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用地空间扩展研究综述

我国城市用地扩展研究综述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扩展问题的日益凸显,我国城市用地扩展研究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城市用地扩展的动力机制、扩展模式、扩展特征,研究技术以及扩展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归纳。通过研究发现,我国的城市用地扩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区域性及等级性,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区域的不同等级的城市表现出不同的扩展态势,其相应的扩张机理也不同。因此,关于我国城市扩展的后续研究应加强现阶段及长时间尺度研究,选取更具普适性案例,采用更加全面数据和综合的方法,对我国城市扩展进行更加全面与科学的研究。

关键词: 我国 城市用地扩展 动力机制 模式

城市用地扩展是城市在发展内外动力作用下的一种空间推进, 是城市化的基本特征之

一。伴随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我国城市数量迅速增加, 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城市用地扩展过快, 用地浪费严重, 并侵占了大量耕地, 这对“人多地少”矛盾本已十分尖锐的我国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本文的目的在于梳理关于城市用地扩展的研究,对我国城市用地扩张的动力机制、模式、特征等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回顾和总结,提出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研究需求和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城市扩展的后续研究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1 城市空间扩展动力机制

由于城市的位置,规模,地形、等级等其他条件的不同,促进其扩展的动力机制也各有特点,但是,仍然存在着某些相同的机制,促进其发展。

1.1 城市总体的综合性研究

在城市总体的综合研究中,W. H. Form 把影响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动力分为: 一是市场驱动力, 二是权力行为力,2种力量共同作用于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与模式, 市场驱动力通过行为力作用于城市空间, 前者主要揭示变化的宏观过程, 后者重在揭示变化的微观过程[1-2].Stern 等则把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驱动力分为: 人口变化, 贫富状况, 技术变化,

[3]经济增长, 政治和经济结构, 以及观念和价值等几类。刘盛和等通过系统地评析国外不同

学术派系关于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动力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结出自然机制、市场机制、社会价值机制和政治权力机制。袁丽丽在对城市化进程中促进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主体、驱动力以及城市用地结构演变的驱动机制进行了研究, 认为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制度变革、产业变迁、城市居民活动等是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演变的直接动力。此外, 还有自然环境条件、政策制度因素、交通发展牵引产业聚集与结构调整等。通过对他们的研究总结发现,政治因素在城市用地扩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尤其是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城市用地的空间扩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策和制度的影响。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土地市场发育、地方财政分权,以及全球化等都通过地方政府行为对我国城市扩张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5][4]

1.2 典型范围的区域性研究

区域城市的驱动力研究方法与内容因地域特点有较大差异。SETO 等通过构建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模型, 发现该地区城市用地规模扩张主要是由于外商最近投资的增加和农业土地生产率与城市土地生产率之比的递减。唐礼智等使用面板数据模型, 将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行比较研究, 发现城市非农业人口、绿化盖面积、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支出四个因素, 对两大地区城市用地扩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以上研究表明, 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是城市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力, 同时由于地域各具特点, 影响因素也各不相同。 [7][6]

1.3 单个城市的实体性研究

在对单个城市的驱动力研究时,学者大都以大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城市为研究对象。下表是对我国几个大城市扩展驱动力的总结。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是各大城市扩展的主要驱动力。

总的来看,无论是从城市总体,区域,还是单个城市,政策与经济因素,是城市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力。 [8]

2 城市空间扩展模式

通过对不同城市的扩展模式进行总结,发现主要是以下4种模式。

2. 1 密度蔓延模式

根据城市扩张中建筑密度分为低密度、中密度与高密度, 用以定量分析城市土地扩张过程蔓延态势, 以及不同建筑密度的面积变化、土地分布特征和城市的蔓延程度, 提出了低密度蔓延模式。匡文慧对1932年以来北京主城区土地利用空间扩展进行分析发现,北京城市呈现单中心低密度蔓延,1982年前, 城市扩张形态以相对较高的建筑密度紧凑扩张模式为主,1982年以来, 呈现严重的低密度蔓延态势, 特别是2000-2007年城市在5-6环之间" 摊大饼" 式与" 遍地开花" 式低密度蔓延问题更为突出。北京城市空间扩张是重大事件与人口、社会经济等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而且重大事件驱动对于长时间序列城市空间扩张作用更为突出。

[9]

