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文艺评论有关知识,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正确了解作者观点;
2、通过分析有关例子说明了什么道理,训练概括能力;
3、比较朱光潜和马南邨的不同见解,培养分析比较能力,同时了解不同的读书方法;
4、通过当堂检测了解对课文的理解;
5、通过拓展迁移,欣赏古诗,学以致用。
二、教材说明:
1、 本课地位:这一单元是全套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本单元课文,都是论说性的。学习这类文章,不同于学习文学作品,在阅读方法上应该有所区别。通过阅读这个单元的课文,要学生了解文艺评论和随笔,同时尝试写作。
2、 重点:整体把握本文,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3、 难点:“比较朱光潜和马南邨的不同见解”和“拓展迁移,欣赏古诗”。
三、高考说明:
必考内容:现代文阅读,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四、自主探究学习提纲
(一) 了解作者:阅读资料《讲与练》50页“走进作者”。
(二)知识链接:文艺评论
1、文体:文艺评论是文学写作中文体的一种,属于论述类文章。
2、文艺评论的概念
文艺评论,又称文学批评,是评论者在文艺欣赏的基础上,在某些文艺理论的指导下,对文艺创作、文艺思潮等文艺现象,文艺实践活动进行 阐述和评判的文章,是评论者科学理性认识的体现。
文艺评论的直接对象包括作家、艺术家、文艺作品、文艺思潮、文艺流派、文艺理论、文艺运动、文艺史以及读者鉴赏接受等一切文艺活动的现象。
(三)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快速浏览课文,把体现作者观点的语句用笔划出来,然后归纳作者主要观点,写于学案上。
(四) 自我探究,概括道理
结合课本43-44页的“研讨与练习一”,把说明的道理的要点写于学案上。
从南到北:1、2列做第1题,3、4列做第2题,5、6列做第3题,7、8列做第4题,9、10列做第5题。
五、合作交流,比较不同。
结合课本44页“研讨与练习二”,小组讨论,然后把讨论结果写在学案上,组长代表发言。
六、阅读检测,当堂完成。
下列句子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分析或推断正确的一句是:( )
A、“你是什么”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带有强烈情感的判断。由此可知在任何情况下,“你这”式语法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更有力。
B、作者认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中“推”比“敲”更调和些,更符合当时冷寂的的意境。
C、字的直指意义常常体现在文学作品文字中,既是游离的,又是个别的,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
D、如果你在写作中陷于“套板反应”,就说明你不会写文章。
七、拓展迁移,学以致用。
看看下面这首诗的“昨夜一枝开”中的“一”能否换成“数”,请从意境及字词与整首诗的调和上来说明理由。
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八、小结所学。
《咬文嚼字》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文艺评论有关知识,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正确了解作者观点;
2、通过分析有关例子说明了什么道理,训练概括能力;
3、比较朱光潜和马南邨的不同见解,培养分析比较能力,同时了解不同的读书方法;
4、通过当堂检测了解对课文的理解;
5、通过拓展迁移,欣赏古诗,学以致用。
二、教材说明:
1、 本课地位:这一单元是全套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本单元课文,都是论说性的。学习这类文章,不同于学习文学作品,在阅读方法上应该有所区别。通过阅读这个单元的课文,要学生了解文艺评论和随笔,同时尝试写作。
2、 重点:整体把握本文,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3、 难点:“比较朱光潜和马南邨的不同见解”和“拓展迁移,欣赏古诗”。
三、高考说明:
必考内容:现代文阅读,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四、自主探究学习提纲
(一) 了解作者:阅读资料《讲与练》50页“走进作者”。
(二)知识链接:文艺评论
1、文体:文艺评论是文学写作中文体的一种,属于论述类文章。
2、文艺评论的概念
文艺评论,又称文学批评,是评论者在文艺欣赏的基础上,在某些文艺理论的指导下,对文艺创作、文艺思潮等文艺现象,文艺实践活动进行 阐述和评判的文章,是评论者科学理性认识的体现。
文艺评论的直接对象包括作家、艺术家、文艺作品、文艺思潮、文艺流派、文艺理论、文艺运动、文艺史以及读者鉴赏接受等一切文艺活动的现象。
(三)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快速浏览课文,把体现作者观点的语句用笔划出来,然后归纳作者主要观点,写于学案上。
(四) 自我探究,概括道理
结合课本43-44页的“研讨与练习一”,把说明的道理的要点写于学案上。
从南到北:1、2列做第1题,3、4列做第2题,5、6列做第3题,7、8列做第4题,9、10列做第5题。
五、合作交流,比较不同。
结合课本44页“研讨与练习二”,小组讨论,然后把讨论结果写在学案上,组长代表发言。
六、阅读检测,当堂完成。
下列句子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分析或推断正确的一句是:( )
A、“你是什么”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带有强烈情感的判断。由此可知在任何情况下,“你这”式语法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更有力。
B、作者认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中“推”比“敲”更调和些,更符合当时冷寂的的意境。
C、字的直指意义常常体现在文学作品文字中,既是游离的,又是个别的,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
D、如果你在写作中陷于“套板反应”,就说明你不会写文章。
七、拓展迁移,学以致用。
看看下面这首诗的“昨夜一枝开”中的“一”能否换成“数”,请从意境及字词与整首诗的调和上来说明理由。
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八、小结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