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语文上册《鹬蚌相争》教学设计和反思
新联小学 陈美丽
教学内容分析:
《鹬蚌相争》是S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里的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看见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 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它们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教学目标:
1、 学习生字、新词。
2、 学习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 抓住两处重点语段进行朗读、想象、评说,明白“双方相争、互不相让,结果可能两败俱伤,反而让别人从中获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历史故事导入、点燃学习兴趣。
战国时期,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然而,当时有个叫苏代的人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当时比较强大的秦国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
师:师板书课题,注上拼音:yu bang。读课题:鹬蚌相争。
师:认识鹬和蚌吗?(课件)看图说说鹬(嘴巴很长)、蚌(有着肥美的肉、坚硬的壳)各有什么特点?
师:可以用自己的手臂和手指来做鹬的嘴巴,感受鹬嘴巴的长、尖。(生跟着老师动作演示。) 师:用手做河蚌的两个壳演示一下。(生两只手做动作。)
师:我们再来看“争”这个字,能给它组个词吗?
师:在“鹬蚌相争”这个成语里“争”字应该是什么意思呢?(争论,争斗)
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
接下来,我们就要进入课文的学习了,一起来看一下导学提纲吧!
1、出示导学提纲:(课件)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觉得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读完之后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自由读课文。
同学们就按照导纲要求自学课文吧!
4、请学生逐段朗读。
5、出示生字:“顿”和“肉”(课件)
(1)这一课的生字比较少,只有“顿”和“肉”,一起来读一读吧!顿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屯的变形,右边是页字旁,在闽南话里是说„„比如说一顿饭;“肉”是象形字,中间的两条线就像一块肉上的肋骨。(课件)“肉”是个部首字,凡由“肉”组成的汉字大都与“肉”有关。当“肉”做偏旁时多数变形为“月”,如“肌、肚、胖”等(课件)。它由“内”和“人”合成,属于半包围结构(课件)。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这个肉字吧,除了肉字外,这节课我们还要学写争吵的吵字(出示)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课件),一起来写写吧。
(2)河蚌在沙滩上张开壳晒太阳,鹬( )蚌,蚌( )鹬,双方( ),结果( )(课件)。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听师朗读课文,思考:鹬和蚌在哪里相遇?它们为什么争斗?怎么争斗?争斗结果怎么样?(课件)
2、小组交流
和同桌或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对于这些问题你是怎么想的?
3、解答:鹬和蚌在哪里相遇?
鹬和蚌在哪里相遇?(沙滩上)
4、解答:它们为什么争斗?怎么争斗?(课件)
它们为什么争斗?怎么争斗?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吧!谁来说一说。
小结板书:是呀,鹬想啄蚌里面的肉(板啄),而蚌却紧紧夹住鹬的嘴巴不肯放松(板夹),它们就为这件事争论了起来。鹬说:„„蚌说:„„你觉得鹬说这句话时应该是怎样的语气呢?
出示:鹬 说(生气,得意,开心):“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渴死你,看你松开不松开!”
蚌 说(慢条斯理,坚定,毫不示弱,不甘示弱):“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就会饿死你,看你还啄不啄我!”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鹬组和蚌组)
小结:可见它们双方争论得怎么样?(吵个不停,谁也不肯让步)用一个词语来说就是互不相让。(板:互不相让)
5、解答:它们争斗结果怎么样?
生答
师小结板书:它们争斗结果就是让渔夫得利。(渔夫得利)
出示:这时候走来一个打鱼的人,就把它们两个捉走了。
这时候走来一个打鱼的人,毫不费力地就把它们两个一起捉走了。
比较两句的不同,说说你更喜欢哪一句?
6、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结果都被鱼翁捉走了,除了这个结果,还有可能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生1:它们这样一直僵持下去的话,鹬会被活活饿死,蚌会被活活干死,谁都不会有好下场! 师:这就叫——
生:两败俱伤!(板:两败俱伤)
生2(抢着说):渔夫把它们抓走后,很可能会把鹬卖掉,把蚌用来煮汤喝„„
生3:鹬也可能会被吃掉„„
7、那么鹬和蚌要怎么做才能不被渔夫抓走?
