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读书观
余三定
一、关于快乐读书的界定
传统的读书观其实还是有快乐的,只是这快乐不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有一个很好听的词叫做“刻苦读书”。把“苦”“刻”掉去读书,从而得到快乐。中国传统读书观中还有另外三句很有名的话,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本本身真有这些东西吗?没有!古代科举考试使读书很苦很苦,苦不堪言。但是一般人读出来之后,他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三个东西:“黄金屋”(那现在可能是别墅了);“千钟粟”,那就是吃的东西;还有“颜如玉”。综合起来看就是,读书过程很苦,但目的很快乐。所以虽然读书过程苦,虽然是“头悬梁”,“锥刺股”,但还是要读。为什么呢?因为最后你们能得到“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那三个东西。这就是中国传统的读书观。我认为这也是一种快乐读书,这个快乐是什么快乐呢?我们给他一个名词叫做“目的的快乐”。就像我前面讲的,中国的读书观就是目的的快乐读书观,经历各种苦读最后得到的目的很快乐,最后的目的是“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这肯定高兴啦!这个快乐也是读书的快乐,也是快乐的读书,但它不是“过程”的快乐。
我认为主要不是目的的快乐,而是过程的快乐。我看过两个漫画,我觉得很好地描绘了读书过程的快乐。一幅漫画是两张图片组成的,第一张图片是父母亲两个都在吃饭,小孩子在房子外面,趴在地上看书。父母亲喊小孩吃饭,小孩不予理睬。第二张图片是小孩母亲要他父亲去喊他,父亲把小孩喊来吃饭了,可是这个父亲自己却趴到地上看书去了。我想这个对于读书过程的描绘已经很到家了,已经很典型地展示了读书过程的快乐、书籍的无限吸引力和魅力。另一幅漫画是单幅漫画,就是一个人在洗脚,一边洗脚一边看书,但他是怎么洗的呢,他把椅子的前面两个脚放在了洗脚盆里,自己的一双脚却放在地上。这是完全沉浸在书中去了。我认为这两幅漫画很好地描述了读书过程的快乐,那么有吸引力,那么能够把你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上面去,这就是读书过程的快乐。
读书快乐、快乐读书的内涵概括地说,包括“过程的快乐”与“目的的快乐”两种界定。我们应该特别追求的是过程的快乐。当然,读书好了,成绩好了,有学问了,通过工作收入增加了,为家庭做了贡献,同时也为社会做了贡献,这个目的也是快乐的,也很好。所以我们要努力做到过程的快乐与目的的快乐相统一,但我个人更看重读书过程的快乐。这是对于快乐读书、读书快乐的一个界定。
二、快乐读书的具体表现
狭义的读书就是阅读文章和书籍,就是看书。广义的读书呢?我认为不只是阅读,应该还包括藏书,藏书中间当然包括买书、赠书。当然,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著书,就是写作。读书
人不可能说只读,应该还包括购买、写,这才够得上是个完整意义上的读书人。我讲的读书,广义上应该包括读书、藏书、著书,藏书里还包括购书和赠书。我们要通过这样三个途径来实现快乐读书。
1. 读书的快乐
现在的青少年可能电子文本读得多,而纸质书读得少。《云梦学刊》在2008年第3期发表了一篇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博士生刘伟的文章,题目很有诗意,《从“纸间灵韵”到“屏中风景”》。该文的基本意思是讲现在信息发达了,网络发达了,我们很多时候是一天到晚就在网上看材料。他认为这个“屏中风景”固然很美,但“纸间灵韵”是“屏中风景”不可替代的。我把这篇文章的相关段落念一下,看你们能不能产生共鸣。
