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和 孟庆涛:法治信仰形成路径探析(4)

张永和 孟庆涛:法治信仰形成路径探析

2013-05-28 15:27 来源:人民论坛  有3人参与

讲求“自我”与“他者”不分的“和合”状态,没有能力产生权利意识。由于“和合”最终放弃了人与我的界限,自我权利观念无法真正的建立。“由这样的‘人’去组成的社会,在本质上就排除了对‘人权’的知觉,因为‘人权’是一个不断开展的‘人’才需要的权利。”④没有真正的权利意识,并不代表对侵犯权利的行为不进行处罚。既然在自己权利受侵犯时或侵犯他人权利时都没有明确的权利意识,处罚时同样也不会以树立或明确受罚者的权利意识作为处罚目的。因此,在处罚时,就经常把“教化”也融入进来。劳动教养,既诉诸于罚,也诉诸于教,其内容基本上与法治无关。其有效性所诉诸的,正是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即外界社会对于主体的道德评价的降低及主体本身的愧疚感。主体产生了内在愧疚感,会让人在将来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心有不安”。这是一种诉诸世俗人情的逻辑。“民愤极大”就是诉诸世俗人情的逻辑,本不应成为加重处罚的合理理由。而让“羞耻感”发挥惩罚作用,让人伦道德逻辑取代法治的逻辑运作,结果只会进一步削弱法治。所以,劳动教养的滥用,不但有效地打击了社会主体的权利意识,而且动摇了民众对于法治的信赖感。

只有反对“和合”,注重个体的自我发展、自我扩张和自我完成,而非躲在家长或家庭(单位、国家就是扩大了的家庭)的羽翼庇护之下,让自我独立地成长起来,“唯有如此,强固的‘自我’疆界才能建立起来。自然,自己如此做,也尊重别人如此去做的权利。因此,一切就都必然讲究法权关系—什么是自己分内的,什么是别人分内的,都划分得清清楚楚。”⑤不过,这里我们必须清楚,无论是民众还是任何公务员,权利绝对不仅仅是自我权利意识的任意膨胀,而是恰到好处的运用。任何过度的滥用权利,都是对权利的伤害,其结果是损人不利己。

法治信仰的形成须从普遍服从法律起步

亚里士多德对于法治的经典定义,包含着守法和良法两个层面。法治信仰的出发点,首先是守法的精神,即社会主体对于法律的普遍遵守和尊重的态度。行使权利,是守法的基本内容。对于民众来说,行使权利不是与政府等权威进行对抗。中国老百姓在实际的行为中,其实是尽力避免与权威对抗的。对待群体性事件,法治的解决方式是,对社会成员的合法诉求予以尊重与保障,但决不是无原则的让步和“息事宁人”。对于民众来说,“闹”尽管可以解决一定的问题,但同“阳奉阴违”一样,同样不是尊重法治:“这并不是一种争权利的态度,而是一种破坏法制的小动作,因此是一种没有尊严的消极违抗。如果明文规定的制度太不合理,而又不敢去用具有原则性的方式改变它,结果就只有培养不守法的精神,换而言之,即使合理的规则,只要没有外力约束,也不会去遵守。”⑥结果,只会造成整个体制的瘫痪。因此,民众要想像个独立的人一样有尊严,就必须遵守法律,以合乎法治的精神行事,政党、国家、政府要获得民众的真正尊重和自我的尊严,同样必须遵守法律,只有法律成为官方与民众共同信守的理念、制度和行为根据,法治才真正地起步。

【西南政法大学人权教育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博导,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硕导;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和西南政法大学重大项目“当代中国大众人权观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10AFX001,2011-XZZD05】

张永和 孟庆涛:法治信仰形成路径探析

2013-05-28 15:27 来源:人民论坛  有3人参与

讲求“自我”与“他者”不分的“和合”状态,没有能力产生权利意识。由于“和合”最终放弃了人与我的界限,自我权利观念无法真正的建立。“由这样的‘人’去组成的社会,在本质上就排除了对‘人权’的知觉,因为‘人权’是一个不断开展的‘人’才需要的权利。”④没有真正的权利意识,并不代表对侵犯权利的行为不进行处罚。既然在自己权利受侵犯时或侵犯他人权利时都没有明确的权利意识,处罚时同样也不会以树立或明确受罚者的权利意识作为处罚目的。因此,在处罚时,就经常把“教化”也融入进来。劳动教养,既诉诸于罚,也诉诸于教,其内容基本上与法治无关。其有效性所诉诸的,正是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即外界社会对于主体的道德评价的降低及主体本身的愧疚感。主体产生了内在愧疚感,会让人在将来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心有不安”。这是一种诉诸世俗人情的逻辑。“民愤极大”就是诉诸世俗人情的逻辑,本不应成为加重处罚的合理理由。而让“羞耻感”发挥惩罚作用,让人伦道德逻辑取代法治的逻辑运作,结果只会进一步削弱法治。所以,劳动教养的滥用,不但有效地打击了社会主体的权利意识,而且动摇了民众对于法治的信赖感。

