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醉花阴]教案

《醉花阴》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其“愁”情。

2. 解读词的意象,感受词的意境美,把握景与情的关系。

重难点

1. 解读词的意象,把握词的意境。

2. 理解作品中“愁”的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导入:

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了水星上面的15座环形山,用15个世界名人的名字来命名他们,其中有一个是中国古代女性,她的名字叫李清照。作为一个封建时代女性,这是一种何等的荣耀啊!那她为什么获得如此名誉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词人的世界,感受她的非凡才气。

一、知人论世:

父亲李格非,饱读诗书,精通儒家经典,进士出身,才学之士。母亲王氏,其祖父是王拱辰,宋仁宗时的科举状元,先后担任过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国家人事部部长)、三司使(财务部部长),王氏从小在诗书世家里长大。

李清照:(1084-1151?) ,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之一,留有作品集《漱玉词》。她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比当时的女孩子有着更为宽松自由的环境。

其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婉约词的正宗”,“乱世中的美神”。

丈夫:赵明诚。为人品行端正,情趣高雅,从小喜欢收集金石字画文物,其父赵挺之,与李格非是同乡人,但在政治上是变法派,与李格非刚好相对,后政治矛盾暂趋缓和,故赵明诚与李清照得以结为秦晋之好。这时李18岁,赵21岁。

命运转变:婚后不久,新旧两党又开始争斗,赵挺之打击李格非,李格非

被贬回老家。后新党内部争斗,赵挺之死于京师,赵家也遭受灾祸。

靖康事变后,北宋灭亡。北方大乱,赵家大多书册文物被焚,逃难到南方。丈夫病逝,李清照也一个人在孤独中去世。

二、写作背景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

A. 南渡前:内容:闺情(离愁) 词风:清丽明快。

前期代表作:《一剪梅》、《醉花阴》

如《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B. 南渡后: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凉、低沉

后期代表作:《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

如《武陵春》: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醉花阴》写于前期。夫妻俩婚后不久,感情甚笃。后来,赵明诚宦游在外,李清照生活孤寂,因思念远行的丈夫,在重九当日,便写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三、深入鉴赏

整首词笼罩着一种氛围,即“愁”。里面写了很多景,融入了作者的“愁”情,运用了情景交融。自由选择词中的意象分析,如何体现了“愁”?词眼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薄雾”、“浓云”,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的愁情。薄雾浓云:雾气不散,犹如心中无法消散的惆怅;浓浓的云,给人压抑之感。“永昼”,整日,点出愁的长久,时间难熬,这一切何时才是尽头!

“瑞脑销金兽”,看着瑞龙脑在金色兽形的香炉里慢慢地烧尽。既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烘托出了环境的凄寂,更写出了词人的百无聊赖的愁情。

2.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每逢佳节倍思亲,“又”说明分离已不是一两次。词人是怎么知道“半夜”凉意透过纱厨的?

因为孤寂难眠。

作者的凉意从何而来?

A 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

B 深层面:独居家中,没有家庭的温馨,内心感觉到孤独凄凉。

既是身体感受,也是内心寒冷。

重阳节对这种“凉”意,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重阳佳节,是夫妻登高求福的好日子,偏逢丈夫不归,以佳节团聚反衬独处之悲,更增添了凉意。

总结:上片写秋凉,既写季节之凉,更写内心凄凉,情景交融。这是下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下片写赏菊饮酒,并抒发感受

3.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东篱:种有菊花的田圃。语出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后泛指赏菊之处。

李清照非常欣赏陶渊明,其“易安居士”也是出自诗句《归去来兮辞》:依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把酒:端着酒杯喝酒。

暗香:幽香,指菊花香。

重九赏菊,是由来已久的文苑雅事。不过李清照没有这种兴致,到东篱把酒赏菊,完全是为了派遣离愁,尽管酒喝了,菊赏了,袖间还沾带了扑鼻的幽香,却更勾起一腔思绪:过去都是家人团聚,而今却形只影单,此等良辰美景,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为绝佳三句)

有这么一故事,李清照由于思念寄给赵明诚一首诗。赵明诚觉得这诗写得太好了,自己要“须眉不让巾帼”,便闭门写了五十首诗,其中夹着李的诗,给友人看。友人说,只有三句最佳,就是这三句。这三句有多美呢?

