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艺术人生”
我的“艺术人生”
大佛中学 刘琳 年届不惑,竟怀念起那些匆匆而过的日子„„
在懂得之后,才发现,那人生乐曲中,竟掩藏着一颗柔韧而平静的心灵!
“艺术”启蒙
“嗒滴嗒、嗒滴嗒、嗒嘀嗒——嗒——滴——;小朋友,小喇叭节目开始广播啦!”
如果你生长在七十年代,如果那时你家里有一台“家用电器”——收音机,你一定不会陌生这美妙的声音。
1977年,凭着一手精湛的木匠手艺长年在外做工的父亲返乡务农了,省吃俭用花“巨资”买了一台黑色的砖头大小的收音机,听新闻,听戏剧,当然,也听少儿广播“小喇叭”。
“红妹崽,快回来,小喇叭开始广播了!”
每到小喇叭广播的时间,年近五十的爸爸如孩童一样扯着洪钟般的嗓门,把或在院坝中、或在竹林里与挂着鼻涕、花着小脸的小伙伴玩得正欢的我吆喝回家。三岁的我一听这吆喝,便会屁颠儿屁颠儿地跑回去,站在那比我还高出两头的大柜子面前,仰着小脑袋,望着那稳稳地放在柜台上的收音机,等着里面播放儿歌。父亲则在一旁,编着篾活,抽着烟卷,不时向我望上一眼。一到儿歌播放,父亲便会放下手中的活儿说:“红妹崽,认真听,好好唱,啊!”我会使劲点头:“嗯!”然后,摇晃着小脑袋,拍着小手,像模像样地跟着唱起来。唱完了,爸爸顺手把我搂进怀里,用满是胡渣的嘴亲我的脸蛋儿,说:“我们家的红妹崽真乖,将来一定有出息!”而我总是极力挣脱爸爸的怀抱,跑了出去,哼着刚刚学会的一两句儿歌,又去寻建娃、小丫他们玩去啦!
在以后的岁月里,父亲给我留下的映象更多的是严厉。三岁时与他共度的这段亲子时光,是我记忆中最温馨的珍藏。作为有七个女儿的父亲,他没有抱怨,也没有灰心,却用一般农民少有的智慧,在她的小女儿心间播下了一颗种子,这种子里孕育着美,孕育着爱,还有——父亲的温情。
小荷初露
五岁,我上幼儿园了,背着不足岁的侄子一起去——大人们太忙,得人尽其用啊!
那个年轻漂亮的女老师帮我带侄子,也教我们唱歌:
“拔萝卜,拔萝卜,哎呀呀,哎呀呀,哎呀哎呀拔不动,„„”
老师还把我们扮成白胡子的老爷爷、系着围裙的老奶奶一起来拔萝卜,逗得我们哈哈大笑。
老师也笑,笑得眉毛弯弯,笑得睫毛弯弯,笑得嘴角也弯弯。
到了晚上,竹林掩映下的院坝成了我的天然舞台。
当月亮还在门前池塘对面的李子树上呆着,池塘映着月光,朦胧成一面魔镜,一家人终于结束了一天忙碌的农活,坐在月光倾泄下的院坝中一边乘凉,一边欣赏我的歌舞表演。
“拔萝卜,拔萝卜,哎呀呀,哎呀呀,哎呀哎呀拔不动,„„”
我卖力地唱,忘情地跳。清脆的童声,滑稽的动作,总能换来家人热烈的掌声和他们的开怀大笑——那一刻,大家似乎都忘了日日不休的劳累,也忘了吃糠咽菜的艰辛。
如水的月光,摇曳的竹影,微漾的薄雾,和着院里麦秸的芳香,氤氲着一个贫寒农家的快乐,也氤氳着一个小姑娘的幸福。
这样的幸福并未休止„„
1983年,我上小学三年级,被学校那个阔嘴巴的音乐老师选中,代表全校排练节目参加古溪区的国庆节目汇演。那个和父亲差不多年纪、同样声如洪钟的音乐老师,便总是翘着兰花指,踏着小碎步,耐心细致地教我们八个小姑娘演绎励志歌曲《张海迪之歌》。“海迪姐姐,身残志坚„„”他的阔嘴是真大,一唱歌,那嘴角似乎就扯到了耳根边,大到足可以放下一整个儿的大水蜜桃。
