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CHANG UNIVERSITY
质量管理学论文
(2012.03 —2012.06年)
题 目 从质量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看如何提高
我国目前本科生的教学质量 学 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系 工商管理 专业班级: 工商092
学生姓名:学号:
任课教师: 卢小勇老师 提交日期: 2012.05.29
从质量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看如何提高我国目前本科生的教学质量
一、摘要
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指出,20世纪是生产力的世纪,21世纪则是知识与质量的世纪,质量优劣将成为一个国家和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问题。同时,对于一个致力于创造人才的大学来说,优异的教学质量也必定是学校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质量的竞争,当然,学校之间的竞争,深入的来看,也是教学质量之间的竞争,一流的教学质量是品牌大学的保证,因此,切实提高大学本科生教学质量已成当务之急。
二、关键字
质量管理、本科生、教学质量、设计、生产、检验、控制
三、正文
良好的教学质量的培养,需要有适当的教学质量管理,管理的目的就是实现效益最大化,在这里就是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质量水平。管理本身就是在与低效益作斗争,管理学大师德鲁克也曾说过:“管理是为了组织的绩效而存在的,是使一个机构能够产生外部绩效的工具。”
优质的产品是经由前期的设计,然后生产,最后经检验销售到市场上,在这个设计生产销售的环节里,控制应该是如影随形,当然,这也不表明产品的过程已经结束,产品品牌的建立是对这个过程的卓越的追求和精益求精的过程,与此类似,本科生教学质量的建立、保持与提高也是这么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因此,我们这里从产品的设计、生产、检验、控制四个方面来谈如何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优质的教学应该是大学的题中之义。
(一)设计
我们知道,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是为顾客创造价值,产品的研发设计当然也是面向顾客的设计,面向顾客的设计是以组织战略为核心,进行顾客细分;针对战略所明确的目标顾客,确定企业的价值主张;基于对不同顾客的要求的捕捉,在设计阶段就将顾客的要求加以考虑,以实现产品质量、成本和可靠性的多元设计。
对于大学本科生教育来说,同样如此,学校应该把关注的焦点回归到学生的行为方面,近些年,全国各地大学大量扩张和教研效果的比拼,无形之中也暗涌着强烈的竞争,为了吸引学生和扩大学校影响力,就应该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由以前的的请学生注意到现在的请注意学生,由请老师注意到现在的请注意老师,沃尔玛也正是抓住这点,提出它的顾客服务原则“第一条,顾客永远是对的;第二条,如果有疑意,请参看第一条”,当然,这里不是
说学校要满足学生和老师的任何要求,而只是诉说这样一种理念,请注意学生和老师;
要强调的是,注意学生和老师,不是表面的那种注意,而是要注意学生和老师的相关需求,更重要的是深刻的内心需要。例如,很多综合型大学都设置了大量的专业以满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也迎合了老师的特定教学特点,也有大量宽范围的专业类院校,比如财经类、人文类、政法类、财经政法类,同时小范围的专业类院校,比如动画、服装设计等也有很大的学生专业学习需求,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其实,仔细一看,这种划分也正是营销理论里所提出的市场细分战略。
