,解读 ...

  • 两河中学开展微型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 两河中学开展微型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两河中学 教研处 课题研究是校本研修的的一个重要内容,一方面教师通过参与研究能够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课题研究还能够有效的提高自身理论水平.我校的课题研究起步较晚,教师对于研究的方法方式比较陌生.但是我校近年来却承担了好几个重要的课题研究,开展微型课 ...

  • 课堂组织形式优化改革
  •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化改革 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结构和相互作用的方式.我国当前普遍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在课堂教学的框架内实施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学习三种类型的教学.班级授课制是集体教学的主要形式.班级授课制有着巨大的优越性,它有利于教学效率,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 ...

  • 中学2013年秋学期德育工作计划
  •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根据学校计划的安排,针对我校实际情况,创新性地开展德育工作,使学校德育工作更适合学生年龄与身心特点、更能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二、工作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