我们受他感染,也尽力地张大嘴唱:“海迪姐姐,身残志坚„„”喧闹了一天的校园安静下来后,便只回荡着我们嘹亮的歌声。
永远记得那次不寻常的演出:
我穿着从隔壁张家借来的一件半新旧的红底碎花布衣服(我的衣服都是姐姐们穿过的,到我时早打上了好多补丁。在那个贫穷的年代,互通有无的淳朴很能解燃眉之急),生平第一次得到1角零花钱,也生平第一次去到离家三十里外的地方见世面。没有觉得寒酸和委屈,满心都是兴奋与激动。拖拉机的“突突”声掩不住我们八个小姑娘叽叽喳喳的谈笑风生;同样,拖拉机的颠簸也抖不散我们共同的异常欣喜。
站在那个大礼堂的舞台上表演时,看着下面黑压压的观众,心里真是得意,嗓门更亮,舞得更欢。热烈的掌声绽开了八张灿烂笑脸。最后,我们居然获得了全区第一。那幸福,竟超出了那1角零花钱换来的麻花的香与水果糖的甜。
现在想想,那时懵懂的我们哪知道什么叫“榜样”,什么叫“精神”,就凭着一股红薯汤青菜羹撑起来的劲儿,唱出了“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我们对于生活的无比热爱!
接下来的四年级,五年级,每年“六一”,我都被老师选中参加学校的节目演出,《外婆的澎湖湾》、《我爱米兰》、《熊猫咪咪》„„这些唱响了一个时代的经典歌曲就那么留在了我的记忆中,丰润着我这个瘦骨嶙峋的孩子的幼小心灵。
吃糠咽菜有什么关系?家庭贫寒有什么关系?幸福只与美妙的音乐有关! 好感谢这些可亲可敬的老师,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却能用精神营养浇灌一棵棵幼苗。这幼苗,蓬勃着顽强的生命力,悄无声息,茁壮成长!
心生向往
在上初中一年级以前,我没有见过任何一种乐器。
那天,当同学们蚂蚁搬家一般搬来那台橙黄锃亮的风琴的时候,我能感觉我两眼放光。
“这是什么东西呀?”
“风琴呗!”一个去抬琴的同学答道。
“它怎么用啊?”
“我咋知道!”
忍不住伸手摸了摸它油光发亮的外壳,只觉得比我家门前那块天天磨菜刀、磨镰刀的磨刀石光滑了不止十倍,滑滑的,真舒服。
“去去去,快走开,别弄坏了,老师说了,可得好好爱惜!”
上课铃响,我们立刻归位,对这堂课满怀期待。
在同学们膜拜的眼神中,那位刚从师校毕业的年轻女教师翩然而至。飘逸的白色连衣裙,飘逸的披肩秀发,越发烘托出她的青春与美丽。
她款款走到风琴前坐下,掀开琴盖,摊开音乐书,扫视大家一遍后,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唱歌曲《小小的我》。”
那声音美得,就像安徒生童话里的夜莺歌唱。
我们热烈鼓掌。
老师优雅地抬起双手,缓缓落下,随即,亮丽的琴声徐徐响起,渐渐如潮水般四溢开去,充盈着教室内的每一处空间,又飞向了窗外。琴声中仿佛有一个白色的精灵在随风而舞,舞姿优雅高贵;又好像有一朵朵耀目的玫瑰次第开放,飘逸出音乐的芳香。
我的心瞬间融化,甚至不能呼吸。
“天地间走来小小的我„„”
我还未回过神来,老师已在和着琴声教唱。看老师娴熟地弹琴唱歌,身子如美人鱼般左右轻摇。我又开始琢磨:“老师是怎么弹的呢?一句弹完,马上有下一句,她是左手弹一句,右手弹一句吗?要不,怎么顾得过来呢?”
哦,音乐,这里面,该有多少的美妙和神奇啊!