2. 2 连续与非连续扩张模式

该模式主要分为单一的外部土地扩展、单一的内部填充以及外部土地扩展与内部填充相结合3种。外部土地扩展主要是依附城市中心体以斑块状、圈层状、组团状、轴线状呈渐进式或破碎式的扩展。应尽量避免城市“摊大饼”式低密度蔓延式扩张以及破碎的斑块状扩张。周国华对长沙城市土地扩展分析发现,从1949年到2004年, 长沙市城市土地扩张速度和强度逐步上升, 整体上呈现出非理性向理性发展的趋势, 扩张形态也经历了一个由单一的外部空间扩展向外部空间扩展与内部填充相结合转变, 由以圈层状、轴线状为主的连续扩展形态向以斑块状与组团状为主的非连续扩展形态转变的过程[10].

2. 3 城市发展阶梯扩张模式

城市土地扩展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扩展方式, 经历了单核同心扩展模式、轴向带状扩展模式、多极核生长扩展模式、大城市圈扩展模式等不同阶段[11]。李雪飞等对南京市研究发现,南京城市规模扩展表现为3 个阶段: 1949—1976 年为第一阶段, 城市扩展表现为低强度的准圈层式外延; 1976—1988 年为第二阶段, 城市扩展强度有所提高, 圈层外延与跳跃式发展并存; 第3 阶段为1988—2003 年, 跳跃式发展和连接式发展表现突出; 同时城市扩展呈现沿轴线扩展的特征, 扩展轴沿长江向东北—西南方向延伸, 城市重心向北部振荡后向东南方向转移[12]。

2. 4 地貌制约扩张模式

按照地域特点, 在地貌约束下, 土地扩张的主要沿着山谷、河川进行发展。 董廷旭对近30 年来绵阳市城市用地扩展模式进行研究发现,绵阳城区在1980~2009 年近30 年间, 因地形限制, 城市用地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正西、正北、东南进行扩展[13]。

3 城市用地扩展特征

我国城市扩张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一定的特殊规律:① 我国城市扩张在时间上呈现出一个递进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才真正开始新时代的城市建设,伴随大量农村居民涌入城市,城市用地面积大幅度扩张;经过1987年和1992 年两次政策调整,我国的土地政策发生较大变化,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速度;2000 年以后,随着中国加入 WTO 和城市开发程度的提高,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用地扩张也进一步加速。②我国城市扩张在空间上呈现一个沿海向内陆递减,大城市向小城市蔓延的趋势。东部沿海地区城市扩张规模和速度均高于内陆地区;大城市地区城市扩张规模高于小城镇;城市集群地区城市扩张规模高于非集群地区[14]。

4 城市用地扩展研究技术

学者们较多采用遥感监测、GIS 空间分析、景观指数测算、分形理论、元胞自动机模型(CA)、SLEUTH 模型等方法,对城市扩张的规模、空间、景观特征进行分析与模拟,除此之外,还有使用城市晚间夜光灯数据的。这些都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但是由于各种方法都具有自身局限性,所以在分析结论上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应将多方法的综合集成研究,作为未来的重点来展开。

5 城市土地扩张影响

一方面, 城市的扩张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 完善了城市功能, 推动了城市产业化水平, 提高了国民生产总值, 为中国城市不断与国际城市接轨提供了可靠的前提条件。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 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 非农业人口比率不断提高, 人们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城市重心的转移会使得城市均衡稳定的发展, 政策的实施会扩大城市的基础投资建设。

另一方面, 城市急剧扩张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城市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大, 必须有一定的耕地、草地转为城市用地, 耕地数量的急剧减少, 使得中国这个人口大国必须面对粮食问题。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会给交通造成拥挤, 人们的工作生活环境不断遭到恶化。房地产业迅速发展, 大量农用地囤积闲置, 造成资源的浪费。

6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通过研究发现,我国的城市用地扩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区域性及等级性,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区域的不同等级的城市表现出不同的扩展态势,其相应的扩张机理也不同。因此,关于我国城市扩展的后续研究应加强现阶段及长时间尺度研究,选取更具普适性案例,采用更加全面数据和综合的方法,对我国城市扩展进行更加全面与科学的研究。

6.1 研究对象以大城市为主, 且多为东部城市。

研究的城市具有针对性, 所研究的城市大都是大城市, 缺乏普遍性, 对中小城市的扩张缺乏研究; 对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研究较少, 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对城市的扩张影响较大, 虽然中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欠缺, 但对其城市扩张的研究同等重要。

