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概论》课程教案
漳州师范学院管理系
2005年9月
第1章 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与学科体系
教学目的:了解旅游学的学科性质,初步掌握旅游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和学科体系。 教学重点:旅游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和学科体系。
教学难点:旅游学的学科性质。
课时计划:3课时。
讲授提纲:
一、科学(science )与学科(discipline )
1. 科学与学科不是一回事。每一门科学都是一门学科,但一门学科不一定是一门科学。
2. 科学: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
学科: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
二、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任务
1. 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任务
2. 对旅游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不同认识
①“三体”说(“三要素”说)
②“六要素”说
③旅游系统论
三、旅游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体系
1. 旅游学的学科性质
——多学科、跨学科、超学科的性质
2. 旅游学学科体系构成模块
四、旅游学的概念与研究规范
1. 旅游学的概念是构筑旅游学理论的基石
2. 学科的研究规范
讲授内容:
一、科学(science )与学科(discipline )
1. 科学与学科不是一回事。每一门科学都是一门学科,但一门学科不一定是一门科学。
2. 科学: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
学科: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学科的特征在于它不依附于其它学科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反映在它的研究对象、语言系统和研究规范上。
二、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任务
1. 旅游学的研究对象与主要任务
旅游学的研究对象的旅游活动的内在矛盾及其表现,旅游学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研究来认识这种矛盾的性质及其发生的原因、形态结构、运动规律和它所产生的各种外部影响。
2. 对旅游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不同认识
①“三体”说(“三要素”说)
指用“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资源)、媒体(信息服务与交通等)等三方面因素来揭示旅游活动的特征和旅游学研究对象的理论观点。
②“六要素”说
指用“食、住、行、游、购、娱”六类旅游者的行为来概括旅游活动特征与旅游活动内容,并以此来说明旅游业的主要特征、表征旅游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对于“要素论”而言,即便在研究的范围上是正确的,也需要寻找一个能够将这些要素统合到一起的矛盾主线。这一矛盾主线就是充满了各种矛盾运动的“旅游活动”。“三要素”是旅游活动的支撑体,而“六要素”是旅游活动的具体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说,以旅游活动为旅游学的研究对象,与“要素论”在外延上并无根本的不同。
③旅游系统论
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系统(客源市场系统、出行系统、目的地系统和支持系统)。旅游活动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系统,对该系统特征的把握及其在旅游开发、规划、经营与管理中的应用,就是旅游科学研究的核心任务。
三、旅游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体系
1. 旅游学的学科性质
——多学科、跨学科、超学科的性质
旅游学的跨学科性质,不仅表现在旅游学研究的历史进程当中,它实际上植根于旅游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综合性这个根本点上。
2. 旅游学学科体系构成模块
四、旅游学的概念与研究规范
1. 旅游学的概念是构筑旅游学理论的基石
目前,旅游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所具有的特殊的研究方法体系还没有成型,理论范式单一,研究方法不够系统,也没有大家一致接受的语言系统。而一个学科之所以迟迟不能达到规范化,其研究水平之所以很难提高,至为关键的问题是作为学科基础的方法论落后。要想提高经验研究的理论分析水平,没有捷径可走,必须在基础理论上下功夫,夯实学科的理论基础。
旅游学的基本概念:旅游、旅游现象、旅游者、旅游活动、旅游需要、旅游动机、旅游决策、旅游行为、旅游需求、旅游者需求、旅游供给、旅游资源、旅游地、旅游产品、旅游业、旅游体验、旅游愉悦、旅游期望、旅游感受、旅游满足、旅游观赏、旅游角色、旅游交往、旅游模仿、旅游消费、旅游者消费、旅游流、旅游效应、旅游容量、旅游规划和旅游发展等。
2. 学科的研究规范
指学科共同体的成员从事实际研究工作所遵循的规则。
课后阅读材料:
杜 江,张凌云. 解构与重构:旅游学学科发展的新思维旅游学刊,2004,(3)
摘 要:本文简要地回顾了国内外旅游学术界对于旅游学的认识和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历程, 指出随着支撑旅游业基础性学科的创新发展和旅游实践的不断深入, 需要对于旅游学科的体系结构进行解构与重构, 重新思考和整理旅游学的发展方向和思路, 改变现有的将旅游学科设置在工商管理项目下的不合理格局, 构建一个面向未来的、前瞻性的, 跨学科、多维度、多层面的旅游学研究体系框架已日趋成熟。
思考题:怎样理解旅游学的跨学科性质?
主要参考文献: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编. 中国社会科学前沿报告(199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10:329—334.
第2章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目的:初步认识旅游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以及各主要历史阶段旅游活动特征 。 教学重点:旅游产生的条件、各主要历史阶段旅游活动特征。
教学难点:不同历史阶段的旅游文化特征。
课时计划:6课时。
讲授提纲:
一、国内学者对中国古代旅游史的研究
1. 原始的游踪
2. 东周旅游
3. 逍遥游——魏晋南北朝旅游
4. 游客如云,游道如海—隋唐旅游
5. 宋代旅游
二、近现代旅游活动的发展
1. 旅游的涵义
2. 近代旅游业的开端
3. 现代国际旅游发展的特点
讲授内容:
一、国内学者对中国旅游史的研究
1. 原始的游踪
初民的时代,遥远得象一场恍恍惚惚的梦。所幸考古技术的不断进步,神话与传说的逐渐澄清,推理思维的日益缜密„„使我们能够返回这个扑朔迷离的岁月,沿着原始人开辟的漫长而崎岖的小路,寻找那些早已被沧海桑田深深掩埋了的古老、神秘的游踪。
据说,我国汉民族的始祖黄帝是一位一生好入名山游的人物。他曾经: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迁徙往来无常处。
原始人之所以编织黄帝浪迹群山的旅游故事,正是因为产生黄帝神话的那个历史时期已经具备了萌生旅游意识、旅游愿望的客观事实。
发生在原始农业定居背景下的氏族迁移,进一步培育了原始人的旅游意识和旅游活动,预示着原始人在过去开发山林的道路上播下的旅游文化的种子即将在高原广陆发牙、开花。 极其漫长的史前社会通过人类开发空间的斗争,导源了中华民族旅游活动的滥觞、旅游意识的萌芽和旅游文化的发端。
2. 东周旅游
①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的急风暴雨卷起了一股国事交往和人际交往的新潮热浪。这股新潮热浪改变了过去由行商客贾充斥道路的单调局面,将外交宾客、莘莘学子、谋臣策士„„络绎不绝地推上了旅行舞台。由此产生的聘问、婚嫁、游学、游说,以及因宫廷生活的需要而活跃起来的游猎、游览活动,盛极一时,蔚为大观,推出了中国古代第一个旅游高峰。
② 旅游文化的序幕
旅游一词,最早见于六朝,沈约《悲哉行》:“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用以专指个人意志支配的,以游览、游乐为主的旅行,以此区别于其他种种功利性质的旅行。
③ 儒家旅游观
自觉的旅游阶段应有自觉的旅游理论。历史上带头建设这一理论的就是东周那些既有旅游实践,又有深刻思想的诸子百家。其中,影响最大是则是儒家祖师孔子。
子曰: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士而怀居,不可以为士矣”。
④ 道家旅游观
在庄子的心里,旅游应该是不带任何功利意味的游乐、游戏。旅游的根本目的就是旅游者得到精神的满足,精神的自由,所以他才用“逍遥游”来论说超脱现实,“无不逍遥”的哲理。“逍遥游”既是庄子哲学的宗旨,也是庄子旅游学的宗旨。
东周即春秋战国在中国旅游史上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中国旅游虽然源头深远,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原始社会,但真正自觉的、初具规模的旅游历史,则开始于东周。
3. 逍遥游——魏晋南北朝旅游
① 玄游:指魏晋时期文人漠视俗务,清淡玄虚,适意自然景物,钟情山水风光,形成了一种旨在参悟玄机,印证玄理和陶冶性情的游山玩水热潮。
② 仙游:辗转奇山异水,锤炼仙风道骨的仙游活动也是魏晋南北朝旅游史上的一种时髦。
③ 佛游:因佛教而起的旅游,主要有两种活动,一是为传经、取经而开展的中外旅游;一种是为居静修闲,清淡佛理开展的山水旅游。
以玄游、仙游、佛游为主体的魏晋南北朝旅游是我国历史上最富创新的一代旅游。它以新颖的哲学主题(玄学、道教哲学、佛教哲学),深刻的自然审美,优美的山水艺术,庄严的宗教景观„„开辟了中国旅游文化的新纪元。
4.游客如云,游道如海—隋唐旅游
纵观隋唐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两个比较鲜明的特点:一是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有机结合。如山川中点缀亭馆庙宇。二是“山以贤称,境缘人胜”。重人事而泽及风土。开我国旅游景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重人传统。
5. 宋代旅游
宋人旅游,天地不及唐人广阔,精神不及唐人豪放。但宋人山河破碎,游心悲愤;宋人雅赏风景,意在理趣。宋人精筑旅游城市,宋人又特重旅游文学。
宋人上承“道统”的哲学理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理学”。受理学的影响,宋代文人在游乐山水、欣赏景物时,喜爱探究人生与自然的种种道理。
二、近现代旅游活动的发展
1. 旅游的涵义
①旅游是一种广义的审美形式,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②旅游是一项广义的文化活动,既是文化的创造过程,又是文化的消费过程;③旅游具有跨空间的特点;④旅游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相始终。(郁龙余,1990)
2. 近代旅游业的开端
1841年,英国的托马斯·库克组织了世界上第一个团体火车旅行团。此后,库克成立了专门的旅游服务处,成为近代旅行社业的开创人。随着有组织地提供国际国内旅游活动的各种旅行社业务的建立和发展,标志着近代大众旅游和国际旅游的形成。
3. 现代国际旅游发展的特点
①现代旅游是指“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化大众旅游。(马勇,2002))
②特点:大众化、全球化、区域性、规范性、持续性。(罗明义,2002)
思考题:我们应该怎样挖掘与借鉴古代旅游文化资源,促进现代旅游开发活动? 主要参考文献:章必功著. 中国旅游史.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第3章 旅游者与旅游活动
教学目的:初步掌握旅游及其相关概念、旅游者的技术性定义和概念性定义以及旅游活动的
含义及其本质。
教学重点:旅游、旅游者的技术性定义与概念性定义,旅游活动的含义与本质。
教学难点:技术性定义与概念性定义的区别与联系,旅游活动研究中的几个理论观点。 课时计划:3课时
讲授提纲:
一、旅游的概念:旅游科学研究的基石
1. 早期的旅游定义
2. 国外学者对旅游的定义
3. 对旅游概念的进一步探讨
4. 相关概念比较:休闲、旅游与游憩活动谱
5. 旅游类型的划分
二、旅游者的定义
1. 旅游者(tourist)的技术性定义
2. 旅游者的概念性定义
3. 游客特征分类
三、旅游活动
1. 对旅游活动的两种不同认识
2. 关于旅游活动研究的几个理论观点
3. 旅游活动的一般性质
4. 把握旅游活动本质,明确旅游学的研究对象
讲授内容:
一、旅游的概念:旅游科学研究的基石
1. 早期的旅游定义
“旅者,客寄之名,羁旅之称;失其本居,而寄他方,谓之旅”。 中国古代的“游”,是指由旅游审美而达到的那种自由自在、逍遥无为的精神境界和由此而来的对待世界的审美态度。
在我国,旅游一词,最早见于六朝,沈约《悲哉行》:“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用以专指个人意志支配的,以游览、游乐为主的旅行,以此区别于其他种种功利性质的旅行。
2. 国外学者对旅游的定义
①被经济化了的旅游定义
“旅游是外国或外地人进入非定居地并在其中逗留和移动所引起的经济活动的总和”。(P66)
②文化论者的旅游定义
“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 (汉泽克尔、克拉普夫,1942)
③官方或半官方的旅游定义
“旅游是人们出自非获取报酬以外的任何目的而向其日常环境以外的地方旅行并在该地停留不超过一年的活动”。(世界旅游组织,1993)
3. 对旅游概念的进一步探讨
①关于概念性定义和技术性定义
对于一个概念,既给出概念性定义,也给出即使性定义,是国际上理论研究的一贯做法:对于一个研究对象,不但要界定其概念性定义,提供一种观念性的理论框架,以确定概念的本质特征;而且还要给出技术性定义,以便进一步明确概念性定义的内容和范畴,明确具体的分类指标,使对象明细化,便于实际操作。
②旅游的概念性定义
旅游是跟人以前往异地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
③旅游的技术性定义
旅游是指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它目的,离开他们惯常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某些地方停留,但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旅游概念由三个要素组成:离开惯常环境的旅行距离;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旅行目的不是就业和移民。(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五十年》)
4. 相关概念比较:休闲、旅游与游憩活动谱
①休闲就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里所从事的各种自由活动, 它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被誉为现代社会的“安全阀”。在国外,休闲常常在3种意义上被使用。第一,它指“闲暇时间”;第二,它指“休闲活动”;第三,它指在休闲活动中人的闲适的“精神状态”。
②游憩是指游乐、游戏,它包括旅游和娱乐,由于娱乐既可以是室内活动,也可以是室外活动,因而游憩活动也有室内和室外之分。
③几个相关的概念
闲暇:一般指空闲、暇时,也就是闲暇时间。人们的休闲活动需要以闲暇为条件。 娱乐:指欢娱行乐。人们冀图通过快乐有趣的娱乐活动,以获得身心的喜悦和体魄的康健。它是人自然情绪或本性的流露,具有集体性、竞技性和智慧性等三个特点。
休息是指劳累时暂停活动,以恢复精神体力。严格地说,休息并不是一种休闲方式,因为休闲并非消极的无事闲着,而是有着积极的意义——它为人们实现自我、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获得“畅”或“心醉神迷”(ecstasy )的心灵体验提供了机会。
④休闲与旅游的关系
从狭义的旅游定义看,旅游就是休闲,是休闲的一部分;从广义的旅游定义看,休闲旅游是旅游与休闲重叠交叉的部分。
⑤游憩活动谱
人们在闲暇时间内的游憩活动是连续的、不可人为割裂的,它包括从家庭内游憩、户外游憩、社区游憩、一日游、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等距离渐变的游憩活动谱。
5. 旅游类型的划分
(距离、目的、组织形式、年龄特征、费用来源、旅行方式等)
①按国别划分:国内旅游、入境旅游与出境旅游
②旅游学研究中常见的旅游类型:闲暇和游憩类旅游、修学旅游和另类旅游(alternative tourism )、奖励旅游和福利旅游、会展旅游、商务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等。
以玄游、仙游、佛游为主体的魏晋南北朝旅游是我国历史上最富创新的一代旅游。它以新颖的哲学主题(玄学、道教哲学、佛教哲学),深刻的自然审美,优美的山水艺术,庄严
的宗教景观„„开辟了中国旅游文化的新纪元。
二、旅游者的定义
1. 旅游者(tourist)的技术性定义
政府机构对旅游者所作的官方定义,从一开始就特别注意旅游者是否跨越国境的问题,由此形成了对旅游者的最基本的分类,即国际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
①国际旅游者:临时国际联盟统计专家委员会(1937):国际旅游者是指离开定居国到其他国家访问旅行超过24小时的人。并确认以下几种人是国际旅游者:
A. 为娱乐、家庭或健康原因而旅行的人;
B. 参加国际会议的人;
C. 为商业原因而旅行的人;
D. 在海上巡游途中停靠某国,即使逗留时间不足24小时的人。
同时,该委员会还规定下列人员不属于国际旅游者:
A. 到某国就业谋职的人,不管其是否订有合同;
B. 到国外定居者;
C. 到国外学习、寄缩在校的学生;
D. 居住在边境地区、日常跨越国境到邻国工作的人;
E. 临时过境但不作法律意义上停留,即使在境内时间超过24小时的人。
②国内旅游者
A. 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P88)
与对国际游客所做的划分类似,国内游客也被区别为过夜国内旅游者(domestic tourists)和不过夜国内旅游者(domestic excursionists)。
B. 北美国家的定义
北美的加拿大和美国以出行距离为标准来区别是否属于国内旅游者。
C. 欧洲国家的定义
与北美国家不同,以英国为代表的一些欧洲国家在判断是否属于国内旅游者时所采用的标准不是出行距离,而是异地逗留的时间长短。例如,英格兰旅游局在每年一度的英国旅游调查中对国内旅游者的定义是:基于上下班以外的任何原因,离开居住地外出旅行过夜至少一次的人。
各国在定义国内旅游者时存在的标准不一、外延互异的情况,给国际间的统计比较和分析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再加上用语的差异,使国内旅游者的整个概念体系更加混乱。 ③国内对旅游者的技术性定义
游客(visitors) :指任何为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离开常住国(或常住地)到其他国家(或地方),其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并且在其他国家(或其他地方)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的人。
游客不包括因工作或学习在两地有规律往返的人。
游客按出游地分为国际游客(即入境游客)和国内游客。按出游时间分为旅游者(过夜游客)和一日游游客(不过夜游客)。(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3)》)
2. 旅游者的概念性定义
旅游者:出自寻求愉悦的目的而前往异地并在该地作短暂停留的人。
对比:旅游者、旅行者和迁徙者。
3. 游客特征分类
①人口统计特征分类: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语言、宗教、家庭收入和家庭构成等,是预测旅游流量和旅游偏好的重要依据。
②个性心理特征分类:通常可分为保守型(内向型)与开放型(外向型)两种类型,据此可以预测一定环境条件下游客的行为特征。
③旅游特征分类:包括旅游组织方式(散客还是团体)、旅游时间长短、旅游线路、旅行交通方式、住宿类型等方面,这些特征对于了解游客的需求偏好,制定科学的旅游营销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三、旅游活动
1. 对旅游活动的两种不同认识
① 旅游活动指的是作为旅游者的人的活动,而不包括旅游业活动。
② 旅游活动既包括旅游者活动,也包括旅游产业活动,这两种活动构成了旅游现象基本矛盾的两个方面。
2. 关于旅游活动研究的几个理论观点
①“六要素”说
指用“吃、住、行、游、购、娱”六类旅游者的行为来概括旅游活动特征与旅游活动内容,并以此来说明旅游业的主要特征、表征旅游学研究主要矛盾的观点。
课堂讨论:
A. 全面地概括了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推动了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旅游产业活动的开展。
B. 但“六要素”只是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而不是旅游学研究的对象和旅游活动的主要矛盾。
②“三体”说(“三要素”说)
指用“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资源)、媒体(信息服务与交通等)等三方面因素来揭示旅游活动的特征和旅游学研究对象的理论观点。
课堂讨论:
“三体说”从空间活动角度揭示了旅游活动中的种种联系,深化了人们对旅游活动的认识,推动了旅游学的理论研究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③ 旅游系统论
旅游活动是一个开发的复杂系统,包括客源市场系统、出行系统、目的地系统和支持系统。客源市场系统是指由位于游憩活动谱上的各种休闲者和旅游者;出行系统是保证和促使旅游者离家出行、前往目的地的几个基本因素,包括交通、旅行社、旅游信息等服务系统; 目的地系统是指能够满足旅游者需求、为旅游者所提供的服务综合体。它和出行系统中的交通因素一起,被人们概括为旅游活动“六要素”;支持系统由政策、制度、环境、人才、社区等因素组成。支持系统不能独立存在,而是依附于其他三个子系统,并对三个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3. 旅游活动的一般性质
①旅游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
②旅游活动又是一种文化现象;
③旅游活动还带有经济活动的色彩;
④旅游活动又与政治活动有关。
4. 把握旅游活动本质,深化对旅游学研究对象的认识
把“要素论”作为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即使在研究范围上是正确的,也需要在寻找一个能
够将这些要素联系到一起是矛盾主线,而这个矛盾主线就是充满了各种矛盾运动的旅游活动。
课堂讨论:
把“要素论”作为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即使在研究范围上是正确的,也需要在寻找一个能够将这些要素联系到一起是矛盾主线,而这个矛盾主线就是充满了各种矛盾运动的“旅游活动”。
思考题:1. 上述非常广义的旅游定义是不是过于泛化从而将旅游的概念泛化为旅行?
