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范文作文

遗憾,也是一朵奇葩

①遗憾,词典上的解释是“不称心”“大可惋惜”。无论是人还是事,若留下遗憾,似乎都会存有残缺,让人叹息不已。

②很多的悲剧都在展现遗憾:荆轲身负重任刺秦王,偏偏选人不当刺杀失败,遗憾!屈原忠心耿耿爱君国,偏偏选上昏庸的楚怀王,遗憾!历史上类似的悲剧不胜枚举,在人生的行进过程中遗憾似乎如影随形。

③既然如此,那么应该怎样对待遗憾呢?

④正视遗憾,首先是坦然接受遗憾。如果人生皆有遗憾,人生必有遗憾,那么我们不如坦然接受它,不抱怨,不气馁,把它化做人生中的另一道风景。韩愈接受了“朝奏夕贬”的遗憾,写出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千古绝句;柳宗元接受了贬谪永州闲置的遗憾,写出了不朽的“永州八记”……由此看来,遗憾,也是一朵奇葩;它,也能激发出生命的激情,让生命在逆境中焕发出新的精彩。

⑤正视遗憾,就要把遗憾作为人生的又一块磨砺石。遗憾,常常还不是轻描淡写的叹息,不是大可惋惜的摇头,遗憾可能是人生的一道坎,甚至是险象环生的断裂层。但是,只要正视遗憾,把遗憾作为又一块磨砺石,磨练毅力,砥砺意志,那么,人生在遗憾这块磨砺石上将奏出荡气回肠的高亢之音。不是吗?越王勾践亡国被俘,遗憾,但他砥砺沉潜,最终“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音乐家贝多芬,正值创作的盛年,然而双耳失聪,遗憾,但他扼住命运的咽喉,谱写了如《命运交响曲》等许多不朽作品。当人们还在用滚滚热泪对他们的种种遗憾扼腕长叹表达出自己的遗憾时,他们已经把遗憾当作展现生命进取的长空,翱翔搏击其中,创下一个个奇迹。

⑥正视遗憾,就是把遗憾定格为人生的一种经历。人人都有理想,而理想的最大特色就是高于现实,也正因为如此,追求理想的人难免受挫,从而留下遗憾。但是,如果能笑对遗憾,那么遗憾将定格为一种经历,留下为后人赞叹的美。李白欲求仕,但终生仕途不顺、屡遭排遣,是遗憾,然而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又曾让多少文人墨客欣然折服;王勃求功名,但一生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是遗憾,然而他“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唱,又让多少人怦然心动。所以,遗憾就是一种厚重的美,它正如一杯苦茶,虽然入口苦涩,却能于入咽时感受到它的香甜。

⑦尽管并不是所有的播种都能有收获,尽管并不是所有的追求都会绽开花朵,但正如朱光潜老先生所说:“倘若件件事都尽善尽美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既然如此,何必拒绝遗憾!因此,我们可以认定,遗憾乃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应该正视遗憾。

题目:本文围绕“遗憾乃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应该正视遗憾”这一中心论点设立了哪些分论点?

【答案】分论点:①正视遗憾,首先是坦然接受遗憾;②正视遗憾,就要把遗憾作为人生的又一块磨砺石;③正视遗憾,就是把遗憾定格为人生的一种经历。

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鲁先圣

⑴“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这里要争的这个“气”字,指的是人在世上要有骨气,在生活当中,凡事不能够没有原则地忍气吞声委曲求全。因为一个人一旦没有了骨气,也就没有了原则,没有了刚性,更没有了尊严。但是,如果缺乏一定的修养,对自己没有公正的认识,骨气很容易变成傲气,身上会滋生出盛气凌人、骄傲自大、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等危险的品质,这样就使自己变成了一个人人避而远之的自大狂。

⑵徐悲鸿曾经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豪气与傲气就截然不同了。我们在评价一个人豪侠仗义爽快的时候,经常说这个人豪气干云。这里的豪气,就是那种“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丈夫气概。有了这种豪气,才会生出舍我其谁、义薄云天的大气魄。

⑶志气对于一个人来说就更加重要了。一个没有志气的人是成就不了什么大事的。志气是人生命当中最基本的素养,是人生理想的基本前提,是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的底气。中国人常常说的一句话是“人穷志不短”,意思就是不论你贫穷到什么程度,你都不可以丧失志气。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了志气。只要志气在,一切都可能有转机。

⑷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周身透露着侠气的人就很少了,我们更多的是从历史画卷中,从春秋战国时代那些慷慨悲歌的故事中,从回荡在燕赵大地上许许多多的悲壮故事中,获得侠气的概念的。侠气是一种十分可贵的高尚品格,因为侠气突出的是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去成全他人。正因为这样,千百年来,侠气一直是被尊崇的人生品德。一个人不当侠气之士无可厚非,但是身上应该有一点侠气,这种侠气会让你放射出一种夺目的光彩。

⑸义气与侠气有显著的不同。侠气更多的是甘为他人的付出,而义气则是一种对约

定的承诺。我们通常说的义气,一般是指朋友之间。为朋友两肋插刀,那是因为你们是朋友,就像兄弟,就应该在朋友遇到危难时出手相助,这是我们民族的道德规范。违背了这个规范,就会受到社会的谴责和朋友的诟病。

⑹勇气则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不论你要做什么事情,没有勇气当头是不行的。勇气是敢于冒险,但更是一种大无畏的气概,是一种对自我能量的自信。勇气是你事业的发端,更是你成大事的先声。有了这个先声,你才会有浩荡的远大前程。

⑺正气就无须多言了。一个人只有一身正气,才会让人敬仰和尊敬。正气是社会的准则,是大家必须遵守的规范。不论身在什么行业,也不论职位高低,只有你一身正气,才会受到尊敬。相反的是,不论你有多高的职位和有多少财富,身上都是歪风邪气,同样也会为人所不齿。

⑻骄气一种更要不得的禀性。一个人身上如果有了骄气,就是危险的开始。因为骄气预示着自满,也就是预示着对自我的过分肯定。这往往是一个人走下坡路的发端。我们常常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个骄傲,就是指人身上的骄气。所有这些气质,都是我们身上潜伏的素质,把握培养这些气韵,让身上少一些傲气邪气,多一些浩然之气,我们的人生就会更显大写的人生并充满了风骨和色彩。

(选自《时文选粹》第八辑)

习惯成自然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

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做一个汉字传人

①世界上有四大古文字,唯有汉字硕果仅存,至今不衰。其实汉字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它曾面临“拉丁化”的挑战,计算机的挑战……不过事实告诉我们,承载着几千年人类文明的汉字,是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的。但,当下,汉字依然面临着挑战。作为人类的智慧成果,汉字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敬重;作为文化传承的工具,汉字也没有得到精心的维护。在汉字教育和汉字运用方面,有不少问题是值得关注的。

②比如字理的模糊。和拼音文字不同,每一个方块字都有着独特的字理,研究字理成了一门学问,这就是“小学”,即文字学。我们的前辈文化人,几乎都曾受到文字学的熏陶。陈独秀曾在狱中编写《小学识字读本》;鲁迅听章太炎讲解《说文解字》,写过别具慧眼的《门外文谈》;郭沫若更是甲骨文方面的研究专家。可是,今天的识字教育似乎无“理”可言,文

字学早被驱逐出课堂,学生只知点横撇捺,不知造字理据。所以才会有人经常把“天翻地覆”写成“天翻地复”,把“不胫而走”写成“不径而走”,把“草菅人命”写成“草管人命”。

③又如读音的紊乱。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准确的读音,是掌握汉字的基本要求。有些人却视读音为儿戏,秀才识字读半边,古已有之,于今为烈。于是,“龋齿”成了“yǔ齿”,“濒临”成了“pín临”。“说服”的“说”字,字典里注音为“shuō”,口语里读音为“shuō”,却被不少电视台的主持人刻意改读成“shuì”。

④再如形体的失范。汉字的字形有一个演变过程,到了汉代经历“隶变”以后基本成熟,从笔画到结构,形成了社会共识。新中国建立以后,通过自觉的文字改革,书写有了明确的规范要求,可这些规范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遵循。“世博会”的“博”左边常被写成“忄”了,“康师傅”的“康”下边写成了“水”。甚至电脑字库里的有些字,一打出来就是错的,比如“假”字的右上角误成了“几何”的“几”,“肺”字的右半边误成了“城市”的“市”。当年铅排时代,印刷厂的字模要经过专家严格审核。如今电脑字库各行其是,错了也无人过问,出现了文化管理上的盲区。

⑤还有书写的退化。世界上有近两千种文字,唯有汉字形成了一门独特的书写艺术——书法。写字,历来是文化人的基本功。看看“五四”以来的作家手稿,哪一个不是写得一手好字?“墨宝”,曾经是一个十分流行的词语。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汉字书写被边缘化了。当年教育部长蒋南翔曾经说过:“我最怕两样东西:一是北京售货员的脸,二是中国大学生的字。”

⑥汉字,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汉字能有今天,是和一代又一代汉字传人的努力分不开的。如今汉字的接力棒已经到了我们手里,作为一个汉字的传人,如何正视汉字的生存现状,提高汉字的文化地位,让汉字绽放出更为灿烂的花朵,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遗憾,也是一朵奇葩