细些来说,本科院校要致力于做好详细的教学设计,并充分对学生和老师的需求进行调研(教研室存在的目的即此),同时,为了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应该同时借鉴相关院校的经验,也即所谓的“标杆比较”,这样,把学生和老师的相关要求放在教学设计的第一要素上,高度重视和尊重他们的需求,一切都以之为根据,围绕他们的要求展开,这样设计出来的教学计划才是真正地以师生为核心,这样的教学设计也就自然带来高的教学质量。
当然,设计的战略性与战术性也应互相兼顾和保持动态性。
对此有一些具体的执行方法:
1、站在师生的立场,而不是其他的各方的立场去研究和设计教学计划;
2、通过全程反馈信息,对教研计划涉及到师生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不断改进,最大限度的是师生感到安心、满足;
3、重视师生的意见,让师生一定程度参与到教学计划的设计和决策中,让师生对教研计划更有接受感,这样就能很好的推动计划的执行;
4、创造学校与师生的友好的关系;
5、健全完善对师生要求的快速反应机制。
总之,一切要以师生为导向,流程的起点要师生,流程的终点也是师生。
(二)生产
质量管理中的生产观念是面向顾客的精益生产,精益生产来源于著名的丰田生产系统,精益生产的核心是最大限度的降低浪费,即使用最少的资源(人力、原材料、设备)生产出顾客需要的产品,或给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精益思想认为,在企业内部存在7种浪费,精益生产与管理的目的就是尽力消除这7种浪费,即过度生产、残次品、不必要的库存、不适当的过程、过多的运输、等待和不必要的动作,它们耗费了资源却没有产生价值。
教学所产生的“产品”就是优秀的毕业生、丰富的研究成果,而产生这个结果的过程也是类似与产品生产的过程,而且这个生产的过程当然也要是一种精益型的生产,即减少浪
费,不做无用之功,暴露问题,解决问题的生产过程。
优异的教研成果和教学质量并不是资源的无限堆砌,而是彻底改变传统的经验方式,将传统的思维模式从发散型、经验型调整为整合型、数据型思维,教学也有不良的现象,也有成本,比如预防不良的成本、检验教学质量的成本以及相关协调的成本,提高教学质量本身就是降低教学成本的主要方法,精益生产和浪费本身就是一组对立的现象;
实行精益教学生产,同时也要辅以进行精益管理和精益文化建设,不断提升精益管理水平以降低额外的成本,在建立适宜、有效的管理体系的同时,打造出具有院校特色教学管理文化,质量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解决问题,而是预防问题和没有问题,教学质量的管理也是要不断追求这种境界,教学质量管理本身也应成为一个不断精益求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暴露问题,解决问题;
院校的教学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价值链的创造过程,教学成本的发生也是在价值链中,不在流程的就没有价值,就应该剔除,所以,应该对教学内部的价值链上下各价值活动的成本和效应进行分析,对那些不经济,没有必要的价值活动进行控制或削减,从而降低成本。
(三)检验
产品的质量检验是对产品的一种或多种特性进行测量、检查、实验、计量,并将这些特性与规定的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其符合性的活动,检验是一个贯穿于产品生命周期的过程。检验从设计开始就要执行,甚至控制的有效性也要经检验这关,检验才能清晰的显示出实际与预期的差别所在,才能更好地进行控制,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海尔的张瑞敏说海尔要永远的兢兢战战,永远的如履薄冰,三星的李健熙告诉员工,要时刻的做到“准备经营”,要始终保持危机意识,因为它总是出奇不意的来临,检验把的就是这样一关,把不合要求的度剔除出去,保证出来的都是合质和顾客意的产品。
对于院校这样的非营利性组织,承担的任务是向社会输送有用的人才和高端的科研成果,但这取的成果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检验的过程,盈利性组织自有一个机制,比如核算制,去监督检验企业成果,而院校等等级性强的组织就缺乏这种机制,所以,对教学的检验就变得很必要了。当然,检验也是要有目的性的,教学检验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毫无疑问的,怎么检验呢?怎么设置这个检验的流程?