2. 你认为旅游活动应该从狭义还是广义上进行理解?
主要参考文献:李天元主编. 旅游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第4章 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
教学目的:①初步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调查、评价、开发与保护等内容;②从概念、
分类、特征、价值量的确定、生命周期等方面全面认识和把握旅游产品。
教学重点: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调查、评价、开发与保护;旅游产品的概念、分类、特
征、价值量的确定、生命周期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旅游产品的特征、价值量的确定、生命周期的影响因素以及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
转化关系模式。
课时计划:3课时。
讲授提纲:
一、旅游资源
1. 旅游资源
2. 旅游资源的特征
3. 旅游资源的分类
4. 旅游资源调查
5. 旅游资源的评价
6. 旅游(资源)开发
7. 旅游资源保护
二、旅游产品
1. 旅游产品的概念
2. 旅游产品的分类
3. 旅游产品的特征
4. 旅游产品价值量的确定
5. 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
6. 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关系模式
讲授内容:
一、旅游资源
1. 旅游资源( tourism resources)的定义
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国家旅游局,2003)
②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保继刚,1993)
③凡是构成吸引旅游者的自然和社会因素,亦即旅游者的旅游对象或目的物都是旅游资源。(邓观利,1983)
2. 旅游资源的特征(P101-105)
可观赏性、自在性、潜在性、不可转移性。
3. 旅游资源的分类
①最为普遍的分类方法是按照旅游资源的性质和成因的不同,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
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例如:《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旅游局,2003)
H:\旅游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htm
其中,自然旅游资源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人文旅游
资源包括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例如:旅游商品包括菜品饮食、农林畜产品与制品、水产品与制品、中草药材及制品、
传统手工产品与工艺品、日用工业品和其他物品。
人文活动中的民间习俗包括地方风俗与民间礼仪、民间节庆、民间演艺、民间健身活动
与赛事、宗教活动、庙会与民间集会、饮食习俗、特色服饰。
②以旅游活动的性质作为分类标准
观赏型旅游资源、运动型旅游资源、休(疗)养型旅游资源、娱乐型旅游资源和特殊型
旅游资源。
4. 旅游资源调查(investig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按照旅游资源分类标准,对旅游资源单体所进行的研究和记录。
调查组成员应具备与该调查区旅游环境、旅游资源、旅游开发有关的专业知识,一般应
吸收旅游、环境保护、地学、生物学、建筑园林、历史文化、旅游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参与。
5. 旅游资源的评价
①体验性评价:着眼于人(旅游者)对于旅游资源或旅游地的质量体验评价。
②技术性评估:着眼于旅游资源各要素对于旅游者从事特定旅游活动适宜程度的评价。
③综合性评估:着眼于旅游资源整体开发价值的评估。
6. 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开发是指以旅游资源开发为核心、促进旅游业全面发展社会经济活动。它是一项全
面、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包括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旅游项目开发的可行性研究、旅游景区(点)的规划与设计、旅游目标市场的选择与营销、旅游景区(点)建设经营和管理、旅游景区(点)企业文化的建设、旅游地形象的建设与推广、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的建设以及旅游社会氛围的营造等各方面的内容。
7. 旅游资源保护
课堂讨论:关于旅游资源可再生性与非可再生性的讨论
“旅游资源具有可再生性,旅游消费基本上是精神消费,因此旅游资源不存在耗竭的问题”。 实际上,一些普通资源一旦作为旅游资源,其原始性或自然状态才是其根本属性,旅游需求固有的“原始化和现代化”倾向,使我们必须确立新的旅游价值观,即“旅游资源主要是不可再生资源”。
结论:旅游资源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
二、旅游产品
1. 旅游产品的概念
①从旅游目的地的角度出发,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着旅游吸引物、交通和旅游
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而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旅游产品就是指旅游者花费了一定的时间、费用和精力所换取的一次经历。(林南枝、陶汉军,1994)
②旅游产品是指为满足旅游者的愉悦需要而在一定地域上被生产或开发出来以供销售
的物象与劳务的总和。(谢彦君,2004.P114)
2. 旅游产品的分类
①传统旅游产品:观光旅游、文化旅游、度假旅游、探亲旅游、商务旅游等;
②新兴旅游产品:主题公园、生态旅游、科学考察旅游、探险旅游、自驾车旅游等;
3. 旅游产品的特征(谢彦君,2004.P118-120)
①功能上的愉悦性;
②空间上的不可转移性;
③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割性;
④时间上的不可储存性;
⑤所有权的不可转让性。
4. 旅游产品价值量的确定(P125)
旅游产品价值量的构成取决于旅游产品的类型。凡是资源依托型旅游产品,都应该充分
考虑旅游资源的价值。
5. 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P128-129)
影响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基本因素有需求因素、效应因素和环境因素。
作为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的行为结果,需求因素是决定旅游产品产生、发展和消亡的最
重要的客观因素之一,尤其在开发论证阶段,需求论证是决定旅游产品开发可行性的直接决定性因素。尽管由于需求本身的复杂性和难以测量性,常常使需求研究难以取得准确而全面的结论。但是,在旅游产品开发之前,必须仍然必须从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角度出发,对需
求这一关键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估。
效应因素相对于需求因素而言,是一种继发性影响因素。它对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影响,
主要表现是三个侧面:即由旅游产品的生产、销售和消费所引起的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影响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因素包括旅游产品经营者的内部组织环境、外部经营环境
和外部大环境。
6. 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关系模式
①R-P 共生模式
指资源-产品共生型的情况,这种资源品位较高,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不需要经过大规
模开发即可由资源转变为某种类型的旅游产品。
在资源产品共生型的情况下,旅游规划侧重于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的规划,主要解决旅游者的可达性和食宿、娱乐等问题,而不需要过多考虑作为吸引物的景区景点的建设问题。
② R-P提升模式
指在旅游资源品位较低的情况下,将资源开发为旅游产品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开发强
度较大的关系模式。
③R-P 伴生模式
指某些功能上属于其他类型的设施或场所,但同时又具有旅游功能的关系模式。
例如:红色旅游资源与红色旅游产品之间的转化关系就是R-P 共生模式。
红色旅游资源是指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解放前夕28年的历史阶段内,包括中央革命根
据地、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革命纪念地、纪念馆、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
红色旅游是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
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
主要参考文献:吴必虎著.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第5章 旅游产业活动
教学目的:初步掌握旅游业的概念、重要地位、性质、特点及其构成。
教学重点:旅游业及其构成。
教学难点:旅游业收入的测算。
课时计划:3课时。
讲授提纲:
一、旅游业及其构成
1. 旅游业
2. 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3. 有关旅游产业构成的几种不同认识
4. 旅游业在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位置
5. 旅游业的性质
6. 旅游业的特点
7. 旅游业收入的测算
二、旅行社
1. 《旅行社管理条例》定义的旅行社
2.旅行社的性质
3. 旅行社的作用
4. 旅行社的类别
5. 导游职业与《导游人员管理条例》
三、住宿和餐饮业
1. 住宿业构成:旅游饭店、一般旅馆、其他住宿服务;
2. 餐饮业构成:正餐服务、快餐服务、饮料及冷饮服务、其他餐饮服务。
3. 现代饭店的含义:现代饭店已远非传统意义上的食宿接待设施,而是一种日趋现代化、
专业化、高标准化的商业性综合接待企业。
四、旅游景点
1. 旅游景点的概念
2.旅游景区产品的性质
五、旅游商品开发
1. 旅游购物的理论框架
2. 发展旅游购物的思路
讲授内容:
一、旅游业及其构成
1. 旅游业
旅游业即旅游产业,是指以旅游者为服务对象,为其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所需
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2. 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① 旅游业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趋提高;
2003年,旅游业总收入488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下降12.3%;相当于当年全国国内
生产总值的4.18%。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s, GDP):指以市场价格为基础,一定时期国内
生产和服务单位活动的最终成果的总价值。
② 由于旅游业的关联性,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3. 有关旅游产业构成的几种不同认识
① “三大支柱”说: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饭店。
②“四大支柱”说: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饭店、旅游商品。
③“五大部门”说: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饭店、旅游景点和旅游管理部门。
④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业是由绝大多数原先已经存在的独立行业围绕旅游活动重新组合
起来的新的集合体,是依托旅游吸引物,为旅游者提供综合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一个产业集群。
旅游产业集群——核心层:旅游吸引物是旅游系统的核心。根据旅游吸引物的成因及属性,它们可能从属于不同的产业,如农业、工业、文化艺术业、娱乐业、林业等,也可能是诸多行业的综合体。
——直接支撑层:支持和保证旅游活动顺利进行的各种旅游服务业,包括旅行社、餐饮和住宿业、交通运输业。
——间接支撑层:包括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4. 旅游业在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位置
①三次产业划分范围如下: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②从属于旅游业的第三产业:住宿和餐饮业(旅游饭店等)、商务服务(旅行社等)、公共设施管理业(游览景区管理)、娱乐业(游乐园、休闲健身娱乐活动等)、旅游管理机构与社会团体(旅游行业协会等)。
5. 旅游业的性质
尽管从国家的层面来说,推动和促进旅游发展的工作是一项有着多重目的的事业,但旅游业从根本上说是一项经济性产业。
6. 旅游业的特点
①综合性产业;
②劳动密集型产业;
7. 旅游业收入的测算
旅游消费剥离指数:旅游者消费部分在交通、邮电、商业、餐饮、住宿、社会服务等部门的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称为该行业的旅游消费剥离指数。
二、旅行社
1. 《旅行社管理条例》定义的旅行社
旅行社是指有营利目的,从事旅游业务的企业。 本条例所称旅游业务,是指为旅游者代办出境、入境和签证手续,招徕、接待旅游者,为旅游者安排食宿等有偿服务的经营活动。
2. 旅行社的性质
①旅行社是兼有产品设计、组合功能的旅游产品的销售者;
②旅行社是各种旅游服务供应者和旅游服务消费者之间的中介;③旅行社是从销售旅游产品中获取利润的企业。
3. 旅行社的作用
① 旅行社为旅游者实现其消费需要提供服务;
② 旅行社为旅游服务供应者提供销售服务。
4.旅行社的类别
①按照旅行社在销售旅游产品过程中的职能划分
——旅游目的地的地方接待社、旅游目的地的外联社、旅游发生地的批发商、旅游客源发生地的零售商。
②按照我国《旅行社管理条例》的规定划分
——国际旅行社(国、中、青、康辉等)和国内旅行社。
国际旅行社的经营范围包括入境旅游业务、出境旅游业务、国内旅游业务;国内旅行社的经营范围仅限于国内旅游业务。
5. 导游职业与《导游人员管理条例》
①本条例所称导游人员,是指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取得导游证,接受旅行社委派,为旅游者提供向导、讲解及相关旅游服务的人员。
具有高级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或者以上学历,身体健康,具有适应导游需要的基本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可以参加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经考试合格的,由国务院旅游行政部门或者国务院旅游行政部门委托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旅游行政部门颁发导游人员资格证书。
取得导游人员资格证书的,经与旅行社订立劳动合同或者在导游服务公司登记,方可持所订立的劳动合同或者登记证明材料,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旅游行政部门申请领取导游证。
具有特定语种语言能力的人员,虽未取得导游人员资格证书,旅行社需要聘请临时从事导游活动的,由旅行社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旅游行政部门申请领取临时导游证。 ② 导游职业的作用:导游人员既是旅游业发展的传送带和加速器,更是旅游文化的传播者和旅游形象的代言人。
③导游人员合法收入:基本工资(底薪)+出团补贴+回扣
④“小费制”与导游小费制
小费制度源于18世纪的英国伦敦。那时,当地酒店的餐桌上一般都摆着写有“To Insure Promptness” (保证服务迅速)的碗。顾客落座后,将少量零钱放入碗中,就会得到侍者热情周到的服务。后来,这种做法逐渐演变成为感谢服务人员而付给的报酬,上面几个英文单词的头一个字母联起来,就成了“TIP”(即小费)。小费的涵义是明确的:侍者高质量的服务,顾客对侍者的感谢,前提则是双方的互相尊重。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费是一种表达谢意的方式,而不是一种制约对方的方式。
第二十三条(《导游人员管理条例》) 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向旅游者兜售物品或者购买旅游者的物品的,或者以明示或者暗示的方式向旅游者索要小费的,由旅游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旅游行政部门吊销导游证并予以公告;对委派该导游人员的旅行社给予警告直至责令停业整顿。
2004年8月中旬,广东中旅在其国内游“VIP团”中率先公开推行导游小费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争议与关注。9月初,国家旅游局在《关于认真做好2004年“十一”黄金周旅游工作的通知》中将私拿回扣、索要小费列为严厉打击的对象,彻底地否定了导游小费
制。
三、住宿和餐饮业
1. 住宿业构成
旅游饭店、一般旅馆、其他住宿服务;
2. 餐饮业构成
正餐服务、快餐服务、饮料及冷饮服务、其他餐饮服务;
3. 现代饭店的含义
现代饭店已远非传统意义上的食宿接待设施,而是一种日趋现代化、专业化、高标准化的商业性综合接待企业。
四、旅游景点
1. 旅游景点的概念
旅游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本标准中旅游区(点)是指具有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康乐健身等功能, 具备相应旅游服务设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的独立管理区。
该管理区应有统一的经营管理机构和明确的地域范围。包括风景区、文博院馆、寺庙观堂、旅游度假区、自然保护区、主题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游乐园、动物园、植物园及工业、农业、经贸、科教、军事、体育、文化艺术等各类旅游区(点)。
2. 旅游景区产品的性质
准公共产品
五、旅游商品开发
1. 旅游购物的理论框架
①旅游商品——核心要素
②旅游购物设施——支撑要素
③人员(销售人员、导游、游客)——软件要素
2. 发展旅游购物的思路
① 旅游产品新整合:整合方式(A. 购物与餐饮整合;
B 与其他5要素整合);
② 一村(地区)一品;
③ 品牌战略;
④完善旅游购物的市场机制(研究、生产、销售相结合)。
思考题:怎样处理景点门票价格与保障人民享用自然、文化遗产权力的关系?