①遗憾,词典上的解释是“不称心”“太可惋惜”。无论人还是事,若留下遗憾,似乎都会存有残缺,让人叹息不已。

②很多的悲剧都在展现遗憾:荆轲身负重任剌奏王,偏偏选人不当刺杀失败,遗憾!屈原忠心耿耿爱君国,偏偏遇上昏庸的楚怀王,遗憾!历史上类似的悲剧不胜枚举,在人生的行进过程中遗憾似乎常常如影相随。

③既然如此,那么应该怎样对待遗憾呢?毋庸置疑,我们应该正视遗憾。

④正视遗憾,首先是坦然接受遗憾。如果人生皆有遗憾,人生必有遗憾,那么我们不如坦然接受它,不抱怨,不气馁,把它化作人生中的另外一道风景。 韩愈接受了“朝奏夕

贬”的遗憾,写出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千古绝句;柳宗元接受了贬谪永州闲置的遗憾,写出了不朽的“永州八记”……由此看来,遗憾,也是一朵奇葩;它,也能激发出生命的激情,让生命在逆境 中焕发出新的精彩。

⑤正视遗憾,就要把遗憾作为人生的又一块磨砺石。遗憾,常常还不是轻描淡写的叹息,不是大可惋惜的摇头,遗憾可能是人生的一道坎,甚至是险象环生的断裂层。但是,只要正视遗憾,把遗憾作为又一块磨砺石,磨练毅力,砥砺意志,那么,人生在遗憾这块磨砺石上将奏出荡气回肠的高亢之音。不是吗?越王勾践亡国被俘,遗憾,但他砥砺沉潜,最终“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音乐家贝多芬,正值创作的盛年,然而双耳失聪,遗憾,但他扼住命运的咽喉,谱写了如《命运交响曲》等许多不朽作品。当人们还在用滚滚热泪对他们的种种遗憾扼腕长叹表达出自己的遗憾时,他们已经把遗憾当作展现生命进取的长空,翱翔搏击其中,创下一个个奇迹。

⑥正视遗憾,就是把遗憾定格为人生的一种经历。人人都有理想,而理想的最大特色就是高于现实,也正因为如此,追求理想的人难免受挫,从而留下遗憾。但是,如果能笑对遗憾,那么,遗憾将定格为一种经历,留下为后人赞叹的美。李白欲求仕,但终生仕途不顺、屡遭排遣,是遗憾,然而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又曾让多少文人墨客欣然折服;王勃一生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是遗憾,然而他“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唱,又让多少人怦然心动。所以,遗憾就是一种厚重的美,它正如一杯苦茶,虽然入口苦涩,却能于入咽时感受到它的香甜。

⑦尽管并不是所有的播种帮能有收获,尽管并不是所有的追求都会绽开花朵,但正如朱光潜老先生所说:“倘若件件事都尽善尽美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既然如此,何必拒绝遗憾!因此,我们可以认定,遗憾乃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应该正视遗憾。

高枕应忧

①在《战国策》中有个叫“高枕无忧”的成语。冯谖告诫孟尝君,世事无常,应做多手准备,才会增加胜算,仅此而已,却不是再无忧虑的意思。后人也常误解,以致忘乎所以。在危急来临时,茫然失措。试想,高枕卧眠能减轻头部压力,容易入睡,但也会引发歪颈、梦魇等病痛,忧愁将会更大。

②陈胜首举义旗对抗暴秦,称王后,以为天下尽在掌握中,渐忘鸿鹄壮志,贪图享乐,不求上进,以致兵败被杀。职场的高手们常抱怨没有机会升迁,但当机会来临,却没有足够的本领胜任,与其说败于旁人之手,倒不如说败在自己手上。

③环境安逸,人易思想麻痹,渐丧拼搏意识,变得懒惰愚蠢。这与【 甲】同理。 ④不少人以为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就可以不再费力,事实上,并不存在“一劳永逸”这种情况。秦始皇统一疆土、文字和思想,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又修筑万里长城,以为就能千秋万世,但到了二世就遭楚人付之一炬。环境是变化不定的,沉稳如桑田尚能化作沧海,何况是变幻莫测的现实世界。

⑤李世民励精图治,开创唐朝第一个治世,但他并未知足,常告诫儿子:【乙】,李治和武则天听进去了,所以又有“贞观遗风”。沈从文暮年广受崇敬,仍专心学问,极少出席宴会,因为在虚名中最易侵蚀思想,再难达到巅峰级的宗师地位。这令今朝许多一举成名后,就随便打发时光的名家汗颜。

⑥《小李飞刀》就把“高枕应忧”一词演绎得淋漓尽致,天机老人自恃排名第一,并未对上官金虹多加防范,而惨遭杀害;上官金虹转正成第一,与排名其后的李寻欢交战,可说信心满满,却是一招落败,临死也不敢相信:“这不可能!”

⑦古代医书曾指出:“枕头高度,以仰卧时头与躯干保持水平为宜。”至于如何绽放生命之花,关键之一在于把握好安乐时的心态,警惕【丙 】。多点盛世危言,随时保持忧患意识,才能保大事无虞。

⑧“高枕应忧”和【丁】的精髓同源,是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忧患意识不是消极心态,不是缺乏信心,而是为了“安逸”的环境更加持久。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3年第3期 作者 江泽涵) 磨难是最好的礼物

磨难使人进步。正是磨难本身使人产生了对于环境的种种“适应性”,诱发了人的种种潜能。在恶劣环境下,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在病痛之下,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甲】。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体的各种功能必将全面退化,最后可能倒退回原始状态。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的智慧将无异于三岁孩童。长期生活在一帆风顺、无忧无虑的环境中,淘汰不了劣者,筛选不出强者,人类就不会进化,社会也不会向前发展。

磨难使人坚强。到过农村的人常发现这样一种农事现象:农民们对刚出生的青苗要进行碾压。开始人们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认为对柔嫩的幼苗采取如此高压手段,似乎近于残酷。后来有经验的老农告诉我们,碾压青苗恰恰是为了能让青苗长得更好!刚出土的青苗头重根浅,耐不住风吹雨打,必须施以重压才能扎稳根须,务实基础。根扎得稳,苗才长得壮。

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生下来就掉进福堆里,被百般呵护,不经受种种磨砺,不遭受些许苦难,这种环境能培养出栋梁之材吗?假如一世顺利,遍地黄金随意拾取,那么这茬人及

后代有可能成为愚不可及的白痴,【乙】。富贵温柔如同一把无形利剑,它削去了人的铮铮铁骨、坚强意志、奋斗精神和冲天豪气,将猛虎变为病猫,将雄狮变为绵羊,将雄鹰变为麻雀,将龙种变为跳蚤……人之一生,在自己的哭声中临世,在亲人的哭声中辞世,中间百十年的生涯,无时无刻不在与艰难、困苦、疾病、灾祸打交道。然而正是由于人类尝尽磨难而甘之如饴,才将我们的生命演绎得如此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如诗如画,如梦如歌……

磨难使人超越。《史记》有言:“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此真乃千古良言,历久弥珍!我们甚至还可以将司马迁的名句续写下来:太史公受辱而作《史记》,杜甫流落乃成《三吏》《三别》,吴敬梓落第方有《儒林外传》,【丙】。中国历史上这些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无一不是因作者饱受磨难,超越自我而成。磨难是人类文明成果的孵化器、催生剂!

阳光总在风雨后!我们对人生中的各种磨难都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只要是不可摆脱的磨难,都来吧,我们绝不胆怯,绝不屈服!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朱铁志

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已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所有

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要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最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因为定位于优秀,装腔作势的表演、阿谀逢迎的丑态、追名逐利的争斗,统统不屑为之。不仅如此,还要敬鬼神而远之。

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优秀的人做了好事总不忘共同工作的同事,总是把主要的功劳归于大家;平庸的人恰恰相反,极力讳言别人的贡献,拼命夸大自己的作用,贪天之功为己有,成绩都是自己的,错误都是别人的,老子是一朵花,别人都是豆腐渣。

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套用一句诗人的话: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华山并非一条路》,回答问题。

①在语文学习的诸多品质中,拥有阅读创新的品质无疑是令人艳羡的。可是问起如何创新,许多中学生便会一脸茫然。他们往往觉得,历代前贤像高山耸峙,须仰视才见。我们后生小子,难望其项背,阅读还能创新些什么呢?也就是说,在读书之前,先就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思想局限于前人思想的樊篱中了。

②其实,这种认识是幼稚的。不错,先哲们是树起了一座座思想的高峰,使我们的文化宝库森罗万象,但是要知道,即使这样,他们也并没有穷尽真理,因为读书做学问并非“自古华山一条路”。路是人走出来的,解放战争时期,我们的战士之所以能“智取”华山、克敌制胜,其法宝就是另辟蹊径。读书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要敢于坚持契诃夫所说的,大狗叫是叫,小狗叫也是叫的理论,不让自己的脑袋当前人的“跑马场”。不囿于成见,就必能在前人杂沓纷乱的足迹外另闯出一条新路来。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比如对于鲁迅的研究,几十年来可说是学者如云,名家辈出,专著多多,特别是对鲁迅思想与主体精神的认识、把握、阐释,更是硕果累累。后学者如何进行创新呢?叶世祥用自己的《鲁迅小说的形式意义》回答了这个问题。作者注重自己的阅读感受,因而对许多作品,如《孔乙己》、《故乡》、《社戏》……都作出了富有创造性的独立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具有鲁迅个性的小说命题,为我们更全面地认识鲁迅推开了另一扇窗户。

③电影导演冯小刚在一次电视采访中谈到自己的导演之路时说,姜文、陈凯歌我认为都将有长长的影子留在影坛,我若照他们的路走,可能走很长的路了,还在他们的影子里。我要努力在他们的影子之外,找到阳光照过来的缝隙。可能我的影子很短,但这毕竟是属于自己的。中学生朋友,你对阅读创新的门径明白些了吗?你是否也应该找一找那些“缝隙”,找到那片属于自己的“阳光”呢?