身处e 时代的人文学者,在史料搜集上,除借助工具书外,又多了一个选择,那就是电子数据库。台湾学者黄一农在其著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中,引用文献1099种,正是得益于数据库的方便快捷。许多人以为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变革,似乎学术研究从此可以省去翻阅工具书的辛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盲目的乐观。因为,数据库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就会出现一个学术研究的黄金时代,作为辅助学术研究的工具,它和工具书一样,各有短长。当代人文学者大可不必“喜新厌旧”,追赶时代步伐。
工具书和数据库与我们的身心构成的关系也不相同。在翻阅工具书的过程中,读者的身心始终处于一种高度参与的状态,每翻阅一页,不仅有纸香扑面,更有知识的应接不暇,它始终与我们的身心相呼应。与此同时,它还会带给我们许多不期然的相遇。本是查阅甲事,乙事却闯进视野,恰如采菊东篱,南山忽见。如若此一“南山”恰中读者灵关,许多疑难阻塞的地方,便可能豁然通透,文思如涌。……数据库则难有这种使人开蒙顿悟的可能,因为它深藏屏幕之内,须有关键词做舟楫,方有抵达的可能。
刘伟还说:“和工具书比起来,数据库终是为用不为体的,它缺少一种‘逸趣’,冷冰冰、硬梆梆,只能做工具,无助于性灵的养成。”所以,我希望同学们在阅读电子文本的同时,继续阅读纸质文本。这是我讲的快乐读书的第一个表现。
2. 藏书的快乐
藏书实际上包括四个部分:购书、淘书、赠书、藏书。
其一,购书的快乐。
我们逛书店的时候,一面看书、品书,一面小声地聊着,离店的时候买好各自喜欢的书离去,真是其乐无穷。后来因为另外的原因,我们不能去逛那个书店了,我们的生活就似乎少了很大的乐趣。
其二,淘书的快乐。
淘书就是到旧书市场去选书。那些书一般是收破烂的人收进来的,但是这中间也有一些好书。 其三,赠书的快乐。
赠书方面也有让我感到有些遗憾而又有趣的事。有一次在北京跟几个学界朋友吃饭,其中一位朋友,是很有名的学者,出书很多。这位朋友很喜欢喝酒,我们热烈地谈着出书、藏书的问题。那位朋友酒一喝兴致就上来了,他就和我说,他家里有一本特别有价值的书要送给我,我就问他是什么书?他说是一本清朝出的书,是某历史名人收藏的,上面有该历史名人题书的名字和签章,还有时间记载。他说送给我,我当然很高兴,甚至很激动。第二天,这位老兄酒已经醒了,他就对我说那本书要过些时再送给我,他还要欣赏一段时间。我一听知道他这是酒醒后舍不得送我了。所以我当时心里有些遗憾,但我完全理解他,因为他也是爱书人。
这里要特别提到李元洛老师和张文定老师给我赠书。李老师在《“散”书小记》中深情写道:“禽鸟尚且择良木而栖,何况与我相伴多年的这些书香佳丽?思前想后,我只能为它们另择‘良人’,以不负它们未老的青春。”“我认定他(指鄙人)是我‘散’书的最佳对象,于是我一通电话,他数次来车,先行遣散的一千多‘书国佳人’,便随他载欣载奔而去,还有许多不及随行的便在书架上纷纷呼问:何日君再来?”李老师还对我说,我这个书送给你啊,希望不是明珠暗投,希望到你这里发挥作用。这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北京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张文定老师给我赠送过不少北大版人文类书籍。
其四,藏书的快乐。
我个人也建了南湖藏书楼。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龙协涛为我撰写了《南湖藏书楼记》,《南湖藏书楼记》中写道:“是君嗜书、读书、购书、淘书、著书、教书、评书,以书为友,以书为乐,以书为生,真书癖书痴也。平生不藏富、不藏娇,情所独钟惟藏书,日就月将,积册盈箱;几案罗列,床头摊放。相对展玩,情往似赠,会心如答,乐在声色禄位之上。”这里实际是对广义的“读书”的快乐的精彩描写,我很同意,很欣赏。楼名由沈鹏、王蒙、王朝闻等多人题书。还有郑欣淼(文化部副部长兼故宫博物院院长)等撰写了诗、联。