思路一:景点收益的增加,应该用增加服务和完善服务去创造。
课后作业一:试析您家乡旅游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潜力。
主要参考文献:石美玉. 关于旅游购物研究的理论思考. 旅游学刊,2004,(1).
第6章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目的:了解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辨析政府与市场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
课时计划:3课时
讲授提纲:
一、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
1. 制定旅游政策
2. 加强旅游立法,规范市场秩序;
3. 制定并实施行业标准;
4. 塑造目的地形象,参与目的地营销;
5. 参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6. 提供科技和人才保障。
二、非政府组织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
1. 加强行业间的协作、扩大行业影响
2. 加强行业经营管理研究,提高行业发展水平
3. 提高行业自律、信誉和效益。
讲授内容:
一、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
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的解释,国家旅游组织是指被一个国家政府所认可,负责管理全国旅游事物的组织。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最高旅游行政管理机构既是代表这个国家的国家旅游组织。
我国旅游行政管理机构主要是国家旅游局及各地方旅游行政机构。其中,国家旅游局是国务院主管旅游业的直属机构,代表国家行使旅游业发展的职责与职权。从国家层面上说,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有:
1. 制定旅游政策(产业发展政策、投资优惠政策、税收政策、企业准入与退出机制等);
2. 加强旅游立法,规范市场秩序;
3. 制定并实施行业标准;
4. 塑造目的地形象,参与目的地营销;
5. 参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6. 提供科技和人才保障。
二、非政府组织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
旅游行业组织主要是加强行业间的协作、扩大行业影响,加强行业经营管理研究、提高行业发展水平以及提高行业自律、信誉和效益。
思考题:怎样全面、辨证地认识政府、非政府组织与市场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1. 匡林著. 旅游业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 李冠瑶,刘海鸿主编. 旅游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第7章 旅游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教学目的:认识旅游学的理论来源,初步掌握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闲暇与休闲理论和可持
续发展理论及其在旅游科学研究与旅游业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闲暇与休闲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在旅游科学研究与
旅游业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上述3种理论在旅游科学研究与旅游业实践中的应用。
课时计划:9课时
讲授提纲: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 主要内容
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旅游活动的解释
3. 从人类高层次需要看旅游动机的产生
二、闲暇与休闲理论
1. 闲暇时间
2. 闲暇教育
3. 休闲文化
4. 从休闲视野考察旅游与旅游业的启示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1.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2.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内容(P398)
3. 树立可持续旅游发展观的意义(P398)
4. 旅游承载力——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理论核心
讲授内容:
科学的发展一般是通过两种途径:一是理论认识水平的提高;二是研究工具与方法的革新。
旅游学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是通过“解决问题”(problem-solving) 式的途径逐步从其他相关学科移植、渗透和融合而来的。这些理论进入旅游学领域之后,逐渐与旅游学中的特有概念、特有的研究对象、特有的问题相结合,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过滤、积淀、整合过程,最后成为旅游学独特的理论系统。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 主要内容
马斯洛(Maslow) 在1944年所著的《人的动机理论》中首先提出了人类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的需要归纳为五大类,由低到高分成五个阶层,象金字塔一样。
生理需要:是人类本能的最基本的需要,位于多层次需要构成的“金字塔”图式的底部。这种需要包括衣、食、住、行及延续种族的需要等。
安全需要:实质上是生理需要的保障。包括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职业安全、劳动安全、环境安全和心理安全等。
社交需要:也可称为归属和爱的需要。包括社会交往,从属于某一个组织或某一种团体,并在其中发挥作用,得到承认;希望同伴之间保持友谊和融洽的关系,希望得到亲友的爱等
尊重需要:即自尊、自重,和要求被他人所尊重。包括自尊心、信心、希望有地位、有威望,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以及高度评价等。
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位于需要层次金字塔的顶端。包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成为有成就的人物。
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旅游活动的解释
①人类需要层次理论表明,旅游是一种能够满足人类较高层次需要的消费活动。
②人类需要层次理论能够解释旅游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旅游产生的一般条件:可支配收入、闲暇时间和旅游需要与旅游动机。
参考资料: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指数(健康生活、知识水平和生活标准)对人类旅游动机的新解释。
3. 从人类高层次需要看旅游动机的产生
①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研究旅游动机的基础。只有在人们满足了最低的生理需求之后才会产生旅游动机。
②旅游动机是指能够满足人们的旅游需要,激发人们作出旅游决策,并导致旅游行为发生的原动力。
③旅游动机的种类(罗伯特·麦金托什,转引自保继刚,《旅游地理学》,P28)
健康的动机;
文化的动机;
交际的动机;
地位与声望的动机。
二、闲暇与休闲理论
1. 闲暇时间
闲暇时间是一种“以时间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聪明地用“闲”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时空”。科学、健康、文明地利用和分配闲暇时间,将指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价值观。
《我国公众闲暇时间文化精神生活状况的调查与研究》课题直面中国社会转型中公众文化精神生活的质量问题,旨在为政府制定相应的科学文化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对促进人们正确、科学地理解休闲的内涵,提高生活质量,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直接意义。
呼吁政府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发“以闲暇时间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充分认识“闲暇时间”的价值;呼吁政府加强国民的休闲生活教育,并作为科学普及和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来对待,引导广大民众聪明地用“闲”。
评审组认为,这是一项有意义的研究,建议文化部和科技部继续立项支持,就农村、农民的休闲问题、老年人群体和青少年群体的休闲问题,休闲对拉动经济的影响等做进一步的研究。
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张景安司长从国家之间的竞争提出休闲研究的重要性。国家竞争力背后的支撑力量是体制、资源、文化等。文化质量决定国家的质量。人的素质、文化素养是21世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休闲质量的高低对人的素质的影响甚大。这个报告显示,文化建设还任重道远,休闲质量令人堪忧。
随着社会的发展,休闲时间越来越多。休闲时间如何更好地划分和使用,是我们应该研究的主题。时间消费的内容和质量值得更多的研究。
积极的休闲是用来学习的。积极的休闲中,休闲的含量更多,既恢复了体力脑力,又有科学和文化的创造。我们应该倡导一种休闲含量高、水平高的方式,把休闲和劳动,休闲和创造更好地结合起来,这样能为社会创造和积累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没有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哪有真正的休闲?有责任心的人根本闲不下来,也没有条件进行休闲。闲是劳动创造的,没有有效的劳动,不可能有高质量的休闲。要有高质量的休闲,必须首先有高效的财富创造。
现在公众的休闲情况与过去大不一样,不健康的,中性的,健康的,到低级的、中等的,到高级的,多种多样。农村的休闲没有正确引导,打牌常被认为是最好的休闲方式。如何对大家的休闲进行引导,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寓教于乐的,最容易接受的,又最健康的方式来引导大家,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科技日新月异,新知识不断产生。我们都希望活到老、学到老。如果能树立学习是最好的休闲方式的风尚,那将对我们国家的前途影响深远。
休闲应该从哲学上进行分析,有丰富的辩证法。闲和劳是对立的,不同的,同时又是界限模糊的,不是非此即彼的。
闲暇,源于拉丁语,表示“许可”的意思,泛指在劳动之余获得许可进行的活动时间。柏拉图曾把他理解为四层含义:1. 即“空闲’。2. 即从活动中获得自由。3. 一种自我控制的自由状态。4. 休闲状态。显然,他已经触摸到现代闲暇的概念及“闲暇”的“自由”本质。
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早在1899年著的《有闲阶级论》中指出,闲暇时间指人们除劳动外用于消费产品和自由活动的时间、是不生产的时间。
2. 闲暇教育
闲暇教育,指人们有价值的利用闲暇时间的教育。包括:(1)在闲暇教育过程中由他人传授有关的各种闲暇时间活动知识、技能以及闲暇价值观念和态度,即外在的闲暇教育。(2)在闲暇时间里通过个人独立思考、评价和做出自己的闲暇选择、决定和行为,并认识这些选择对个人生活、对他人、对社会的影响,以达到闲暇教育的内在效果,即内在的闲暇教育。
闲暇时间内的生活质量决定了人的生命质量,因而造成占有闲暇时间的主体是闲暇教育的价值目标。
3. 休闲文化
休闲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欲建设先进文化,必须重视对休闲文化的研究与引导。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对闲暇时间的利用与分配仍存在着不健康、不科学、不合理,甚至是腐朽文化,如封建迷信、旧俗陋习、黄色书刊等现象。它们无处不在,有时是潜移默化,有时是明目张胆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这些不健康、腐朽的文化主要出现在人们的闲暇时间中。加强休闲文化的研究,对于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丰富多彩、积极向上、文化内涵深厚的公共秩序、生活环境和社会风气,指导广大公众科学、健康、合理地规划
中国大陆第一位到美国做休闲学研究的访问学者、杭州商学院的王国新教授颇有感触地说,我们参加这样一个研讨会,目的就在于扭转我国目前旅游业的单纯商业目的性,试图休闲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强化休闲的理念、休闲的价值观、休闲的文化灵魂,因此在旅游学院和旅游专业渗透休闲理念和休闲价值观的教育十分重要。
休闲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的复杂性和多学科的交叉性,只要适当地界定了休闲的内涵,并坚持休闲学的核心观点,即“休闲是人的生命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是一个人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存在空间;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休闲学终将形成自己独特的方法和理论体系,以及相应的技术和应用学科,在这一学科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实证科学的方法、哲学思辨的方法、艺术审美的方法、宗教体悟的方法等等,甚至伦理学、价值学的方法、心理学、社会学的方法,以及人类学整合的方法等都是必要的和有益的。
4. 从休闲视野考察旅游与旅游业的启示
①从事旅游管理、旅游规划、旅游政策、旅游研究部门重心的观念及其研究方法、模式将发生变化。休闲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国家的治理与调控不仅注重经济手段、行政手段、科技手段和法律手段,而且更注重文化引导的作用和人文关怀的力量来推动社会的进步。以人为本——突出个性、人性、人情、人道、人文色彩
③旅游-休闲-休闲旅游,不单单是名词的任意组合,它表明了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④大学教育中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学科的交叉性—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文学艺术等多学科参与休闲学研究。
⑤休闲教育迫在眉睫。
H:\休闲理论与价值创新——评《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htm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1.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产生威胁的发展。
2.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内容(P398)
①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环境效应与经济效应的理解,强化其生态意识;
②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
③改善旅游接待地区的生活质量;
④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
⑤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以存在的环境。
3. 树立可持续旅游发展观的意义(P398)
①有助于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对旅游资源可再生性的片面理解,重构旅游开发的理论和政策导向。
②对于发展中国家加强旅游开发的宏观管理、保护全球旅游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永续性具有深远意义。
③有助于通过技术领域、组织结构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转变推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4. 旅游承载力——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理论核心
(1)旅游容量,也称旅游承载力,指对某一旅游地而言无害于其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
量。
旅游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在提供使旅游者满意的接待并对资源产生很小影响的前提下,所能够进行旅游活动的规模。(世界旅游组织)
(2)旅游容量的构成体系(P391-392)
①按着旅游容量的内容划分,有旅游生态容量、旅游心理容量、旅游社会容量和旅游经济容量。
旅游生态容量:指一定时间内不导致旅游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发生退化的前提下,该地域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
旅游心理容量:指不导致旅游者或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产生厌恶情感的旅游活动量。 旅游社会容量:指一种建立在社会价值观、道德习俗、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等社会规范基础上的量值。
旅游经济容量:指一定时间内在一定区域上由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所决定的旅游活动的极限。
②按照旅游容量的规范性划分,有旅游期望容量和旅游极限容量。其中,旅游期望容量是规范程度较高的容量指标,它含有合理容量的意义,是旅游相关个人或旅游相关群体对旅游活动质量的心理预期。
③按照旅游容量的空间尺度划分,有旅游景点容量、旅游景区容量、旅游地容量和旅游区域容量。
④按照旅游容量的时间尺度划分,有日旅游容量、季节旅游容量、年旅游容量。
可见,旅游容量既是一个客观量值,也是一个心理感受指标;既是一个空间量度,也是一个包含时间意义的范畴;既是一个可以阐述的实用概念,也是一个必须依据某种尺度的背景而建立的相对测量手段。在不同的情况下,旅游容量有着不尽相同的意义。这充分反映了旅游容量的丰富内涵和复杂结构,也预示着这一概念的巨大应用潜力。
(3)旅游饱和、旅游超载与旅游污染
在理论上,旅游地域和场所承受的旅游流量或活动量达到其极限容量,称之为旅游饱和。而一旦超出极限容量,即为旅游超载。
在日常的旅游管理工作中,往往把旅游地接待的旅游流量达到其合理容量值时称为饱和,而越过合理容量值即为旅游超载。
旅游超载的直接和直观的后果就是旅游污染或拥挤。
根据旅游饱和与超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特点,可以将其分为如下3种情况:
①周期性饱和与超载和偶发性饱和与超载
周期性饱和与超载是旅游饱和与超载中最常见的现象,其根源在于人类社会活动所具有的周期性规律以及自然气候的周期性变化。
偶发性饱和与超载一般是由于旅游地附近发生了偶然性的事件,在较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旅游者。
②长期连续性饱和与超载和短期性饱和与超载
为了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对于长期发生连续性饱和与超载的地域,必须实行严格的分流、限流等措施。
③空间上的整体性饱和与超载和局部性饱和与超载
旅游地的局部性饱和与超载,是指景区的某一局部区域所承受的旅游活动量已超出该区
(4)旅游承载力理论的应用
——旅游承载力与管理决策
(5)旅游容量的测算
旅游容量测算的基点在于要有一个同旅游地承受旅游活动量相对应的适当的基本的时空标准,即单位利用者所占用的空间规模或设施量。
表征基本空间标准的指标,在测量旅游资源容量和旅游心理容量时,通常用人均占用面积指标。
一个旅游地所要接纳的旅游活动的性质和类型是决定其基本空间标准的关键因素(旅游活动的性质和类型是决定旅游容量基本空间标准的关键因素)。基本空间标准的获得,大都是长期经验积累或专项研究的结果。
旅游资源容量值的取得较为简单。以资源的空间规模除以每人最低空间标准,即可得到资源的极限时点容量,再根据人均每次利用时间和旅游地每日开放时间,就可以测算出资源的极限日容量: C=T/T0×A/A0
其中,C 为极限容量,T 为每日开放时间,T 0为人均每次利用时间,A 为资源的空间规模,A 0为每人最低空间标准。
本节小结:可持续旅游发展作为一种发展哲学,是不可能很快就走向成熟的。在目前阶段,人们应该审视自己的旅游开发实践,是不是“掠夺式、粗放式、病态膨胀式”的开发?是否破坏了旅游发展赖以存在的环境基础?是否超越了旅游容量的合理限度?回答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够使旅游发展运行于旅游容量的限度之内,并进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域的容量极限,而景区的其它区域并未超出旅游地的容量值。