读书可戒躁

沐 沂

①刚刚过去的世界读书日,一如往年,又引发一番愧疚、反思乃至片刻的警醒,也难免有人援引数据,说明国人阅读率与西人之差距悬殊云云。然此日一过,依然故我。

②常听人说的借口是“忙”。古人也很忙,但人家琢磨出个“三上”——马上、枕上、厕上。尽管有好事者论证,此“三上”都不健康,但至少说明,读书在古人那里,已是一种

习惯。如果说“老黄历”不堪一翻,再看看国外。有常出国者慨叹,在某国上班早高峰的地铁里,为生计奔波的青年人手一本书,把整个世界读得一片安静。其实,“忙”很多时候会变成“盲”与“茫”,刚刚关上电脑,顺手拿起手机,刷了一会微博,忽然想起一直追的电视剧更新了,还有一档综艺节目没看,反正这个时代不缺少娱乐元素,足可以把时间填得满满当当。

③也有理由是“读书无用”。时代飞速向前,要想不被抛下,必须全力奔跑,无形压力让“成功”焦虑蔓延开来,成名要趁早、赚钱要趁早,“30岁还不成功,你就没希望了”,“40岁不赚够4000万,就不要来见我了”等各类说法可为佐证。“颜如玉”和“黄金屋”只是一种传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却未必是我成功的阶梯。此类拿功利主义套读书的做法,让人们变得短视,要么干脆不读书,读也要读“有用”的书,于是图书市场“虚火”,各类成功学、营销学、厚黑学、养生学书籍层出不穷,人们捧读各类“圣经” “宝典” “红宝书”,在知识中寻找改变命运的路径。

④用娱乐把时间填满,结果可能还是空虚;靠读几本书便要成功起来,也许只是缘木求鱼。两种理由,一言以蔽之,浮躁。我们常说时代浮躁,但于个人,浮躁却是万万要不得的。“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或可再加上一句,神不凝则万事难成。

⑤浮对之以沉,躁对之以静,真正的阅读,正可用来获得一种沉静的心态。古人把读书比作磨剑,“十年磨一剑”,磨的应该就包括心性。苏东坡的读书方法叫“八面受敌”法,概其要,就是把书本当“敌人”,每次只集中精力,“消灭”一面之敌,反复研读,自可威风八面——智慧如苏子,读书亦只能用慢功夫和“笨方法”。

⑥总之,读书可戒躁。是的,一本书就是一扇开启心灵的大门……

木秀于林,风必助之

叶倾城

①学者谢泳在研究西南联大的时候注意到,当时同班的学生,后来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机遇上:“是机遇影响了才能,不是有才能就能得到机遇。有才能没有机遇,才能慢慢就没有了;而有机遇,没有才能慢慢也会发展出才能,获得成功。”

②同学少年的日子,大家都是纤纤小树,生长在同一片苗圃里。而后,大家渐渐分散到人生的大森林里,有些不幸落在低洼,有些却有缘栽种在山顶;有些栽在沃野中,有些留在沙土上。种在山顶的,比周遭的林木都高出一截,于是,更多的阳光照在它身上,春天的第一场雨也都给了它。

③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没错。狂风暴雨季节,它在风中凌乱,断了一地的枝丫。但,一年能有几次摧折之风?平常日子里,风把它的花粉传播,蜜蜂蝴蝶都飞来;借助风势,它的种子传播天下。而随着它越长越大,成为参天大树,小小的风对于它,连摧折都无能为力了。它得到的越多,其他树就得到越少——资源,不过就是一碗饭,你多吃一口,其他人就饿着。

④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往往还没有两棵树之间来的大,毕竟人家还可能不同科不同纲不同属,而我们,都是人科人属智人种。所以,能流传千古的名言,普通人也说得出来;伟大的、撼动世界的发明,多是人曾心念一转间想到的。区别何在?不是说了什么,也不一定是谁说的,往往只取决于,你在什么位置上,风帮不帮你忙。

⑤就像如果树会说话,森林里也有窃窃私语,最矮的灌木丛,满腹心事只能说给小草听——小草可能还似听非听。而百年红松,才有资格发出松吟,好风凭借力,松涛入你梦。

⑥你要当灌木还是红松?想风不打头雨不打脸,还是笑傲风云?你是愿意湮没人海,默默无闻,还是成为参天大树,活出人生的丰盛美好?

⑦一切,都是人类自愿的选择。

自卑也是一种力量

阿 明

① 看过很多描写一个人应该怎样自信的文章,它们说得非常有道理。我们的生命之所以能拥有某种高度,是因为我们的心灵已经抵达了它,否则,你永远只能是山脚下一棵矮小的狗尾巴草。然而,一般的人很少想到适当的自卑有时也是一种生命的补液,偶尔使用它,我们的事业之花就会开放得更艳更美,也更持久。

②或许你早已听说过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故事。卡夫卡出生于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性情暴躁,而且非常专制,这使卡夫卡从小就形成了敏感多疑、忧郁孤独的性格,他有时不免有点自卑。事业最不顺的时候,他甚至说过“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写着‘我粉碎了一切困难’,我的手杖上写着‘一切困难粉碎了我’”这样很绝对的话,不过,卡夫卡没有放任这种自卑,而是一直企图超越自己,终于写出了《变形记》、《城堡》这样的优秀小说,成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

③拥有一点点自卑之心,对人生多有教益。爱迪生的学业成绩差得让老师想跳楼,为此,老师竟建议家长让他退学。爱迪生也曾自卑过,但他把这种自卑当成动力,最后成了伟大的发明家。普希金当学生时,他的数学一塌糊涂,无论做什么题目,也不管运用哪种方法,最后他都会让答案等于零。为了自我鼓劲,他选择了写诗,结果成为一代文豪…………

④自卑能促使我们对自我作出一种冷静的剖析。 一个人不难走向自信,人天性中就有一种自恋和惟我独尊的基因,这种基因使我们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好意见。我们真正难以做到的是时刻认识到自己生命的不完善、不完美,从而保持一种谦和的心境。自卑是这种谦和的母亲。

⑤自卑对人生还有一个重要价值:让你变得有所敬畏。人生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无所顾忌而起的:贪官之所以把手伸得很长,无非是因为觉得在他那个小圈子里,他可以搞掂一切;奸商之所以泯灭天良牟取暴利,不过是由于他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智慧对付国家的政策、法

律……这些人的确没有自卑感,然而,没有道理的“自信”却毁了他们。

⑥人生自然不能过于自卑,过分的自卑会打到一个人的毅力和勇气,使我们自己消灭自己;但也决不可能盲目自信,一个人盲目自信容易变得狂妄,自己挡住前进的道路。最理想的是把两者结合起来,用自卑探照自己性格、知识、才华的黑洞,用自信寻找走出迷途的道路。

时间的价值

艾敏(埃及)

①时间的价值正如金钱的价值,二者的价值在于很好的使用它们。死到临头才会舍得花钱的吝啬鬼,实际上是个穷光蛋,他的钱就好像是一堆伪钞。同样的,谁要是不把时间用在增加自己和他人的幸福上,他的岁月年华也是虚度的。

②我们生活在有限的时间内,昼夜相循,运行有序,各不相犯。生命被划分为各有其名称的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每一阶段都有不同于其他阶段的特殊工作,就像耕种庄稼,如果误了节令,便不能在别的时令播种。

③因此,时间是有限的,不能将其缩短或加长。时间的价值在于很好使用它。我们应当爱惜时间,很好地利用它。

④从时间获益和爱惜时间的办法只有一个,这就是你在生活中要有一个目标,符合道德要求的目标,而且要把你的时间用在为达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奋斗中。

⑤首先,人不能没有一个奋斗目标。那个随便抄起一本书便无目的地去读的人,是多么浪费时间啊!那个没有固定目标,从这条街逛到那条街,从这家店铺逛到那家店铺的人,是多么劳累啊!确定目标可以使时间充裕很多,容易让人在生活中步入正途。这个人在遇到什么问题时,他知道如何选择有助于其目标的东西,而不符合的就尽力避开。人们发现,做事最多的人,是时间最宽裕的人。这是因为他们的目标是最明确固定的,他们把工作的方向定

于达到既定目标上,而不将时间消耗在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上。他们不让自己成为环境手中随便摆弄的一个球。恰恰相反,他们要创造环境,根据自己的生活目标,去支配环境。

⑥其次,加剧时间浪费的另一个因素是:一个人虽然有某个确定的目标,但他不忠于这个目标,不努力去达到这个目标,不去做符合这个目标的工作。

⑦没有目标和对目标不忠,这是两个偷盗时间并把时间的功效抛掉的窃贼。

⑧爱惜时间并不是要我们连续不断地工作,不留一点休息时间,而是要我们好好利用休息和空闲时间,以更胜任工作。假如我们把空闲时间用于怠惰、无聊之事,那我们就不会从中获益,也无助于我们的工作。