6.2 研究城市空间扩展特征、驱动力方面研究的较多, 对于城市空间扩展过程及机理研究少。

采用RS 、G IS 技术, 通过构建城市扩展CA 模型、SLEUTH 模型, 研究城市扩张特征与驱动力, 认为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是城市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 同时由于地域各具特点、发展态势各具特性, 影响因素各不相同、发展特征各不相同。而对城市空间扩展的过程研究较少。

6.3近期研究和长时间尺度研究仍需补充完善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城市发展和城市用地扩张又有了新的特征和规律,但是由于大部分学者过分注重研究内容的创新性,而忽略对老问题的跟踪与创新研究,导致已有研究对新世纪、尤其是近10年来中国城市扩张的研究较少,总体上研究时效性较差,不能准确及时反映中国城市扩张的新动态。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应加强数据更新及历史资料搜集,加强对现阶段及长时间尺度中国城市扩张研究。

参考文献

[1] FORM W H. The Place of Social Structure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Land Use[ J] . Social Forces, 1954, 32: 317- 323.

[2] 洪世键, 张京祥.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背景下中国城市空间扩展: 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 城市规划学刊, 2009( 3) : 89- 94.

[3] STERN P C, YOUNG O R, DRUCKMAN D.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Understanding

th e Human D mi ens ions [M ]. National Resear,1992.

[4] 刘盛和. 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空间模式与动力机制[ J]. 地理科学进展, 2002, 21( 1) : 43- 50.

[5] 袁丽丽.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5, 21( 3): 51- 55

[6] SETO K C, KAUFIHANN R K. Modeling the driver of urban land use chang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China: integrating remote sensing with socioeconomic data [J] . Isnd Economics, 2003( 1): 106- 121.

[7] 唐礼智. 我国城市用地扩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6): 90- 96.

[8]刘志玲, 李江风 ,张丽琴. 国内城市空间扩展研究综述[ 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7 ,23 (11): 1018-1020.

[9]匡文慧, 邵全琴, 刘纪远, 孙朝阳.1932年以来北京主城区土地利用空间扩张特征与机制分析[ 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09,111(14): 428-435.

[10] 周国华, 贺艳华. 长沙城市土地扩张特征及影响因素[ J]. 地理学报, 2006, 61(11): 1171-1180.

[11]徐东云,张雷,兰荣娟. 城市空间扩展理论综述[ J]. 生产力研究 , 2009 ,6: 168-170.

[12]李飞雪, 李满春, 刘永学, 梁健等. 建国以来南京城市扩展研究[ J]. 自然资源学报,2007,22(4): 524-535.

[13]董廷旭, 秦其明, 王建华. 近30 年来绵阳市城市用地扩展模式研究[ J]. 地理研究, 2011,130(14): 667-675.

[14]高金龙, 陈江龙, 苏曦. 中国城市扩张态势与驱动机理研究学派综述[ 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32(5): 743-754.

我国城市用地扩展研究综述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扩展问题的日益凸显,我国城市用地扩展研究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城市用地扩展的动力机制、扩展模式、扩展特征,研究技术以及扩展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归纳。通过研究发现,我国的城市用地扩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区域性及等级性,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区域的不同等级的城市表现出不同的扩展态势,其相应的扩张机理也不同。因此,关于我国城市扩展的后续研究应加强现阶段及长时间尺度研究,选取更具普适性案例,采用更加全面数据和综合的方法,对我国城市扩展进行更加全面与科学的研究。

关键词: 我国 城市用地扩展 动力机制 模式

城市用地扩展是城市在发展内外动力作用下的一种空间推进, 是城市化的基本特征之

一。伴随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我国城市数量迅速增加, 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城市用地扩展过快, 用地浪费严重, 并侵占了大量耕地, 这对“人多地少”矛盾本已十分尖锐的我国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本文的目的在于梳理关于城市用地扩展的研究,对我国城市用地扩张的动力机制、模式、特征等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回顾和总结,提出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研究需求和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城市扩展的后续研究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1 城市空间扩展动力机制