藏书的目的大概是两种类型,我这里指的是私家藏书。一种就是为收藏而藏书,这些人藏书就是把书收藏下来,并不一定要自己看,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研究,或者说他们是为社会而收藏。像宁波的天一阁,是为社会、为后世而藏书。还有我前面说的邹光忠,他以收藏字典、词典见长。他的字、词典收藏很齐全。他自己也编写了一部大辞典,叫《世界节日大辞典》。这部辞典好像有四百多万字,他全部用手写的,誊写好的稿子堆起来有很高。很遗憾,这部书到现在还没有出版出来,主要原因是没有出版经费。
第二种类型就是为读书、为自己的学术研究而藏书。我个人就是这样的。比如说我要买书,这本书对我的研究有关系(当然人家送的又是另外一回事)我才会买。所以我收藏的书主要是三大类:文学(主要是文学研究)方面的、史学方面的、哲学方面的。而尤其以哲学方面的书较多,我最喜爱的是哲学。有一种书我不主动购买收藏,就是畅销书我不收藏。特别畅销的书我特别不收藏。原因有二:一方面是因为在目前这种条件下,不少畅销书是炒作起来的,往往夸大(甚至无限夸大)宣传。另一方面,畅销书往往是大众化、通俗性的书,它可能适合一般大众的需要,
但不一定适合我们作学术研究的人的需要,毕竟我们作为大学里的老师和一般的读者是不一样的啊。
关于藏书话题,我还要专门谈三个观点。观点之一,就是对藏书比较少的人,不是为收藏而藏书,而是为读书、为研究而藏书的人,我有一个忠告:就是家有藏书赶快读,不要把书放在家里做摆设。
观点之二,就是借书要还。这点我是深有感触的。所以我办公室、我家里的书橱上都贴了条子:“教研用书,恕不外借。”我记忆力也算可以,尤其在书方面的记忆力更好一点。我宁愿我的记忆力差一点,比如说谁借了我的书要是忘掉了就算了。但很遗憾,忘不掉。
观点之三,就是关于藏书将来留存的问题。据我所知,历史上私家藏书楼的主人一般有两种处置方法。一种是晚年将藏书处置好,主要是捐献给社会或转赠给他人。比如胡绳就在1995年春,将自己的14478册藏书赠送给襄樊图书馆(抗日战争时期,胡绳在襄樊主编过《鄂北日报》),他幽默地说:“这好比是为我的女儿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婆家。”襄樊图书馆专门设立了“胡绳藏书室”。据《人民日报•海外版》1998年3月16日报导:1997年4月,胡绳来到“胡绳藏书室”,慈爱的目光停留在“女儿”身上。这里的许多书已跟了他大半个世纪,战乱中,许多东西都丢了,而这些图书却像命根子一样,跟着他颠沛辗转,须臾不可分离。另一种处置方法是留存给自己的后代。这又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态度是定出规矩、条文,严格要求子孙后代必须把藏书一代一代流传下去。极端者甚至预先诅咒可能卖掉祖宗藏书的不肖子孙“不孝”、“不如禽犊”。第二种态度则与第一种态度完全不同。《书林清话》(近代著名的版本目录学家叶德辉著)“藏书家印记之语”条讥笑第一种态度为“不达”,写道:“藏书与藏书法名画不同,子孙能读贻之,不能读则及身而散之,亦人生大快意事,此吾生平所持论也。”陈平原教授对此赞叹道:“好书存留天地间,流入他人书房,总比被不读书的子孙白白糟蹋好。”“如此襟怀,如此见识,古往今来藏书家中尚不多见。”
3. 著书的快乐
著书的快乐我想可以这样概括,一个人从著书中获得的快乐,是进取的快乐,是探索的快乐,是发现的快乐,是创造的快乐,是成功的快乐。学者潜心著书,全身心地研究问题,探索真理,他不会感到生活的枯燥,不会感到生活单调,更不会感到生活的空虚、无聊,他感受到的是时间的宝贵,是生活的充实,是人生的美好,是生命的魅力。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冯友兰,他活了95岁。他1895年出生,1990年去世的。他90岁的时候双目失明,但是他仍然坚持写书,他自己口述,由他的助手记下来,整理好后成书。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坚持写书啊,你到底为什么啊?冯友兰回答,他是“春蚕吐丝,欲罢不能”。意思是说,我只有不停地写书,我才能感到生活的充实,生命的意义。就像春蚕要吐丝一样,你不要我写书了,那我就一天都过不了。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系主任陈平原教授在《小说史:理论与实
践》《小引》中写道:“学者一旦真能沟通‘学’与‘道’,自有一种旁人无法理解的乐趣。这时候读书,不算什么苦差事,根本用不着‘黄金屋’或‘颜如玉’来当药引。”