⑨如果我们把空闲时间用于有益的游戏、活动和体育锻炼上,那必定会有益于我们工作,必定会让我们得到能够用来为我们目标服务的力量,这就需要合理的安排和利用时间。 守护人生的原则和底线

①在美国纽约的一座公寓里住着一位叫西蒙的孤单老人,他记性不好,出门经常忘了带钥匙,走在大街上也时常忘了回家的路,但他有个做人的原则,对帮助过他的人必须表达了谢意才安心。

②有一次,西蒙老人在邻居的陪同下去了一次医院。第二天邻居有事去了加州,而西蒙老人想到没有给邻居道谢,于是,他到邮局特地发了一封特快专递,偌大的一张纸上只有两个字“谢谢”。当邻居回来后对西蒙老人说,不必用特快专递的形式来表达谢意,而西蒙老人十分认真地说,什么都可以忘,唯独对帮助过我的人表达谢意不能忘,这是我做人的原则和底线。

③可能有人会说,西方人就是做事认真,而《人民日报》近日就刊载了一位“守住底线”的东方人。那是国内的几名老年驴友到新加坡旅游,在花芭山观景时,一位游客拿出一支中华烟递给导游,导游微笑着谢绝了。随后,他拿出自己的烟抽起来,他抽的烟是十元一包的

“万宝路”,明显比中华烟档次低。事后导游解释说,我知道中华烟在中国是很高档的香烟,但政府有规定,导游不能接受游客任何东西,哪怕是一支香烟,否则我就对不起国徽,这也是我做人的底线。

④西蒙老人的“谢谢”和新加坡导游的“谢绝一支烟”,从区区小事中让人感受到,人生有着最不能丢的东西,这就是人生的原则和底线。守护原则和底线,这是做人的一种境界,是生活对人的一种磨炼。作为一个人,不管大人物也好,小人物也罢,都有着各自的生活原则和底线,对于这些原则和底线,不仅要知其意,明其理,而且要把握好人生的每一步。任何时候,都不能触碰原则的高压线。待人处事,从容淡定,与人为善,取得内心的平和,活得坦荡轻松。

⑤人以原则为崇高,行以正道为高尚。让我们守护好做人的原则和底线,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一个清清爽爽的人。

与真理为友

美国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拉里·萨莫斯,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有过一段极为精彩的描述:“在哈佛,一个刚进大学的新生可以对校长说‘你错了’,这就是哈佛的文化:思想胜于权威。”

思想与权威,其实是对立的两面。

思想崇尚的是自信与平等,激荡与创新,始终追求突破与变革。而权威,则信奉服从与控制,传统与秩序,绝不允许任何批评与挑战。

一个世界倘若没有思想,那便是一个黑暗的世界。如果没有思想而又充斥权威,那黑暗将永无尽头。

思想胜于权威,是哈佛的文化,也是人类进步的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常能看到思想的火花在强大的权威面前,勇敢地跳跃、闪光,直至熊熊地燃烧。

思想胜于权威,靠的是科学与真理。16世纪著名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以毕生精力

写成了不朽著作《天体运行论》,向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地心说”,发起了颠覆性的挑战,教会为之震怒,世界为之震动。坚信科学与真理的哥白尼,以一句“我不会在任何责难面前退缩下来”做了回应。哥白尼的“日心说”理论毫不留情地终结了被中世纪封建神学奉为至宝的“地心说”理论的地位。歌德说:“哥白尼的学说撼动人类意识之深,自古以来无一种创见、无一种发明可与之相比。”哥白尼以自己的思想和学说,将人类的世界观整个颠倒了过来。

思想胜于权威,靠的是理想与激情。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托马斯·杰佛逊,面对强大的英国殖民势力,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人人平等”写入《独立宣言》,被美国第二届大陆会议一致通过,并以此作为美国国家的立国之基、独立之魂。它像照耀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点燃了美国人民的激情之火。诚如马克思所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份人权宣言”。

思想胜于权威,靠的是胆略与勇气。曾经用闭关锁国导致危机重重的日本,至19世纪中叶,决意“维新”求变。1868年,明治政府发表维新誓文,昭告天下:万机决于公论,破旧有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日本以这种胆略与勇气,将维新成为全民的统一意志,绝处求生,走出灾难,迈上了现代强国之路。

思想胜于权威,究其因果,这思想实质上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新思想、大思想、科学思想,代表了真理,代表了进步,代表了创新。而权威败于思想,这权威看似强大,似乎不可一世,实际上代表了传统,代表了落后,代表了守旧。权威在思想面前最终败下阵来,则是必然的,也是历史的规律。

如果我们都能“与真理为友”,思想胜于权威还会远吗?

人人皆可为国王

①说到权力和享受,国王可算是一国之最。因此王位就成了很多人追求的目标,但我们也大可不必妄自菲薄,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国王。

②虽然大有大的好处,但它却不能占据全部的风光。比如,同是长度单位,以“里”去量路程可以,去量房屋之大小则不成;以“尺”去量房屋大小可以,去量一本书甚至一张纸的厚薄则难为它了。同是观察工具,望远镜可以观数里、数十里之外,看微生物则不行,能挥洒自如的是显微镜。以人而论,权大位显,如王如皇亦有他的局限。比如他就不能享受村夫之乐、平民之趣。《红楼梦》里凤姐说得好,“大有大的难处”。据说现在的荷兰女王也很为继承人发愁,因为她的三个子女因担心失去生活之趣对王位都不感兴趣。

③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成功者都可以在自己的王国里成为国王,享受高呼万岁的崇敬,享受鲜花和红地毯。你看歌星、球星是追星族的国王;作家、画家是欣赏者的国王;学者、教授是他学术领域的国王;幼儿园的阿姨、小学校的教师整天享受着孩子们的拥戴,也俨然如王——孩子王。就是牧羊人,在蓝天白云下长鞭一甩,引吭高歌,也有天地间唯我独尊的国王感。

④当一个人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时,他仍然可以为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北宋时的柳永,宋仁宗不喜欢他,几次考试不第连个做臣子的资格也拿不到,他只好去当“民”。“凡有井水处都有柳词”。因而他在词坛成为了自己的国王——词王。林则徐被清政府贬到新疆伊犁,沿途官民却争相拜迎,泪洒长亭,赠衣赠食争睹尊容。到住地后人们又去慰问,去求字。以至于待写的宣纸堆积如山。在人格王国里林则徐被推举为王。

⑤在日常生活中更是人人可以为王。我看过一场演唱会,那歌手也没有什么名,但当时着实有王者风范,台下的女孩子毫不羞涩地高喊“我爱你”,演唱结束,要跟他拥抱。

⑥国王的精神享受有三:一是有成就感;二是有自由度;三是有追随者。只要做到这三点,不管你是白金汉宫里的英国女王,还是拉着小提琴的街头艺术家,在精神上都能得到同样的满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诚实、勤奋就行——因为你虽没有王业之成,大小总有事业之成;虽没有权的自由,但有身心的自由;虽没有臣民追随,但一定有朋友、有人

缘,也可能还有崇拜者。所以人人皆可为国王,谁也不用自卑,谁也不要骄傲。

遗憾,也是一朵奇葩

①遗憾,词典上的解释是“不称心”“大可惋惜”。无论是人还是事,若留下遗憾,似乎都会存有残缺,让人叹息不已。

②很多的悲剧都在展现遗憾:荆轲身负重任刺秦王,偏偏选人不当刺杀失败,遗憾!屈原忠心耿耿爱君国,偏偏选上昏庸的楚怀王,遗憾!历史上类似的悲剧不胜枚举,在人生的行进过程中遗憾似乎如影随形。

③既然如此,那么应该怎样对待遗憾呢?

④正视遗憾,首先是坦然接受遗憾。如果人生皆有遗憾,人生必有遗憾,那么我们不如坦然接受它,不抱怨,不气馁,把它化做人生中的另一道风景。韩愈接受了“朝奏夕贬”的遗憾,写出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千古绝句;柳宗元接受了贬谪永州闲置的遗憾,写出了不朽的“永州八记”……由此看来,遗憾,也是一朵奇葩;它,也能激发出生命的激情,让生命在逆境中焕发出新的精彩。

⑤正视遗憾,就要把遗憾作为人生的又一块磨砺石。遗憾,常常还不是轻描淡写的叹息,不是大可惋惜的摇头,遗憾可能是人生的一道坎,甚至是险象环生的断裂层。但是,只要正视遗憾,把遗憾作为又一块磨砺石,磨练毅力,砥砺意志,那么,人生在遗憾这块磨砺石上将奏出荡气回肠的高亢之音。不是吗?越王勾践亡国被俘,遗憾,但他砥砺沉潜,最终“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音乐家贝多芬,正值创作的盛年,然而双耳失聪,遗憾,但他扼住命运的咽喉,谱写了如《命运交响曲》等许多不朽作品。当人们还在用滚滚热泪对他们的种种遗憾扼腕长叹表达出自己的遗憾时,他们已经把遗憾当作展现生命进取的长空,翱翔搏击其中,创下一个个奇迹。

⑥正视遗憾,就是把遗憾定格为人生的一种经历。人人都有理想,而理想的最大特色就是高于现实,也正因为如此,追求理想的人难免受挫,从而留下遗憾。但是,如果能笑对遗憾,那么遗憾将定格为一种经历,留下为后人赞叹的美。李白欲求仕,但终生仕途不顺、屡遭排遣,是遗憾,然而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又曾让多少文人墨客欣然折服;王勃求功名,但一生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是遗憾,然而他“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唱,又让多少人怦然心动。所以,遗憾就是一种厚重的美,它正如一杯苦茶,虽然入口苦涩,却能于入咽时感受到它的香甜。

⑦尽管并不是所有的播种都能有收获,尽管并不是所有的追求都会绽开花朵,但正如朱光潜老先生所说:“倘若件件事都尽善尽美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既然如此,何必拒绝遗憾!因此,我们可以认定,遗憾乃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应该正视遗憾。

题目:本文围绕“遗憾乃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应该正视遗憾”这一中心论点设立了哪些分论点?

