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依靠工人阶级与团结新兴阶层的关系

作者:谭吉华肖剑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4年01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由单一的公有制向多种经济成分发展,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递进,城乡二元结构出现松动,社会阶级、阶层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不仅表现为工人阶级内部结构的复杂化,而且表现为大量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这就给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对如何依靠工人阶级,巩固党的阶级基础与团结新兴社会阶层,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出了一个崭新课题和严峻挑战。

  一、工人阶级是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绝不能动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高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虽然我国阶级状况和阶级关系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但工人阶级依然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它不仅保持了原有的特点,而且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第一,当代中国工人阶级与社会大生产的联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是先进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者。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力的代表者和生产关系的代表者是相互割裂的。工人阶级虽是生产力的实际代表者,却不是现实生产关系的代表者。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工人阶级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他们也就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双重代表身份,与社会化大生产直接联系在一起。

  第二,当代中国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逐步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进入小康社会,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目标大步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为此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领域里发挥了主要作用。

  第三,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在改革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是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探索者。在改革过程中,当代中国工人阶级表现出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优良品格。他们识大体,顾大局,自强不息,顽强竞争,为国企改革和脱困目标的实现作出了无私贡献,正是由于当代中国工人阶级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积极投身改革和建设的大潮。才使生产力进一步解放,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展现出蓬勃生机。

  第四,当代中国工人阶级与时俱进,是先进性的自我完善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知识分子被确认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我国的工人阶级成为由工人,知识分子和干部三支基本队伍组成的统一体。随着现代化的加快,新生力量又不断充实进来,使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扩大,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不仅表现在量的增加,而且表现为质的提高。工人阶级队伍的科学文化素质较过去有显著提高。我国工人阶级内部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他们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与高科技企业的管理相联系,掌握着科技、经济发展的走向。

  可见,当代中国工人阶级不仅仍然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而且是中国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当然仍然是工人阶级。

  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的实现还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存在许多问题,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党对这些问题必须保持清醒认识,认真加以对待,以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

  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就是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这个方针政策不能动摇。在坚持工人阶级先进性和巩固主人翁地位上要有新理念和新思路。第一,正确处理“四种关系”。即(1)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执政地位与整个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之间的关系。(2)市场化改革与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之间的关系。(3)科技进步与产业工人的社会地位的关系。(4)原有工人阶级的地位与新生农民工群体地位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增强其内部相互之间的凝聚力,以巩固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第二,不断提高工人阶级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第三,完善和落实保护工人阶级尤其是产业工人的法律制度。切实保障职工参与企事业单位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能处处行使主人的权利,以巩固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第四,不断完善社会利益调节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要保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足额发放,各级政府要把促进再就业作为重要目标,为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提供各种服务和帮助。

  二、团结新兴社会阶层,扩大群众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兴的社会阶层:(1)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2)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3)个体户。(4)私营企业主。(5)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6)自由职业者。如何认识这些新兴的社会阶层,如何给他们正确的定性、定位,是把他们划在人民的范围,吸引和凝聚在党的周围,还是把他们当作异己力量推到党的对立面?这对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关系重大。因而,需要我们加以正确认识,并制定相应的政策。(1)社会变动带来了社会阶层的变动,这些新的社会阶层,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制度的产物,是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私营企业大力发展的产物,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物。由此决定了在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和从业的这些新的社会阶层,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阶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顺应了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属于“人民”的范围。(2)新的社会阶层在社会的不同行业,以不同方式,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成为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我国劳动就业的分流者、国有企业改革的推动者,一句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3)新的社会阶层,无论从经济实力分析,还是从人数分析,其份量都不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充分利用其人力、物力资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是扩大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物资基础之必需。可见,他们不是所谓的“资产阶级”、“买办”、“食利者”,而是人民群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就要求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经济上、组织上采取一视同仁的政策,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开展工作,加强同他们的联系。一是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引导他们用诚实劳动和工作、用合法经营实现发家致富,同时为国家为社会多做贡献;三是帮助排忧解难,为他们的创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四是制定和执行相关的政策法规,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通过这些政策措施,新的社会阶层的人们就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这样,我们党的群众基础就扩大了,党的执政基础也就更加巩固了。

  新兴的社会阶层的人员能不能入党的问题,一直是党内外群众所十分关注的。在此问题上有人认为,我们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如果允许诸如个体户、私营企业主这样的社会阶层成员入党,党就会变质,就不再是工人阶级政党,就会变成为“全民党”。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应该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这就明确指出了,吸收新兴社会阶层的优秀分子入党是必要的,是扩充群众基础的重大举措。