三、关于快乐读书的方法
常言道:“千个师傅千种法”,我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你,你的方法也不一定适用于他,我讲的方法只能供大家参考。我提四条建议。
第一条建议,立足当前。立足当前就是不要企望有更好的学习条件,不要企图希望有更好的读书条件,当前就是最好的条件。比如讲哪个季节读书好吧,冬天太冷、夏天太热、春天容易让人犯困、秋天又容易让人多愁善感。这样说起来似乎没有一个季节是好读书的了。那么是不是搞一个第五季,一年弄五季,再弄个读书的季节?所以说,要读书的话一年四季都好读书,不想读书的话一年四季都不好读书。相比较而言,大学阶段是最好读书的阶段,所以我们一定要立足当前,利用当前的时间和条件好好读书。
第二条建议,要有自主性。就是要有战略眼光,我的意思是说你不要跟着其他人跑,不要跟着时尚跑,不要跟着畅销书跑。对于大学生的四年时间,各位同学要做好科学安排,我认为大致上分为两个时期,即一、二年级跟着老师学,跟着课堂学,要全面打好基础;三、四年级则要根据未来发展(毕业后是就业还是考研)需要学,要突出重点。
第三条建议,要选读好书。有这样一句话我送给你们:“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读好书”,就是要选择那些有水平、有档次的书去读。北京一位知名学者在演讲中曾借用毛泽东的一句话“书读得越多越蠢”来谈选择读书的重要性。为什么读书会越读越蠢呢?肤浅的、庸俗的、甚至是污七八糟的地摊上的东西都拿来读,肯定是越读越蠢,把自己的品位都降低了。
第四条建议,要理论联系实际。所谓理论联系实际,有两个意思。第一,是要联系社会实际,特别是文科生读书要联系社会实际和专业实际来思考问题,也包括联系将来就业的实际思考问题,选择读与专业相关的书。第二,联系实际就是要参与实践。搞理科的要做实验,不能老是从书本到书本;学文科的要学会写文章,要学习研究带学术性的问题。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中文系]
(摘自《云梦学刊》2009年第2期)
我的快乐读书观
余三定
一、关于快乐读书的界定
传统的读书观其实还是有快乐的,只是这快乐不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有一个很好听的词叫做“刻苦读书”。把“苦”“刻”掉去读书,从而得到快乐。中国传统读书观中还有另外三句很有名的话,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本本身真有这些东西吗?没有!古代科举考试使读书很苦很苦,苦不堪言。但是一般人读出来之后,他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三个东西:“黄金屋”(那现在可能是别墅了);“千钟粟”,那就是吃的东西;还有“颜如玉”。综合起来看就是,读书过程很苦,但目的很快乐。所以虽然读书过程苦,虽然是“头悬梁”,“锥刺股”,但还是要读。为什么呢?因为最后你们能得到“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那三个东西。这就是中国传统的读书观。我认为这也是一种快乐读书,这个快乐是什么快乐呢?我们给他一个名词叫做“目的的快乐”。就像我前面讲的,中国的读书观就是目的的快乐读书观,经历各种苦读最后得到的目的很快乐,最后的目的是“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这肯定高兴啦!这个快乐也是读书的快乐,也是快乐的读书,但它不是“过程”的快乐。
我认为主要不是目的的快乐,而是过程的快乐。我看过两个漫画,我觉得很好地描绘了读书过程的快乐。一幅漫画是两张图片组成的,第一张图片是父母亲两个都在吃饭,小孩子在房子外面,趴在地上看书。父母亲喊小孩吃饭,小孩不予理睬。第二张图片是小孩母亲要他父亲去喊他,父亲把小孩喊来吃饭了,可是这个父亲自己却趴到地上看书去了。我想这个对于读书过程的描绘已经很到家了,已经很典型地展示了读书过程的快乐、书籍的无限吸引力和魅力。另一幅漫画是单幅漫画,就是一个人在洗脚,一边洗脚一边看书,但他是怎么洗的呢,他把椅子的前面两个脚放在了洗脚盆里,自己的一双脚却放在地上。这是完全沉浸在书中去了。我认为这两幅漫画很好地描述了读书过程的快乐,那么有吸引力,那么能够把你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上面去,这就是读书过程的快乐。