可不知什么原因,那节课后,三年都再没上过音乐课,也再没见过那位美丽的音乐老师。
初中的日子注定忙碌,忙碌的学习会让你暂时忘了还有音乐。
三年日子眨眼即过,初中毕业填报志愿,我毫不犹豫地选了潼南师校,目的之一就是想去学音乐,同时解疑弹琴是不是左手弹一句,再右手弹一句。
1990年,我成为了全县数千毕业生中幸运的一百二十分之一,被师校录取。 当乡村还弥漫着稻子浓香时,我离开家来到远在县城的师校。
怀着一种近乎迷信的崇拜,我认真地上每一堂音乐课。视唱、练耳、节奏、琴法,每一样音乐知识的学习,每一种音乐技巧的掌握,我都不敢掉以轻心,生怕亵渎了那份神圣。五线谱不熟,就把试唱的乐谱随时放在口袋里,一有时间就拿出来咿咿呀呀地唱;弹琴时手指开合度不够卡八度,就使劲儿地把大拇指和小拇指往外面掰,或使劲儿在桌上压;键盘不熟,弹琴的指法不熟,就随时随地地做模拟练习;每到琴房开放之时,便一头扎进去,潜心钻研,浑然不觉时间飞逝,直至关门的大爷敲门催促,才恋恋不舍地关门离去„„
三年来,我当然早知道了弹琴时一般是右手主旋律,左手伴奏;也能像教我唱《小小的我》那位漂亮老师一样潇洒地边弹边唱,但我明白,即使这三年我勤奋非常,也不过只接触到音乐的一点皮毛。我仍像一个在音乐城堡外探头探脑的小孩,憧憬着城堡里面的美好 。
我愿,我愿那憧憬在我的生命之树上开出一朵朵希望之花,充实我年轻稚嫩的心房。
播撒希望
1993年9月,十九岁的我肩负着师范毕业生的使命,走向了琼江边上那个遥远的小山村。
乡村的闭塞、独立生活能力的欠缺、生活条件的艰苦、远离亲人朋友的孤独„„这些想都没想过的困难,就那样横亘在了我的面前。
我知道,我没有退路。
长长的深呼吸后,我告诉自己:一切都无所畏惧!
我问校长要来了学校那台早被遗忘了的风琴。
把它从杂物堆中搬出来时,灰尘,蛛网布满它的全身,有几个键还被老鼠咬坏了,露出了里面的木头。
“它可真老,老得像琼江边上掉了牙的守渡船的老大爷。”我对校长说。 校长嘿嘿一笑:“是啊,我来这里之前,它就在这儿啦!十来年了,从来没用过。没人会用啊!”
把它收拾出来,居然能用!
信手弹上一曲,我的心归于宁静,似乎感觉那个白色的精灵又在随风起舞,舞在这四合院式的学校上空,舞在学校围墙外的竹梢之上,舞在竹林掩映下的青瓦土墙的农家之间,舞在这空旷辽阔的乡村原野„„
我又闻到了玫瑰的芬芳!这芬芳,伴着琴声,再不曾消散——
刮风下雨的夜晚,琴声驱散我的恐惧;人去楼空的周末,琴声打发我的孤独;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日子,琴声诉说我的思念„„
没想到,这琴声,竟引来了无数的忠实小听众——
离学校近的孩子们,总在琴声响起时,从家里跑出来,围拢到我的身边,贼亮贼亮的眼睛像星星闪烁,闪亮了我那间狭小晦暗的居室。
他们总是静静地听,然后七嘴八舌:
“老师,真好听,再弹一曲吧!”
“老师,我想弹一下,好吗?”
“老师,这首歌我会唱,你弹,我唱给你听!”
„„
纯真的童音让我想到了我的过往:我的“小喇叭”,我的《拔萝卜》,我的《张海迪之歌》,我的《小小的我》,爸爸的慈祥,老师们的培育,我的欢乐与幸福、希望与勤奋,都一股脑儿涌了出来,填满了我整个心房!
也许,我永远无法走进音乐这座金碧辉煌的城堡,但它的光辉却足以照亮我的生活!
从此,我总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给孩子们弹琴,教他们唱歌,让他们也能感受音乐的快乐,品味音乐的甜蜜,获取那种足以催生温情、幸福、希望、勇敢等美好情愫的神奇力量。
一棵树,就那样在那个偏远的山村站成了一种风景,播撒着神奇的种子,再看他们发芽,长大,直到森林无边„„
后记
阳春白雪固然高雅,下里巴人同样美妙!