一般说来,院校组织可以设置管理信息系统,以动态有效地对师生情况和教育教学情况进行随时的更新,这样实行教学检验时有因有充分的信息而变得更有效。检验措施,有些事必须时刻进行的,比如教师每天的指纹打卡上班,是为了有效的督促教师按时上班教学,但是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检验可以实行不定期的听课,促进师生努力相互配合,不能不说是提
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好方法;当然,院校可以定期的对教师的教案和教学辅导资料进行检查并评定等级,使教师时刻警惕自己的教学方式和相关教学技能,但是,也千万别忘了学生的监督检验功能,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院校可开辟相关渠道,以供学生就某些方面向学校提出切实有效的意见,院校要予以相关鼓励,以强化这种行为,但也要做到公平公正,要仔细验证相关结果。
总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院校相关的检验应予以制度化,更重要的是要冷静、清醒的面对现状,时刻保持高度敏感型,一旦懈怠,就意味着退步,有了这种检验的意识,就会激励师生奋发图强,就能防微杜渐。
有效的检验应该如下:
1、时刻保持警惕状态和奋斗的精神;
2、多做调查和研究;
3、要能够找到解决的方法。
(四)控制
什么是控制?控制是对于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对比并纠正的过程。一个有效地控制系统可以保证各项行动的完成的方向是朝着组织的目标。企业的设计、生产、检验程不是都会一直无偏差的进行,这就需要相关的控制,以保证企业的成果具有无偏性。有效的进行过程控制是确保产品质量和提升产品质量,促使企业发展、赢得市场、获得利润的核心。
形同此理,教学质量的整一个提高过程,也是需要院校组织有效控制,以保证学校和师生的行为能朝着提高教学质量这个目标前进。控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教学质量的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控制作为管理的最后一个功能,当然应该成为其题中之义;再有,组织也需要向组织成员授权,有权必然就有相应的责任,一个有效的控制系统可以提供信息并反馈成员的工作表现,这也减少了一个潜在的问题。
控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衡量实际绩效;
2、将实际绩效与标准进行比较;
3、采取管理行动来纠正偏差或不足。
控制过程是假定行动标准已经定下来,这就是在教学设计当中所确定的目标——优异的教学质量(应该定量化与定性化相结合)。
如何衡量教学质量的效果呢?可以通过个人的观察(现场管理),统计报告,口头汇报和书面报告。但是,在控制过程中,我们衡量什么是比如何衡量更重要的一个问题,因为这
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好方法;当然,院校可以定期的对教师的教案和教学辅导资料进行检查并评定等级,使教师时刻警惕自己的教学方式和相关教学技能,但是,也千万别忘了学生的监督检验功能,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院校可开辟相关渠道,以供学生就某些方面向学校提出切实有效的意见,院校要予以相关鼓励,以强化这种行为,但也要做到公平公正,要仔细验证相关结果。
总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院校相关的检验应予以制度化,更重要的是要冷静、清醒的面对现状,时刻保持高度敏感型,一旦懈怠,就意味着退步,有了这种检验的意识,就会激励师生奋发图强,就能防微杜渐。
有效的检验应该如下:
1、时刻保持警惕状态和奋斗的精神;
2、多做调查和研究;
3、要能够找到解决的方法。
(四)控制
什么是控制?控制是对于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对比并纠正的过程。一个有效地控制系统可以保证各项行动的完成的方向是朝着组织的目标。企业的设计、生产、检验程不是都会一直无偏差的进行,这就需要相关的控制,以保证企业的成果具有无偏性。有效的进行过程控制是确保产品质量和提升产品质量,促使企业发展、赢得市场、获得利润的核心。
形同此理,教学质量的整一个提高过程,也是需要院校组织有效控制,以保证学校和师生的行为能朝着提高教学质量这个目标前进。控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教学质量的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控制作为管理的最后一个功能,当然应该成为其题中之义;再有,组织也需要向组织成员授权,有权必然就有相应的责任,一个有效的控制系统可以提供信息并反馈成员的工作表现,这也减少了一个潜在的问题。
控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衡量实际绩效;