读书快乐、快乐读书的内涵概括地说,包括“过程的快乐”与“目的的快乐”两种界定。我们应该特别追求的是过程的快乐。当然,读书好了,成绩好了,有学问了,通过工作收入增加了,为家庭做了贡献,同时也为社会做了贡献,这个目的也是快乐的,也很好。所以我们要努力做到过程的快乐与目的的快乐相统一,但我个人更看重读书过程的快乐。这是对于快乐读书、读书快乐的一个界定。
二、快乐读书的具体表现
狭义的读书就是阅读文章和书籍,就是看书。广义的读书呢?我认为不只是阅读,应该还包括藏书,藏书中间当然包括买书、赠书。当然,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著书,就是写作。读书
人不可能说只读,应该还包括购买、写,这才够得上是个完整意义上的读书人。我讲的读书,广义上应该包括读书、藏书、著书,藏书里还包括购书和赠书。我们要通过这样三个途径来实现快乐读书。
1. 读书的快乐
现在的青少年可能电子文本读得多,而纸质书读得少。《云梦学刊》在2008年第3期发表了一篇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博士生刘伟的文章,题目很有诗意,《从“纸间灵韵”到“屏中风景”》。该文的基本意思是讲现在信息发达了,网络发达了,我们很多时候是一天到晚就在网上看材料。他认为这个“屏中风景”固然很美,但“纸间灵韵”是“屏中风景”不可替代的。我把这篇文章的相关段落念一下,看你们能不能产生共鸣。
身处e 时代的人文学者,在史料搜集上,除借助工具书外,又多了一个选择,那就是电子数据库。台湾学者黄一农在其著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中,引用文献1099种,正是得益于数据库的方便快捷。许多人以为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变革,似乎学术研究从此可以省去翻阅工具书的辛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盲目的乐观。因为,数据库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就会出现一个学术研究的黄金时代,作为辅助学术研究的工具,它和工具书一样,各有短长。当代人文学者大可不必“喜新厌旧”,追赶时代步伐。
工具书和数据库与我们的身心构成的关系也不相同。在翻阅工具书的过程中,读者的身心始终处于一种高度参与的状态,每翻阅一页,不仅有纸香扑面,更有知识的应接不暇,它始终与我们的身心相呼应。与此同时,它还会带给我们许多不期然的相遇。本是查阅甲事,乙事却闯进视野,恰如采菊东篱,南山忽见。如若此一“南山”恰中读者灵关,许多疑难阻塞的地方,便可能豁然通透,文思如涌。……数据库则难有这种使人开蒙顿悟的可能,因为它深藏屏幕之内,须有关键词做舟楫,方有抵达的可能。
刘伟还说:“和工具书比起来,数据库终是为用不为体的,它缺少一种‘逸趣’,冷冰冰、硬梆梆,只能做工具,无助于性灵的养成。”所以,我希望同学们在阅读电子文本的同时,继续阅读纸质文本。这是我讲的快乐读书的第一个表现。
2. 藏书的快乐
藏书实际上包括四个部分:购书、淘书、赠书、藏书。
其一,购书的快乐。
我们逛书店的时候,一面看书、品书,一面小声地聊着,离店的时候买好各自喜欢的书离去,真是其乐无穷。后来因为另外的原因,我们不能去逛那个书店了,我们的生活就似乎少了很大的乐趣。
其二,淘书的快乐。
淘书就是到旧书市场去选书。那些书一般是收破烂的人收进来的,但是这中间也有一些好书。 其三,赠书的快乐。
赠书方面也有让我感到有些遗憾而又有趣的事。有一次在北京跟几个学界朋友吃饭,其中一位朋友,是很有名的学者,出书很多。这位朋友很喜欢喝酒,我们热烈地谈着出书、藏书的问题。那位朋友酒一喝兴致就上来了,他就和我说,他家里有一本特别有价值的书要送给我,我就问他是什么书?他说是一本清朝出的书,是某历史名人收藏的,上面有该历史名人题书的名字和签章,还有时间记载。他说送给我,我当然很高兴,甚至很激动。第二天,这位老兄酒已经醒了,他就对我说那本书要过些时再送给我,他还要欣赏一段时间。我一听知道他这是酒醒后舍不得送我了。所以我当时心里有些遗憾,但我完全理解他,因为他也是爱书人。