我成不了阳光,但我可以做一个三棱镜,用我的力量,幻化出阳光的七彩光芒,去照亮我能照亮的地方„„
我的“艺术人生”
我的“艺术人生”
大佛中学 刘琳 年届不惑,竟怀念起那些匆匆而过的日子„„
在懂得之后,才发现,那人生乐曲中,竟掩藏着一颗柔韧而平静的心灵!
“艺术”启蒙
“嗒滴嗒、嗒滴嗒、嗒嘀嗒——嗒——滴——;小朋友,小喇叭节目开始广播啦!”
如果你生长在七十年代,如果那时你家里有一台“家用电器”——收音机,你一定不会陌生这美妙的声音。
1977年,凭着一手精湛的木匠手艺长年在外做工的父亲返乡务农了,省吃俭用花“巨资”买了一台黑色的砖头大小的收音机,听新闻,听戏剧,当然,也听少儿广播“小喇叭”。
“红妹崽,快回来,小喇叭开始广播了!”
每到小喇叭广播的时间,年近五十的爸爸如孩童一样扯着洪钟般的嗓门,把或在院坝中、或在竹林里与挂着鼻涕、花着小脸的小伙伴玩得正欢的我吆喝回家。三岁的我一听这吆喝,便会屁颠儿屁颠儿地跑回去,站在那比我还高出两头的大柜子面前,仰着小脑袋,望着那稳稳地放在柜台上的收音机,等着里面播放儿歌。父亲则在一旁,编着篾活,抽着烟卷,不时向我望上一眼。一到儿歌播放,父亲便会放下手中的活儿说:“红妹崽,认真听,好好唱,啊!”我会使劲点头:“嗯!”然后,摇晃着小脑袋,拍着小手,像模像样地跟着唱起来。唱完了,爸爸顺手把我搂进怀里,用满是胡渣的嘴亲我的脸蛋儿,说:“我们家的红妹崽真乖,将来一定有出息!”而我总是极力挣脱爸爸的怀抱,跑了出去,哼着刚刚学会的一两句儿歌,又去寻建娃、小丫他们玩去啦!
在以后的岁月里,父亲给我留下的映象更多的是严厉。三岁时与他共度的这段亲子时光,是我记忆中最温馨的珍藏。作为有七个女儿的父亲,他没有抱怨,也没有灰心,却用一般农民少有的智慧,在她的小女儿心间播下了一颗种子,这种子里孕育着美,孕育着爱,还有——父亲的温情。
小荷初露
五岁,我上幼儿园了,背着不足岁的侄子一起去——大人们太忙,得人尽其用啊!
那个年轻漂亮的女老师帮我带侄子,也教我们唱歌:
“拔萝卜,拔萝卜,哎呀呀,哎呀呀,哎呀哎呀拔不动,„„”
老师还把我们扮成白胡子的老爷爷、系着围裙的老奶奶一起来拔萝卜,逗得我们哈哈大笑。
老师也笑,笑得眉毛弯弯,笑得睫毛弯弯,笑得嘴角也弯弯。
到了晚上,竹林掩映下的院坝成了我的天然舞台。
当月亮还在门前池塘对面的李子树上呆着,池塘映着月光,朦胧成一面魔镜,一家人终于结束了一天忙碌的农活,坐在月光倾泄下的院坝中一边乘凉,一边欣赏我的歌舞表演。
“拔萝卜,拔萝卜,哎呀呀,哎呀呀,哎呀哎呀拔不动,„„”
我卖力地唱,忘情地跳。清脆的童声,滑稽的动作,总能换来家人热烈的掌声和他们的开怀大笑——那一刻,大家似乎都忘了日日不休的劳累,也忘了吃糠咽菜的艰辛。
如水的月光,摇曳的竹影,微漾的薄雾,和着院里麦秸的芳香,氤氲着一个贫寒农家的快乐,也氤氳着一个小姑娘的幸福。
这样的幸福并未休止„„
1983年,我上小学三年级,被学校那个阔嘴巴的音乐老师选中,代表全校排练节目参加古溪区的国庆节目汇演。那个和父亲差不多年纪、同样声如洪钟的音乐老师,便总是翘着兰花指,踏着小碎步,耐心细致地教我们八个小姑娘演绎励志歌曲《张海迪之歌》。“海迪姐姐,身残志坚„„”他的阔嘴是真大,一唱歌,那嘴角似乎就扯到了耳根边,大到足可以放下一整个儿的大水蜜桃。