第8章 旅游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教学目的:了解旅游学研究的主要现代技术手段,初步掌握旅游学研究的几种具体方法。 教学重点:旅游学研究的几种具体方法。
教学难点:旅游学研究的主要现代技术手段。
课时计划:6课时
讲授提纲:
一、旅游学研究中的现代技术手段
1. 全球定位系统(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
2. 遥感技术(RS, Remote Sensing)
3. 地理信息系统(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4. 计算机制图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
5. 网上调查
二、旅游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 田野工作
2. 模式分析
3. 科学实验
4. 统计分析
讲授内容:
一、旅游学研究中的现代技术手段
旅游研究领域的现代技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旅游业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吸收和应用,二是指旅游业本身的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水平。
旅游领域的技术革新主要涉及的是基础设施、信息、促销、产品和销售。在供给方面,技术是促进旅游变革的非常重要的因素。由于信息领域的技术变革,更使得旅游业在接受预定、开展促销、市场分销、经营管理等方面变得更有效率、质量更优异、服务更有灵活性、更能促进先进经验的传播和扩散。
1.全球定位系统(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
快速、廉价地获取地表特征的数字位置信息——测量定位、导航、时频同步、速度位移、形变监测;
传统定位技术:高度表(高度计)、罗盘、经纬仪;
地理位置:数理地理位置(经纬位置)、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
2. 遥感技术(RS, Remote Sensing)
采集空间信息。
3. 地理信息系统(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用于采集、模拟、处理、检索、分析和表达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目前已经广泛地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评估、区域发展规划、公共设施管理、交通安全等领域,成为一个跨学科、多方向的研究领域。GIS 与CAD (Computer Aided 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多媒体、通信、Internet 、办公自动化、虚拟现实等多种技术相结合,形成了综合的信息技术。综合是GIS 技术开发和应用值得注意的重要方向。
4. 计算机制图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
几个常用绘图软件:AutoCAD2000、CorelDRAW10
常用图象处理软件:Adobe Photoshop7.0
5. 网上调查
网上资源调查、网上市场调查。
课后作业二:网上调查东山县、漳浦县、龙海市的主要旅游资源以及福建土楼的主要分布地。
二、旅游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 田野工作
田野工作强调直接的观察、访问、记录和测量等方法和手段,对于研究旅游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环境演变、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革等有着独特的作用。
旅游研究必须以调查研究为基础,认真了解实际情况,探讨规律和趋势,解决面临的问题,促进旅游活动的开展与旅游业繁荣。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旅游市场的调查与分析是任何地区进行旅游开发的基础。
H:\资料\旅游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htm
2. 模式分析
模式分析是一种描述性分析工具,在刻画现象的结构、形态、关系和流程时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抽象力。一个模式试图表明任何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般而言,模式具有构造功能、解释与启发功能和预测功能。
对于旅游现象而言,由于其中所包含的复杂的空间关系、时间运动过程,由于旅游现象本身的复杂性,不借助于某种概括方式则很难把握旅游现象的本质,因此,模式分析对于旅游学研究有着独特的作用。
但是,由于模式固有的特性,它不可避免地具有不完整、过分简单以及含有未被阐明的假设等缺陷,因此对于模式的运用,客观上存在着一个适宜程度的问题。
3. 科学实验
旅游现象中包含着的因果关系,现象本身的自然或社会规定性,有时是难以直接或者马上观察到的。实验作为一种在精心控制的条件下研究因果关系的古典方法,在提供有关因果关系方面的知识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因而科学实验构成了旅游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用实验法研究旅游现象,主要是在旅游者心理研究、旅游环境效应研究、旅游社会效应研究等领域。
4. 统计分析
①统计分析是借助于统计工具对旅游现象进行研究。统计分析可以从取得第一手资料开始,经过构筑分析假设、检验假设、理论分析等过程,最终形成研究结论。
②由于统计分析不仅可以通过历时性的时间序列分析来预测现象的发展趋势,而且通过共时性分析来研究现象的空间关系,还可以描述现象的分布模式与结构,因此,统计分析成为旅游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③统计分析在旅游管理领域中的应用
旅游统计是国家对旅游行业实施全行业研究、管理、监督、引导和控制的信息基础。旅游统计是旅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它机构从事业务管理和决策的信息依据。旅游统计作为个人技能,是旅游从业人员处理各种经营和管理问题的科学手段,体现了一个管理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管理素质和能力。此外,旅游统计学知识作为一个专业领域,也是丰富旅游研究方法论,推动旅游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
第9章 旅游效应
教学目的:了解旅游效应的概念和类型划分,初步掌握旅游经济效应、环境效应与社会文化
效应的概念、主要表现、影响因素及其评价方法。
教学重点:旅游经济效应、环境效应与社会文化效应的概念、表现、影响因素及其评价方法。 教学难点:旅游社会文化效应的评价。
课时计划:6课时
讲授提纲:
一、旅游效应的概念与类型
1. 旅游效应(tourist impact)
2. 旅游效应的类型
二、旅游经济效应
1. 旅游经济效应
2. 影响旅游经济效应的因素
3. 旅游经济效应的评价
三、旅游环境效应
1. 旅游环境效应
2. 旅游与环境的关系
3. 旅游环境效应评估
四、旅游社会文化效应
1. 文化的概念及其组成要素
2. 旅游社会文化效应
3. 示范效应
4. 旅游“商品化”
讲授内容:
一、旅游效应的概念与类型
1. 旅游效应(tourist impact)
旅游效应,也称旅游影响,是指由于旅游活动所引发的种种利害关系。
旅游效应不仅表现在对旅游活动主体本身的影响,还表在对旅游活动对其他相关的利益集团产生的超越旅游活动主体范围的影响,而后者就是旅游活动的外部效应。
2. 旅游效应的类型
①从内容结构看,旅游效应可以分为经济效应、环境效应和社会文化效应。
②从社会价值看,旅游效应有积极的与消极的旅游效应之分。
③从表现形式看,旅游效应可分为隐形效应和显露效应。
④从产生时间看,旅游效应可分为即时效应和滞后效应。
⑤从产生根源看,旅游效应可以分为旅游者效应和旅游产业活动效应。
⑥从作用范围看,旅游效应可以分为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
二、旅游经济效应
1. 旅游经济效应
指旅游活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包括增加外汇收入、促进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改变投资环境等。
2. 影响旅游经济效应的因素
①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②旅游设施的性质及其吸引力
③外国人对旅游设施的拥有程度
④对本土与非本土劳动力的雇用情况
⑤政府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
⑥旅游者的类型
3. 旅游经济效应的评价
(1)投入产出分析
(2)旅游乘数效应
①旅游乘数:反映单位旅游消费对旅游接待地区各种经济现象影响程度的系数。 ②旅游收入漏损:不会对旅游接待地经济产生任何作用的那部分旅游收入。
③旅游乘数效应:指旅游活动对相关产业或部门的放大效应或连锁反应。
三、旅游环境效应
1. 旅游环境效应:指旅游活动对环境产生的种种影响。
2. 旅游与环境的关系
①旅游开发对环境资源的依赖关系
②旅游开发又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和破坏(P386)
3. 旅游环境效应评估:对环境进行预防管理的一种方法。
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及形成原因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自然环境变化给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带来的危害和影响,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两方面的含义。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社会生活水平、技术进步状况和资源利用背景等多方面的差异,环境问题的表现也存在形式和程度上的地区差异。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目前主要面临着各种环境污染的威胁。在大气污染方面,主要是粉尘、微粒明显减少,但有毒物含量却有增加;水污染是另一种环境问题的表现,其最大的危害是使生产和生活用的淡水资源遭到破坏和减少,而且还危及水中生物并给人类健康造成损害。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尽管也存在发达国家面临的许多环境污染问题,但程度较轻(少数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国家除外)。然而,由于贫穷,缺少先进技术,又急于取得经济进步,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一种严重的环境问题。这就是无节制、不适当、低效益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由于这种环境变化是跨区域、全球性的,而且更不易控制,因此也应该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对于中国而言,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是由于我们已经拥有相当规模的工业基础,加上我国长期以来对环境和资源问题的忽视,因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在我国都有较严重的表现。当前我国的环境污染以工业污染最为突出。此外,生态环境质量下降问题也十分突出。
从调整和改善人地关系的角度看,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是:①提高全人类的环境意识,改变长期以来只知道随意利用环境和资源,而不知保护环境的做法;②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改变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做法;③加强环境研究、治理和保护方面的国际和地区间的合作,制定统一的环境治理和保护方面的国际准则和法规;④加强污染治理和自然环境复原方面技术方法的研究,借助科技力量解决环境问题。
四、旅游社会文化效应
1. 文化的概念及其组成要素
文化泛指人类创造活动的总和,它是与自然相对的,“自然的人化”就是文化,“人化的自然”就是文化的成果。
从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出发,每一种文化都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物质文化,包括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其它各种物质产品;二是行为文化,包括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生活制度等方面;三是精神文化,包括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结、民族性格等方面。
2. 旅游社会文化效应
旅游社会文化效应是指旅游活动对旅游目的地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习俗民风和文化特征等方面的影响。
3. 示范效应
指游客以及与其相关的事成为目的地人们的效仿对象, 它改变了当地人的价值观念、影响了当地文化。
4. 旅游“商品化”
指旅游使目的地社会关系深受市场交换规则的影响, 目的地一切吸引游客的东西都可以标上价格, 在市场上买卖。
由于民族旅游地与外界不断接触, 他们原有的文化越来越接近周围的主流文化。“那些在远离西方世界的地方发展起来的文化的审美、愉悦价值, 很快就被游客优越的经济状况吞噬……今天的旅游已经开始了消灭文化的工作”。许多人类学者把这种变化看作是旅游的消极影响。民族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风俗习惯、民族艺术和手工制品等都有其独特性, 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而这些独特之处往往又正是“脆弱”之处, 在外来文化的压力下, 很容易地发生变化。
旅游加速了当地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的步伐, 引入了新的文化因子。游客的到来, 刺激了当地传统艺术、手工艺品等的复兴; 旅游的收益可以改善当地自然环境、生活设施、交通条件等, 因而也有一些人类学者认识到了旅游的正面作用。
参考资料:H:\网易旅游_惠安女,一道美丽的风景线.htm
H:\束河古镇,比丽江更宁静_网易旅游.htmH:\绝世尤物 贪恋西藏纳木错_网易旅游.htm
思考题:(惠安旅游品牌:“惠女、惠石与惠泉” )怎样辨证认识“惠安女”风俗的传承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张文奎主编. 人文地理学概论. 东北师大出版社,1989.
第10章 旅游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教学目的:了解旅游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明确旅游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教学重点:旅游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旅游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课时计划:3课时
讲授提纲:
一、旅游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旅游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1. 旅游学研究的整合与分化
2. 旅游学术研究的前沿的“二元结构”
讲授内容:
一、旅游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
尽管旅游产生的历史极其遥远,但把旅游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的历史只是近现代的事情。在我国,真正的旅游学术研究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
二、旅游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1. 旅游学研究的整合与分化
旅游研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所能完成的,而是由不同学科、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的多学科研究。随着旅游业在中国的发展规模、重要性、普及程度和研究深度的增加,任何一个希望在旅游研究领域有所建树的人,会感到研究的难度越来越大。预计未来中国旅游研究将在两个不同甚至相反的领域里会出现较为突出的进展。
①站在多学科整合的立场,在学科交叉的地方进行探索与研究。这些交叉点包括;旅游产品作为商品与福利的交叉点;区域(城市)旅游发展与城市规划的教材点;遗产(自然保护地、历史街区)保护与使用的交叉点;环境教育与旅游产业的交叉点;节事会展与大众旅游的交叉点;行业树与产业链的交叉点;此外,地理学与心理学交叉的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营销学、传播学与地理学结合的目的地营销研究;社会学、人类学、生态学结合的旅游影响研究;工商管理、国际贸易、国际关系结合的国际旅游研究;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消费行为科学相结合的旅游电子商务研究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
②以某一学科为出发点,在一个较为独立的领域内沿着一个纵深方向进行深度研究。例如,以地理学为出发点的旅游空间结构的纵深研究;以心理学为出发点的旅游动机研究;以法学为出发点的旅游立法研究;以环境科学为出发点的旅游环境影响研究;以统计学为基础的旅游统计研究;以古典文学为出发点的历代游记研究;以历史学为出发点的古典娱乐研究等。目前,单一学科的纵身研究受到所在学科传统观念的影响,特别是那些优势学科,对旅游研究的投入程度很不够,甚至带有某种偏见。而在某些弱势学科,因为考虑到学科发展与就业压力,反而对旅游研究持有热情。我们应该从旅游研究整体布局角度对此加以引导。
2. 旅游学术研究的前沿的“二元结构”
旅游学术研究的前沿取决于旅游学学术基础,也可算是一种学术“路径依赖”。由于目前旅游学属于库恩科学哲学理论中“前范式”阶段,对于旅游学的学科性质仍处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状态。我们可以从旅游学的最基本定义开始梳理。尽管学术界对于 什么是旅游有多种表述,但除了世界旅游组织的技术性定义外,从理论上定义旅游,不外乎“经济活动说”和“社会现象说”两大类。这种对于旅游本质的不同认识,构建了两种不同的研究框架和学术路径。
对于旅游经济活动的研究是基于旅游者的动机、偏好和需求,以及旅游上的供给、生产组织和管理手段等;而对于旅游社会现象的研究则是基于将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即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在目的地的流动、逗留而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
显然,前者是以人的需要理论和旅游需要(如马斯洛、普洛格等)和经济学的供需均衡论等作为理论基础,以研究旅游者的行为、体验,以及旅游者与旅游商之间的信息对称性和竞合博弈作为发展路向,其理论支撑和动力主要来源于心理学、行为学和经济学的发展,如
机能主义、格式塔学派、行为主义以及体验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在科学哲学的方法论上看,主要是借用逻辑实证主义。
后者以目的地系统的主客关系极其社会影响理论为基础,以研究客源地与目的地系统的主客关系及其社会影响理论为基础,以研究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社会冲突、理性交换、符号互动、文化传播、文化变迁、群体涵化等作为发展走向,其理论基础是社会学、传播学和人类学的发展,如结构功能主义、冲突论、符号互动论以及一般系统论等。而在科学哲学的方法论上主要是源于现象学。
上述两种研究路径并行不悖,前者是对个体进行微观的内部机理研究,后者是对整体进行宏观的系统研究。由个体推论总体会犯“合成谬误”的逻辑错误,因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旅游学的研究进展和前沿是与这两个方向的主干学科群自身发展呈亦步亦趋的“二元结构”。
当然,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本身也是与社会同步演进的,西方社会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如女权运动、和平运动、生态运动等也无不深刻地影响到旅游的发展,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旅游研究可能延伸到的学术前沿。
主要参考文献:1. 吴必虎. 整合与分化:旅游研究的学术观察. 旅游学刊,2005,(3).
2. 张凌云. 旅游学术研究前沿的“二元结构”. 旅游学刊,2005,(3).