明确:用帘外的黄花之瘦比喻人之形体销魂,创意极美。古人喜欢用花来

形容女子的美貌,如“芙蓉如画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她却以憔悴的“黄花”自指,此为独创。

人称“李三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新来瘦,非于病酒,不是悲秋。

思考:“人比黄花瘦”的“瘦”字作用:

A 写出了菊花的形态,传达出了秋菊的神。

B 描写思妇因思念而面容清减的形象,写出了思念之深之苦。

C 以花喻人,花面相映,人如花,花如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总结:下片以“愁”为暗线,“东篱把酒”为了排遣离愁,“暗香盈袖”更触动愁绪,“莫道”提出“销魂”,正是“愁”的表现,最后落到“瘦”字,是愁的深化,与上片的“愁”相呼应。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分析下片烘云托月的手法:

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却不见一个“菊”字。

“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

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

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

“黄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

板书设计

上片:愁永昼:薄雾浓云,瑞脑销金兽——孤独寂寞

佳节重阳,半夜凉初透——思念难眠

下片:人更瘦:把酒赏菊,暗香销魂——自怜愁闷

《醉花阴》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其“愁”情。

2. 解读词的意象,感受词的意境美,把握景与情的关系。

重难点

1. 解读词的意象,把握词的意境。

2. 理解作品中“愁”的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导入:

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了水星上面的15座环形山,用15个世界名人的名字来命名他们,其中有一个是中国古代女性,她的名字叫李清照。作为一个封建时代女性,这是一种何等的荣耀啊!那她为什么获得如此名誉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词人的世界,感受她的非凡才气。

一、知人论世:

父亲李格非,饱读诗书,精通儒家经典,进士出身,才学之士。母亲王氏,其祖父是王拱辰,宋仁宗时的科举状元,先后担任过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国家人事部部长)、三司使(财务部部长),王氏从小在诗书世家里长大。

李清照:(1084-1151?) ,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之一,留有作品集《漱玉词》。她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比当时的女孩子有着更为宽松自由的环境。

其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婉约词的正宗”,“乱世中的美神”。

丈夫:赵明诚。为人品行端正,情趣高雅,从小喜欢收集金石字画文物,其父赵挺之,与李格非是同乡人,但在政治上是变法派,与李格非刚好相对,后政治矛盾暂趋缓和,故赵明诚与李清照得以结为秦晋之好。这时李18岁,赵21岁。

命运转变:婚后不久,新旧两党又开始争斗,赵挺之打击李格非,李格非

被贬回老家。后新党内部争斗,赵挺之死于京师,赵家也遭受灾祸。

靖康事变后,北宋灭亡。北方大乱,赵家大多书册文物被焚,逃难到南方。丈夫病逝,李清照也一个人在孤独中去世。

二、写作背景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

A. 南渡前:内容:闺情(离愁) 词风:清丽明快。

前期代表作:《一剪梅》、《醉花阴》

如《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B. 南渡后: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凉、低沉

后期代表作:《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

如《武陵春》: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醉花阴》写于前期。夫妻俩婚后不久,感情甚笃。后来,赵明诚宦游在外,李清照生活孤寂,因思念远行的丈夫,在重九当日,便写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三、深入鉴赏

整首词笼罩着一种氛围,即“愁”。里面写了很多景,融入了作者的“愁”情,运用了情景交融。自由选择词中的意象分析,如何体现了“愁”?词眼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薄雾”、“浓云”,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的愁情。薄雾浓云:雾气不散,犹如心中无法消散的惆怅;浓浓的云,给人压抑之感。“永昼”,整日,点出愁的长久,时间难熬,这一切何时才是尽头!

“瑞脑销金兽”,看着瑞龙脑在金色兽形的香炉里慢慢地烧尽。既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烘托出了环境的凄寂,更写出了词人的百无聊赖的愁情。

2.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每逢佳节倍思亲,“又”说明分离已不是一两次。词人是怎么知道“半夜”凉意透过纱厨的?

因为孤寂难眠。

作者的凉意从何而来?