由于城市的位置,规模,地形、等级等其他条件的不同,促进其扩展的动力机制也各有特点,但是,仍然存在着某些相同的机制,促进其发展。

1.1 城市总体的综合性研究

在城市总体的综合研究中,W. H. Form 把影响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动力分为: 一是市场驱动力, 二是权力行为力,2种力量共同作用于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与模式, 市场驱动力通过行为力作用于城市空间, 前者主要揭示变化的宏观过程, 后者重在揭示变化的微观过程[1-2].Stern 等则把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驱动力分为: 人口变化, 贫富状况, 技术变化,

[3]经济增长, 政治和经济结构, 以及观念和价值等几类。刘盛和等通过系统地评析国外不同

学术派系关于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动力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结出自然机制、市场机制、社会价值机制和政治权力机制。袁丽丽在对城市化进程中促进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主体、驱动力以及城市用地结构演变的驱动机制进行了研究, 认为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制度变革、产业变迁、城市居民活动等是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演变的直接动力。此外, 还有自然环境条件、政策制度因素、交通发展牵引产业聚集与结构调整等。通过对他们的研究总结发现,政治因素在城市用地扩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尤其是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城市用地的空间扩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策和制度的影响。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土地市场发育、地方财政分权,以及全球化等都通过地方政府行为对我国城市扩张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5][4]

1.2 典型范围的区域性研究

区域城市的驱动力研究方法与内容因地域特点有较大差异。SETO 等通过构建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模型, 发现该地区城市用地规模扩张主要是由于外商最近投资的增加和农业土地生产率与城市土地生产率之比的递减。唐礼智等使用面板数据模型, 将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行比较研究, 发现城市非农业人口、绿化盖面积、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支出四个因素, 对两大地区城市用地扩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以上研究表明, 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是城市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力, 同时由于地域各具特点, 影响因素也各不相同。 [7][6]

1.3 单个城市的实体性研究

在对单个城市的驱动力研究时,学者大都以大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城市为研究对象。下表是对我国几个大城市扩展驱动力的总结。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是各大城市扩展的主要驱动力。

总的来看,无论是从城市总体,区域,还是单个城市,政策与经济因素,是城市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力。 [8]

2 城市空间扩展模式

通过对不同城市的扩展模式进行总结,发现主要是以下4种模式。

2. 1 密度蔓延模式

根据城市扩张中建筑密度分为低密度、中密度与高密度, 用以定量分析城市土地扩张过程蔓延态势, 以及不同建筑密度的面积变化、土地分布特征和城市的蔓延程度, 提出了低密度蔓延模式。匡文慧对1932年以来北京主城区土地利用空间扩展进行分析发现,北京城市呈现单中心低密度蔓延,1982年前, 城市扩张形态以相对较高的建筑密度紧凑扩张模式为主,1982年以来, 呈现严重的低密度蔓延态势, 特别是2000-2007年城市在5-6环之间" 摊大饼" 式与" 遍地开花" 式低密度蔓延问题更为突出。北京城市空间扩张是重大事件与人口、社会经济等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而且重大事件驱动对于长时间序列城市空间扩张作用更为突出。

[9]

2. 2 连续与非连续扩张模式

该模式主要分为单一的外部土地扩展、单一的内部填充以及外部土地扩展与内部填充相结合3种。外部土地扩展主要是依附城市中心体以斑块状、圈层状、组团状、轴线状呈渐进式或破碎式的扩展。应尽量避免城市“摊大饼”式低密度蔓延式扩张以及破碎的斑块状扩张。周国华对长沙城市土地扩展分析发现,从1949年到2004年, 长沙市城市土地扩张速度和强度逐步上升, 整体上呈现出非理性向理性发展的趋势, 扩张形态也经历了一个由单一的外部空间扩展向外部空间扩展与内部填充相结合转变, 由以圈层状、轴线状为主的连续扩展形态向以斑块状与组团状为主的非连续扩展形态转变的过程[10].

2. 3 城市发展阶梯扩张模式

城市土地扩展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扩展方式, 经历了单核同心扩展模式、轴向带状扩展模式、多极核生长扩展模式、大城市圈扩展模式等不同阶段[11]。李雪飞等对南京市研究发现,南京城市规模扩展表现为3 个阶段: 1949—1976 年为第一阶段, 城市扩展表现为低强度的准圈层式外延; 1976—1988 年为第二阶段, 城市扩展强度有所提高, 圈层外延与跳跃式发展并存; 第3 阶段为1988—2003 年, 跳跃式发展和连接式发展表现突出; 同时城市扩展呈现沿轴线扩展的特征, 扩展轴沿长江向东北—西南方向延伸, 城市重心向北部振荡后向东南方向转移[12]。