《旅游学概论》课程教案
漳州师范学院管理系
2005年9月
第1章 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与学科体系
教学目的:了解旅游学的学科性质,初步掌握旅游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和学科体系。 教学重点:旅游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和学科体系。
教学难点:旅游学的学科性质。
课时计划:3课时。
讲授提纲:
一、科学(science )与学科(discipline )
1. 科学与学科不是一回事。每一门科学都是一门学科,但一门学科不一定是一门科学。
2. 科学: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
学科: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
二、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任务
1. 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任务
2. 对旅游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不同认识
①“三体”说(“三要素”说)
②“六要素”说
③旅游系统论
三、旅游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体系
1. 旅游学的学科性质
——多学科、跨学科、超学科的性质
2. 旅游学学科体系构成模块
四、旅游学的概念与研究规范
1. 旅游学的概念是构筑旅游学理论的基石
2. 学科的研究规范
讲授内容:
一、科学(science )与学科(discipline )
1. 科学与学科不是一回事。每一门科学都是一门学科,但一门学科不一定是一门科学。
2. 科学: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
学科: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学科的特征在于它不依附于其它学科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反映在它的研究对象、语言系统和研究规范上。
二、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任务
1. 旅游学的研究对象与主要任务
旅游学的研究对象的旅游活动的内在矛盾及其表现,旅游学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研究来认识这种矛盾的性质及其发生的原因、形态结构、运动规律和它所产生的各种外部影响。
2. 对旅游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不同认识
①“三体”说(“三要素”说)
指用“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资源)、媒体(信息服务与交通等)等三方面因素来揭示旅游活动的特征和旅游学研究对象的理论观点。
②“六要素”说
指用“食、住、行、游、购、娱”六类旅游者的行为来概括旅游活动特征与旅游活动内容,并以此来说明旅游业的主要特征、表征旅游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对于“要素论”而言,即便在研究的范围上是正确的,也需要寻找一个能够将这些要素统合到一起的矛盾主线。这一矛盾主线就是充满了各种矛盾运动的“旅游活动”。“三要素”是旅游活动的支撑体,而“六要素”是旅游活动的具体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说,以旅游活动为旅游学的研究对象,与“要素论”在外延上并无根本的不同。
③旅游系统论
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系统(客源市场系统、出行系统、目的地系统和支持系统)。旅游活动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系统,对该系统特征的把握及其在旅游开发、规划、经营与管理中的应用,就是旅游科学研究的核心任务。
三、旅游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体系
1. 旅游学的学科性质
——多学科、跨学科、超学科的性质
旅游学的跨学科性质,不仅表现在旅游学研究的历史进程当中,它实际上植根于旅游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综合性这个根本点上。
2. 旅游学学科体系构成模块
四、旅游学的概念与研究规范
1. 旅游学的概念是构筑旅游学理论的基石
目前,旅游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所具有的特殊的研究方法体系还没有成型,理论范式单一,研究方法不够系统,也没有大家一致接受的语言系统。而一个学科之所以迟迟不能达到规范化,其研究水平之所以很难提高,至为关键的问题是作为学科基础的方法论落后。要想提高经验研究的理论分析水平,没有捷径可走,必须在基础理论上下功夫,夯实学科的理论基础。
旅游学的基本概念:旅游、旅游现象、旅游者、旅游活动、旅游需要、旅游动机、旅游决策、旅游行为、旅游需求、旅游者需求、旅游供给、旅游资源、旅游地、旅游产品、旅游业、旅游体验、旅游愉悦、旅游期望、旅游感受、旅游满足、旅游观赏、旅游角色、旅游交往、旅游模仿、旅游消费、旅游者消费、旅游流、旅游效应、旅游容量、旅游规划和旅游发展等。
2. 学科的研究规范
指学科共同体的成员从事实际研究工作所遵循的规则。
课后阅读材料:
杜 江,张凌云. 解构与重构:旅游学学科发展的新思维旅游学刊,2004,(3)
摘 要:本文简要地回顾了国内外旅游学术界对于旅游学的认识和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历程, 指出随着支撑旅游业基础性学科的创新发展和旅游实践的不断深入, 需要对于旅游学科的体系结构进行解构与重构, 重新思考和整理旅游学的发展方向和思路, 改变现有的将旅游学科设置在工商管理项目下的不合理格局, 构建一个面向未来的、前瞻性的, 跨学科、多维度、多层面的旅游学研究体系框架已日趋成熟。
思考题:怎样理解旅游学的跨学科性质?
主要参考文献: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编. 中国社会科学前沿报告(199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10:329—334.
第2章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目的:初步认识旅游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以及各主要历史阶段旅游活动特征 。 教学重点:旅游产生的条件、各主要历史阶段旅游活动特征。
教学难点:不同历史阶段的旅游文化特征。
课时计划:6课时。
讲授提纲:
一、国内学者对中国古代旅游史的研究
1. 原始的游踪
2. 东周旅游
3. 逍遥游——魏晋南北朝旅游
4. 游客如云,游道如海—隋唐旅游
5. 宋代旅游
二、近现代旅游活动的发展
1. 旅游的涵义
2. 近代旅游业的开端
3. 现代国际旅游发展的特点
讲授内容:
一、国内学者对中国旅游史的研究
1. 原始的游踪
初民的时代,遥远得象一场恍恍惚惚的梦。所幸考古技术的不断进步,神话与传说的逐渐澄清,推理思维的日益缜密„„使我们能够返回这个扑朔迷离的岁月,沿着原始人开辟的漫长而崎岖的小路,寻找那些早已被沧海桑田深深掩埋了的古老、神秘的游踪。
据说,我国汉民族的始祖黄帝是一位一生好入名山游的人物。他曾经: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迁徙往来无常处。
原始人之所以编织黄帝浪迹群山的旅游故事,正是因为产生黄帝神话的那个历史时期已经具备了萌生旅游意识、旅游愿望的客观事实。
发生在原始农业定居背景下的氏族迁移,进一步培育了原始人的旅游意识和旅游活动,预示着原始人在过去开发山林的道路上播下的旅游文化的种子即将在高原广陆发牙、开花。 极其漫长的史前社会通过人类开发空间的斗争,导源了中华民族旅游活动的滥觞、旅游意识的萌芽和旅游文化的发端。
2. 东周旅游
①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的急风暴雨卷起了一股国事交往和人际交往的新潮热浪。这股新潮热浪改变了过去由行商客贾充斥道路的单调局面,将外交宾客、莘莘学子、谋臣策士„„络绎不绝地推上了旅行舞台。由此产生的聘问、婚嫁、游学、游说,以及因宫廷生活的需要而活跃起来的游猎、游览活动,盛极一时,蔚为大观,推出了中国古代第一个旅游高峰。
② 旅游文化的序幕
旅游一词,最早见于六朝,沈约《悲哉行》:“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用以专指个人意志支配的,以游览、游乐为主的旅行,以此区别于其他种种功利性质的旅行。
③ 儒家旅游观
自觉的旅游阶段应有自觉的旅游理论。历史上带头建设这一理论的就是东周那些既有旅游实践,又有深刻思想的诸子百家。其中,影响最大是则是儒家祖师孔子。
子曰: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士而怀居,不可以为士矣”。
④ 道家旅游观
在庄子的心里,旅游应该是不带任何功利意味的游乐、游戏。旅游的根本目的就是旅游者得到精神的满足,精神的自由,所以他才用“逍遥游”来论说超脱现实,“无不逍遥”的哲理。“逍遥游”既是庄子哲学的宗旨,也是庄子旅游学的宗旨。
东周即春秋战国在中国旅游史上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中国旅游虽然源头深远,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原始社会,但真正自觉的、初具规模的旅游历史,则开始于东周。
3. 逍遥游——魏晋南北朝旅游
① 玄游:指魏晋时期文人漠视俗务,清淡玄虚,适意自然景物,钟情山水风光,形成了一种旨在参悟玄机,印证玄理和陶冶性情的游山玩水热潮。
② 仙游:辗转奇山异水,锤炼仙风道骨的仙游活动也是魏晋南北朝旅游史上的一种时髦。
③ 佛游:因佛教而起的旅游,主要有两种活动,一是为传经、取经而开展的中外旅游;一种是为居静修闲,清淡佛理开展的山水旅游。
以玄游、仙游、佛游为主体的魏晋南北朝旅游是我国历史上最富创新的一代旅游。它以新颖的哲学主题(玄学、道教哲学、佛教哲学),深刻的自然审美,优美的山水艺术,庄严的宗教景观„„开辟了中国旅游文化的新纪元。
4.游客如云,游道如海—隋唐旅游
纵观隋唐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两个比较鲜明的特点:一是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有机结合。如山川中点缀亭馆庙宇。二是“山以贤称,境缘人胜”。重人事而泽及风土。开我国旅游景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重人传统。
5. 宋代旅游
宋人旅游,天地不及唐人广阔,精神不及唐人豪放。但宋人山河破碎,游心悲愤;宋人雅赏风景,意在理趣。宋人精筑旅游城市,宋人又特重旅游文学。
宋人上承“道统”的哲学理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理学”。受理学的影响,宋代文人在游乐山水、欣赏景物时,喜爱探究人生与自然的种种道理。
二、近现代旅游活动的发展
1. 旅游的涵义
①旅游是一种广义的审美形式,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②旅游是一项广义的文化活动,既是文化的创造过程,又是文化的消费过程;③旅游具有跨空间的特点;④旅游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相始终。(郁龙余,1990)
2. 近代旅游业的开端
1841年,英国的托马斯·库克组织了世界上第一个团体火车旅行团。此后,库克成立了专门的旅游服务处,成为近代旅行社业的开创人。随着有组织地提供国际国内旅游活动的各种旅行社业务的建立和发展,标志着近代大众旅游和国际旅游的形成。
3. 现代国际旅游发展的特点
①现代旅游是指“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化大众旅游。(马勇,2002))
②特点:大众化、全球化、区域性、规范性、持续性。(罗明义,2002)
思考题:我们应该怎样挖掘与借鉴古代旅游文化资源,促进现代旅游开发活动? 主要参考文献:章必功著. 中国旅游史.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第3章 旅游者与旅游活动
教学目的:初步掌握旅游及其相关概念、旅游者的技术性定义和概念性定义以及旅游活动的
含义及其本质。
教学重点:旅游、旅游者的技术性定义与概念性定义,旅游活动的含义与本质。
教学难点:技术性定义与概念性定义的区别与联系,旅游活动研究中的几个理论观点。 课时计划:3课时
讲授提纲:
一、旅游的概念:旅游科学研究的基石
1. 早期的旅游定义
2. 国外学者对旅游的定义
3. 对旅游概念的进一步探讨
4. 相关概念比较:休闲、旅游与游憩活动谱
5. 旅游类型的划分
二、旅游者的定义
1. 旅游者(tourist)的技术性定义
2. 旅游者的概念性定义
3. 游客特征分类
三、旅游活动
1. 对旅游活动的两种不同认识
2. 关于旅游活动研究的几个理论观点
3. 旅游活动的一般性质
4. 把握旅游活动本质,明确旅游学的研究对象
讲授内容:
一、旅游的概念:旅游科学研究的基石
1. 早期的旅游定义
“旅者,客寄之名,羁旅之称;失其本居,而寄他方,谓之旅”。 中国古代的“游”,是指由旅游审美而达到的那种自由自在、逍遥无为的精神境界和由此而来的对待世界的审美态度。
在我国,旅游一词,最早见于六朝,沈约《悲哉行》:“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用以专指个人意志支配的,以游览、游乐为主的旅行,以此区别于其他种种功利性质的旅行。
2. 国外学者对旅游的定义
①被经济化了的旅游定义
“旅游是外国或外地人进入非定居地并在其中逗留和移动所引起的经济活动的总和”。(P66)
②文化论者的旅游定义
“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 (汉泽克尔、克拉普夫,1942)
③官方或半官方的旅游定义
“旅游是人们出自非获取报酬以外的任何目的而向其日常环境以外的地方旅行并在该地停留不超过一年的活动”。(世界旅游组织,1993)
3. 对旅游概念的进一步探讨
①关于概念性定义和技术性定义
对于一个概念,既给出概念性定义,也给出即使性定义,是国际上理论研究的一贯做法:对于一个研究对象,不但要界定其概念性定义,提供一种观念性的理论框架,以确定概念的本质特征;而且还要给出技术性定义,以便进一步明确概念性定义的内容和范畴,明确具体的分类指标,使对象明细化,便于实际操作。
②旅游的概念性定义
旅游是跟人以前往异地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
③旅游的技术性定义
旅游是指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它目的,离开他们惯常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某些地方停留,但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旅游概念由三个要素组成:离开惯常环境的旅行距离;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旅行目的不是就业和移民。(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五十年》)
4. 相关概念比较:休闲、旅游与游憩活动谱
①休闲就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里所从事的各种自由活动, 它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被誉为现代社会的“安全阀”。在国外,休闲常常在3种意义上被使用。第一,它指“闲暇时间”;第二,它指“休闲活动”;第三,它指在休闲活动中人的闲适的“精神状态”。
②游憩是指游乐、游戏,它包括旅游和娱乐,由于娱乐既可以是室内活动,也可以是室外活动,因而游憩活动也有室内和室外之分。
③几个相关的概念
闲暇:一般指空闲、暇时,也就是闲暇时间。人们的休闲活动需要以闲暇为条件。 娱乐:指欢娱行乐。人们冀图通过快乐有趣的娱乐活动,以获得身心的喜悦和体魄的康健。它是人自然情绪或本性的流露,具有集体性、竞技性和智慧性等三个特点。
休息是指劳累时暂停活动,以恢复精神体力。严格地说,休息并不是一种休闲方式,因为休闲并非消极的无事闲着,而是有着积极的意义——它为人们实现自我、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获得“畅”或“心醉神迷”(ecstasy )的心灵体验提供了机会。
④休闲与旅游的关系
从狭义的旅游定义看,旅游就是休闲,是休闲的一部分;从广义的旅游定义看,休闲旅游是旅游与休闲重叠交叉的部分。
⑤游憩活动谱
人们在闲暇时间内的游憩活动是连续的、不可人为割裂的,它包括从家庭内游憩、户外游憩、社区游憩、一日游、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等距离渐变的游憩活动谱。
5. 旅游类型的划分
(距离、目的、组织形式、年龄特征、费用来源、旅行方式等)
①按国别划分:国内旅游、入境旅游与出境旅游
②旅游学研究中常见的旅游类型:闲暇和游憩类旅游、修学旅游和另类旅游(alternative tourism )、奖励旅游和福利旅游、会展旅游、商务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等。
以玄游、仙游、佛游为主体的魏晋南北朝旅游是我国历史上最富创新的一代旅游。它以新颖的哲学主题(玄学、道教哲学、佛教哲学),深刻的自然审美,优美的山水艺术,庄严
的宗教景观„„开辟了中国旅游文化的新纪元。
二、旅游者的定义
1. 旅游者(tourist)的技术性定义
政府机构对旅游者所作的官方定义,从一开始就特别注意旅游者是否跨越国境的问题,由此形成了对旅游者的最基本的分类,即国际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
①国际旅游者:临时国际联盟统计专家委员会(1937):国际旅游者是指离开定居国到其他国家访问旅行超过24小时的人。并确认以下几种人是国际旅游者:
A. 为娱乐、家庭或健康原因而旅行的人;
B. 参加国际会议的人;
C. 为商业原因而旅行的人;
D. 在海上巡游途中停靠某国,即使逗留时间不足24小时的人。
同时,该委员会还规定下列人员不属于国际旅游者:
A. 到某国就业谋职的人,不管其是否订有合同;
B. 到国外定居者;
C. 到国外学习、寄缩在校的学生;
D. 居住在边境地区、日常跨越国境到邻国工作的人;
E. 临时过境但不作法律意义上停留,即使在境内时间超过24小时的人。
②国内旅游者
A. 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P88)
与对国际游客所做的划分类似,国内游客也被区别为过夜国内旅游者(domestic tourists)和不过夜国内旅游者(domestic excursionists)。
B. 北美国家的定义
北美的加拿大和美国以出行距离为标准来区别是否属于国内旅游者。
C. 欧洲国家的定义
与北美国家不同,以英国为代表的一些欧洲国家在判断是否属于国内旅游者时所采用的标准不是出行距离,而是异地逗留的时间长短。例如,英格兰旅游局在每年一度的英国旅游调查中对国内旅游者的定义是:基于上下班以外的任何原因,离开居住地外出旅行过夜至少一次的人。
各国在定义国内旅游者时存在的标准不一、外延互异的情况,给国际间的统计比较和分析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再加上用语的差异,使国内旅游者的整个概念体系更加混乱。 ③国内对旅游者的技术性定义
游客(visitors) :指任何为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离开常住国(或常住地)到其他国家(或地方),其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并且在其他国家(或其他地方)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的人。
游客不包括因工作或学习在两地有规律往返的人。
游客按出游地分为国际游客(即入境游客)和国内游客。按出游时间分为旅游者(过夜游客)和一日游游客(不过夜游客)。(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3)》)
2. 旅游者的概念性定义
旅游者:出自寻求愉悦的目的而前往异地并在该地作短暂停留的人。
对比:旅游者、旅行者和迁徙者。
3. 游客特征分类
①人口统计特征分类: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语言、宗教、家庭收入和家庭构成等,是预测旅游流量和旅游偏好的重要依据。
②个性心理特征分类:通常可分为保守型(内向型)与开放型(外向型)两种类型,据此可以预测一定环境条件下游客的行为特征。
③旅游特征分类:包括旅游组织方式(散客还是团体)、旅游时间长短、旅游线路、旅行交通方式、住宿类型等方面,这些特征对于了解游客的需求偏好,制定科学的旅游营销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三、旅游活动
1. 对旅游活动的两种不同认识
① 旅游活动指的是作为旅游者的人的活动,而不包括旅游业活动。
② 旅游活动既包括旅游者活动,也包括旅游产业活动,这两种活动构成了旅游现象基本矛盾的两个方面。
2. 关于旅游活动研究的几个理论观点
①“六要素”说
指用“吃、住、行、游、购、娱”六类旅游者的行为来概括旅游活动特征与旅游活动内容,并以此来说明旅游业的主要特征、表征旅游学研究主要矛盾的观点。
课堂讨论:
A. 全面地概括了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推动了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旅游产业活动的开展。
B. 但“六要素”只是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而不是旅游学研究的对象和旅游活动的主要矛盾。
②“三体”说(“三要素”说)
指用“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资源)、媒体(信息服务与交通等)等三方面因素来揭示旅游活动的特征和旅游学研究对象的理论观点。
课堂讨论:
“三体说”从空间活动角度揭示了旅游活动中的种种联系,深化了人们对旅游活动的认识,推动了旅游学的理论研究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③ 旅游系统论
旅游活动是一个开发的复杂系统,包括客源市场系统、出行系统、目的地系统和支持系统。客源市场系统是指由位于游憩活动谱上的各种休闲者和旅游者;出行系统是保证和促使旅游者离家出行、前往目的地的几个基本因素,包括交通、旅行社、旅游信息等服务系统; 目的地系统是指能够满足旅游者需求、为旅游者所提供的服务综合体。它和出行系统中的交通因素一起,被人们概括为旅游活动“六要素”;支持系统由政策、制度、环境、人才、社区等因素组成。支持系统不能独立存在,而是依附于其他三个子系统,并对三个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3. 旅游活动的一般性质
①旅游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
②旅游活动又是一种文化现象;
③旅游活动还带有经济活动的色彩;
④旅游活动又与政治活动有关。
4. 把握旅游活动本质,深化对旅游学研究对象的认识
把“要素论”作为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即使在研究范围上是正确的,也需要在寻找一个能
够将这些要素联系到一起是矛盾主线,而这个矛盾主线就是充满了各种矛盾运动的旅游活动。
课堂讨论:
把“要素论”作为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即使在研究范围上是正确的,也需要在寻找一个能够将这些要素联系到一起是矛盾主线,而这个矛盾主线就是充满了各种矛盾运动的“旅游活动”。
思考题:1. 上述非常广义的旅游定义是不是过于泛化从而将旅游的概念泛化为旅行?
