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课、 《致空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3.学习诗人把空气写得可触可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2.难点:巧妙的构思。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谜语导入: 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 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 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 2.作者简介。邵燕祥,1933 年出生,1951 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 。1955 年出版 《到远方去》 ,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上世纪 80 年代出版诗集多种; 1990 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 、 《金谷园》发表。近年来时有新诗见 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 感而发,抒写成的。 (二)读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自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3.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 4.教师指名配乐朗读。学生评价。 (三)悟 (A)整体感知 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首写得比较抽象难懂。 (B)阅读分析 1.教师针对学生的水平,作一些现代诗歌阅读方面的指导。 2.速读课文思考:(点击课件中的友或亲人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 鼓励和安慰。 (2)生提:
第 7 课、 《致空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3.学习诗人把空气写得可触可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2.难点:巧妙的构思。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谜语导入: 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 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 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 2.作者简介。邵燕祥,1933 年出生,1951 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 。1955 年出版 《到远方去》 ,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上世纪 80 年代出版诗集多种; 1990 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 、 《金谷园》发表。近年来时有新诗见 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 感而发,抒写成的。 (二)读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自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3.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 4.教师指名配乐朗读。学生评价。 (三)悟 (A)整体感知 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首写得比较抽象难懂。 (B)阅读分析 1.教师针对学生的水平,作一些现代诗歌阅读方面的指导。 2.速读课文思考:(点击课件中的友或亲人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 鼓励和安慰。 (2)生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