2. 4 地貌制约扩张模式

按照地域特点, 在地貌约束下, 土地扩张的主要沿着山谷、河川进行发展。 董廷旭对近30 年来绵阳市城市用地扩展模式进行研究发现,绵阳城区在1980~2009 年近30 年间, 因地形限制, 城市用地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正西、正北、东南进行扩展[13]。

3 城市用地扩展特征

我国城市扩张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一定的特殊规律:① 我国城市扩张在时间上呈现出一个递进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才真正开始新时代的城市建设,伴随大量农村居民涌入城市,城市用地面积大幅度扩张;经过1987年和1992 年两次政策调整,我国的土地政策发生较大变化,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速度;2000 年以后,随着中国加入 WTO 和城市开发程度的提高,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用地扩张也进一步加速。②我国城市扩张在空间上呈现一个沿海向内陆递减,大城市向小城市蔓延的趋势。东部沿海地区城市扩张规模和速度均高于内陆地区;大城市地区城市扩张规模高于小城镇;城市集群地区城市扩张规模高于非集群地区[14]。

4 城市用地扩展研究技术

学者们较多采用遥感监测、GIS 空间分析、景观指数测算、分形理论、元胞自动机模型(CA)、SLEUTH 模型等方法,对城市扩张的规模、空间、景观特征进行分析与模拟,除此之外,还有使用城市晚间夜光灯数据的。这些都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但是由于各种方法都具有自身局限性,所以在分析结论上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应将多方法的综合集成研究,作为未来的重点来展开。

5 城市土地扩张影响

一方面, 城市的扩张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 完善了城市功能, 推动了城市产业化水平, 提高了国民生产总值, 为中国城市不断与国际城市接轨提供了可靠的前提条件。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 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 非农业人口比率不断提高, 人们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城市重心的转移会使得城市均衡稳定的发展, 政策的实施会扩大城市的基础投资建设。

另一方面, 城市急剧扩张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城市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大, 必须有一定的耕地、草地转为城市用地, 耕地数量的急剧减少, 使得中国这个人口大国必须面对粮食问题。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会给交通造成拥挤, 人们的工作生活环境不断遭到恶化。房地产业迅速发展, 大量农用地囤积闲置, 造成资源的浪费。

6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通过研究发现,我国的城市用地扩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区域性及等级性,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区域的不同等级的城市表现出不同的扩展态势,其相应的扩张机理也不同。因此,关于我国城市扩展的后续研究应加强现阶段及长时间尺度研究,选取更具普适性案例,采用更加全面数据和综合的方法,对我国城市扩展进行更加全面与科学的研究。

6.1 研究对象以大城市为主, 且多为东部城市。

研究的城市具有针对性, 所研究的城市大都是大城市, 缺乏普遍性, 对中小城市的扩张缺乏研究; 对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研究较少, 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对城市的扩张影响较大, 虽然中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欠缺, 但对其城市扩张的研究同等重要。

6.2 研究城市空间扩展特征、驱动力方面研究的较多, 对于城市空间扩展过程及机理研究少。

采用RS 、G IS 技术, 通过构建城市扩展CA 模型、SLEUTH 模型, 研究城市扩张特征与驱动力, 认为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是城市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 同时由于地域各具特点、发展态势各具特性, 影响因素各不相同、发展特征各不相同。而对城市空间扩展的过程研究较少。

6.3近期研究和长时间尺度研究仍需补充完善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城市发展和城市用地扩张又有了新的特征和规律,但是由于大部分学者过分注重研究内容的创新性,而忽略对老问题的跟踪与创新研究,导致已有研究对新世纪、尤其是近10年来中国城市扩张的研究较少,总体上研究时效性较差,不能准确及时反映中国城市扩张的新动态。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应加强数据更新及历史资料搜集,加强对现阶段及长时间尺度中国城市扩张研究。

参考文献

[1] FORM W H. The Place of Social Structure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Land Use[ J] . Social Forces, 1954, 32: 317- 323.

[2] 洪世键, 张京祥.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背景下中国城市空间扩展: 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 城市规划学刊, 2009( 3) : 89- 94.

[3] STERN P C, YOUNG O R, DRUCKMAN D.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Understanding

th e Human D mi ens ions [M ]. National Resear,1992.