2、将实际绩效与标准进行比较;
3、采取管理行动来纠正偏差或不足。
控制过程是假定行动标准已经定下来,这就是在教学设计当中所确定的目标——优异的教学质量(应该定量化与定性化相结合)。
如何衡量教学质量的效果呢?可以通过个人的观察(现场管理),统计报告,口头汇报和书面报告。但是,在控制过程中,我们衡量什么是比如何衡量更重要的一个问题,因为这
关乎公平和绩效的问题,错误地选择了标准,将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院校衡量什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师生追求什么。有一些控制标准是在任何管理环境下都能运用的,比如像师生的满意度,师生的出勤率等,有一些则要是视具体的工作或活动来定,运用非量化的方法进行主观衡量。
偏差是在所难免的,因此确定可以接受的偏差范围是非常重要的;
既然偏差存在,采取管理行动就应该可不容缓我们可以改进实际工作,比如管理策略、组织结构、薪酬政策或培训计划,也可以修订标准,但什么都不做通常都不是最好的。
总之,控制过程是一个在衡量、比较和管理行动之间的连续流动过程。
(五)设计、生产、检验与控制的关系
教学质量设计—控制链
四、结语
品牌大学的创建,依靠的是优秀的教学质量,如果说品牌是优秀企业的基因,那么优秀的教学质量就是优秀的大学的基因,在目前我国的现状下,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诸君将上下而求索。
NANCHANG UNIVERSITY
质量管理学论文
(2012.03 —2012.06年)
题 目 从质量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看如何提高
我国目前本科生的教学质量 学 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系 工商管理 专业班级: 工商092
学生姓名:学号:
任课教师: 卢小勇老师 提交日期: 2012.05.29
从质量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看如何提高我国目前本科生的教学质量
一、摘要
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指出,20世纪是生产力的世纪,21世纪则是知识与质量的世纪,质量优劣将成为一个国家和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问题。同时,对于一个致力于创造人才的大学来说,优异的教学质量也必定是学校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质量的竞争,当然,学校之间的竞争,深入的来看,也是教学质量之间的竞争,一流的教学质量是品牌大学的保证,因此,切实提高大学本科生教学质量已成当务之急。
二、关键字
质量管理、本科生、教学质量、设计、生产、检验、控制
三、正文
良好的教学质量的培养,需要有适当的教学质量管理,管理的目的就是实现效益最大化,在这里就是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质量水平。管理本身就是在与低效益作斗争,管理学大师德鲁克也曾说过:“管理是为了组织的绩效而存在的,是使一个机构能够产生外部绩效的工具。”
优质的产品是经由前期的设计,然后生产,最后经检验销售到市场上,在这个设计生产销售的环节里,控制应该是如影随形,当然,这也不表明产品的过程已经结束,产品品牌的建立是对这个过程的卓越的追求和精益求精的过程,与此类似,本科生教学质量的建立、保持与提高也是这么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因此,我们这里从产品的设计、生产、检验、控制四个方面来谈如何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优质的教学应该是大学的题中之义。
(一)设计
我们知道,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是为顾客创造价值,产品的研发设计当然也是面向顾客的设计,面向顾客的设计是以组织战略为核心,进行顾客细分;针对战略所明确的目标顾客,确定企业的价值主张;基于对不同顾客的要求的捕捉,在设计阶段就将顾客的要求加以考虑,以实现产品质量、成本和可靠性的多元设计。
对于大学本科生教育来说,同样如此,学校应该把关注的焦点回归到学生的行为方面,近些年,全国各地大学大量扩张和教研效果的比拼,无形之中也暗涌着强烈的竞争,为了吸引学生和扩大学校影响力,就应该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由以前的的请学生注意到现在的请注意学生,由请老师注意到现在的请注意老师,沃尔玛也正是抓住这点,提出它的顾客服务原则“第一条,顾客永远是对的;第二条,如果有疑意,请参看第一条”,当然,这里不是
说学校要满足学生和老师的任何要求,而只是诉说这样一种理念,请注意学生和老师;