【答案】分论点:①正视遗憾,首先是坦然接受遗憾;②正视遗憾,就要把遗憾作为人生的又一块磨砺石;③正视遗憾,就是把遗憾定格为人生的一种经历。

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鲁先圣

⑴“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这里要争的这个“气”字,指的是人在世上要有骨气,在生活当中,凡事不能够没有原则地忍气吞声委曲求全。因为一个人一旦没有了骨气,也就没有了原则,没有了刚性,更没有了尊严。但是,如果缺乏一定的修养,对自己没有公正的认识,骨气很容易变成傲气,身上会滋生出盛气凌人、骄傲自大、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等危险的品质,这样就使自己变成了一个人人避而远之的自大狂。

⑵徐悲鸿曾经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豪气与傲气就截然不同了。我们在评价一个人豪侠仗义爽快的时候,经常说这个人豪气干云。这里的豪气,就是那种“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丈夫气概。有了这种豪气,才会生出舍我其谁、义薄云天的大气魄。

⑶志气对于一个人来说就更加重要了。一个没有志气的人是成就不了什么大事的。志气是人生命当中最基本的素养,是人生理想的基本前提,是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的底气。中国人常常说的一句话是“人穷志不短”,意思就是不论你贫穷到什么程度,你都不可以丧失志气。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了志气。只要志气在,一切都可能有转机。

⑷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周身透露着侠气的人就很少了,我们更多的是从历史画卷中,从春秋战国时代那些慷慨悲歌的故事中,从回荡在燕赵大地上许许多多的悲壮故事中,获得侠气的概念的。侠气是一种十分可贵的高尚品格,因为侠气突出的是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去成全他人。正因为这样,千百年来,侠气一直是被尊崇的人生品德。一个人不当侠气之士无可厚非,但是身上应该有一点侠气,这种侠气会让你放射出一种夺目的光彩。

⑸义气与侠气有显著的不同。侠气更多的是甘为他人的付出,而义气则是一种对约

定的承诺。我们通常说的义气,一般是指朋友之间。为朋友两肋插刀,那是因为你们是朋友,就像兄弟,就应该在朋友遇到危难时出手相助,这是我们民族的道德规范。违背了这个规范,就会受到社会的谴责和朋友的诟病。

⑹勇气则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不论你要做什么事情,没有勇气当头是不行的。勇气是敢于冒险,但更是一种大无畏的气概,是一种对自我能量的自信。勇气是你事业的发端,更是你成大事的先声。有了这个先声,你才会有浩荡的远大前程。

⑺正气就无须多言了。一个人只有一身正气,才会让人敬仰和尊敬。正气是社会的准则,是大家必须遵守的规范。不论身在什么行业,也不论职位高低,只有你一身正气,才会受到尊敬。相反的是,不论你有多高的职位和有多少财富,身上都是歪风邪气,同样也会为人所不齿。

⑻骄气一种更要不得的禀性。一个人身上如果有了骄气,就是危险的开始。因为骄气预示着自满,也就是预示着对自我的过分肯定。这往往是一个人走下坡路的发端。我们常常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个骄傲,就是指人身上的骄气。所有这些气质,都是我们身上潜伏的素质,把握培养这些气韵,让身上少一些傲气邪气,多一些浩然之气,我们的人生就会更显大写的人生并充满了风骨和色彩。

(选自《时文选粹》第八辑)

习惯成自然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

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做一个汉字传人

①世界上有四大古文字,唯有汉字硕果仅存,至今不衰。其实汉字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它曾面临“拉丁化”的挑战,计算机的挑战……不过事实告诉我们,承载着几千年人类文明的汉字,是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的。但,当下,汉字依然面临着挑战。作为人类的智慧成果,汉字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敬重;作为文化传承的工具,汉字也没有得到精心的维护。在汉字教育和汉字运用方面,有不少问题是值得关注的。

②比如字理的模糊。和拼音文字不同,每一个方块字都有着独特的字理,研究字理成了一门学问,这就是“小学”,即文字学。我们的前辈文化人,几乎都曾受到文字学的熏陶。陈独秀曾在狱中编写《小学识字读本》;鲁迅听章太炎讲解《说文解字》,写过别具慧眼的《门外文谈》;郭沫若更是甲骨文方面的研究专家。可是,今天的识字教育似乎无“理”可言,文

字学早被驱逐出课堂,学生只知点横撇捺,不知造字理据。所以才会有人经常把“天翻地覆”写成“天翻地复”,把“不胫而走”写成“不径而走”,把“草菅人命”写成“草管人命”。

③又如读音的紊乱。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准确的读音,是掌握汉字的基本要求。有些人却视读音为儿戏,秀才识字读半边,古已有之,于今为烈。于是,“龋齿”成了“yǔ齿”,“濒临”成了“pín临”。“说服”的“说”字,字典里注音为“shuō”,口语里读音为“shuō”,却被不少电视台的主持人刻意改读成“shuì”。

④再如形体的失范。汉字的字形有一个演变过程,到了汉代经历“隶变”以后基本成熟,从笔画到结构,形成了社会共识。新中国建立以后,通过自觉的文字改革,书写有了明确的规范要求,可这些规范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遵循。“世博会”的“博”左边常被写成“忄”了,“康师傅”的“康”下边写成了“水”。甚至电脑字库里的有些字,一打出来就是错的,比如“假”字的右上角误成了“几何”的“几”,“肺”字的右半边误成了“城市”的“市”。当年铅排时代,印刷厂的字模要经过专家严格审核。如今电脑字库各行其是,错了也无人过问,出现了文化管理上的盲区。

⑤还有书写的退化。世界上有近两千种文字,唯有汉字形成了一门独特的书写艺术——书法。写字,历来是文化人的基本功。看看“五四”以来的作家手稿,哪一个不是写得一手好字?“墨宝”,曾经是一个十分流行的词语。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汉字书写被边缘化了。当年教育部长蒋南翔曾经说过:“我最怕两样东西:一是北京售货员的脸,二是中国大学生的字。”

⑥汉字,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汉字能有今天,是和一代又一代汉字传人的努力分不开的。如今汉字的接力棒已经到了我们手里,作为一个汉字的传人,如何正视汉字的生存现状,提高汉字的文化地位,让汉字绽放出更为灿烂的花朵,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遗憾,也是一朵奇葩

①遗憾,词典上的解释是“不称心”“太可惋惜”。无论人还是事,若留下遗憾,似乎都会存有残缺,让人叹息不已。

②很多的悲剧都在展现遗憾:荆轲身负重任剌奏王,偏偏选人不当刺杀失败,遗憾!屈原忠心耿耿爱君国,偏偏遇上昏庸的楚怀王,遗憾!历史上类似的悲剧不胜枚举,在人生的行进过程中遗憾似乎常常如影相随。

③既然如此,那么应该怎样对待遗憾呢?毋庸置疑,我们应该正视遗憾。

④正视遗憾,首先是坦然接受遗憾。如果人生皆有遗憾,人生必有遗憾,那么我们不如坦然接受它,不抱怨,不气馁,把它化作人生中的另外一道风景。 韩愈接受了“朝奏夕

贬”的遗憾,写出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千古绝句;柳宗元接受了贬谪永州闲置的遗憾,写出了不朽的“永州八记”……由此看来,遗憾,也是一朵奇葩;它,也能激发出生命的激情,让生命在逆境 中焕发出新的精彩。

⑤正视遗憾,就要把遗憾作为人生的又一块磨砺石。遗憾,常常还不是轻描淡写的叹息,不是大可惋惜的摇头,遗憾可能是人生的一道坎,甚至是险象环生的断裂层。但是,只要正视遗憾,把遗憾作为又一块磨砺石,磨练毅力,砥砺意志,那么,人生在遗憾这块磨砺石上将奏出荡气回肠的高亢之音。不是吗?越王勾践亡国被俘,遗憾,但他砥砺沉潜,最终“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音乐家贝多芬,正值创作的盛年,然而双耳失聪,遗憾,但他扼住命运的咽喉,谱写了如《命运交响曲》等许多不朽作品。当人们还在用滚滚热泪对他们的种种遗憾扼腕长叹表达出自己的遗憾时,他们已经把遗憾当作展现生命进取的长空,翱翔搏击其中,创下一个个奇迹。