这里要特别提到李元洛老师和张文定老师给我赠书。李老师在《“散”书小记》中深情写道:“禽鸟尚且择良木而栖,何况与我相伴多年的这些书香佳丽?思前想后,我只能为它们另择‘良人’,以不负它们未老的青春。”“我认定他(指鄙人)是我‘散’书的最佳对象,于是我一通电话,他数次来车,先行遣散的一千多‘书国佳人’,便随他载欣载奔而去,还有许多不及随行的便在书架上纷纷呼问:何日君再来?”李老师还对我说,我这个书送给你啊,希望不是明珠暗投,希望到你这里发挥作用。这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北京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张文定老师给我赠送过不少北大版人文类书籍。
其四,藏书的快乐。
我个人也建了南湖藏书楼。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龙协涛为我撰写了《南湖藏书楼记》,《南湖藏书楼记》中写道:“是君嗜书、读书、购书、淘书、著书、教书、评书,以书为友,以书为乐,以书为生,真书癖书痴也。平生不藏富、不藏娇,情所独钟惟藏书,日就月将,积册盈箱;几案罗列,床头摊放。相对展玩,情往似赠,会心如答,乐在声色禄位之上。”这里实际是对广义的“读书”的快乐的精彩描写,我很同意,很欣赏。楼名由沈鹏、王蒙、王朝闻等多人题书。还有郑欣淼(文化部副部长兼故宫博物院院长)等撰写了诗、联。
藏书的目的大概是两种类型,我这里指的是私家藏书。一种就是为收藏而藏书,这些人藏书就是把书收藏下来,并不一定要自己看,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研究,或者说他们是为社会而收藏。像宁波的天一阁,是为社会、为后世而藏书。还有我前面说的邹光忠,他以收藏字典、词典见长。他的字、词典收藏很齐全。他自己也编写了一部大辞典,叫《世界节日大辞典》。这部辞典好像有四百多万字,他全部用手写的,誊写好的稿子堆起来有很高。很遗憾,这部书到现在还没有出版出来,主要原因是没有出版经费。
第二种类型就是为读书、为自己的学术研究而藏书。我个人就是这样的。比如说我要买书,这本书对我的研究有关系(当然人家送的又是另外一回事)我才会买。所以我收藏的书主要是三大类:文学(主要是文学研究)方面的、史学方面的、哲学方面的。而尤其以哲学方面的书较多,我最喜爱的是哲学。有一种书我不主动购买收藏,就是畅销书我不收藏。特别畅销的书我特别不收藏。原因有二:一方面是因为在目前这种条件下,不少畅销书是炒作起来的,往往夸大(甚至无限夸大)宣传。另一方面,畅销书往往是大众化、通俗性的书,它可能适合一般大众的需要,
但不一定适合我们作学术研究的人的需要,毕竟我们作为大学里的老师和一般的读者是不一样的啊。
关于藏书话题,我还要专门谈三个观点。观点之一,就是对藏书比较少的人,不是为收藏而藏书,而是为读书、为研究而藏书的人,我有一个忠告:就是家有藏书赶快读,不要把书放在家里做摆设。
观点之二,就是借书要还。这点我是深有感触的。所以我办公室、我家里的书橱上都贴了条子:“教研用书,恕不外借。”我记忆力也算可以,尤其在书方面的记忆力更好一点。我宁愿我的记忆力差一点,比如说谁借了我的书要是忘掉了就算了。但很遗憾,忘不掉。
观点之三,就是关于藏书将来留存的问题。据我所知,历史上私家藏书楼的主人一般有两种处置方法。一种是晚年将藏书处置好,主要是捐献给社会或转赠给他人。比如胡绳就在1995年春,将自己的14478册藏书赠送给襄樊图书馆(抗日战争时期,胡绳在襄樊主编过《鄂北日报》),他幽默地说:“这好比是为我的女儿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婆家。”襄樊图书馆专门设立了“胡绳藏书室”。据《人民日报•海外版》1998年3月16日报导:1997年4月,胡绳来到“胡绳藏书室”,慈爱的目光停留在“女儿”身上。这里的许多书已跟了他大半个世纪,战乱中,许多东西都丢了,而这些图书却像命根子一样,跟着他颠沛辗转,须臾不可分离。