2. 你认为旅游活动应该从狭义还是广义上进行理解?
主要参考文献:李天元主编. 旅游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第4章 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
教学目的:①初步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调查、评价、开发与保护等内容;②从概念、
分类、特征、价值量的确定、生命周期等方面全面认识和把握旅游产品。
教学重点: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调查、评价、开发与保护;旅游产品的概念、分类、特
征、价值量的确定、生命周期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旅游产品的特征、价值量的确定、生命周期的影响因素以及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
转化关系模式。
课时计划:3课时。
讲授提纲:
一、旅游资源
1. 旅游资源
2. 旅游资源的特征
3. 旅游资源的分类
4. 旅游资源调查
5. 旅游资源的评价
6. 旅游(资源)开发
7. 旅游资源保护
二、旅游产品
1. 旅游产品的概念
2. 旅游产品的分类
3. 旅游产品的特征
4. 旅游产品价值量的确定
5. 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
6. 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关系模式
讲授内容:
一、旅游资源
1. 旅游资源( tourism resources)的定义
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国家旅游局,2003)
②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保继刚,1993)
③凡是构成吸引旅游者的自然和社会因素,亦即旅游者的旅游对象或目的物都是旅游资源。(邓观利,1983)
2. 旅游资源的特征(P101-105)
可观赏性、自在性、潜在性、不可转移性。
3. 旅游资源的分类
①最为普遍的分类方法是按照旅游资源的性质和成因的不同,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
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例如:《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旅游局,2003)
H:\旅游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htm
其中,自然旅游资源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人文旅游
资源包括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例如:旅游商品包括菜品饮食、农林畜产品与制品、水产品与制品、中草药材及制品、
传统手工产品与工艺品、日用工业品和其他物品。
人文活动中的民间习俗包括地方风俗与民间礼仪、民间节庆、民间演艺、民间健身活动
与赛事、宗教活动、庙会与民间集会、饮食习俗、特色服饰。
②以旅游活动的性质作为分类标准
观赏型旅游资源、运动型旅游资源、休(疗)养型旅游资源、娱乐型旅游资源和特殊型
旅游资源。
4. 旅游资源调查(investig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按照旅游资源分类标准,对旅游资源单体所进行的研究和记录。
调查组成员应具备与该调查区旅游环境、旅游资源、旅游开发有关的专业知识,一般应
吸收旅游、环境保护、地学、生物学、建筑园林、历史文化、旅游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参与。
5. 旅游资源的评价
①体验性评价:着眼于人(旅游者)对于旅游资源或旅游地的质量体验评价。
②技术性评估:着眼于旅游资源各要素对于旅游者从事特定旅游活动适宜程度的评价。
③综合性评估:着眼于旅游资源整体开发价值的评估。
6. 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开发是指以旅游资源开发为核心、促进旅游业全面发展社会经济活动。它是一项全
面、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包括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旅游项目开发的可行性研究、旅游景区(点)的规划与设计、旅游目标市场的选择与营销、旅游景区(点)建设经营和管理、旅游景区(点)企业文化的建设、旅游地形象的建设与推广、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的建设以及旅游社会氛围的营造等各方面的内容。
7. 旅游资源保护
课堂讨论:关于旅游资源可再生性与非可再生性的讨论
“旅游资源具有可再生性,旅游消费基本上是精神消费,因此旅游资源不存在耗竭的问题”。 实际上,一些普通资源一旦作为旅游资源,其原始性或自然状态才是其根本属性,旅游需求固有的“原始化和现代化”倾向,使我们必须确立新的旅游价值观,即“旅游资源主要是不可再生资源”。
结论:旅游资源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
二、旅游产品
1. 旅游产品的概念
①从旅游目的地的角度出发,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着旅游吸引物、交通和旅游
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而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旅游产品就是指旅游者花费了一定的时间、费用和精力所换取的一次经历。(林南枝、陶汉军,1994)
②旅游产品是指为满足旅游者的愉悦需要而在一定地域上被生产或开发出来以供销售
的物象与劳务的总和。(谢彦君,2004.P114)
2. 旅游产品的分类
①传统旅游产品:观光旅游、文化旅游、度假旅游、探亲旅游、商务旅游等;
②新兴旅游产品:主题公园、生态旅游、科学考察旅游、探险旅游、自驾车旅游等;
3. 旅游产品的特征(谢彦君,2004.P118-120)
①功能上的愉悦性;
②空间上的不可转移性;
③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割性;
④时间上的不可储存性;
⑤所有权的不可转让性。
4. 旅游产品价值量的确定(P125)
旅游产品价值量的构成取决于旅游产品的类型。凡是资源依托型旅游产品,都应该充分
考虑旅游资源的价值。
5. 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P128-129)
影响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基本因素有需求因素、效应因素和环境因素。
作为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的行为结果,需求因素是决定旅游产品产生、发展和消亡的最
重要的客观因素之一,尤其在开发论证阶段,需求论证是决定旅游产品开发可行性的直接决定性因素。尽管由于需求本身的复杂性和难以测量性,常常使需求研究难以取得准确而全面的结论。但是,在旅游产品开发之前,必须仍然必须从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角度出发,对需
求这一关键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估。
效应因素相对于需求因素而言,是一种继发性影响因素。它对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影响,
主要表现是三个侧面:即由旅游产品的生产、销售和消费所引起的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影响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因素包括旅游产品经营者的内部组织环境、外部经营环境
和外部大环境。
6. 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关系模式
①R-P 共生模式
指资源-产品共生型的情况,这种资源品位较高,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不需要经过大规
模开发即可由资源转变为某种类型的旅游产品。
在资源产品共生型的情况下,旅游规划侧重于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的规划,主要解决旅游者的可达性和食宿、娱乐等问题,而不需要过多考虑作为吸引物的景区景点的建设问题。
② R-P提升模式
指在旅游资源品位较低的情况下,将资源开发为旅游产品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开发强
度较大的关系模式。
③R-P 伴生模式
指某些功能上属于其他类型的设施或场所,但同时又具有旅游功能的关系模式。
例如:红色旅游资源与红色旅游产品之间的转化关系就是R-P 共生模式。
红色旅游资源是指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解放前夕28年的历史阶段内,包括中央革命根
据地、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革命纪念地、纪念馆、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
红色旅游是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
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
主要参考文献:吴必虎著.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第5章 旅游产业活动
教学目的:初步掌握旅游业的概念、重要地位、性质、特点及其构成。
教学重点:旅游业及其构成。
教学难点:旅游业收入的测算。
课时计划:3课时。
讲授提纲:
一、旅游业及其构成
1. 旅游业
2. 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3. 有关旅游产业构成的几种不同认识
4. 旅游业在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位置
5. 旅游业的性质
6. 旅游业的特点
7. 旅游业收入的测算
二、旅行社
1. 《旅行社管理条例》定义的旅行社
2.旅行社的性质
3. 旅行社的作用
4. 旅行社的类别
5. 导游职业与《导游人员管理条例》
三、住宿和餐饮业
1. 住宿业构成:旅游饭店、一般旅馆、其他住宿服务;
2. 餐饮业构成:正餐服务、快餐服务、饮料及冷饮服务、其他餐饮服务。
3. 现代饭店的含义:现代饭店已远非传统意义上的食宿接待设施,而是一种日趋现代化、
专业化、高标准化的商业性综合接待企业。
四、旅游景点
1. 旅游景点的概念
2.旅游景区产品的性质
五、旅游商品开发
1. 旅游购物的理论框架
2. 发展旅游购物的思路
讲授内容:
一、旅游业及其构成
1. 旅游业
旅游业即旅游产业,是指以旅游者为服务对象,为其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所需
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2. 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① 旅游业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趋提高;
2003年,旅游业总收入488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下降12.3%;相当于当年全国国内
生产总值的4.18%。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s, GDP):指以市场价格为基础,一定时期国内
生产和服务单位活动的最终成果的总价值。
② 由于旅游业的关联性,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3. 有关旅游产业构成的几种不同认识
① “三大支柱”说: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饭店。
②“四大支柱”说: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饭店、旅游商品。
③“五大部门”说: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饭店、旅游景点和旅游管理部门。
④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业是由绝大多数原先已经存在的独立行业围绕旅游活动重新组合
起来的新的集合体,是依托旅游吸引物,为旅游者提供综合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一个产业集群。
旅游产业集群——核心层:旅游吸引物是旅游系统的核心。根据旅游吸引物的成因及属性,它们可能从属于不同的产业,如农业、工业、文化艺术业、娱乐业、林业等,也可能是诸多行业的综合体。
——直接支撑层:支持和保证旅游活动顺利进行的各种旅游服务业,包括旅行社、餐饮和住宿业、交通运输业。
——间接支撑层:包括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4. 旅游业在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位置
①三次产业划分范围如下: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②从属于旅游业的第三产业:住宿和餐饮业(旅游饭店等)、商务服务(旅行社等)、公共设施管理业(游览景区管理)、娱乐业(游乐园、休闲健身娱乐活动等)、旅游管理机构与社会团体(旅游行业协会等)。
5. 旅游业的性质
尽管从国家的层面来说,推动和促进旅游发展的工作是一项有着多重目的的事业,但旅游业从根本上说是一项经济性产业。
6. 旅游业的特点
①综合性产业;
②劳动密集型产业;
7. 旅游业收入的测算
旅游消费剥离指数:旅游者消费部分在交通、邮电、商业、餐饮、住宿、社会服务等部门的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称为该行业的旅游消费剥离指数。
二、旅行社
1. 《旅行社管理条例》定义的旅行社
旅行社是指有营利目的,从事旅游业务的企业。 本条例所称旅游业务,是指为旅游者代办出境、入境和签证手续,招徕、接待旅游者,为旅游者安排食宿等有偿服务的经营活动。
2. 旅行社的性质
①旅行社是兼有产品设计、组合功能的旅游产品的销售者;
②旅行社是各种旅游服务供应者和旅游服务消费者之间的中介;③旅行社是从销售旅游产品中获取利润的企业。
3. 旅行社的作用
① 旅行社为旅游者实现其消费需要提供服务;
② 旅行社为旅游服务供应者提供销售服务。
4.旅行社的类别
①按照旅行社在销售旅游产品过程中的职能划分
——旅游目的地的地方接待社、旅游目的地的外联社、旅游发生地的批发商、旅游客源发生地的零售商。
②按照我国《旅行社管理条例》的规定划分
——国际旅行社(国、中、青、康辉等)和国内旅行社。
国际旅行社的经营范围包括入境旅游业务、出境旅游业务、国内旅游业务;国内旅行社的经营范围仅限于国内旅游业务。
5. 导游职业与《导游人员管理条例》
①本条例所称导游人员,是指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取得导游证,接受旅行社委派,为旅游者提供向导、讲解及相关旅游服务的人员。
具有高级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或者以上学历,身体健康,具有适应导游需要的基本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可以参加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经考试合格的,由国务院旅游行政部门或者国务院旅游行政部门委托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旅游行政部门颁发导游人员资格证书。
取得导游人员资格证书的,经与旅行社订立劳动合同或者在导游服务公司登记,方可持所订立的劳动合同或者登记证明材料,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旅游行政部门申请领取导游证。
具有特定语种语言能力的人员,虽未取得导游人员资格证书,旅行社需要聘请临时从事导游活动的,由旅行社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旅游行政部门申请领取临时导游证。 ② 导游职业的作用:导游人员既是旅游业发展的传送带和加速器,更是旅游文化的传播者和旅游形象的代言人。
③导游人员合法收入:基本工资(底薪)+出团补贴+回扣
④“小费制”与导游小费制
小费制度源于18世纪的英国伦敦。那时,当地酒店的餐桌上一般都摆着写有“To Insure Promptness” (保证服务迅速)的碗。顾客落座后,将少量零钱放入碗中,就会得到侍者热情周到的服务。后来,这种做法逐渐演变成为感谢服务人员而付给的报酬,上面几个英文单词的头一个字母联起来,就成了“TIP”(即小费)。小费的涵义是明确的:侍者高质量的服务,顾客对侍者的感谢,前提则是双方的互相尊重。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费是一种表达谢意的方式,而不是一种制约对方的方式。
第二十三条(《导游人员管理条例》) 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向旅游者兜售物品或者购买旅游者的物品的,或者以明示或者暗示的方式向旅游者索要小费的,由旅游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旅游行政部门吊销导游证并予以公告;对委派该导游人员的旅行社给予警告直至责令停业整顿。
2004年8月中旬,广东中旅在其国内游“VIP团”中率先公开推行导游小费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争议与关注。9月初,国家旅游局在《关于认真做好2004年“十一”黄金周旅游工作的通知》中将私拿回扣、索要小费列为严厉打击的对象,彻底地否定了导游小费
制。
三、住宿和餐饮业
1. 住宿业构成
旅游饭店、一般旅馆、其他住宿服务;
2. 餐饮业构成
正餐服务、快餐服务、饮料及冷饮服务、其他餐饮服务;
3. 现代饭店的含义
现代饭店已远非传统意义上的食宿接待设施,而是一种日趋现代化、专业化、高标准化的商业性综合接待企业。
四、旅游景点
1. 旅游景点的概念
旅游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本标准中旅游区(点)是指具有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康乐健身等功能, 具备相应旅游服务设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的独立管理区。
该管理区应有统一的经营管理机构和明确的地域范围。包括风景区、文博院馆、寺庙观堂、旅游度假区、自然保护区、主题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游乐园、动物园、植物园及工业、农业、经贸、科教、军事、体育、文化艺术等各类旅游区(点)。
2. 旅游景区产品的性质
准公共产品
五、旅游商品开发
1. 旅游购物的理论框架
①旅游商品——核心要素
②旅游购物设施——支撑要素
③人员(销售人员、导游、游客)——软件要素
2. 发展旅游购物的思路
① 旅游产品新整合:整合方式(A. 购物与餐饮整合;
B 与其他5要素整合);
② 一村(地区)一品;
③ 品牌战略;
④完善旅游购物的市场机制(研究、生产、销售相结合)。
思考题:怎样处理景点门票价格与保障人民享用自然、文化遗产权力的关系?