  第一,这是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成份和社会阶层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如前所述的六大新兴阶层,从而为党扩大群众基础提出了客观要求,因而把那些承认党的纲领、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新兴社会阶层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从而增强在全社会的影响和凝聚力,就是历史的必然。

  第二,是更好地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需要。从总体上看,新兴社会阶层的出现本身就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因而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吸收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入党,更有利于党带领各界群众共同推动伟大而艰巨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党把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就更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也更有利于党根据他们掌握的实践经验和提出的建议和意见,适当调整我们的方针政策,从而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能力,带领更广泛的人民群众为实现党的战略目标而奋斗。

  第三,是适应世界形势深刻变化和斗争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不同政治力量的不断分化组合明显加剧,苏联、东欧解体后,围绕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及其价值观念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而且这种斗争的形式和手段更加隐密,更具威胁性,苏、东一些共产党相继放弃执政。它深刻地启示着理智的人们,不能一成不变地搞党的建设,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努力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根基,必须团结最广大人民群众,这其中就当然应包括新兴的社会阶层,可以说,这些新兴社会阶层是两种意识形态争取的重点对象之一,我们应当紧密团结他们。若不然,我们就可能在这种激烈的碰撞和斗争中丧失主动权。这将随着国际形势的进一步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更显著地昭示出来。

  可见,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对新兴社会阶层要有一个正确认识,不应按照传统理念将之打入另册,而成为与党相抗衡的异己,而应从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高度来团结他们,吸收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入党,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三、依靠工人阶级与团结新兴社会阶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执政基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我们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一方面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另一方面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特别是团结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兴社会阶层,扩大群众基础,实现“两个基础”的有机的最佳结合。

  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中,“两个基础”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并行不悖的。一方面认为,政党是阶级的组织,没有阶级基础,不坚持党的阶级性,政党便无以立足,亦即没有建立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因此,马克思主义政党公开申明: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其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并要求无产阶级政党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和党情的变化,以及工人阶级内部不同的相对独立的阶层的出现,采取各种途径和措施,在工人阶级内部求同存异,协调好各个阶层的利益,保证工人阶级国家主人翁的地位不变,不断增强其内部相互之间的凝聚力,进而实现整个阶级的团结和统一,从而达到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另一方面认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人民总是在社会矛盾运动中不断开辟前进的道路。人民也总是从历来活动的实践和比较中,不断寻找、揭示和发展指导自己前进的真理。党的事业,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党的队伍,由人民群众中的优秀分子所组成;人民哺育了党,党肩负人民的希望;党从人民群众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党用先进理论武装群众,提高群众,带领群众前进。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越紧密、越广泛,党的群众基础就越坚实,党的生命力就越旺盛。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在坚持党的阶级基础的前提下,根据时代的发展,适时扩展党的群众基础,一方面,要加强党同社会各阶层的联系,把一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团结在自己周围。另一方面,要按照党的先进性的要求,积极培养和吸收各方面的优秀分子入党,不断地壮大党的队伍,这决对不会影响党的性质。

  在我们党走过的八十多年的历程中,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曲折的螺旋式上升中发展的。当我们注重了把巩固阶级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统一起来,结合很好时,革命建设事业就顺利,从胜利走向胜利;当我们不注重群众利益,违背党的根本宗旨,做出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即巩固阶级基础与扩大群众基础出现矛盾,不统一时,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到破坏,革命和建设就走上歧路。如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王明等“左”倾路线的影响下,党内出现了“共产党是穷人的党,”“只有真正无产阶级才能加入共产党”的口号,这就直接导致了不少的党支部把从非无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出身的党员,无差别的看作阶级异已分子和暗探一样看待,使得不少的在革命斗争中坚决,在工作上积极为党的路线而斗争的干部和党员,因为社会成分是从地主富农家出身,被撤销了工作,被开除了党籍,其结果危害了中国革命。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对王明的“左”倾错误进行了批判,并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他应该大量吸收先进的工人雇农入党,造成党内的工人骨干。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一切愿意为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一切在民族革命与土地革命中的英勇战士,都应该吸收入党,担负起党在各方面的工作。”这样就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从而赢得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