我们受他感染,也尽力地张大嘴唱:“海迪姐姐,身残志坚„„”喧闹了一天的校园安静下来后,便只回荡着我们嘹亮的歌声。
永远记得那次不寻常的演出:
我穿着从隔壁张家借来的一件半新旧的红底碎花布衣服(我的衣服都是姐姐们穿过的,到我时早打上了好多补丁。在那个贫穷的年代,互通有无的淳朴很能解燃眉之急),生平第一次得到1角零花钱,也生平第一次去到离家三十里外的地方见世面。没有觉得寒酸和委屈,满心都是兴奋与激动。拖拉机的“突突”声掩不住我们八个小姑娘叽叽喳喳的谈笑风生;同样,拖拉机的颠簸也抖不散我们共同的异常欣喜。
站在那个大礼堂的舞台上表演时,看着下面黑压压的观众,心里真是得意,嗓门更亮,舞得更欢。热烈的掌声绽开了八张灿烂笑脸。最后,我们居然获得了全区第一。那幸福,竟超出了那1角零花钱换来的麻花的香与水果糖的甜。
现在想想,那时懵懂的我们哪知道什么叫“榜样”,什么叫“精神”,就凭着一股红薯汤青菜羹撑起来的劲儿,唱出了“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我们对于生活的无比热爱!
接下来的四年级,五年级,每年“六一”,我都被老师选中参加学校的节目演出,《外婆的澎湖湾》、《我爱米兰》、《熊猫咪咪》„„这些唱响了一个时代的经典歌曲就那么留在了我的记忆中,丰润着我这个瘦骨嶙峋的孩子的幼小心灵。
吃糠咽菜有什么关系?家庭贫寒有什么关系?幸福只与美妙的音乐有关! 好感谢这些可亲可敬的老师,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却能用精神营养浇灌一棵棵幼苗。这幼苗,蓬勃着顽强的生命力,悄无声息,茁壮成长!
心生向往
在上初中一年级以前,我没有见过任何一种乐器。
那天,当同学们蚂蚁搬家一般搬来那台橙黄锃亮的风琴的时候,我能感觉我两眼放光。
“这是什么东西呀?”
“风琴呗!”一个去抬琴的同学答道。
“它怎么用啊?”
“我咋知道!”
忍不住伸手摸了摸它油光发亮的外壳,只觉得比我家门前那块天天磨菜刀、磨镰刀的磨刀石光滑了不止十倍,滑滑的,真舒服。
“去去去,快走开,别弄坏了,老师说了,可得好好爱惜!”
上课铃响,我们立刻归位,对这堂课满怀期待。
在同学们膜拜的眼神中,那位刚从师校毕业的年轻女教师翩然而至。飘逸的白色连衣裙,飘逸的披肩秀发,越发烘托出她的青春与美丽。
她款款走到风琴前坐下,掀开琴盖,摊开音乐书,扫视大家一遍后,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唱歌曲《小小的我》。”
那声音美得,就像安徒生童话里的夜莺歌唱。
我们热烈鼓掌。
老师优雅地抬起双手,缓缓落下,随即,亮丽的琴声徐徐响起,渐渐如潮水般四溢开去,充盈着教室内的每一处空间,又飞向了窗外。琴声中仿佛有一个白色的精灵在随风而舞,舞姿优雅高贵;又好像有一朵朵耀目的玫瑰次第开放,飘逸出音乐的芳香。
我的心瞬间融化,甚至不能呼吸。
“天地间走来小小的我„„”
我还未回过神来,老师已在和着琴声教唱。看老师娴熟地弹琴唱歌,身子如美人鱼般左右轻摇。我又开始琢磨:“老师是怎么弹的呢?一句弹完,马上有下一句,她是左手弹一句,右手弹一句吗?要不,怎么顾得过来呢?”
哦,音乐,这里面,该有多少的美妙和神奇啊!