要强调的是,注意学生和老师,不是表面的那种注意,而是要注意学生和老师的相关需求,更重要的是深刻的内心需要。例如,很多综合型大学都设置了大量的专业以满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也迎合了老师的特定教学特点,也有大量宽范围的专业类院校,比如财经类、人文类、政法类、财经政法类,同时小范围的专业类院校,比如动画、服装设计等也有很大的学生专业学习需求,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其实,仔细一看,这种划分也正是营销理论里所提出的市场细分战略。
细些来说,本科院校要致力于做好详细的教学设计,并充分对学生和老师的需求进行调研(教研室存在的目的即此),同时,为了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应该同时借鉴相关院校的经验,也即所谓的“标杆比较”,这样,把学生和老师的相关要求放在教学设计的第一要素上,高度重视和尊重他们的需求,一切都以之为根据,围绕他们的要求展开,这样设计出来的教学计划才是真正地以师生为核心,这样的教学设计也就自然带来高的教学质量。
当然,设计的战略性与战术性也应互相兼顾和保持动态性。
对此有一些具体的执行方法:
1、站在师生的立场,而不是其他的各方的立场去研究和设计教学计划;
2、通过全程反馈信息,对教研计划涉及到师生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不断改进,最大限度的是师生感到安心、满足;
3、重视师生的意见,让师生一定程度参与到教学计划的设计和决策中,让师生对教研计划更有接受感,这样就能很好的推动计划的执行;
4、创造学校与师生的友好的关系;
5、健全完善对师生要求的快速反应机制。
总之,一切要以师生为导向,流程的起点要师生,流程的终点也是师生。
(二)生产
质量管理中的生产观念是面向顾客的精益生产,精益生产来源于著名的丰田生产系统,精益生产的核心是最大限度的降低浪费,即使用最少的资源(人力、原材料、设备)生产出顾客需要的产品,或给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精益思想认为,在企业内部存在7种浪费,精益生产与管理的目的就是尽力消除这7种浪费,即过度生产、残次品、不必要的库存、不适当的过程、过多的运输、等待和不必要的动作,它们耗费了资源却没有产生价值。
教学所产生的“产品”就是优秀的毕业生、丰富的研究成果,而产生这个结果的过程也是类似与产品生产的过程,而且这个生产的过程当然也要是一种精益型的生产,即减少浪
费,不做无用之功,暴露问题,解决问题的生产过程。
优异的教研成果和教学质量并不是资源的无限堆砌,而是彻底改变传统的经验方式,将传统的思维模式从发散型、经验型调整为整合型、数据型思维,教学也有不良的现象,也有成本,比如预防不良的成本、检验教学质量的成本以及相关协调的成本,提高教学质量本身就是降低教学成本的主要方法,精益生产和浪费本身就是一组对立的现象;
实行精益教学生产,同时也要辅以进行精益管理和精益文化建设,不断提升精益管理水平以降低额外的成本,在建立适宜、有效的管理体系的同时,打造出具有院校特色教学管理文化,质量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解决问题,而是预防问题和没有问题,教学质量的管理也是要不断追求这种境界,教学质量管理本身也应成为一个不断精益求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暴露问题,解决问题;
院校的教学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价值链的创造过程,教学成本的发生也是在价值链中,不在流程的就没有价值,就应该剔除,所以,应该对教学内部的价值链上下各价值活动的成本和效应进行分析,对那些不经济,没有必要的价值活动进行控制或削减,从而降低成本。
(三)检验
产品的质量检验是对产品的一种或多种特性进行测量、检查、实验、计量,并将这些特性与规定的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其符合性的活动,检验是一个贯穿于产品生命周期的过程。检验从设计开始就要执行,甚至控制的有效性也要经检验这关,检验才能清晰的显示出实际与预期的差别所在,才能更好地进行控制,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海尔的张瑞敏说海尔要永远的兢兢战战,永远的如履薄冰,三星的李健熙告诉员工,要时刻的做到“准备经营”,要始终保持危机意识,因为它总是出奇不意的来临,检验把的就是这样一关,把不合要求的度剔除出去,保证出来的都是合质和顾客意的产品。
对于院校这样的非营利性组织,承担的任务是向社会输送有用的人才和高端的科研成果,但这取的成果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检验的过程,盈利性组织自有一个机制,比如核算制,去监督检验企业成果,而院校等等级性强的组织就缺乏这种机制,所以,对教学的检验就变得很必要了。当然,检验也是要有目的性的,教学检验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毫无疑问的,怎么检验呢?怎么设置这个检验的流程?