8、回顾历史故事。
“鹬蚌相争”就是苏代告诉赵王的故事,而赵王听完这个故事之后,就决定不攻打燕国了,看来呀,赵王是从这个故事里听懂了什么才做这个决定的,你来说说他听懂了什么?
生1:如果我和燕国打起来,还不得跟“鹬蚌相争”一样,最终两败俱伤,谁也得不到好处? 生2:我不能去打燕国,一旦我们打起来,一定会劳民伤财,秦国再像那个渔夫一样乘虚而入,把我们都消灭了,那就惨了!
生3:我不但不能去打燕国,而且我们还应该和好,团结起来共同对付秦国„„
四、回归整体,揭示寓意。
1.展示课件:鹬蚌相争的完整动画片。(暂停)
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鹬蚌相争的动画片,看完之后小组讨论下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
理?
2.小组讨论: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再看动画,揭示寓意。
4、师总结
所以后人常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来比喻(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落得
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
五、作业
1.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板书:]
鹬 蚌
相争
(互不相让)(两败倶伤)
↓↓
渔夫得利
教学反思
《鹬蚌相争》是S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里的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看见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 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它们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这节课我主要从五方面进行教学:一、历史故事导入、点燃学习兴趣。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四、回归整体,揭示寓意。五、作业布置。
对于这堂课的教学我自觉对以下几方面比较满意:
1、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把教学内容声情并茂地呈现于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情,全身心地参与学习过程,使他们乐在其中,学得自主、有效。
2、 教学设计比较清晰,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3、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研读,调动学生的认知、想象和情感,细细揣摩、体味,不断深化对文本主题的认识,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当然人无完人,课无完课,在这堂课里我也感受到了力不从心,死记教学环节而不敢随机应变,学生的回答偏了,我无法很及时地拉回来,课堂应变能力还有待加强等等。特别是后面寓意的揭示环节,由于时间仓促,我就匆匆一过,没有对学生作比较有效的引导,也没有很好地去联系生活,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寓意。我想这些将是我以后努力认真的方向。
三年语文上册《鹬蚌相争》教学设计和反思
新联小学 陈美丽
教学内容分析:
《鹬蚌相争》是S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里的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看见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 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它们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教学目标:
1、 学习生字、新词。
2、 学习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 抓住两处重点语段进行朗读、想象、评说,明白“双方相争、互不相让,结果可能两败俱伤,反而让别人从中获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历史故事导入、点燃学习兴趣。
战国时期,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然而,当时有个叫苏代的人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当时比较强大的秦国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
师:师板书课题,注上拼音:yu bang。读课题:鹬蚌相争。
师:认识鹬和蚌吗?(课件)看图说说鹬(嘴巴很长)、蚌(有着肥美的肉、坚硬的壳)各有什么特点?
师:可以用自己的手臂和手指来做鹬的嘴巴,感受鹬嘴巴的长、尖。(生跟着老师动作演示。) 师:用手做河蚌的两个壳演示一下。(生两只手做动作。)
师:我们再来看“争”这个字,能给它组个词吗?
师:在“鹬蚌相争”这个成语里“争”字应该是什么意思呢?(争论,争斗)
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
接下来,我们就要进入课文的学习了,一起来看一下导学提纲吧!
1、出示导学提纲:(课件)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觉得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读完之后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自由读课文。
同学们就按照导纲要求自学课文吧!
4、请学生逐段朗读。
5、出示生字:“顿”和“肉”(课件)
(1)这一课的生字比较少,只有“顿”和“肉”,一起来读一读吧!顿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屯的变形,右边是页字旁,在闽南话里是说„„比如说一顿饭;“肉”是象形字,中间的两条线就像一块肉上的肋骨。(课件)“肉”是个部首字,凡由“肉”组成的汉字大都与“肉”有关。当“肉”做偏旁时多数变形为“月”,如“肌、肚、胖”等(课件)。它由“内”和“人”合成,属于半包围结构(课件)。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这个肉字吧,除了肉字外,这节课我们还要学写争吵的吵字(出示)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课件),一起来写写吧。
(2)河蚌在沙滩上张开壳晒太阳,鹬( )蚌,蚌( )鹬,双方( ),结果( )(课件)。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听师朗读课文,思考:鹬和蚌在哪里相遇?它们为什么争斗?怎么争斗?争斗结果怎么样?(课件)
2、小组交流
和同桌或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对于这些问题你是怎么想的?