  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证明,党的阶级基础与党的群众基础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党的阶级基础是党所产生和依托的阶级力量,它决定着党的性质,宗旨和使命,决定着党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党的群众基础是党所代表和依靠的广泛的社会力量,是党除了自己的阶级基础之外必须拥有的力量源泉。阶级基础决定着党的阶级性,群众基础决定着党的广泛代表性,二者都是党的先进性的体现。离开阶级基础,谈不上群众基础,因为阶级基础是党的最基本的群众,是带领和影响其他群体的骨干力量;离开群众基础,也会有削弱甚至丧失阶级基础,因为工人阶级的事业与广大劳动群众的事业是休戚与共的,离开广大劳动群众,工人阶级就会陷入孤立。在新世纪,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推向前进,完成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我们党就必须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巩固阶级基础,同时也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新兴社会阶层,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以整合新的社会力量,以发展社会主义的事业。

作者介绍:谭吉华: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湖南长沙410081)/肖剑: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讲师(湖南长沙410086)

作者:谭吉华肖剑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4年01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由单一的公有制向多种经济成分发展,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递进,城乡二元结构出现松动,社会阶级、阶层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不仅表现为工人阶级内部结构的复杂化,而且表现为大量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这就给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对如何依靠工人阶级,巩固党的阶级基础与团结新兴社会阶层,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出了一个崭新课题和严峻挑战。

  一、工人阶级是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绝不能动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高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虽然我国阶级状况和阶级关系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但工人阶级依然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它不仅保持了原有的特点,而且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第一,当代中国工人阶级与社会大生产的联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是先进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者。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力的代表者和生产关系的代表者是相互割裂的。工人阶级虽是生产力的实际代表者,却不是现实生产关系的代表者。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工人阶级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他们也就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双重代表身份,与社会化大生产直接联系在一起。

  第二,当代中国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逐步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进入小康社会,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目标大步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为此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领域里发挥了主要作用。

  第三,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在改革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是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探索者。在改革过程中,当代中国工人阶级表现出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优良品格。他们识大体,顾大局,自强不息,顽强竞争,为国企改革和脱困目标的实现作出了无私贡献,正是由于当代中国工人阶级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积极投身改革和建设的大潮。才使生产力进一步解放,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展现出蓬勃生机。

  第四,当代中国工人阶级与时俱进,是先进性的自我完善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知识分子被确认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我国的工人阶级成为由工人,知识分子和干部三支基本队伍组成的统一体。随着现代化的加快,新生力量又不断充实进来,使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扩大,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不仅表现在量的增加,而且表现为质的提高。工人阶级队伍的科学文化素质较过去有显著提高。我国工人阶级内部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他们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与高科技企业的管理相联系,掌握着科技、经济发展的走向。

  可见,当代中国工人阶级不仅仍然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而且是中国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当然仍然是工人阶级。

  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的实现还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存在许多问题,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党对这些问题必须保持清醒认识,认真加以对待,以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

  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就是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这个方针政策不能动摇。在坚持工人阶级先进性和巩固主人翁地位上要有新理念和新思路。第一,正确处理“四种关系”。即(1)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执政地位与整个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之间的关系。(2)市场化改革与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之间的关系。(3)科技进步与产业工人的社会地位的关系。(4)原有工人阶级的地位与新生农民工群体地位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增强其内部相互之间的凝聚力,以巩固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第二,不断提高工人阶级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第三,完善和落实保护工人阶级尤其是产业工人的法律制度。切实保障职工参与企事业单位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能处处行使主人的权利,以巩固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第四,不断完善社会利益调节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要保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足额发放,各级政府要把促进再就业作为重要目标,为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提供各种服务和帮助。

  二、团结新兴社会阶层,扩大群众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兴的社会阶层:(1)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2)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3)个体户。(4)私营企业主。(5)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6)自由职业者。如何认识这些新兴的社会阶层,如何给他们正确的定性、定位,是把他们划在人民的范围,吸引和凝聚在党的周围,还是把他们当作异己力量推到党的对立面?这对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关系重大。因而,需要我们加以正确认识,并制定相应的政策。(1)社会变动带来了社会阶层的变动,这些新的社会阶层,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制度的产物,是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私营企业大力发展的产物,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物。由此决定了在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和从业的这些新的社会阶层,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阶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顺应了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属于“人民”的范围。(2)新的社会阶层在社会的不同行业,以不同方式,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成为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我国劳动就业的分流者、国有企业改革的推动者,一句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3)新的社会阶层,无论从经济实力分析,还是从人数分析,其份量都不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充分利用其人力、物力资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是扩大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物资基础之必需。可见,他们不是所谓的“资产阶级”、“买办”、“食利者”,而是人民群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就要求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经济上、组织上采取一视同仁的政策,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开展工作,加强同他们的联系。一是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引导他们用诚实劳动和工作、用合法经营实现发家致富,同时为国家为社会多做贡献;三是帮助排忧解难,为他们的创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四是制定和执行相关的政策法规,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通过这些政策措施,新的社会阶层的人们就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这样,我们党的群众基础就扩大了,党的执政基础也就更加巩固了。