⑥正视遗憾,就是把遗憾定格为人生的一种经历。人人都有理想,而理想的最大特色就是高于现实,也正因为如此,追求理想的人难免受挫,从而留下遗憾。但是,如果能笑对遗憾,那么,遗憾将定格为一种经历,留下为后人赞叹的美。李白欲求仕,但终生仕途不顺、屡遭排遣,是遗憾,然而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又曾让多少文人墨客欣然折服;王勃一生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是遗憾,然而他“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唱,又让多少人怦然心动。所以,遗憾就是一种厚重的美,它正如一杯苦茶,虽然入口苦涩,却能于入咽时感受到它的香甜。

⑦尽管并不是所有的播种帮能有收获,尽管并不是所有的追求都会绽开花朵,但正如朱光潜老先生所说:“倘若件件事都尽善尽美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既然如此,何必拒绝遗憾!因此,我们可以认定,遗憾乃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应该正视遗憾。

高枕应忧

①在《战国策》中有个叫“高枕无忧”的成语。冯谖告诫孟尝君,世事无常,应做多手准备,才会增加胜算,仅此而已,却不是再无忧虑的意思。后人也常误解,以致忘乎所以。在危急来临时,茫然失措。试想,高枕卧眠能减轻头部压力,容易入睡,但也会引发歪颈、梦魇等病痛,忧愁将会更大。

②陈胜首举义旗对抗暴秦,称王后,以为天下尽在掌握中,渐忘鸿鹄壮志,贪图享乐,不求上进,以致兵败被杀。职场的高手们常抱怨没有机会升迁,但当机会来临,却没有足够的本领胜任,与其说败于旁人之手,倒不如说败在自己手上。

③环境安逸,人易思想麻痹,渐丧拼搏意识,变得懒惰愚蠢。这与【 甲】同理。 ④不少人以为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就可以不再费力,事实上,并不存在“一劳永逸”这种情况。秦始皇统一疆土、文字和思想,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又修筑万里长城,以为就能千秋万世,但到了二世就遭楚人付之一炬。环境是变化不定的,沉稳如桑田尚能化作沧海,何况是变幻莫测的现实世界。

⑤李世民励精图治,开创唐朝第一个治世,但他并未知足,常告诫儿子:【乙】,李治和武则天听进去了,所以又有“贞观遗风”。沈从文暮年广受崇敬,仍专心学问,极少出席宴会,因为在虚名中最易侵蚀思想,再难达到巅峰级的宗师地位。这令今朝许多一举成名后,就随便打发时光的名家汗颜。

⑥《小李飞刀》就把“高枕应忧”一词演绎得淋漓尽致,天机老人自恃排名第一,并未对上官金虹多加防范,而惨遭杀害;上官金虹转正成第一,与排名其后的李寻欢交战,可说信心满满,却是一招落败,临死也不敢相信:“这不可能!”

⑦古代医书曾指出:“枕头高度,以仰卧时头与躯干保持水平为宜。”至于如何绽放生命之花,关键之一在于把握好安乐时的心态,警惕【丙 】。多点盛世危言,随时保持忧患意识,才能保大事无虞。

⑧“高枕应忧”和【丁】的精髓同源,是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忧患意识不是消极心态,不是缺乏信心,而是为了“安逸”的环境更加持久。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3年第3期 作者 江泽涵) 磨难是最好的礼物

磨难使人进步。正是磨难本身使人产生了对于环境的种种“适应性”,诱发了人的种种潜能。在恶劣环境下,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在病痛之下,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甲】。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体的各种功能必将全面退化,最后可能倒退回原始状态。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的智慧将无异于三岁孩童。长期生活在一帆风顺、无忧无虑的环境中,淘汰不了劣者,筛选不出强者,人类就不会进化,社会也不会向前发展。

磨难使人坚强。到过农村的人常发现这样一种农事现象:农民们对刚出生的青苗要进行碾压。开始人们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认为对柔嫩的幼苗采取如此高压手段,似乎近于残酷。后来有经验的老农告诉我们,碾压青苗恰恰是为了能让青苗长得更好!刚出土的青苗头重根浅,耐不住风吹雨打,必须施以重压才能扎稳根须,务实基础。根扎得稳,苗才长得壮。

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生下来就掉进福堆里,被百般呵护,不经受种种磨砺,不遭受些许苦难,这种环境能培养出栋梁之材吗?假如一世顺利,遍地黄金随意拾取,那么这茬人及

后代有可能成为愚不可及的白痴,【乙】。富贵温柔如同一把无形利剑,它削去了人的铮铮铁骨、坚强意志、奋斗精神和冲天豪气,将猛虎变为病猫,将雄狮变为绵羊,将雄鹰变为麻雀,将龙种变为跳蚤……人之一生,在自己的哭声中临世,在亲人的哭声中辞世,中间百十年的生涯,无时无刻不在与艰难、困苦、疾病、灾祸打交道。然而正是由于人类尝尽磨难而甘之如饴,才将我们的生命演绎得如此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如诗如画,如梦如歌……

磨难使人超越。《史记》有言:“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此真乃千古良言,历久弥珍!我们甚至还可以将司马迁的名句续写下来:太史公受辱而作《史记》,杜甫流落乃成《三吏》《三别》,吴敬梓落第方有《儒林外传》,【丙】。中国历史上这些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无一不是因作者饱受磨难,超越自我而成。磨难是人类文明成果的孵化器、催生剂!

阳光总在风雨后!我们对人生中的各种磨难都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只要是不可摆脱的磨难,都来吧,我们绝不胆怯,绝不屈服!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朱铁志

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已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所有

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要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最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因为定位于优秀,装腔作势的表演、阿谀逢迎的丑态、追名逐利的争斗,统统不屑为之。不仅如此,还要敬鬼神而远之。

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优秀的人做了好事总不忘共同工作的同事,总是把主要的功劳归于大家;平庸的人恰恰相反,极力讳言别人的贡献,拼命夸大自己的作用,贪天之功为己有,成绩都是自己的,错误都是别人的,老子是一朵花,别人都是豆腐渣。

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套用一句诗人的话: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华山并非一条路》,回答问题。

①在语文学习的诸多品质中,拥有阅读创新的品质无疑是令人艳羡的。可是问起如何创新,许多中学生便会一脸茫然。他们往往觉得,历代前贤像高山耸峙,须仰视才见。我们后生小子,难望其项背,阅读还能创新些什么呢?也就是说,在读书之前,先就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思想局限于前人思想的樊篱中了。

②其实,这种认识是幼稚的。不错,先哲们是树起了一座座思想的高峰,使我们的文化宝库森罗万象,但是要知道,即使这样,他们也并没有穷尽真理,因为读书做学问并非“自古华山一条路”。路是人走出来的,解放战争时期,我们的战士之所以能“智取”华山、克敌制胜,其法宝就是另辟蹊径。读书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要敢于坚持契诃夫所说的,大狗叫是叫,小狗叫也是叫的理论,不让自己的脑袋当前人的“跑马场”。不囿于成见,就必能在前人杂沓纷乱的足迹外另闯出一条新路来。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比如对于鲁迅的研究,几十年来可说是学者如云,名家辈出,专著多多,特别是对鲁迅思想与主体精神的认识、把握、阐释,更是硕果累累。后学者如何进行创新呢?叶世祥用自己的《鲁迅小说的形式意义》回答了这个问题。作者注重自己的阅读感受,因而对许多作品,如《孔乙己》、《故乡》、《社戏》……都作出了富有创造性的独立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具有鲁迅个性的小说命题,为我们更全面地认识鲁迅推开了另一扇窗户。

③电影导演冯小刚在一次电视采访中谈到自己的导演之路时说,姜文、陈凯歌我认为都将有长长的影子留在影坛,我若照他们的路走,可能走很长的路了,还在他们的影子里。我要努力在他们的影子之外,找到阳光照过来的缝隙。可能我的影子很短,但这毕竟是属于自己的。中学生朋友,你对阅读创新的门径明白些了吗?你是否也应该找一找那些“缝隙”,找到那片属于自己的“阳光”呢?

读书可戒躁

沐 沂

①刚刚过去的世界读书日,一如往年,又引发一番愧疚、反思乃至片刻的警醒,也难免有人援引数据,说明国人阅读率与西人之差距悬殊云云。然此日一过,依然故我。

②常听人说的借口是“忙”。古人也很忙,但人家琢磨出个“三上”——马上、枕上、厕上。尽管有好事者论证,此“三上”都不健康,但至少说明,读书在古人那里,已是一种

习惯。如果说“老黄历”不堪一翻,再看看国外。有常出国者慨叹,在某国上班早高峰的地铁里,为生计奔波的青年人手一本书,把整个世界读得一片安静。其实,“忙”很多时候会变成“盲”与“茫”,刚刚关上电脑,顺手拿起手机,刷了一会微博,忽然想起一直追的电视剧更新了,还有一档综艺节目没看,反正这个时代不缺少娱乐元素,足可以把时间填得满满当当。

③也有理由是“读书无用”。时代飞速向前,要想不被抛下,必须全力奔跑,无形压力让“成功”焦虑蔓延开来,成名要趁早、赚钱要趁早,“30岁还不成功,你就没希望了”,“40岁不赚够4000万,就不要来见我了”等各类说法可为佐证。“颜如玉”和“黄金屋”只是一种传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却未必是我成功的阶梯。此类拿功利主义套读书的做法,让人们变得短视,要么干脆不读书,读也要读“有用”的书,于是图书市场“虚火”,各类成功学、营销学、厚黑学、养生学书籍层出不穷,人们捧读各类“圣经” “宝典” “红宝书”,在知识中寻找改变命运的路径。