A 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

B 深层面:独居家中,没有家庭的温馨,内心感觉到孤独凄凉。

既是身体感受,也是内心寒冷。

重阳节对这种“凉”意,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重阳佳节,是夫妻登高求福的好日子,偏逢丈夫不归,以佳节团聚反衬独处之悲,更增添了凉意。

总结:上片写秋凉,既写季节之凉,更写内心凄凉,情景交融。这是下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下片写赏菊饮酒,并抒发感受

3.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东篱:种有菊花的田圃。语出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后泛指赏菊之处。

李清照非常欣赏陶渊明,其“易安居士”也是出自诗句《归去来兮辞》:依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把酒:端着酒杯喝酒。

暗香:幽香,指菊花香。

重九赏菊,是由来已久的文苑雅事。不过李清照没有这种兴致,到东篱把酒赏菊,完全是为了派遣离愁,尽管酒喝了,菊赏了,袖间还沾带了扑鼻的幽香,却更勾起一腔思绪:过去都是家人团聚,而今却形只影单,此等良辰美景,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为绝佳三句)

有这么一故事,李清照由于思念寄给赵明诚一首诗。赵明诚觉得这诗写得太好了,自己要“须眉不让巾帼”,便闭门写了五十首诗,其中夹着李的诗,给友人看。友人说,只有三句最佳,就是这三句。这三句有多美呢?

明确:用帘外的黄花之瘦比喻人之形体销魂,创意极美。古人喜欢用花来

形容女子的美貌,如“芙蓉如画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她却以憔悴的“黄花”自指,此为独创。

人称“李三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新来瘦,非于病酒,不是悲秋。

思考:“人比黄花瘦”的“瘦”字作用:

A 写出了菊花的形态,传达出了秋菊的神。

B 描写思妇因思念而面容清减的形象,写出了思念之深之苦。

C 以花喻人,花面相映,人如花,花如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总结:下片以“愁”为暗线,“东篱把酒”为了排遣离愁,“暗香盈袖”更触动愁绪,“莫道”提出“销魂”,正是“愁”的表现,最后落到“瘦”字,是愁的深化,与上片的“愁”相呼应。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分析下片烘云托月的手法:

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却不见一个“菊”字。

“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

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

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

“黄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

板书设计

上片:愁永昼:薄雾浓云,瑞脑销金兽——孤独寂寞

佳节重阳,半夜凉初透——思念难眠

下片:人更瘦:把酒赏菊,暗香销魂——自怜愁闷


相关内容

  • 小学语文冀教版 三年级上册21诗二首[1夏日绝句]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 小学语文冀教版 三年级上册21诗二首<1夏日绝句>优质 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学习李清照崇高伟大的爱国精神,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2.在古诗教学中将复杂的历史背景运用多媒体加以介绍, 使学生入情入境, 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 3.鼓励学生查资料 ...

  • 李清照一剪梅修改教案
  • <一剪梅>教案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体现了被称为"易安体"的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即清丽典雅,温婉细腻.鉴赏这首词应该让学生用情感去参与.用心灵去体会,力争能够切实把握住作者内心那种缠绵悱恻的情 ...

  •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
  •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案 专业: 课 题 任课教师: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 时 课程名称: 数 20 分钟 教学目的及 1. 知识与能力:学习鉴赏李清照婉约派词作的风格 要求 领略李清照"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背诵,体味词的声律之美,品味李 ...

  • [如梦令]教案
  •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一.[学习目的] 1.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的主题思想 2.有感情地吟诵词. 3.初步了解词的特点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二.学习内容 ...

  • 宋词四首教案
  • <宋词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四首宋词. 2.初步了解词的体裁特点. 3.理解四首词所表达的内涵. 4.了解作者的朝代.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背诵四首宋词 教学难点:理解四首词所表达的内涵. 教学方法:探究.指导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字音.字形 骤 海棠 麾下炙 的 ...

  •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优质课教案
  • 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本科学习,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 2.认识北宋杰出史学家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3.认识宋词和元曲,掌握杰出代表 4.认识宋元时期的绘画和书法,掌握杰出代表 5.学会感受美.欣赏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和创造力 [教学方法] ...

  • 醉花阴实用教案
  • <醉花阴>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2.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体会词中意象,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过程与方法:3.通过诵读感悟诗词,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 情感态度价值观:4.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 ...

  • 声声慢教案修改
  • <声声慢>教案 教学目标: 1. 掌握鉴赏诗词的一些基本方法,如知人论世,披文入情,意象分析等. 2. 能调动已有的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体验感悟词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文学素养. 3. 感受词别是一家,引发学生对李清照诗词进行深入探究的兴趣,继而推动"专题目标3&qu ...

  • 八年级语文教案[如梦令][声声慢]比较阅读
  •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拓展阅读课 课 题: 课 型: 课 时: 1 上课日期: 2013 教 师: 单 位: <如梦令><声声慢> 拓展阅读课 课时 年12月31日 张会 枣庄市第三十九中学 "情愁"酒花雨 识得"清照"心 --<如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