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导学案

《咬文嚼字》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文艺评论有关知识,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正确了解作者观点;

2、通过分析有关例子说明了什么道理,训练概括能力;

3、比较朱光潜和马南邨的不同见解,培养分析比较能力,同时了解不同的读书方法;

4、通过当堂检测了解对课文的理解;

5、通过拓展迁移,欣赏古诗,学以致用。

二、教材说明:

1、 本课地位:这一单元是全套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本单元课文,都是论说性的。学习这类文章,不同于学习文学作品,在阅读方法上应该有所区别。通过阅读这个单元的课文,要学生了解文艺评论和随笔,同时尝试写作。

2、 重点:整体把握本文,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3、 难点:“比较朱光潜和马南邨的不同见解”和“拓展迁移,欣赏古诗”。

三、高考说明:

必考内容:现代文阅读,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四、自主探究学习提纲

(一) 了解作者:阅读资料《讲与练》50页“走进作者”。

(二)知识链接:文艺评论

1、文体:文艺评论是文学写作中文体的一种,属于论述类文章。

2、文艺评论的概念

文艺评论,又称文学批评,是评论者在文艺欣赏的基础上,在某些文艺理论的指导下,对文艺创作、文艺思潮等文艺现象,文艺实践活动进行 阐述和评判的文章,是评论者科学理性认识的体现。

文艺评论的直接对象包括作家、艺术家、文艺作品、文艺思潮、文艺流派、文艺理论、文艺运动、文艺史以及读者鉴赏接受等一切文艺活动的现象。

(三)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快速浏览课文,把体现作者观点的语句用笔划出来,然后归纳作者主要观点,写于学案上。

(四) 自我探究,概括道理

结合课本43-44页的“研讨与练习一”,把说明的道理的要点写于学案上。

从南到北:1、2列做第1题,3、4列做第2题,5、6列做第3题,7、8列做第4题,9、10列做第5题。

五、合作交流,比较不同。

结合课本44页“研讨与练习二”,小组讨论,然后把讨论结果写在学案上,组长代表发言。

六、阅读检测,当堂完成。

下列句子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分析或推断正确的一句是:( )

A、“你是什么”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带有强烈情感的判断。由此可知在任何情况下,“你这”式语法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更有力。

B、作者认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中“推”比“敲”更调和些,更符合当时冷寂的的意境。

C、字的直指意义常常体现在文学作品文字中,既是游离的,又是个别的,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

D、如果你在写作中陷于“套板反应”,就说明你不会写文章。

七、拓展迁移,学以致用。

看看下面这首诗的“昨夜一枝开”中的“一”能否换成“数”,请从意境及字词与整首诗的调和上来说明理由。

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八、小结所学。

《咬文嚼字》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文艺评论有关知识,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正确了解作者观点;

2、通过分析有关例子说明了什么道理,训练概括能力;

3、比较朱光潜和马南邨的不同见解,培养分析比较能力,同时了解不同的读书方法;

4、通过当堂检测了解对课文的理解;

5、通过拓展迁移,欣赏古诗,学以致用。

二、教材说明:

1、 本课地位:这一单元是全套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本单元课文,都是论说性的。学习这类文章,不同于学习文学作品,在阅读方法上应该有所区别。通过阅读这个单元的课文,要学生了解文艺评论和随笔,同时尝试写作。

2、 重点:整体把握本文,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3、 难点:“比较朱光潜和马南邨的不同见解”和“拓展迁移,欣赏古诗”。

三、高考说明:

必考内容:现代文阅读,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四、自主探究学习提纲

(一) 了解作者:阅读资料《讲与练》50页“走进作者”。

(二)知识链接:文艺评论

1、文体:文艺评论是文学写作中文体的一种,属于论述类文章。

2、文艺评论的概念

文艺评论,又称文学批评,是评论者在文艺欣赏的基础上,在某些文艺理论的指导下,对文艺创作、文艺思潮等文艺现象,文艺实践活动进行 阐述和评判的文章,是评论者科学理性认识的体现。

文艺评论的直接对象包括作家、艺术家、文艺作品、文艺思潮、文艺流派、文艺理论、文艺运动、文艺史以及读者鉴赏接受等一切文艺活动的现象。

(三)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快速浏览课文,把体现作者观点的语句用笔划出来,然后归纳作者主要观点,写于学案上。