思路一:景点收益的增加,应该用增加服务和完善服务去创造。
课后作业一:试析您家乡旅游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潜力。
主要参考文献:石美玉. 关于旅游购物研究的理论思考. 旅游学刊,2004,(1).
第6章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目的:了解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辨析政府与市场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
课时计划:3课时
讲授提纲:
一、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
1. 制定旅游政策
2. 加强旅游立法,规范市场秩序;
3. 制定并实施行业标准;
4. 塑造目的地形象,参与目的地营销;
5. 参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6. 提供科技和人才保障。
二、非政府组织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
1. 加强行业间的协作、扩大行业影响
2. 加强行业经营管理研究,提高行业发展水平
3. 提高行业自律、信誉和效益。
讲授内容:
一、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
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的解释,国家旅游组织是指被一个国家政府所认可,负责管理全国旅游事物的组织。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最高旅游行政管理机构既是代表这个国家的国家旅游组织。
我国旅游行政管理机构主要是国家旅游局及各地方旅游行政机构。其中,国家旅游局是国务院主管旅游业的直属机构,代表国家行使旅游业发展的职责与职权。从国家层面上说,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有:
1. 制定旅游政策(产业发展政策、投资优惠政策、税收政策、企业准入与退出机制等);
2. 加强旅游立法,规范市场秩序;
3. 制定并实施行业标准;
4. 塑造目的地形象,参与目的地营销;
5. 参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6. 提供科技和人才保障。
二、非政府组织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
旅游行业组织主要是加强行业间的协作、扩大行业影响,加强行业经营管理研究、提高行业发展水平以及提高行业自律、信誉和效益。
思考题:怎样全面、辨证地认识政府、非政府组织与市场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1. 匡林著. 旅游业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 李冠瑶,刘海鸿主编. 旅游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第7章 旅游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教学目的:认识旅游学的理论来源,初步掌握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闲暇与休闲理论和可持
续发展理论及其在旅游科学研究与旅游业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闲暇与休闲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在旅游科学研究与
旅游业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上述3种理论在旅游科学研究与旅游业实践中的应用。
课时计划:9课时
讲授提纲: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 主要内容
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旅游活动的解释
3. 从人类高层次需要看旅游动机的产生
二、闲暇与休闲理论
1. 闲暇时间
2. 闲暇教育
3. 休闲文化
4. 从休闲视野考察旅游与旅游业的启示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1.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2.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内容(P398)
3. 树立可持续旅游发展观的意义(P398)
4. 旅游承载力——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理论核心
讲授内容:
科学的发展一般是通过两种途径:一是理论认识水平的提高;二是研究工具与方法的革新。
旅游学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是通过“解决问题”(problem-solving) 式的途径逐步从其他相关学科移植、渗透和融合而来的。这些理论进入旅游学领域之后,逐渐与旅游学中的特有概念、特有的研究对象、特有的问题相结合,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过滤、积淀、整合过程,最后成为旅游学独特的理论系统。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 主要内容
马斯洛(Maslow) 在1944年所著的《人的动机理论》中首先提出了人类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的需要归纳为五大类,由低到高分成五个阶层,象金字塔一样。
生理需要:是人类本能的最基本的需要,位于多层次需要构成的“金字塔”图式的底部。这种需要包括衣、食、住、行及延续种族的需要等。
安全需要:实质上是生理需要的保障。包括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职业安全、劳动安全、环境安全和心理安全等。
社交需要:也可称为归属和爱的需要。包括社会交往,从属于某一个组织或某一种团体,并在其中发挥作用,得到承认;希望同伴之间保持友谊和融洽的关系,希望得到亲友的爱等
尊重需要:即自尊、自重,和要求被他人所尊重。包括自尊心、信心、希望有地位、有威望,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以及高度评价等。
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位于需要层次金字塔的顶端。包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成为有成就的人物。
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旅游活动的解释
①人类需要层次理论表明,旅游是一种能够满足人类较高层次需要的消费活动。
②人类需要层次理论能够解释旅游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旅游产生的一般条件:可支配收入、闲暇时间和旅游需要与旅游动机。
参考资料: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指数(健康生活、知识水平和生活标准)对人类旅游动机的新解释。
3. 从人类高层次需要看旅游动机的产生
①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研究旅游动机的基础。只有在人们满足了最低的生理需求之后才会产生旅游动机。
②旅游动机是指能够满足人们的旅游需要,激发人们作出旅游决策,并导致旅游行为发生的原动力。
③旅游动机的种类(罗伯特·麦金托什,转引自保继刚,《旅游地理学》,P28)
健康的动机;
文化的动机;
交际的动机;
地位与声望的动机。
二、闲暇与休闲理论
1. 闲暇时间
闲暇时间是一种“以时间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聪明地用“闲”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时空”。科学、健康、文明地利用和分配闲暇时间,将指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价值观。
《我国公众闲暇时间文化精神生活状况的调查与研究》课题直面中国社会转型中公众文化精神生活的质量问题,旨在为政府制定相应的科学文化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对促进人们正确、科学地理解休闲的内涵,提高生活质量,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直接意义。
呼吁政府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发“以闲暇时间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充分认识“闲暇时间”的价值;呼吁政府加强国民的休闲生活教育,并作为科学普及和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来对待,引导广大民众聪明地用“闲”。
评审组认为,这是一项有意义的研究,建议文化部和科技部继续立项支持,就农村、农民的休闲问题、老年人群体和青少年群体的休闲问题,休闲对拉动经济的影响等做进一步的研究。
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张景安司长从国家之间的竞争提出休闲研究的重要性。国家竞争力背后的支撑力量是体制、资源、文化等。文化质量决定国家的质量。人的素质、文化素养是21世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休闲质量的高低对人的素质的影响甚大。这个报告显示,文化建设还任重道远,休闲质量令人堪忧。
随着社会的发展,休闲时间越来越多。休闲时间如何更好地划分和使用,是我们应该研究的主题。时间消费的内容和质量值得更多的研究。
积极的休闲是用来学习的。积极的休闲中,休闲的含量更多,既恢复了体力脑力,又有科学和文化的创造。我们应该倡导一种休闲含量高、水平高的方式,把休闲和劳动,休闲和创造更好地结合起来,这样能为社会创造和积累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没有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哪有真正的休闲?有责任心的人根本闲不下来,也没有条件进行休闲。闲是劳动创造的,没有有效的劳动,不可能有高质量的休闲。要有高质量的休闲,必须首先有高效的财富创造。
现在公众的休闲情况与过去大不一样,不健康的,中性的,健康的,到低级的、中等的,到高级的,多种多样。农村的休闲没有正确引导,打牌常被认为是最好的休闲方式。如何对大家的休闲进行引导,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寓教于乐的,最容易接受的,又最健康的方式来引导大家,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科技日新月异,新知识不断产生。我们都希望活到老、学到老。如果能树立学习是最好的休闲方式的风尚,那将对我们国家的前途影响深远。
休闲应该从哲学上进行分析,有丰富的辩证法。闲和劳是对立的,不同的,同时又是界限模糊的,不是非此即彼的。
闲暇,源于拉丁语,表示“许可”的意思,泛指在劳动之余获得许可进行的活动时间。柏拉图曾把他理解为四层含义:1. 即“空闲’。2. 即从活动中获得自由。3. 一种自我控制的自由状态。4. 休闲状态。显然,他已经触摸到现代闲暇的概念及“闲暇”的“自由”本质。
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早在1899年著的《有闲阶级论》中指出,闲暇时间指人们除劳动外用于消费产品和自由活动的时间、是不生产的时间。
2. 闲暇教育
闲暇教育,指人们有价值的利用闲暇时间的教育。包括:(1)在闲暇教育过程中由他人传授有关的各种闲暇时间活动知识、技能以及闲暇价值观念和态度,即外在的闲暇教育。(2)在闲暇时间里通过个人独立思考、评价和做出自己的闲暇选择、决定和行为,并认识这些选择对个人生活、对他人、对社会的影响,以达到闲暇教育的内在效果,即内在的闲暇教育。
闲暇时间内的生活质量决定了人的生命质量,因而造成占有闲暇时间的主体是闲暇教育的价值目标。
3. 休闲文化
休闲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欲建设先进文化,必须重视对休闲文化的研究与引导。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对闲暇时间的利用与分配仍存在着不健康、不科学、不合理,甚至是腐朽文化,如封建迷信、旧俗陋习、黄色书刊等现象。它们无处不在,有时是潜移默化,有时是明目张胆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这些不健康、腐朽的文化主要出现在人们的闲暇时间中。加强休闲文化的研究,对于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丰富多彩、积极向上、文化内涵深厚的公共秩序、生活环境和社会风气,指导广大公众科学、健康、合理地规划
中国大陆第一位到美国做休闲学研究的访问学者、杭州商学院的王国新教授颇有感触地说,我们参加这样一个研讨会,目的就在于扭转我国目前旅游业的单纯商业目的性,试图休闲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强化休闲的理念、休闲的价值观、休闲的文化灵魂,因此在旅游学院和旅游专业渗透休闲理念和休闲价值观的教育十分重要。
休闲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的复杂性和多学科的交叉性,只要适当地界定了休闲的内涵,并坚持休闲学的核心观点,即“休闲是人的生命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是一个人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存在空间;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休闲学终将形成自己独特的方法和理论体系,以及相应的技术和应用学科,在这一学科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实证科学的方法、哲学思辨的方法、艺术审美的方法、宗教体悟的方法等等,甚至伦理学、价值学的方法、心理学、社会学的方法,以及人类学整合的方法等都是必要的和有益的。
4. 从休闲视野考察旅游与旅游业的启示
①从事旅游管理、旅游规划、旅游政策、旅游研究部门重心的观念及其研究方法、模式将发生变化。休闲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国家的治理与调控不仅注重经济手段、行政手段、科技手段和法律手段,而且更注重文化引导的作用和人文关怀的力量来推动社会的进步。以人为本——突出个性、人性、人情、人道、人文色彩
③旅游-休闲-休闲旅游,不单单是名词的任意组合,它表明了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④大学教育中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学科的交叉性—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文学艺术等多学科参与休闲学研究。
⑤休闲教育迫在眉睫。
H:\休闲理论与价值创新——评《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htm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1.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产生威胁的发展。
2.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内容(P398)
①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环境效应与经济效应的理解,强化其生态意识;
②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
③改善旅游接待地区的生活质量;
④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
⑤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以存在的环境。
3. 树立可持续旅游发展观的意义(P398)
①有助于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对旅游资源可再生性的片面理解,重构旅游开发的理论和政策导向。
②对于发展中国家加强旅游开发的宏观管理、保护全球旅游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永续性具有深远意义。
③有助于通过技术领域、组织结构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转变推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4. 旅游承载力——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理论核心
(1)旅游容量,也称旅游承载力,指对某一旅游地而言无害于其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
量。
旅游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在提供使旅游者满意的接待并对资源产生很小影响的前提下,所能够进行旅游活动的规模。(世界旅游组织)
(2)旅游容量的构成体系(P391-392)
①按着旅游容量的内容划分,有旅游生态容量、旅游心理容量、旅游社会容量和旅游经济容量。
旅游生态容量:指一定时间内不导致旅游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发生退化的前提下,该地域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
旅游心理容量:指不导致旅游者或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产生厌恶情感的旅游活动量。 旅游社会容量:指一种建立在社会价值观、道德习俗、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等社会规范基础上的量值。
旅游经济容量:指一定时间内在一定区域上由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所决定的旅游活动的极限。
②按照旅游容量的规范性划分,有旅游期望容量和旅游极限容量。其中,旅游期望容量是规范程度较高的容量指标,它含有合理容量的意义,是旅游相关个人或旅游相关群体对旅游活动质量的心理预期。
③按照旅游容量的空间尺度划分,有旅游景点容量、旅游景区容量、旅游地容量和旅游区域容量。
④按照旅游容量的时间尺度划分,有日旅游容量、季节旅游容量、年旅游容量。
可见,旅游容量既是一个客观量值,也是一个心理感受指标;既是一个空间量度,也是一个包含时间意义的范畴;既是一个可以阐述的实用概念,也是一个必须依据某种尺度的背景而建立的相对测量手段。在不同的情况下,旅游容量有着不尽相同的意义。这充分反映了旅游容量的丰富内涵和复杂结构,也预示着这一概念的巨大应用潜力。
(3)旅游饱和、旅游超载与旅游污染
在理论上,旅游地域和场所承受的旅游流量或活动量达到其极限容量,称之为旅游饱和。而一旦超出极限容量,即为旅游超载。
在日常的旅游管理工作中,往往把旅游地接待的旅游流量达到其合理容量值时称为饱和,而越过合理容量值即为旅游超载。
旅游超载的直接和直观的后果就是旅游污染或拥挤。
根据旅游饱和与超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特点,可以将其分为如下3种情况:
①周期性饱和与超载和偶发性饱和与超载
周期性饱和与超载是旅游饱和与超载中最常见的现象,其根源在于人类社会活动所具有的周期性规律以及自然气候的周期性变化。
偶发性饱和与超载一般是由于旅游地附近发生了偶然性的事件,在较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旅游者。
②长期连续性饱和与超载和短期性饱和与超载
为了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对于长期发生连续性饱和与超载的地域,必须实行严格的分流、限流等措施。
③空间上的整体性饱和与超载和局部性饱和与超载
旅游地的局部性饱和与超载,是指景区的某一局部区域所承受的旅游活动量已超出该区
(4)旅游承载力理论的应用
——旅游承载力与管理决策
(5)旅游容量的测算
旅游容量测算的基点在于要有一个同旅游地承受旅游活动量相对应的适当的基本的时空标准,即单位利用者所占用的空间规模或设施量。
表征基本空间标准的指标,在测量旅游资源容量和旅游心理容量时,通常用人均占用面积指标。
一个旅游地所要接纳的旅游活动的性质和类型是决定其基本空间标准的关键因素(旅游活动的性质和类型是决定旅游容量基本空间标准的关键因素)。基本空间标准的获得,大都是长期经验积累或专项研究的结果。
旅游资源容量值的取得较为简单。以资源的空间规模除以每人最低空间标准,即可得到资源的极限时点容量,再根据人均每次利用时间和旅游地每日开放时间,就可以测算出资源的极限日容量: C=T/T0×A/A0
其中,C 为极限容量,T 为每日开放时间,T 0为人均每次利用时间,A 为资源的空间规模,A 0为每人最低空间标准。
本节小结:可持续旅游发展作为一种发展哲学,是不可能很快就走向成熟的。在目前阶段,人们应该审视自己的旅游开发实践,是不是“掠夺式、粗放式、病态膨胀式”的开发?是否破坏了旅游发展赖以存在的环境基础?是否超越了旅游容量的合理限度?回答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够使旅游发展运行于旅游容量的限度之内,并进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域的容量极限,而景区的其它区域并未超出旅游地的容量值。