另一种处置方法是留存给自己的后代。这又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态度是定出规矩、条文,严格要求子孙后代必须把藏书一代一代流传下去。极端者甚至预先诅咒可能卖掉祖宗藏书的不肖子孙“不孝”、“不如禽犊”。第二种态度则与第一种态度完全不同。《书林清话》(近代著名的版本目录学家叶德辉著)“藏书家印记之语”条讥笑第一种态度为“不达”,写道:“藏书与藏书法名画不同,子孙能读贻之,不能读则及身而散之,亦人生大快意事,此吾生平所持论也。”陈平原教授对此赞叹道:“好书存留天地间,流入他人书房,总比被不读书的子孙白白糟蹋好。”“如此襟怀,如此见识,古往今来藏书家中尚不多见。”
3. 著书的快乐
著书的快乐我想可以这样概括,一个人从著书中获得的快乐,是进取的快乐,是探索的快乐,是发现的快乐,是创造的快乐,是成功的快乐。学者潜心著书,全身心地研究问题,探索真理,他不会感到生活的枯燥,不会感到生活单调,更不会感到生活的空虚、无聊,他感受到的是时间的宝贵,是生活的充实,是人生的美好,是生命的魅力。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冯友兰,他活了95岁。他1895年出生,1990年去世的。他90岁的时候双目失明,但是他仍然坚持写书,他自己口述,由他的助手记下来,整理好后成书。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坚持写书啊,你到底为什么啊?冯友兰回答,他是“春蚕吐丝,欲罢不能”。意思是说,我只有不停地写书,我才能感到生活的充实,生命的意义。就像春蚕要吐丝一样,你不要我写书了,那我就一天都过不了。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系主任陈平原教授在《小说史:理论与实
践》《小引》中写道:“学者一旦真能沟通‘学’与‘道’,自有一种旁人无法理解的乐趣。这时候读书,不算什么苦差事,根本用不着‘黄金屋’或‘颜如玉’来当药引。”
三、关于快乐读书的方法
常言道:“千个师傅千种法”,我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你,你的方法也不一定适用于他,我讲的方法只能供大家参考。我提四条建议。
第一条建议,立足当前。立足当前就是不要企望有更好的学习条件,不要企图希望有更好的读书条件,当前就是最好的条件。比如讲哪个季节读书好吧,冬天太冷、夏天太热、春天容易让人犯困、秋天又容易让人多愁善感。这样说起来似乎没有一个季节是好读书的了。那么是不是搞一个第五季,一年弄五季,再弄个读书的季节?所以说,要读书的话一年四季都好读书,不想读书的话一年四季都不好读书。相比较而言,大学阶段是最好读书的阶段,所以我们一定要立足当前,利用当前的时间和条件好好读书。
第二条建议,要有自主性。就是要有战略眼光,我的意思是说你不要跟着其他人跑,不要跟着时尚跑,不要跟着畅销书跑。对于大学生的四年时间,各位同学要做好科学安排,我认为大致上分为两个时期,即一、二年级跟着老师学,跟着课堂学,要全面打好基础;三、四年级则要根据未来发展(毕业后是就业还是考研)需要学,要突出重点。
第三条建议,要选读好书。有这样一句话我送给你们:“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读好书”,就是要选择那些有水平、有档次的书去读。北京一位知名学者在演讲中曾借用毛泽东的一句话“书读得越多越蠢”来谈选择读书的重要性。为什么读书会越读越蠢呢?肤浅的、庸俗的、甚至是污七八糟的地摊上的东西都拿来读,肯定是越读越蠢,把自己的品位都降低了。
第四条建议,要理论联系实际。所谓理论联系实际,有两个意思。第一,是要联系社会实际,特别是文科生读书要联系社会实际和专业实际来思考问题,也包括联系将来就业的实际思考问题,选择读与专业相关的书。第二,联系实际就是要参与实践。搞理科的要做实验,不能老是从书本到书本;学文科的要学会写文章,要学习研究带学术性的问题。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中文系]
(摘自《云梦学刊》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