[4] 刘盛和. 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空间模式与动力机制[ J]. 地理科学进展, 2002, 21( 1) : 43- 50.

[5] 袁丽丽.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5, 21( 3): 51- 55

[6] SETO K C, KAUFIHANN R K. Modeling the driver of urban land use chang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China: integrating remote sensing with socioeconomic data [J] . Isnd Economics, 2003( 1): 106- 121.

[7] 唐礼智. 我国城市用地扩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6): 90- 96.

[8]刘志玲, 李江风 ,张丽琴. 国内城市空间扩展研究综述[ 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7 ,23 (11): 1018-1020.

[9]匡文慧, 邵全琴, 刘纪远, 孙朝阳.1932年以来北京主城区土地利用空间扩张特征与机制分析[ 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09,111(14): 428-435.

[10] 周国华, 贺艳华. 长沙城市土地扩张特征及影响因素[ J]. 地理学报, 2006, 61(11): 1171-1180.

[11]徐东云,张雷,兰荣娟. 城市空间扩展理论综述[ J]. 生产力研究 , 2009 ,6: 168-170.

[12]李飞雪, 李满春, 刘永学, 梁健等. 建国以来南京城市扩展研究[ J]. 自然资源学报,2007,22(4): 524-535.

[13]董廷旭, 秦其明, 王建华. 近30 年来绵阳市城市用地扩展模式研究[ J]. 地理研究, 2011,130(14): 667-675.

[14]高金龙, 陈江龙, 苏曦. 中国城市扩张态势与驱动机理研究学派综述[ 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32(5): 743-754.


相关内容

  • 我国城市边缘区发展阶段划分研究
  • 江西农业学报2012,24(2):194-198 ActaAgriculturaeJiangxi 我国城市边缘区发展阶段划分研究 . 夏瑾瑶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城市边缘区是城市研究中的热点之一.该文在阐述了阶段划分方法论的意叉及其对边缘区研究的必要性的基础上 ...

  • 生态位.城市生态场势等城市生态学概念研究综述
  • 生态位.城市生态场势等城市生态学概念研究综述 朱润钰 (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 如今,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下,城市生态学在城市发展与规划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20世纪不断发展的生态位概念,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城市问题研究与发展决策中.对生态位.城市生态场 ...

  • 中外城市增长边界研究进展_王颖
  • 文章编号:1673-9493(2014)04-0001-11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中外城市增长边界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f Urban Growth Boundary at Home and Abroad 王颖 顾朝林 李晓江 Wang Ying, Gu ...

  •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研究综述_陆小成
  • VIEWPOINTS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研究综述 ◎ 陆小成 李宝洋 摘 要:从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概念阐释.国际经验.问题研究以及对策选择方面进行研究综述,发现相关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从生态文明建设.节能减排.改善城市环境等视角对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加强这些方面的研究有利于为我国 ...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概述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概述 学号:10570223 姓名:王红焕 班级:10土地2班 关键词:城市土地 集约利用 评价 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增加,各行各业对土地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土地资源供给是有限的,珍惜,合理利用土地是解决未来土地稀缺的唯一途径.国内外学者已经对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进行 ...

  • 主题五:聚落地理学
  • 聚落地理学 帅婷婷 (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 西宁 810008) 学号:[1**********] 摘要:聚落地理学是研究聚落形成.发展和分布规律的学科,着重研究人口分布的具体形式-聚落.聚落地理分为乡村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两大部分.从城市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当前研究热点问题:城市化.城市 ...

  • 中国城市人口与城市建设用地的时空变化
  • 中国城市人口与城市建设用地的时空变化 SP芦汀IO.TEMPORALCHANGEOFURBANPOPULATIONANDURBANCONSTRUCTION^z 1819/cpr20140505a 972-),男.博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07116 0): 吉林省科技厅资助 项目(20 1 ...

  • 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变与治理
  • 总第232期 [文章编号]1002-2031(2014)11-0079-07 城市问题2014年第11期 [DOI]10.13239/j.bjsshkxy.cswt.141114 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变与治理 庞娟段艳平 [摘要]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城市治理强调空间的经济效益,忽视城市社会空间的多元 ...

  •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空间扩展研究
  • 第30卷第5期2010年10月 SCIENTIAGEOGRAPHICASINICA 地理科学 Vol.30No.5Oct.,2010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空间扩展研究 王 1,21磊,段学军 (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摘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