(四) 自我探究,概括道理

结合课本43-44页的“研讨与练习一”,把说明的道理的要点写于学案上。

从南到北:1、2列做第1题,3、4列做第2题,5、6列做第3题,7、8列做第4题,9、10列做第5题。

五、合作交流,比较不同。

结合课本44页“研讨与练习二”,小组讨论,然后把讨论结果写在学案上,组长代表发言。

六、阅读检测,当堂完成。

下列句子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分析或推断正确的一句是:( )

A、“你是什么”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带有强烈情感的判断。由此可知在任何情况下,“你这”式语法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更有力。

B、作者认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中“推”比“敲”更调和些,更符合当时冷寂的的意境。

C、字的直指意义常常体现在文学作品文字中,既是游离的,又是个别的,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

D、如果你在写作中陷于“套板反应”,就说明你不会写文章。

七、拓展迁移,学以致用。

看看下面这首诗的“昨夜一枝开”中的“一”能否换成“数”,请从意境及字词与整首诗的调和上来说明理由。

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八、小结所学。


相关内容

  •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 咬文嚼字 教学设计 作者:陈畅 贵阳一中高二语文备课组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总体把握课文,了解相关字词知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文章的能力,总结课文的实例,分析作者的主要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精神,并体会汉语言的 ...

  • [咬文嚼字]教案
  • <咬文嚼字>教案 年级:高二 编写:管彩虹 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 日期:2013.10 [学习目标] 知识教育目标: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 能力培养目标:品味佳句,培养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德育渗透目标:体会在文学创作.阅读中"咬文嚼字"的作用与意义 ...

  • [咬文嚼字]说课稿(正)
  • <咬文嚼字>说课稿 (第一课时)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是来自七中的钟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咬文嚼字> 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方法.过程.教学反思五个方面说这篇课文 的第一课时的设计: 首先说教材: 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富有"理趣&quo ...

  •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教案
  • <咬文嚼字> 一.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掌握一些常见词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文中几个实例的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 要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中国文学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体会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三.教 ...

  • [咬文嚼字]公开课
  • 咬文嚼字教案 歇后语:小老鼠看书 (打一成语)咬文嚼字 "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 "匹马陷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 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之才,总想奚落他一番.传说,一日,杨国忠想出一个办 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道:&qu ...

  • [咬文嚼字]读书笔记
  • <咬文嚼字>读书笔记 双语学院英德1301班 罗芸蕾 <咬文嚼字>创刊发行于1995年1月,发行者为上海文化出版社,今为32开,约50页的文艺月刊,主要内容则为纠正媒体艺人.名家作品的错别字.其的栏目有:卷首幽默.语林漫步.众矢之的.借题发挥.连珠炮.一针见血等.因内容颇具特 ...

  • 咬文嚼字导学案
  • <咬文嚼字>导学案 江苏 秦 葆 [学习目标] 1.识记文中的字词,背诵文中引用的诗文名句. 2.理清文章的思路,准确筛选文中的信息,把握作者观点. 3.理解古诗词中的炼字技巧. [课前自学] 一.自读课文,识记了解 1.涵咏词义 (1)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 ...

  • [咬文嚼字]说课教案
  • 江西省广丰中学 高翔 一.教材分析 1.课文的特点及地位 <咬文嚼字>是人教版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一篇文章,第四单元是一个"文化随笔"单元.<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很富有" ...

  • 对课文中咬文嚼字市里的解析和补充
  • ①郭沫若改字 ② 王若虚改句 ③贾岛"推敲" ④苏轼<惠>诗 ⑤"套板反应" 2.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但显然这些例子不仅不是随便举的,而且是用心选择的.从选材的内容来看,一方面是关于文 ...

  • 咬文嚼字教案
  • 课题称 授课班名 级课授型课课时 排安 前准备 1课5级计算 (机1) 文班课 化课时一 咬文<嚼字 授课教师>授 课时 张间瑜 201.115.5 1 .生学备准:预习文艺随笔<二> , 2.篇师老备:P准P 课T 一.知识件技与 知识目能标 网络: 多 体媒料资 .理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