  新兴的社会阶层的人员能不能入党的问题,一直是党内外群众所十分关注的。在此问题上有人认为,我们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如果允许诸如个体户、私营企业主这样的社会阶层成员入党,党就会变质,就不再是工人阶级政党,就会变成为“全民党”。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应该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这就明确指出了,吸收新兴社会阶层的优秀分子入党是必要的,是扩充群众基础的重大举措。

  第一,这是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成份和社会阶层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如前所述的六大新兴阶层,从而为党扩大群众基础提出了客观要求,因而把那些承认党的纲领、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新兴社会阶层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从而增强在全社会的影响和凝聚力,就是历史的必然。

  第二,是更好地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需要。从总体上看,新兴社会阶层的出现本身就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因而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吸收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入党,更有利于党带领各界群众共同推动伟大而艰巨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党把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就更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也更有利于党根据他们掌握的实践经验和提出的建议和意见,适当调整我们的方针政策,从而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能力,带领更广泛的人民群众为实现党的战略目标而奋斗。

  第三,是适应世界形势深刻变化和斗争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不同政治力量的不断分化组合明显加剧,苏联、东欧解体后,围绕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及其价值观念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而且这种斗争的形式和手段更加隐密,更具威胁性,苏、东一些共产党相继放弃执政。它深刻地启示着理智的人们,不能一成不变地搞党的建设,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努力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根基,必须团结最广大人民群众,这其中就当然应包括新兴的社会阶层,可以说,这些新兴社会阶层是两种意识形态争取的重点对象之一,我们应当紧密团结他们。若不然,我们就可能在这种激烈的碰撞和斗争中丧失主动权。这将随着国际形势的进一步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更显著地昭示出来。

  可见,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对新兴社会阶层要有一个正确认识,不应按照传统理念将之打入另册,而成为与党相抗衡的异己,而应从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高度来团结他们,吸收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入党,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三、依靠工人阶级与团结新兴社会阶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执政基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我们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一方面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另一方面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特别是团结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兴社会阶层,扩大群众基础,实现“两个基础”的有机的最佳结合。

  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中,“两个基础”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并行不悖的。一方面认为,政党是阶级的组织,没有阶级基础,不坚持党的阶级性,政党便无以立足,亦即没有建立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因此,马克思主义政党公开申明: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其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并要求无产阶级政党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和党情的变化,以及工人阶级内部不同的相对独立的阶层的出现,采取各种途径和措施,在工人阶级内部求同存异,协调好各个阶层的利益,保证工人阶级国家主人翁的地位不变,不断增强其内部相互之间的凝聚力,进而实现整个阶级的团结和统一,从而达到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另一方面认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人民总是在社会矛盾运动中不断开辟前进的道路。人民也总是从历来活动的实践和比较中,不断寻找、揭示和发展指导自己前进的真理。党的事业,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党的队伍,由人民群众中的优秀分子所组成;人民哺育了党,党肩负人民的希望;党从人民群众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党用先进理论武装群众,提高群众,带领群众前进。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越紧密、越广泛,党的群众基础就越坚实,党的生命力就越旺盛。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在坚持党的阶级基础的前提下,根据时代的发展,适时扩展党的群众基础,一方面,要加强党同社会各阶层的联系,把一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团结在自己周围。另一方面,要按照党的先进性的要求,积极培养和吸收各方面的优秀分子入党,不断地壮大党的队伍,这决对不会影响党的性质。