④用娱乐把时间填满,结果可能还是空虚;靠读几本书便要成功起来,也许只是缘木求鱼。两种理由,一言以蔽之,浮躁。我们常说时代浮躁,但于个人,浮躁却是万万要不得的。“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或可再加上一句,神不凝则万事难成。

⑤浮对之以沉,躁对之以静,真正的阅读,正可用来获得一种沉静的心态。古人把读书比作磨剑,“十年磨一剑”,磨的应该就包括心性。苏东坡的读书方法叫“八面受敌”法,概其要,就是把书本当“敌人”,每次只集中精力,“消灭”一面之敌,反复研读,自可威风八面——智慧如苏子,读书亦只能用慢功夫和“笨方法”。

⑥总之,读书可戒躁。是的,一本书就是一扇开启心灵的大门……

木秀于林,风必助之

叶倾城

①学者谢泳在研究西南联大的时候注意到,当时同班的学生,后来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机遇上:“是机遇影响了才能,不是有才能就能得到机遇。有才能没有机遇,才能慢慢就没有了;而有机遇,没有才能慢慢也会发展出才能,获得成功。”

②同学少年的日子,大家都是纤纤小树,生长在同一片苗圃里。而后,大家渐渐分散到人生的大森林里,有些不幸落在低洼,有些却有缘栽种在山顶;有些栽在沃野中,有些留在沙土上。种在山顶的,比周遭的林木都高出一截,于是,更多的阳光照在它身上,春天的第一场雨也都给了它。

③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没错。狂风暴雨季节,它在风中凌乱,断了一地的枝丫。但,一年能有几次摧折之风?平常日子里,风把它的花粉传播,蜜蜂蝴蝶都飞来;借助风势,它的种子传播天下。而随着它越长越大,成为参天大树,小小的风对于它,连摧折都无能为力了。它得到的越多,其他树就得到越少——资源,不过就是一碗饭,你多吃一口,其他人就饿着。

④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往往还没有两棵树之间来的大,毕竟人家还可能不同科不同纲不同属,而我们,都是人科人属智人种。所以,能流传千古的名言,普通人也说得出来;伟大的、撼动世界的发明,多是人曾心念一转间想到的。区别何在?不是说了什么,也不一定是谁说的,往往只取决于,你在什么位置上,风帮不帮你忙。

⑤就像如果树会说话,森林里也有窃窃私语,最矮的灌木丛,满腹心事只能说给小草听——小草可能还似听非听。而百年红松,才有资格发出松吟,好风凭借力,松涛入你梦。

⑥你要当灌木还是红松?想风不打头雨不打脸,还是笑傲风云?你是愿意湮没人海,默默无闻,还是成为参天大树,活出人生的丰盛美好?

⑦一切,都是人类自愿的选择。

自卑也是一种力量

阿 明

① 看过很多描写一个人应该怎样自信的文章,它们说得非常有道理。我们的生命之所以能拥有某种高度,是因为我们的心灵已经抵达了它,否则,你永远只能是山脚下一棵矮小的狗尾巴草。然而,一般的人很少想到适当的自卑有时也是一种生命的补液,偶尔使用它,我们的事业之花就会开放得更艳更美,也更持久。

②或许你早已听说过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故事。卡夫卡出生于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性情暴躁,而且非常专制,这使卡夫卡从小就形成了敏感多疑、忧郁孤独的性格,他有时不免有点自卑。事业最不顺的时候,他甚至说过“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写着‘我粉碎了一切困难’,我的手杖上写着‘一切困难粉碎了我’”这样很绝对的话,不过,卡夫卡没有放任这种自卑,而是一直企图超越自己,终于写出了《变形记》、《城堡》这样的优秀小说,成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

③拥有一点点自卑之心,对人生多有教益。爱迪生的学业成绩差得让老师想跳楼,为此,老师竟建议家长让他退学。爱迪生也曾自卑过,但他把这种自卑当成动力,最后成了伟大的发明家。普希金当学生时,他的数学一塌糊涂,无论做什么题目,也不管运用哪种方法,最后他都会让答案等于零。为了自我鼓劲,他选择了写诗,结果成为一代文豪…………

④自卑能促使我们对自我作出一种冷静的剖析。 一个人不难走向自信,人天性中就有一种自恋和惟我独尊的基因,这种基因使我们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好意见。我们真正难以做到的是时刻认识到自己生命的不完善、不完美,从而保持一种谦和的心境。自卑是这种谦和的母亲。

⑤自卑对人生还有一个重要价值:让你变得有所敬畏。人生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无所顾忌而起的:贪官之所以把手伸得很长,无非是因为觉得在他那个小圈子里,他可以搞掂一切;奸商之所以泯灭天良牟取暴利,不过是由于他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智慧对付国家的政策、法

律……这些人的确没有自卑感,然而,没有道理的“自信”却毁了他们。

⑥人生自然不能过于自卑,过分的自卑会打到一个人的毅力和勇气,使我们自己消灭自己;但也决不可能盲目自信,一个人盲目自信容易变得狂妄,自己挡住前进的道路。最理想的是把两者结合起来,用自卑探照自己性格、知识、才华的黑洞,用自信寻找走出迷途的道路。

时间的价值

艾敏(埃及)

①时间的价值正如金钱的价值,二者的价值在于很好的使用它们。死到临头才会舍得花钱的吝啬鬼,实际上是个穷光蛋,他的钱就好像是一堆伪钞。同样的,谁要是不把时间用在增加自己和他人的幸福上,他的岁月年华也是虚度的。

②我们生活在有限的时间内,昼夜相循,运行有序,各不相犯。生命被划分为各有其名称的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每一阶段都有不同于其他阶段的特殊工作,就像耕种庄稼,如果误了节令,便不能在别的时令播种。

③因此,时间是有限的,不能将其缩短或加长。时间的价值在于很好使用它。我们应当爱惜时间,很好地利用它。

④从时间获益和爱惜时间的办法只有一个,这就是你在生活中要有一个目标,符合道德要求的目标,而且要把你的时间用在为达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奋斗中。

⑤首先,人不能没有一个奋斗目标。那个随便抄起一本书便无目的地去读的人,是多么浪费时间啊!那个没有固定目标,从这条街逛到那条街,从这家店铺逛到那家店铺的人,是多么劳累啊!确定目标可以使时间充裕很多,容易让人在生活中步入正途。这个人在遇到什么问题时,他知道如何选择有助于其目标的东西,而不符合的就尽力避开。人们发现,做事最多的人,是时间最宽裕的人。这是因为他们的目标是最明确固定的,他们把工作的方向定

于达到既定目标上,而不将时间消耗在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上。他们不让自己成为环境手中随便摆弄的一个球。恰恰相反,他们要创造环境,根据自己的生活目标,去支配环境。

⑥其次,加剧时间浪费的另一个因素是:一个人虽然有某个确定的目标,但他不忠于这个目标,不努力去达到这个目标,不去做符合这个目标的工作。

⑦没有目标和对目标不忠,这是两个偷盗时间并把时间的功效抛掉的窃贼。

⑧爱惜时间并不是要我们连续不断地工作,不留一点休息时间,而是要我们好好利用休息和空闲时间,以更胜任工作。假如我们把空闲时间用于怠惰、无聊之事,那我们就不会从中获益,也无助于我们的工作。

⑨如果我们把空闲时间用于有益的游戏、活动和体育锻炼上,那必定会有益于我们工作,必定会让我们得到能够用来为我们目标服务的力量,这就需要合理的安排和利用时间。 守护人生的原则和底线

①在美国纽约的一座公寓里住着一位叫西蒙的孤单老人,他记性不好,出门经常忘了带钥匙,走在大街上也时常忘了回家的路,但他有个做人的原则,对帮助过他的人必须表达了谢意才安心。

②有一次,西蒙老人在邻居的陪同下去了一次医院。第二天邻居有事去了加州,而西蒙老人想到没有给邻居道谢,于是,他到邮局特地发了一封特快专递,偌大的一张纸上只有两个字“谢谢”。当邻居回来后对西蒙老人说,不必用特快专递的形式来表达谢意,而西蒙老人十分认真地说,什么都可以忘,唯独对帮助过我的人表达谢意不能忘,这是我做人的原则和底线。

③可能有人会说,西方人就是做事认真,而《人民日报》近日就刊载了一位“守住底线”的东方人。那是国内的几名老年驴友到新加坡旅游,在花芭山观景时,一位游客拿出一支中华烟递给导游,导游微笑着谢绝了。随后,他拿出自己的烟抽起来,他抽的烟是十元一包的

“万宝路”,明显比中华烟档次低。事后导游解释说,我知道中华烟在中国是很高档的香烟,但政府有规定,导游不能接受游客任何东西,哪怕是一支香烟,否则我就对不起国徽,这也是我做人的底线。

④西蒙老人的“谢谢”和新加坡导游的“谢绝一支烟”,从区区小事中让人感受到,人生有着最不能丢的东西,这就是人生的原则和底线。守护原则和底线,这是做人的一种境界,是生活对人的一种磨炼。作为一个人,不管大人物也好,小人物也罢,都有着各自的生活原则和底线,对于这些原则和底线,不仅要知其意,明其理,而且要把握好人生的每一步。任何时候,都不能触碰原则的高压线。待人处事,从容淡定,与人为善,取得内心的平和,活得坦荡轻松。