3、解答:鹬和蚌在哪里相遇?
鹬和蚌在哪里相遇?(沙滩上)
4、解答:它们为什么争斗?怎么争斗?(课件)
它们为什么争斗?怎么争斗?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吧!谁来说一说。
小结板书:是呀,鹬想啄蚌里面的肉(板啄),而蚌却紧紧夹住鹬的嘴巴不肯放松(板夹),它们就为这件事争论了起来。鹬说:„„蚌说:„„你觉得鹬说这句话时应该是怎样的语气呢?
出示:鹬 说(生气,得意,开心):“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渴死你,看你松开不松开!”
蚌 说(慢条斯理,坚定,毫不示弱,不甘示弱):“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就会饿死你,看你还啄不啄我!”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鹬组和蚌组)
小结:可见它们双方争论得怎么样?(吵个不停,谁也不肯让步)用一个词语来说就是互不相让。(板:互不相让)
5、解答:它们争斗结果怎么样?
生答
师小结板书:它们争斗结果就是让渔夫得利。(渔夫得利)
出示:这时候走来一个打鱼的人,就把它们两个捉走了。
这时候走来一个打鱼的人,毫不费力地就把它们两个一起捉走了。
比较两句的不同,说说你更喜欢哪一句?
6、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结果都被鱼翁捉走了,除了这个结果,还有可能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生1:它们这样一直僵持下去的话,鹬会被活活饿死,蚌会被活活干死,谁都不会有好下场! 师:这就叫——
生:两败俱伤!(板:两败俱伤)
生2(抢着说):渔夫把它们抓走后,很可能会把鹬卖掉,把蚌用来煮汤喝„„
生3:鹬也可能会被吃掉„„
7、那么鹬和蚌要怎么做才能不被渔夫抓走?
8、回顾历史故事。
“鹬蚌相争”就是苏代告诉赵王的故事,而赵王听完这个故事之后,就决定不攻打燕国了,看来呀,赵王是从这个故事里听懂了什么才做这个决定的,你来说说他听懂了什么?
生1:如果我和燕国打起来,还不得跟“鹬蚌相争”一样,最终两败俱伤,谁也得不到好处? 生2:我不能去打燕国,一旦我们打起来,一定会劳民伤财,秦国再像那个渔夫一样乘虚而入,把我们都消灭了,那就惨了!
生3:我不但不能去打燕国,而且我们还应该和好,团结起来共同对付秦国„„
四、回归整体,揭示寓意。
1.展示课件:鹬蚌相争的完整动画片。(暂停)
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鹬蚌相争的动画片,看完之后小组讨论下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
理?
2.小组讨论: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再看动画,揭示寓意。
4、师总结
所以后人常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来比喻(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落得
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
五、作业
1.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板书:]
鹬 蚌
相争
(互不相让)(两败倶伤)
↓↓
渔夫得利
教学反思
《鹬蚌相争》是S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里的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看见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 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它们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这节课我主要从五方面进行教学:一、历史故事导入、点燃学习兴趣。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四、回归整体,揭示寓意。五、作业布置。
对于这堂课的教学我自觉对以下几方面比较满意:
1、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把教学内容声情并茂地呈现于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情,全身心地参与学习过程,使他们乐在其中,学得自主、有效。
2、 教学设计比较清晰,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3、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研读,调动学生的认知、想象和情感,细细揣摩、体味,不断深化对文本主题的认识,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当然人无完人,课无完课,在这堂课里我也感受到了力不从心,死记教学环节而不敢随机应变,学生的回答偏了,我无法很及时地拉回来,课堂应变能力还有待加强等等。特别是后面寓意的揭示环节,由于时间仓促,我就匆匆一过,没有对学生作比较有效的引导,也没有很好地去联系生活,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寓意。我想这些将是我以后努力认真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