可不知什么原因,那节课后,三年都再没上过音乐课,也再没见过那位美丽的音乐老师。
初中的日子注定忙碌,忙碌的学习会让你暂时忘了还有音乐。
三年日子眨眼即过,初中毕业填报志愿,我毫不犹豫地选了潼南师校,目的之一就是想去学音乐,同时解疑弹琴是不是左手弹一句,再右手弹一句。
1990年,我成为了全县数千毕业生中幸运的一百二十分之一,被师校录取。 当乡村还弥漫着稻子浓香时,我离开家来到远在县城的师校。
怀着一种近乎迷信的崇拜,我认真地上每一堂音乐课。视唱、练耳、节奏、琴法,每一样音乐知识的学习,每一种音乐技巧的掌握,我都不敢掉以轻心,生怕亵渎了那份神圣。五线谱不熟,就把试唱的乐谱随时放在口袋里,一有时间就拿出来咿咿呀呀地唱;弹琴时手指开合度不够卡八度,就使劲儿地把大拇指和小拇指往外面掰,或使劲儿在桌上压;键盘不熟,弹琴的指法不熟,就随时随地地做模拟练习;每到琴房开放之时,便一头扎进去,潜心钻研,浑然不觉时间飞逝,直至关门的大爷敲门催促,才恋恋不舍地关门离去„„
三年来,我当然早知道了弹琴时一般是右手主旋律,左手伴奏;也能像教我唱《小小的我》那位漂亮老师一样潇洒地边弹边唱,但我明白,即使这三年我勤奋非常,也不过只接触到音乐的一点皮毛。我仍像一个在音乐城堡外探头探脑的小孩,憧憬着城堡里面的美好 。
我愿,我愿那憧憬在我的生命之树上开出一朵朵希望之花,充实我年轻稚嫩的心房。
播撒希望
1993年9月,十九岁的我肩负着师范毕业生的使命,走向了琼江边上那个遥远的小山村。
乡村的闭塞、独立生活能力的欠缺、生活条件的艰苦、远离亲人朋友的孤独„„这些想都没想过的困难,就那样横亘在了我的面前。
我知道,我没有退路。
长长的深呼吸后,我告诉自己:一切都无所畏惧!
我问校长要来了学校那台早被遗忘了的风琴。
把它从杂物堆中搬出来时,灰尘,蛛网布满它的全身,有几个键还被老鼠咬坏了,露出了里面的木头。
“它可真老,老得像琼江边上掉了牙的守渡船的老大爷。”我对校长说。 校长嘿嘿一笑:“是啊,我来这里之前,它就在这儿啦!十来年了,从来没用过。没人会用啊!”
把它收拾出来,居然能用!
信手弹上一曲,我的心归于宁静,似乎感觉那个白色的精灵又在随风起舞,舞在这四合院式的学校上空,舞在学校围墙外的竹梢之上,舞在竹林掩映下的青瓦土墙的农家之间,舞在这空旷辽阔的乡村原野„„
我又闻到了玫瑰的芬芳!这芬芳,伴着琴声,再不曾消散——
刮风下雨的夜晚,琴声驱散我的恐惧;人去楼空的周末,琴声打发我的孤独;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日子,琴声诉说我的思念„„
没想到,这琴声,竟引来了无数的忠实小听众——
离学校近的孩子们,总在琴声响起时,从家里跑出来,围拢到我的身边,贼亮贼亮的眼睛像星星闪烁,闪亮了我那间狭小晦暗的居室。
他们总是静静地听,然后七嘴八舌:
“老师,真好听,再弹一曲吧!”
“老师,我想弹一下,好吗?”
“老师,这首歌我会唱,你弹,我唱给你听!”
„„
纯真的童音让我想到了我的过往:我的“小喇叭”,我的《拔萝卜》,我的《张海迪之歌》,我的《小小的我》,爸爸的慈祥,老师们的培育,我的欢乐与幸福、希望与勤奋,都一股脑儿涌了出来,填满了我整个心房!
也许,我永远无法走进音乐这座金碧辉煌的城堡,但它的光辉却足以照亮我的生活!
从此,我总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给孩子们弹琴,教他们唱歌,让他们也能感受音乐的快乐,品味音乐的甜蜜,获取那种足以催生温情、幸福、希望、勇敢等美好情愫的神奇力量。
一棵树,就那样在那个偏远的山村站成了一种风景,播撒着神奇的种子,再看他们发芽,长大,直到森林无边„„
后记
阳春白雪固然高雅,下里巴人同样美妙!
我成不了阳光,但我可以做一个三棱镜,用我的力量,幻化出阳光的七彩光芒,去照亮我能照亮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