只有反对“和合”,注重个体的自我发展、自我扩张和自我完成,而非躲在家长或家庭(单位、国家就是扩大了的家庭)的羽翼庇护之下,让自我独立地成长起来,“唯有如此,强固的‘自我’疆界才能建立起来。自然,自己如此做,也尊重别人如此去做的权利。因此,一切就都必然讲究法权关系—什么是自己分内的,什么是别人分内的,都划分得清清楚楚。”⑤不过,这里我们必须清楚,无论是民众还是任何公务员,权利绝对不仅仅是自我权利意识的任意膨胀,而是恰到好处的运用。任何过度的滥用权利,都是对权利的伤害,其结果是损人不利己。

法治信仰的形成须从普遍服从法律起步

亚里士多德对于法治的经典定义,包含着守法和良法两个层面。法治信仰的出发点,首先是守法的精神,即社会主体对于法律的普遍遵守和尊重的态度。行使权利,是守法的基本内容。对于民众来说,行使权利不是与政府等权威进行对抗。中国老百姓在实际的行为中,其实是尽力避免与权威对抗的。对待群体性事件,法治的解决方式是,对社会成员的合法诉求予以尊重与保障,但决不是无原则的让步和“息事宁人”。对于民众来说,“闹”尽管可以解决一定的问题,但同“阳奉阴违”一样,同样不是尊重法治:“这并不是一种争权利的态度,而是一种破坏法制的小动作,因此是一种没有尊严的消极违抗。如果明文规定的制度太不合理,而又不敢去用具有原则性的方式改变它,结果就只有培养不守法的精神,换而言之,即使合理的规则,只要没有外力约束,也不会去遵守。”⑥结果,只会造成整个体制的瘫痪。因此,民众要想像个独立的人一样有尊严,就必须遵守法律,以合乎法治的精神行事,政党、国家、政府要获得民众的真正尊重和自我的尊严,同样必须遵守法律,只有法律成为官方与民众共同信守的理念、制度和行为根据,法治才真正地起步。

【西南政法大学人权教育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博导,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硕导;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和西南政法大学重大项目“当代中国大众人权观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10AFX001,2011-XZZD05】


相关内容

  • 浅论中国人法律信仰的形成
  • 浅论中国人法律信仰的形成 李海剑 摘要:法律信仰一直是法学界关注的热门话题,古今中外围绕着法律能不能被信仰的辩论似乎永远没有停止过.肯定者认为法律应心悦诚服.虔诚的被尊重.被信仰.否定论者认为既然法律的社会实效不总是尽如人意.令人满意的,那么法律被无条件的尊重.信奉就是盲信.笔者认为法律可以被信仰. ...

  • 基层治理法治化长效机制构建探析
  • 摘 要:解析制度机制与基层治理法治化之间的内在逻辑,明确长效机制构建在基层治理法治化中的功能定位具有重要的意义,基层治理法治化为长效机制构建指明了方向,长效机制为基层治理法治化提供了保障,二者耦合于基层治理范式的现代化转型.基层治理法治化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选择,其长效机制构建成为当下 ...

  • 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的培养
  • 摘 要: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进程能否顺利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主义法治思维能否深入人心.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逐步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方式,形成运用法治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育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依法治国 法治思维方式 大学生 法治思维方式指人们按照法 ...

  • 关于建设公正高效权威审判制度的思考
  • 关于建设公正高效权威审判制度的思考 理论前沿 2007年第20期 [摘要] 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审判制度是新时期人民法院面临的首要课题.要通过以下基本路径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审判制度:(1)培养理性司法观:(2)保障司法独立:(3)完善诉讼程序制度:(4)建设职业化法官队伍:(5)营造良好司法环 ...

  • 法律是否应该被信仰的相关讨论
  • 美国著名法学家哈罗德・J・伯尔曼于上世纪70年代在波士顿大学进行了一系列有关宗教与法律的讲演,并整理成<法律与宗教>出版.在中国,由梁治平翻译的<法律与宗教>在1991年出版,并成为中国法科学生和法律工作者的经典读物,伯尔曼在书中的一句"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 ...

  • 2011届法学本科论文选题1
  • 2011届法学本科论文选题 1论税权的合理配置 2不动产课税的可行性及其理论和现实意义 3论税收立法的公众性 4电子商务税收问题研究 5完善我国财产税法律制度的思考 6环境税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7论房地产的税收调控 8论我国商品税的变革及得失 9网络环境下的税收问题 10浅议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 ...

  • 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
  • 题目 社会调研与实践报告 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 学生姓名: 申 雨 芊 指导老师: 郭 晓 玲 专业/班级:2014国际经济与贸易3班 学 号: 1421090318 成 绩: ___2016___年__10__月__26__日 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 一.引言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 ...

  • 司法道德教化功能的探析
  • 摘 要 近来一些严重冲击传统道德的司法裁决引起公众的普遍质疑.司法活动的示范作用引领着公众的道德价值取向.探讨司法的道德教化功能具有现实的意义.司法者适法裁决.恰当行使自由裁量权.规范司法职业道德和正确选择司法政策是司法道德教化功能实现的主要途径.保持司法独立.提高司法者的法律素养和形成法律职业共同 ...

  •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 摘要:"从严治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治国理政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出发,将"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把"从严治党"这一管党治党的基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