  在我们党走过的八十多年的历程中,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曲折的螺旋式上升中发展的。当我们注重了把巩固阶级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统一起来,结合很好时,革命建设事业就顺利,从胜利走向胜利;当我们不注重群众利益,违背党的根本宗旨,做出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即巩固阶级基础与扩大群众基础出现矛盾,不统一时,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到破坏,革命和建设就走上歧路。如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王明等“左”倾路线的影响下,党内出现了“共产党是穷人的党,”“只有真正无产阶级才能加入共产党”的口号,这就直接导致了不少的党支部把从非无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出身的党员,无差别的看作阶级异已分子和暗探一样看待,使得不少的在革命斗争中坚决,在工作上积极为党的路线而斗争的干部和党员,因为社会成分是从地主富农家出身,被撤销了工作,被开除了党籍,其结果危害了中国革命。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对王明的“左”倾错误进行了批判,并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他应该大量吸收先进的工人雇农入党,造成党内的工人骨干。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一切愿意为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一切在民族革命与土地革命中的英勇战士,都应该吸收入党,担负起党在各方面的工作。”这样就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从而赢得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

  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证明,党的阶级基础与党的群众基础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党的阶级基础是党所产生和依托的阶级力量,它决定着党的性质,宗旨和使命,决定着党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党的群众基础是党所代表和依靠的广泛的社会力量,是党除了自己的阶级基础之外必须拥有的力量源泉。阶级基础决定着党的阶级性,群众基础决定着党的广泛代表性,二者都是党的先进性的体现。离开阶级基础,谈不上群众基础,因为阶级基础是党的最基本的群众,是带领和影响其他群体的骨干力量;离开群众基础,也会有削弱甚至丧失阶级基础,因为工人阶级的事业与广大劳动群众的事业是休戚与共的,离开广大劳动群众,工人阶级就会陷入孤立。在新世纪,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推向前进,完成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我们党就必须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巩固阶级基础,同时也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新兴社会阶层,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以整合新的社会力量,以发展社会主义的事业。

作者介绍:谭吉华: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湖南长沙410081)/肖剑: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讲师(湖南长沙410086)


相关内容

  • 社会根本性决定力量的历史变迁
  • 作者:杨思基阮青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0年06期 [中图分类号]B03:K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01(2000)02-0082-07 实践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新唯物主义.实现哲学史上伟大革命变革的立足点,也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立足点.在实践的基 ...

  • 李昌平:农村改革,为谁的利益,朝什么方向
  • 李昌平:农村改革,为谁的利益,朝什么方向? 2016-11-08李昌平人民食物主权论坛 食物主权按 我们昨天推送了<浙江省18位乡村干部联名致全国农村干部群众的倡议>.这一倡议响应习近平主席关于"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指示,提出"强化土地集体所有权,创新 ...

  •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加快改革发展步伐
  •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不断强化执政意识,增强广大党员干部提高执政能力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深化执政理念,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完善执政方略,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谋划现代化建设:不断健全执政体制,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不断改进执政方式,大力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 ...

  • 新时期农村阶层结构变动的若干特点
  • 新时期农村阶层结构变动的若干特点[ 作 者 ]曹忠斌[作者简介]作者单位:辽阳电 视台[ 正 文 ]没有"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成 功:没有开始于农村的改革开放政策,就不会有新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稳定和社会 的进步.农业.农村.农民(即三 ...

  • 毛概第11-12章复习资料2015,重点考点
  •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1.党的十八大指出党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2.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1)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 2)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3) ...

  • 论扩大中等收入阶层与实现中国梦
  • 中国梦浓缩了小康社会和民族复兴的社会理想,为更多的社会底层人士向上流动.进入中等收入阶层创造了广阔的平台.更多的社会底层人士进入中等收入阶层行列,将极大地激发其劳动创造精神和创业精神,增强其当家作主的社会责任感,大大调动其服务公众.报效祖国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真正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 ...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
  • 1.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P118) 答案:第一,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免遭殖 民奴役的厄运.(2分) 第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3分) 第三,促进了 ...

  • 浙江农林大学历年毛概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1)
  •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共20分 每题只有1个正确选项)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性是 A实事求是 B 解放思想 C 与时俱进 D求真务实 2.20世纪中期,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有 A5个 B 10个 C 14个 D 15个 2.21世纪,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现在仅存 A 4个 B 5个 C ...

  • 从[左传]看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 民本思想在春秋时期就已经产生,本文主要依据<左传>,考察民本思想的产生基础和主要内容,以及它在中国历史进程中与其他文明相比的独特性.通过举例分析,阐释民本思想的产生基础包括中国文明的文化传统.春秋时期生产方式变革.诸侯争霸导致"与民共事"需要的加强.通过对比分析,指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