第8章 旅游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教学目的:了解旅游学研究的主要现代技术手段,初步掌握旅游学研究的几种具体方法。 教学重点:旅游学研究的几种具体方法。
教学难点:旅游学研究的主要现代技术手段。
课时计划:6课时
讲授提纲:
一、旅游学研究中的现代技术手段
1. 全球定位系统(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
2. 遥感技术(RS, Remote Sensing)
3. 地理信息系统(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4. 计算机制图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
5. 网上调查
二、旅游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 田野工作
2. 模式分析
3. 科学实验
4. 统计分析
讲授内容:
一、旅游学研究中的现代技术手段
旅游研究领域的现代技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旅游业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吸收和应用,二是指旅游业本身的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水平。
旅游领域的技术革新主要涉及的是基础设施、信息、促销、产品和销售。在供给方面,技术是促进旅游变革的非常重要的因素。由于信息领域的技术变革,更使得旅游业在接受预定、开展促销、市场分销、经营管理等方面变得更有效率、质量更优异、服务更有灵活性、更能促进先进经验的传播和扩散。
1.全球定位系统(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
快速、廉价地获取地表特征的数字位置信息——测量定位、导航、时频同步、速度位移、形变监测;
传统定位技术:高度表(高度计)、罗盘、经纬仪;
地理位置:数理地理位置(经纬位置)、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
2. 遥感技术(RS, Remote Sensing)
采集空间信息。
3. 地理信息系统(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用于采集、模拟、处理、检索、分析和表达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目前已经广泛地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评估、区域发展规划、公共设施管理、交通安全等领域,成为一个跨学科、多方向的研究领域。GIS 与CAD (Computer Aided 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多媒体、通信、Internet 、办公自动化、虚拟现实等多种技术相结合,形成了综合的信息技术。综合是GIS 技术开发和应用值得注意的重要方向。
4. 计算机制图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
几个常用绘图软件:AutoCAD2000、CorelDRAW10
常用图象处理软件:Adobe Photoshop7.0
5. 网上调查
网上资源调查、网上市场调查。
课后作业二:网上调查东山县、漳浦县、龙海市的主要旅游资源以及福建土楼的主要分布地。
二、旅游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 田野工作
田野工作强调直接的观察、访问、记录和测量等方法和手段,对于研究旅游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环境演变、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革等有着独特的作用。
旅游研究必须以调查研究为基础,认真了解实际情况,探讨规律和趋势,解决面临的问题,促进旅游活动的开展与旅游业繁荣。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旅游市场的调查与分析是任何地区进行旅游开发的基础。
H:\资料\旅游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htm
2. 模式分析
模式分析是一种描述性分析工具,在刻画现象的结构、形态、关系和流程时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抽象力。一个模式试图表明任何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般而言,模式具有构造功能、解释与启发功能和预测功能。
对于旅游现象而言,由于其中所包含的复杂的空间关系、时间运动过程,由于旅游现象本身的复杂性,不借助于某种概括方式则很难把握旅游现象的本质,因此,模式分析对于旅游学研究有着独特的作用。
但是,由于模式固有的特性,它不可避免地具有不完整、过分简单以及含有未被阐明的假设等缺陷,因此对于模式的运用,客观上存在着一个适宜程度的问题。
3. 科学实验
旅游现象中包含着的因果关系,现象本身的自然或社会规定性,有时是难以直接或者马上观察到的。实验作为一种在精心控制的条件下研究因果关系的古典方法,在提供有关因果关系方面的知识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因而科学实验构成了旅游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用实验法研究旅游现象,主要是在旅游者心理研究、旅游环境效应研究、旅游社会效应研究等领域。
4. 统计分析
①统计分析是借助于统计工具对旅游现象进行研究。统计分析可以从取得第一手资料开始,经过构筑分析假设、检验假设、理论分析等过程,最终形成研究结论。
②由于统计分析不仅可以通过历时性的时间序列分析来预测现象的发展趋势,而且通过共时性分析来研究现象的空间关系,还可以描述现象的分布模式与结构,因此,统计分析成为旅游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③统计分析在旅游管理领域中的应用
旅游统计是国家对旅游行业实施全行业研究、管理、监督、引导和控制的信息基础。旅游统计是旅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它机构从事业务管理和决策的信息依据。旅游统计作为个人技能,是旅游从业人员处理各种经营和管理问题的科学手段,体现了一个管理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管理素质和能力。此外,旅游统计学知识作为一个专业领域,也是丰富旅游研究方法论,推动旅游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
第9章 旅游效应
教学目的:了解旅游效应的概念和类型划分,初步掌握旅游经济效应、环境效应与社会文化
效应的概念、主要表现、影响因素及其评价方法。
教学重点:旅游经济效应、环境效应与社会文化效应的概念、表现、影响因素及其评价方法。 教学难点:旅游社会文化效应的评价。
课时计划:6课时
讲授提纲:
一、旅游效应的概念与类型
1. 旅游效应(tourist impact)
2. 旅游效应的类型
二、旅游经济效应
1. 旅游经济效应
2. 影响旅游经济效应的因素
3. 旅游经济效应的评价
三、旅游环境效应
1. 旅游环境效应
2. 旅游与环境的关系
3. 旅游环境效应评估
四、旅游社会文化效应
1. 文化的概念及其组成要素
2. 旅游社会文化效应
3. 示范效应
4. 旅游“商品化”
讲授内容:
一、旅游效应的概念与类型
1. 旅游效应(tourist impact)
旅游效应,也称旅游影响,是指由于旅游活动所引发的种种利害关系。
旅游效应不仅表现在对旅游活动主体本身的影响,还表在对旅游活动对其他相关的利益集团产生的超越旅游活动主体范围的影响,而后者就是旅游活动的外部效应。
2. 旅游效应的类型
①从内容结构看,旅游效应可以分为经济效应、环境效应和社会文化效应。
②从社会价值看,旅游效应有积极的与消极的旅游效应之分。
③从表现形式看,旅游效应可分为隐形效应和显露效应。
④从产生时间看,旅游效应可分为即时效应和滞后效应。
⑤从产生根源看,旅游效应可以分为旅游者效应和旅游产业活动效应。
⑥从作用范围看,旅游效应可以分为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
二、旅游经济效应
1. 旅游经济效应
指旅游活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包括增加外汇收入、促进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改变投资环境等。
2. 影响旅游经济效应的因素
①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②旅游设施的性质及其吸引力
③外国人对旅游设施的拥有程度
④对本土与非本土劳动力的雇用情况
⑤政府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
⑥旅游者的类型
3. 旅游经济效应的评价
(1)投入产出分析
(2)旅游乘数效应
①旅游乘数:反映单位旅游消费对旅游接待地区各种经济现象影响程度的系数。 ②旅游收入漏损:不会对旅游接待地经济产生任何作用的那部分旅游收入。
③旅游乘数效应:指旅游活动对相关产业或部门的放大效应或连锁反应。
三、旅游环境效应
1. 旅游环境效应:指旅游活动对环境产生的种种影响。
2. 旅游与环境的关系
①旅游开发对环境资源的依赖关系
②旅游开发又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和破坏(P386)
3. 旅游环境效应评估:对环境进行预防管理的一种方法。
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及形成原因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自然环境变化给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带来的危害和影响,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两方面的含义。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社会生活水平、技术进步状况和资源利用背景等多方面的差异,环境问题的表现也存在形式和程度上的地区差异。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目前主要面临着各种环境污染的威胁。在大气污染方面,主要是粉尘、微粒明显减少,但有毒物含量却有增加;水污染是另一种环境问题的表现,其最大的危害是使生产和生活用的淡水资源遭到破坏和减少,而且还危及水中生物并给人类健康造成损害。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尽管也存在发达国家面临的许多环境污染问题,但程度较轻(少数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国家除外)。然而,由于贫穷,缺少先进技术,又急于取得经济进步,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一种严重的环境问题。这就是无节制、不适当、低效益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由于这种环境变化是跨区域、全球性的,而且更不易控制,因此也应该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对于中国而言,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是由于我们已经拥有相当规模的工业基础,加上我国长期以来对环境和资源问题的忽视,因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在我国都有较严重的表现。当前我国的环境污染以工业污染最为突出。此外,生态环境质量下降问题也十分突出。
从调整和改善人地关系的角度看,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是:①提高全人类的环境意识,改变长期以来只知道随意利用环境和资源,而不知保护环境的做法;②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改变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做法;③加强环境研究、治理和保护方面的国际和地区间的合作,制定统一的环境治理和保护方面的国际准则和法规;④加强污染治理和自然环境复原方面技术方法的研究,借助科技力量解决环境问题。
四、旅游社会文化效应
1. 文化的概念及其组成要素
文化泛指人类创造活动的总和,它是与自然相对的,“自然的人化”就是文化,“人化的自然”就是文化的成果。
从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出发,每一种文化都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物质文化,包括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其它各种物质产品;二是行为文化,包括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生活制度等方面;三是精神文化,包括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结、民族性格等方面。
2. 旅游社会文化效应
旅游社会文化效应是指旅游活动对旅游目的地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习俗民风和文化特征等方面的影响。
3. 示范效应
指游客以及与其相关的事成为目的地人们的效仿对象, 它改变了当地人的价值观念、影响了当地文化。
4. 旅游“商品化”
指旅游使目的地社会关系深受市场交换规则的影响, 目的地一切吸引游客的东西都可以标上价格, 在市场上买卖。
由于民族旅游地与外界不断接触, 他们原有的文化越来越接近周围的主流文化。“那些在远离西方世界的地方发展起来的文化的审美、愉悦价值, 很快就被游客优越的经济状况吞噬……今天的旅游已经开始了消灭文化的工作”。许多人类学者把这种变化看作是旅游的消极影响。民族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风俗习惯、民族艺术和手工制品等都有其独特性, 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而这些独特之处往往又正是“脆弱”之处, 在外来文化的压力下, 很容易地发生变化。
旅游加速了当地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的步伐, 引入了新的文化因子。游客的到来, 刺激了当地传统艺术、手工艺品等的复兴; 旅游的收益可以改善当地自然环境、生活设施、交通条件等, 因而也有一些人类学者认识到了旅游的正面作用。
参考资料:H:\网易旅游_惠安女,一道美丽的风景线.htm
H:\束河古镇,比丽江更宁静_网易旅游.htmH:\绝世尤物 贪恋西藏纳木错_网易旅游.htm
思考题:(惠安旅游品牌:“惠女、惠石与惠泉” )怎样辨证认识“惠安女”风俗的传承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张文奎主编. 人文地理学概论. 东北师大出版社,1989.
第10章 旅游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教学目的:了解旅游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明确旅游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教学重点:旅游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旅游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课时计划:3课时
讲授提纲:
一、旅游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旅游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1. 旅游学研究的整合与分化
2. 旅游学术研究的前沿的“二元结构”
讲授内容:
一、旅游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
尽管旅游产生的历史极其遥远,但把旅游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的历史只是近现代的事情。在我国,真正的旅游学术研究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
二、旅游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1. 旅游学研究的整合与分化
旅游研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所能完成的,而是由不同学科、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的多学科研究。随着旅游业在中国的发展规模、重要性、普及程度和研究深度的增加,任何一个希望在旅游研究领域有所建树的人,会感到研究的难度越来越大。预计未来中国旅游研究将在两个不同甚至相反的领域里会出现较为突出的进展。
①站在多学科整合的立场,在学科交叉的地方进行探索与研究。这些交叉点包括;旅游产品作为商品与福利的交叉点;区域(城市)旅游发展与城市规划的教材点;遗产(自然保护地、历史街区)保护与使用的交叉点;环境教育与旅游产业的交叉点;节事会展与大众旅游的交叉点;行业树与产业链的交叉点;此外,地理学与心理学交叉的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营销学、传播学与地理学结合的目的地营销研究;社会学、人类学、生态学结合的旅游影响研究;工商管理、国际贸易、国际关系结合的国际旅游研究;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消费行为科学相结合的旅游电子商务研究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
②以某一学科为出发点,在一个较为独立的领域内沿着一个纵深方向进行深度研究。例如,以地理学为出发点的旅游空间结构的纵深研究;以心理学为出发点的旅游动机研究;以法学为出发点的旅游立法研究;以环境科学为出发点的旅游环境影响研究;以统计学为基础的旅游统计研究;以古典文学为出发点的历代游记研究;以历史学为出发点的古典娱乐研究等。目前,单一学科的纵身研究受到所在学科传统观念的影响,特别是那些优势学科,对旅游研究的投入程度很不够,甚至带有某种偏见。而在某些弱势学科,因为考虑到学科发展与就业压力,反而对旅游研究持有热情。我们应该从旅游研究整体布局角度对此加以引导。
2. 旅游学术研究的前沿的“二元结构”
旅游学术研究的前沿取决于旅游学学术基础,也可算是一种学术“路径依赖”。由于目前旅游学属于库恩科学哲学理论中“前范式”阶段,对于旅游学的学科性质仍处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状态。我们可以从旅游学的最基本定义开始梳理。尽管学术界对于 什么是旅游有多种表述,但除了世界旅游组织的技术性定义外,从理论上定义旅游,不外乎“经济活动说”和“社会现象说”两大类。这种对于旅游本质的不同认识,构建了两种不同的研究框架和学术路径。
对于旅游经济活动的研究是基于旅游者的动机、偏好和需求,以及旅游上的供给、生产组织和管理手段等;而对于旅游社会现象的研究则是基于将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即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在目的地的流动、逗留而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
显然,前者是以人的需要理论和旅游需要(如马斯洛、普洛格等)和经济学的供需均衡论等作为理论基础,以研究旅游者的行为、体验,以及旅游者与旅游商之间的信息对称性和竞合博弈作为发展路向,其理论支撑和动力主要来源于心理学、行为学和经济学的发展,如
机能主义、格式塔学派、行为主义以及体验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在科学哲学的方法论上看,主要是借用逻辑实证主义。
后者以目的地系统的主客关系极其社会影响理论为基础,以研究客源地与目的地系统的主客关系及其社会影响理论为基础,以研究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社会冲突、理性交换、符号互动、文化传播、文化变迁、群体涵化等作为发展走向,其理论基础是社会学、传播学和人类学的发展,如结构功能主义、冲突论、符号互动论以及一般系统论等。而在科学哲学的方法论上主要是源于现象学。
上述两种研究路径并行不悖,前者是对个体进行微观的内部机理研究,后者是对整体进行宏观的系统研究。由个体推论总体会犯“合成谬误”的逻辑错误,因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旅游学的研究进展和前沿是与这两个方向的主干学科群自身发展呈亦步亦趋的“二元结构”。
当然,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本身也是与社会同步演进的,西方社会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如女权运动、和平运动、生态运动等也无不深刻地影响到旅游的发展,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旅游研究可能延伸到的学术前沿。
主要参考文献:1. 吴必虎. 整合与分化:旅游研究的学术观察. 旅游学刊,2005,(3).
2. 张凌云. 旅游学术研究前沿的“二元结构”. 旅游学刊,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