一般说来,院校组织可以设置管理信息系统,以动态有效地对师生情况和教育教学情况进行随时的更新,这样实行教学检验时有因有充分的信息而变得更有效。检验措施,有些事必须时刻进行的,比如教师每天的指纹打卡上班,是为了有效的督促教师按时上班教学,但是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检验可以实行不定期的听课,促进师生努力相互配合,不能不说是提
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好方法;当然,院校可以定期的对教师的教案和教学辅导资料进行检查并评定等级,使教师时刻警惕自己的教学方式和相关教学技能,但是,也千万别忘了学生的监督检验功能,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院校可开辟相关渠道,以供学生就某些方面向学校提出切实有效的意见,院校要予以相关鼓励,以强化这种行为,但也要做到公平公正,要仔细验证相关结果。
总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院校相关的检验应予以制度化,更重要的是要冷静、清醒的面对现状,时刻保持高度敏感型,一旦懈怠,就意味着退步,有了这种检验的意识,就会激励师生奋发图强,就能防微杜渐。
有效的检验应该如下:
1、时刻保持警惕状态和奋斗的精神;
2、多做调查和研究;
3、要能够找到解决的方法。
(四)控制
什么是控制?控制是对于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对比并纠正的过程。一个有效地控制系统可以保证各项行动的完成的方向是朝着组织的目标。企业的设计、生产、检验程不是都会一直无偏差的进行,这就需要相关的控制,以保证企业的成果具有无偏性。有效的进行过程控制是确保产品质量和提升产品质量,促使企业发展、赢得市场、获得利润的核心。
形同此理,教学质量的整一个提高过程,也是需要院校组织有效控制,以保证学校和师生的行为能朝着提高教学质量这个目标前进。控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教学质量的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控制作为管理的最后一个功能,当然应该成为其题中之义;再有,组织也需要向组织成员授权,有权必然就有相应的责任,一个有效的控制系统可以提供信息并反馈成员的工作表现,这也减少了一个潜在的问题。
控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衡量实际绩效;
2、将实际绩效与标准进行比较;
3、采取管理行动来纠正偏差或不足。
控制过程是假定行动标准已经定下来,这就是在教学设计当中所确定的目标——优异的教学质量(应该定量化与定性化相结合)。
如何衡量教学质量的效果呢?可以通过个人的观察(现场管理),统计报告,口头汇报和书面报告。但是,在控制过程中,我们衡量什么是比如何衡量更重要的一个问题,因为这
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好方法;当然,院校可以定期的对教师的教案和教学辅导资料进行检查并评定等级,使教师时刻警惕自己的教学方式和相关教学技能,但是,也千万别忘了学生的监督检验功能,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院校可开辟相关渠道,以供学生就某些方面向学校提出切实有效的意见,院校要予以相关鼓励,以强化这种行为,但也要做到公平公正,要仔细验证相关结果。
总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院校相关的检验应予以制度化,更重要的是要冷静、清醒的面对现状,时刻保持高度敏感型,一旦懈怠,就意味着退步,有了这种检验的意识,就会激励师生奋发图强,就能防微杜渐。
有效的检验应该如下:
1、时刻保持警惕状态和奋斗的精神;
2、多做调查和研究;
3、要能够找到解决的方法。
(四)控制
什么是控制?控制是对于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对比并纠正的过程。一个有效地控制系统可以保证各项行动的完成的方向是朝着组织的目标。企业的设计、生产、检验程不是都会一直无偏差的进行,这就需要相关的控制,以保证企业的成果具有无偏性。有效的进行过程控制是确保产品质量和提升产品质量,促使企业发展、赢得市场、获得利润的核心。
形同此理,教学质量的整一个提高过程,也是需要院校组织有效控制,以保证学校和师生的行为能朝着提高教学质量这个目标前进。控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教学质量的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控制作为管理的最后一个功能,当然应该成为其题中之义;再有,组织也需要向组织成员授权,有权必然就有相应的责任,一个有效的控制系统可以提供信息并反馈成员的工作表现,这也减少了一个潜在的问题。
控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衡量实际绩效;
2、将实际绩效与标准进行比较;
3、采取管理行动来纠正偏差或不足。
控制过程是假定行动标准已经定下来,这就是在教学设计当中所确定的目标——优异的教学质量(应该定量化与定性化相结合)。
如何衡量教学质量的效果呢?可以通过个人的观察(现场管理),统计报告,口头汇报和书面报告。但是,在控制过程中,我们衡量什么是比如何衡量更重要的一个问题,因为这
关乎公平和绩效的问题,错误地选择了标准,将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院校衡量什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师生追求什么。有一些控制标准是在任何管理环境下都能运用的,比如像师生的满意度,师生的出勤率等,有一些则要是视具体的工作或活动来定,运用非量化的方法进行主观衡量。
偏差是在所难免的,因此确定可以接受的偏差范围是非常重要的;
既然偏差存在,采取管理行动就应该可不容缓我们可以改进实际工作,比如管理策略、组织结构、薪酬政策或培训计划,也可以修订标准,但什么都不做通常都不是最好的。
总之,控制过程是一个在衡量、比较和管理行动之间的连续流动过程。
(五)设计、生产、检验与控制的关系
教学质量设计—控制链
四、结语
品牌大学的创建,依靠的是优秀的教学质量,如果说品牌是优秀企业的基因,那么优秀的教学质量就是优秀的大学的基因,在目前我国的现状下,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诸君将上下而求索。