⑤人以原则为崇高,行以正道为高尚。让我们守护好做人的原则和底线,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一个清清爽爽的人。

与真理为友

美国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拉里·萨莫斯,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有过一段极为精彩的描述:“在哈佛,一个刚进大学的新生可以对校长说‘你错了’,这就是哈佛的文化:思想胜于权威。”

思想与权威,其实是对立的两面。

思想崇尚的是自信与平等,激荡与创新,始终追求突破与变革。而权威,则信奉服从与控制,传统与秩序,绝不允许任何批评与挑战。

一个世界倘若没有思想,那便是一个黑暗的世界。如果没有思想而又充斥权威,那黑暗将永无尽头。

思想胜于权威,是哈佛的文化,也是人类进步的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常能看到思想的火花在强大的权威面前,勇敢地跳跃、闪光,直至熊熊地燃烧。

思想胜于权威,靠的是科学与真理。16世纪著名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以毕生精力

写成了不朽著作《天体运行论》,向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地心说”,发起了颠覆性的挑战,教会为之震怒,世界为之震动。坚信科学与真理的哥白尼,以一句“我不会在任何责难面前退缩下来”做了回应。哥白尼的“日心说”理论毫不留情地终结了被中世纪封建神学奉为至宝的“地心说”理论的地位。歌德说:“哥白尼的学说撼动人类意识之深,自古以来无一种创见、无一种发明可与之相比。”哥白尼以自己的思想和学说,将人类的世界观整个颠倒了过来。

思想胜于权威,靠的是理想与激情。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托马斯·杰佛逊,面对强大的英国殖民势力,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人人平等”写入《独立宣言》,被美国第二届大陆会议一致通过,并以此作为美国国家的立国之基、独立之魂。它像照耀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点燃了美国人民的激情之火。诚如马克思所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份人权宣言”。

思想胜于权威,靠的是胆略与勇气。曾经用闭关锁国导致危机重重的日本,至19世纪中叶,决意“维新”求变。1868年,明治政府发表维新誓文,昭告天下:万机决于公论,破旧有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日本以这种胆略与勇气,将维新成为全民的统一意志,绝处求生,走出灾难,迈上了现代强国之路。

思想胜于权威,究其因果,这思想实质上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新思想、大思想、科学思想,代表了真理,代表了进步,代表了创新。而权威败于思想,这权威看似强大,似乎不可一世,实际上代表了传统,代表了落后,代表了守旧。权威在思想面前最终败下阵来,则是必然的,也是历史的规律。

如果我们都能“与真理为友”,思想胜于权威还会远吗?

人人皆可为国王

①说到权力和享受,国王可算是一国之最。因此王位就成了很多人追求的目标,但我们也大可不必妄自菲薄,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国王。

②虽然大有大的好处,但它却不能占据全部的风光。比如,同是长度单位,以“里”去量路程可以,去量房屋之大小则不成;以“尺”去量房屋大小可以,去量一本书甚至一张纸的厚薄则难为它了。同是观察工具,望远镜可以观数里、数十里之外,看微生物则不行,能挥洒自如的是显微镜。以人而论,权大位显,如王如皇亦有他的局限。比如他就不能享受村夫之乐、平民之趣。《红楼梦》里凤姐说得好,“大有大的难处”。据说现在的荷兰女王也很为继承人发愁,因为她的三个子女因担心失去生活之趣对王位都不感兴趣。

③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成功者都可以在自己的王国里成为国王,享受高呼万岁的崇敬,享受鲜花和红地毯。你看歌星、球星是追星族的国王;作家、画家是欣赏者的国王;学者、教授是他学术领域的国王;幼儿园的阿姨、小学校的教师整天享受着孩子们的拥戴,也俨然如王——孩子王。就是牧羊人,在蓝天白云下长鞭一甩,引吭高歌,也有天地间唯我独尊的国王感。

④当一个人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时,他仍然可以为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北宋时的柳永,宋仁宗不喜欢他,几次考试不第连个做臣子的资格也拿不到,他只好去当“民”。“凡有井水处都有柳词”。因而他在词坛成为了自己的国王——词王。林则徐被清政府贬到新疆伊犁,沿途官民却争相拜迎,泪洒长亭,赠衣赠食争睹尊容。到住地后人们又去慰问,去求字。以至于待写的宣纸堆积如山。在人格王国里林则徐被推举为王。

⑤在日常生活中更是人人可以为王。我看过一场演唱会,那歌手也没有什么名,但当时着实有王者风范,台下的女孩子毫不羞涩地高喊“我爱你”,演唱结束,要跟他拥抱。

⑥国王的精神享受有三:一是有成就感;二是有自由度;三是有追随者。只要做到这三点,不管你是白金汉宫里的英国女王,还是拉着小提琴的街头艺术家,在精神上都能得到同样的满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诚实、勤奋就行——因为你虽没有王业之成,大小总有事业之成;虽没有权的自由,但有身心的自由;虽没有臣民追随,但一定有朋友、有人

缘,也可能还有崇拜者。所以人人皆可为国王,谁也不用自卑,谁也不要骄傲。


相关内容

  • 如何学习写英语作文
  • 如何学习写英语作文 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学习英语基本上是"考试驱动"的,所以对于作文,向来就不是很重视.原因很简单,从中学学习英语开始,作文虽然在考试中也占据一席之地,但是实际的重要程度和学生在作文考试中的区分度都不是很高.而且,国内的英语考试对学生写作的要求已经低到了令人发指的 ...

  • 2017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作文"关于鱼的材料作文"优秀范文(5篇)
  • [作文原题] 一条小鱼很想了解外面的世界,于是和蝌蚪交上了朋友.小蝌蚪长大后变成了青蛙,来到地面看到了大千世界,然后回来告诉了小鱼儿.小鱼儿开始想象外面的世界,但它想象的事物都是鱼的形状:人是用鱼尾巴走路的鱼,鸟是长翅膀的鱼,其实,人何尝不是如此.人们在认识新事物时,总是受到已有经验的限制.所以要想 ...

  • GAMT作文写作辅导
  • 内容提要:出国读商科研究生,需要参加gmat考试,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而gmat考试中逻辑与语法的难度,更是让广大考生头疼。然而,对于一些基础比较薄弱的考生来说,gmat写作,也是一大拦路虎。gmat作文要求考生在60分钟的时间内写出两篇不同类型的作文(每篇30分钟):一篇立论议论文和一篇驳论文, ...

  • 范文大全 [ 极有收藏价值的 ] - Qzone日志
  • 范文大全 [ 极有收藏价值的 ]分享 复制地址 日志地址: 请用Ctrl+C复制后贴给好友. 转发到微博 转载自风华正茂 2010年04月19日 14:00 阅读(13) 评论(0) 分类:风华正茂 权限: 公开 字体:大▼小 中 大 更多▼设置置顶 权限设置 推荐日志 转为私密日志 删除 编辑 结 ...

  • 作文题,范文及注意事项(议论文)
  • 同学们可以自己先试着写写这篇作文,再看参考作文,进行比对,以发现自己要改进的地方. 作文题:Dishonesty in Tourism 题目要求: 1. 近年来旅游行业中不诚信现象比较普遍 2.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3. 我对这一现象的看法和建议 参考范文: Dishonesty in Touris ...

  • 中考作文议论文范文及点评
  • 中考作文议论文范文及点评 2012/12/14 14:28:00PM 议论文写作指导 1.学会分解分论点. ①并列法.即对中心论点进行条分缕析,分解出几个分论点,以显示思维的全面性.如<梅花香自苦寒来>可以分解为这三个分论点:①苦可以激发进取心:②苦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③苦可以培养创造精 ...

  • 大连一模作文题"王国维的'六不'"及范文(3) n
  • 大连一模作文题"王国维的'六不'"及范文(3) n 胡高清">大连一模作文题"王国维的'六不'"及范文(3) 胡高清胡高清 (好友唐德光书画新作) 大连一模作文题"王国维的'六不'"及范文(3) --高三(2)班作文展台(1 ...

  • 论文网 儿科健康教育的常见问题
  • 一建 论文:开展儿科门诊健康教育 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中大网校论文网 [摘要] 目的 为儿科门诊患者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提高门诊护理服务质量,...常见问题- 网站地图- 合作伙伴- 诚聘英才- 实用范文- 作文网- 论文网-... www.wangxiao.cn/lunwen/yyx/4485672 ...

  • 高考作文应对措施
  • 搜狐教育 > 高考 > 高考语文辅导 阅卷老师提醒高考作文临考应急措施十五项 临场作文常发生意外的情况,对此有一个心理准备,掌握一些应急措施很有现实意义. 问题一:看到作文题目心里就发慌 措施:1.保持心理平衡 2.闭目养神做个深呼吸,让全身放松,冲淡紧张情绪 3.反复默念考试题目,及时 ...

  • 范文大全(二)
  • [职位职业] 市长 厅长 县长 区长 局长 处长 主任 镇长 乡长 科长 组长 村长 股长 书记 主席 主管 董事 经理 校长 教师 班长 学生 厂长 店长 社长 行长 院长 会计 律师 医生 护士 大学生 公务员 班主任 警察 [政府机构] 党委 法院 信访 检察 人大 政协 司法 计生 公安 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